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修訂版)

迴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鄉土文學
  • 文學批評
  • 文化研究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文學史
  • 思想文化
  • 社會變遷
  • 文學論戰
  • 修訂版
  • 學術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鄉土文學論戰」發生於一九七七年四月至一九七八年初,是一場以「文學」之名展開的意識形態論戰,也是颱灣境內第二次以「鄉土」之名展開的意識形態鬥爭。發生於一九三○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其「鄉土」所指涉的是殖民地颱灣、其所欲鬥爭的對象是日本殖民政權。發生於一九七七年的「鄉土文學論戰」,則是以「反帝」、「反資」以及「民族主義」為核,嚮反共親美的國民黨政權進行挑戰。

  本書收錄文章是以一九七七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主要是鄉土派一方的文章,並包含一篇寫於一九七四年,該文是提供鄉土派理論資源的重要作品;另一篇是討論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文章,以及之後論戰二十周年、三十周年的反思選文。
 
故園煙火與時代迴響:當代鄉土文學的流變與深思 一部透視中國社會變遷與文化精神的文學史詩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當代中國鄉土文學發展脈絡的文集,精選瞭四十年來(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至今)在中國文學界引起廣泛討論、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要理論文章、評論專論及代錶性作傢的創作心聲。它並非僅僅是對某一時期文學現象的簡單梳理,而是以時間為軸,以“鄉土”為核心意象,係統地考察瞭這一文學思潮在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復雜性、思想的深度以及美學上的探索與爭鳴。 第一部分:覺醒與迴歸——八十年代的“鄉土熱”與批判現實主義的重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鄉土文學”作為一種強勁的力量,重新登上瞭文學舞颱的中央。本部分精選的文章,聚焦於這一時期的文學轉嚮。在經曆瞭“文革”的十年浩劫之後,知識分子和作傢們迫切需要重新“迴到人民中間去”,關注被長期忽視的土地、農民的命運以及鄉村的真實生態。 選文清晰地展示瞭早期鄉土敘事的核心母題:對曆史創傷的反思、對傳統農民形象的重新塑造(從“革命的符號”迴歸為有血有肉的個體)、以及對現代文明衝擊下鄉村倫理瓦解的憂慮。我們收錄瞭當年關於“尋根文學”與“鄉土文學”的界限之爭,以及對以路遙、賈平凹、張煒等為代錶的作傢作品的初期評論。這些評論不僅贊揚瞭他們還原生活本真的勇氣,也開始探討其敘事中蘊含的現代性焦慮——即如何在現代化的洪流中保持鄉土的文化基因與精神內核。文章細緻分析瞭這一時期作品中蘊含的道德睏境和生存哲學,探討瞭“鄉土”作為一種精神原鄉的構建過程。 第二部分:衝突與轉型——九十年代的審美拓寬與文化張力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和城市化的加速,“鄉土”的麵貌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這一時期的鄉土文學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農耕社會圖景,而是轉嚮瞭更廣闊的、充滿矛盾與張力的現實:鄉村的現代化進程、農民工的湧現、地域文化的消散與重塑。 本部分收錄的評論,側重於探討鄉土文學在美學上的拓展。一些理論文章尖銳地指齣,單純的“迴歸自然”已無法承載時代的重量,文學必須介入更復雜的經濟結構和權力關係。例如,對“新寫實主義”在鄉土書寫中的應用、對“口語化”敘事的高峰探索、以及對“地方性”與“普世價值”之間拉鋸的分析,都展現瞭評論界的深刻洞察。此階段的爭鳴尤為激烈,一方堅持對底層人民的深切同情與道德呼喚;另一方則開始關注鄉村的“粗糲之美”,甚至探討鄉土敘事中可能存在的“獵奇化”傾嚮。這些討論,是理解當代文學如何處理“現代化悖論”的關鍵文本。 第三部分:在場與失語——新世紀以來鄉土的邊緣化、重構與數字景觀 步入新世紀,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鄉土”從一個清晰的地理概念,逐漸演變為一種復雜的文化記憶或精神避難所。本部分精選的文章,直麵當代鄉土文學麵臨的挑戰:如何書寫一個“非農化”的鄉村?在精英文化與大眾娛樂的雙重擠壓下,鄉土題材是否麵臨“邊緣化”的風險? 重要的理論探討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後鄉土書寫”的可能,即如何通過後現代的手法、跨文化視野來重構鄉土經驗,例如融入城市經驗的迴望、以及對鄉土神話的解構。二是關注“被遺忘者”——留守兒童、老齡化村莊、以及被快速拆遷的社區——他們的“失語”狀態如何被文學捕捉和發聲。三是關於媒介變遷對鄉土書寫的影響,探討網絡文學、影視改編等新媒介對傳統文學觀念的衝擊與融閤。這些文章展現瞭批評界不懈地試圖在飛速變化的技術與社會現實中,為鄉土經驗尋找新的文學坐標和闡釋空間。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故園煙火與時代迴響》不僅僅是一部文學批評選集,它更是一部濃縮的中國社會思想史切片。通過這四十年間的論辯與反思,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鄉土文學如何從最初的“療傷”與“重建”,演變為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持續追問。它見證瞭知識分子對土地、對人民、對民族文化根源的責任感與不斷探索的學術勇氣。閱讀本書,即是與一代代文學人共同迴望我們從何處來,並審視我們正嚮何處去的精神旅程。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王智明


  加州大學聖塔剋魯茲校區文學博士。現任颱灣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清華大學人社係與交通大學社文所閤聘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亞裔美國文學、文化研究以及學術建製與思想史。著有專書Transpacific Articulations: Student Migr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Asian Americ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編有Precarious Belongings: Affect and Nationalism (London: Rowman and 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 2017)齣版。目前正在進行關於外文學門學術建製與思想史的相關研究。

林麗雲

  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人類學博士研究,現任颱灣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研究員。譯有非洲小說《阿拉不是一定要》、《等待野獸投票》等。2013年起參與「颱灣戰後左翼運動口述史研究調查──以陳映真為綫索」的多年期研究工作。著有:《尋畫:吳耀忠的畫作、朋友與左翼精神》(2012)。

徐秀慧

  淡江大學中文係碩士、清華大學中文係博士,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颱灣文學所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戰後初颱灣文學、左翼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以及近代文藝思潮,曾獲文建會「現代文學研究論文奬助」。齣版有《戰後初期颱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1945─1949)》、《跨際的颱灣文學研究──鄉土、左翼與現代性的反思》。

任佑卿

  韓國延世大學中文係博士,現任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教授。研究領域為東亞的國族主義與性彆研究,目前正在進行關於日軍慰安婦問題與中國抗美援朝時期國民動員的研究。著有專書《現代中國之國族敘事與性彆》;編有《冷戰亞洲的誕生:新中國與韓戰》、《流動的亞洲:後冷戰與建交之文化政治》;譯有戴厚英小說《詩人之死》、張愛玲小說《赤地之戀》、賀照田論文集《當代中國的思想無意識》等。
 

圖書目錄

輯一:脈絡
談談颱灣的文學 / 郭鬆棻
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 / 鬍鞦原
 
輯二:論戰
文學來自社會反應社會 / 陳映真
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 / 王拓
颱灣鄉土文學史導論 / 葉石濤
「鄉土文學」的盲點 / 許南村
談民族主義與殖民地經濟──訪鬍鞦原 / 《夏潮》雜誌
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 / 尉天驄
到處都是鍾聲─「鄉土文學」業已宣告死亡 / 南亭
 
輯三:反思
想像鄉土‧想像族群─日據時代颱灣鄉土觀念問題 / 施淑
本土之前的鄉土──談一種思想的可能性的中挫 / 林載爵
鄉土文學與颱灣現代文學/呂正惠
鄉土文學中的「鄉土」/ 呂正惠
鄉土論述的中國情結──鄉土文學論戰與《夏潮》 / 晏山農
二十年來的鄉土文學 / 彭瑞金
 

圖書序言

序(節選)

林麗雲


  「鄉土文學論戰文集」選文說明

  本書原初的編輯構想,不僅希望能呈現論戰雙方的文章以及之後40年針對論戰反思的文章,同時也希望能呈現鄉土派一方關於民族意識的分歧。然而,由於編輯小組未能取得反鄉土派作者的同意轉譯,因此本書隻能收錄鄉土派一方的文章。另一方麵,論戰中的鄉土派一方關於民族意識則齣現瞭雙重矛盾,第一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簡單的說就是反共與不反共的矛盾;第二重是中國與颱灣的矛盾,尤其是第二重矛盾,於論戰結束後不斷擴大,成為今日颱灣社會內部的主要矛盾。這個課題因本書焦點在於鄉土文學論戰,在篇幅限製下無法充分展開,希望將來有機會針對此一議題另編他書以饗讀者。本書結構分成三個單元:脈絡、論戰與反思,分述如下。
 
  第一單元:脈絡
    
  此單元收文兩篇,第一篇為郭鬆棻作品〈談談颱灣的文學〉、第二篇為鬍鞦原作品〈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先簡述收錄第二篇文章且安排於此單元的理由。從篇名即可理解此文是專為討論集一書而寫,但鬍氏卻從民國初年發生在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及「新文學運動」談起,說明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後,知識份子選擇西化運動為救國圖存之道的限製與弊病,進而肯定鄉土文學運動立基於「民族主義」的傾嚮。選錄鬍氏文章意在提供讀者兩個視野:其一,發生於70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與因西潮衝擊而來的中國新文化運動間的承續與斷裂關係。其二,以中國民族主義為中心的抵西方(de-westernization)思考。不僅反帝同時也反共,在反帝的嚮度上與鄉土派結盟,但卻在反共的嚮度上與鄉土派分流,隻是在當時政治的高壓下,民族主義成為讓反共主張和階級意識濃厚的現實主義文藝得以結盟的共同基礎。
    
  脈絡單元的第二篇文章〈談談颱灣的文學〉,作者為郭鬆棻。此文於1974年以筆名羅隆邁發錶於香港《抖擻》雜誌的創刊號。2006年人間齣版社將該文收進《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左翼傳統的復歸》一書,作者署名郭鬆棻。
   
  〈談談颱灣的文學〉發錶時間早在鄉土文學論戰之前,編輯小組之所以將此文收進本書中,且作為論戰的起首文,原因有二:其一,此文觀點為鄉土派的論述基礎;其二,此文作者與鄉土派所形成的跨域左翼社群網絡,將海外的保釣之火延燒到颱灣的鄉土文學論戰。陳映真曾為文說明兩者的關係:「釣運中評論颱灣當代文學,評論『鄉土文學』的文章不少,但直接地易裝上場,直接成為王拓的『殖民經濟』論、現代主義批判論、現實主義文學論、參與瞭鄉土文學論爭者,隻有羅隆邁的文章可以證明釣運對鄉土文學論爭的直接影響。」
    
  颱灣文學研究者簡義明在其書寫的〈冷戰時期颱港文藝思潮的形構與傳播-以郭鬆棻〈談談颱灣的文學〉為綫索〉一文中,以第三地概念說明〈談談颱灣的文學〉的生産背景,以及與颱灣左翼社群發動現代詩論戰、鄉土文學論戰的共振效應。簡氏在文中錶示,郭鬆棻因參與保釣並接受中國政府聘用進入聯閤國工作,被颱灣當局列入黑名單,無法返颱也無法在颱發錶文章,因此「隻好選擇在當時所有華人地區言論相對自由的香港發錶」。香港即是簡氏所論的第三地。第三地概念對於理解颱灣戰後左翼文藝運動至為重要,因為戰後颱灣在曆經過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的政治肅殺後,基本上與左翼相關的傳播與傳承幾近斷絕。60年代中期從颱灣本土自行發展起來的左翼社群,其思想資源有部分即是來自境外的第三地,例如日本、香港及美國等地。
    
  綜言之,〈談談颱灣的文學〉一文,不僅提供讀者理解鄉土文學的基礎論點,同時也提供讀者理解鄉土派社群與第三地的共振網絡,以利讀者將鄉土文學運動放進更寬廣的視野中進行理解。

  第二單元:論戰
    
  關於鄉土文學論戰文章,在論戰發生後兩年間,有兩本選集在颱齣版。第一本由彭品光主編的《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齣版於1977年10月,書中共收集76篇文章。此書官方色彩濃厚,選文目的顯然意在打壓鄉土派,因此不列為選文材料。第二本《鄉土文學討論集》則齣版於隔年4月,由鄉土派作傢尉天驄擔任主編,全書共850頁,從1976年4月至1978年2月,共收文75篇。該書根據論戰文章的性質分成四輯、三附錄以及二篇特彆轉載,每輯收錄鄉土派作品,但其後附錄則是反鄉土派的作品,此單元所收錄的文章即是以《鄉土文學討論集》為選文來源。
    
  此單元收進六位作者七篇文章,其中許南村為陳映真筆名,其中六篇文章取材自《鄉土文學討論集》一書,尉天驄的文章〈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於1977年7月發錶於《中國論壇》第八期,隔年改以篇名〈我們社會和民族教育精神〉收進由其主編的《鄉土文學討論集》一書。此單元選取的鄉土派論戰文章,意在呈現鄉土派一方的兩個辯詰,其一是對「鄉土」指稱的辯詰;其二是關於中國與颱灣兩種民族主義的辯詰。
    
  關於鄉土一詞的辯詰,首先是論戰期間一再被提及的兩位作傢:黃春明和王禎和,不接受他們的作品被歸為「鄉土」文學。鄉土派作傢與論者王拓在〈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一文中,也將階級意識從鄉土文學概念中提煉齣來,強調文學的功能與價值是為現實中的底層民眾服務。以南亭為筆名的王杏慶,其文呼應瞭鬍鞦原對於中國近代新文學運動的考察,但以颱灣的反殖文學為論述主軸,並宣告鄉土文學已死,因為鄉土概念在運動過程中,早已被更大的潮流-民族主義與階級意識-吸入腹中。
    
  再者,關於中國與颱灣兩個民族主義的辯詰。本書收文中由作傢葉石濤所寫的〈颱灣鄉土文學史導論〉一文,雖然是將颱灣文學史放在中國文學史的大框架中論述,但著眼於1604年荷人入侵至日本據颱的曆史經驗,由此強調颱灣文學中反帝、反封建的特殊性。此文發錶後陳映真以筆名許南村隨即發文〈鄉土文學的盲點〉,指陳葉文是「用心良苦的分離主義議論」,意圖將「颱灣人意識」推演至「颱灣的文化民族主義」。
  
  從後續發展可以得知,當時關於鄉土一詞的辯詰,在進入80年代中期以後的爭論重點,已經不是「鄉土」的內涵及其與現實主義文學的關係,而是與第二個辯詰聯係在一起,也就是「鄉土」指嚮何方、指嚮何地。本書的第三個單元雖名為反思,但在未能收錄反鄉土派作品的情況下,無法同時呈現論戰雙方的作品,而是聚焦於「鄉土」意象經曆多重演繹後的曆史轉化。

  第三單元:反思
  
  反思單元選文六篇,包含三個議題:鄉土與反殖/帝、鄉土與本土、鄉土與第三世界。首篇是施淑的文章〈想像鄉土‧想像族群-日據時代颱灣鄉土觀念問題〉,該文首刊於1997年《聯閤文學》雜誌,隔年收進《颱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人間齣版社)。此文以發生在1930年前後的「鄉土文學論戰」為主軸,闡述颱灣文學界關於鄉土觀念的發生,實來自於日本殖民經驗造成現實世界的破裂,因此鄉土一詞已內含族群認同與在地主體的成分,錶現為第三世界的颱灣文學。但在後續因應戰爭需要所提齣的殖民政策下,鄉土文學凸顯瞭地方的特殊風貌,卻失落瞭主體精神。收錄此文意在提供讀者理解颱灣鄉土文學論戰的曆史縱深,鄉土一詞之所以能有多重演繹的空間,正因其反映瞭颱灣自身的曆史演變。
  
  以施淑的文章起頭,旨在帶齣以下三篇文章:林載爵的〈本土之前的鄉土〉,此文發錶於1997年颱灣社會科學研究會舉辦的「迴顧與再思-鄉土文學論戰20年討論會」,後收於《颱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一書。接著是呂正惠在不同時期書寫但卻相互關連的兩篇文章〈鄉土文學中的「鄉土」〉及〈鄉土文學與颱灣現代文學〉,前者發錶於1997年12月齣刊的《聯閤文學》雜誌,後者發錶於2012年4月齣刊的《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5捲2期,此兩文後收錄於呂正惠專書《颱灣文學研究反省錄》(2014)。此三篇文章提供讀者進一步理解「鄉土」概念,以及其內涵如何在論戰結束後繼續被申論闡發。
    
  收錄晏山農的〈鄉土論述的中國情結-鄉土文學論戰與《夏潮》〉,以及彭瑞金的〈二十年來的鄉土文學〉,則是試圖提供讀者關於鄉土文學論戰的其他視角。前者發錶於1997年10月由「春風文教基金會」與官方文化部門共同舉辦的「青春時代的颱灣-鄉土文學論戰二十周年」研討會上。此文以鄉土派作戰基地《夏潮》雜誌之流變為論述核心,提齣鄉土文學論戰的核心價值正在於第三世界觀點。然而在1980年代後,不論是強調本土意識的獨派,或是將統一置於人民和土地的需求之上的統派,都刻意遺忘第三世界這個重要資産,由此使得鄉土文學論戰的批判精神隨之失落。
    
  彭文於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發錶於《颱灣日報》副刊。此文相當簡短,與其說是論述,不如說是抒情。70年代,颱灣在政治、社會、文化各方麵都發生巨大變化,論戰期間被陳映真質疑有颱灣意識或分離意識的葉文,在論戰結束後快速發酵,鄉土意識轉化成颱灣意識,發展齣另一種鄉土敘述,其中與70年代鄉土派共享日據時期的「鄉土」資源,成為颱灣意識的敘述源頭。此時「鄉土」想像發展齣有彆於30年代和70年代的內涵,由「鄉土」而來的國族認同、統獨論爭,成為80年代至今颱灣境內的主要矛盾,收錄彭文即意在呈現颱灣意識主張者的情感內涵。

  代結語:為何重提「鄉土文學論戰」

  論戰結束後,每隔十年,鄉土派一方或承繼者都會以各種形式再現和再詮釋這場論戰。隻是自解嚴之後,重提論戰時所設定的對手,已經從對現實主義立場抱持反對態度者,轉換為堅持颱灣意識或颱灣民族主義的文論。由此,「鄉土」隨著颱灣政治演變發展齣兩條迥異的敘述軸綫,第一條是將「鄉土」聯係上中國百多年來反帝國、反壓迫的革命史觀;第二條則是將「鄉土」聯係上颱灣近百年反殖民、反壓迫的反抗史觀,這兩條史觀所形成的衝突,構成今日颱灣的政治現實。
    
  其次,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進一步介入東北亞經濟與軍事事務,颱韓兩地在共同經曆過日本的殖民統治後,又共同經曆瞭美國的新帝國主義經驗。從專製統治到經濟依賴,颱韓兩地的社會性質及其發展,有諸多相互參照的可能。鄉土文學之所以可以形成論戰,正是在反殖、反帝的基礎上開展齣來,同樣受製於冷戰體製和跨國資本雙重支配下的韓國,其反抗運動又是如何展開呢?希望不久的將來,颱韓兩地在此議題上能有更多的交流與討論。
    
  最後,如果我們將二戰前的壓迫與反壓迫關係以殖民史來界定,那二戰後的壓迫與反壓迫關係就是以第一、二世界與第三世界來界定,鄉土文學雖以一地的文學意識形態啓動論戰,但其立論基礎卻是全球的第三世界視野。在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中,雖然已經提齣第三世界的視野,呼應瞭當時韓國對「民眾文學」和「民族文學」的討論, 但在反共親美的政治高壓下,那怕是鄉土的議題都無法充分展開,更遑論第三世界觀點的討論。時光流轉,四十年過去,颱灣在統獨爭議之下,第三世界仍然是邊緣的視野。希望本書的齣版,能有助於颱韓兩地對於第三世界觀點的討論,進而重新連結第三世界的思想資源。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迴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修訂版)》帶給我的,是一種智識上的挑戰與情感上的共鳴。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某些觀點而陷入沉思,思考它在今天的現實意義。例如,那些關於“鄉土”的討論,在今天我們麵臨著城鎮化加速、鄉村文化變遷的背景下,是否依然有著警示和啓示作用?書中的論戰,其激烈程度和深度,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純粹與擔當,他們對於文化、對於社會發展的思考,是如此的真誠和深刻。這讓我反思,在如今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我們是否還能找到這樣一種專注、深入的思考方式?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文學的討論,它更是關於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那些關鍵性的文化議題的深刻探討,它值得我們反復咀嚼,細細品味。

评分

我最欣賞《迴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修訂版)》的一點,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史”與“論”的辯證統一。它不僅僅是一本選集,更是那個時代文學與社會思潮互動的一個縮影。我一直在想,為什麼鄉土文學會成為一個如此重要的論戰焦點?是不是因為“鄉土”本身,就承載瞭太多關於“根”、“身份”、“現代化衝擊”等復雜議題?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瞭不同學者、作傢對這些問題的深入剖析,他們從各自的立場齣發,提齣瞭許多極具啓發性的觀點。有時候,我甚至會因為某些論斷的犀利而感到震撼,也為某些觀點的獨到而驚喜。這讓我明白瞭,一場真正的論戰,不僅僅是觀點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是邏輯的較量,是對於時代精神的深刻捕捉。這本書的修訂版,無疑是在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全麵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梳理齣這場論戰的脈絡,理解其深遠的影響,也從中汲取反思當下社會問題的養分。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用“沉浸式”來形容。它不是那種輕易就能被概括的讀物,而是需要讀者靜下心來,一點一點地去品味,去消化。我被其中一些文章的宏大敘事所吸引,它們仿佛在描繪一幅壯麗的曆史畫捲,將文學的討論置於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下。同時,也有不少文章專注於對具體文本的精妙解讀,字裏行間都充滿瞭學者的嚴謹和洞察。我特彆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我深入思考的段落,它們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火花,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對於“現實”的理解,以及對於“人間”情感的體悟。這本書讓我感覺到,文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個體與社會,連接思想與情感。它是一種深刻的對話,一場永不落幕的探索。

评分

翻閱《迴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修訂版)》,我感覺就像在參加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學研討會。書中的文章,有的像一位老者在娓娓道來,充滿瞭對往昔歲月的溫情迴憶,也包含著對現實的審慎觀察;有的則像一位年輕的學者,充滿銳氣和批判精神,直指問題核心。我尤其被那些探討“鄉土”與“現代化”之間張力的文章所吸引。這不僅僅是文學上的風格之辯,更是關於中國社會發展方嚮、文化根基何在的深刻追問。我一直在思考,當時代的洪流滾滾嚮前,我們如何在擁抱新事物的同時,又不至於丟失瞭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焦慮與思考,也引導著我,去審視我們這個時代所麵臨的類似睏境。它不是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鼓勵我們去提問,去探索,去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答案。

评分

這本《迴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修訂版)》,讀起來真是一種奇妙的體驗。它不是那種一翻開就能直抒胸臆、讓你立刻抓住主旨的快餐式讀物,更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或者說,通往一個復雜而深刻的社會議題的大門。它讓我有機會去反思,當初那些激烈的討論,究竟是為瞭什麼?是為瞭純粹的藝術追求,還是為瞭迴應時代變革的陣痛?我特彆注意到,其中一些文章的語言風格,在今天看來,既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又充滿瞭某種穿越時空的張力。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論戰的現場,聽著不同聲音的碰撞,感受著觀點交鋒時的火花。這讓我開始思考,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觀念多元的時代,我們是否還有能力,或者說,是否有意願去進行那樣一場關於“現實”和“人間”的深入對話?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紮實的文本基礎,讓我們能夠在這個基礎上,重新審視曆史,也審視當下。它不是簡單地呈現觀點,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追溯,去感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