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文學批評大係:張錦忠

馬華文學批評大係:張錦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馬華文學
  • 文學批評
  • 張錦忠
  • 馬來西亞文學
  • 華語文學
  • 文學研究
  • 文化研究
  • 批評理論
  • 文學史
  • 東南亞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是為瞭紀念馬華文學百年而編選的一套書,時間跨度三十年(1989-2018),以長篇學術論文為主,短篇評論為輔,共收入李有成、陳鵬翔、張錦忠、林建國、張光達、潘碧華、黃錦樹、鍾怡雯、陳大為、魏月萍、高嘉謙等十一人,每位入選者單獨成捲,共十一捲,內文總計2,666頁。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論文經過作者重新增訂,不管之前曾否結集,所以這套大係收錄之馬華文學論文,乃最完善的版本。

本書特色

  本書為《馬華文學批評大係》的第3捲,收錄張錦忠所發錶的11篇有關馬華文學的論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錦忠


  一九五六年生於獨立前的馬來亞東海岸彭亨州,移居吉隆坡時曾擔任《蕉風月刊》與《學報半月刊》編輯多年,一九八一年留學颱灣師範大學,後於國立颱灣大學取得外國文學博士學位,現居颱灣高雄,為國立中山大學外文係與哲學研究所閤聘副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東南亞英文與華文文學、離散論述、攝影哲學,早年著有小說集《白鳥之幻》、詩抄《眼前的詩》,近年齣版論述集包括《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馬來西亞華語語係文學》、《時光如此遙遠:隨筆馬華文學》,另與黃錦樹閤編有馬華文學小說選與論文集多種。

圖書目錄

I  總序:殿堂 /鍾怡雯
Ⅵ  編輯體例
001 離境,或,重寫馬華文學史──從馬華文學到新興華文文學
025 離心與隱匿:一九七○、八○年代的馬華文學書寫處境
044 南洋論述/在地知識──他者的局限
065 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以獨立前若平文學活動為例
084 國傢文學與文化計畫:馬來西亞的案例
103 中國影響論與馬華文學
112 (八○年代以來)颱灣文學復係統中的馬華文學
130 典律與馬華文學論述
143 海外存異己;或,馬華文學:朝嚮一個新興華文文學理論的建立
159 (記憶與創傷)與李永平小說裏的曆史──重讀《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
175 論「馬華文學批評匱乏論」與《蕉風》
188   本捲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總序

殿堂/鍾怡雯


  翻開方修(1922-2010)在一九七二年齣版的《新馬華文文學大係(1919-1942)•理論批評》,當可讀到一個「混沌初開」、充滿活力和焦慮、社論味道十足的大評論時代。作為一個國傢的馬來亞尚未誕生,在此居住的無國籍華人為瞭「建設南國的文藝」,為瞭「南國文藝底方嚮」,以及「南洋文藝特徵之商榷」,眾多身分不可考的文人在各大報章上抒發高見,雖然多半是「赤道上的吶喊」,但也顯示瞭「文藝批評在南洋社會的需求」。(本段括弧內的文字,依序為孫藝文、陳則矯、悠悠、如焚、拓哥、陳鍊青的評論文章篇名,發錶於1925-30年間,皆收錄於方修《新馬華文文學大係(1919-1942)•理論批評》)

  這些「文學社論」的作者很有意思,他們真的把寫作視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披荊斬棘,開天闢地,為南國文藝奮戰。撰寫文學社論似乎成瞭文人與文化人的天職。據此看來,在那個相對單純的年代,文學閱讀和評論是崇高的,在有限的報章資訊流量中,文學佔有美好的比例。

  年屆五十的方修,按照他對新馬華文文學史的架構,編排瞭這二十一年的新馬文學評論,總計1,104頁,以概念性的通論和議題討論的文學社論為主,透過眾人之筆,清晰的呈現瞭文藝思潮之興替,也保存瞭很多珍貴的文獻。方修花瞭極大的力氣來保存一個自己幾乎徹底錯過的時代(方修生於廣東潮安縣,一九三八年南來巴生港工作。一九四一年,十九歲的方修進報社擔任見習記者,那是他對文字工作的初體驗),也因此建立瞭完全屬於他的馬華文學版圖。沒有方修大係,馬華文學批評史恐怕得斷頭。

  苗秀(1920-1980)編選的《新馬華文文學大係(1945-1965)•理論》比方修早一年登場,選文跳過因日軍佔領而空白的兩年(1943-1944),從戰後開始編選,採單元化分輯。很巧閤的,跟第一套大係同樣二十一年,單捲,669頁。兩者最大的差異有二:方修大係麵對草創期的新馬文壇氣候未成,幾無大傢或大作可評,故多屬綜論與高談;苗秀編大係時,中堅世代漸成氣候,亦有新人崛起,可評析的文集較前期多瞭些。其次,撰寫評論的作傢也增加瞭,雖說是土法煉鐵,卻交齣不少長篇幅的作傢或作品專論。作傢很快成為一九五○、六○年代馬華文學評論的主力,文學社論也逐步轉型為較正式的文學評論。

  二○○四年,謝川成(1958-)主編的第三套大係《馬華文學大係•評論(1965-1996)》(單捲,491頁)麵世,實際收錄二十四年的評論,見證瞭「作傢評論」到「學者論文」的過渡。這段時間還算得上文學評論的高峰期,各世代作傢都有撰寫評論的能力,在方法學上略有提升,也齣現少數由學者撰寫的學術論文。作傢評論跟學者論文彼消此長的趨勢,隱藏其中。此一趨勢反映在比謝氏大係同年登場(略早幾個月齣版)的另一部評論選集《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迴聲》(單捲,677頁),此書由陳大為(1969-)、鍾怡雯(1969-)、鬍金倫(1971-)閤編,時間跨度十四年(1990-2003),以學術論文為主,正式宣告馬華文學進入學術論述的年代,同時也體現瞭國外學者的參與。赤道形聲迴盪之處,其實是一座初步成形的馬華文學評論殿堂。

  一九九○年代後期是個轉捩點,幾個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博士生陸續畢業,以新銳學者身分投入原本乏人問津的馬華文學研究,為初試啼音的幾場超大型馬華文學國際會議添加火力,也讓馬華文學評論得以擺脫大陸學界那種降低門檻的友情評論;其次,大馬本地中文係學生開始關注馬華文學評論,再加上撰寫畢業論文的參考需求,他們希望讀到更為嚴謹的學術論文。這本內容很硬的《赤道迴聲》不到兩年便銷售一空。新銳學者和年輕學子這兩股新興力量的注入,對馬華文學研究的「殿堂化」産生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四部內文閤計2,941頁的選集,可視為二十世紀馬華文學評論的成果大展,或者成長史。

  殿堂化意味著評論界的質變,實乃兩刃之劍。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撰寫評論的馬華作傢不斷減少,最後隻剩張光達(1965-)一人獨撐,其實他的評論早已學術化,根本就是一位在野的學者,其論文理當歸屬於學術殿堂。馬華作傢在文學評論上的退場,無形中削弱瞭馬華文壇的活力,那不是《蕉風》等一兩本文學雜誌社可以力挽狂瀾的。最近幾年的馬華文壇風平浪靜,國內外有關馬華文學的學術論文産值穩定攀升,馬華文學研究的小殿堂於焉成形,令人亦喜亦憂。

  這套《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是為瞭紀念馬華文學百年而編,最初完成的預選篇目是沿用《赤道迴聲》的架構,分成四大冊。後來發現大部分的論文集中在少數學者身上,馬華文學評論已成為一張殿堂裏的圓桌,或許,「一人獨立成捲」的編選形式,更能突顯殿堂化的趨勢。其次,名之為「文學批評大係」,也在強調它在方法學、理論應用、批評視野上的進階,有彆於前三套大係。

  這套大係以長篇學術論文為主,短篇評論為輔,從陳鵬翔(1942-)在一九八九年發錶的〈寫實兼寫意〉開始選起,迄今三十年。最終編成十一捲,內文總計2,666頁,跟前四部選集的總量相去不遠。這次收錄進來的長論主要齣自個人論文集、學術期刊、國際會議,短評則選自文學雜誌、副刊、電子媒體。原則上,所有入選的論文皆保留原初刊載的格式,除非作者主動錶示要修訂格式,或增訂內容。總計有三分之一的論文經過作者重新增訂,不管之前曾否結集。這套大係收錄之論文,乃最完善的版本。

  以個人的論文單獨成捲,看起來像叢書,但叢書的內容由作者自定,此大係畢竟是一套實質上的選集,從選人到選文,都努力兼顧到其評論的文類、議題、方嚮、層麵,盡可能涵蓋所有重要的議題和作傢,經由主編預選,再跟作者商議後,敲定篇目。從選稿到完成校對,曆時三個月。受限於經費,以及單人成冊的篇幅門檻,遺珠難免。最後,要特彆感謝馬來西亞畫傢莊嘉強,為這套書設計瞭十一個充滿大馬風情的封麵

2019.01.05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剛翻開這本《馬華文學批評大係:張錦忠》,就被這厚實的裝幀和內斂的設計所吸引,仿佛一本曆經歲月沉澱的古籍,予人一種莊重而肅穆的感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張錦忠先生的簡介,字裏行間透露齣他對馬華文學深厚的情感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他不僅僅是一位學者,更像是一位對這片土地上生長齣的文字飽含熱情的守護者,他的文字,如同一把把鑰匙,試圖開啓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思想之門,挖掘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模糊卻又彌足珍貴的文學記憶。我尤其期待他如何梳理馬華文學的發展脈絡,如何剖析不同時期作傢們的創作語境,以及他如何看待這些文字在多元文化碰撞下的獨特生命力。這種期待,不僅僅是對學術研究的興趣,更是一種對這片土地文化根係的深深眷戀,希望透過他的眼睛,能更清晰地看見馬華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评分

開始瀏覽目錄,一個個標題在我眼前跳躍,它們似乎都在嚮我訴說著關於馬華文學的種種故事。我被“殖民曆史與文學書寫”、“南洋想象與身份建構”、“鄉愁的兩重奏”、“後殖民語境下的馬華小說”等等字眼深深吸引。這些標題不僅僅是概念的堆砌,更像是張錦忠先生為我們鋪設的一條條探索馬華文學的路徑。我好奇他究竟會如何解構那些曆史的隱喻,如何揭示那些在字裏行間潛藏的權力關係,以及他如何看待馬華作傢們在麵對曆史遺留問題時的創作姿態。我尤其期待他對“鄉愁”的分析,這似乎是馬華文學繞不開的主題,但鄉愁的形態萬韆,它可能是一種對逝去故土的眷戀,也可能是對當下身份的迷茫,或是對未來歸屬的憧憬。張錦忠先生又將如何細緻入微地剖析這情感的復雜性呢?

评分

迫不及待地想要進入正文,然而,尚未深入到具體的批評文本,張錦忠先生在序言中提及的“地方性”與“主體性”之辯,已經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他似乎在強調,馬華文學的獨特性,並非僅僅在於其地域性,更在於一種紮根於本土經驗的,獨屬於華人的精神自覺。這讓我不禁聯想起自己閱讀馬華文學作品時的感受,那些字句間流淌的,不僅僅是異域的風情,更是一種濃濃的鄉愁,一種在異鄉紮根卻又時時迴望故土的復雜情感。我期待張錦忠先生能提供一套理論框架,幫助我們理解這種“地方性”是如何在文學創作中轉化為一種獨特的“主體性”的,它如何抵抗外來文化的侵蝕,又如何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種思考,對於理解任何一個在 diaspora 中誕生的文學形態,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评分

在瀏覽到關於馬華新詩的章節時,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充滿張力的詩句在眼前飛舞。張錦忠先生似乎不僅僅滿足於對小說或散文的解讀,他對詩歌的關注,也讓我看到瞭他視野的廣闊。我猜測,他可能會探討馬華新詩如何在繼承中國古典詩歌傳統的同時,又吸收西方現代詩歌的技巧,同時融入南洋的本土意象,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我想知道,他會如何分析那些充滿象徵意義的詞語,如何解讀那些意象的轉換,以及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是如何承載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這種對詩歌的細緻解讀,往往能揭示文學最深層的觸動人心的力量,我期待在這部分內容中,能獲得對馬華詩歌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那份在字句間跳躍的生命活力。

评分

最後,我注意到,這本《馬華文學批評大係:張錦忠》似乎並沒有止步於對文本的解讀,它還可能包含瞭對文學理論的反思以及對文學史建構的探討。我期待張錦忠先生能夠在書中展現他獨特的理論視角,也許他會藉用一些西方文學理論,但更重要的是,他會將這些理論與馬華文學的實際情況相結閤,形成一種既有深度又具創新性的批評範式。同時,我也希望能看到他對馬華文學史的梳理和建構,他如何看待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如何評估不同作傢和作品的曆史地位,以及他如何展望馬華文學未來的發展方嚮。這種宏觀的視野和長遠的考量,對於理解一個文學傳統是如何形成並發展壯大,至關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