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義大利美食諺語筆記:50道經典食譜及50句智慧語錄

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義大利美食諺語筆記:50道經典食譜及50句智慧語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意大利美食
  • 諺語
  • 食譜
  • 甜點
  • 烹飪
  • 文化
  • 美食筆記
  • 生活智慧
  • 經典菜譜
  • 飲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50則溫馨生活片刻,50句滿滿人生哲理金句,50道誘人食譜
  淡淡的幸福滋味,暖暖的生活日常,提煉人生百種酸甜時刻
  旅義作傢楊馥如最新作品,帶你以美食鑽進人心,體現生活好時光

  民以食為天,食物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甚至連俗諺裏也大有文章。我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義大利人則說「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我們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當大王」,義大利人說「貓一不在傢,老鼠齊跳舞」。那麼,我們常說「薑是老的辣」、「眼睛被蛤仔肉糊到」,義大利人又是怎麼說的呢?

  許多地方俗諺其實頗有相通之處;俗諺不僅反映生活趣味,呼應人生哲理,也蘊含廚房小知識。本書是擁有德國文學及英國文學雙學士、應用語言學碩士、大腦與神經科學博士、同時擁有葡萄酒與烈酒專業認證且自稱為「好吃鬼」的楊馥如,將美食滋味與人生風景收納於心的最新力作。透過細微的生活體驗及心領神會,楊馥如以義大利俗諺結閤傢傳及當地的經典食譜,藉由食物的滋味讓人醍醐灌頂,許多事情「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生活裏的豐盈與殘缺,忽然之間,全都明白瞭。

  ◎廚房裏的酸甜苦辣,呼應人生百態

  「章魚會在自己的水裏煮熟」是義大利著名的俗諺,其中的道理,楊馥如卻是在親自下廚烹煮時,纏著婆婆纔得知的。原來煮章魚隻需要橄㰖油和蒜燜煮即可,因為章魚在烹煮過程中會釋齣身體重量三分之一的水分,而水分正是好吃的祕密:海味十足,更有難以取代的豐富香氣。當丈夫愁眉不展、心有牽絆,她說「肉丸子做好瞭,一定要放」,一如人需要沉澱、休息,藉此撫平丈夫的愁緒。一道看似平凡的「香煎蘑菇」,牽引齣的是鄰居老奶奶懷念老伴的思念;義大利知名的三色沙拉以鮮紅番茄、乳白的馬劄瑞拉軟酪和翠緣的羅勒葉攪拌完成,訴說的是色香味的藝術,告訴你德國哲學傢班雅明如何談「吃」這件事。

  旅義作傢楊馥如不僅說得一口好菜,更以精湛的廚藝收服親友的胃。書中收錄五十道靴子國的經典食譜,從葡萄軟麵包到奶油酥皮、佛卡夏和羅馬白披薩;榛果巧剋力蛋糕到常備糕、提拉米蘇;酥炸海鮮到鴨肉醬、火腿彩椒捲……讓你在傢也能吃到遠洋而來的義大利經典傢常味。

  透過本書,楊馥如將廚房裏的食譜與人生智慧一一道來,字裏行間飽含通透體貼的人情世故,妙趣橫生,有笑亦有淚。讓我們一起跟著她的步伐,走進生活裏每個細微又美好的片刻,品嘗美食人生!

名人推薦

  鬍川安/「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曆史」網站主編、國立中央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
  陳誌煌/Fika Fika Cafe創辦人、北歐烘焙大賽冠軍
  劉冠吟/小日子雜誌發行人
  劉昭儀/我愛你學田市集創辦人
  謝佩霓/策展人、藝評傢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本書是透過諺語理解義大利文化與飲食的窗口,更特彆的是這本書不僅可以看,還可以親手做,透過馥如的食譜,在颱灣感受義大利的美味。」──鬍川安/「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曆史」網站主編、國立中央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

  「這是我看過最有趣的非典型美食書!它不隻是五十道美味的食譜,也是五十則飽含心意的故事。隨著馥如老師生動的口吻,讀者輕盈穿梭在香味與口感、知識與神話、笑與淚之間,苦樂並存。人生的煩惱在餐桌上舉重若輕,是今年不可錯過的療癒之作。」──劉冠吟/小日子雜誌發行人

  「楊馥如的能量、産量驚人,與她對食物與精神食糧驚人的食量與消化量成正比,無疑是飲食書寫的新一代傳人,這本新書正是最佳明證。」──謝佩霓/策展人、藝評傢
 

 
好的,這是一本全新的圖書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書,並且力求詳盡和自然: --- 圖書簡介:《寰宇星圖:失落文明的數學密碼》 探索宇宙尺度的幾何學與消失在曆史塵埃中的古代智慧 《寰宇星圖:失落文明的數學密碼》 並非一部傳統的曆史著作,而是一場跨越數韆年的宏大探險,深入挖掘那些在文明更迭中被遺忘,卻在宇宙運行的基本規律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古代數學體係。本書旨在揭示,在紙張和現代計算工具尚未齣現的年代,古人如何僅憑對星象的觀測和對幾何的直覺理解,構建齣足以描繪星辰軌跡、指導城市規劃乃至預測自然現象的復雜數學模型。 第一部分:巴比倫的泥闆與占星學的基石 本書的旅程始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我們不會止步於對楔形文字泥闆的簡單翻譯,而是深入剖析巴比倫天文學背後的真正數學邏輯。聚焦於“二次方程”在公元前兩韆年的應用,揭示他們如何利用“勾股定理”的早期形式來計算土地邊界和確定灌溉係統。 重點剖析: 巴比倫人對“60進製”(Sexagesimal System)的癡迷並非偶然,它與他們對圓周和時間的分割有著深刻的關聯。我們將詳細解析他們的曆法構建算法,展示這些計算如何滲透到他們的神學和法律體係中,形成一種“數字神權”的統治結構。書中特彆對一個齣土於蘇薩的神秘泥闆進行瞭全新的拓撲分析,推測其可能包含著比已知早一韆多年關於圓周率(π)的精確估算方法,其精度令人震驚。 第二部分:尼羅河畔的幾何學與永恒的測量 埃及文明以其金字塔的精準度聞名於世。然而,支撐這種偉大的,是尼羅河泛濫後每年必須重新界定領土的實際需求,這催生瞭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幾何學。 內容聚焦: 我們將摒棄教科書上簡化的“埃及分數”介紹,轉而研究他們處理不規則圖形麵積的真實方法。書中收錄瞭對《萊因德紙草書》中若乾復雜問題的獨傢算法重構,展示埃及人如何使用等差數列來計算糧倉的容量,以及他們對“黃金比例”(Phi, $Phi$)在建築美學中的隱性運用——盡管他們可能並未正式命名它。 本書的亮點之一是關於吉薩大金字塔群的定位係統研究。通過現代地質雷達數據與古代文獻的交叉比對,我們提齣瞭一個激進的理論:古埃及的測量員可能利用瞭球麵三角學的基本原理來校準其主要軸綫,以確保其與地軸的對齊,遠遠超齣瞭傳統認為他們僅使用繩索和日影測量的範疇。 第三部分:瑪雅的宇宙時間與多維空間概念 當我們飛越太平洋,來到中美洲的雨林深處,麵對的是瑪雅文明令人費解的復雜曆法係統。這不是簡單的日曆,而是一個多層嵌套的、關於時間循環的數學模型。 深度解析: 本書將花費大量篇幅來解析“零”的概念在瑪雅數學中的獨特地位。與歐幾裏得體係中將零視為一個占位符不同,瑪雅人似乎將“零”視為一個“事件的開始”或“周期的完成”,具有深刻的哲學意義。我們將詳細梳理“長紀曆”的計算機製,展示其如何精確地追蹤數百萬年的時間周期,並分析瑪雅數學傢如何用三維圖形來描繪他們認為存在於不同宇宙層麵的實體。 此外,書中對奇琴伊察的“蝸牛颱階”進行瞭數學建模,揭示其看似隨機的步數實際上遵循著一種復雜的斐波那契數列變體,這種數列可能與他們對自然界中螺鏇生長的觀察有關。 第四部分:失落的亞曆山大學派與歐幾裏得的陰影 亞曆山大圖書館的焚毀,被視為古代知識的巨大斷層。本書試圖通過重建當時學者們可能正在進行的“下一步研究”來填補這一空白。 聚焦研究: 我們將深入探討丟番圖之前的代數萌芽。基於零散的銘文和拜占庭時期的殘篇筆記,我們重構瞭當時學者們對不定方程的探索路徑。重點分析瞭亞基米德(Archimedes)未發錶的關於微積分前身的猜想,特彆是他對計算拋物綫弓形的麵積所采用的“窮竭法”的內在數學結構。 本書大膽推測,在羅馬帝國晚期,一小部分亞曆山大學派的數學傢可能已經觸及瞭非歐幾何的某些邊緣概念,這體現在他們對星盤設計中對“極大圓”的非傳統繪製方式上。我們展示瞭這些被認為太過“抽象”以至於被實用主義的羅馬人所摒棄的數學思想,是如何在後世的伊斯蘭黃金時代被重新發現並完善的。 結語:數學作為宇宙的通用語言 《寰宇星圖》最終將引導讀者迴到當代科學的視角,反思這些古代的數學成就並非孤立的發現,而是對同一套宇宙基本規則的反復、不同形式的解碼。從巴比倫的天文錶到瑪雅的宇宙觀,數學始終是人類試圖理解自身在浩瀚星空中的位置的終極工具。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充滿曆史張力的視角,去重新評估人類文明在認知宇宙方麵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適閤人群: 對古代史、數學史、宇宙學、以及失落文明理論感興趣的深度閱讀愛好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馥如


  輔仁大學德國文學與英國文學雙學士,碩士轉戰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應用語言學,最後卻在義大利特倫多大學獲得大腦與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博士班期間,順便在英國倫敦取得葡萄酒與烈酒專業認證。

  目前以颱灣和義大利兩地為傢。曾經是小學老師,現在是大學教授。喜歡的事情很多,吃喝玩樂尤其愛。她寫作、旅行、下廚、採訪、攝影,也主持廣播節目,講的都是「好好吃飯、好好生活」這一件事。

  著有《真食義大利—土地、餐桌與人情的一瞬相遇》、《好麥給你好麵包》,翻譯作品包括《紅蝦評鑑嚴選!義大利頂級酒莊巡禮》、《紅蝦評鑑嚴選!新世界酒莊巡禮》、《走進義大利修道院膳食祕密花園》等。

  臉書追蹤:FuJu Yang
 

圖書目錄

✍引言 日常的智慧,快樂的時光
✍自序 當大腦語言學傢是個貪吃鬼
 
✍01章魚會在自己的水裏煮熟
▻在自己水裏煮熟的章魚

✍02無花田乾辦婚禮
▻盛夏最美味的無花果杏仁蛋糕

✍03一盆好吃的沙拉,需要四個人來成熟:智者放鹽、土豪添油、小氣鬼加醋,最後讓瘋子來攪拌
▻鯖魚佐蠶豆柳橙沙拉

✍04像洋香菜一樣無所不在
▻無所不在的萬用洋香菜醬

✍05一雙奶油酥皮手
▻充滿喜感的奶油酥皮+有愛的星心果醬酥塔

✍06不是所有的甜甜圈都有洞
▻故意長得不一樣的斑馬紋常備糕

✍07女人和沙丁,都是小的好
▻青醬沙丁魚

✍08肉丸搓好一定要充分休息
▻值得耐心等待的傳傢肉丸子

✍09眼睛也要它那一份
▻色香味俱全的靴子國三色沙拉

✍10像小豬夢到橡實
▻美夢一般的榛果巧剋力蛋糕

✍11愛情沒有親親,就像披薩沒有乳酪
▻沒有乳酪,滋味卻像親親的羅馬白披薩

✍12在餐桌上沒人會變老
▻美味穿透歲月的鴨肉醬

✍13時間不以分鍾或小時計,而是以它變成什麼來計算
▻值得耐心等待的酥炸海鮮

✍14自傢的麵包和洋蔥比彆人廚房的肉還香
▻自傢廚房最香的佛卡夏

✍15褲子沒輒如果圍裙不要
▻完美融閤的義大利經典調酒Spritz

✍16酒香不怕巷子深
▻最誠實簡單的豬油麵餅

✍17愛情就像提拉米蘇。剩得越少,越引人垂涎。
▻最後一口最珍貴的草莓提拉米蘇

✍18所有的菇都可以吃;隻不過有些菇一輩子隻能吃一次
▻每一口都是懷念的香煎蘑菇

✍19乳酪要小塊小塊給,吃的人纔會覺得美味
▻乳酪要豪邁下的豬頰肉蛋汁義大利麵

✍20對待女士、驢子跟核桃都需要手段
▻焦糖核桃巧剋力蛋糕

✍21朋友與哈密瓜,一百個裏麵隻有兩個好的
▻友誼萬歲!哈密瓜蛋糕

✍22眼睛被火腿蓋住瞭
▻真心不騙!美味的火腿彩椒捲

✍23韆萬彆讓農夫知道乳酪配梨子的好味
▻不是梨子,但很配乳酪的甜桃果醬

✍24動物內髒占蔔師看到同行,很難忍住不笑
▻無關運氣的羅馬式燉牛肚

✍25 老母雞煲好湯
▻傢傳燉雞湯

✍26 用麵包換佛卡夏
▻來自天地的美味!炭燒麵包佐三種料

✍27 魚一輩子遊三次:水裏一次、油裏一次、酒裏一次
▻鮭魚鹹蛋糕

✍28 鍋子壞瞭,木杓先知道
▻甜蜜蜜的紅蘿蔔蛋糕

✍29即便眾行星環繞著它,依賴著它,太陽還是用時間好好催熟一串葡萄,彷彿世上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
▻葡萄軟麵包

✍30 朋友和葡萄酒,都是老的好
▻紅酒燉香雞

✍31 每個鍋子都有自己的蓋子
▻翻轉更好吃的鳳梨蛋糕

✍32 袋子裏的貓不要買
▻在地版海鮮飯

✍33 有牙的人沒麵包吃,有麵包的人卻沒牙啃
▻最美味的聖誕節馬芬

✍34 洋蔥的好處多多,其中一個,你一定知道
▻情人粉紅燉飯

✍35 骨頭邊的肉最好吃
▻好吃得連骨頭也啃下去的栗子牛肝菌菇燒雞

✍36 今天的雞蛋比明天的母雞更實在
▻享樂要及時的焦糖烤布蕾

✍37 小桶子陳的酒比較香
▻茫瞭也不後悔的酒醉蛋糕

✍38 婚姻、義大利麵、餅乾,都是熱的好
▻冷熱都好吃的燕麥杏仁脆餅

✍39 像一袋馬鈴薯
▻把一大袋通通消滅掉的馬鈴薯普蕾

✍40 小貓偷油吃,肯定留下腳印
▻公公最愛的蘋果捲

✍41 葡萄酒為友情添微笑,為愛情燃火花
▻鼕天裏的太陽!聖誕香料紅酒

✍42 鍋蓋頻開,水滾不來
▻耐心換得好滋味的焗烤甜椒捲

✍43廚房的意義比「吃」多更多。廚房是一首詩
▻充滿詩意的蔥韭燻鮭魚鹹派

✍44 一隻豬從頭吃到尾
▻祕密全公開的豆傢祖傳肉醬

✍45 就算是黑牛,擠齣來的牛奶也是白的
▻雙色鮮奶蛋黃醬

✍46 就像吃高麗當點心
▻高麗菜退散!午茶必備的杏桃奶酪

✍47充滿美好的事,長長的生命纔有意義,否則會像空心的南瓜
▻南瓜燉飯佐香煎蝦

✍48 真愛不靠外錶,好胃口不靠醬汁
▻靴子國紅白綠三大明星醬料:白醬、青醬、紅醬

✍49 好好吃飯,其餘交給老天看管
▻吃好吃滿的電話綫米球

✍50 用力活!用力活!用力活!生命是一場盛宴,隻有傻子會餓死
▻生日必備的招牌水果塔
 
✍原文考據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透過諺語,理解妳不知道的義大利

鬍川安/「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曆史」網站主編、國立中央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


  第一次知道楊馥如博士是在《自由時報》的副刊上,那次副刊採訪我關於日本「立食」的文化,馥如則是介紹義大利的部分。後來多次在廣播節目中聽到她的專訪,纔知道她的人生相當精彩,本來是個小學老師,後來轉念語言學,在牛津大學得到碩士,接著又到義大利取得大腦與神經學的博士,美食、美酒隻是她的另外一項專長。

  我欣賞馥如勇敢且願意不斷嘗試的人生,我自己也是個興趣多樣化的人,寫過幾本關於日本飲食文化的書,但專業是個曆史學者,在中國考古,然後於加拿大取得博士,目前在中文係擔任助理教授。由於我和馥如一樣,都有不同文化的生活經驗,每到一個地方都充滿著好奇心,所以對於異地文化的種種都會仔細探究。

  瞭解一個地方的文化,除瞭走進博物館和名勝,也可以走進市場和餐廳,但最好的方法就是多交朋友、多聊天,在溝通中獲得訊息,從語言中理解差異。語言的精髓就是諺語,每個地方的諺語都是當地經驗的傳承,存在於平日的生活中,是理解一個地方最好的窗口。

  我在研究日本料理的過程中也看到不少相關的諺語,讓我不僅獲得文化的知識,也往往會心一笑,感動於以前的人竟然可以從簡短的一兩句話中說齣深厚的智慧,像是「不讓媳婦吃鞦天的茄子」(鞦茄子は嫁に食わすな),鞦天的茄子最美味,如果不讓媳婦吃鞦天茄子的肯定是個惡婆婆;「比起鯛的尾巴,不如當沙丁魚的頭」(鯛の尾より鰯の頭),在中文當中則是「寜為雞首,不為牛後」。從這兩句諺語不僅可以讀到文化的訊息,還可以瞭解日本社會的價值,或是一些季節的訊息。除此之外,也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共通性。

  《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義大利美食諺語筆記》是一本透過諺語理解義大利文化與飲食的窗口,而且特彆之處在於不是由義大利人寫的,由旅居義大利的颱灣媳婦在生活中瞭解義大利的諺語,並且重新詮釋,賦予這些諺語新的生命;更加特彆的是,這本書不僅可以看,還可以親手做,透過馥如的食譜,在颱灣感受義大利的美味。

推薦序二

萬般是情,韆般是愛──楊馥如的有情天地在廚房

謝佩霓/策展人、藝評傢


  不敢說雜學,從小雜書看得多倒是真。也許是因為自己四體不勤又五榖不分,所以盡管不擅洗手做羹湯,也說不上半口好菜,卻是一直非常關注華文齣版品中的飲食書寫。古籍先不論,從唐唐孫、吳魯芹、逯耀東、夏元瑜、硃振藩、亮軒、焦桐、張讓、舒國治、劉剋襄到徐國能諸公的筆下盛宴,一律難得錯過,不唯看得津津有味,也津津樂道轉述以饕親朋。

  不過坦白說,對女性作傢們的書寫飲食,確實還是特彆情有獨鍾。從老一輩的林海音、琦君、林太乙到李昂、張曼娟、簡媜、廖玉蕙這些文學大腕,創作主力放在發展個人獨到的文類,忒謙自稱書寫廚藝炊事屬於玩票性質,不足掛齒。然而後來接續在這方麵剋紹箕裘的韓良露、蔡珠兒、王宣一等人,則以專事書寫飲食文化為職誌,成績斐然有目共睹,以這項文類揚名立萬的成就昭然,同時掀起飲食文學的高潮,嚴肅說來全麵影響華人社會至深。

  身處這女力強盛的時代,在性彆平權已然共識之際,正色、正麵地深入探索女性作者繼續廚娘本色與薪傳廚藝與飲食文化,不知是否因為規避引來性彆僵化歧視的多慮,微妙地反倒顯得式微,實在遺憾又可惜。

  文類林林總總,粉絲各擁其主,難分軒輊。飲食文學這一支永遠引人入勝的文脈,本來就不該等閑視之,更不該以小道小覷。畢竟一簞食、一瓢飲,常民百姓隻知粒粒皆辛苦,一口吞下肚,即便囫圇間得識味美,往往依舊不知其中奧妙,難解得深趣。如何入口生津,滿室生香,如何宗室祕傳,抑或尋常百姓代代相傳,一旦認真探究起來,卻是需要滿腹經綸為底蘊,纔能碧落黃泉貫古穿今,旁徵博引為眾生解惑。因此,飲食寫手中的頂級高手,不僅是吃傢、行傢、玩傢,更需要是作傢。如此集眾傢十八般武藝於一身,當真纔能集大成為民喉舌。

  前揭慕名的文壇耆老,小輩泰半隻能神交,讀其飲食文字,隻能望文生義或者望梅止渴,無從就教請益,更無緣親炙美膳。慶幸與生氣勃勃的楊馥如相交遊則不然。許多朋友舊識都是自己崇拜的偶像,因為琴棋書畫詩酒花,他們各有專精各自精采,讓人自嘆弗如。論及跨界的十項全能,箇中佼佼者之一,恐怕非楊馥如莫屬。

  因為執迷單戀,很容易愛上人,不過要不愛上楊馥如,實在也很難。楊馥如是奇葩一個,博聞強記又劍及履及,有腦、有心、手也巧,不隻齣口成章能說善道,勤於筆耕又有生花妙筆。口纔便給,舞文弄墨,進得瞭廚房,更齣得瞭廳堂,博學多纔實在瞭得。

  都說能人是手腦並用,職人要心手閤一,艷羨有人得天獨厚,能夠既理性又感性。證諸楊馥如的桌上美食與紙上饗宴,從來都是既暖心又暖胃,補腦也補身。究其所以,方知是她過人的勇氣及無可遏止的求知慾,纔能蓄積愛情、親情、友情為底氣,招睞諸多不可思議際遇環伺為基底。

  此次楊馥如再齣手,一樣令人驚艷。她不改知性又溫暖的文風,再度以深入淺齣的感染力攫獲人心,即使對頗諳靴子國文史風土的筆者而言,受教頗多之餘,依然深覺魅力十足。楊馥如這迴上菜,以五十則飲食文化相關的義大利俗諺為菜單,搭配精心特選的居傢美食,蘊藏的虔誠心意,端的是分享人類共通的核心價值:敬天敬地、惜物愛物與愛人。這一切原本不需假以外求,在日常中俯拾即是,粗心無感的我們,往往隻是視而不見,所以錯過而渾然不知。

  楊馥如的能量、産量驚人,與她對食物與精神食糧驚人的食量與消化量成正比,無疑是飲食書寫的新一代傳人,這本新書正是最佳明證。這斷非一個驛馬星座命的處女座對另一個宿命雷同的處女座的溢美之辭,而是真心認為,廚房就是有情天地,深情如楊馥如者,最解箇中滋味。

引言

日常的智慧,快樂的時光

楊江帆


  我覺得,食物和諺語都能保存迴憶。

  剛認識馥如時,有迴我爸媽把他們的度假屋藉給我們開派對。馥如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當大王」,這下可以跟朋友們玩翻天瞭。多麼有氣度啊!山林、老虎,真是大格局,因為同一句諺語,義大利人的說法是「貓一不在傢,老鼠齊跳舞」。想想覺得土氣,不過這迴的確如此,朋友和我們當老鼠,在海灘夏屋盡情跳舞。

  小時候,我很喜歡去鄉下的阿嬤傢玩,每次去看她,最喜歡的就是到大房子內院玩遊戲。圍著內院的其中一小間,是雞捨,每次我都跑到那兒去看大公雞和母雞(當然還有小雞),心裏總會浮現阿嬤常說的「老母雞煲好湯」。到現在我還記得,每次進到雞捨,都想找齣到底哪隻是最老的母雞,還有之後上桌的湯有多好喝(多傻氣啊我),唯一害怕的是看到跳舞的老鼠,因為阿嬤沒有養貓。

  很開心馥如寫瞭這本書,裏頭不少食譜都是我的奶奶和阿嬤傳下來的,經過媽媽的手,最後交給我的老婆。她也告訴我,義大利人的「一顆蠶豆捕兩隻鴿子」(prendere due piccioni con una fava)——一石二鳥的概念——她的阿嬤用閩南語說,是「摸蛤仔兼洗褲」;「老母雞煲好湯」,中文也有類似的形容,你想到瞭嗎?收錄在書中的諺語是代代相傳的智慧,日常生活中使用,總讓我們想起小時候和老人傢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引言來自本書作者的先生,本名Gianfranco Girelli,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字楊江帆,但大傢都叫他「豆豆」。

自序

當大腦語言學傢是個貪吃鬼

楊馥如


  對於絕妙之事,大傢常說「隻能意會,不能言傳」,那透過食物呢,會不會讓你突然懂瞭?

  唸大腦神經科學博士班時,我的研究對象是中風之後語言有障礙的人。有一類患者能正確讀齣所有的字,卻無法理解這些字的意義,更不用說集閤成句成段,或詮釋諺語。六十多歲的P先生就是例子:蓄著小鬍須,每次來研究中心接受實驗性語言治療,都由愛妻陪著;他個性開朗,可是有點懶,所以常失去耐心,麵對動不動就是三個月起跳的週期療程,總是抗拒。

  一天下午,我和他在治療室做字詞和意義的配對練習。給瞭一組詞,發現電腦螢幕另一端久久沒反應,側頭察看,發現P先生眼神空洞,就差沒打大嗬欠。‘Conosco i miei polli!’ 我大聲地說,並且端齣惡臉假裝教訓。聽完我的恐嚇言詞,P先生哈哈笑,接著重整步調,繼續練習。

  ‘Conosco i miei polli’ 「我懂我的雞!」義大利人常用這句話形容對一個人瞭若指掌,所有的狀況都逃不齣自己眼皮,和身為某人「肚子裏的蛔蟲」有異麯同工之妙。

  「一人的幽默,眾人的智慧。」十九世紀英國首相約翰.羅素(John Russel)這樣定義「諺語」——這些短小簡潔的句子代代流傳,蘊藏智慧、真理、道德和傳統觀點,不少人能朗朗上口——但諺語也使用大量隱喻,不見得能透過字麵來理解,許多甚至有難以言傳的特質,也因為如此,部分失語癥或精神病患者無法解讀諺語。

  P先生的反應倒是讓我大吃一驚:他開懷的笑聲中有種瞭然於心,那情境、配上熟悉的料理,此時的他似乎跨越語言障礙,聽懂瞭這句諺語,然後乖乖迴頭練習。是食物的關係嗎?自己確實在廚房裏常經曆「啊,原來如此」的時刻,幫助我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後恍然大悟的,通常是食物。還是P先生一直懂得卻裝傻相陪,我纔是那隻被看穿的烤雞?

  透過《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義大利美食諺語筆記》這本書,我和大傢分享義大利的美食諺語,並不刻意解釋每則諺語的字麵意義,而是用生活裏的故事和親身經驗來傳達古老智慧的真諦,每則諺語最後用靴子國經典料理來畫下句點:雖然句子很難就字麵解釋,但鑲嵌在一盤盤好菜裏,不但脈絡清楚,情意更是深刻,隻消吃下肚子,難懂的一切也就通透明朗瞭。

  這些美食諺語也在我旅居靴子國十多年歲月裏頻頻護航,讓我度過一波又一波惡水,不管是人情世故的、曆史文化的、語言溝通上,甚至能撫慰日常心情……當一個外國人能嫻熟使用當地古老諺語,那些難以擊破的社交皺摺和心理棉角,都能瞬間燙平。傢裏有個愛操煩的老公,每次他心裏有事,我沒辦法用「時到時擔當,無米再煮番薯湯」來安慰他,但換個方法說’bisogna far riposare le polpette.’「肉丸子做好瞭一定要休息」,他就寬心一點瞭。

  美食是人類共通的語言,特彆是我兩邊的傢——颱灣和義大利——在食物上都有獨到之處,當寶島的人形容「薑是老的辣」、「眼睛被蛤仔肉糊到」,靴子國民可以秒懂,因為他們有一模一樣的說法(至於怎麼說,就讓大傢到書中找答案瞭);當大腦語言學傢是個貪吃鬼,結果就是這本小書,希望你喜歡。
 

圖書試讀

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Non tutte le ciambelle riescono col buco.
 
開車到公婆的海濱夏宅吃晚餐。途中,我們一路聊著最近發生在朋友間的閑事,講到動不動就談分手的那對,不禁唏噓。故事是這樣的⋯⋯
 
這對故事裏的女主角,是個「鐵娘子」,非常堅持自己的想法,做決定時男友最好閉嘴,閃一邊去。這位女士對伴侶的要求也是高規格,事情做不好代錶無能,在她眼中,第二次機會是給弱者的憐憫。
 
講到這邊,豆豆說瞭一句非常有趣的諺語:Non tutte le ciambelle riescono col buco. 直白翻譯成「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要徹底瞭解這句諺語,得讓我先為大傢解釋ciambella這道傳統甜點。
 
Ciambella「義式甜甜圈」,口感其實接近海綿蛋糕,而且是烤的,不是用炸的。我也喜歡把ciambella叫成「常備糕」,有點異想天開,但跟義大利文發音十分相近,而且它真的是靴子國傢傢戶戶常備的甜點。Ciambella這個字源於義大利北方倫巴底大區(Lombardia)方言,意味著「圈型蛋糕」或「圈型餅乾」,口感介於餅乾和蛋糕之間。製作過程若加多一點水份,會比較鬆軟,吃起來像蛋糕;若多放點油脂,則吃起來像餅乾,香脆可口。
 
基礎材料相當簡單:麵粉、奶油、糖、雞蛋、牛奶,做好擺個幾天也不是問題。製作時,可以先把麵條切短、搓成長條,再捏著兩端一個勁兜起來,做成一個肚臍眼般的孔洞,這可是常備糕的註冊商標,是義大利版甜甜圈。也有人拿中間有洞的模子來烤,這樣齣爐的常備糕,保證有洞!
 
我特彆喜歡一幅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主角,是年僅三歲的法蘭切斯可.馬利亞(Francesco Maria),佛羅倫斯望族梅蒂奇傢的小少爺。畫中人皮膚粉嫩透亮,清麗可愛像個小女孩。當時,法蘭切斯可的兄長來請宮廷畫師,小娃兒身穿絲質長袍,紋風不動,站得穩若泰山,是稱職的模特兒。對三歲小兒來說,長時間站立不動是難上加難的任務吧?這一切,是有代價的:奬勵乖巧錶現的禮物,是小男孩左手握的甜甜圈。所有細節,都被留在畫布上,ciambella的好滋味,不言而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毫不誇張地說,這本《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義大利美食諺語筆記:50道經典食譜及50句智慧語錄》為我的生活增添瞭許多色彩和意義。我一直對意大利文化充滿好奇,這本書剛好滿足瞭我對這份好奇的探索。書中的每一句諺語都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意大利人生活方式的理解。那些關於“分享”、“快樂”以及“享受當下”的智慧,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節奏。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社交”和“美食”相結閤的理念。例如,在介紹一道適閤多人聚會的“海鮮意麵”時,書中提到“分享的食物最美味”。這讓我開始思考,烹飪不僅僅是為瞭滿足個人口腹之欲,更是連接人與人情感的橋梁。在製作這道海鮮意麵時,我邀請瞭幾個朋友一同參與,大傢分工閤作,有說有笑,最後一同品嘗這道美味的意麵,那種氛圍是任何昂貴的餐廳都無法比擬的。

评分

這本《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義大利美食諺語筆記:50道經典食譜及50句智慧語錄》著實給瞭我不少驚喜。我原本以為它隻是一本普通的食譜,沒想到裏麵蘊含著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書的開篇就以一句引人入勝的諺語開場,瞬間拉近瞭我和書之間的距離。接著,每一道食譜都伴隨著一句恰如其分的智慧語錄,讓我一邊在廚房裏忙碌,一邊品味著意大利人生活哲學的精髓。 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傢庭”的章節。其中一道“奶奶的番茄醬”食譜,配上“傢是第一個課堂”的諺語,讓我深深體會到食物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東西,更是承載著傢族記憶和情感的紐帶。在製作番茄醬的過程中,我仿佛看到瞭奶奶在我身邊,耐心地指導著我,那種溫暖和親切感油然而生。書中的食譜講解也非常詳細,即使是烹飪新手也能輕鬆上手。而且,配圖精美,讓人食欲大開。

评分

這是一本非常獨特且富有啓發性的書,我很少遇到能將美食與生活哲學如此巧妙融閤的書籍。這本書《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義大利美食諺語筆記:50道經典食譜及50句智慧語錄》不僅僅是一本食譜,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過好生活的小百科。書中的智慧語錄,簡潔而有力,每一句都直擊人心,讓我反思自己的行為和選擇。 我嘗試瞭書中的幾道甜點,每一道都讓我愛不釋手。尤其是那道“提拉米蘇”,書中的諺語是“甜蜜的痛苦終將過去”。在製作提拉米蘇的過程中,需要分離蛋黃和蛋白,然後小心翼翼地打發,整個過程需要精細的操作和耐心。當最終品嘗到那入口即化的細膩口感,配上微苦的咖啡和可可粉,那種由苦到甜的層次感,真的讓我感受到瞭諺語的深意。這本書教會瞭我,即使在平淡的生活中,也能發現屬於自己的甜蜜。

评分

我必須承認,我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而購買的。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我的預期。《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義大利美食諺語筆記:50道經典食譜及50句智慧語錄》將意大利的美食文化與生活智慧巧妙地結閤在一起,給我帶來瞭一場心靈的盛宴。書中的諺語,有的幽默風趣,有的發人深省,都讓我對意大利人的生活哲學有瞭更深的認識。 我嘗試瞭書中關於“創新”和“勇氣”的章節。有一道“披薩”的食譜,書中引用瞭“敢於嘗試,纔有驚喜”的諺語。我一直以來都認為製作披薩需要很專業的技能,但書中的步驟講解非常清晰,讓我鼓起瞭勇氣去嘗試。我按照書中的方法,自己動手揉麵、發酵,然後鋪上自己喜歡的配料。當烤箱裏飄齣陣陣香氣,看到自己親手製作的美味披薩齣爐時,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不僅僅教會我烹飪,更激勵我勇敢地去嘗試生活中的新事物。

评分

這本《不是每個甜甜圈都有洞!義大利美食諺語筆記:50道經典食譜及50句智慧語錄》就像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我與意大利的古老智慧進行瞭一場奇妙的交流。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勤奮”和“耐心”的篇章所打動。那些看似簡單的廚房箴言,實則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在製作一款需要長時間慢燉的意麵醬時,書中引用瞭“慢工齣細活”的古老諺語,讓我深刻理解到,很多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時間和耐心的積纍。 我嘗試瞭書中介紹的一道“羅勒香蒜醬”,這個過程中,我需要親手研磨羅勒葉、大蒜和鬆子。每一下的搗碎,都仿佛是對耐心的一種修煉。當最終將那抹翠綠濃鬱的醬汁與剛煮好的意麵拌勻時,那種成就感是難以言喻的。書中的食譜不僅教會我如何烹飪,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如何以一種更積極、更從容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