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尋找革命的靈魂──《壓迫與自由》中文版序 對許多讀者而言,西濛.韋伊(Simone Weil,1909-1943)彷彿是個幽靈,會不小心齣現在其他作者的筆下,但卻又麵目模糊。這一方麵與韋伊著作的齣版史有關:她所有的作品都在她過世後纔編輯成書,生前隻有少數文章發錶在一些罕見的雜誌上。因此從第一本書的齣版開始,她就彷彿是個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聲音──她確實已經不屬於這個世界。這種奇特的現象,使得她身後一直難以擺脫基督教聖徒的形象。
另一方麵,颱灣讀者對韋伊的印象不深,也跟韋伊作為思想傢的生命曆程有關。韋伊在世的時期,並未與當時的思想界有太多的互動,她一生中也並未刻意追隨學術流行,賺取名聲;相反地,她深入參與的,卻正好是颱灣齣版較少的共産主義運動。事實上,韋伊生活於兩次大戰期間的戰間期,這也造成颱灣讀者認識她的睏難。
正是因此,本書的中文版具有特彆的重要性。透過本書,讀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西濛.韋伊作為思想傢的生平,以及韋伊所反思的主題;最重要的是,齣於曆史的理由,這些主題與韋伊所處的時代,對我們而言並未真的成為過去。換言之,本書是一片拼圖,同時屬於三幅圖像:韋伊生平、共産主義運動,與當代中國。本文將依序說明,希望有助於提供讀者更清晰地認識韋伊,以及這位獨立的思想者與我們的關係。
一、韋伊:行動的生命
本書最初的編輯是阿貝爾.卡繆,齣版於1955年,是卡繆收錄於「希望」叢書的韋伊文集第六冊。特彆的是,這是韋伊死後齣版的作品中,第一本以她生前發錶過的文章為主的文集;換言之,本書可能最接近韋伊生前為人所認識的形象。
卡繆編輯的版本共有十篇文章,本版中文版並無更動,隻在最後加上瞭一篇附錄,並依據最新的全集版,選擇適當的註釋加以補充。全集版(指由法國加利瑪齣版社所齣版,於1988年到2012年,共分七捲)為大部分文章標註瞭發錶或書寫年份,本版置於每篇標題底下,讀者根據年份標記便可發現:卡繆收錄的文章,從1933年起,到1943年止,分屬1933年(三篇)、1934年(一篇)、1933-38年(一篇)、1937年(三篇)、1943年(兩篇)。在進入本書內容之前,我們要先以此作為座標,簡述韋伊的生平經曆。
1909年,韋伊誕生於巴黎的一個世俗化猶太人的中産傢庭裏。因為傢裏並不施加猶太教教育,韋伊一直沒有清楚的猶太人認同,反而發展齣對各種文明與宗教的普遍興趣。在就讀亨利四世中學時,受教於當時著名的新康德主義哲學傢阿蘭(Émile-Auguste Chartier,Alain,1868-1951),對她的一生産生瞭深遠的影響。1928年,她重考考進瞭著名的高等師範學院,是該校招收的第二屆女學生。1931年,以相當於碩士的學曆畢業,考取教師資格。
認識韋伊的人都提過她的幾個主要的特點:堅強的意誌、對真理的熱情、高度的同情心、與強烈的自卑與輕生傾嚮。在韋伊六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據說她因為聽說前綫的士兵缺乏食物(或是襪子,根據不同版本的說法),便拒絶吃糖(或是穿襪子),為瞭與士兵一起受苦。九歲時,俄羅斯爆發瞭十月革命,韋伊則在一年後嚮她的傢人宣布自己是個布爾什維剋(Bolshevists)。韋伊在這兩則軼事中對他人苦痛的認同,終其一生都鮮活地展現在她的言行當中。最好的例子或許是她和西濛.波娃相識的經曆:在巴黎索邦大學的校園裏,揣著共産主義雜誌的韋伊,對波娃錶達瞭她如何期許革命:讓窮人能有東西吃是最重要的。聽到波娃說「人生的意義也很重要」後,韋伊竟然絲毫不留情麵地迴瞭一句:「顯然,你沒餓過肚子。」在大學那幾年裏,她激進的革命主張引來許多注目,其中一個保守派老師便稱她為「紅色貞女」。
1931年取得教師資格後,她被分派到外省當高中哲學老師。她的教學很受學生歡迎,但卻引起瞭傢長的擔憂:她不照課綱,直言不諱地與學生討論時事,並且不掩飾自己的政治立場。結果是:學生愛上哲學、會考卻隻有少數人過關。但相較於她的教學,真正給她帶來麻煩的是她的政治參與:她熱心地幫助工人組織,帶隊與市政府談判失業工人津貼。這對韋伊而言並不算甚麼,在大學時她就協助過籌組工人學校,到瞭外省後除瞭教女高中生,也教工人哲學──韋伊相信,真正的經典是大眾纔能體會的,二流作品則是給知識份子讀的。但她參與工運引起當局不滿,後來把她調到其他城市去。
1932年夏天,她去瞭一趟德國,想親自瞭解德國的現況。當時的德國共産黨是西歐最強大的,她正是在德國認識瞭托洛斯基的兒子。迴到法國後,她公開撰文錶示對法西斯主義的擔憂,但當時她的法國友人無人相信她的預感,沒人相信納粹黨會取代威瑪共和主力的民主派和強健的德國社會主義政黨。
1933年,希特勒掌權,沙特前往德國希冀親炙現象學運動,韋伊則發錶瞭〈前景:我們是否正朝著無産階級革命邁進〉,托洛斯基隨即撰文迴應,在那年聖誕,兩人的筆戰最終在韋伊傢的客廳化為舌戰,亦即本書特意收錄的〈與托洛斯基的對話〉。這年有另外兩篇文章被收入本書,都與她對蘇聯的思考有關,而這部分也是受到希特勒掌權後,蘇聯對德國封閉邊境,拒絕接受逃離德國的共産黨員的事實,以及韋伊親身參與營救德國共産黨員的經驗所影響。
1934年,她請瞭一年休假,進入兩間工場當女工。這一年的工廠生活,嚴重傷害瞭她的身心,她從此與頭痛為伍。而這艱辛的一年留下的文字中,一份是卡繆和鄂蘭都在著作中提到的《工人的條件》,另一份則是本書主體的〈反思自由與社會壓迫的起因〉。
1935年,她在休假造訪葡萄牙時,經曆瞭第一次重要的神祕體驗。在傍晚的漁村聽見婦女在戶外禮拜過程中吟唱聖歌時,她體會到「基督教就是奴隸的宗教......而我就是奴隸當中的一個。」從此之後,她有過數次的神祕經驗,並且吸引瞭許多傳記作者與研究者的注意。但本書收錄的〈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八年斷簡〉提醒我們:神秘體驗並未讓韋伊離開工人運動,而研究者也主張她在政治思想上,可說是一以貫之的。
1936年,另外兩件事給她帶來深刻的影響。那年五月,法國爆發大罷工,同時,裏昂.布魯姆領導的社會主義黨派第一次贏得大選,結果達成瞭馬提尼翁協議(Accords de Matignon),法國工人爭取到瞭罷工權、組織權(可自由組織民主運作的工會)、有薪假、四十小時工時、集體協商權等,是法國左翼的一大勝利。本書中收錄的兩篇韋伊寫於1937年的短文〈對革命與進步等理念的批判檢視〉和〈對自由與服從的沉思〉,都提到瞭這個事件。
另一件1936年的重要事件是西班牙內戰。韋伊認真思考過道德責任,決定放棄她一直堅持的和平主義立場,加入這場戰爭。她的同袍很快就發現她不適閤拿槍,因為深度近視,而她又在為同袍做飯時燙傷瞭腳,被迫從前綫退下。就在她離開前綫後不久,她的小隊便遭遇重大失敗,全員喪生。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0年6月13日,巴黎宣布為不設防城市。韋伊當天和父母一起上街,看到告示,連傢都沒迴便直奔巴黎的裏昂火車站,幸運地在最後一刻逃脫瞭納粹德國占領區。五天後,停戰消息傳來,韋伊再度麵對她的和平主義立場,又做齣必須反抗的決定。
因此,在1942年,她為瞭父母安全,領著雙親抵達紐約後,便又在那年鼕天前往英國倫敦,加入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蘭西反抗軍。她提議瞭一個計劃:在法國建立戰地護士的地下網絡,作為地下遊擊隊的精神激勵,但一直沒被採用。為瞭阻止她跑迴法國本土,反抗軍給瞭她一個任務:為復國後的建設擬定一份大綱。韋伊交齣的成果是1943年的《紮根:人類責任宣言緒論》。據說戴高樂並沒有讀完。然而在1997年,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為瞭建構全球倫理(global ethics),提交給聯閤國〈普世人類責任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esponsibilities),翌年為瞭紀念〈世界人權宣言〉,又發錶瞭〈人類義務與責任宣言〉(Declaration of Human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顯然聽見瞭韋伊的思考。
1943年8月24日,韋伊病逝於英格蘭肯特郡阿許佛的療養院。病逝前,她拒絕醫生的要求,不願接受比她所認為的法國占領區人民所能得到的配給更多的食物。在這一年,除瞭《紮根》之外,她有另外兩篇文章收錄於本書:〈一九四三年倫敦斷簡〉與〈馬剋思主義學說存在嗎?〉,後者與《紮根》一樣,都是未完稿。而《紮根》的結尾,事實上也強調瞭本書的部分主題:勞動的精神性。她過世這天,距離本書第一篇文章發錶的日子,正好經過瞭整整十年。因此,我們可以說,本書的主題,是韋伊終其一生都在思考的問題。
二、韋伊與共産主義
那麼,韋伊在本書中思考的是哪些問題?她為何要思考這些問題?而她的思考又得齣瞭什麼成果?
單看目錄中的各篇標題,讀者可能會以為韋伊的重點在於批判馬剋思主義。但從前述的韋伊生平看來,她並不是一個反對工人運動的人--正好相反,她最在乎的就是人類的受苦,而她在本書中對馬剋思與馬剋思主義者所提的批評,是以同誌的身分提齣的。因此,韋伊究竟是以誰為同誌,試圖與誰對話,就得迴到她的時代纔能理解。
韋伊與托洛斯基的爭論──本書的開篇與附錄──發生於1933年,亦即第三國際期間。「國際」的曆史有助於我們迅速掌握本書論述的背景。
第一國際,正式名稱為國際工人協會(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存在於1864到1876年間,馬剋思和恩格斯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一國際的結束,與普法戰爭後巴黎公社被血腥鎮壓有關。
第二國際,正式名稱為社會主義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存在於1889到1916年間。恩格斯在初期扮演過要角。列寜於1905年加入。共産主義運動重要的理論發展時期,包括民主改革派與革命派的觀點都有。第二國際的結束,與一次大戰前力主反戰的法國重要代錶讓.饒勒斯(Jean Jaurès,1869-1914)遇刺、以及一戰爆發有關。
第三國際,正式名稱為共産國際(Communist International, Comintern),存在於1919到1943年間--正好是韋伊宣布自己是個布爾什維剋到過世的時期。第三國際是共産主義運動第一次取得一個國傢的政權,並進而推動世界革命,徹底放棄第二國際時期的改良主義主張。第三國際結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聯參戰的決定。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
‧韋伊在本書中的批評,都發錶於第三國際時期。
‧韋伊批評的主要對象,是第三國際的領導人與第三國際的政治體製。
‧韋伊對第三國際的批評是基於共産主義理想,包括第一與第二國際時期的理念。
‧韋伊看到瞭每個國際都無能處理國際戰爭,不是解散就是背叛革命。
‧韋伊將反思從第三國際延伸到馬剋思的思想上。
有瞭這個背景認識,我們便可理解韋伊在書中提到的一些事件與現象。例如,當韋伊提及巴黎公社,並指齣巴黎公社是「自發性運動在根本上的無力的範例」,她是同時在批評馬剋思以及列寜兩代共産主義運動領導人對巴黎公社的反省,這兩代人都相信公社的失敗在於奪權不夠徹底,沒有掌握銀行,也沒趁勢以武力「剝奪剝奪者」,第一國際就此走嚮解散;但韋伊緊接著就提第二國際的解散,再緊接著提齣瞭第三國際在蘇聯的領導下「掐死瞭無産階級的革命性鬥爭」,再接著檢討連流亡在外、創立第四國際的托洛斯基的觀點,彷彿整個共産主義運動的思想演進在韋伊看來都錯瞭。但值得注意的是,韋伊的批判中可以看齣她堅持第一與第二國際時期的部分理念,包括:實質的言論自由、政黨間的自由競爭、無産階級政黨內的民主、武裝的民主化、一切公職由人民選舉與監督等等。這些理念到瞭第三國際全部消失無蹤,這是韋伊反思的起點(必須指齣,同樣的批判,在列寜奪權之初,已經由西歐的其他共産黨提齣來過)。
韋伊由此齣發,首先批判第三國際已經淪為官僚專政體製,緊接著,她指齣蘇聯的官僚專政和納粹的官僚專政並無不同,再來,她指齣美國的專傢治國也是同樣的官僚專政。可見,韋伊緊咬著壓迫的現實,不受政治教條遮蔽視綫。這樣的思考自然會惹火教條主義者,事實上,正因為韋伊是同誌,因此更讓信仰教條的同誌怒不可遏。1933年的三篇文章,都引來不少批評,但韋伊的思想不會就此打住,而且她第二年就去工廠當女工瞭。
教條主義正是韋伊批判的第二個重點。而在對教條主義的批判中,有趣的是,韋伊很可能比她的同時代人更接近馬剋思。她明白指齣,馬剋思提齣的是一種方法,不是一套結論,我們必須用他的方法來診斷自己的世界,而不是拿他對他的世界的診斷來治療我們的世界。在韋伊看來,官僚是新的專政,世界已經不再是馬剋思所認識的樣子,美國、德國與蘇聯都是一樣的壓迫體製。而在這樣的壓迫下,要發動世界革命,無異於欺騙。
這便牽涉到韋伊對革命與反抗的思考。如果對馬剋思而言,革命具有普羅米修斯的氣概,那對韋伊而言,反抗就有安蒂岡妮的堅決。不是說要放棄反抗,而是要放棄反抗會成功迎來新天新地的幻想。反抗屬於願意為瞭愛而接受命中注定的悲劇的人。
為什麼要這麼悲觀?如此一來,還有什麼自由的盼望可言?
這隻能從韋伊的哲學人類學假設來理解。韋伊常被稱為神秘主義者,以及柏拉圖主義者,這至少在一個意義上是對的:韋伊確實強調1.) 人是有靈的活人;2). 靈的邏輯是超自然的邏輯;3). 此世服從自然的法則;4). 自然的法則就是物的法則;5). 沒有超自然的介入,人就沒有解放的可能。在韋伊看來,馬剋思堅持拒絕超自然,這使得他希望以所謂科學的方式論證的盼望──解放的盼望──成為矛盾。這矛盾隻能透過用對待超自然的方式對待科學來解決──這正好是韋伊所謂的十九世紀的信仰。馬剋思主義成瞭教條,其根源早在馬剋思的思考中便已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韋伊的馬剋思主義反思,盡管有獨特的柏拉圖主義與神祕主義思想根源,但卻可能沒有當時馬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進展。1932年,本書第一篇文章之前一年,馬剋思早年的《一八四四經濟學哲學手稿》(巴黎手稿)纔剛由蘇聯方麵公開,影響要到更晚纔會齣現。至於當代對於馬剋思手稿與其思想發展之關係的研究,就更不可能是韋伊當時可能會有的思想資源瞭。然而韋伊確實意識到恩格斯對馬剋思的作品可能産生的影響,因此隻能說,韋伊提齣瞭許多同輩要到二戰後纔開始思索的問題,並在其時代限製下,盡力迴應。
三、代結語:韋伊與我們
韋伊的馬剋思(主義)批判結束於未能完成的手稿。韋伊死後,二戰終結,冷戰開始,意識形態話語重新主宰瞭人們的政治思考,而存在主義哲學傢們則開始高舉參與(engagé)的大旗。而曾經比誰都更積極參與的韋伊,則被當成瞭心靈高潔、苦修禁慾、精神超脫的現代聖徒,說來不無諷刺──盡管韋伊自己早說過,「那些想要思考、想要愛、想要全然純粹地將激勵他們情感與精神的事物置換到政治行動中的人,他們隻能被割喉謀殺、甚至被自己的人民所拋棄,在死後被曆史所玷汙」。如此說來,一點偏頗的再現算不上什麼。重要的倒是,我們是否能自己思考韋伊與我們的關係。
至今為止韋伊著作中仍未被中文世界挖掘的,是韋伊對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批判。這方麵就連在英語世界裏,也隻有一本文集,並且不算全麵。相對於此,因為中國施特勞斯學派的勃發,韋伊在中國進入瞭古典學的視野。相較之下,英語世界的發展反而更接近本書的主旨。過去韋伊研究一直以神學與宗教哲學為主,然而隨著英語世界政治哲學的復甦,以及政治神學的興起,韋伊開始吸引英語世界這兩個領域學者的目光。除瞭重新找齣過去不受重視的韋伊作品,關於韋伊的論文集與專著也持續浮現,引發的對話包括韋伊與傅柯、德勒茲、巴特勒(Judith Butler)等當代哲學傢的關係。最近的進展則是劍橋齣版的當代政治哲學概論中,將韋伊與鄂蘭(Hannah Arendt)、歐剋秀(Michael Oakeshott)、施特勞斯(Leo Strauss)、沃格林(Eric Voegelin)等政治哲學傢並列,足見韋伊的政治思想日益受到重視。
而身處東亞的我們,顯然會有和英語世界不同的眼光。韋伊在本書中批判的第三國際雖然結束於1943年,但第三國際建立的政權卻大多延續到東歐劇變與蘇聯瓦解為止,除瞭在這兩件國際政治大事之前執行八九年六四北京天安門大屠殺的政權。
要理解我們與韋伊的第三國際批判的關係,我們得迴到1932年,本書第開篇前一年,史達林決定清理蘇聯共産黨史,他主導的成果就是1938年開始在《真理報》(Pravda)上連載、同年匯集成冊的《蘇聯共産黨黨史簡明教程》(History of the All-Unio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 Short Course)。該書當年迅速傳入中國,成為中國共産黨主要的宣傳與學習教材。本書中除瞭特定教條的宣導(例如社會發展五階段論、民主集中製等),重點在於路綫鬥爭與階級鬥爭尖銳化:蘇聯革命史成瞭路綫鬥爭史,史達林成功奪權則成瞭路綫正確的依據。毛澤東的正統地位則是依照同樣的路綫鬥爭詮釋確立的。
第三國際隨著二戰結束,但其教條的現實影響則延續下來。1956年,在史達林過世後,赫魯雪夫在蘇共二十大上發動批判史達林,在秘密報告中就批判瞭《蘇聯共産黨黨史簡明教程》,影響所及,本書停止齣版,史達林在死後遭到全世界的批評,毛澤東與中國共産黨卻反而堅持史達林模式,不惜發動文化大革命。當然,對毛澤東而言,史達林功大於過,正如同毛澤東功大於過一樣。然而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之前,韋伊便已經批判過第三國際的意識形態,並且是從形上學、認識論到政治理論都包含在內的全麵批判。而盡管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似乎已經換瞭一張臉孔,但韋伊的思考卻因此更值得參考:她批判馬剋思並不是因為支持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對她而言,那都是同樣一種把科學當信仰、把物質當神的世俗宗教罷瞭──「自由主義的使徒[……談到生産時,用的是真誠的宗教語調」,如此一來,中國成功企業傢公開錶示六四大屠殺是「最正確的決定」,也就沒什麼不好理解的。
如今,我們又再次處在韋伊當時的處境:共産主義彷彿形勢一片大好,國際上剛經曆過經濟蕭條,全球秩序似乎又處在危險平衡當中。韋伊的同時代人,不論是工運同誌還是知識圈的文化人,沒幾個人聽得懂她在說什麼。如今,距離她宣布自己是布爾什維剋,已經將近百年。共産百年的曆史還沒走完,而韋伊用靈魂對壓迫與自由所做的反思,我們是否比前人更有能力傾聽呢?這未必是肯定的事情……
梁傢瑜(颱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秘書長)
法文版序(一九五五年) 我們此時齣版的這部文集,其核心是是西濛‧韋伊本人長年視為其主要作品的一份研究,即〈反思自由與社會壓迫的起源〉一文。這篇長達一百一十四頁的打字稿,原本寫於一九三四年。西濛‧韋伊多次談及本文,不論是和周遭的親友,或是在我們收集到的信件裏。每次,她的宣稱都證明瞭她賦予這篇鴻文特殊的重要性。附屬於本文的大量提綱、筆記與斷簡,也顯示瞭這篇作品在她生命中的特殊地位。直到一九四○年,在她試圖離開法國的時候,她還在信中告訴她的朋友:
……在巴黎,我落下的公事包裏,有一份手稿,一份篇幅很長的打字稿,標題我忘瞭,但捲首有引自史賓諾莎的題詞。這篇文章主要分析的是政治與社會壓迫,討論這些壓迫恆常的起源、它們的機製、以及它們當下的形式。那是一九三四年的時候寫的。但也同樣十分符閤當前的現實。我相信,這篇文章值得費心保存,不應就此消失。但我不知道把它帶到您傢裏是否是謹慎之舉。您留著自己讀、自己評判吧……先前沒讓這篇文章付梓齣版,我現在非常後悔。起初,因為形式上的缺點,我希望能重新寫過,但我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允許。這篇文章現在也沒法齣版瞭。相反地,詩倒是可以齣版,我想。我把它託付給您。請彆忘記。因為它已經不在我手上瞭,而我們也無法預知未來如何,我離開時並沒有還能迴來的想法。這並不隻是因為眼前形勢的理由。我一直都有自己會這樣離開的念頭。
眼前這部文集,收集瞭西濛‧韋伊在社會與政治批判上的研究,而〈反思自由與社會壓迫的起源〉闡發瞭主導其他所有篇章的主要論點,因為這是作者特彆憂慮的問題,是西濛.韋伊永遠無法擺脫的摺磨,這摺磨甚且主要是在她的宗教思想之中:不義帶來的摺磨。
無論如何,在馬剋思之後,西方就未再産生任何更具穿透力、更具有預言性質的政治與社會思想,而本書將詳盡檢視他的教義。在一九三五年,韋伊將這篇作品交給阿蘭後,阿蘭在信件中對她作齣如下的迴應:
[……]您這篇作品是最上乘的作品;希望能有後續文章,重新闡述所有的概念,社會分析也得重做一次。您的典範將勇氣給瞭對本體論與意識形態感到失望的各個世代。「批判」正等著他的工人。您是否能擬定一份提綱?或者僅隻是草擬也行。無論如何,您最新的這篇作品指齣瞭一條寬敞的大道。《自由評論》現在隻捕捉各種碎碎片片的想法,未來可能會成為《批判筆記》。請考慮一下。[……]
我認為,重要的是,一篇純粹批判的作品中,應該排除對於蘇聯的攻擊。對於官僚體製的分析(舉個例),絲毫不應建立在對史達林政府的調查之上。(同樣地,對於整體物理學的純粹批判而言,愛因斯坦的作品也不是閤適的對象。)知識本身就會産生運用;這是知識的風險。但批判應該免於錯誤與重述。而此處最嚴重的錯誤,應該是混淆瞭質料與形式。對象永遠不能給齣證明。[……]
一份極為新穎的作品。(康德還是)應該會小心避免一切論戰的錶象。我跟您這麼說,因為我心裏就是這麼想的。但我可以肯定,如果《自由評論》刊齣您的作品,您的文章將能完全依照您想要的樣子麵世。我甚至相信,您在〈壓迫〉中的分析以及您關於工作的學說,其意義絲毫不會被政治熱情所減損。我深信,這一類作品,形式上完全屬於您,內容既嚴肅又嚴謹,又有連續性與整體性,隻有這類作品能開啓下一個未來與真正的革命,其弧綫無限地接近當今的混亂(或當今的秩序)。這些解釋都說得不好;但同時我也沒什麼需要嚮您解釋的。我眼中看來確切無疑的隻是:能讓您離開自己的天職的,隻有義憤。請記得我的話:厭世是種錯誤……
您的兄弟 ,阿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