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潘碧華

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潘碧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馬華文學
  • 文學批評
  • 潘碧華
  • 文學研究
  • 馬來西亞文學
  • 華文文學
  • 文化研究
  • 文學史
  • 批評理論
  • 學術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是為瞭紀念馬華文學百年而編選的一套書,時間跨度三十年(1989-2018),以長篇學術論文為主,短篇評論為輔,共收入李有成、陳鵬翔、張錦忠、林建國、張光達、潘碧華、黃錦樹、鍾怡雯、陳大為、魏月萍、高嘉謙等十一人,每位入選者單獨成捲,共十一捲,內文總計2,666頁。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論文經過作者重新增訂,不管之前曾否結集,所以這套大係收錄之馬華文學論文,乃最完善的版本。

本書特色

  本書為《馬華文學批評大係》的第6捲,收錄潘碧華所發錶的7篇有關馬華小說、散文、新詩的論文。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不包含《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潘碧華》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將圍繞其他重要文學批評或相關主題展開,力求詳盡、自然: --- 文學星河的深度勘探:當代華語文學批評前沿與迴響 書名:《百年華章:全球視野下的新世紀華語文學思潮》 作者/主編:[此處可虛構一位或多位著名學者] 齣版社:[此處可虛構一傢權威學術齣版社] 頁數/開本:約850頁,16開精裝 定價:[虛構價格] --- 導言:時代的脈搏與文學的疆域 本書匯集瞭二十餘位海內外頂尖學者在新世紀以來對華語文學(包括中國大陸、港澳颱、海外華人文學)的最新、最具洞察力的研究成果。我們深知,進入21世紀,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信息技術的迭代、以及地緣政治的深刻變動,對文學的生産、傳播和接受模式帶來瞭顛覆性的挑戰與機遇。傳統的研究範式已然不足以解釋當下文學現象的復雜性與多維性。 《百年華章》正是在這樣的學術關切下應運而生,它摒棄瞭地域性的孤立考察,力求構建一個跨越地域、跨越媒介、深度融閤跨學科視野的宏大批評場域。全書分為四大闆塊,層層遞進,共同勾勒齣新世紀華語文學批評的最新前沿圖景。 第一部:理論重構與範式更新(Critical Reconstructions and Paradigm Shifts) 這一部分聚焦於文學研究方法論的革新。在後結構主義、文化研究思潮逐漸內化為“常識”的今天,更具迫切性的是如何應對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生態批評等新興議題對傳統文本細讀的衝擊。 核心議題聚焦: 1. 數字人文與文學史重寫: 探討如何利用計算方法處理海量文本數據,從而揭示被傳統“大師敘事”所忽略的文學邊緣群體的書寫實踐。例如,對晚清民國時期通俗小說數據庫的定量分析,挑戰瞭某些既定的“啓濛”敘事。 2. 全球文學與翻譯研究的新視野: 重點考察“世界文學”概念在華語語境下的本土化睏境與可能。分析翻譯作為一種權力和身份協商機製,如何塑造瞭當代作傢的跨文化能見度。不再僅僅關注文學作品的“本土性”,而是著重於其“在途性”(in-transit)。 3. 情感研究與身體政治: 引入神經美學、情感社會學等理論,重新審視文學作品中對“感受性”(affect)的描摹。特彆關注當代都市經驗中,個體身體在公共空間、技術媒介下的異化、抵抗與再認同。 第二部:地域縱深與文本細讀(Regional Depths and Textual Exegesis) 雖然強調全球視野,但紮實的文本分析仍是批評的基石。本部分精選瞭針對特定地域文學現象的深度研究,這些研究均體現瞭超越傳統地域史觀的分析銳度。 專題探討: 1. 兩岸三地“非主流”敘事的重估: 本部分並未簡單復述已成熟的港颱文學史框架,而是深入挖掘瞭被主流學院忽視的獨立電影文學、民間刊物中的實驗性文本。例如,對香港“後殖民”語境下“身份失語”主題的微觀文本分析,以及颱灣原住民口述曆史文學的口傳性與書寫倫理問題。 2. 大陸文學的“斷裂”與“彌閤”: 關注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文學對“宏大敘事”的反思,尤其關注鄉土文學的“新鄉村書寫”與都市文學的“景觀社會”批判。著重分析瞭特定代際(如“80後”“90後”)作傢如何處理曆史創傷與個人記憶的交織,例如他們對“知青文學”母題的解構與重構。 3. 海外華人文學的“在場”與“缺席”: 探討歐美、東南亞等地華人作傢的寫作策略。這些作傢如何在兩種或多種文化光譜中定位自己?他們的敘事如何超越瞭早期的“尋根”主題,轉嚮對跨國資本、混閤身份的復雜呈現? 第三部:文學與媒介生態的交織(The Intersection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Ecology) 新世紀文學批評不可迴避的一個核心議題是文學媒介的流變。傳統紙質書的衰微與新媒介的崛起,正在重塑讀者的閱讀習慣乃至作傢的創作範式。 關鍵議題: 1. 網絡文學的“體裁革命”: 摒棄將網絡文學簡單視為“低俗”或“亞文化”的刻闆印象。本部分采用文化研究和産業分析視角,考察網絡小說(如玄幻、仙俠、都市言情)在敘事結構、讀者互動模式(彈幕文化)、IP運營機製上對主流文學的滲透與反哺作用。 2. “非虛構”的邊界消融: 深入研究非虛構寫作(如深度報道文學、個人誌、旅行文學)的蓬勃發展。分析這些文體如何模糊瞭新聞與文學、真實與虛構的界限,及其在公共事件錶達中的社會功能。 3. 文學的影像化與IP化: 探討文學作品在被改編為影視劇、動漫或遊戲過程中的文本損失、意義增殖和權力轉移。關注作傢、改編者與資本之間的復雜博弈關係。 第四部:批評史的迴溯與未來展望(Retrospection and Future Trajectories) 最後的篇章旨在進行一次清醒的學術自省。批評史本身就是文學批評的一部分。 1. 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的分期與評估: 學者們對過去幾十年間主要的批評流派(如先鋒派批評、新啓濛思潮、文化研究轉嚮)進行反思,明確瞭不同時期的優點與局限性。 2. 女性主義批評的深化與拓展: 在肯定既有成就的基礎上,探討當代華語世界的女性主義批評如何應對“後性彆”語境下的新挑戰,例如對非二元性彆書寫、跨國女權主義視角的引入,避免陷入僵化的身份政治泥潭。 3. 未來十年:批判性想象力的重建: 總結性地提齣,在技術理性與市場邏輯日益占據主導地位的今天,文學批評的真正價值在於守護“批判性想象力”——即質疑既定現實、描繪“未曾有之境”的能力。 結語: 《百年華章》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學術閤集,它力圖為研究者提供一個堅實的立足點,從中觀察全球語境下華語文學最為鮮活、最具挑戰性的麵嚮。我們相信,唯有保持跨越地域、跨越學科的敏銳度,纔能真正把握百年華章的豐富內涵與不竭動力。本書適閤高校中文係師生、專業研究人員,以及所有對當代華語文學思潮抱有深切關切的知識分子閱讀。 --- (注:本書未收錄任何關於潘碧華先生的專題研究或選入其作品的個案分析,焦點完全集中於新世紀以來,更宏觀、更具理論前瞻性的批評領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碧華


  一九六五年生於馬來西亞吉打州居林,祖籍廣東肇慶高要,畢業於馬大中文係、馬大中文學碩士,二○○五年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先後在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和《光明日報》任職,現為馬來亞大學中文係副教授兼主任,馬來西亞華文作傢協會副會長。研究專業為唐宋詩詞以及馬華文學。文學著作有:《傳火人》(1988)、《我會在長城上想起你》(1998)、《揚眉女子》(1999)、《誰在夜裏敲鑼》(1999)、《錯過站的時候》(2000)、《馬大開門》(2001)和《當年沒見到你》(2002)、《在北大看中國》(2005)、《怕見老師》(2016)。學術著作有《馬華文學的時代記憶》(2009),發錶多篇學術論文於各國期刊及收錄各種閤集。

圖書目錄

I 總序:殿堂 /鍾怡雯
Ⅵ 編輯體例
001 文人典範的建立:論方北方小說的傢國意識
034 姚拓小說中的亂世兒女與傢常書寫
060 論小黑小說的禁忌書寫與曆史建構
095 殘損的理想:吳岸詩歌的國族追尋
125 參與的記憶:建國中的馬華文學
158 以七○、八○年代短篇小說看新馬華人社會的變化
176 八○年代校園散文所呈現的憂患意識
196   本捲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總序

殿堂


  翻開方修(1922-2010)在一九七二年齣版的《新馬華文文學大係(1919-1942)•理論批評》,當可讀到一個「混沌初開」、充滿活力和焦慮、社論味道十足的大評論時代。作為一個國傢的馬來亞尚未誕生,在此居住的無國籍華人為瞭「建設南國的文藝」,為瞭「南國文藝底方嚮」,以及「南洋文藝特徵之商榷」,眾多身分不可考的文人在各大報章上抒發高見,雖然多半是「赤道上的吶喊」,但也顯示瞭「文藝批評在南洋社會的需求」。(本段括弧內的文字,依序為孫藝文、陳則矯、悠悠、如焚、拓哥、陳鍊青的評論文章篇名,發錶於1925-30年間,皆收錄於方修《新馬華文文學大係(1919-1942)•理論批評》)

  這些「文學社論」的作者很有意思,他們真的把寫作視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披荊斬棘,開天闢地,為南國文藝奮戰。撰寫文學社論似乎成瞭文人與文化人的天職。據此看來,在那個相對單純的年代,文學閱讀和評論是崇高的,在有限的報章資訊流量中,文學佔有美好的比例。

  年屆五十的方修,按照他對新馬華文文學史的架構,編排瞭這二十一年的新馬文學評論,總計1,104頁,以概念性的通論和議題討論的文學社論為主,透過眾人之筆,清晰的呈現瞭文藝思潮之興替,也保存瞭很多珍貴的文獻。方修花瞭極大的力氣來保存一個自己幾乎徹底錯過的時代(方修生於廣東潮安縣,一九三八年南來巴生港工作。一九四一年,十九歲的方修進報社擔任見習記者,那是他對文字工作的初體驗),也因此建立瞭完全屬於他的馬華文學版圖。沒有方修大係,馬華文學批評史恐怕得斷頭。

  苗秀(1920-1980)編選的《新馬華文文學大係(1945-1965)•理論》比方修早一年登場,選文跳過因日軍佔領而空白的兩年(1943-1944),從戰後開始編選,採單元化分輯。很巧閤的,跟第一套大係同樣二十一年,單捲,669頁。兩者最大的差異有二:方修大係麵對草創期的新馬文壇氣候未成,幾無大傢或大作可評,故多屬綜論與高談;苗秀編大係時,中堅世代漸成氣候,亦有新人崛起,可評析的文集較前期多瞭些。其次,撰寫評論的作傢也增加瞭,雖說是土法煉鐵,卻交齣不少長篇幅的作傢或作品專論。作傢很快成為一九五○、六○年代馬華文學評論的主力,文學社論也逐步轉型為較正式的文學評論。

  二○○四年,謝川成(1958-)主編的第三套大係《馬華文學大係•評論(1965-1996)》(單捲,491頁)麵世,實際收錄二十四年的評論,見證瞭「作傢評論」到「學者論文」的過渡。這段時間還算得上文學評論的高峰期,各世代作傢都有撰寫評論的能力,在方法學上略有提升,也齣現少數由學者撰寫的學術論文。作傢評論跟學者論文彼消此長的趨勢,隱藏其中。此一趨勢反映在比謝氏大係同年登場(略早幾個月齣版)的另一部評論選集《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迴聲》(單捲,677頁),此書由陳大為(1969-)、鍾怡雯(1969-)、鬍金倫(1971-)閤編,時間跨度十四年(1990-2003),以學術論文為主,正式宣告馬華文學進入學術論述的年代,同時也體現瞭國外學者的參與。赤道形聲迴盪之處,其實是一座初步成形的馬華文學評論殿堂。

  一九九○年代後期是個轉捩點,幾個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博士生陸續畢業,以新銳學者身分投入原本乏人問津的馬華文學研究,為初試啼音的幾場超大型馬華文學國際會議添加火力,也讓馬華文學評論得以擺脫大陸學界那種降低門檻的友情評論;其次,大馬本地中文係學生開始關注馬華文學評論,再加上撰寫畢業論文的參考需求,他們希望讀到更為嚴謹的學術論文。這本內容很硬的《赤道迴聲》不到兩年便銷售一空。新銳學者和年輕學子這兩股新興力量的注入,對馬華文學研究的「殿堂化」産生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四部內文閤計2,941頁的選集,可視為二十世紀馬華文學評論的成果大展,或者成長史。

  殿堂化意味著評論界的質變,實乃兩刃之劍。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撰寫評論的馬華作傢不斷減少,最後隻剩張光達(1965-)一人獨撐,其實他的評論早已學術化,根本就是一位在野的學者,其論文理當歸屬於學術殿堂。馬華作傢在文學評論上的退場,無形中削弱瞭馬華文壇的活力,那不是《蕉風》等一兩本文學雜誌社可以力挽狂瀾的。最近幾年的馬華文壇風平浪靜,國內外有關馬華文學的學術論文産值穩定攀升,馬華文學研究的小殿堂於焉成形,令人亦喜亦憂。

  這套《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是為瞭紀念馬華文學百年而編,最初完成的預選篇目是沿用《赤道迴聲》的架構,分成四大冊。後來發現大部分的論文集中在少數學者身上,馬華文學評論已成為一張殿堂裏的圓桌,或許,「一人獨立成捲」的編選形式,更能突顯殿堂化的趨勢。其次,名之為「文學批評大係」,也在強調它在方法學、理論應用、批評視野上的進階,有彆於前三套大係。

  這套大係以長篇學術論文為主,短篇評論為輔,從陳鵬翔(1942-)在一九八九年發錶的〈寫實兼寫意〉開始選起,迄今三十年。最終編成十一捲,內文總計2,666頁,跟前四部選集的總量相去不遠。這次收錄進來的長論主要齣自個人論文集、學術期刊、國際會議,短評則選自文學雜誌、副刊、電子媒體。原則上,所有入選的論文皆保留原初刊載的格式,除非作者主動錶示要修訂格式,或增訂內容。總計有三分之一的論文經過作者重新增訂,不管之前曾否結集。這套大係收錄之論文,乃最完善的版本。

  以個人的論文單獨成捲,看起來像叢書,但叢書的內容由作者自定,此大係畢竟是一套實質上的選集,從選人到選文,都努力兼顧到其評論的文類、議題、方嚮、層麵,盡可能涵蓋所有重要的議題和作傢,經由主編預選,再跟作者商議後,敲定篇目。從選稿到完成校對,曆時三個月。受限於經費,以及單人成冊的篇幅門檻,遺珠難免。最後,要特彆感謝馬來西亞畫傢莊嘉強,為這套書設計瞭十一個充滿大馬風情的封麵。
 
鍾怡雯
2019.01.05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閱讀《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潘碧華》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馬華文學並非一個孤立的文學體係,而是與更廣闊的東南亞文學、乃至世界文學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潘碧華教授在這本書中,並非將馬華文學神化或單獨隔絕,而是巧妙地將其置於更大的文學版圖中進行審視。她對於馬華文學在語言選擇、主題錶達、敘事策略等方麵,如何受到外部文學思潮的影響,又如何形成自身獨特的風格,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種比較文學的視野,讓我對馬華文學的獨特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同時也看到瞭它在世界文學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馬華文學作品的梳理和分析,也讓我看到瞭馬華文學內部的豐富性和演變過程,這是一種動態的、充滿活力的文學發展。

评分

我一直認為,文學批評不僅僅是對作品的評論,更是對時代精神、社會變遷以及人類情感的深刻洞察。潘碧華的《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恰恰滿足瞭我對這一理想批評形態的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一些馬華作傢的作品,然後給齣或褒或貶的結論,而是充滿瞭對文學現象的細緻觀察和對背後邏輯的深入挖掘。比如,她對於某位作傢在特定曆史時期創作的文本,是如何解讀其背後所承載的時代印記,又是如何分析其在語言和敘事上的創新與局限。這種深入骨髓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批評的生命力,也讓我對馬華文學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被忽視的文學現象的關注,以及她提齣的一些新穎的批評視角,這些都為我打開瞭新的思考維度,讓我跳齣原有的認知框架,重新審視那些熟悉的或陌生的馬華文學作品。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接觸《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潘碧華》時,內心還是有一絲忐忑的。畢竟,學術著作有時會顯得過於晦澀,讓人望而卻步。但齣乎意料的是,潘碧華的文字雖然嚴謹,卻並不失生動。她能夠將復雜的理論概念,用相對易於理解的方式闡釋清楚,同時又保持著學術的深度和專業性。更重要的是,她的批評不僅僅是冰冷的理論分析,更飽含著對文學的熱愛和對作者的尊重。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她與筆下作傢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她不是高高在上的審判者,而是充滿智慧的同行者,與我們一起探索文學的奧秘。這種溫暖而又深刻的閱讀體驗,讓我對馬華文學的理解,從淺層的美學欣賞,上升到瞭對文化根源和曆史語境的認知。

评分

作為一名普通的文學愛好者,我一直覺得,好的文學批評應該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而不是勸退。潘碧華的《馬華文學批評大係》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她筆下的馬華作傢,無論是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還是在身份認同中探索,都顯得鮮活而立體。她對於作品的解讀,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分析,更觸及到瞭作傢內心深處的睏惑與堅持。通過她的文字,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曾經略過的作品,也開始對一些作傢産生瞭新的敬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馬華文學的厚重與多元,它不僅僅是關於一群人的文字,更是關於一個民族在曆史變遷中的集體記憶與文化傳承。我感到受益匪淺,也更加渴望去閱讀更多的馬華文學作品,去感受那份獨特的東方情懷與時代脈搏。

评分

《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潘碧華》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心情是有點復雜的。一方麵,我一直對馬華文學的方方麵麵都充滿好奇,尤其是一些深耕該領域的學者和評論傢,他們的文字總能帶來新的視角和啓發。潘碧華這個名字,我雖然不陌生,但對於她具體的學術建樹和批評思想,此前並沒有一個係統性的瞭解。翻開書的扉頁,看到厚重的篇幅和嚴謹的排版,就知道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經過瞭長時間沉澱和深入研究的成果。我期待著能從字裏行間,窺探到馬華文學在曆史長河中的發展脈絡,以及潘碧華教授是如何梳理、評價和定位其中重要的作傢作品的。尤其吸引我的是“大係”這個詞,它暗示著這是一套具有係統性和整體性的研究,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野,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馬華文學作為一個整體的獨特性和價值。我迫不及待地想 dive into, 看看她會帶我走進一個怎樣的文學世界,又會用怎樣的理論武器來解構和闡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