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文學批評大係:張光達

馬華文學批評大係:張光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馬華文學
  • 文學批評
  • 張光達
  • 中國文學
  • 馬來西亞文學
  • 文學史
  • 文化研究
  • 學術著作
  • 文學理論
  • 20世紀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是為瞭紀念馬華文學百年而編選的一套書,時間跨度三十年(1989-2018),以長篇學術論文為主,短篇評論為輔,共收入李有成、陳鵬翔、張錦忠、林建國、張光達、潘碧華、黃錦樹、鍾怡雯、陳大為、魏月萍、高嘉謙等十一人,每位入選者單獨成捲,共十一捲,內文總計2,666頁。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論文經過作者重新增訂,不管之前曾否結集,所以這套大係收錄之馬華文學論文,乃最完善的版本。

本書特色

  本書為《馬華文學批評大係》的第5捲,收錄張光達所發錶的12篇有關馬華新詩的論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光達


  祖籍福建同安,畢業於馬來亞大學。著有《風雨中的一枝筆:當代馬華詩人作品評述》(2001)、《馬華現代詩論:時代性質與文化屬性》(2009)、《馬華當代詩論:政治性、後現代性與文化屬性》(2009),編有《辣味馬華文學:九○年代馬華文學爭論性課題文選》(2002)。學術論文刊於《中國現代文學》、《颱灣詩學學刊》、《蕉風》、《馬華文學評論》等,論文亦收錄於馬華作協編《馬華文學大係:評論捲》(馬華作協編)、《赤道迴聲:馬華文學讀本II》(陳大爲等編)、《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徐國能編)、《華語語係與南洋書寫:颱灣與星馬華文文學及文化論集》(張錦忠編)等。

圖書目錄

I 總序:殿堂 /鍾怡雯
Ⅵ 編輯體例
001 馬華現代詩史芻議(1957-1990)
039 從鄉土認同到婆羅洲/地誌書寫――論吳岸詩歌的獨特性
053 現代性與文化屬性──論六○、七○年代馬華現代詩的時代性質
079 馬華政治詩:感時憂國與戲謔嘲諷
095 從遮掩到裸裎──馬華情色詩初探
117 陳強華論:後現代感性與田園模式再現
144 從國傢大論述到陰性書寫、文本政治──林若隱、呂育陶的後現代視角
171 從文本政治到身分政治:呂育陶的〈造謠者自辯書〉
200 論陳大為的南洋史詩與敘事策略
222 論陳大為詩中的敘事與情感
244 想像,迴盪,存有:論邱琲鈞《邀你私奔》的詩意空間
267 馬華七字輩詩人的後現代/消費美學:都市、商品、認同、主體性
308   本捲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總序

殿堂


  翻開方修(1922-2010)在一九七二年齣版的《新馬華文文學大係(1919-1942)•理論批評》,當可讀到一個「混沌初開」、充滿活力和焦慮、社論味道十足的大評論時代。作為一個國傢的馬來亞尚未誕生,在此居住的無國籍華人為瞭「建設南國的文藝」,為瞭「南國文藝底方嚮」,以及「南洋文藝特徵之商榷」,眾多身分不可考的文人在各大報章上抒發高見,雖然多半是「赤道上的吶喊」,但也顯示瞭「文藝批評在南洋社會的需求」。(本段括弧內的文字,依序為孫藝文、陳則矯、悠悠、如焚、拓哥、陳鍊青的評論文章篇名,發錶於1925-30年間,皆收錄於方修《新馬華文文學大係(1919-1942)•理論批評》)

  這些「文學社論」的作者很有意思,他們真的把寫作視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披荊斬棘,開天闢地,為南國文藝奮戰。撰寫文學社論似乎成瞭文人與文化人的天職。據此看來,在那個相對單純的年代,文學閱讀和評論是崇高的,在有限的報章資訊流量中,文學佔有美好的比例。

  年屆五十的方修,按照他對新馬華文文學史的架構,編排瞭這二十一年的新馬文學評論,總計1,104頁,以概念性的通論和議題討論的文學社論為主,透過眾人之筆,清晰的呈現瞭文藝思潮之興替,也保存瞭很多珍貴的文獻。方修花瞭極大的力氣來保存一個自己幾乎徹底錯過的時代(方修生於廣東潮安縣,一九三八年南來巴生港工作。一九四一年,十九歲的方修進報社擔任見習記者,那是他對文字工作的初體驗),也因此建立瞭完全屬於他的馬華文學版圖。沒有方修大係,馬華文學批評史恐怕得斷頭。

  苗秀(1920-1980)編選的《新馬華文文學大係(1945-1965)•理論》比方修早一年登場,選文跳過因日軍佔領而空白的兩年(1943-1944),從戰後開始編選,採單元化分輯。很巧閤的,跟第一套大係同樣二十一年,單捲,669頁。兩者最大的差異有二:方修大係麵對草創期的新馬文壇氣候未成,幾無大傢或大作可評,故多屬綜論與高談;苗秀編大係時,中堅世代漸成氣候,亦有新人崛起,可評析的文集較前期多瞭些。其次,撰寫評論的作傢也增加瞭,雖說是土法煉鐵,卻交齣不少長篇幅的作傢或作品專論。作傢很快成為一九五○、六○年代馬華文學評論的主力,文學社論也逐步轉型為較正式的文學評論。

  二○○四年,謝川成(1958-)主編的第三套大係《馬華文學大係•評論(1965-1996)》(單捲,491頁)麵世,實際收錄二十四年的評論,見證瞭「作傢評論」到「學者論文」的過渡。這段時間還算得上文學評論的高峰期,各世代作傢都有撰寫評論的能力,在方法學上略有提升,也齣現少數由學者撰寫的學術論文。作傢評論跟學者論文彼消此長的趨勢,隱藏其中。此一趨勢反映在比謝氏大係同年登場(略早幾個月齣版)的另一部評論選集《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迴聲》(單捲,677頁),此書由陳大為(1969-)、鍾怡雯(1969-)、鬍金倫(1971-)閤編,時間跨度十四年(1990-2003),以學術論文為主,正式宣告馬華文學進入學術論述的年代,同時也體現瞭國外學者的參與。赤道形聲迴盪之處,其實是一座初步成形的馬華文學評論殿堂。

  一九九○年代後期是個轉捩點,幾個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博士生陸續畢業,以新銳學者身分投入原本乏人問津的馬華文學研究,為初試啼音的幾場超大型馬華文學國際會議添加火力,也讓馬華文學評論得以擺脫大陸學界那種降低門檻的友情評論;其次,大馬本地中文係學生開始關注馬華文學評論,再加上撰寫畢業論文的參考需求,他們希望讀到更為嚴謹的學術論文。這本內容很硬的《赤道迴聲》不到兩年便銷售一空。新銳學者和年輕學子這兩股新興力量的注入,對馬華文學研究的「殿堂化」産生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四部內文閤計2,941頁的選集,可視為二十世紀馬華文學評論的成果大展,或者成長史。

  殿堂化意味著評論界的質變,實乃兩刃之劍。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撰寫評論的馬華作傢不斷減少,最後隻剩張光達(1965-)一人獨撐,其實他的評論早已學術化,根本就是一位在野的學者,其論文理當歸屬於學術殿堂。馬華作傢在文學評論上的退場,無形中削弱瞭馬華文壇的活力,那不是《蕉風》等一兩本文學雜誌社可以力挽狂瀾的。最近幾年的馬華文壇風平浪靜,國內外有關馬華文學的學術論文産值穩定攀升,馬華文學研究的小殿堂於焉成形,令人亦喜亦憂。

  這套《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是為瞭紀念馬華文學百年而編,最初完成的預選篇目是沿用《赤道迴聲》的架構,分成四大冊。後來發現大部分的論文集中在少數學者身上,馬華文學評論已成為一張殿堂裏的圓桌,或許,「一人獨立成捲」的編選形式,更能突顯殿堂化的趨勢。其次,名之為「文學批評大係」,也在強調它在方法學、理論應用、批評視野上的進階,有彆於前三套大係。

  這套大係以長篇學術論文為主,短篇評論為輔,從陳鵬翔(1942-)在一九八九年發錶的〈寫實兼寫意〉開始選起,迄今三十年。最終編成十一捲,內文總計2,666頁,跟前四部選集的總量相去不遠。這次收錄進來的長論主要齣自個人論文集、學術期刊、國際會議,短評則選自文學雜誌、副刊、電子媒體。原則上,所有入選的論文皆保留原初刊載的格式,除非作者主動錶示要修訂格式,或增訂內容。總計有三分之一的論文經過作者重新增訂,不管之前曾否結集。這套大係收錄之論文,乃最完善的版本。

  以個人的論文單獨成捲,看起來像叢書,但叢書的內容由作者自定,此大係畢竟是一套實質上的選集,從選人到選文,都努力兼顧到其評論的文類、議題、方嚮、層麵,盡可能涵蓋所有重要的議題和作傢,經由主編預選,再跟作者商議後,敲定篇目。從選稿到完成校對,曆時三個月。受限於經費,以及單人成冊的篇幅門檻,遺珠難免。最後,要特彆感謝馬來西亞畫傢莊嘉強,為這套書設計瞭十一個充滿大馬風情的封麵。
 
鍾怡雯
2019.01.05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二**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位資深評論傢在馬華文學星空下的一次深情迴眸。我傾嚮於認為,張光達先生在此書中,並非僅僅是冷靜地梳理史料、客觀地評價作品,更有可能是在字裏行間融入瞭他個人的文學情懷與批判性的思考。他可能是在審視那些曾經激蕩過時代的馬華文學思潮時,帶著一種對曆史的溫情與對現實的關照;在解讀那些飽含生命力的作品時,又會不自覺地流露齣一種對作傢個體命運的體恤與對藝術價值的堅守。我猜想,書中的論述或許並不總是循規蹈矩,可能會有一些齣人意料的見解,挑戰那些陳舊的觀點,提齣新的解讀維度。比如,他或許會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將馬華文學置於全球文學語境下進行考察,探討其獨特性與普遍性。又或者,他會聚焦於某些被忽視的文學現象或作傢群體,用犀利的筆觸發掘其潛在的價值。總而言之,我期望在這本書中,不僅能讀到精闢的文學分析,更能感受到一位評論傢思想的火花與人格的溫度,這會讓閱讀過程變得更加引人入勝,也更具啓發性。

评分

**三**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其作為“大係”一員所承擔的梳理與建構的功能。馬華文學經曆瞭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涉及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族裔背景的作傢和作品,要想形成一個清晰的麵貌,需要係統性的研究與梳理。因此,我推測張光達先生在這本書中,很可能采取瞭某種結構化的方式,來呈現馬華文學的整體圖景。他或許會按照時間綫索,逐一梳理各個時期的文學特徵、代錶性事件和主要作傢,勾勒齣一條清晰的發展脈絡。又或者,他會根據文學流派、主題思想、藝術手法等維度,將馬華文學進行分類研究,深入剖析不同類彆作品的特點與貢獻。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嚴謹而有條理的論述,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對馬華文學相對完整的認知框架。同時,我也期待他在梳理過程中,能夠點明那些關鍵的轉摺點和重要的理論視角,為後續的深入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本為想要係統瞭解馬華文學的讀者精心製作的“地圖”,而張光達先生,就是那位為我們繪製地圖的匠人。

评分

**一** 初次翻開這本《馬華文學批評大係:張光達》,並非因為對張光達先生的名字有多麼熟悉,更多的是被“馬華文學批評大係”這個宏大的標題所吸引。我一直對東南亞華人文學抱有濃厚興趣,覺得那片土地孕育齣的文字,總帶著一種獨特的時代烙印和生存智慧,既有中華文化的根脈,又深深紮根於異鄉的土壤。張光達先生作為這個龐大批評體係中的一環,其視角和論述無疑是理解馬華文學發展脈絡的重要窗口。我設想,在這本書中,他必定會對馬華文學的起源、演變、主要流派、代錶作傢及其作品進行深入剖析。那些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又承載著一代代華人記憶與情感的文學作品,會通過張光達的筆觸,展現齣它們各自的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我期待看到他對馬華文學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迴應社會變遷、文化融閤與身份認同的議題,進行細緻而富有洞察力的解讀。也許,書裏會提及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也會有我之前未曾接觸過的佳作。總而言之,我預感這本書將是一次深入瞭解馬華文學深邃海洋的精彩旅程,而張光達先生,就是那位為我指引方嚮的嚮導。

评分

**五** 在我看來,一本優秀的文學批評,不僅在於其對作品的分析有多麼精準,更在於它能否引發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甚至改變我們閱讀和理解文學的方式。張光達先生的這部作品,以“大係”的名號齣現,預示著其在馬華文學研究領域可能扮演著奠基性的角色。我猜想,他所提供的,可能並不僅僅是靜態的評論,而是一係列動態的、具有方法論意義的分析路徑。他或許會藉鑒不同的批評理論,如後殖民批評、文化研究、女性主義批評等,來解讀馬華文學的多重麵嚮。通過引入這些新的理論工具,他可能能夠揭示齣馬華文學中隱藏的權力關係、文化張力以及社會深層的問題。我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頗具挑戰性的觀點,能夠激發我與作者進行一場思想上的對話,促使我重新審視自己對馬華文學的既有認知。這本書,或許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他不僅能帶我們欣賞沿途的風景,更能教會我們如何去發現風景背後的故事,如何去理解風景與我們自身的關係。

评分

**四** 這本書的名稱,讓我聯想到一個關於“邊緣與中心”的討論。長期以來,華文文學在馬來西亞這樣一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存在,本身就帶有一種“邊緣”的意味,而“批評”則是在這個邊緣地帶尋找自身話語權與價值認同的努力。我設想,張光達先生在這本《馬華文學批評大係:張光達》中,或許會著重探討馬華文學如何在一個非主體性的語境中,確立其獨特的文學地位和文化意義。他可能會分析馬華作傢如何在現實的夾縫中,捕捉時代變遷的脈搏,書寫族群身份的焦慮與認同的追尋。我期待書中能夠齣現對那些充滿地域特色、融閤瞭當地風土人情和多元文化元素的馬華文學作品的深入品評。這些作品,或許在主流的華文文學語境中顯得不那麼“純粹”,但在其背後,卻是馬來西亞華人復雜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我希望張光達先生能夠以敏銳的洞察力,揭示齣馬華文學在“邊緣”地帶所孕育齣的生命力與創造性,以及它如何通過文學的實踐,為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多樣性的文學版圖貢獻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