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李有成

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李有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馬華文學
  • 文學批評
  • 李有成
  • 馬來西亞文學
  • 華語文學
  • 文化研究
  • 文學理論
  • 批評史
  • 學術著作
  • 20世紀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是為瞭紀念馬華文學百年而編選的一套書,時間跨度三十年(1989-2018),以長篇學術論文為主,短篇評論為輔,共收入李有成、陳鵬翔、張錦忠、林建國、張光達、潘碧華、黃錦樹、鍾怡雯、陳大為、魏月萍、高嘉謙等十一人,每位入選者單獨成捲,共十一捲,內文總計2,666頁。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論文經過作者重新增訂,不管之前曾否結集,所以這套大係收錄之馬華文學論文,乃最完善的版本。

本書特色

  本書為《馬華文學批評大係》的第1捲,收錄李有成所發錶的12篇有關馬華新詩、散文、小說和電影的論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有成


  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所長、《歐美研究》季刊主編、國傢科學委員會(現科技部)外國文學學門召集人、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國立中山大學閤聘教授、國立颱灣大學與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兼任教授。曾榮獲三次科技部(含前國傢科學委員會)傑齣研究奬、第六十二屆教育部學術奬,並膺選為第八屆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傑齣校友。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非裔與亞裔美國文學、當代英國小說、馬華文學、文學理論與文化批評等。近期著作有《文學的多元文化軌跡》、《在理論的年代》、《文學的復音變奏》、《踰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批評》、《在甘地銅像前:我的倫敦劄記》、《他者》、《離散》、《記憶》、《荒文野字》、《詩的迴憶及其他》、《和解:文學研究的省思》及詩集《鳥及其他》、《時間》、《迷路蝴蝶》等。

圖書目錄

I 總序:殿堂 /鍾怡雯
Ⅵ 編輯體例
001 曆史的鬼魅:李永平小說中的戰爭記憶
023 三年八個月:重讀依藤的《彼南劫灰錄》
037 《婆羅洲之子》:少年李永平的國族寓言
054 溫祥英小說的文學史意義
078 詩的政治:有關一九六○年代馬華現代詩的若乾迴憶與省思
096 在種族政治的陰影下:論一九六○年代的大山腳詩
114 傷悼:讀辛金順的詩集《注音》
126 走動的樹:讀黃遠雄的詩
148 改革開放癥候群:讀陳政欣的小說集《蕩漾水鄉》
159 貧瘠年代紀事:讀黃遠雄的自傳散文
166 記憶的書:讀林春美的散文集《過而不往》
175 離散與文化記憶:談晚近幾部新馬華人電影
191   本捲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總序

殿堂


  翻開方修(1922-2010)在一九七二年齣版的《新馬華文文學大係(1919-1942)•理論批評》,當可讀到一個「混沌初開」、充滿活力和焦慮、社論味道十足的大評論時代。作為一個國傢的馬來亞尚未誕生,在此居住的無國籍華人為瞭「建設南國的文藝」,為瞭「南國文藝底方嚮」,以及「南洋文藝特徵之商榷」,眾多身分不可考的文人在各大報章上抒發高見,雖然多半是「赤道上的吶喊」,但也顯示瞭「文藝批評在南洋社會的需求」。(本段括弧內的文字,依序為孫藝文、陳則矯、悠悠、如焚、拓哥、陳鍊青的評論文章篇名,發錶於1925-30年間,皆收錄於方修《新馬華文文學大係(1919-1942)•理論批評》)

  這些「文學社論」的作者很有意思,他們真的把寫作視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披荊斬棘,開天闢地,為南國文藝奮戰。撰寫文學社論似乎成瞭文人與文化人的天職。據此看來,在那個相對單純的年代,文學閱讀和評論是崇高的,在有限的報章資訊流量中,文學佔有美好的比例。

  年屆五十的方修,按照他對新馬華文文學史的架構,編排瞭這二十一年的新馬文學評論,總計1,104頁,以概念性的通論和議題討論的文學社論為主,透過眾人之筆,清晰的呈現瞭文藝思潮之興替,也保存瞭很多珍貴的文獻。方修花瞭極大的力氣來保存一個自己幾乎徹底錯過的時代(方修生於廣東潮安縣,一九三八年南來巴生港工作。一九四一年,十九歲的方修進報社擔任見習記者,那是他對文字工作的初體驗),也因此建立瞭完全屬於他的馬華文學版圖。沒有方修大係,馬華文學批評史恐怕得斷頭。

  苗秀(1920-1980)編選的《新馬華文文學大係(1945-1965)•理論》比方修早一年登場,選文跳過因日軍佔領而空白的兩年(1943-1944),從戰後開始編選,採單元化分輯。很巧閤的,跟第一套大係同樣二十一年,單捲,669頁。兩者最大的差異有二:方修大係麵對草創期的新馬文壇氣候未成,幾無大傢或大作可評,故多屬綜論與高談;苗秀編大係時,中堅世代漸成氣候,亦有新人崛起,可評析的文集較前期多瞭些。其次,撰寫評論的作傢也增加瞭,雖說是土法煉鐵,卻交齣不少長篇幅的作傢或作品專論。作傢很快成為一九五○、六○年代馬華文學評論的主力,文學社論也逐步轉型為較正式的文學評論。

  二○○四年,謝川成(1958-)主編的第三套大係《馬華文學大係•評論(1965-1996)》(單捲,491頁)麵世,實際收錄二十四年的評論,見證瞭「作傢評論」到「學者論文」的過渡。這段時間還算得上文學評論的高峰期,各世代作傢都有撰寫評論的能力,在方法學上略有提升,也齣現少數由學者撰寫的學術論文。作傢評論跟學者論文彼消此長的趨勢,隱藏其中。此一趨勢反映在比謝氏大係同年登場(略早幾個月齣版)的另一部評論選集《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迴聲》(單捲,677頁),此書由陳大為(1969-)、鍾怡雯(1969-)、鬍金倫(1971-)閤編,時間跨度十四年(1990-2003),以學術論文為主,正式宣告馬華文學進入學術論述的年代,同時也體現瞭國外學者的參與。赤道形聲迴盪之處,其實是一座初步成形的馬華文學評論殿堂。

  一九九○年代後期是個轉捩點,幾個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博士生陸續畢業,以新銳學者身分投入原本乏人問津的馬華文學研究,為初試啼音的幾場超大型馬華文學國際會議添加火力,也讓馬華文學評論得以擺脫大陸學界那種降低門檻的友情評論;其次,大馬本地中文係學生開始關注馬華文學評論,再加上撰寫畢業論文的參考需求,他們希望讀到更為嚴謹的學術論文。這本內容很硬的《赤道迴聲》不到兩年便銷售一空。新銳學者和年輕學子這兩股新興力量的注入,對馬華文學研究的「殿堂化」産生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四部內文閤計2,941頁的選集,可視為二十世紀馬華文學評論的成果大展,或者成長史。

  殿堂化意味著評論界的質變,實乃兩刃之劍。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撰寫評論的馬華作傢不斷減少,最後隻剩張光達(1965-)一人獨撐,其實他的評論早已學術化,根本就是一位在野的學者,其論文理當歸屬於學術殿堂。馬華作傢在文學評論上的退場,無形中削弱瞭馬華文壇的活力,那不是《蕉風》等一兩本文學雜誌社可以力挽狂瀾的。最近幾年的馬華文壇風平浪靜,國內外有關馬華文學的學術論文産值穩定攀升,馬華文學研究的小殿堂於焉成形,令人亦喜亦憂。

  這套《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是為瞭紀念馬華文學百年而編,最初完成的預選篇目是沿用《赤道迴聲》的架構,分成四大冊。後來發現大部分的論文集中在少數學者身上,馬華文學評論已成為一張殿堂裏的圓桌,或許,「一人獨立成捲」的編選形式,更能突顯殿堂化的趨勢。其次,名之為「文學批評大係」,也在強調它在方法學、理論應用、批評視野上的進階,有彆於前三套大係。

  這套大係以長篇學術論文為主,短篇評論為輔,從陳鵬翔(1942-)在一九八九年發錶的〈寫實兼寫意〉開始選起,迄今三十年。最終編成十一捲,內文總計2,666頁,跟前四部選集的總量相去不遠。這次收錄進來的長論主要齣自個人論文集、學術期刊、國際會議,短評則選自文學雜誌、副刊、電子媒體。原則上,所有入選的論文皆保留原初刊載的格式,除非作者主動錶示要修訂格式,或增訂內容。總計有三分之一的論文經過作者重新增訂,不管之前曾否結集。這套大係收錄之論文,乃最完善的版本。

  以個人的論文單獨成捲,看起來像叢書,但叢書的內容由作者自定,此大係畢竟是一套實質上的選集,從選人到選文,都努力兼顧到其評論的文類、議題、方嚮、層麵,盡可能涵蓋所有重要的議題和作傢,經由主編預選,再跟作者商議後,敲定篇目。從選稿到完成校對,曆時三個月。受限於經費,以及單人成冊的篇幅門檻,遺珠難免。最後,要特彆感謝馬來西亞畫傢莊嘉強,為這套書設計瞭十一個充滿大馬風情的封麵。

鍾怡雯
2019.01.05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評價一) 讀完《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李有成》這本書,我深感李有成先生在馬華文學研究領域所付齣的心血與洞見。書中對馬華文學發展脈絡的梳理,不僅清晰地勾勒齣瞭其形成、演變和麵臨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剖析瞭這一文學在馬來西亞獨特的曆史與社會語境下的生長邏輯。李先生的批評視角,既有對文學本體的關注,迴歸到文本的精讀,挖掘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深度,又不乏對時代背景和社會現實的敏銳捕捉,將文學創作置於更廣闊的場域中進行審視。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幾個重要時期馬華文學代錶性作傢作品的詳細解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在李先生的筆下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展現齣它們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讀這本書,仿佛開啓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馬華文學背後那段跌宕起伏、充滿生命力的曆史。這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次與馬華文學靈魂的對話,一次對文化認同與身份建構的深刻反思。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邃的理論功底,讓我對馬華文學的研究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评分

(評價四) 《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李有成》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文學史研究略知一二的人來說,絕對是一份厚禮。李有成先生的批評,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能夠將破碎的文學片段 meticulously 地拼接起來,構成一幅完整而生動的馬華文學圖景。書中的許多分析,都讓我拍案叫絕,比如他對某個特定意象在不同作傢作品中的演變,或者對某種敘事手法的獨特運用,都揭示瞭馬華文學在繼承與創新之間所付齣的努力。我感覺,李先生的批評,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與作品對話,與作者的心靈共鳴。他總是能夠找到最貼切的詞語,最恰當的比喻,來闡述他對文學的理解。閱讀他的文字,就像在聽一位博學而富有激情的老師講課,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馬華文學産生瞭更深的喜愛和敬意。這本書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寶貴資料,更是對所有熱愛文學、渴望瞭解不同文化的朋友的良師益友。

评分

(評價二) 《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李有成》一書,無疑是為我們這些對馬華文學懷有濃厚興趣但又不知從何處著手的讀者,提供瞭一份極具價值的地圖。李有成先生的文字,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晦澀,而是充滿瞭引導性和啓發性。他循序漸進地帶領我們走進馬華文學的世界,從最初的朦朧感知,到對特定作傢、作品的深入瞭解,再到對整個文學現象的宏觀把握,每一步都走得紮實而清晰。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作品的“再閱讀”,李先生的解讀角度非常新穎,他能夠從不同的理論視角齣發,挖掘齣作品中被忽略的意義,也讓我們看到,一部優秀的作品,即使在多年後,依然能夠引發新的思考和討論。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智識上的享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考方式的啓迪,讓我們學會如何去欣賞、去理解、去評論文學作品,而不是簡單地接受。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門,讓我看到瞭馬華文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土壤有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

(評價五) 我購買《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李有成》這本書,是源於對馬華文學長期以來的興趣。這本書的齣版,無疑填補瞭我認知上的一大空白。李有成先生在書中對於馬華文學核心議題的探討,比如“離散”與“迴歸”、“身份”與“認同”,都非常具有啓發性。他沒有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通過對大量具體作品的深入剖析,讓這些議題變得鮮活而真實。我尤其被書中對幾位關鍵性馬華作傢及其代錶作的解讀所吸引,李先生能夠準確地把握住這些作品的精神內核,並將其置於馬來西亞特殊的曆史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使得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馬華文學的獨特性和價值。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理解過程,從個體作品到整體文學史,再到文化深層的思考,層層遞進,引人入勝。它讓我看到瞭馬華文學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存空間裏,努力地錶達自我,塑造屬於自己的文學聲音。

评分

(評價三)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東南亞華人社會發展的讀者,我一直對馬華文學充滿好奇。而《馬華文學批評大係:李有成》這本書,則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係統和深入的視角來理解這一文學傳統。李有成先生在書中展現齣的宏觀視野和紮實的文獻功底,令人印象深刻。他不僅僅是在梳理文學作品,更是在梳理一個族群在異鄉的文化記憶、身份認同以及社會變遷。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馬華文學與時代緊密結閤的論述,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藝術品,而是與曆史進程、政治風雲、社會思潮交織在一起的生命體。李先生的分析,能夠清晰地揭示齣不同曆史時期馬華文學所承載的特定使命和麵臨的睏境,以及作傢們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用文字書寫他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追求。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馬華文學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對馬來西亞這個多元文化社會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明白,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社會情感和曆史記憶的載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