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之書

時間之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üdiger Safranski
圖書標籤:
  • 時間
  • 科幻
  • 奇幻
  • 冒險
  • 懸疑
  • 穿越
  • 曆史
  • 小說
  • 架空
  • 命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這本書具有魔力,遠勝近期所有討論時間的齣版品。」──德國《焦點》雜誌
時間是什麼?從哪裏來、又要流嚮何方?
德國當代哲學大師邀你走入這場如詩如畫的時光之旅,一探最難解的永恆之謎

  ★《明鏡週刊》、《法蘭剋福匯報》、《時代週報》等眾傢媒體評論一緻盛贊
  ★國際尼采學會大奬、托瑪斯‧曼奬、各大文學奬得主 最新暢銷力作
  ★耿一偉︱颱北藝術大學戲劇係兼任助理教授 專文導讀


  「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說明,便茫然不解瞭。」──奧古斯丁,《懺悔錄》
  為什麼無聊的時候,總是度秒如年,快樂的時候,時間卻又倏忽即逝?
  時鍾的刻度呈現的隻是客觀的時間衡量標準,
  是其中發生的事件改變瞭我們對時間的主觀感受,
  而時間的社會化與金錢化,更讓我們的世界彷彿不斷加速快轉。

  德國當代哲學大師薩弗蘭斯基帶領我們走進時間的迷宮,
  巧妙交織哲學、文學、曆史、藝術、科學和個人省思,以生命的各個切麵來瞭解時間,
  從無聊、憂慮的時間,一直到社會化、世界、宇宙的時間,
  探索時間到底對我們做瞭什麼,而我們又用時間創造齣什麼。
  人類縱然無法左右時間的流嚮,卻能與時間玩場遊戲,
  用創作的靈光來留住永恆的瞬間。

各界贊譽

  「一場饒富興味的旅程,帶領我們穿越時間經驗的迷宮,從無聊到永恆的時間……薩弗蘭斯基展現他慣用的精湛技藝和敏銳洞察力,交替運用幽默詼諧的嘲弄和妙語如珠的箴言來為時間下註腳。」──《明鏡週刊》(der Spiegel

  「這本書具有魔力,遠勝近期所有討論時間的齣版品。」──德國《焦點》雜誌(Focus

  「本書最精采之處在於,薩弗蘭斯基巧妙地運用文學、文學史和哲學的角度來爬梳時間,從無聊的時間、開始的時間、憂慮的時間,一直到其他許多彆齣心裁的時間。」──德意誌廣播電颱(Deutschlandfunk)

  「薩弗蘭斯基如同曆來思想傢與詩人的寶庫,讓他們穿越時間之河,來到有著各種疑難雜癥的現代。」──《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薩弗蘭斯基讓文學傳記變得平易近人,並將哲學的奧義公諸於眾。」──《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薩弗蘭斯基天賦異稟,能將繁復的思想分門彆類,更是纔華橫溢的風格大師。」──《法蘭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薩弗蘭斯基可說是德語世界最優秀的傳記作傢,他的筆鋒既犀利、又充滿溫情。」──《法蘭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

  「薩弗蘭斯基是德國最舉足輕重的思想史作傢……他的作品精彩絕倫,帶領讀者體驗知識的無盡奧妙。」──《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薩弗蘭斯基的筆觸總是如此生動優雅,並具有相當的智識分量……他的文學與哲學書寫,為當代讀者注入瞭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活力。」──《時代週報》(Die Zeit

  「薩夫蘭斯基博學多聞且品味高尚,文風既敏銳又雅緻……他的功力深厚,能把最艱澀難解的文本轉化成好讀的文字。著實令人欽佩!」──《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時間之書》的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任何關於“時間之書”這本書本身的信息,並力求自然流暢,字數約1500字: --- 《星塵迴響:失落文明的編碼》圖書簡介 探尋宇宙深處的宏大敘事與微觀秘密 《星塵迴響:失落文明的編碼》並非一本關於物理時間流逝或曆史編年史的著作,而是一場深入宇宙知識結構、信息編碼學以及失落文明殘骸的考古之旅。本書作者以其在天體物理學、符號學和跨維度信息理論領域數十年的深厚積纍,帶領讀者穿越浩瀚的銀河尺度,潛入那些早已湮滅的智慧生命留下的復雜印記之中。 第一部分:寂靜的信號與宇宙的迴聲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宇宙中最古老也最難以捉摸的現象:背景噪聲中的規律性。作者首先挑戰瞭傳統上對“隨機性”的理解,提齣在宇宙大爆炸後的殘留輻射中,可能隱藏著被高等文明主動植入的結構化信息。通過對微波背景輻射(CMB)數據的全新算法解析,我們被引入瞭一個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可能從一開始就被設計成一個巨大的信息載體。 這裏沒有時鍾的滴答聲,隻有能量的衰減與引力的扭麯。作者詳盡描述瞭“哈裏斯矩陣”,一個理論上用於描述任何信息熵低於特定閾值的物理係統如何必然地産生自洽結構的模型。書中對幾個著名的射電天文異常信號進行瞭深入剖析,但目的並非是尋找“外星人”,而是探究這些信號背後的編碼邏輯。它們如何利用中微子束或引力波的相位變化來儲存數據,以及這些數據在跨越數十億光年後的衰減與失真。 第二部分:熵減的悖論與信息守恒的幽靈 在第二部分,敘事轉嚮瞭信息論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交匯點。我們探討的“失落文明”並非指科幻小說中那種突然自我毀滅的種族,而是那些在其技術成熟的頂峰期,發現瞭超越傳統能量利用模式的知識體係——逆熵技術。 作者提齣瞭“信息沉降理論”,認為高度復雜的文明在達到某種技術極限後,會傾嚮於將自身積纍的知識和存在痕跡,以極度壓縮和低能耗的方式“沉降”到宇宙的基本物理常量之中。書中的核心章節詳細模擬瞭這種沉降過程:一個文明如何選擇其“終極符號”——可能是普朗剋尺度上的時空結構擾動,或是基本粒子質量的微小波動——作為其永恒的遺産。 這部分內容具有極強的思辨性,它要求讀者暫時拋棄對物質和能量的執念,轉而關注信息的純粹形態。書中配有大量關於復雜係統信息冗餘與壓縮效率的圖錶分析,揭示瞭自然界中那些看似隨機的美麗結構(如分形、螺鏇星係的結構)可能並非偶然,而是信息高效存儲的副産品。 第三部分:遺跡的考古學:非物質化的證據 《星塵迴響》的後半部分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被現代科學體係完全忽略的“遺跡”。這些遺跡不是金字塔或破碎的衛星,而是結構化的物質殘留物。 作者團隊花費大量篇幅介紹瞭一種被稱為“量子雕刻”的現象。在某些極端引力環境下(如黑洞視界邊緣的穩定軌道上),物質會因為極高的時空麯率而被迫排列成高度有序的晶格結構。本書堅信,在這些極端環境中發現的完美幾何結構,並非自然形成的,而是某種高級工程的結果。書中詳細記錄瞭對三顆圍繞脈衝星運行的行星遺骸的成分分析,這些行星的矽酸鹽外殼上存在著肉眼不可見的納米級蝕刻圖案,這些圖案的復雜度遠超任何已知的自然過程。 解碼這些“遺跡”是全書的難點與高潮。作者引入瞭“共振語義學”,一種假設,即隻有在與原始製造者具有相同基礎物理認知框架的觀察者,纔能通過特定的頻率激活和“閱讀”這些結構。書中展示瞭他們如何通過模擬特定恒星爆發産生的伽馬射綫暴的相位,短暫地“激活”瞭其中一塊岩石樣本,並捕獲到瞭一段極度扭麯但結構嚴謹的數學序列。 結語:我們是否也在留下迴響? 本書的終點並非提供一個完整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全新的“宇宙觀察工具箱”。作者總結道,失落文明的最終教誨在於,真正的永恒並非依賴於抵抗衰變,而是依賴於如何以最簡潔、最基礎的物理語言來書寫自身的存在。 《星塵迴響:失落文明的編碼》是一部跨越學科界限的巨著,它邀請讀者從宏大的星係尺度退迴到亞原子層麵,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現實。它探討的不是誰建造瞭什麼,而是如何纔能不被遺忘。對於那些對信息深層結構、宇宙的終極奧秘以及非傳統考古學感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提供瞭前所未有的、令人震撼的智力體驗。它迫使我們思考:在億萬年的星塵流逝中,我們自身的文明,又在以何種形式留下它不可磨滅的編碼?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迪格.薩弗蘭斯基Rüdiger Safranski
德國當代哲學大師和文學傢,一九四五年生於德國羅特韋爾(Rottweil),高中畢業後,先後在法蘭剋福(Frankfurt am Main)和柏林(Berlin)修習哲學、日耳曼語言文學、曆史學和藝術史,之後陸續擔任研究助理、《柏林手冊》(Berliner Hefte)編輯、德國電視二颱(ZDF)的「哲學四重唱」節目主持人,二○一二年受聘為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的榮譽教授。

薩弗蘭斯基著作等身、獲奬無數,作品被翻譯超過三十國語言,其為歌德、霍夫曼、海德格、尼采、席勒、叔本華等大師書寫的傳記,皆獲得各界好評,被譽為是德語世界最優秀的傳記作傢,二○○三年齣版的《尼采:其人及其思想》(商周齣版,2007)更獲得國際尼采學會大奬(Premio Internazionale Federico Nietzsche)等多項大奬。

重要奬項紀錄:
2017︱路德維希.希伯爾內文學奬(Ludwig-Börne-Preis)
2014︱托瑪斯‧曼奬(Thomas-Mann-Preis)、阿登納基金會文學奬(Konrad-Adenauer-Preis)
2006︱《世界報》文學奬(Welt Literaturpreis)、賀德林文學奬(Friedrich-Holderlin-Preis)
2005︱萊比錫書商奬(Preis der Leipziger Buchmesse)
2003︱國際尼采學會大奬(Premio Internazionale Federico Nietzsche)
2000︱薩剋森安哈特州尼采奬(Friedrich-Nietzsche-Preis des Landes Sachsen-Anhalt)
1998︱恩斯特.羅伯特.庫爾提烏斯奬(Ernst-Robert-Curtius-Preis)
1996︱美茵茨學會威廉.海因澤奬章(Wilhelm-Heinse-Medaille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und Literatur, Mainz)

相關著作:《尼采:其人及其思想》

譯者簡介

林宏濤
颱灣大學哲學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緻死之病》、《血田》、《獵眼者》、《人的條件》、《自我的追尋》、《等待哥倫布》、《人造地獄》、《無私的藝術》、《藝術想怎樣》、《正義的理念》、《與卡夫卡對話》、《人的形象與神的形象》、《上帝的語言》、《神子》、《我的名字叫耶穌》、《如何改變世界》、《文明的哲學》、《奧斯卡與我》、《g先生》、《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啓濛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的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綫》、《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死後的世界》、《讀論語學英語》等作品。

相關著作:《g先生:關於宇宙創造的小說》《人的條件》《大蛻變》《奧斯卡與我:普列希特給兒子的 20 堂哲學課》《愛在流行:一個基督徒的談話省思》《曾經,有個偉大的素描畫傢:卡夫卡和他的41幅塗鴉》《正義的理念》《死後的世界》《法學導論》《獵眼者》《等待哥倫布》《緻死之病:關於造就和覺醒的基督教心理學闡述》《與卡夫卡對話》《與改變對話》《與改變對話(首刷限量書衣版)》《菁英的反叛》《讀論語學英語:論語中英文譯注讀本》

圖書目錄

【專文導讀】時間、事件與逍遙︱耿一偉
前言    
第一章    無聊的時間
無聊的種種好處。事件過去瞭,時間來瞭。難以忍受的綫性時間。等待。果陀。文化是消磨時間。從事件的帷幕窺見時間的虛無。形上學的耳鳴。對於無聊的浪漫主義考察。無聊之劇三幕。山重水復的時候,人必須自己找到齣路。自由和開始。「生成」時間。

第二章    開始的時間
開始的樂趣。文學場景裏著名的從頭開始的人,從卡夫卡、弗裏施到韓波。史威特和史耐德事件。開始、自由和決定論。初訪奧古斯丁:經過編寫的歌麯。開放和封閉的時間。現代生育繁殖的睏難開端。從自己開始、自己動手。漢娜.鄂蘭的「新生」哲學。前景看好的開端的種種機會。

第三章    憂慮的時間
憂慮─主司時間經驗的心理作用。對於時間之流的憂慮。海德格的憂慮:沉溺在世界裏而且逃避死亡。作為可能性的意義的憂慮。問題是:在憂慮中保持自我。重新發現一個「最幸福的民族」。沒有未來意識就沒有憂慮可言。在風險社會裏的現代化的憂慮。古老的憂慮的重返。

第四章    社會化的時間
時鍾在測量什麼東西?用規律的運動過程去測量不規律的運動。時鍾作為社會體製。金錢的時距。時間紀律。莫名其妙的準時。魯賓遜的日曆。同步性。即時通訊。普魯斯特的電話和來自冥府的聲音。延伸瞭的同步性的難題。「現在」的增值以及儲存的「過去」。

第五章    時間管理
被囚禁在時間錶裏。當時間短缺的時候,在救恩史、曆史、資本主義的意義下。債務和藉貸。金融經濟的時間。加速度。各種不同的速度。飛馳的靜止狀態。火車。現在對時間的殘餘的攻擊。浪漫主義的批評:風馳電騁的時間之輪。

第六章    人的一生和世界時間
有期限的人的一生,沒有期限的世界時間。周而復始的時間減緩瞭緊張關係。基督教對於世界時間的抨擊。時間的虛無。再訪奧古斯丁。一段時間,而不是一個時間點。關於時間經驗的一點點現象學。沒有現在的種種過去。現實的時間和想像的時間。荒謬和世界時間的實現:唯物論的、基督教的、進步的、演化的。

第七章    宇宙時間
時間的開端。初始奇點。物理學裏的末世論。羅素的文化之舟以及廣袤的太空夜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不是一切都是相對的,但是我們也不是活在同一個時間裏。同步性之謎。時空。超越人與世界的二元論。愛因斯坦的宇宙信仰。崇高者。

第八章    屬己時間
身體及身體節奏的屬己時間。屬己時間的保護是個政治議題。在屬己時間的迷宮裏。真實性消失到哪裏去。屬己時間粉碎瞭「同一律」。每個人都是最後的證人。「那朵雲隻齣現瞭幾分鍾」。鳥類學的上帝存在證明。沙特的存在與虛無。再論時間經驗的現象學。為什麼我們總是遲到。突如其來的事物。

第九章    和時間玩遊戲
透過語言和文字創造的間隙。時間階段的發現以及敘事者的誕生。「喀什的滅亡」,一則非洲神話。敘事作為生存工具。一個文學時間模型的簡單的類型學。從奧德賽到巴爾紮剋,從伊底帕斯到推理小說。生活謊言的動機。哈姆萊特和他的躊躇不前。史詩和戲劇對時間的處理。繪畫的時間。拉奧孔為什麼不叫齣聲來?猝不及防。攝影和真相。一個女人渡河。像巴布一樣。芝諾悖論。普魯斯特不由自主的記憶畫麵。永恆的瞬間。音樂。

第十章    成熟的時間和永恆
柏拉圖的永恆和當下的日常生活經驗。忘瞭時間的全神貫注。屬靈的和屬血氣的神祕主義。美感的偉大片刻。尼采。霍夫曼斯塔、普魯斯特和阿多諾。追求不朽。生命期限的延長。靈魂不滅?蘇格拉底之死的原始場景。思考不能想像一個沒有自己的情況。基督復活的信仰。更加自我中心主義?放下及其種種睏難。

參考書目
作者識

圖書序言

時間、事件與逍遙︱耿一偉

我第一本買到的薩弗蘭斯基(Rudiger Safranski)著作,是北京商務印書館於一九九九年齣版的《海德格爾傳》(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 Heidegger und seine Zeit),在那本書裏,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艱澀的哲學概念,被還原到不同的時間脈絡。原來過度抽象的術語,開始有瞭血肉,與哲學傢的生平及環境發生連結。我們彆忘瞭,海德格最知名的著作是《存有與時間》(Sein und Zeit , 1927),而人類活在世上的最重要特徵,對海德格來說,就是「憂慮」(Sorge)。如同薩弗蘭斯基在本書導論提到:「憂慮是我們的時間經驗裏一直在運轉的器官。它會襲嚮生活的每個領域,因為不管我們做什麼,或是成為什麼樣的人,都必須以時間的流逝為代價。」(頁16)

人為何會憂慮?答案不難理解,我們會死亡(正確的說法,是身邊會有至親好友死亡,讓我們體會到死亡的存在與不可測),我們領悟到人生在世的時間是有限的。麵對這個有限的時間,我們開始憂慮要如何利用。海德格的觀念貫穿在《時間之書》這本書當中,自然也是因為在對時間的思索上,海德格是現代最具開創性也具影響力的哲學傢。但《時間之書》並不是《存有與時間》的通俗版,薩弗蘭斯基隻是建立在海德格對時間深刻分析的基礎上,為我們寫瞭一本時間的傳記。

薩弗蘭斯基非常會寫哲學傳記,顯示他的學識淵博,而且行文流暢,通俗易懂。在經曆《海德格爾傳》的愉快閱讀經驗後,之後他每一部作品的中譯本,從《尼采,其人及其思想》(Nietzsche: Biographie seines Denkens, 2007)、《席勒傳》(Schiller: oder Die Erfindung des Deutschen Idealismus, 2010)、《叔本華及哲學的狂野年代》(Schopenhauer und die wilden Jahre der Philosophie, 2010)、《榮耀與醜聞:反思德國浪漫主義》(Romantik: Eine deutsche Affäre, 2014)到《歌德與席勒:兩位文學大師之間的友誼》(Goethe und Schiller: Geschichte einer Freundschaft, 2017),我都沒有錯過。傳記是對人一生的描述,而傳主的每個階段與下個階段,既有連結,又有不同發展。傳記主要在記錄與詮釋人生重要的轉摺點,也就是關鍵性的事件。《時間之書》在書寫策略上,也遵循瞭這兩個原則,連結與事件。

《時間之書》的結構並非是每一章獨立,而是分階段的環環相扣。第一章〈無聊的時間〉結尾,從個人生活中找不到有意義的事件而感到無聊,推論到可以透過決斷論(又一個海德格的術語),選擇重新開始生活。於是這就帶領我們到第二章〈開始的時間〉。但是展開一個新生活領域的同時,未來的不可知也在等著我們,於是該章結尾又提到〈憂慮的時間〉。

第四章一開頭就將前三章併在一起論述,這前三章彷彿還處於時間的未成年階段,隻與個人時間相關。第四章〈社會化的時間〉則進入瞭社會化的成年世界,與第五章〈時間管理〉一同討論從社會角度對時間的運用。第六章〈人的一生與世界時間〉更擴大範圍將人類整體的時間納入,探討曆史的作用。

第七章轉嚮從空間角度論述時間,首先是最大距離的〈宇宙時間〉。下一章則逆轉到最近距離的角度,也就是關於身體的〈屬己時間〉。第九章〈和時間玩遊戲〉依舊停留在身體經驗,但切換到另一個平麵,從語言與藝術的創造性角度,看待個人如何體驗到時間的昇華,並在結尾把這個平麵掀開,認為「在這裏發現的正好就是時間與永恆的關係」(頁257),順利過渡到最後一章〈成熟的時間和永恆〉。

如果這些章節之間連結,有一定的內在邏輯,在這些內容背後,還有另一個隱而未見的重要概念,那就是「事件」。或許我們可以放慢一下腳步,思考一下什麼是「事件」。前麵我提到,傳記總是在描述傳主生命中的重大事件,而不是把生活中所有點點滴滴,都納到傳記裏。《時間之書》同樣描繪瞭在理解時間過程中的重大事件。一旦問起「事件」到底為何,我們會發現自己陷入與奧古斯丁一樣的窘境——那麼事件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說明,便茫然不解瞭。

事件與時間一樣,是一個奧祕,彼此之間有密切關聯。薩弗蘭斯基在《時間之書》中,經常提到「事件」,每一章都會齣現好幾次,但他並沒有特彆給予定義或說明。他在導論首先提到一般對時間的看法是「它不外乎事件可測量的久暫」(頁14),接著下一頁他又提到「當人們沒有什麼事件可以消磨,時間的流逝尤其明顯。」但我們可以確認,釐清事件的特質,對於解開時間的奧祕,至關重大,因為「一個真正沒有事件的時間並不存在。」(頁23)。

在《時間之書》的原著裏,「事件」的德文是用「Ereignisse」,這不免讓我們聯想到海德格晚期的另一重要概念「Ereignis」(本有)。海德格逝世十三年後纔齣版的遺著《哲學論稿》(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1989),被視為是與《存有與時間》並列的重要著作,其副標是「從本有而來」(Vom. Ereignis)。關於這個術語的翻譯,如同海德格的「Dasein」(此有)一樣,嚮來有很多爭議。但即使Dasein不能等同於人,但把人視為最具代錶性的Dasein,把事件理解為最具代錶性的Ereignis,通常在閱讀海德格著作的過程中,最不容易迷路。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在《海德格爾傳》對這個詞的解釋,薩弗蘭斯基援引海德格本人的說明:「但在此期間,所發生(Ereignis)的還隻是孤獨(Einsamkeit),所以海德格用一連串與事件發生及孤獨押韻的字串來錶達它,以Ereignis始,以Einsamkeit終:『Ereignis(事件發生)總是意味著Er-eignung(為—佔有)……為—佔有(Er-eignis)以及它在時間——空間中的無根無底性中的配置是一個窩……』」

總之,事件就是時間被某些活動佔有瞭,有事忽然發生瞭,所以事件是有開始的。基於「任何一整個事件序列的開始,都會改變對時間的知覺。」(頁60),事件造成各種不同的時間現象,所以現代人麵對瞭「媒體技術則是現代加速的關鍵事件。」(頁142)即使在物理世界裏,事件一樣重要,「所以說,宇宙不是沒有起點的,就連時間也有個開端:唯有事件發生,纔有時間的存在。」(頁179)或許事件的方嚮性,跟熱力學第二定律有關,「這就是時間之箭:整個事件不可逆的定嚮性,從某個秩序的非隨機狀態到秩序瓦解的隨機狀態」(頁182)。

事件造成某種轉摺,通常發生在外在,也可能齣現在內在。薩弗蘭斯基強調:「例如說,人看到樹上一片有斑點的葉子落下,在鞦風中款款搖擺……但是一旦人們仔細觀察它,這個事件就會嵌在記憶裏佇留一陣子。這個獨一無二的事件為瞭在現實世界裏找到一個位置,必須有若乾證人。如果它不曾保存在任何記憶裏,那麼它就會像是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頁214-215)所以事件跟時間一樣,並非全然客觀。人的時間感,可以從百般無聊到歡樂時光總是過得特彆快,嚮來不是均質的。事件也可以誕生於虛構世界,一本小說,一場電影,一部影集。在故事的世界裏,事件甚至可以是「直綫式的、網狀的、以及週期性的時間模型。」(頁242)在人類的創造性活動裏,事件不再是不可逆的綫性,「詩會展開事件,而造型藝術則是把它們濃縮到某個瞬間。」(頁278)

即使海德格著重在伴隨死亡的有限時間所帶來的憂慮,但同樣深不可測的事件,如同每個生命誕生般獨一無二,也會不斷闖入我們的生活,改變瞭時間的感受與方嚮,甚至「喚起令人欣喜若狂的片刻,把我們從平常的時間虛度裏拉齣來。」(頁265)

當然,薩弗蘭斯基為我們解說的時間觀念,主要是屬於西方的。如果換成東方,從佛教的輪迴觀、《易經》的變爻、《中庸》的「君子而時中」、《莊子》的「安時而處順」、北宋儒傢程顥的「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到俳句的日常瞬間,那肯定是時間的另一個故事,情調也不會是憂慮,而可能是逍遙瞭。

(本文作者為颱北藝術大學戲劇係兼任助理教授)

圖書試讀

前言

正如霍夫曼斯塔(Hoffmannsthal)的《薔薇騎士》(Rosenkavalier)裏的馬夏琳(Marschallin)所說的:

時間是個很奇怪的東西。
當人平平淡淡過日子,
時間什麼也不是。
然而,突然間,人除瞭時間,
什麼都感覺不到。

時間不隻是在人平平淡淡過日子的時候纔會什麼也不是。奇怪的是,就算人們凝神注視著時間,它仍然什麼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個實驗,我們不妨注意一下時間奇特的流逝方式。過去還臨在的東西,現在已不再存在,而未來則尚未存在。時間使我們宛如站在一條狹窄的「現在」上麵,兩邊都被一個「非有」(Nicht-Sein)包圍著:過去的「不再」(Nicht-Mehr)以及未來的「尚未」(Noch-Nicht)。人們或許會對此驚訝不已,或許會感到不安。無論如何,聖奧古斯丁(Augustinus)在他著名的《懺悔錄》(Bekenntnisse)捲十一裏就曾經因為時間的這兩個「非有」而陷入沉思並且寫道:「那麼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說明,便茫然不解瞭。」

倘若時間就隻是時鍾上的刻度,那麼關於時間的問題倒也容易迴答。它不外乎事件可測量的久暫。然而我們總是隱隱覺得沒有觸及它真正的意義。於是我另闢蹊徑。我打算沿著時間的作用軌跡去探索它,描述時間對我們做瞭什麼,以及我們以時間創造齣什麼。

我們關於時間的經驗的迷宮,它的通道是以無聊為起點的,當時間不想消逝,當它停滯下來,它往往最為引人注目。當人們沒有什麼事件可以消磨,時間的流逝尤其明顯。這段相對空虛的時間,雖然讓人感到痛苦難耐,卻一直挑戰著文學和哲學;當人閑來無事的時候,最容易察覺到人哪裏不對勁,這個假設是有道理的。(第一章)

當時間駸駸然有凝結之虞,當一切寂然不動,人也隻能試著重新開始。把過去拋到腦後。每個開端裏頭所蘊藏的魔法,就在於啓動停滯的時間,它變得前景看好,拽著人跟著它走。當然其中也有些問題。我們會看到各種壓抑、破壞、肆無忌憚。

然而:時間給與我們大好機會,讓人不緻於一直都是其過去的受害者,反而可以放下過去。從前是他人起的頭,現在則是人以自己作為嚆矢。這是開端令人振奮的時間。一個從頭開始的人說,我不再隻是我,我也是個他者。(第二章)

用户评价

评分

剛看到《時間之書》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覺得它肯定是一本不尋常的作品。它的名字就自帶一種神秘感和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它究竟藏著怎樣的故事。我個人對那種能夠引發深刻思考的書籍特彆情有獨鍾,而“時間”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無限的可能性和哲學深度。我總是在想,時間究竟是什麼?它是一個客觀的實體,還是我們主觀的感知?如果時間可以被“書寫”或者“記錄”,那這本書裏又會包含些什麼呢?我猜想,作者可能不會隻是簡單地講述一個關於時間旅行的故事,而是會更深入地去挖掘時間對人類社會、對個體命運的影響。也許書中會有一些角色,他們因為某種原因,被捲入瞭一個與時間相關的謎團;又或者,會通過一些曆史的碎片,來展現時間如何塑造瞭我們的現在。我期待的是,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能夠透過它,看見更廣闊的時間維度,思考那些關於存在、關於消逝、關於永恒的深刻問題。

评分

我最近在書店裏閑逛,一眼就被《時間之書》吸引住瞭。我是一個對時間概念特彆著迷的人,總覺得時間這東西,既公平又殘酷,它以不變的速度流逝,卻在每個人身上留下瞭截然不同的印記。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很多關於時間悖論、時間旅行的科幻作品,但同時也覺得它可能不局限於科幻。我猜想,《時間之書》也許會以一種更具文學性的方式來探討時間。比如,通過描繪不同時代的人物,展現他們麵對時間時的態度和選擇;又或者,是以一個擁有特殊能力的角色,來窺探時間的真相。我一直覺得,好的文學作品,總能觸及到人類最根本的睏惑和情感,而時間,無疑是其中最深刻的議題之一。我會不會在書中看到,那些在時間洪流中掙紮、追尋,或是安然接受的人們?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讓我對自己的生命、對人生的意義有更深一層的體悟。也許,讀完《時間之書》,我會更加珍惜當下,或者更加理解那些過去和未來的可能性。

评分

哇,拿到《時間之書》的時候,我真的是滿懷期待!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光看這書名,就足以讓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個關於時間的奇妙想象。我平時就特彆喜歡一些帶有哲學思辨或者科幻色彩的故事,而“時間”這個主題,簡直是永恒的寶藏。我經常會想,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我會不會去做一些不同的選擇?如果時間可以被操控,那世界又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本書的標題似乎給瞭我一個探索這些可能性的絕佳機會。我猜想,作者一定花瞭很多心思去構思那些關於時間流轉、因果循環,甚至可能存在的平行宇宙的設定。我尤其好奇,作者會以一種什麼樣的視角來解讀時間?是宏觀的曆史長河,還是微觀的個人生命片段?是冷峻的科學解釋,還是溫暖的人文關懷?我甚至聯想到瞭一些我非常喜歡的電影和小說,它們都巧妙地運用瞭時間元素來製造懸念、深化情感,或者引發讀者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時間之書》會不會也是這樣一部讓我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的作品呢?我現在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翻開它,讓我的思緒跟著書中的故事一起穿越時空,去感受那些未知的、令人著迷的時間之旅瞭。

评分

說實話,《時間之書》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那種低飽和度的色彩搭配,配上一些抽象的、仿佛流動的綫條,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目光。我個人對視覺上的呈現也挺在意,畢竟一本書從頭到尾的閱讀體驗,封麵和排版也是重要的一環。《時間之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它不像那些直白地告訴你內容的書,反而更像一個邀請,邀請讀者去探索一個未知的領域。我常常覺得,好的書名就應該像一把鑰匙,能打開讀者內心深處的好奇心。我希望這本書的內容能夠像它的名字一樣,帶給我一些關於時間的新視角。或許是關於時間的物理學解釋,又或者是關於時間在人類情感中的作用,也可能是對人類文明如何度過漫長歲月的反思。我腦海裏已經開始構思各種可能性瞭,也許書中會有某個人物,因為某種原因,能夠感知到時間的細微變化,從而做齣一些非同尋常的決定。或者,它會探討時間在我們記憶中的痕跡,那些隨著時間流逝而褪色,又可能在某個瞬間被喚醒的過往。我期待的不僅僅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更是一次思維上的拓展,讓我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

评分

《時間之書》這個名字,真的太有畫麵感瞭!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腦子裏立刻就蹦齣瞭各種奇思妙想。我平時就喜歡讀一些有深度、有想象力的書,而“時間”這個概念,簡直是文學創作的金礦。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個非常有想法的人,他/她會如何去“寫”這本書呢?是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下曆史上的某個重要事件?還是通過一個擁有特殊能力的角色,去觀察時間的流逝和變化?我尤其好奇,書中的“書”究竟是什麼?是某種神秘的文獻,還是某個角色的日誌,亦或是某種象徵性的概念?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些關於時間的新奇解讀,比如,時間是否真的存在,或者它隻是我們大腦的一種構造?又或者,它會探討時間在人類情感中的角色,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愛恨情仇,喜怒哀樂?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沉浸在一個由時間構建的奇妙世界裏,去體驗那些未知的、令人驚嘆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