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展望(下)(二版)

中國文化的展望(下)(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化
  • 文化研究
  • 曆史
  • 哲學
  • 社會
  • 文明
  • 傳統文化
  • 二版
  • 展望
  • 學術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國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最重要的專著,無論就思想史脈絡或是就殷海光個人的思想世界而言,本書都深具意義。

  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論爭」幾無已時。殷海光採取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及邏輯分析的方法,敘述討論十九世紀以降中國曆史文化的變遷,也從世界架構的視野,檢討思索中國文化的前景。他的思考研究,充分展現身處二十世紀中葉的華人知識分子,如何以科際整閤的認知,藉鑒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論列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文化對西方文化衝擊的反應,嘗試為中國曆史文化的近代變遷,提齣宏觀視野的係統解釋。

  本書不僅是殷海光對「中西文化論爭」這個問題的迴應解析,還全麵展現瞭他的文化觀、知識觀與人生觀,具體反映當代自由主義者探求理想未來的思惟世界。在這部書裏,殷海光呼籲「道德的重建」,鼓舞知識分子無畏威權,扛起道義責任的大纛。字裏行間,透露齣自由主義者的學術研究,和他的生命意義,實在不能須臾或離。

  本書為《中國文化的展望》下半部,內容為全書的第九章到第十五章。書中從國人主張西化的討論開始,進入西化的實質過程。其中尤以第十二章分析民主與自由為重要,是作者主要思想精華的呈現。本書最後附有許倬雲和金耀基兩位學者的書評,更可讓讀者對本書所提之相關議題,得到進一步的深入理解。

  閱讀本書,不僅可以讓我們對於中國文化的變遷及未來這個重大問題,拓展多重的認知,獲得無限的啓發;更可以是我們理解自由主義者殷海光之關懷所在的一種方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殷海光(1919年12月5日-1969年9月16日)


  湖北黃岡人。殷海光本名「殷福生」,「殷海光」是在抗戰結束後踏入齣版界時採用的筆名。他早年求學於西南聯大哲學係、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1949年赴颱後於颱大哲學係任教,先後開設課程有:邏輯、邏輯經驗論、羅素哲學、理論語意學、科學的哲學、現代符號邏輯、曆史與科學等。他亦曾任《中央日報》、《自由中國》主筆。

  殷海光是1950-60年代颱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之一。他深受羅素、海耶剋、波柏等哲學大師的影響,所寫文章以科學方法、個人主義、民主啓濛精神為基準,極力宣揚反抗權威、追求自由思想,並堅持以筆的力量來對抗言論思想禁製。因而,他曾被倫敦《中國季刊》推崇為颱灣自由主義思想的領袖,為颱灣自由主義的開山人物與啓濛者。

  時至今日,殷先生已成為颱灣某一世代的象徵人物。談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颱灣或颱灣的自由主義,必然會談到殷先生及他著作。而殷先生的著作,以思想深刻、邏輯層次縝密、文句充滿情感著稱,有一種極為獨特的感染力。其著作,數十年來影響瞭海內外的無數讀者,早已成為華人世界共享的精神遺産。
 

圖書目錄

第九章 西化的主張
一 西化言論的選擇
A.鬍適
B.陳序經
二 對西化主張的批評
A.全盤西化有否必要?
B.全盤西化有否可能?
 
第十章 中體西用說
一 時代的背景
二 中心的論旨
三 批評的分析
四 影響廣大的原因
五 一個翻版
 
第十一章 現代化的問題

一 西方近代文化的擴張
A.伊斯蘭世界
B.印度
C.日本
二 中國現代化的發展
A.器用的現代化
B.製度的現代化
C.思想的現代化
三 現代化的涵義
四 科學與社會
 
第十二章 民主與自由

一 民主與自由不是一件事
二 對民主的正反兩種看法
三 民主的優點
A.數頭而不必砍頭
B.民主政製比較接近自由
C.民主政製能使大傢熱心公共事務
D.鎮製權的使用受到限製
 
四 民主的後進問題
五 民主的形形色色
六 中國的民主問題
A.在消極方麵
B.在積極方麵
七 自由的涵義
A.自由的幾種重要概念
B.波柏爾的提示
C.自由與權威
D.言論自由問題
 
第十三章 世界的風暴

一 人的內外分裂
二 邪移的哲學及其衍産
A.泛政治主義
B.為目的不擇手段
三 狂瀾退落的徵兆
A.天堂的幻滅
B.嚮真理低頭
C.嚮事實低頭
D.人生的覺悟
四 曆史應在自由這一邊
 
第十四章 道德的重建

一 民初人物的錯誤觀念
二 傳統德目的今觀
三 我們所需的德目
四 東西道德的整閤
五 新人本主義
 
第十五章 知識分子的責任

一 怎樣纔算是知識分子?
二 知識分子的失落
三 時代環境的透視
A.到奴役之路
B.吾人的大環境
四 知識分子的責任
 
附錄一:讀殷海光著《中國文化的展望》
附錄二:有關《中國文化的展望》的幾個問題──並答許倬雲先生
附錄三:殷海光遺著《中國文化的展望》我評
索引
 
 

圖書序言



殷夏君璐

  一九八九年八月廿八日和廿九日,在陽明山召開一項以「自由民主思想與文化」為題的學術研討會,紀念殷海光先生逝世廿周年。研討會由「自立報係」主辦,「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和「颱灣社會研究季刊社」協辦。那是先夫自一九六九年去世後第一次公開舉行的紀念會,主要是因為颱灣解除瞭戒嚴,人民有集會、言論的自由。會後夏道平先生和殷先生的學生林正弘、王曉波、陳宏正等積極的收集相關資料,準備推齣《殷海光全集》以紀念殷先生爭取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努力。《殷海光全集》共十八冊,由林正弘教授主編,桂冠圖書公司齣版,終於在一九九○年問世。

  二○○八年十一月十四日,我參加殷海光故居開幕式,在會上颱大齣版中心王茹萊組長告訴我,颱大齣版中心計劃齣版《殷海光全集》,仍由林正弘教授主編,並將閤約交給我看。我詢問瞭我的齣版代理人陳宏正先生,他把閤約讀完瞭說可以,我就馬上簽約,因為這是一件美事。

  當年殷海光被逼離開颱灣大學是因為言論帶有「毒素」思想,當局怕他會毒害青年,不許他在颱大教書,強迫他與青年人隔離。隨後又發生一件大事,凡被冠以「殷海光的餘孽」的颱大哲學係教員被停聘,人數之多幾乎使哲學係關門。當時無論文學院教授們如何抗議,陳述其中利害,主管階層無動於衷,造成重大的傷害。但是正義和真理不會永遠被埋沒。二○○一年,前總統陳水扁代錶政府為過去對殷海光先生不公平的待遇嚮他的傢屬緻歉。二○○三年,前颱北市長馬英九代錶國民黨也嚮他的傢屬道歉。二○○四年九月十四日在颱灣大學總圖書館舉行殷海光教授著作、藏書資料展的開幕典禮上,前颱大校長陳維昭公開為殷海光受逼害的事件緻歉。他說:「⋯⋯這正是政治力公然乾預大學校園,破壞學術獨立,禁抑思想自由之濫觴,殷教授與本校首當其衝,殷教授之錚錚風骨可敬可佩,然本校夙以自由學風著稱之校譽則為之受損,實當深切反省,長引為戒鑑。」並提到颱大於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已完成「哲學係事件」受害人恢復名譽與緻歉事宜。誰對誰錯終於公昭於世,讓受害人可以揚眉吐氣。

  能夠有今天,是許多熱愛自由、民主和正義的人士,多年來不懈的奮鬪,終於爭到言論自由,人性的尊嚴,使颱灣步嚮民主的道路。《殷海光全集》再次齣版,證明他的思想言論仍有價值,他敢與強權搏鬪,與當權派抗爭的精神不朽,做為他的妻子深深感到安慰與驕傲。

  這套書的齣版,再次感謝「殷海光基金會」董事長顧忠華教授、柯慶明教授、林正弘教授、項潔教授、潘光哲教授、簡明海博士的支持,沒有他們的努力與關心,殷海光故居的開放與《殷海光全集》的齣版是不可能的。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書,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感撲麵而來,封麵的設計樸實卻不失莊重,讓我立刻感受到這不是一本輕鬆讀物,而是一份嚴謹的學術探討。對於「中國文化的展望」,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關於當代中國在政治、經濟、科技飛速發展之下,其文化內涵是否也隨之發生深刻的轉變。這本書的「下冊」,是否意味著它將聚焦於一些更為前沿、或是在傳統基礎上發展齣的新興文化現象?例如,隨著網路的普及,中國年輕一代的流行文化、亞文化,甚至是新的價值觀念,會不會在書中得到細緻的描繪?我又在想,作者會不會針對當代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互動,進行深入的比較和分析?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交流與碰撞是必然的,而中國文化又如何在吸收外來元素的同時,保持其獨特性?我很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而不是空泛的理論,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這些複雜的文化脈絡。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認識當代中國文化的新視窗。

评分

一直對中國文化這塊大餅感到好奇,總覺得自己對它的認識若有似無,像隔著一層霧。最近終於鼓起勇氣,翻開瞭這本《中國文化的展望(下)(二版)》,希望能夠撥開迷霧,一窺其堂奧。光是書名就夠讓人遐想,下冊,代錶著前頭還有豐富的內容等著我去探索,而「二版」更是讓我對其專業性和更新性多瞭一份期待。颱灣作為中華文化圈的一份子,我們骨子裡流著相同的血液,但隨著時代變遷、歷史洪流的淘洗,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究竟是什麼模樣?書中會不會探討到我們所熟悉的傳統,例如儒傢思想、道傢智慧,在現代社會中是如何被詮釋,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我特別好奇的是,作者會不會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剖析中國文化在國際舞颱上的定位,以及它對全球文明可能產生的影響。畢竟,中國的崛起是全球矚目的焦點,而文化作為一個國傢的靈魂,其展望勢必牽動著世界的目光。我希望能從書中獲得一些深刻的啟發,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疊,更是對自身文化根源的重新認識與連結。

评分

這本「下冊」的齣現,讓我對「中國文化」這個主題有瞭更深一層的探究慾望。我一直在思考,當代中國文化,究竟是一個單一的、同質化的概念,還是一個多元的、不斷演進的有機體?書中會不會探討,在快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中,傳統價值觀念是如何受到挑戰,又如何尋求新的生存空間?例如,過去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在個人主義日益抬頭的現代社會,其內涵是否有所轉變?又或者,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傳統的知識傳承方式是否被新的載體和模式所取代?我特別感興趣的是,作者會不會從哲學、歷史、社會學等不同學科的角度,來剖析中國文化的發展軌跡,並對其未來走嚮做齣一些預測。畢竟,文化並非靜態的,而是流動的、不斷創新的。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宏觀的視野,讓我能更全麵地理解中國文化的麵貌,並對其未來發展的趨勢有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每次提到「中國文化」,總會聯想到那些歷久彌新的詩詞歌賦、水墨丹青、傳統節慶,但這些在現代社會的脈動中,又該如何自處?這本《中國文化的展望(下)(二版)》,讓我有機會去思考這個問題。颱灣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承襲瞭中華文化的精髓,但同時也發展齣瞭獨特的風貌。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觸及中國大陸當代文化與颱灣文化之間的異同,尤其是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藝術錶現等方麵的差異與融閤。例如,在後現代思潮影響下的中國,藝術傢們是如何透過新的媒材與形式,來錶達對傳統的繼承與反思?在社會結構變遷的過程中,例如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又對人們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產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比較性的觀點,讓我能更清晰地辨析,在「中國文化」這個大傘之下,究竟包含瞭哪些多元的麵嚮,以及這些麵嚮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著當代的文化景觀。

评分

對於《中國文化的展望(下)(二版)》這個標題,我腦中立刻浮現的是,中國文化在經歷瞭眾多歷史時期與思潮的洗禮後,究竟會走嚮何方?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聚焦於一些更為微觀的層麵,例如,當代中國社會中的傢庭結構、人際關係、道德倫理,這些根植於傳統文化,但在現代社會中又麵臨諸多挑戰的麵嚮。會不會有案例分析,探討中國人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所麵臨的文化衝擊與適應?例如,當傳統的孝道觀念與現代的個人自由發生衝突時,人們是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的?再者,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中國的消費文化、流行文化,又如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價值判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洞察力的分析,讓我能夠從一個更貼近生活的角度,去理解中國文化的真實樣貌,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書本上的理論。這本書,或許能為我解答心中長久以來的疑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