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否定結構的變遷與效應:由正反問句、動貌係統與程度結構入手

閩南語否定結構的變遷與效應:由正反問句、動貌係統與程度結構入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閩南語
  • 否定結構
  • 變遷
  • 動貌
  • 程度結構
  • 正反問句
  • 語言學
  • 句法學
  • 曆史語言學
  • 方言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語言作為常變的結構體,隨著來自各層麵的影響,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係也將因應調整,其結果同時在係統內部與外部引發不同嚮度的連鎖現象,某程度上皆可視為結構變化後的效應,且往往都離不開心理因素的關係。本書於前述觀點上,透過常見於口語的「m」(約同「不」)、「無」和「未」探討閩南語否定詞係統的變化及其相關效應,亦適時擴及南北方言係統的比較,以突顯閩南係統的特殊性。

  全書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漢語否定詞的發展大勢;第三章:閩南語否定結構的變遷與可能動因;第四章:「VP-無/m」混用的效應;第五章:各否定詞在閤成完成體的競閤與效應;第六章:「無」的擴張及其對「微量」構式的影響:第七章:結論。
 
閩南語否定結構的演變與影響:基於句法、語義與語用視角的深度探析 本書聚焦於閩南語否定結構在曆史演變過程中的復雜性與多麵性,旨在通過細緻的語言學分析,揭示其內在的句法機製、語義層次以及在不同語用情境下的實際效用。本書的視角超越瞭傳統的純粹句法研究,將否定結構置於更廣闊的語言生態中進行考察,特彆是關注其與句法極性、模態標記以及信息結構之間的動態關聯。 第一章:引言與研究基礎 本章首先勾勒齣閩南語在漢語族語言中獨特的語言學地位,尤其是在其否定標記係統上的顯著特徵。我們將迴顧當前學界對閩南語否定結構的研究現狀,指齣已有研究的局限性,例如對否定標記(如 bù、māi 等)在不同語境下的功能分化缺乏係統性的整閤分析。 核心目標設定在於:一是描摹閩南語否定標記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句法句義共變現象;二是探究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瞭語言使用者在實際交際中對信息強度、語態傾嚮的錶達。本研究采用的材料主要來源於現代口語語料庫(聚焦於泉漳片區)以及曆史文獻中的書麵記錄,輔以田野調查中收集的對比數據。 第二章:閩南語否定標記的句法格局及其曆史溯源 本章深入考察閩南語中主要的否定詞素(如bù, bē, bēⁿ 等)在句法結構中的固定位置和句法支配力。 2.1 核心否定詞的句法位置與層級結構: 我們分析瞭否定詞在動詞前、助詞後等不同句法節點上的分布情況。特彆關注“非謂語結構”中否定標記的嵌入和遞歸現象。例如,探討否定標記在復雜結構中是否具備對特定子句的局部否定權,或者僅能執行全局否定。這涉及到對句子核心謂語和邊緣成分(如補語、狀語)的支配關係進行精密的句法樹分析。 2.2 曆史演變的句法路徑: 通過對比中古漢語和早期白話文獻中的否定形式,我們試圖重建閩南語否定標記的句法化(Jespersen Cycle)路徑。探討某些錶示“禁止”或“不願”的詞匯是如何逐漸虛化為單純的否定標記,並最終占據核心句法位置的過程。本節將引入功能性構件的句法化理論作為分析框架。 第三章:否定結構與動貌係統的交互作用 本章的核心在於分析閩南語的否定結構如何與動貌係統——特彆是體貌(Aspect)和情態(Mood)標記——進行復雜的互動。 3.1 體貌標記對否定的句法限製: 閩南語中存在豐富的體貌標記,如完成體(-lē/liau)、進行體(-teⁿ)等。本章詳細考察在不同體貌標記齣現時,否定標記的可接受性和語義偏好。例如,在某些語境下,完成體與否定標記的組閤是否構成一種非法的時態/體貌序列,或者是否産生齣反事實或假設的特殊含義。 3.2 情態與否定:錶達“意願”與“禁止”的界限: 我們將情態標記(如錶示“想要”、“應該”)與核心否定標記進行配對分析。核心議題是:在口語交際中,如何區分錶達“不希望發生某事”(情態否定)和“某事未發生”(事實否定)。通過對語用負荷的量化分析,揭示情態否定在句法上如何藉用或改造事實否定的結構。 第四章:否定結構在信息結構和語用功能中的效用 本章將視角轉嚮語用層麵,考察否定結構如何服務於信息傳遞的組織和交際目的的實現。 4.1 焦點與否定:信息強度的調製: 本節考察否定標記在不同信息焦點位置上的變化。在強調句中,否定標記的音係變體(如重音、語調變化)如何被用來放大或削弱否定的強度。我們對比瞭句首否定和謂語後否定在突齣不同信息成分方麵的差異。 4.2 否定與篇章連貫性(Discourse Coherence): 在篇章層麵上,否定結構常用於修正、反駁或引入對比信息。本章分析瞭連貫標記(如錶示轉摺、承接的詞語)與否定標記在篇章結構中的共同作用,探討它們如何引導聽者對上下文信息的重新評估和整閤。 4.3 否定在禮貌策略中的應用: 尤其關注在請求和建議語境中,閩南語傾嚮於使用間接否定(如疑問句式或使用委婉錶達)以實現禮貌功能。本章將對比直接否定與間接否定在社會距離和權力關係對語言選擇的影響。 第五章:總結與展望 本章總結瞭閩南語否定結構在句法、體貌和語用層麵上的主要發現,強調瞭其多維度的係統性。我們重申,閩南語否定結構的演變是一個動態且相互滲透的過程,句法的底層結構、體貌的語義限製以及語用的交際需求共同塑造瞭其當前的樣貌。 展望部分,提齣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拓展至閩南語不同方言片區間的否定係統對比研究,以及利用現代計算語言學工具對大規模語料庫中的否定模式進行更精確的統計分析,以期深化對漢語族否定演變規律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建唐


  一九八○年生,清華大學語言學博士、碩士、東海大學中文係學士。現任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曾任清華大學中文係與修平科技大學博雅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緻力於漢語曆史語法、方言語法與詞匯研究。著作包含多篇會議論文,以及收錄於《颱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期刊數篇。
 

圖書目錄

序 連金發 1
目次 1
錶目錄 5
圖目錄 8
凡例 9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對象 2
1.2 基本研究概念 5
1.2.1 結構的係統性與變動性 6
1.2.2 語言實現與變遷的認知因素 12
1.3 研究方法 14
1.4 研究意義 15
1.5 論題選擇背景 17
1.6 前人研究成果與未竟之處概述 21
1.6.1 前人對颱閩語句末否定詞發展與競閤的探索 21
1.6.2 前人對閤成完成體否定詞的探索 27
1.6.3 「微量」構式於方言間的差異 32
1.7 語料來源 36
1.8 各章簡介 40

第二章 漢語否定詞的發展大勢 43
2.1 「不」於動前與動後的發展及其效應 49
2.1.1 「不」於動前的發展及其效應 50
2.1.2 「不」於動後的發展及其效應 66
2.2 「不」、「無」、「未」與「沒」於存在和閤成完成體功能的競爭 81
2.2.1 否定詞於存在功能的發展過程 82
2.2.2 否定詞於閤成完成體功能的發展過程 87
2.2.3 「沒」取代「無」與「未」的動因與效應 95
2.3 小結 102

第三章 閩南語否定結構的變遷與可能動因 105
3.1 閩南語否定結構於動前的變遷 105
3.1.1 「m」和「無」的競爭 106
3.1.2 「m」、「無」和「未」的競爭 115
3.2 閩南語否定結構於動後的變遷 120
3.2.1 「VP-m」和「VP-無」的競爭 121
3.2.2 「VP-無」和「VP-未」的競爭 130
3.3 「無」於颱閩語擴張的可能原因 134
3.4 小結 140

第四章 「VP-無/m」混用的效應 143
4.1 「VP-m/無」混用與「VP-Neg-VP」的融入 144
4.1.1 「VP-Neg-VP」融入颱閩語的可能原因 144
4.1.2 颱閩語和漢語在正反問句發展上的相應現象 153
4.2 句末否定詞的混用與「VP-嗎」的藉入 160
4.2.1 「VP-嗎」的可能來源 161
4.2.2 「m/無」混用對「VP-嗎」的影響 169
4.3 小結 182

第五章 各否定詞在閤成完成體的競閤與效應 185
5.1 閤成完成體的內涵與相關次概念 186
5.1.1 閤成完成體的內涵 187
5.1.2 各次概念的呈現環境 191
5.2 否定結構的變遷與效應 199
5.2.1 「m」、「無」和「未」在閤成完成體的競閤 200
5.2.2 從「Neg+經驗體標記」看變遷在南北方言的效應 209
5.3 小結 222

第六章 「無」的擴張及其對「微量」構式的影響 225
6.1 [無啥物XP]的特殊性及語法定位 226
6.1.1 [無啥物XP]的特殊性 226
6.1.2 [無啥物XP]的語法定位 232
6.2 「微量」構式於南北方言的發展路徑 237
6.2.1 [無啥物XP]的發展路徑 238
6.2.2 「微量」構式於共同語的發展 242
6.3 「微量」構式於南北方言係統差異的可能成因 247
6.4 「微量」構式於粵語區差異的可能成因 257
6.4.1 「無」和「不」在其他南方方言「微量」構式的競爭 258
6.4.2 「微量」構式在不同粵語區的歧異與可能成因 263
6.5 小結 271

第七章 結論 273
參考文獻 279
附錄一 309
附錄二 313
附錄三 315
後記 31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對語言學,特彆是方言學充滿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偶然翻到瞭這本書,書名《閩南語否定結構的變遷與效應:由正反問句、動貌係統與程度結構入手》引起瞭我極大的好奇。雖然我不是專業的語言學傢,但長期以來,我對閩南語獨特的魅力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也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它與其他漢語方言的不同之處。這本書的題目,一下子就抓住瞭我關注的幾個點:否定結構、正反問句、動貌係統、程度結構,這些都是構成語言錶達的重要元素,而將其放在“變遷與效應”的大背景下進行探討,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描述一種語言現象,更是在追溯曆史,分析其內在的邏輯和對外在錶達的影響。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從這幾個看似互不相關的點切入,來剖析閩南語否定結構這樣一個宏大主題的。這本書會講述一些我從未聽過的、關於閩南語否定錶達的有趣例子嗎?它是否會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那些復雜的語言學理論,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有所收獲?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這本書將如何帶領我走進閩南語否定世界的奇妙旅程。

评分

我是一名對語言演變和方言差異頗感興趣的大學三年級學生,偶然間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看到瞭《閩南語否定結構的變遷與效應:由正反問句、動貌係統與程度結構入手》這本書。書名中的“變遷與效應”幾個字,立刻觸動瞭我。我一直覺得,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曆史的長河中,一定經曆著各種細微而深刻的改變。而閩南語,作為一門擁有悠久曆史和廣泛影響力的方言,其否定結構的演變過程,必然蘊含著豐富的語言學信息。作者選擇從正反問句、動貌係統和程度結構這三個角度切入,這讓我感到非常新穎。通常,談論否定結構可能更多地集中在直接的否定詞語上,而這本書似乎要從更復雜的句法和語用層麵來揭示其內在機製。我特彆期待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曆史時期或不同地域的閩南語否定錶達方式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可能的原因。這本書會不會觸及到社會文化因素對語言變遷的影響?我想,這一定是學術界探討語言演變的重要維度。

评分

作為一個對地方語言及其文化背景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在書店裏被《閩南語否定結構的變遷與效應:由正反問句、動貌係統與程度結構入手》這本書的書名深深吸引。我一直覺得,語言是承載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一個地方的方言,更是蘊含著當地人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否定結構”是語言中最基本也最能體現思維邏輯的部分之一,而“變遷與效應”則暗示著這本書的研究將超越靜態的描述,深入探究其曆史發展和實際應用中的影響。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從“正反問句”這一日常口語中常見的句式入手,來剖析閩南語的否定錶達?這是否意味著,日常交流中的一些看似簡單的問話,其實隱藏著深刻的語言學原理?同時,“動貌係統”和“程度結構”這兩個略顯專業的詞匯,也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相信它們會為我打開理解閩南語否定錶達的新窗口,讓我看到它在錶達意願、情感和程度方麵的精妙之處。這本書能否讓我更深刻地理解閩南語的內在邏輯,並感受到它在不同語境下所産生的豐富“效應”?

评分

我對語言學,特彆是漢語方言的動態演變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當我在書店的語言學專區發現《閩南語否定結構的變遷與效應:由正反問句、動貌係統與程度結構入手》這本書時,我感到一種莫名的興奮。首先,“否定結構的變遷”這一主題就足夠引人入勝。語言的否定方式是構建意義的基礎,而對其變遷的考察,往往能反映齣思維方式、社會文化甚至語音演變的深刻聯係。作者從“正反問句”、“動貌係統”和“程度結構”這三個獨特的角度切入,這讓我看到瞭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三個看似獨立的語言現象,整閤起來分析閩南語否定結構這一復雜係統的?它是否會提供新的理論框架,幫助我們理解方言內部的差異和發展規律?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在不同的語境下,閩南語的否定結構是如何通過正反問句、動貌詞的使用以及程度副詞的搭配,來産生不同的語用效果的。這本書是否能夠為我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和理解閩南語獨特的錶達魅力?

评分

作為一名熱衷於挖掘地方語言文化瑰寶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對閩南語情有獨鍾。偶然間,一本名為《閩南語否定結構的變遷與效應:由正反問句、動貌係統與程度結構入手》的書籍,如同磁石般吸引瞭我。書名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深邃的研究視角,它並非僅僅停留在對詞匯的羅列,而是著眼於“變遷”與“效應”,這讓我倍感期待。我對“正反問句”尤為好奇,因為在很多語言中,正反問句往往承載著比普通陳述句更豐富的語用功能,比如強調、確認,甚至是隱含的勸阻。那麼,閩南語的正反問句在否定結構上,又會有怎樣的獨特性?它如何與其他否定方式相互作用,産生彆樣的“效應”?再者,“動貌係統”和“程度結構”這兩個概念,對我來說略顯專業,但我也明白它們在語言錶達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者如何將它們與否定結構巧妙地聯係起來,並分析其演變過程,這無疑是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希望這本書能用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為我揭示閩南語否定結構背後隱藏的語言智慧,讓我領略這門古老方言在時間維度上的演進軌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