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史學導論:兩岸三地傳承

錢穆史學導論:兩岸三地傳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錢穆
  • 史學
  • 中國史
  • 曆史學
  • 學術著作
  • 兩岸文化
  • 史學導論
  • 文化傳承
  • 思想史
  • 中國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本書以少年錢穆在常州府中學堂的軼事作為引子,縷述錢穆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和新亞書院等院校的關係,以及他晚年在颱灣講學和往來港、颱兩地的情況。《國史大綱》體大思精,《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卓識專深,其《秦漢史》亦為不可多得的斷代史著作,錢穆史學的規模已然具備;《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國思想史》和《中國史學名著》等,均屬大師小著,廣為人知,其曆史文化精神亦流露無遺。錢穆早期著作《國學概論》較為治史者所忽略,五十四冊的《錢賓四先生全集》如何讀起,著者為你一一道來,兼及當年新亞書院諸大師一時無兩的學術氣象。近年中國內地齣版錢穆著作、傳記和有關專書日漸增加,益見錢穆史學的生命力及其傳播情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佳榮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士,廣島大學文科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從事教學工作多年,緻力推廣中國文化,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曆史係係主任、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現為近代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研究計劃統籌及曆史係兼任教授。已刊著作多種,包括《中國曆代史學名著快讀》、《人物中國曆史》、《中國醫學史辭典》、《明清小說:曆史與文學之間》、《言論界之驕子:梁啓超與新民叢報》、《從翰林到教育傢:蔡元培及其事業》、《開明書店與五四新文化》等。

圖書目錄

○○一 序
 
第一篇 從小學教師到北大教授──趁青春,結隊嚮前行
○○六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讀書和教學經驗
○二七 第二章 《國學概論》及《先秦諸子係年》
○四四 第三章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導讀
 
第二篇 從西南聯大到香港新亞──十萬裏上下四方,俯仰錦綉
○七○ 第四章 《國史大綱》及其時代
○八一 第五章 新亞時期的大師風範
○九九 第六章 彆樹一幟的文化學著作
 
第三篇 從文化弘揚到國學傳承──廣大齣胸襟,悠久見生成
一一四 第七章 《硃子新學案》及錢穆晚年學術活動
一一九 第八章 史學與文化、《論語》與孔子
一二八 第九章 《錢賓四先生全集》如何讀起
 
一五一 註 釋
一五六 附錄一 錢穆著作簡要說明
一六八 附錄二 錢穆生平簡略年錶
一七六 參考書目舉要
 

圖書序言



  這本書的撰著,緣起於新亞研究所主辦「誠明講堂」,邀我於二○一六年九月至十月間,作「錢穆史學導論四講」。這並非容易處理的課題,一則錢穆先生著作宏富,貫串中國幾韆年的曆史文化;二則香港學界前輩眾多,我嚮來不在錢穆研究專傢之列。由於盛情難卻,後來還是應承瞭,原因有三:首先,我畢業於新亞書院曆史係,錢穆先生的著作算是看過不少;其次,我有多位老師是錢門弟子,他們時常講述錢穆先生的事跡和見解;再者,錢穆先生晚年幾次來港,我都有機會藉領教益。距離雖然遠瞭一點,倒是認識得比較清晰的。

  一九六九年我投考香港中文大學的時候,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閤書院都發信安排我去麵試,結果我選瞭新亞書院曆史係,原因是入學時隻需繳交一個月學費和一個月按金,當時我傢境貧睏,崇基學院和聯閤書院都要繳交半年學費和一個月按金,我實在負擔不起。後來得悉這是錢穆先生定下來的德政,他說新亞書院以窮學生居多,逐個月交學費較適宜,至今我還心存感激。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在香港浸會大學曆史係任教,包括中國曆史通論和專題、北宋史、明史、近三百年學術史、近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等,涉獵稍廣。在大學講課較重視研究,不妨稱之為「院校史學」;與此同時,我常應邀到書店、博物館等公共場所演講,對象不同,較為注意深入淺齣和引起聽眾對曆史文化的興趣,用梁啓超的說法,這叫做「民間史學」。其實院校史學與民間史學並無矛盾,隻是內容程度和錶達方法有異而已;把兩者結閤起來,就接近「文化史學」瞭。我常樂此不倦,遊走於大專院校和文化場所之間,日子久瞭,似乎成為我自己的一套治史方式。我一直認為,研究曆史是很寂寞的工作,往往要關起門來或鑽進圖書館纔做得專注,討論學問則宜開放,經常找些誌同道閤的人切磋;如果要把研究得來的學問知識傳揚開去,撰寫普及性質的著作是一個途徑,多在公共文化場所發錶講話,也是史學工作者份內的事情。

  本書編排,大緻按照錢穆史學著作齣版的先後次序,分為九章,從錢穆的少年時代講起,直至晚年為止,重點是在北京大學任教時期至來香港創辦新亞書院的經過,書名副題原擬定為「從北大到新亞」,後來覺得「兩岸三地傳承」較為貼切,更能凸顯錢穆史學的氣象。有一點必須指齣,就是研究錢穆史學不但要看他的著作,還要把他的見解與近代中國時代變遷以及錢穆個人的文化活動結閤起來,隻有這樣,纔可以較貼切地瞭解錢穆的治史精神。

  如上所述,我對錢穆先生的認識,並非純粹的學術鑽研的結果,而是概括地把曆史文化與時代變遷綜閤起來加以考察,但段落式的痕跡仍明顯可見。不揣謭陋,拋磚引玉,難免有很多未盡妥善之處,敬請專傢學者見諒。

周佳榮 謹識
二○一七年四月十六日

圖書試讀

第一篇 從小學教師到北大教授──趁青春,結隊嚮前行

錢穆(一八九五—一九九○年)是二十世紀中國著名曆史學傢,十八歲時傢貧輟學,矢誌自修,擔任小學教師十年、中學教師八年,其間努力撰述,而以〈劉嚮歆父子年譜〉一文引起學界注意。三十七歲時起任教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並在清華大學兼課,備受學生歡迎。一九三五年齣版《先秦諸子係年》,一九三七年齣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奠定瞭他在學界的地位,這兩本巨著的成就和影響是很深遠的。教學工作與學術研究齊頭並進,是錢穆人生的第一個階段。經過三十年的艱苦奮鬥,終於成為一個散發光芒的年輕曆史學傢。

錢穆自少年時代開始,即廣泛閱讀中國古籍,尤愛唐宋韓柳及清代桐城派古文,其間漸趨於學術研究。壯年以後,乃集中於嚮史學領域發展。早期成績偏在考證工夫,中年起以通識性論著為重,涉獵範圍包括政治、地理、社會、經濟各方麵,而學術思想一直為貫串曆代演變的主要脈絡。

錢穆生於清朝在甲午一役中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之年,此後的中國,經曆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之役,辛亥革命爆發,在民國建立後,復有軍閥混戰、北伐戰爭,至一九三○年代,更麵臨日本一連串侵華舉動,與此同時是中國全民艱苦的抗日戰爭。

錢穆撰詞的《新亞校歌》第三段:「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亂離中,流浪裏,餓我體膚勞我精。艱險我奮進,睏乏我多情,韆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嚮前行。……」可以說是這個階段的寫照。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讀書和教學經驗

錢穆幼時在祖父和父親的熏陶下成長,小學及中學接受新式教育,其後輾轉在幾間中小學任教,長達十八年之久。他本著自學精神,不斷地堅持讀書治學,終於揚名學界,成為大學教授。錢穆讀書時,受到一位老師呂思勉的啓迪;任教中小學期間,梁啓超著作對他的影響很大。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錢穆史學導論:兩岸三地傳承》,讓我眼睛為之一亮。錢穆先生作為一位備受尊崇的史學大傢,他的思想在華人世界影響深遠。我在颱灣,對於錢穆先生的史學,尤其是他對中國歷史精神的闡釋,一直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認同。然而,「兩岸三地傳承」這個副標題,立即激發瞭我更大的好奇心。這意味著,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介紹錢穆先生的學術思想,更會深入探討他的學術思想在不同地區,例如中國大陸和香港,是如何被接受、被研究、甚至被轉化和創新的。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瞭解錢穆先生學術思想更廣泛影響力的絕佳機會。我期待書中能呈現齣,在不同的學術環境和文化脈絡下,學者們對錢穆先生史學的獨特解讀,以及他們如何將錢穆先生的洞見與各自的研究領域相結閤,形成新的學術成果。這種跨區域的對話與比較,無疑能夠豐富我們對錢穆先生史學全貌的認識,並揭示齣其思想在當代依然充滿活力的原因。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錢穆史學導論:兩岸三地傳承》其實頗有意思,我對錢穆先生的史學一直很感興趣,總覺得他的觀點對我們理解中國歷史有著獨特的啟發。書名中的「兩岸三地」讓我立刻聯想到,這本書可能會探討錢穆先生的學術思想在颱灣、中國大陸以及香港是如何被接受、傳播和演變的。作為一個颱灣的讀者,我對錢穆先生在颱灣的學術地位與影響有較深的認識,他的「溫情與敬意」始終是我閱讀歷史時的一種 guía。但對於他在其他地區的傳承情況,我其實不太瞭解,這也是我對這本書充滿好奇的原因。作者似乎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的視角,去觀察錢穆先生的史學思想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學術土壤中落地生根,並產生新的枝葉。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各地學者對錢穆先生史學的不同解讀,例如,在大陸的學者如何看待錢穆先生對傳統中國的詮釋,在香港的學者又如何將其思想與在地脈絡結閤。這種跨地域的對話,或許能讓我們看到錢穆先生史學思想的多元麵嚮,以及其跨越時空的生命力。

评分

偶然在書架上看到這本《錢穆史學導論:兩岸三地傳承》,書名就深深吸引瞭我。錢穆先生的史學,對我而言,不僅是學術的殿堂,更是一種精神的慰藉。他那種對中國歷史的深情關懷,以及對中華文化獨特的體悟,總讓我讀來感同身受。而這本書的副標題「兩岸三地傳承」,更點齣瞭它不凡的企圖。我一直很好奇,在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錢穆先生的史學思想是如何被傳承和發展的。颱灣學界對錢穆先生的推崇自不在話下,但他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學術界,又是如何被看待與研究的呢?這本書的作者,似乎花瞭不少心思去梳理這條複雜的脈絡,試圖描繪齣一幅錢穆學術思想在華人世界裡,跨越地域、融閤創新的全景圖。我尤其關注作者在處理兩岸三地學術差異與共通性時的細膩度,以及他如何呈現不同地區的學者在繼承錢穆思想時,所展現齣的個人風格與學術特色。我相信,這本書的論述,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錢穆先生的史學成就,更能讓我們對當代華人史學的研究方嚮,有更宏觀的認識。

评分

最近偶然在書店翻到一本《錢穆史學導論:兩岸三地傳承》,書名就頗有意思,讓我好奇想一探究竟。錢穆先生的史學思想,在颱灣一直是學界與民間津津樂道的重要課題,尤其對於我們這些在這片土地上成長、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人來說,錢穆先生對中國歷史的見解,不僅是學術的深度,更是一種情感的連結。這本書的副標題「兩岸三地傳承」更是精準點齣瞭它的核心,意味著它不隻涵蓋瞭錢穆先生在颱灣的影響,還延伸到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學術交流與發展,這點令人十分期待。翻開書頁,我就被作者流暢卻又不失嚴謹的筆觸所吸引。作者似乎花瞭很多心思去梳理錢穆先生史學思想的源流與演變,從早期的學術探索,到後來在颱創立新亞書院,再到他在史學方法、史學觀念上的獨到之處,都有著相當細膩的描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僅著重於錢穆先生的學術理論,更將其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兩岸的政治文化氛圍緊密結閤,讓讀者在理解史學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歷史的脈動。例如,書中對於錢穆先生如何看待中國歷史的「溫情與敬意」,以及他如何強調「中國人不可忘本」的論述,都讓我產生瞭強烈的共鳴。這種將學術著作與個人情感、文化認同巧妙結閤的寫作方式,是這本書最為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身為一個對歷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對錢穆先生的史學著作抱持著極高的敬意。他的《國史大綱》、《中國歷史精神》等作品,早已成為我書架上的珍藏。這次偶然看到這本《錢穆史學導論:兩岸三地傳承》,書名便直擊我心。錢穆先生的史學,最讓我著迷的,是他那種「溫情與敬意」的治史態度,以及他對於中國歷史那種深沉的關懷。這本書的導讀,似乎深入淺齣地解析瞭這些核心概念,並且更進一步探討瞭在兩岸三地不同學術語境下,錢穆先生的思想是如何被理解、被詮釋,甚至是被發展的。我特別想知道,在不同地區的學者眼中,錢穆先生的史學有何異同,又有哪些新的觀點被提齣。這本書的結構,似乎是以錢穆先生的學術脈絡為主軸,然後再將其在不同地區的傳承與創新進行比較分析,這種宏觀的視角,對於全麵理解錢穆先生的史學影響力,無疑是極具價值的。我相信,這本書不僅能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錢穆先生的史學思想,還能讓我對當代中國史學的發展,有更清晰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