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Chapter 1 教外別傳--胡塞爾在法國的身影
現象學作為哲學運動,與同樣在德語文化土壤上誕生的德意志觀念論有一顯著差異。自1781年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純粹理性之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第一版出版,到1831年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逝世,前後只有五十年,德語哲學經歷了空前重大的發展,產生了除康德和黑格爾之外,還有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和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 1775-1854)等四位哲學巨人,以及涵蓋了邏輯學、知識論、形上學、倫理學、美學、精神哲學、自然哲學、法律哲學、政治哲學、歷史哲學、宗教哲學和西方哲學史等等各個領域的重要哲學經典;而黑格爾坐鎮柏林大學之後,他的哲學更一度成為普魯士王國的官學。然而,當黑格爾逝世後,在德國內部馬上產生了各種反黑格爾的哲學流派。德意志觀念論在經半個世紀的蓬勃發展之後迅速衰落,從此以後好像只能成為歷史研究的對象。現象學則甚為不同,它從來沒有成為官學。它的開山祖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成名之後長期任教的弗萊堡大學(Universität Freiburg),也只是座落於德國西南部、黑森林旁邊的一個同名的中型城市,這大學的所在地完全沒有作為全德國政治、學術和文化之都的柏林的氣派。然而,現象學在胡塞爾的成名大著《邏輯研究》(Logische Untersuchungen, 1900-1901)出版後,先在德國內部吸引了為數不少的年青追隨者,認為胡塞爾在書中展示的現象學研究方法極之新穎,其研究成果有說服力,可供從事其他領域的哲學研究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