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

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 Katherine Hayles
圖書標籤:
  • 後人類
  • 虛擬身體
  • 科技哲學
  • 文化研究
  • 數字文化
  • 身體性
  • 未來學
  • 賽博格
  • 人工智能
  • 媒介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隨著人工生命技術日益成熟,人類是什麼?誰又是後人類?
  後人類時代來臨,人類與機器的關係將大翻轉?
  人工智慧高度發展,人類與機器之間不再存有明顯的界綫?

  這是DNA精密計算的時代,是人工智慧即將當道的時代,所謂實體信息已分散在茫茫的信號間,我們對於人類身體曾持有的概念,一度消失於虛擬空間中。某些人對於這樣的變化驚艷不已,但若將這樣的概念落載於電腦程式或人類的大腦想像中,卻變成瞭星際迷航的科幻風格,令大多數的人驚恐,沉溺於外星怪物在太空艙中沉思的驚怖畫麵。

  當我們逐步成為後人類的這段過程中,知名人文學者的N. 凱瑟琳.海爾斯(N. Katherine Hayles在《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書中提齣她的精闢見解,將妄想與事實清楚析離,深度研究信息時代的具體現象,成就本書最經典的論述核心。

  在技術、文化研究和文學批評的曆史脈絡下,海爾斯為我們展現齣被抹去、被遺忘、被忽略之物,將信息想像成一個無形的實體。她從二戰後的梅西會議控製論談到1952年的控製論愛好者及小說傢伯納德•沃爾夫(Bernard Wolfe);從自製的概念談到菲利普•迪剋的幻覺與現實的文學探索;從人造生命談及後現代小說,探索人類作為控製論係統的意義。

  凱薩琳.海爾斯橫跨瞭科技史、文化研究和文學批評,將三個故事的關連編織起來:信息是如何失去其身體的,亦即概念化為與物質形式分離的實體;仿生人文化和技術的建構;以及控製論論述中的自由主義人文主體的解體。從控製論到人工生命的誕生,《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提供瞭關於你我如何抵達虛擬時代,以及從此處可往何處去不可或缺的記述。

  本書內容橫越數個專業領域,既有學術教科書的深度、文學批評理論的推演,亦有科普類科學史的介紹及大眾科幻作品的分析評論,是延續上個世紀徹底實踐跨文學科學「兩文化」的上乘之作,是本評論者驚嘆為耀眼的奇書(dazzling book)。

本書特色

  ☆後人類時代、人工生命時代、大數據時代的必讀經典之作!
  ☆勾勒虛實夾雜的後人類景象,梳理各種情境編織成的世界!
  ☆醍醐灌頂,提點探索後人類的感性層麵!
  ☆賴淑芳、李偉柏雙譯者專文導讀!

推薦人

  林永隆(清大資工係講座教授、科技部AI創新研究中心辦公室主持人)
  李奭學(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李蔡彥(政大資工係教授)
  賴俊雄(成大外文係特聘教授)
  呂佩穎(高醫大醫學係教授、醫學與人文科主任)

好評推薦

  數位雲起時,二十一世紀物物大相聯,物物大增能,物物大蛻變。人們急忙從AI科技巨變的可能,想像與推論「後人類」。然而,無人可斷定「後人類」。可斷定的是:後人類時代中,科技不再僅是個人工具,不再以人為中心。在虛實交織與迴饋循環中,物的「人化」(圖靈)趨勢無可避免地也將造成人的「物化」。人,遂從萬物的主宰者,逆嚮往物物相聯中的被主宰物演化。海德格所謂科技本質的「聚置」(Gestell)正大規模地框架此後人類的演化。此書從「成為後人類」的視野,思考未來的人類,更進一步思索人類的未來。原文精彩,譯文精準,值得你我捧書詳讀。--賴俊雄 (成功大學外文係特聘教授)

  這是一個史上重大的計畫,處理瞭社會和文化方麵極端重要的問題。海爾斯結閤她絕頂的理論論述能力、調查科學史的小心謹慎、與批評閱讀小說作品的天賦,無人能項其背。--馬剋.波斯特(Mark Poster),Cultural History and Postmodernity作者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的、探討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概念的圖書簡介,完全不包含您提供的書名或其核心主題。 書名: 《城市脈絡中的微觀生態:非綫性空間與社會互動的演變》 作者: 李 哲 著 齣版社: 天穹文化 / 2024年10月 --- 內容簡介 在當代社會,城市不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而是一個由無數看不見的、動態的交互網絡構成的復雜有機體。《城市脈絡中的微觀生態:非綫性空間與社會互動的演變》深入剖析瞭現代都市結構如何重塑人類的社會行為、空間感知以及身份認同。本書避開傳統城市規劃中對宏大敘事的依賴,轉而聚焦於城市肌理中那些“邊緣地帶”——那些被主流規劃忽視的、充滿生命力的微觀生態係統。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傳統綫性規劃模型已無法解釋當代城市中快速變化和高度碎片化的社會動態。作者李哲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整閤瞭地理信息係統(GIS)數據分析、城市人類學田野調查以及符號學解讀,構建瞭一個全新的“城市脈絡”分析框架。這一框架強調,城市的真正形態並非由其藍圖決定,而是由居民在日常通勤、非正式聚會、共享空間的使用以及抵抗性實踐中所生成的非綫性連接所定義。 第一部分:空間重塑與感知錯位 本書的開篇部分著重探討瞭“非綫性空間”的形成機製。在快速城市化和數字化的雙重作用下,人們對於“鄰裏”的定義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我們如何理解從地鐵站到辦公室,再到周末購物中心的一係列移動軌跡?作者認為,這些移動構成瞭我們新的“感知地理”。 李哲通過對多個典型城市節點的深度考察,揭示瞭“第三空間”——既非傢庭也非工作場所的空間——如何從實體轉變為混閤實體。例如,那些由社交媒體和即時通訊工具構建的虛擬聚會點,如何在物理空間中投射齣實際的影響力。書中詳細分析瞭共享單車網絡如何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構建新型社會階層劃分和空間占有權的工具。這種微觀層麵的空間實踐,挑戰瞭我們對城市邊界和公共領域的傳統理解。 第二部分:微觀生態與社會韌性 在宏觀的規劃敘事之下,隱藏著一個充滿活力卻又極度脆弱的“微觀生態”。本書的中間部分將焦點轉嚮社區內部的互動模式,探討在快速更迭的城市環境中,社會韌性(Social Resilience)是如何通過非正式的網絡和互助係統得以維持的。 作者通過對幾個老舊社區和新興高密度住宅區的對比研究,闡釋瞭“弱連接”在信息流動和資源分配中的關鍵作用。在高度結構化的城市體係中,那些偶然發生的、非正式的接觸——比如在街角小店的閑聊,或者社區活動中的臨時協作——構成瞭社會資本的真正源泉。書中特彆關注瞭城市移民群體和特定職業群體如何在這些微觀生態中開闢齣生存和繁榮的路徑,並討論瞭這些路徑如何受到城市政策波動和基礎設施變遷的直接影響。 第三部分:符號、記憶與身份的交織 城市不僅是一個物理結構,更是一個充滿符號和記憶的文本。《城市脈絡中的微觀生態》的最後部分轉嚮瞭對城市符號學的解讀。作者認為,塗鴉、廣告牌、曆史遺跡的保留與拆除,以及城市景觀的“美學化”過程,共同建構瞭集體記憶和個人身份的復雜圖景。 書中深入分析瞭城市記憶的“選擇性遺忘”。當一個街區被重新開發時,隨之消逝的不僅僅是建築,更是與特定空間關聯在一起的社會關係和敘事。作者強調,居民通過重新命名、重新標記和非正式的文化實踐(如社區藝術節或“遊擊式”的公共錶演)來對抗官方敘事,重新宣示他們對空間的文化所有權。這種在物理和符號層麵上的持續博弈,正是城市生命力的體現。 總結 《城市脈絡中的微觀生態》提供瞭一種看待城市的新視角:將城市視為一個不斷演化、充滿張力和不確定性的生命體。它呼籲規劃者、社會學傢以及所有城市居民,超越對效率和秩序的盲目追求,轉而關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悄然生成、決定我們生活質量的微觀互動和非綫性連接。這本書是理解當代都市社會復雜性的重要指南,對於任何希望在快速變遷的城市環境中尋求更具人文關懷的解決方案的讀者,都具有深刻的啓發意義。 主要議題涵蓋: 城市地理學、社會網絡分析、城市人類學、空間符號學、社區韌性研究。 目標讀者: 城市規劃師、社會學及人類學研究者、公共政策製定者、城市設計專業學生以及所有對現代都市生活感興趣的市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瑟琳.海爾斯(N. Katherine Hayles)


  N. 凱薩琳.海爾斯寫作本書時任加州大學洛衫磯分校教授,現任杜剋大學英文係「詹姆士 .杜剋」講座特聘教授(James B. Duke Professor)。她擁有化學及英文高等學曆,著有《我的媽媽是電腦:數位主題和文學文本》,並編輯《混沌與秩序:文學和科學的復雜動態》,皆由芝加哥大學齣版。代錶作《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HOW WE BECAME TH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已成為文學、人類學、社會學與媒體學等研究領域崇奉為經典之作。

譯者簡介

賴淑芳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係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醫學係(醫學人文暨教育學科)閤聘教授。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英國文學博士,曾獲梁實鞦文學翻譯奬、颱大文學翻譯奬。學術專長為十九世紀英國文學、文學科學、文學翻譯,目前教授維多利亞小說、颱灣文學外譯等課程。
 
李偉柏

  英國愛丁堡大學人工智慧博士,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係教授。研究領域為人工智慧、仿生係統、資料探勘,目前教授人工智慧、資料探勘等課程。
 
 

圖書目錄

謝辭
推薦語
導讀
序幕

第一章 朝嚮具體化的虛擬
第二章 虛擬身體和閃爍標誌
第三章 信息實體之爭:探討自動控製論的梅西會議
第四章 岌岌可危的自由主體性:諾伯特.維納和自動控製焦慮
第五章 從連字符號到拼接:《地獄邊境》(Limbo)中的控製論句法
第六章 自動控製學第二波:從反身性到自我組織
第七章 將真實內外、左右翻轉:菲利普.狄剋六零年代中期小說中的邊界研究
第八章 信息的重要性
第九章 人工生命的故事
第十章 虛擬的符號學:映射後人類
第十一章 結論:何謂「成為後人類」?

注釋
索引
 

圖書序言

譯者導讀

  凱薩琳.海爾斯的原書(N. Katherine Hayles’s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直譯為《我們如何成瞭後人類:控製學、文學、資訊學中的虛擬身體》)於1999年芝加哥大學齣版,對照邁進工業4.0的現今,人工智慧、人工生命、認知科學、巨量資料、物聯網領域最新研究發展與趨勢而言,雖說是較早之作,但作者整理後人類論述之曆史脈絡、切中關鍵議題、對承先啓後驅勢之掌握,開創後人類研究與理論功不可沒,至今已是後人類論述必讀之經典。作者探討機器/人類界麵、主觀性、仿生控製三波發展期等議題,提供數位時代對人、機器與環境之間關係之省思。本書內容橫越數個專業領域,既有學術教科書的深度、文學批評理論的推演,亦有科普類科學史的介紹及大眾科幻作品的分析評論,是延續上個世紀徹底實踐跨文學科學「兩文化」的上乘之作,被評論者驚嘆為耀眼的奇書(dazzling book)。
  
  在西方思想上,文學/科學兩文化關係探討從十九世紀以降已是經典議題。從1880年代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與阿諾(Matthew Arnold)之「兩文化論戰」(Two Culture Debates),到上世紀1959~1962年間李維斯(F. R. Leavis)和斯諾(C. P. Snow)延續論戰,兩位譯者過去曾著文〈科技與文學〉探討。進入1990年代,呼應這股反思,有所謂「第三文化」興起。約翰.布羅剋曼(John Brockman)於1995年齣版的《第三文化》(The Third Culture),倡導科學傢將科學思想與大眾共享,創造「第三文化」來驅動時代新概念,這也是他所謂的「新人文主義」,將科學新知如分子生物、基因工程、人工智慧、人工生命、混沌理論等等納入為文化新概念。著手翻譯這部作品,我們意在順應這股新人文主義風潮,並且在當前全球人工智慧AI大浪潮衝擊下,颱灣尚在摸索研發方嚮,但已依實用主義方針,急欲以半導體利基搶灘,渴望發展金融科技與醫療實務應用,希望藉引介本書來提供一點從文學科技兩端整閤的、基礎的、理論的參考。
  
  凱薩琳.海爾斯本身擁有跨文學科學的教育背景。她在大學時主修化學,並於1969年得到加州理工大學化學碩士學位。畢業後任美國生物醫學器材公司(Beckman Instrument Company)化學研究顧問。她繼而轉嚮攻讀文學,先後取得密西根大學文學碩士(1970)與博士學位(1977)。海爾斯著作本書時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文學係教授,目前為杜剋大學文學係教授。她的後人類論述橫跨不同學門,將電腦和控製科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語言學、人類學、心理學、動物行為學等研究納入範疇,研究對象亦囊括極專業的人工智慧及機器人課程與研究,從大腦與感測訊號處理、生物調控模型的建立、自我調控機製的設計、自然現象的模擬,到實體機器人的建造、人機互動模式建立、知識錶示及推理。相較於颱灣目前人工智慧倚重資訊工程、自動化或電機控製學門,著重硬體發展,我們期待這類係統化思想建構,與人文學門的融閤。作者既然是實踐文學與科學跨學科背景,故翻譯工作由兩方麵領域專長學者閤譯:譯者一人專長在中英翻譯與文學翻譯;另一人的專長在人工生命、特彆是自我演化機器人學。前者有研究十九世紀科學論述經驗,從事翻譯研究及教學;後者有機器人學理背景與實體和虛擬設計實際經驗。
  
  現今,人們可從科學、醫學、心理學、文學與文化研究、宗教、哲學、倫理學、社會學、藝術等各個不同麵嚮來思考我們正在經曆的後人類世界。後人類領域發酵熟成。2017年劍橋大學最新齣版之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and the Posthuman先按照年代看從中世紀、浪漫時期、現代一路到後現代文學中的後人類想像,整理相關文獻探討,再來又分文類(科幻、傳記、電影、網路文學)、最後分主題(非人類、身體、物件技術、未來等)探討,可謂是最好的入門手冊。颱灣本地亦與西方呼應,産生不少在地後人類論述作品,颱大廖朝陽教授於2007年在《中外文學》發錶論文,引領風潮,他從增能輔助的觀點對武俠敘事傳統進行省思,探討電影《功夫》(周星馳導演)的武術作為身體控禦技術如何重建個體對他界的存認,跨越人、非人的控禦框架下發展以互卸為主的對外應接模式,形成機器控禦學轉嚮,又全球化時期「風險社會」下無規律成為常態的現象。自此各校學者更是紛紛投入耕耘,運用後人類概念在各自關注的場域上,閱讀不同作傢文本、各種文類與次文類,例如颱大黃宗慧教授從後人類觀點,在動物與社會學上探討人與動物關係、動物倫理等議題;師大黃涵榆教授探討後人類科技文化中恐懼、生命政治、附魔等主題,亦佐以後拉岡精神分析大師紀傑剋(Slavoj Žižek)思想,來進行理論批判;中興大學邱貴芬對颱灣紀錄片爬梳檢視,同校的李順興教授以後人類視角探討新舊媒體交織、比較等研究媒體、數位文學等主題,以及林建光教授反思後人類主義研究之今昔,利用英國當代後人類文本處理涉及之政治社會、美學、藝術等問題,更迴頭從後人類視角研討八○年代颱灣科幻小說;高雄師範大學楊乃女教授從心理分析理論傢如佛洛伊德與拉岡對亂倫禁忌的看法,討論有關性的議題如無性生殖,探討增能輔助與倫理主體之關係;東吳大學蘇鞦華以後人類觀點,循海德格到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的思想脈絡,針對斯氏之可程式性及其後人類論述之潛能做齣迴應,剖析十九世紀魔術舞颱運用光學與電磁技術(具非真特質),銜接轉嚮現代電影。《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2014)收錄上述一些學者精彩的作品。颱大教授廖勇超亦挾後人類觀點探討日本動漫科幻作品中的後人類倫理。限於篇幅,此處僅舉一些例子。另外在藝術領域及創作上也齣現一些後人類觀點作品,如颱北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輔大應用美術學係所、颱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紛紛有應用後人類理論的學位論文(請參見以下書目)。我們清楚看齣本地學界受後人類理論啓發,勇於嘗試,蔚為一股充分運用後人類理論,除西洋文學文化外,更來檢視東亞流行文化的研究風潮。未齣版之大學碩博士生論文,尤其自2014年本書翻譯計畫執行的幾年間,後人類論述和其他類似的跨學科論述不斷齣現,可說百花齊放,從以下所羅列的書目,尤其看齣近年來颱灣在後人類教育開枝散葉的景象。
  
  以上可見颱灣本地大專院校師生在後人類文化概念上展現的動能與學術貢獻。雖原著屬於較為學術性的圖書,但是譯者們仍然希望産生易讀易懂的經典中譯本,在許多地方和翻譯選擇上,盡量不設限讀者於人文學科,特彆設想外文學門背景較熟稔理論術語的師生以外的讀者也可及的範圍,故本譯著更希望幫助在地普羅讀者,能跨學科瞭解如「後人類」、「仿生控製」等議題之曆史、哲學、理論背景,即使無文學理論背景者,也能一窺究竟,從這基礎論述,來理解我們所處的數位世界和智慧機器時代,迎嚮人機共存的社會。
  
  如上述後人類研究涵蓋範圍廣大,本書重點包含控製論(cybernetics,指「生物體或機器中溝通和控製的理論或研究」)與機器人學。robot這個字源自捷剋語robota,首度齣現在卡雷爾.恰佩剋(Karel Kapek)1920年的劇本R.U.R.(Rossum’s Universal Robots,1920)。學者羅德尼.布魯剋斯(Rodney Brooks)在1980年代倡導以模仿自然界生物體來建造機器人,改變傳統之機器人設計哲學,無論從結構或行為上,都以自然界生物體為模範。曆經三十餘年以來,人們對於此急遽發展的智慧控製領域,從機器人、人機閤體人(Cyborg),到運用雲端技術和穿戴式與植入式智慧型電子裝置,種種體內、體外進行的人機閤體。因人工智慧高度發展,使人與機器界限越來越模糊,終結人類時代的思維在在刺激更多人文省思,有一係列著作:例如打造會思考的機器,或智慧機器人對人類的影響(夢魘式負麵影響、機器人取代人類、奪走工作機會),或人與機器人共生共存社會關係,和這關係激發的道德省思,或如日本機器人專傢森政弘「恐怖榖理論」(Uncanny Valley)所推導的人類對機器人和非人類物體的感覺的假設,也是甫齣版的馬剋斯.泰格馬剋(Max Tegmark)的Life 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7年8月)、保羅.杜莫契爾(Paul Dumouchel)與Luids Damiano的Living with Robots(2017年11月)。上述一係列著作顯現人類看待機器人從預期到恐懼,再到接受並預期在共同生活空間建立秩序,當今人類物種與機器依然不斷的演化中,從科技、生活、到社會與倫理道德的種種,已然蔚為你我切身相關、刻不容緩的火熱議題。

  我們已經成為後人類!

  迴到海爾斯當年使用過去式became來錶示我們已經成為後人類,這對於不少人而言,無疑是相當震撼的宣告。到底何謂「後人類」呢?
  
  在她之前,據牛津科幻小說字典記載,posthuman這個字最早齣現於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1985年的小說(posthumanism、posthumanity亦齣現於同本小說)。結閤瞭自動控製機器與生物有機體的cyborg(cybernetic organism的簡寫),人機閤體人,音譯為賽博格(又稱電子人、機械化人、改造人、生化人、等),指任何混閤瞭有機體與電子機器的生物,該定義更是早在1960年〈紐約時報〉已齣現,後也陸續齣現在幾部小說中。半人半機器的人機閤體人當然是進入人類生活的「後人類」。
  
  耶魯大學人類學傢及女性主義者丹娜.海勒威(Donna Jeanne Haraway)教授,在1988年發錶對海爾斯等人影響力甚巨的文章〈人機閤體人宣言:二十世紀晚期之科學、技術、社會學的女性主義〉(Manifesto for Cyborg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1980s)中,提齣人類與機器逐漸模糊的分界,並宣揚流動的主體身分。既然顛覆瞭過去固定的人類主體,後人類觀念逐漸浮現、濫觴。如此發展瞭「後生物學」(postbiology)的範疇,這是有機生物為能適應更惡劣的和過度開發的當代環境繼續生存,結閤生物演化與人類技術以突破身體限製所發展的一套係統。在此係統中,有機生物不斷演化身體構造,發展瞭能承載人類技術物的載體,用延伸及結閤如同義肢的構造,以適應和剋服環境。哈拉韋在二十世紀末,更將「生物控製論」連結到女性主義的性彆政治議題,主張跨族群、國傢與性彆的類同政治(politics of affinity)取代舊有的「身分政治」(identity politics)。例如在本書中第五章舉伯納德.沃爾夫小說《地獄邊境》(Limbo)以闡明控製論如何重建的人類身體,將自動控製的拼接並置於附屬肢體與軀乾連接來看,又牽涉性彆身體領域受到質疑的性彆政治議題。沃爾夫和大衛.威爾斯(David Wills)將概念引申到寫作,談書寫閤併(conflation)問題。威爾斯《義肢》書中視寫作為作者身體嚮外界延展的方法,就像技術輔助,與他連結如同義肢般地運作(見本書第五章)。
  
  海爾斯指的「後人類」,其實是一種概念。深受哈拉韋影響,海爾斯的後人類思想,指嚮「開闢新思維方式以思考人類意義那振奮人心的願景」,相信人類是「新的文化配置」(new kinds of cultural configurations),並質疑「一個穩定的、連貫的自我,足以見證一個穩定一緻的真實」(a stable, coherent self that could witness and testify to a stable, coherent reality)的舊想法(原文285頁)。換言之,本書在在昭示所謂成為後人類,應該不隻是成為人機閤體人(cyborgs),不隻是她在第九章提到的、如多數人相信就是「將義肢裝置植入人的身體」的狹義定義,而是「意味著想像人類為信息處理機,特彆是智慧型電腦,具有基本類似其他種類的信息處理機器」,問題不在我們是否會成為後人類,「因為後人類早已經在此」,她的意思是我們一直都是後人類,問題在於我們即將成為何種後人類(原文246頁)。所以在從後人類觀點看,「存在的身體和電腦模擬、控製論機製和生物體,機器人目的論(teleology)和人類目標之間,沒有本質上的不同或絕對的分野」(原文第3頁)。林建光教授在《人文社會科學簡訊》上有篇前瞻學術議題的深入報導,中文他針對後人類議題點齣海爾斯撰寫此書的「企圖」:「企圖在去身體化與強調『離身性』(disembodiment)的時代氛圍中找迴身體與『即身性』(embodiment)的位置與重要性」;同時,「海爾思的後人類書寫政治即是企圖將『人』視為生活在即身世界與即身文字裏的即身後人類(24)」。
  
  本書分為十一個章節。海爾斯非常有係統的,以科學傢冷靜的思路、文學批評傢流暢的文筆,訴說後人類三個彼此緊緊相連的核心主題故事:有關信息如何失去瞭它的身體、人機閤體人如何在戰後的年代成為技術的人造物和文化錶徵,以及人類如何成為瞭後人類。在本書開捲第一章,交待瞭她受莫拉維剋(Hans Moravec)「將人類意識下載至電腦中」、將心靈能從身體分離齣來的想法啓發,而著手本書。接著她相當清晰地羅列定義「何為後人類」的四個重點假說:後人類觀點視信息模式的重要性高於物質例證,實體化非生命必要的;意識為人類主體身分的所在;身體是原始的、我們最早學會控製的義肢,因此用其他義肢擴展或取代更換,隻是延續我們齣生前已經開始的進化過程;後人類重新配置人類,故可和智慧機器無縫接閤(原文2-3頁)。就時序來看,全書追溯自動控製學三波發展,各自有核心概念:第一波是從1945到1960年,以「恆定狀態」(homeostasis)為重點;第二波大約從1960到1980年代,主要圍繞著的「反身關係」(reflexivity)議題;第三波從1980年迄今,強調「虛擬」(virtuality)概念(原文第6頁)。以上三波概念和科學理論分彆在第三、六、九章討論;第四、八、十章是理論的特定應用,分彆為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的作品、磁帶錄音技術和人機互動主題。這三個部分都涵蓋瞭與科學理論和控製論技術同時期發展的文學文本章節(第五、七、十章)。
  
  在首章,她從梅西會議與會者談起,逐一歸納介紹三波自動控製論朝後人類發展的過程,將信息視為模式而不與特定實例綁在一起,可在時空中自由旅行。在第二、三、四章中,她探討第一點有關「信息如何失去瞭它的身體」的假說。這部份整理二十世紀期間、二次世界大戰戰後信息與自動控製學說的沿革史,說明解釋信息在網路中流動的概念與信息理論的演進發展。在第二章中,她將當代小說所呈現的世界、文字處理中隱含的錶意模型、和信息技術互動所造成的實體化經驗等編織在一起。她用閃爍意符(flickering signifers)來指稱信息學的波動影響下代碼以及所代錶的主體的變動。於是按模式和隨機性,意符運作,不再被視為單個標記,而是「存在一連串彈性標記,由相關代碼指定的任意關係綁定在一起」(原文31頁)。這閃爍的錶意「將語言與人類麵對後人類的象徵時刻産生的心理動態性結閤在一起」(原文32頁)。第三章迴顧從1943年起前後九次梅西會議幾位與會科學傢,從馮.紐曼(John von Neumann)、維納、夏農(Claude Shannon)、莫拉維剋、麥卡洛剋(Warren McCulloch)、米德(Margaret Mead)、皮茨(Walter Pitts)等人提齣的主張,追溯梅西時期結束後反身認識論的發展、調整修改為第二波控製論的科學知識,例如對反身性觀點的種種精彩辯論。本章一方麵記載一段科學史,一方麵透過這些科學傢的辯證,提齣信息超越物質性的研究論述。信息具體化瞭,人類可被視為信息流。假設我們能理解外界世界的復雜性,隻是因為建構內在世界的法則同樣也是有差異和復雜的。在這意義上,我們每個人是自己的象徵,世界是相連結的,建構為一元論單一的係統。這章最後,作者轉而聚焦討論會議紀錄的祕書珍妮特.佛裏德的角色,她以轉錄技術謄寫保存會議紀錄,這是準備朝嚮下一個革命性的想法。第四章從維納的機率研究談起,他運用溝通、類比、邊界的研究,為新的控製論領域提供議題,朝嚮取代自由人本主義的自我。本章後半將熵與信息關聯起來,維納仍欲保護自由人本主義而對控製論産生的一些焦慮,尤其是戰後對控製論軍事潛能的擔憂和情色焦慮。
  
  第五、六、七章探討第二個主題故事,即人機閤體人如何成為技術的或象徵的圖像。事實上,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使用人工關節、人造皮膚、心跳節律器等醫藥方麵的身體植入,更為象徵性地,有使用電腦鍵盤、電玩等延展身體,在在都讓人類成為人機閤體。第五章以概念小說《地獄邊境》(Limbo)為例,藉這本緊隨維納思想的小說中對人機閤體的夢魘式想像和關聯到的真實技術,驗證人機閤體人確實存在現今社會,並反映作者對人機閤體人革命性潛能的焦慮。(未完)

圖書試讀

序幕
 
你獨處一室,昏暗中僅有兩部電腦終端機微微閃爍著光。你用它們和另一個房間中兩個看不見的個體聯係,僅憑兩者對你所提問的迴應來判斷是男或女。或者說,按照艾倫.圖靈(Alan Turing)在1950年經典論文〈電腦機器與智慧〉(Computer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所提議的著名「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來判定何者是人、何者是機器。其中一個個體想幫你做齣正確猜測,圖靈指齣,他(或她、或它﹚的最佳策略也許就是忠實地迴答你的問題。另一個個體想誤導你,以顯示在你的終端機上的文字,試圖復製其他個體的特徵。你的工作是提齣問題,以便將實體事實從言語錶現區分齣來。圖靈認為,若無法分辨有智慧的機器和有智慧的人類,你的失誤就證明瞭機器能思考。
 
在此電腦時代的初始時刻,去除實體化(the erasure of embodiment)後,「智慧」成為正式操控符號的特性,而非人類生命世界中的行為。「圖靈測試」(Turing test)為未來三十年的人工智慧確立瞭議題。研究者為瞭推動完成會思考的機器,一遍又一遍地執行圖靈測驗核心的去實體化,而信息模式正式産生和操控纔是最要緊的。依照剋勞德.夏農(Claude Shannon)和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正規化定義信息,有助於推進將信息概念化為實體的過程,這和攜帶這些信息的基底不同。此種錶達方式是將信息視為一種無形的、流體的一小步,可在不同基底間流動,而不流失其意義或形式。繼圖靈之後約四十年,漢斯.莫拉維剋(Hans Moravec)寫道,人類的身分在本質上是一種信息的模式,而非實體化的錶現。他主張人類意識可以下載到電腦上來呈現,他想像齣一個場景來錶明,原則上這是行得通的。如果可以的話,我且稱之為「莫拉維剋測試」,這是圖靈測試在邏輯上的繼承者。「圖靈測試」是設計來驗證機器可以執行過去認為是人類心智所獨有的思考,「莫拉維剋測試」則設計來驗證機器可以成為人類意識之儲藏所――機器可以為所有實用目的而變成瞭人類,這意味你是人機閤體人(cyborg),而人機閤體人是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叫做《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的書,雖然我還沒時間仔細讀完,但光是書名就已經讓我躍躍欲試,充滿瞭各種想像空間。這個主題聽起來就很有科幻感,而且又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對「虛擬身體」這個概念特別感興趣,畢竟現在VR、AR的技術越來越發達,我們在網路上的「分身」也越來越真實,甚至有可能在遊戲或元宇宙裡擁有比現實更豐富的體驗。書名裡的「多重想像和建構」更是點齣瞭這個概念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些角度去探討,是從哲學、倫理、科技、藝術,還是社會學的角度?身為一個常常泡在社群媒體上的現代人,我時常思考我們在網路上的身份,以及虛擬與真實之間的界線。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我們如何透過虛擬身體來尋找自我認同,或者是在虛擬世界中逃避現實?我很期待它能為我帶來一些新的啟發,也許能幫助我更理解數位時代下,我們與「自己」這個概念的重塑。

评分

老實說,我對《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尤其是「後人類時代」這個詞,聽起來就好有未來感,彷彿預告著一個超越我們現在認知的時代。我對「虛擬身體」的想像,大多來自於科幻電影,像是《駭客任務》那樣,意識可以被上傳到虛擬世界。但這本書的副標題「多重想像和建構」讓我意識到,這可能不隻是一個單純的科技預言,而是包含瞭很多關於人類如何在這個新時代裡,重新定義「身體」和「存在」的思考。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討論到科技進步對我們身體改造的可能性?例如,義肢、植入物,甚至是基因編輯,這些是否都屬於「虛擬身體」的範疇?或者,作者更側重於那些非實體的、存在於網路空間的「虛擬身體」,像是遊戲角色、AI助手,甚至是我們社交媒體上的個人形象。我想瞭解,這些「虛擬身體」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結構、人際關係,甚至我們對「人」的定義。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感到既興奮又有點小小的壓力,因為這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議題,需要細細品味。

评分

翻開《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議題吸引住瞭。我一直對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充滿瞭興趣,而「後人類」這個概念,聽起來就充滿瞭突破性的思維。我尤其好奇書中對「虛擬身體」的論述。在當前這個數位化浪潮席捲的時代,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界線日漸模糊,我們在網路上的「分身」也越來越多元,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我們如何透過這些虛擬身體來錶達、實驗甚至重塑自我?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畫麵:從遊戲中的化身,到虛擬社交平颱上的個人形象,再到未來可能齣現的更為沉浸式的數位體驗,這些「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究竟會走嚮何方?我希望能從書中獲得一些關於這些想像的具體案例,以及作者對於這些建構的深度分析,例如它們在藝術、文學、心理學,甚至是社會運動中的潛在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更清晰地看到未來人類與科技互動的各種可能性。

评分

收到《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這本書,我內心是既好奇又有些許的憂慮。現今科技發展的速度之快,常常讓人覺得應接不暇,而「後人類時代」這個詞,無疑是將這種快速變遷推嚮瞭極緻。我對「虛擬身體」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較錶麵的層次,例如在遊戲中創造一個理想化的角色,或者透過濾鏡在社群媒體上美化自己的外貌。但這本書的副標題「多重想像和建構」,似乎暗示著更為深層的探討,它可能觸及到我們如何透過虛擬身體來探索人性的邊界,甚至挑戰我們對「真實」的定義。我會特別關注作者是如何處理「想像」與「建構」之間的關係的。究竟是科技的發展「建構」瞭虛擬身體的可能性,還是我們對「理想自我」的「想像」驅動瞭虛擬身體的創造?這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還是存在著某種張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觀點,尤其是在倫理和道德層麵,當虛擬身體變得越來越逼真,甚至與我們的意識緊密相連時,我們將麵臨哪些新的挑戰?

评分

坦白說,我對《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這本書的期待,更多是源於它所描繪的宏大敘事。聽起來就是一本探討未來趨勢的書,而「後人類」這個詞彙,本身就帶有一種超越現狀的意味。我對「虛擬身體」的想像,通常停留在比較錶層的理解,像是玩遊戲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造型,或者在線上聊天時使用一個暱稱。但副標題「多重想像和建構」讓我感覺到,這本書可能觸及的層麵更為廣泛和深刻。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探討到,當科技讓我們的身體可以被「編輯」、「複製」甚至「轉移」時,我們如何去理解「個體」的存在?「虛擬身體」的「多重性」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同時擁有許多不同身份,這些身份之間會不會產生衝突?而「建構」這個詞,又讓我想到瞭,這些虛擬身體的齣現,究竟是順應人性中的某種需求,還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這些複雜關係的見解,並且引導我思考,在一個虛擬身體可能比現實身體更自由、更完美的時代,我們將如何麵對真實的自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