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閱序 華德福學校的數學課程設計,是非常有彆於傳統學校的教學方法。如果能深入地探討和理解「為什麼要這樣教?」是特彆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史代納博士非常重視數學在諸多課程中的重要地位,他認為數學,是一門連結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橋樑。
為瞭彰顯這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要能達到讓孩子們都可以對數學産生興趣和熱情,卻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特彆是在低年級的數學課中。看似最簡單的一、二年級數學,如果不小心處理諸多細節的話,反而是最容易讓孩子討厭數學的開始。
本書作者Ernst Schuberth老師,一位資深的華德福老師,也是一位數學專傢。他在本書中,不僅從人智學的基礎上,詳細地解說算術的教學基礎,同時,也深入淺齣地透過諸多範例,詳細地說明在低年級數學課程設計中的每個步驟。
同時一方麵從人的氣質特性中看到孩子與四則運算的關係(請參照「四則運算與四種氣質關係」一節)。另一方麵,也詳述瞭如何經由意誌力的感官經驗中,透過韻律的記憶,逐漸過渡到時間的記憶(請參照「記憶的鍛練」的章節)的重要性。最後,還附錄瞭算術的戲劇腳本。本書已經包含瞭低年級數學課程,所需要的課程內容,實在是太物超所值瞭。
本書也詳述瞭華德福的數學課程中,為什麼要首先學習掌握從整體到個彆,在本書中作者稱之為由整體「分解」為部分的數,然後再進入由個彆「組閤」為整體的緣由。
比如,如果我們問 6顆珠子可以分解為哪些數呢?那麼就可以讓孩子的主動性,參與到算術的過程中。所以,6=1+5,6=2+2+2,6=1+2+3……等,不管孩子透過珠子找到是上述的哪個答案,都是對的。
然後,再反過來將個彆組閤起來得到整體,因此1+5是6,2+2+2是6,1+2+3也是6⋯…。用這樣的作法,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容易且理所當然的事。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我們先教組閤法,也就是問孩子2+4=?那麼就隻有唯一正確的答案6,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是多麼抽象和無聊的一件事啊!
華德福的教育中,如何由意誌力的操作開始,再經由情感的感受,最後達到思考之理解的過程,作者在書中透過諸多的範例和解說,完美地呈現齣來。本書實在是太適閤新手老師,做為設計數學課程時,重要的入手參考書。對有經驗的老師來說,本書也能大大地翻新諸多的想法。特彆是作者舉的例子中,有太多的啓發和點子瞭,值得老師的細細閱讀,以及學校的收藏。
青禾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 蕭誌暉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