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

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身體觀
  • 心身關係
  • 東方哲學
  • 中醫
  • 心理學
  • 健康
  • 養生
  • 身心療法
  • 哲學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修行就是試圖去聆聽那個從究極的高處而來的聲音。──湯淺泰雄

  湯淺泰雄(1925-2005)是當代日本哲學最具代錶性的哲學傢之一,其身體論與氣論的主張,錶現瞭東亞哲學的一個側麵。本譯注就是其身體論的代錶。

  在本書中湯淺突顯瞭西田幾多郎「純粹經驗」中的「理想的主客閤一」或「智的直觀」這一個側麵,將這種境界的獲得關連到冥想修行中的「無我」或「悟」的體驗,認為「無我的體驗」不止局限於個人內部,還與「超越的次元」連結在一起,因而相對於西方形上學的「物理之後」,提齣其東方式的形上學的理想――「心理之後」。認為東方形上學的方法論關連著一種內嚮地深入個人心靈的實踐,這種內嚮的實踐除瞭個人「精神的嚮上提升」之外,還能體會到作為形上學實在的「無形之形」與「無聲之聲」,也就是聆聽到「那個從究極的高處而來的聲音」。

  本譯注的底本為「講談社學術文庫」版本,此版本由於其權威性,亦全文收錄於《湯淺泰雄全集》第14捲。
 
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 導言:超越二元對立的身體觀 本書並非探討當下流行的健康指南或健身手冊,而是深入挖掘一種跨越韆年、根植於東方智慧的身體觀——“心身論”(Mind-Body Unity)。在西方哲學和醫學傳統中,心智與肉體往往被視為截然不同的實體,這種二元對立深刻地影響瞭我們理解疾病、健康乃至生命本質的方式。然而,東方思想,無論是基於儒傢的“氣”與“性”,還是基於道傢的“道”與“德”,亦或是基於佛教的“身心不二”與“緣起性空”,都指嚮一個核心理念:身體是心智的顯現,心智是身體的運作。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闡釋這種古老而精妙的心身關係,並探討其在現代社會所麵臨的挑戰與轉機。我們不再將身體視為一颱需要精準調校的機器,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相互關聯的動態係統。通過對古代經典的重新解讀和對現代科學視角的引入,本書力圖搭建一座橋梁,連接沉澱韆年的東方智慧與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 第一部分:古典溯源——東方心身論的哲學基石 本部分將追溯東方心身論在不同思想流派中的根源和錶現形式。 第一章:儒傢視角下的身體實踐 儒傢思想強調“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漸進過程,其中“修身”是所有實踐的起點。《大學》開篇即指齣,修身的基礎在於“慎獨”,即對內心世界的嚴密觀照。身體,在儒傢看來,不僅僅是生命的載體,更是道德實踐的場域。 我們將探討“氣”的概念如何從生理學層麵延伸至道德形上學層麵。氣不僅是呼吸與血液循環的物質基礎,更是“仁”、“義”、“禮”、“智”、“信”等德行得以充盈和外顯的媒介。一個身體的端正、言語的氣度,都被視為內在德性的投射。我們還將分析硃熹理學中“格物緻知”對身體經驗的重視,以及王陽明“心即理”如何將身體的感受直接納入對本體的認知過程。身體不再是心靈的囚籠,而是認識真理的直接通道。 第二章:道傢:自然、順應與“無為”的身體 道傢對身體的理解,充滿瞭對自然本源的迴歸與嚮往。《道德經》和《莊子》提供瞭理解“道”如何體現於身體的獨特視角。道傢強調“道法自然”,意味著人的身體運作應當順應其內在的生命節律,而非被外在的功利目標所驅役。 本章將深入剖析“精、氣、神”的轉化與保養之道。這並非簡單的養生術,而是一種深刻的生命哲學。通過“清靜無為”的狀態,身體可以達到與“道”的閤一,疾病和衰老被視為內在失衡的結果。莊子的“鼓盆之歌”和“物化”思想,揭示瞭身體與宇宙萬物的邊界消融,個體生命融入永恒變化之流的境界。我們將討論道傢通過導引、吐納等技藝,如何實踐心身的同頻共振。 第三章:佛教:緣起性空與苦的解脫 佛教對身體的關注,尤其集中在對“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分析。身體(色蘊)被視為由四大元素構成的集閤體,其本質是“無常”和“空”。這種認知並非消極的虛無主義,而是通往解脫的關鍵路徑。 我們將重點解析“受”(感受)在心身關係中的中介作用。痛苦(苦)的産生,源於心對外在刺激和內在執著(想、行)的錯誤編織。冥想和禪修(特彆是內觀法),正是通過細緻入微地觀察身體的每一個生滅變化,來切斷心識對身體的過度認同。身體因此成為一麵鏡子,映照齣心識運作的虛妄性,從而實現對痛苦的超越。 第二部分:實踐的交匯——技藝與生命的整閤 本部分聚焦於東方文化中,那些將心與身整閤為一的獨特實踐方法及其背後的理論結構。 第四章:經絡與能量的身體圖景 本書將詳細介紹經絡係統(Channel System)的理論架構,它代錶瞭一種不同於西方解剖學的身體地圖。經絡不隻是一套物質性的通道,更像是生命能量(氣)流動的“路徑網絡”,連接著身體的髒腑、情緒和外部環境。 我們將探討針灸和推拿的原理,它們如何通過對特定穴位(Acupoints)的刺激,調節內在的氣血平衡。這是一種高度精細化的“身體溝通學”,其基礎在於承認身體內部存在著一個可被感知和乾預的非物質的能量層次。 第五章:身心閤一的武術哲學 中國武術,如太極拳和形意拳,是心身論在動態實踐中的典範。這些武術強調“用意不用力”、“以意導氣”、“以氣運身”。身體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意念的精準錶達。 我們將分析太極拳中的“掦”、“捋”、“擠”、“按”等勁力,它們是內在穩定性和外在應變的統一。練習者通過緩慢、連貫的動作,訓練心神的高度專注,使身體的反應不再依賴於僵硬的肌肉記憶,而是源於一種整體性的“覺知”。這種覺知狀態,正是心身閤一的體現。 第六章:食養與內丹學:生命力的精微調控 食養(食物療法)和內丹學的實踐,代錶瞭對生命能源的精細管理。食養強調食物的“四性五味”與人體的“五髒六腑”之間的對應關係,這是一種將外部環境資源整閤入自身生命係統的整體思維。 內丹學則試圖通過特定的呼吸與意念導引,在體內煉化和提升“精、氣、神”,目標是達到“性命雙修”的境界。這是一種高度內化的身心轉化工程,它將人體的各個層麵視為一個煉金爐,旨在突破生理極限,迴歸生命的本初狀態。 第三部分:現代反思與重構——心身論的當代價值 在現代醫學高度專業化、功能分化的背景下,東方心身論提供瞭一種急需的整體性視角。 第七章:現代醫學的局限與整體觀的迴歸 現代醫學的成功建立在還原論的基礎之上,它擅長解析身體的局部機製。然而,對於慢性疾病、心身疾病(如壓力相關疾病、疼痛管理)的有效乾預,還原論的解釋往往顯得不足。本書將探討,當疾病不再僅僅是細菌或基因的錯誤時,我們需要一種能夠容納情緒、環境、生活方式的整體框架。 東方心身論提供瞭一個強大的整閤模型,它認為情緒(心)可以直接導緻生理功能(身)的紊亂,反之亦然。這種觀念正促使現代醫學嚮功能醫學、整閤醫學領域靠攏。 第八章:壓力、覺知與心智的重塑 現代生活的核心挑戰是持續的壓力和信息過載,這極大地破壞瞭心身的自然平衡。本書將探討如何藉鑒東方“定”、“靜”的理念,來應對這種現代睏境。 冥想和正念(Mindfulness),作為源自東方實踐的現代工具,其有效性恰恰在於其心身二元論的消除。通過專注於呼吸和身體的當下感受,個體得以從“自動駕駛”的焦慮模式中抽離,重新建立對自身經驗的主動控製權。這不僅是心理療愈,更是一種對生命能量的重新分配。 結論:邁嚮一個被重新感知與尊重的身體 《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最終期望達成的是一種認知上的轉變:身體不是我們擁有的客體,而是我們活齣的存在。東方心身論的遺産,並非一套僵化的養生秘訣,而是一種深刻的哲學立場——它敦促我們停止將心智與身體割裂,轉而以一種整體、尊重和流動的眼光看待生命。在技術不斷延伸我們身體邊界的時代,迴歸對內在生命律動的細緻傾聽,是通往真正健康與智慧的必經之路。本書提供的,正是解讀這份古老智慧的地圖和工具。

著者信息

譯者簡介

黃文宏


  1998年德國弗萊堡(Freiburg i. Br.)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專長領域為現象學、詮釋學、近現代日本哲學、日治時期颱灣哲學。相關學術著作有〈論洪耀勛「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的構想〉(2017)、〈西田幾多郎論善與宗教〉(2016)、〈論海德格《存在與時間》中的良知與罪責〉(2016)、〈從西田哲學來看現象學的「超越」問題〉(2016)、〈論西田幾多郎「絕對矛盾的自我同一」的邏輯構造〉(2015)、〈從西田哲學來看前期海德格「實存論的獨我論」〉(2014)。經典譯注:《現象學的觀念》(2017)、《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第二冊》(2016)。
 

圖書目錄

凡例
圖式文字說明
譯注者導讀
學術文庫版序
序說 研究的目的與問題的概觀
1. 近代日本哲學
2. 二元論的實踐性剋服
3. 修行的曆史與理論
4. 身體論與現代科學
 
第一章 近代日本哲學的身體觀
一 論和辻哲郎的身體觀
(1)在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與身體
(2)在時間、空間經驗的把握中所看到的
     東西方的思考樣式
(3)論心身的一體性
二 西田幾多郎的身體觀
(1)行為的直觀中的身體的雙義性格
(2)時間意識、空間意識與身體的關係
(3)從有的場所到無的場所
(4)意識中的雙重構造
(5)場所經驗中的直接的明證
(6)行為的直觀的雙重構造
(7)關於西田哲學的方法的問題點
三 東方思想研究的態度與方法
(1)方法論的反省的必要
(2)東方的形上學與深層心理學
 
第二章 修行與身體
一 修行是什麼
(1)印度佛教中的戒律
(2)在中國、日本的戒律觀念的變化
(3)日本佛教中戒律與修行的關係
(4)修行的意義內容
二 藝道論
(1)歌論中的稽古與修行
(2)和歌陀羅尼觀
(3)世阿彌的「態(わざ)」與「心」
(4)無心與心身一如
三 道元
(1)禪的實踐性格意味著什麼
(2)基於修行的日常的存在理解的轉嚮
(3)參禪中的心身關係的把握方式
(4)從日常的次元的脫落
四 空海
(1)中國佛教的特性與密教的印度性格
(2)十住心教判與修行
(3)身體與性的問題
(4)在曼荼羅中所看到的愛欲的昇華
(5)與昆達利尼瑜伽的冥想的比較
(6)即身成佛中的心身關係
(7)修行中的身體的雙義性的剋服
 
第三章 東方的心身論的現代性意義
一 現代的哲學的心身論與其問題點
1 柏格森的運動圖式
(1)存在於知覺與記憶的相互浸透的底部中的東西
(2)腦的角色與身體的運動圖式的推測
2 梅洛龐蒂的身體圖式
(1)感覺、運動迴路與身體圖式
(2)內部知覺的問題
(3)在習慣的身體層當中的實存的意嚮弧
(4)對梅洛龐蒂身體論的一般性評價
3 情緒的問題
(1)存在於感覺、運動迴路的底部中的東西
(2)情緒的兩個方嚮
二 心身關係的雙重構造
1 錶層的構造與基底的構造
(1)在生理心理學上所看到的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構造
(2)心身相關性的生理心理學的研究與東方思想
(3)心身論研究的發展及其哲學的意義
2 心身關係的日常的理解的逆轉
(1)柏格森的假定的再評價
(2)直觀與無意識
三 東方式的冥想的領域
1 心理療法與修行的比較考察
(1)心身醫學中的疾病與治療的意義
(2)心理療法與修行的共通點與差異點
(3)在印度式的冥想中所觀看到的心身關係的機製
2 形上學與心身論
(1)作為邁嚮東方式的形上學的通路的心身論
(2)印度、中國醫學的身體觀的特異性
(3)直觀與人性
(4)超感覺的認知的問題
 
結論
解說
索引
譯注者後記

圖書序言

學術文庫版序

  本書是以我在紐約州立大學齣版社齣版的下列的著作為基礎。

  YUASA Yasuo, The Body : Toward an Eastern Mind-Body Theory, ed. by Thomas P. Kasulis, translated by NAGATOMO Shigenori and Thomas P. Kasuli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7.

  這本著作相當於我在1977 年以《身體─東方身心論的嘗試》(創文社)為名所齣版的書的英文版,在轉譯成英文的時候我做瞭一些增添,序說與結論的部分重新寫過。因而這一次在收錄於學術文庫的時候,就以英文版為基礎。這個英文版在很多地方都附加上編者同時也是譯者之一的卡蘇裏斯(Thomas P. Kasulis)教授的詳細的解說與注解,本書則收錄解說的主要部分。

  本書是完全沒有料想到會有外國讀者的閱讀的産物,承濛優秀的日本思想研究者卡蘇裏斯與長友81 兩位教授長時間的努力,讓英語圈的讀者能瞭解日本哲學的一偶,能夠發揮這樣的作用,讓我感到非常高興。趁這個機會,我想要錶達我對兩位教授的感謝之意。

  // 收錄於學術文庫的時候,承濛高瀨玲子女士許多的幫忙,在此也要錶達我的感謝之意。

                                            一九九○年四月
                                                  湯淺泰雄



 

圖書試讀

譯注者導讀
 
湯淺泰雄(1925-2005)是當代日本哲學最具代錶性的哲學傢之一,其身體論與氣論的主張,相當能夠錶達東方思想的一個側麵,非常值得我們的注意,而本書正是其身體論的代錶著作。湯淺齣生於日本九州北部的福岡縣,從小就生長在一宗教氣氛相當濃烈的傢庭。這裏的宗教指的是不同於傳統既成宗教的「新興宗教」,日本自明治維新後産生瞭很多的新興宗教團體,不僅教義分岐,教團也眾多,與湯淺有關的「ひとのみち教團」(直譯為「人道教團」)就是其中之一,而湯淺的父親湯淺真生(1895-1955),就曾經是這個新興宗教團體的最高乾部之一,被尊稱為「準祖」。從曆史的角度來
 
看,新興宗教的建立往往伴隨著超能力、靈術、奇蹟與醫療,據說湯淺的父親本身就是一位具有類似「療癒」(healing)與「神視」(clairvoyant)等等超乎尋常能力的人,後來因「ひとのみち事件」(或譯為「人道教團事件」)而連坐入獄,湯淺的父親雖然後來被釋放,但是他所承受的罪一直要到二戰結束後,纔由美軍麥剋阿瑟司令部下令解除。這整個教團也於二戰後改名PL教,PL是Perfect Liberty的簡寫,直譯為「完全自由教團」。毫無疑問地,父親對湯淺在宗教與信仰上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湯淺後來自己也跟隨著本山博實修過昆達利尼瑜伽(Kundalini Yoga),宗教經驗在湯淺的哲學中扮演瞭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然而湯淺並不因此而成為一個宣揚非理性經驗的神秘主義者,而是保持為一位哲學傢。這是因為在筆者看來,體驗與直觀固然重要,而且也很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宗教傢可以單純地滿足於體驗與直觀的獲得,但是哲學傢還要解明這個體驗或直觀,這是哲學傢的課題。而湯淺所進行的工作,確實如長友繁法教授所說,並不是在宗教經驗中的個人「經驗到什麼」(what he experienced),而是「這種經驗的意義是什麼」(what the experience meant)。也就是說,就理性地「解明」或「拓展」經驗的領域這一點來看,讓湯淺同時也具有哲學傢的身分,而本書正是其哲學思想的代錶作之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人類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感到好奇,而《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恰恰滿足瞭我這份求知欲。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東方傳統的身體哲學與現代科學研究巧妙地結閤起來。他並沒有簡單地照搬古人的智慧,而是深入分析瞭在現代社會語境下,這些古老觀念的價值和意義。比如,書中關於“身體是知識的載體”這一觀點,就讓我耳目一新。我們常常認為知識是抽象的,儲存在大腦裏,但作者卻通過身體的經驗、姿勢、動作,甚至是呼吸的節奏,來闡釋身體所蘊含的非語言化的知識體係。 這部分內容讓我對“學習”和“理解”有瞭全新的認識。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概念的掌握,不僅僅是停留在邏輯層麵,更是通過身體的實踐和體驗來完成的。書中提到的“習武”和“冥想”等練習,都不僅僅是為瞭強身健體,更是為瞭通過身體來達到一種更深層次的覺知和理解。這種將身體作為認識世界和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徑的觀點,對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啓發。我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去體會身體的感受,去感受它所傳遞的信息,而不僅僅是將它視為一個被動的工具。

评分

《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身體的書,不如說是一次關於“存在”的探索。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他並沒有停留在宏觀的理論層麵,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將抽象的哲學概念具象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身體的記憶”這一章節。作者講述瞭身體如何承載著我們的過往經曆,即使我們已經遺忘瞭,身體依然會以各種方式將其“記住”並“錶達”齣來。 這讓我聯想到一些身體上的不適,常常是潛意識中情緒壓抑的體現。作者提齣的觀點,讓我開始關注那些我們忽略的身體信號,並嘗試去理解它們背後可能隱藏的情緒和心理信息。這種將身體視為一個“活的曆史記錄者”的視角,不僅具有深刻的哲學意義,也為我們理解和療愈自己提供瞭新的路徑。這本書讓我更加珍視自己的身體,因為它不僅僅是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基礎,更是我們內在世界最真實、最直接的反映。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不止於對身體的認識。它更像是一次對“自我”的深刻反思。作者在《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中,通過對東方心身理論的梳理,引齣瞭關於主體性、意識和存在的哲學命題。他深入探討瞭在現代社會高度商品化和技術化的背景下,我們如何重新找迴身體的主體性,以及如何避免被外在的標準和評價所裹挾。我特彆欣賞他對“身體的異化”的分析,指齣我們在追求物質享受和外在形象的同時,卻可能忽略瞭身體最根本的需求和感受。 書中對“健康”的定義也讓我深受觸動。它不再是簡單的“無病”,而是包含瞭一種身心和諧、與環境融洽的狀態。作者通過對不同文化中健康觀的對比,展現瞭東方智慧中對生命整體性的尊重。我開始思考,真正的健康,或許是一種能夠感受生命流動,與內在自我連接,並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和意義的狀態。這本書促使我走齣對“健康”的狹隘理解,去擁抱一個更廣闊、更深刻的生命視野。

评分

我是一名對東方哲學和心理學都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時,立刻就被它吸引瞭。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來理解身心之間的復雜關係。而這本書,毫無疑問地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的論證邏輯嚴謹,旁徵博引,卻又不失文學的美感。他巧妙地將古老的東方智慧,如道傢、禪宗等流派的身體觀,與現代的心理學、神經科學研究成果相結閤。 尤其令我贊賞的是,他沒有將東方智慧神化,而是以一種科學、理性的態度去解讀,並嘗試在現代語境下尋找其價值。書中關於“身體的直覺”和“身體的智慧”的論述,讓我深受啓發。我開始意識到,我們過於依賴理性思考,而忽略瞭身體所能提供的寶貴信息。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身心互動的新大門,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整體、更加動態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评分

這本《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給我帶來瞭一場意想不到的閱讀體驗。起初,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充斥著晦澀的術語和抽象的理論。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流暢而引人入勝的筆觸所吸引。他並沒有直接拋齣那些讓人生畏的概念,而是從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場景入手,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對身體的感知,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健康”和“疾病”的理解差異。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讓我很快就融入瞭作者構建的知識體係中。 書中關於“心身閤一”的論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與西方醫學常常將身心割裂開來的視角不同,東方智慧則強調身心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曆史考證,展現瞭這一點。他詳細闡述瞭中國傳統醫學、印度瑜伽等東方哲學流派如何看待身體,不僅僅是物質的載體,更是精神、情感和能量的匯聚點。我尤其喜歡他對“氣”的解讀,它不再是虛無縹緲的神秘概念,而是被賦予瞭具體的生理學和心理學意義。讀完這部分,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身體,不再僅僅關注錶麵的病痛,而是開始思考更深層次的內在平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