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浪闆上的哲學傢:從現象學、存在主義到休閑資本主義

衝浪闆上的哲學傢:從現象學、存在主義到休閑資本主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aron James
圖書標籤:
  • 現象學
  • 存在主義
  • 休閑
  • 資本主義
  • 哲學
  • 衝浪
  • 文化研究
  • 身體性
  • 現代性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衝浪的經驗和精神,探索哲學中的關鍵概念,同時說明何謂「休閑資本主義」,主張工作應越少越好。

  ★媲美「史上最多讀者的哲學書」《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與沙特衝浪

  在失靈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要如何看待歲月、知識、自由、控製、流變、快樂、社會、自然,還有人生的意義?衝浪闆上的哲學傢邀您一同與沙特來一場海岸邊的深刻對談。

  何謂「休閑資本主義」?工作能不能越少越好?
  除瞭拚命賺錢,我們能不能多些閑暇情趣?
  少點工作,多點衝浪,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嗎?

  《衝浪闆上的哲學傢》是一本哲學之書,闡釋逐浪而活的衝浪客,何以能掌握關於歲月、知識、自由、控製、流變、快樂、社會、自然,還有人生意義等奧祕;它同時也是一本衝浪之書,揭示人類在經曆二次世界大戰及經濟蕭條之後,「休閑革命」仍應持續下去,人類順應世界潮流,享受更悠閑、更像衝浪客般的「休閑資本主義」,讓大傢都有工作做,卻可以做得更少,讓工作不再是我們存在的主要理由。

  本書作者亞倫.詹姆斯(Aaron James)為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哲學教授,平日愛好衝浪,他結閤瞭自身衝浪的經驗和精神,探索哲學中的關鍵概念,同時說明何謂「休閑資本主義」,試圖為忙碌的現代人尋找內心的平靜。

  詹姆斯深受沙特思想的影響。早在二十世紀中期,沙特便提齣深刻的人類生存狀態問題,思考黑暗深沉的生存睏境。就像其他哲學大師與門徒的對話一樣,詹姆斯也開始在咖啡館、卡車上、衝浪時,開啓瞭與沙特的對話――亦即本書的內容。這一連串探問,會依循古早論著的方式,從深層的基礎開始,一點一滴地涉及曆史上的重要事件。

  本書論及的哲學麵猶如大海般深廣:沙特及其他現象學的大師,特彆是海德格和莫裏斯.梅洛–龐蒂,以及亞裏斯多德探討行動和幸福、佛教和斯多噶主義;霍布斯和盧梭探討社會;約翰.洛剋聚焦在公共事務,以及馬剋斯所談的自主性及休閑,當然也要看看康德對於「崇高經驗」的論述,又會與衝浪客對大自然的崇敬有何不同。

  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詹姆斯發展齣一套自己的獨特觀點,認為衝浪與相關休閑活動是新的「休閑資本主義」的一部分,將幫助我們適應生態資源不斷減少的星球。這或許是一個烏托邦的想法,畢竟目前的社會機製不允許我們朝此方嚮進展。但這也是哲學的美妙之處,能讓我們逃離政治的束縛,因而看得更遠。「少點工作,多點衝浪」或許能成為一種倫理教訓,帶領我們找到通往陽光之處、一個充滿希望的曆史觀,以及更豐富自由的生存方式。

各界評論

  深入淺齣……在追求智慧與追逐浪頭間達到瞭巧妙的平衡。——全國公共廣播電颱(NPR)

  嘆為觀止。——《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筆鋒平易近人……快將這本好書帶迴傢吧。——《舊金山紀事報》

  洞見非凡!真是本清晰而豐富的寶典。——《哲人雜誌》

  與沙特對談工作與遊戲,妙不可言的一本書。作者主張少工作、多休閑、更要多衝浪,這不僅無可批評,更是我們道德上該做的事!——傑瑪爾尤吉斯,《坦帕灣時報》

  纔智齣眾,無比動人;既震撼又純粹;憑著一股衝浪客的精神以簡馭繁。——《緬因先鋒報》

  深刻而積極。《衝浪闆上的哲學傢》不僅有趣,更充滿睿智洞見,對人類境況提供一套新穎見解,無論是象牙塔裏的學者、無拘無束的衝浪客,還有街頭上的你我都能受益非凡。——《好書覺察網》
 
  細心鑽研,思想深刻⋯⋯作者以他身兼哲學傢與衝浪客的獨特角度重新剖析瞭哲學中的重大問題。——哲學評論網站「理性與意義」

  震撼人心,趣味十足;好一本關於工作與自由的輕鬆文集。——《剋爾庫斯書評》

  對衝浪與哲學的深刻思辨……就算你不衝浪,作者也能帶你一探衝浪如何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從中汲取豐富的意義。——《齣版者周刊》

  纔智過人的作品……彷彿在一道哲學巨浪上遨遊,酣暢淋灕!——《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評論》

  作者真是太瞭解怎麼讓深入思考充滿趣味瞭……想想看,一個大學爾灣分校的哲學教授教你怎麼從衝浪客的角度去理解自由、存在和知識論,這實在是太酷瞭!——《圖書館雜誌》

 
好的,這是一份圍繞“衝浪闆上的哲學傢:從現象學、存在主義到休閑資本主義”這一主題,但不包含該書具體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內容詳實,風格自然流暢。 --- 書名:《海風中的沉思者:現代性、身體與自由的邊界》 內容簡介 在這本探討人類經驗、社會變遷與精神探索的著作中,我們試圖搭建一座橋梁,連接起古典哲學的深刻洞察與當代生活錯綜復雜的現實。本書並非一部梳理既有思想流派的教科書,而是一場對“人何以為人”這一永恒命題的持續追問,尤其關注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個體如何感知、行動並構建其意義世界。 全書結構圍繞三個核心維度展開:感知的復興、存在的張力、以及意義的流變。我們首先深入考察人類經驗的基石——身體與感知。不同於將身體視為純粹的生物學載體,我們探討身體作為我們與世界發生關係的第一媒介,是如何塑造我們對時間、空間乃至他者的理解的。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我們重申瞭現象學傳統中對“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的強調,並將其置於現代技術語境下重新審視。當我們的感知被屏幕、算法和即時通訊所中介化時,我們真實的體驗世界的方式是否正在發生不可逆轉的轉變?我們如何重新校準對“當下”的把握,避免成為被動的信息接收者? 接著,本書轉嚮對個體自由與責任這一深刻議題的追問。在結構性的社會力量與個人意誌之間,自由的邊界究竟位於何處?我們檢視瞭不同曆史時期對個體能動性的思考,從早期的啓濛理性到後來的主體性危機,嘗試理解現代人在麵對無限選擇和日益模糊的道德規範時所體驗到的獨特焦慮。我們關注的焦點並非是宏大的形而上學辯論,而是這些哲學睏境如何在日常的職業選擇、人際關係維護以及對“真實生活”的追求中顯影。個體的真實性(Authenticity)在消費主義的洪流中,如何被稀釋、被重新包裝,又如何在不經意間通過微小的反抗或堅守而被重新確立? 最後,也是最貼近我們當下處境的部分,是對現代社會意義結構的批判性考察。我們生活在一個價值多元化,卻又常常感到意義貧瘠的時代。本書剖析瞭文化景觀是如何通過特定的敘事和商業模式,將人類對意義的渴望轉化為對特定商品或體驗的追逐。我們審視瞭現代社會如何精妙地將“意義的生産”嵌入到休閑、娛樂和自我提升的産業之中。這不是一個關於道德批判的簡單論斷,而是一個關於結構分析:即在資本邏輯滲透一切領域的背景下,我們如何辨識齣那些真正滋養心靈的活動,以及如何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意義建構者。我們探討瞭“閑暇”的本質——它是否僅僅是被填補時間的空隙,還是一種進行深度思考和自我重塑的必要空間? 本書的敘事風格力求清晰而富有張力,避免陷入晦澀的學術術語泥沼。我們藉鑒瞭文學、藝術評論中的洞察力,試圖以一種感性、思辨且貼近生活的方式,引導讀者一同探索哲學如何能成為我們理解和應對復雜現實的有力工具。我們堅信,哲學並非高閣之上的理論,而是我們腳下堅實的土地,是我們穿行於現代性迷宮時的羅盤。對於任何對自我、社會、以及我們如何在日益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感到睏惑的讀者,本書都將提供一個深入、發人深省的參照係。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倫.詹姆斯 Aaron James


  哈佛大學博士,現為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哲學教授。著有《Assholes: A Theory》、《Assholes: A Theory of Donald Trump》、《Fairness in Practice: A Social Contract for a Global Economy》,以及許多學術文章。詹姆斯獲得美國學術團體協會 Burkhardt 奬學金,同時於二○○九~二○一○學年在史丹佛大學行為科學研究中心做研究,並於二○一三年鞦季擔任紐約大學訪問教授。他同時也是狂熱的衝浪愛好者,目前住在加州爾灣。

譯者簡介

邱振訓


  國立颱灣大學哲學博士,研究專長為倫理學、道德心理學。譯有《大師與門徒》、《自己拯救自己》、《來生》、《離經叛道的哲學大冒險》(皆立緒齣版)等書。       
  Email:cch5757@gmail.com
 

圖書目錄

導論 這既是本關於衝浪的書,卻又不是如此   

第Ⅰ部 行動中的知識論
衝浪客懂什麼
自由
控製

第Ⅱ部 形上學
心流與流動
存有
超脫

第Ⅲ部 政治哲學
社會
自然
工作

結語 在燦爛的陽光下
誌謝
詞匯解釋


 

圖書序言

導論

這既是本關於衝浪的書,卻又不是如此


  不久之前,在每週固定工時四十小時之前的黑暗日子裏,一般人隻能不斷辛勤勞作,沒有充足休息時間,更甭提閑散度日、從事創作,甚至是到海邊衝浪瞭。還好,曆史有瞭革命性的轉變。在一九四○年代初期,勞工運動為大多數勞工成功爭取到瞭固定工時、週末休假,以及公定假日。戰後經濟蓬勃發展,許多人紛紛在這新鮮的休閑文化浪潮中衝往海邊,尋找新的生命意義型態。時至今日,資本主義更重視閑暇,世界各地的衝浪點都看得到尋常的衝浪客,為當天最好的剎那巨浪著迷不已,將工作壓力拋在一旁,彷彿整個人生存在的意義就在於騎上那浪頭。

  我的意思是,真的超級著迷,至少在巔峰時刻是這樣。沉迷在那浪頭呼嘯而起,轟然而落之間。在那剎那會覺得一切都如此輕鬆愜意、美妙、燦爛非凡。彷彿你隻需要休息,吃個墨西哥捲餅。你先前的擔憂,早已不知飛去何處瞭。衝浪客也許會冒齣幾句若有深意的話來:「隻有衝浪人纔懂」、「浪花沖掉瞭所有的問題」、「萬事萬物都息息相關」、「你得埋頭衝嚮更大的目標,你懂我意思吧?」等。或許最誠實的迴答是:「你現在到底在說啥?」不過隨便啦,你知道的,有誰會在意呢?曖昧不明的話無法錶達這輕鬆的時刻,非得要用仔細定義的真理來講嗎?當然,徹底的思考並非總是必要的,更彆說是因為世界永遠無法用言語完全掌握,就算我們用詞遣字再精確也依然如此。當你為瞭浪頭上一切都到位而欣喜不已,或是當你抓住瞭一個真正漂亮的浪管(tube),滑進浪管裏頭,彷彿曆經瞭無數時光,這一刻,你根本什麼也無需著手控製。你會著迷,是因為在其中沒有任何事會發生。因為沒有任何事物會有所變化。因為你可以單純活在這一刻。因為在南加州星期一的下午三點十五分衝完浪的這一刻,在墨西哥捲餅攤旁,在燦爛的陽光下,你正活生生地在這裏。

  衝浪客並不是不知羞恥的懶惰蟲——至少在比例上並未比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更高。大多數的衝浪客都有工作。他們會去上班,就算浪花捲起,他們也會為瞭責任感而強忍跑去衝浪的欲望。「工作狂」會汲汲營營於工作,狂熱地追求金錢與職位,根本無暇顧及責任感。那到底誰的工作更有道德價值呢?是隻為瞭嚴肅的責任而行動的人,還是隻管自己喜好而為的人呢?

  對康德(Immanuel Kant)這位啓濛哲學傢、嚴格的道德傢來說,行動的道德價值來自於行動的動機;這些為瞭責任——而且大概也隻是因為責任所迫——而來上班的尋常衝浪客,也許可以因為做他或她其實不喜歡做的事而受到贊許吧。但是康德這位高尚又超理性的哲學傢(他可是與古希臘的柏拉圖〔Plato〕、亞裏斯多德〔Aristotle〕並列最偉大的哲學傢)大概不會衝浪。雖然康德年輕時也是個喜愛宴客派對的人,但他卻一輩子也沒離開過德國的柯尼斯堡(Königsberg)。據說,你可以在他每天散步沉思的時刻調整手錶來對時。這位勤奮的天纔對於快樂充滿懷疑,對於道德又太過理智,嚴格要求服從律則,光是這些理由就足以叫衝浪客另尋高明,探索衝浪生活獨特的美妙之處瞭。

  這倒也不是說現今的工作本身有多糟糕。大部分的人都能夠從賴以為生的工作中找到某種意義。一旦你進入瞭「心流狀態」(稍後會談到),無論是在爭論廚房該有什麼樣的規矩、迴電子郵件,或是整理商店貨架,時間都會迅速流逝。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沒辦法持續專注在這些事上,尤其當工作變得乏味時,更是如此。我們的心思往往會飄到自己所欠缺的事物上。所以衝浪客經常陷入騎上浪頭的白日夢裏,無論是在鍵盤前、收銀颱,還是在刷油漆,都忍不住會劃動手腳,而不是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之中。

  我曾經在幾間餐廳洗過窗戶。這工作最大的好處就是工時彈性,所以我大可以在浪潮來時跑去衝浪。用颳刀快速颳過玻璃窗,不留一滴水漬,稍待一會兒就能開門迎客,這也很教人快活。光是看著水流過的紋路這件事本身就很令人開心瞭——更彆說這花不瞭多少時間,好讓我能更快上路去衝浪。當陸風吹嚮海麵,緩緩捲起瞭浪花,每隔六呎就襲來一波波浪頭,我心裏隻會想著這浪真是漂亮到不行,完全忘瞭我那微薄的薪水有什麼用。這倒不是說如果我隻為瞭這念頭而工作,生活就會更好。生命的意義就發生在現在,就在今天,就在丹尼餐廳外幾哩之遙,但我現在隻能在丹尼餐廳裏強忍時間不斷流逝的痛楚,就像被愛人拋棄一樣孤零零的,卻還得強顔歡笑,招待那些早餐吃太飽的顧客。

  衝浪客的白日夢裏幾乎總有浪管駕乘的畫麵。每個衝浪客都會告訴你,在浪管裏頭駕乘是多麼地令人狂喜,甚至可比擬高潮經驗(大概差不多啦)。「在浪管裏麵的時間是靜止的」,他們會這樣說。「那真的太狂瞭!經典!真的,老兄」——就算那是幾十年前的往事,他們也會你一言我一語,彷彿像是纔剛讀瞭普魯斯特的書一樣,活靈活現地一再談論他們遇過最棒的浪管。他們會細細描述他們在浪濤深處的速度,還有那浪壁有多麼陡峭。他們會提到有幾滴水花飛濺身旁,會提到浪頭在哪個點開始「崩塌」,在他們的前方築起一道水幕。他們會強調他們隻差那麼一點就被崩下來的浪峰壓進水底,或是為自己的英雄身手加油添醋,說他們如何抓準時機,靠著超凡的悠閑鎮定,輕輕鬆鬆地就滑瞭齣來,雖說他們其實根本想都沒想到自己衝得齣來。他們會告訴你在浪管裏空氣抽吸的聲音有多大(還一邊示範給你聽),說那裏頭風壓有多強,甚至還會有人睜大雙眼,像是發瘋瞭一樣,手舞足蹈地大聲呼號,說他親眼目睹瞭這一切,要證明給你看。

  還好,衝浪客的這些話,就跟釣客會說他們釣過多大的魚一樣誇張,你用不著相信。高聳峭立的碧藍水牆,以及衝浪客在渦捲裏優雅站立的模樣,本身就是十足的美景,是自然和人類能力的極緻展現,是人與海浪之間的完美協調。

  衝浪客通常對於世界萬有和他們自己存在的意義有種天生的輕鬆感。經常待在海邊的人就能充分體會衝浪客有多麼好運。我們很難討厭這麼徹底投入生命的人,就算他們實在有些招人反感甚至批評的缺點也一樣。當然,我們大都能學著活得輕鬆些,看淡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如果想要真正輕鬆地「滑」過我們的日常生活,衝浪客的生活方式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實質的哲學建議。

  這是本關於哲學的書。這本書要談的是關於歲月、關於知識、自由、控製、流變、快樂、社會、自然,還有人生意義的問題,看看衝浪客能否給我們什麼答案。這是本關於衝浪的書,卻又不是如此,或者說不隻如此,因為衝浪客所知道的,或至少所感覺到的,雖然未必細心體察,卻也是舉世關鍵的曆史時刻,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工作、地球與人類文明的未來。閤而言之,衝浪客所知的,是教我們繼續推動戰後時期開始,從兩次大戰和經濟衰退中興起的休閑革命。近來鼓吹工作減量但維持或增加工時的潮流逐漸興起,尤以美國為最。但是我們並不該怠忽改善現今的種種製度。我們應該順著世界重大潮流,享受更悠閑、更像衝浪客般的資本主義,讓大傢都有工作做,卻可以做得更少,讓工作比較不再是我們存在的主要理由。或者說,這是我在這本書中主要的論述目標,將在底下章節細說。

  這本書也是我對於生命中的兩大重心「哲學」與「衝浪」的摸索,看看這兩者彼此會有何啓發。這一摸索,就帶我走嚮瞭二十世紀中期的哲學傢與文學傢讓——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的世界。這個人太酷、太法國瞭,所以纔會放棄一九六四年的諾貝爾文學奬。(他說他不能讓自己「被轉化為一種體製」,此外還給瞭一些不太重要又曖昧的理由。)身兼理論傢、劇作傢、公共知識份子的沙特對著他所處的時代說話,那是在兩次大戰戰後,彌漫著冷戰的恐懼以及一種顯著荒謬、理性力量有限、文明不堪一擊的感受,整個世界都黯淡無光的一段歲月。對許多人而言,他就是那時代的良心,是見證時代暴行的勇士,是對時代焦慮的喊話聲。沙特於一九八○年逝世,盡管他的觀點一直不是我們英美「分析」哲學主要的關注,但我倒是開啓瞭與他之間的對話,就像每個哲學傢對偉大前輩會做的事一樣。要是我有機會和他在咖啡廳長談,或是在熱狗攤前聊天,那麼這本書的內容就是我要對他說的話。

  我們的探問會依循古早論著的方式,從深層的基礎開始,一點一滴地涉及曆史上的重要事件。但既然大多數現代讀者不會這樣讀書,因為我們實在太容易分心(或也可能工作太忙),我或許該先說說衝浪客在曆史上的獨特地位,好讓大傢知道這書中究竟要論證些什麼。

  有不少衝浪客確實該好好找份工作,為社會做些貢獻。但是大部分的人,包括大多數衝浪客在內,卻有著恰恰相反的毛病:我們做太多工作瞭。正因為我們工作做得太多,衝浪客在這一點上纔會建議我們應該少做一點工作。這意思是我們真的應該這麼做,真的該少做點工作。當然,我們還是能夠工作,但是可以更有效率,更不浪費時間,隻要賺到足夠的金錢就好,纔能獲得更多的時間好去乘風破浪。這項建言聽起來或許有些不正經,甚至連許多衝浪客都未必能真正做到,可是「少點工作,多點衝浪」如今反倒能成為一種倫理教訓,讓人真正能對他人有些用處。

  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都會持續排放齣暖化地球的氣體(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所以在我們這生態稀缺的特異處境中,隻要做比工作耗費更少生態資源的事,例如衝浪(隻要不特彆長途開車或搭機飛行的話),就會比努力工作少一些氣候變遷問題,也就是對社會做齣貢獻瞭。

  這是衝浪客閤理化自己逃避工作的藉口吧?少做點工作,反而對社會有所貢獻——這難道不荒謬,難道不是帶點嬉皮風格的衝浪「哲學傢」在陽光沙灘上的信口鬍謅,更甭說是對「努力工作」這文明與個人德行基石的衊視嗎?也許是,也許不是,但我要說的重點是這個想法確實有清楚的邏輯。如果你真的追求清晰的思考,在哲學上的挑戰方式,就是說齣這裏頭不閤邏輯的地方。
 
  全球經濟富裕的日子過瞭,人要努力工作賺錢,排放溫室氣體,絲毫不擔心會造成生態危害、海平麵上升、旱澇輪發、飢饉頻仍、人口集中遷移、資源戰爭等極端結果的巨大風險。衝浪客不是最具利他精神的一群人,但是就算不考慮他們對其他人的基本關懷,你也可以料想得到他們有自己的理由來重視這問題,因為海平麵一升高,就會漫過世上許多絕佳的衝浪點。我們都應該相信並祈禱有個方便的科技能處理這問題。可是不能天真地以為我們不必自我調適,光靠新科技就能解決所有問題。事實證明,解決其他急迫問題的調整方式之一,就是發起每週工時四十小時的休閑革命。如果所有人都少做點工作,比方說,每週隻工作二十小時,氣候危機也許就不像現在那麼可怕瞭。

  對這個影響世界曆史的活動來說,就算衝浪客自己並不知情,也仍是積極的參與者。對其他不喜歡衝浪的人而言,當然還有養花蒔草、陪伴孩子、閱讀書籍等你此刻所熱愛的事項可選。隻要這項活動比你在勞動市場上辛勤工作所排放的氣體少,那麼你做得愈多,工作愈少,就與衝浪客對社會所做的貢獻愈相像。

  所以說,衝浪客是文明德行的某種新楷模。真正惱人的其實是工作狂,他們對勤於工作的努力反而使得地球暖化問題變本加厲。我敢說自己可是在代錶衝浪客發言,因為若隻是其他人有瞭這種不幸的缺陷,就責怪他們沒辦法放鬆,那實在是太不酷瞭。還好,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全力投入這種限縮工時的新方嚮。盡管工作狂的工時還是高過瞭新的平均時數,但是衝浪客隻要去衝浪就好,這樣纔能「抵銷」多餘的溫室氣體排放。正如其他光怪陸離的事一樣,一旦我們瞭解到這生態稀缺的全新境況,就能得到這個結論。

  這是個倫理學的問題:如果氣候科學就像我為瞭這個論證而假設的一樣,大緻上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在道德上便可以毫無限製地工作掙錢,就算將來會有韆百萬的生靈遭殃,或是增加未來人類麵臨嚴重傷害的重大危機也無所謂嗎?還是說,我們應該試著調整?假設我們在這調整中所做的「犧牲」就是少做點工作,花更多的時間陪孩子玩樂和從事運動好瞭,那很睏難嗎?如果我們想變得更幸福,或者至少不要變得更不幸,那麼堅持休閑革命就不隻是一項道德命令,而是我們真的能夠習以為常的事瞭。

  我們必須終止新教的工作倫理,畢竟就算是世俗化最深刻的人也緊緊依附著這種強調努力、紀律、節儉的準宗教倫理觀。這種源自路德與喀爾文神學的倫理觀已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根深柢固,所以我們是不是真的能放下這種觀念就成瞭貨真價實的問題。單單是質疑這種倫理觀就會惹人生氣瞭,一想到要不靠這種倫理觀過活,會更讓人深覺不快,甚至手足無措。要是不看我的工作,我又會是誰?二十世紀偉大的存在哲學傢沙特認為,人類並非生來就能適應無所事事的生活。人類天生既有自我意識,又十足自由,使得我們在永恆的自我創造中「注定要做齣選擇」。在這一點上,這位真正的法國人卻是與首先肇興於歐洲,後來在美國蓬勃發展的老派資本主義完全一緻。存在即是作為(Being is just doing),而作為本身就是某種勞動——這種勞動使我們變成屬於某種更大事物中的某個東西,成為瞭某某人(someone)。

  沙特本人是個馬剋思社會主義者,支持他那個時代進行的共産主義實驗。但是「存在即勞動」這個觀念倒是橫跨瞭美國、加拿大、德國等地,深植資本主義社會之中,直至今日仍揮之不去。個人的身分,亦即個人自我創造的成果,是看其他人願意為這個人的時間與天賦花上多少自己辛苦掙得的錢來定義。我們非常依賴市場決定我們對這社會做齣多少貢獻,依賴市場決定誰來享受公共好處,依賴市場決定我們在他人眼中,甚至在自己眼中有什麼樣的形象。沒錯,每週四十小時工時確實可以讓我們有許多閑暇時間,但這是為瞭提升生産力的一項策略。休閑的目的就是為瞭替我們的職場工作「充電」,因為工作纔是自我意義的真正根源。閑暇、懶散、放鬆、遊蕩、衝浪的時光,是休閑重生(recreation)的時機,而不是工作呼召(vocation)的時刻。

  新教的工作倫理確實孕育齣早期的資本主義,要是不先提升國傢財富,休閑革命根本無從開始。因此,衝浪客確實欠前人一份恩情。但這並不錶示這種倫理觀就是我們自身存在的一部分,而是要說這樣纔能變得富裕,纔有時間做這些活動,不用再努力工作。既然現在先進國傢這麼富裕瞭,那麼這套舊的倫理觀是不是過時瞭呢?衝浪客的名聲並不是來自於他們的知識,但他們有可能——也就是並非不可能——在曆史中選對瞭邊站。

  不管怎樣,這就是這本書的主要論點:懂得如何駕馭風浪的衝浪客所知道的,能夠迴答自古以來的難題——關於自由、控製、快樂、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工作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等重大問題。衝浪客對這些問題的迴答可供我們藉鑒,告訴我們在這不斷變遷的地球上,在人世間前所未見的暖化趨勢中要如何調適。這看似有些癡人說夢,就和工作環境中大部分的人道變革起初的模樣相去不遠。但這就是哲學最偉大的地方:我們可以擁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可以靠著把眼光放遠,將自己從日復一日的政治算計中解放齣來。

  我能理解,這一切聽起來像是混閤瞭什麼衝浪營和巴黎街頭咖啡館的哲學鬍扯。但是我敢保證,衝浪客確實能帶齣全新的洞見。事實上,沙特這個著作等身、頭腦敏銳、爭議不斷、菸不離手的存在主義哲學傢就是我這本書裏最大的對手。如果能和他談談在我們這二十一世紀的睏境中如何看待這些韆古難題,我肯定會用衝浪客的知識來瓦解他哲學的中心思想。沙特將人類境況的深刻難題丟給瞭我們,也將我們拋入瞭淒涼的存在睏境。在找尋齣路的過程中,衝浪客指齣瞭一條走嚮陽光的路徑,一種充滿希望的曆史觀,也帶給我們一個更豐富、更生動的存在概念。



 

圖書試讀

對每個人最好的事就是盡可能過得輕鬆。——亞當.斯密《國富論》
 
麥可.裏菲佛(Mike Lefevre)是一名住在芝加哥外圍的鋼鐵工人。他忿忿地指著一名工人,訴說著心裏的不滿:「我們做工的人不是笨好嗎?他隻是纍瞭,就這樣而已。」裏菲佛也提齣瞭一套解決這問題的辦法:
 
要是我一個星期隻要工作二十小時,我就可以跟我的孩子、跟我老婆混熟一點。有個小鬼找我去社區大學看看,跟我說要約在夏天的某個週六。開玩笑!要是得在帶老婆小孩去野餐跟去大學之間選擇的話,當然是去野餐啊!可是如果每個星期隻要工作二十小時,我就可以兩個都選瞭。
 
對大多數勞工而言,美好人生總是在遙不可及的地平綫彼端。一般的衝浪客對此肯定深有體會。畢竟,大多數衝浪客也都過著每週工作五天的傳統日子。澳洲人會把漫長的工作日集中,拿著積瞭幾星期的假飛去印尼衝浪,但他們也得和其他人一樣努力工作。隻有少數衝浪客衝浪是有薪水可領的。不過,雖然頂尖的職業好手現在可以領到驚人的高薪,但是說實話,大部分職業選手能拿來當作衝浪品牌行銷的選手生涯還是非常短暫,之後他們就會轉入衝浪業界的其他工作,甚至徹底轉行瞭。一心追夢的年輕衝浪客很快就會發現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就是要做哪一行、要不要生孩子,還有要怎麼找到知心的另一半。要是隨便哪一個選錯瞭,這輩子就彆指望能經常去衝浪瞭,因為你根本就抽不齣時間來啊!
 
所以一般的衝浪客絕對會贊同裏菲佛的主張,要在從事有意義的休閑活動和工作賺錢之間做選擇時,多想要能夠有充裕一點的時間安排啊!所以說,我們得嚮週末衝浪的衝浪客緻敬,他們可從來沒錯過哪個週六的浪頭。但是衝浪這迴事就和其他的纔能一樣,需要耐心、專注投入、充分的時間、對時機的把握,對於想要衝到好浪、讓自己能駕馭各種浪頭的衝浪客來說更是如此。我們尊敬在工作中所得到的愉悅,但是除瞭幫我們付清賬單之外,每週四十小時工時的安排還是奪走瞭每個人最珍貴的事物——我們真正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衝浪闆上的哲學傢》這個書名一開始吸引我的,是它本身那種自帶的畫麵感。想象一下,一個哲學傢,不是坐在書桌前,而是踩著衝浪闆,在海浪中思考人生,這畫麵太有衝擊力瞭。我一直覺得,哲學不應該隻是存在於書本上的枯燥文字,它更應該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甚至可以說是我們理解生活、體驗生活的一種方式。這本書能把現象學、存在主義這些比較“硬核”的哲學流派,跟“衝浪”和“休閑資本主義”這些更貼近現實的元素結閤起來,這本身就很有創意。現象學關注個體的主觀體驗,而衝浪恰恰是一種高度依賴個體感官和身體反應的活動。存在主義強調個體的自由選擇和責任,這和衝浪者在麵對未知海浪時所做的判斷和承擔的結果,似乎也有異麯同工之妙。更彆說“休閑資本主義”,這個詞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一個痛點——我常常覺得,即使是休息,也好像被某種無形的力量所驅動,總覺得應該“充實”或者“提升”,而不是單純地享受當下的寜靜。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個全新的解讀視角,讓我們跳脫齣被“規劃”的休閑,去發現更本真、更自由的生活方式?我迫不及待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將深邃的哲學思想與日常生活的體驗巧妙地融閤在一起。

评分

《衝浪闆上的哲學傢:從現象學、存在主義到休閑資本主義》這個書名,讓我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個畫麵:陽光、海浪、一個悠閑但眼神深邃的人,他不是在沙灘上冥想,而是腳踏衝浪闆,在浪尖上進行著一場與自我的對話。我一直對現象學那種強調“直接經驗”的方法論充滿興趣,覺得它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和世界。而存在主義,特彆是薩特和加繆的哲學,對我來說更是關於個體如何在荒誕的世界中尋找意義的指南。但“休閑資本主義”這個詞,卻是讓我眼前一亮的創新點。它隱約觸及瞭當下社會的一種普遍焦慮:我們越是追求放鬆和享受,似乎反而越是陷入一種被精心設計的消費循環。這本書是如何將這三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巧妙地連接起來的?作者是否會通過衝浪這個極具身體性的活動,來闡釋哲學思想?例如,在海浪中尋找平衡,是否能類比於我們在生活中尋找存在的平衡點?或者,在每一次嘗試駕馭海浪的過程中,是否能體悟到存在主義所強調的“自由選擇”和“承擔後果”?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在體驗海浪的激爽同時,也能深刻地反思現代社會中“休閑”的本質,以及我們如何纔能在消費主義的洪流中,找迴真正屬於自己的,那種不被打擾的、純粹的快樂。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衝浪闆上的哲學傢》,瞬間就把我從日常瑣碎拉到瞭一個充滿想象的空間。我一直覺得,很多哲學理論雖然深刻,但有時會顯得有些脫離生活,遙不可及。然而,這本書卻用“衝浪闆”這個充滿動感和自由的意象,將哲學拉近瞭我們的生活。現象學對“經驗”的強調,以及存在主義對“自由”和“選擇”的探討,聽起來就和衝浪過程中那種全身心的投入、以及麵對挑戰時的果斷決策有著某種奇妙的聯係。而“休閑資本主義”這個概念,更是直接戳中瞭現代人的痛點。我們每天都在追求所謂的“生活品質”,但往往在追逐的過程中,反而失去瞭純粹的快樂。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種解套的思路?是不是說,通過像衝浪這樣一種迴歸身體、迴歸當下的活動,我們纔能真正擺脫被消費文化所裹挾的“被動休閑”,找迴真正屬於自己的、充滿活力的“主動閑暇”?我設想著,作者或許會通過描述衝浪的身體感受,來闡釋哲學理念,比如海浪的不可預測性如何呼應存在主義的偶然性,或者衝浪者在浪尖上的專注如何體現現象學的“直觀當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單單是一本哲學讀物,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冒險,引導我們重新思考“自由”和“幸福”的真正含義。

评分

這本《衝浪闆上的哲學傢》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子叛逆和自由的氣息,完全顛覆瞭我對哲學書的刻闆印象。我一直覺得哲學嘛,就該是那種在書房裏,麵對著堆積如山的經典著作,一本正經地啃讀,然後再絞盡腦汁地去理解那些高深的理論。但“衝浪闆”這個意象,一下子就把哲學從象牙塔裏拉到瞭海邊,充滿瞭動感和生活氣息。再加上“現象學”和“存在主義”,這兩個我一直覺得有點遙遠但又充滿魅力的學派,想想它們跟衝浪能碰撞齣什麼火花?我是不是可以在海浪的起伏中,體會到鬍塞爾所說的“懸置”?在一次次的跌落與爬起中,感受薩特的“自由選擇”和“責任”?而“休閑資本主義”這個詞,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是不是在說,現在我們所謂的“享受生活”,其實也被各種品牌、各種消費模式給框住瞭?會不會作者藉由衝浪這種純粹的身體體驗,來反思現代人在過度消費和信息洪流中,如何纔能找迴真正屬於自己的“閑暇”和“自在”?我太好奇瞭,想知道作者是怎麼把這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到衝浪的體驗中,又如何通過這種具象化的過程,解讀齣我們這個時代的癥候。

评分

這本書名真的好有意思!《衝浪闆上的哲學傢》,光聽名字就讓人腦洞大開,感覺像是某個慵懶的下午,躺在沙灘上,手裏捧著一本可以讓人思考人生哲理的書。而且它還串聯瞭現象學、存在主義,甚至還有時下最流行的“休閑資本主義”,這跨度也太大瞭!我一直對現象學那種“迴到事物本身”的直觀感受很著迷,又對存在主義那種“人生沒有既定意義,需要自己去創造”的論調深感認同。但“休閑資本主義”這個詞,聽起來有點怪怪的,是說現在連休閑都要被資本化、被設計瞭嗎?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把這些看似毫不相乾的概念融會貫通的。會不會是在衝浪的動態過程中,觀察到人們在享受海浪、陽光時,其實也受到瞭消費主義、社群媒體的影響,從而産生瞭對“休閑”本質的思考?我腦子裏已經開始浮現齣許多畫麵,像是衝浪者在波濤中找尋平衡,就像我們在生活中尋找意義一樣。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所謂的“放鬆”和“享受”?我真的非常期待,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對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更深刻的體悟,尤其是對那種“明明在休息,卻好像還在工作”的矛盾感,或許能找到答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