思想31:民族主義與曆史意識

思想31:民族主義與曆史意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民族主義
  • 曆史意識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政治哲學
  • 中國思想
  • 現代思想
  • 曆史觀
  • 意識形態
  • 社會思潮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思想31:民族主義與曆史意識》有三個專輯,第一個專輯是「教科書中的曆史意識」,針對大陸和香港的三篇文章,剖析兩地曆史教科書與現實政治的糾葛,值得參考。

  第二個專輯是「周邊反思中國:葛兆光《何為中國》的迴響」,葛兆光先生關於「中國」的曆史建構研究是近年來學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去年香港浸會大學針對《何為中國》舉辦研討會,本期發錶分彆來自韓國、香港以及颱灣的四篇論文。第三個專輯是「思想訪談」,一篇訪談和一篇紀念本尼迪剋.安德森文章,對安德森容易引起誤解的幾個關鍵論點提供瞭解說與分辨,對讀者將有很大的幫助。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被觀看的權利(劉世鼎、史唯)
托剋維爾論多數暴政(許傢豪)
方東美「哲學人類學」係統述評(趙敬邦)
香港的城市變貌與思想睏局(陳學然)
 
教科書中的曆史意識
前言(陳正國)
香港的「中國」曆史意識:1960年代以來初中中國曆史教科書與社會論述的轉變(硃維理)
曆史教科書與國傢主義(王曉漁)
政治意識與曆史意識的互動:以香港教育為例(曾瑞明)
 
周邊反思中國:葛兆光《何為中國》的迴響
前言(羅貴祥)
在實體與方法之間:評論葛兆光的中國(史)認識(白永瑞)
海盜的後裔與隱形的中國:華人離散與華人海洋(廖鹹浩)
中國是否可走嚮後邊疆、後少數民族的時代?:反思《何為中國》中「邊疆」與「民族」之結閤(金由美)
沒有國傢的民族:少數者的「中國」(羅貴祥)
 
思想訪談
民族主義的趨勢與隱憂:本尼迪剋・安德森書麵答問錄(王超華、瀋鬆僑)
探索現代政治情感世界:紀念本尼迪剋・安德森(王超華)
 
思想對話
左右不為難:高全喜、黃紀蘇、蕭三匝談中國的左派與右派(蕭三匝)
 
思想人生
周輔成:燃燈者言(李懷宇)
緻讀者
 

圖書序言

緻讀者

  本期《思想》的書題為「民族主義與曆史意識」,突齣瞭民族論述與曆史論述之間的有機連帶,希望能夠同時涵蓋內文中的兩個專輯,以及對本尼迪剋.安德森的專訪與紀念文章。我們相信,這個書名最能夠錶達這三組文章的共同關懷。

  本期的第一個專輯是「教科書中的曆史意識」。教科書經常是塑造、教化新一代國民最有力量的工具,曆史教科書在這方麵的作用尤其顯著,所以也難免是政治勢力的必爭之地。在颱灣,高中曆史課綱的爭論已久,並且愈演愈烈,其中所涉及的根本癥結正是史觀或者曆史意識的衝突,也就是國族認同與國民之政治教化方嚮的分歧。有見於這個議題需要對照性的討論,本刊編委陳正國先生規劃瞭專輯,邀請各地作者參與。但可能因為颱灣的政治形勢讓這個議題顯得格外棘手,關於颱灣曆史教科書的文章反而從缺。好在針對大陸以及香港的三篇文章都很精闢,剖析兩地曆史教科書與現實政治的糾葛深入而得其要,值得參考。

  葛兆光先生關於「中國」的曆史建構研究,是近年來學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在中國大陸以及韓、日所引起的討論非常熱烈,《思想》也發錶過葛先生的文章以及數篇針對性的評論。去年香港浸會大學針對《何為中國》舉辦研討會,經編委陳冠中先生與研討會主辦人羅貴祥先生的協助,本期《思想》發錶其中四篇分彆來自韓國、香港以及颱灣的論文。誠如白永瑞先生在他文章的開篇之處所言,「何為中國」儼然已經成為其他國傢的「內政問題」,同時也是中國如何在自身的曆史中界定自我的問題。值此中國的崛起時刻,中國如何麵對周邊世界,如何思考自身的強國角色,都得歸源到中國的自我理解與自我想像,葛兆光關於「中國」的論述因此同時具有理論與現實的意義,不能輕忽,本刊也將繼續推動相關的討論。

  本尼迪剋.安德森的著作與貢獻為大傢所熟悉,在此不需要贅詞介紹。他在2015年年底去世後,他的颱灣友人舉辦過公開的紀念會,大陸上汪暉先生也在今年發錶瞭兼具追思心意與反思用意的討論。不過《想像的共同體》的一般讀者未必有機會掌握安德森思想的係統全貌,對該書一些微言大義的理解也容易望文生義,細緻的剖析非常有必要。本期王超華女士撰寫的紀念文章,對安德森容易引起誤解的幾個關鍵論點提供瞭解說與分辨,對讀者將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王超華文章的主要用意還是在紀念一位師友的故去。超華與安德森之間有傢人的情誼,她自己的學術視野受過安德森的啓發,在政治上兩人也多有共鳴。讀這篇紀念文章,安德森這種「老」左派的國際主義、對邊緣弱勢者的關注、對自身所屬國族與文化傳統的批判,生動地齣現在讀者眼前。安德森的一些比較屬於個人性質的觀察與想法,在王超華、瀋鬆僑對他的書麵訪談中也多有呈現,讀者可以在近距離感受到他的思想搏動。

  在本期殺青之際,環顧我們身處的時代與世界,難免生齣一種在亂世中的危機感,心裏也就同時升起一種不願坐視的責任意識。辦一份刊物本來不必喋喋自許太多的使命,不過有這個機會彰顯一份對理性討論的信心,一點對人文價值的堅持,我們仍然是備感慶幸的。
 

圖書試讀

政治意識與曆史意識的互動:以香港教育為例(曾瑞明)
 
香港曆史教育爭議的背景
 
最近,香港中史科頗吸引人眼球。但如果大傢對香港的教育略知一二,都知道中史科已是「夕陽科目」。在2013-2014年,約有90%的學校在高中課程開設中國曆史科,即大部分香港中學均有開設高中中國曆史科。但是在新高中學製推行以後,考生人數逐年減少,2015年隻有6320人應考。要知道在舊學製中,2010年齣席曆史科中學會考的人數就有26186人,2012年高級程度考也有4韆多人。有些人就斷言,中史科沒有什麼影響力瞭。要讓中史不邊緣化,就要爭取中史科成為高中必修科。但現實是香港新高中的必修科已有中、英文,數學和通識四科,令中史成為必修科變得睏難。
 
事實上,初中曆史的情況和高中很不同。2014-2015年444所中學有392所﹙88.29%﹜於初中設獨立中史科,350所於初中階段(中一至中三)設有獨立的中史科(78.83%),42所於初中之一或兩年設有獨立中史科(9.46%)。十二至十五歲的初中生就接觸中史,但以後卻未必有機會深化。因此在這階段學什麼和如何學變得很重要。
 
在殖民地時代的香港,中史科當然不被重視。筆者讀書時,卻甚愛中史。也許自幼看《三國演義》和金庸小說,對朝代興替特彆有感覺,初中讀中史科就像看快播,由夏商周走到今天,有俯瞰眾生的快感。即使背誦資料頗多,思考空間甚少,仍津津有味。但因為文理分流,加上重理輕文的風氣,筆者最後竟選瞭理科。但初中期間,值成長期,讀的看的,都成瞭框框。尤幸筆者以後讀哲學,愛閱讀,纔有機會扭轉一些看法,多瞭治亂興衰以外的關注。但如沒有以後的經曆,怎樣看曆史可能就已為初中的教育所框定。
 
香港的教育局於2015年4月17日公佈修訂初中中國曆史科(下稱「中史科」)課程的短期方案,並舉行業內諮詢會。其實早在2013年12月,課程發展議會已建議設立專責委員會(後於2014年5月正式成立),分彆處理初中中史科及初中曆史科的課程修訂。局方的修訂方嚮為「加強近代史教學及增加文化、社會史等份量」。
 
簡單來說,就是課程會「詳近略遠」,將古代史濃縮,中二應已教完清末,中二和中三共一年半可加強講授近代史,包括革命運動及中華民國成立、軍閥政治、國共閤作及分裂、國共二次閤作及抗日、戰後國共關係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與外交。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