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記得首次接觸金庸武俠小說,已是三十年前的舊事瞭。
那一年,大約是在八十年代的後期,我在親戚傢裏的「儲物室」內,看到書架上有多部金庸武俠小說;首次翻閱的是《射鵰英雄傳》,便已是欲罷不能。親戚不想把書藉齣,我便唯有下定決心,打算一部又一部的買迴傢。父母待我素來極佳,但凡是買書,都會齣資支持,不久便把所有小說買齊。那時候,電視剛巧重播《神鵰俠侶》,不久後又重播《射鵰英雄傳》,我便一邊看電視,一邊細讀原著。
由《射鵰英雄傳》開始,兩、三年間便把所有金庸小說看完。其後,好看的書,當然要重看一遍。大約在十年時間之內,六部長篇都至少看瞭七、八遍,中短篇則看瞭兩、三遍以上。長篇小說當中,最愛《笑傲江湖》,重閱瞭至少十次以上;中短篇小說,則偏愛《俠客行》,也看瞭五、六遍。稍後幾年,認識瞭不少「金迷」,纔知道我這翻閱次數還不算很誇張,不少好友的重讀次數,都比我多。
想當年,我沉迷金庸小說至什麼程度呢?
那時候,互聯網還未普及,電子字典當然是以英文為主,若以中文寫作之時,遇到執筆忘字的情況,或不知如何描寫某一物事之際,怎辦?一般人當然是查字典瞭。我自問查字典的能力非常差勁,所以便乾脆查看金庸小說。因為很多詞語都是從金庸小說裏學迴來的,翻看多次後,自然會有印象。我當然無法清楚記得某一個字在那一頁書,但若說某一些獨特的用詞,曾在那一部小說齣現過,或許會想得起來。很多時候,還會勉強記得該詞語在那一章節、該章節的前半部還是後半部和大約在某一頁紙的什麼部份;很多時候,便能把那些獨特的詞語「查」瞭齣來。
除此之外,金庸小說中亦有不少讓人深思的情節,值得一讀再讀。
例如,《射鵰英雄傳》的最後一段,郭靖跟成吉思汗談及:「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以我之見,殺得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到瞭《天龍八部》,蕭峰以遼國臣子的身份,力阻大遼侵宋,更是提昇瞭一個層次。蕭峰曾在藏經閣凜然道:「我對大遼盡忠報國,是在保土安民,而不是為瞭一己的榮華富貴,因而殺人取地、建功立業。」每次看到蕭峰細說邊關上,宋遼相互仇殺的慘況,都會感到十分難過,見他對慕容博直斥其非,更感到熱血沸騰。還有,在小說中看到高深莫測的中土武功、內丹、兵法、醫術,棋藝、音律、園藝、僧道之說和易學等等,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夾雜著一起,亦覺得十分有趣,更會感受到金老對中華文化的那份溫情與敬意。
細讀金庸小說,就如主角在深山修練一樣;多聽各方好友的說法,就如和同道中人一起遊曆江湖似的。除瞭重讀金庸小說之外,八、九十年代,坊間亦有很多「金庸評論書藉」可作參考。那幾年,書店上常見到的「金評書」,作者通常都是倪匡、董韆裏、潘國森、楊興安和吳靄儀等等,我也把大部份書藉都買瞭迴傢,部份較好看的,還會重讀瞭一、兩遍。亦會一邊看,一邊跟著查閱金庸小說以作印證。
直至九十年代末,互聯網逐漸普及,網上始有「金庸茶館」,便可和更多「金迷」交談和爭論。那幾年,每天晚上都會到「金庸茶館」一看,遇到有趣的新貼也會迴應;有新想法便會另開新題。那時候,最多人談論的,總是那人的武功較高,那種武功最值得學等等。亦有很多人為喜愛的主角申辯,最有印象的是「靖蓉派」大戰「楊龍派」。此外,也曾與「金庸茶館」的好友搞過「網聚」,在現實世界中碰麵,算是正正經經的認識瞭一班「金迷」。有一次,居然還曾見過潘國森。那時候,已有朋友稱他為「潘老」瞭。為什麼不稱「老潘」而稱之為「潘老」呢?「金迷」自然會記得,稱「老潘」不夠尊重,叫「潘老」纔能顯得齣尊敬之意;這是《笑傲江湖》的任我行教的,他佩服風清揚,纔稱他為「風老」。近年,亦有人稱「潘老」為「森爺」,似乎江湖地位越來越高瞭。很多年以後,經潘老介紹,我認識瞭「心一堂齣版社」,後來還得到齣版社的幫忙,齣版瞭《汴京遊俠傳》和《獵頭交易》兩部小說,此乃後話也。
當年,每天上網,都會到「金庸茶館」,可謂流連忘返。一開始的時候,世上還未有「榖歌」,也沒有「高登」,亦不覺有「維基百科」。至少在「金庸茶館」玩瞭幾個月後,以上的網站纔陸續登場。現今在香港,終日隻顧在傢中上網的,都會被戲稱為「高登仔」。其實,「金庸茶館」的好友和區區在下,可算是「高登仔」的「老祖宗」。那幾年間,似乎是「金庸熱」最鼎盛的時候。不隻有很多朋友都讀過金庸小說,亦有多部電視劇、電影和漫畫麵世。
近年來,「金庸熱」已逐漸減弱。雖然仍有和一些「金庸茶館」內認識的朋友聚舊,但已沒有在網上討論小說情節,碰麵時亦鮮會提及。大傢總是各有各忙,也越來越少見麵的機會。
這幾年來,「心一堂齣版社」著有不少金學研究書藉,且有潘老坐陣,絕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正因如此,與潘老談起「金學研究」,我也迴去查看一下手上的一些舊稿,再添筆潤飾,還嘗試把多年間的想法,逐一寫齣來。
近年以來,已沒有撰文評論金庸小說,起初實無把握,隻是隨便試試,但豈料一動筆,便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完成瞭這部作品,亦感謝「堅料網」、「綫報」和「思考香港」等網媒把稿件刊登。這書雖有一些舊稿,套用《笑傲江湖》中丹青生的名句,算是「陳中有新,新中有陳」,但當年的舊稿,亦隻大約兩成左右,且所有稿件都從沒有試過結集成書。以「實體書」的角度來看,算是全新的創作。
本書「談情說愛」的部份,正是詳談金庸小說中的愛情世界。我認為,金庸小說也可算是愛情小說,雖然多從男性的角度齣發,但女士讀懂瞭,或許可以更理解男性心理,應當會有所得著。正因為金庸小說的男女感情寫得細膩動人,世上纔會有這麼多「女金迷」;金庸小說的愛情部份,絕不宜錯過。本書的特色,是大部份篇章,都不會專注談及一部書,至少會橫跨幾部小說;這應該是「金迷」覺得最好玩的地方,亦希望讀者會喜歡。
寒柏
二零一九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