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劉國英 自從1980年代初筆者負笈法國巴黎大學進修,眾多當代法國哲學傢的著述,成為筆者思考人類處境的重要思想資源。然而,要正確運用這些思想資源,意味著我們既要準確地理解相關哲學傢的論說,也要能夠與這些論說保持一種批判性的距離,以防自己躲在名傢豪言壯語所構築起的思想安樂窩中,逃避瞭把這些論說與韆變萬化的世界互相對照而産生的思想衝擊。滿足於思想上的安逸感,是哲學學習的終結!
擺在讀者麵前這本書,是筆者三十多年來學習準確地理解五位當代法國現象學傢、或與現象學關係密切的哲學傢重要論說的記錄。它的構想可追溯至七、八年前,當時筆者打算把二十年來已發錶的約十篇相關論文匯編成冊;但由於事務繁多,這一齣版構想一直未能付諸實行。直到2015年春,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首次設立齣版資助基金,資助文學院同寅齣版學術研究成果,激發筆者重新構思齣版是書的計劃。筆者鼓起勇氣提齣申請,得到幸運之神眷顧,獲得齣版資助。這兩年半來,筆者一方麵把舊稿逐一詳細校閱、修訂和擴充(特彆是對第4章和第11章都作齣瞭較大篇幅的增訂),另一方麵補寫瞭第1章(〈導論:教外彆傳──鬍塞爾在法國的身影〉)、第2章(〈作為現象學傢的沙特〉)、第9章(〈肌膚存在與不可見者--晚期梅洛龐蒂的存在論道路〉),和第15章(〈總結〉)共4章,並把之前以英文發錶有關列維納斯的長文改寫成中文,收錄書中(第14章),使整本書的篇幅比原先的計劃增加瞭一半。
在本書付梓之際,筆者首先感謝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及其齣版資助基金,為本書提供齣版資助。其次,筆者感謝二十三年以來,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曾經及正在共事的各位同寅,他/她們為筆者提供瞭優良的工作環境和人際環境,本書的絕大部份想法是在這一環境下孕育的。此外,本書大部份篇章的初稿都曾在兩岸三地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中宣讀,得到中、颱、港三地專研現象學的專傢們指正,獲益良多。筆者十分珍惜這些互相切磋砥礪的機會,也非常感激他/她們對筆者提齣的各種建議。由於這批漢語現象學學者人數眾多,筆者無法在此對他/她們一一道謝。
然而,筆者要特彆感謝兩位學者好友。第一位是颱灣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前所長遊淙祺教授。2015年春季學期,筆者應遊教授之邀乘學術休假之便到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齣任訪問教授,在該所的優美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之下構思瞭本書的具體齣版方案,以及完成瞭一些重要篇章的增訂工作。筆者要特彆感謝的另一位學者好友,是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和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的黃冠閔教授。當冠閔教授得悉筆者齣版本書的計劃之後,發起瞭以本書部份篇章為討論齣發點的讀書會。在高雄風光明媚的西子灣畔兩次半天無拘無束的研討中,筆者得與颱灣從北到南十餘位哲學及其他人文學術領域各有專精的學者們深入交流,得到他/她們極多深刻的提問與寶貴意見,筆者一直感銘於心。
最後,筆者要感謝傢人一直以來的支持和諒解,雖然言說未能完全錶達我內心的感激。
2017年12月30日序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
2018年4月25日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