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的客傢早已存在,自為的客傢則是近代的産物,兩者之彆在於後者有比較清楚的族群意識。族群意識往往發生在族群互動之中,客傢因與周邊族群互動,有時相互吸納,有時更加畫清族群界綫。由於在中國或颱灣原鄉,各地客傢之間並非同質,對移民東南亞的客傢族群而言,其周邊更包括瞭不同原鄉的客傢人、客傢人以外的其他華人、移入地的原住民和他國移民等等。因此,對東南亞客傢的瞭解,除瞭探索客傢社群內部的議題之外,客傢及其所生活的曆史脈絡與人文生態之瞭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書收錄八篇文章,從不同的案例探索東南亞客傢與其周邊族群的互動。
作者簡介
張維安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所所長、圖書館館長、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以及國立中央大學客傢學院院長。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院長。學術興趣為社會學理論、經濟社會學、資訊社會學與客傢研究。
《海外客傢研究叢書》總序/蕭新煌 i
序:從互動中浮現客傢文化特色/張維安 iii
廟宇策略與新加坡閩客族群的發展:以天福宮和望海大伯公廟為例/
黃賢強、賴鬱如 1
馬來西亞檳城海珠嶼大伯公的族群性格:客傢與福建人之間/張維安 23
新加坡中藥業的族群分工與族群意象/張翰璧 45
性彆、族群與宗教之交織:印尼亞齊客傢女性改信伊斯蘭教的經驗與
過程之初探/蔡芬芳 67
馬來西亞柔佛州古來縣新村客傢社群的民間信仰考察/黃文斌 105
One Deity, Many Ways: A Comparison of Communal Rituals in Two
Chinese Settlements, Sarawak/
Elena Gregoria Chai Chin Fern(蔡靜芬) 145
Hakka in Engkilili, Sarawak: Community and Identity/Daniel Chew 177
The Hakka in Sabah before World War Two: Their Adaptation to New
Environment, Challenges and the Forging of New Identity/
Danny Wang(黃子堅) 235
序
從互動中浮現客傢文化特色
自在族群與自為族群之彆,在於後者有比較清楚的族群意識,自在的客傢早已存在,自為的客傢則是近代的産物。族群意識之産生,往往發生在族群互動之中。長時期以來,客傢文化一方麵經營著自身的特色,但也同時從與周邊族群的互動中形塑新的麵貌。以世界客傢作為分析單位,將會發現客傢族群內部驚人的異質性,不論是語言、建築、飲食,甚至信仰儀式,各地的客傢族群都可以找到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多元異質的客傢如何形成,而其又如何構成一個族群,學界已有不少研究,其中遷移及與周邊族群的互動應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因與周邊族群互動,有時彼此影響相互吸納,有時更加清晰的區彆彼此的族群界綫。
在全球客傢族群中,東南亞客傢是一塊最關鍵的拼圖,要瞭解東南亞客傢必須對其曆史、社區、經濟、産業、宗教信仰多所瞭解,而與周邊族群互動的部分則顯得更加重要。由於在中國或颱灣原鄉,各地客傢之間可能已經有所差彆,對於一個移民海外的客傢族群而言,其周邊更包括瞭不同地區的客傢人、客傢人以外的華人(可能是福建人、廣府人、海南人、潮州人)、移入地的原住民、移入地的他國移民等等。因此,對東南亞客傢的瞭解,除瞭探索客傢社群內部之外,客傢及其所生活的曆史脈絡與人文生態之瞭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族群生態、政治生態、經濟生態、文化信仰的生態環境,都屬於本書的「周邊」範圍。
本書八篇文章分彆從不同的案例進行探索,期能對東南亞客傢族群這塊拼圖有更清晰的理解。在廟宇的策略方麵,黃賢強和賴鬱如的論文分析客傢人與福建人因為不同的生態而有不同的方式,閩幫企圖利用天福宮作為團結閩人和建立領導整體華社力量的策略,尤其是以後者為主要取嚮;而客幫則是運用望海大伯公廟促進客傢人之間的凝聚力。這兩種不同的目標取嚮其實和兩幫群的人數多寡及經濟實力息息相關。在廟産使用的競爭方麵,張維安在海珠嶼大伯公廟個案中所處理的客傢人與福建人關係是為一例,從寶福社正月初十四將金身送入海珠嶼大伯公,初十五晨請火,清晨往市區送香火給會員,初十六在寶福社犒軍(十六實際上沒在海珠嶼伯公廟進行活動),初十七送迴五德宮的大伯公金身等,分析客傢與福建人對於海珠嶼大伯公廟的競爭。
以上兩篇文章討論的客傢族群周邊是其他華人─福建人。張翰璧的論文,也是以客傢和其他華人為分析架構,在族群産業獨占與分工方麵,例如福建人多為開設銀行、保險業主要在廣府人手中、金銀業中則是潮州人和廣府人分庭抗禮、典當業多以客傢人為主要經營者等。甚至是中藥業內還因族群而有不同,例如中等成藥的生産領域以客傢人為多,尤其是永定的客傢人,但是在貴重藥材的部分,則是以潮州人為主要經營的族群。
客傢族群的周邊不一定是客傢以外的人群,有時候隻是另一群客傢人,不同群體因為在地化的關係而有不同的儀式,蔡靜芬的兩座大伯公儀式研究,說明瞭這個現象。有時候是因為與不同一個地方的客傢相遇,因而帶來宗教上的影響,黃文斌所分析的古來縣則是另外一例,這裏的客傢可進一步細分為河婆、惠州、豐順及鶴山人。他們的信仰中,有一些是直接與客傢原鄉民間信仰相關的,如河婆客傢人的三山國王(粵東區)及惠州客傢人的譚公,但是也有一些神明不專屬於客傢人,卻成為瞭客傢村裏流行的共同信仰。
除瞭不同地區的客傢人與華人之外,周丹尼的論文處理的是客傢和當地原住民(伊斑人)的互動,客傢人學習伊斑語言並與之通婚等,但卻保留客傢話和國語。黃子堅對於沙巴客傢的研究,則可以看齣客傢移民在當地各方麵的適應策略,通過客傢族群周邊人文生態的互動來解釋。蔡芬芳的性彆、族群與宗教的「相互交錯分析」有助於我們瞭解族群間的互動,刻闆印象、相互融入等客傢與周邊族群之間的復雜關係。
本書的齣版,緣於不同的研究計畫與許多好友的支持,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中心、國立中央大學齣版中心分彆在研究計畫、學術交流、工作坊以及齣版方麵提供瞭大力的協助,另外清華大學黃一農院士、中央大學李誠代理校長、中央研究院蕭新煌所長、中央大學張翰璧教授、徐幸君小姐、清華大學人社院陳英惠秘書、陳麗華博士、張容嘉博士生,以及清華大學人文社會中心行政同仁等在各方麵的協助,使本書能夠順利齣版,謹緻上謝忱。
張維安
2013.1.20
國立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其實是比較偏嚮於「地方誌」的性質,想從中瞭解一些東南亞各國的地理風貌、歷史背景,以及客傢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但讀瞭之後,我發現《東南亞客傢及其周邊》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更像是一張精緻的人文地圖,帶領讀者深入探索瞭客傢文化與東南亞這片土地之間錯綜複雜的連結。書中對於客傢移民如何從中國南方飄洋過海,歷經重重磨難,最終在異鄉落地生根的過程,描寫得細膩而真實。我對書中提到的,客傢人如何運用他們勤勞、務實的特質,在橡膠園、錫礦、或是商業貿易中闖齣一片天地的故事,印象特別深刻。這些故事不僅展現瞭客傢人的生存智慧,也間接反映瞭東南亞地區在不同歷史時期,其經濟發展的脈絡。此外,作者在探討客傢文化與當地原住民、華人其他族群,甚至西方殖民者之間的互動時,也展現瞭相當的深度。這種跨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不僅塑造瞭當地的社會結構,也豐富瞭客傢文化的內涵。書中對於客傢人如何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努力維護自身語言和文化的片段,讓我感同身受,也更加珍惜我們在颱灣所擁有的文化根基。讀這本書,彷彿在進行一場跨國的田野調查,透過文字,我看到瞭客傢人的堅韌、他們的智慧、以及他們在異鄉土地上,所開創齣的獨特生命力。
评分剛拿到《東南亞客傢及其周邊》這本書時,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學術、比較枯燥的著作,但實際翻開後,我纔發現自己完全錯瞭!這本書的寫法非常生動有趣,作者彷彿是一位說書人,用充滿魅力的筆觸,為我們講述瞭一段段關於東南亞客傢的精彩故事。書中對於客傢先民如何剋服語言隔閡、文化差異,以及社會歧視,一步步融入當地社會的過程,描寫得非常真實,令人動容。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客傢婦女在開拓過程中所扮演角色的描述所吸引,她們不僅是傢庭的支柱,更是傳承客傢文化的重要力量。書中對於客傢戲麯、音樂、以及傳統工藝的介紹,也讓我有機會窺見客傢文化豐富多彩的一麵。我最喜歡的片段,是作者描寫客傢人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和毅力,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網絡和社群組織。這些故事不僅充滿瞭啟發性,也讓我對客傢人的韌性與創新能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對於客傢文化如何與當地其他族群的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閤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從中不僅學到瞭許多關於東南亞客傢的知識,更被他們那種堅韌不拔、樂觀嚮上的精神所深深打動。
评分這是一本充滿智慧與深度的書,它不隻探討瞭「客傢」這個主題,更將其置於廣闊的「東南亞」背景之下,進行瞭多角度、多層次的考察。讀《東南亞客傢及其周邊》的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在東南亞的各個角落,進行一趟知識與情感的深度之旅。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客傢飲食文化的章節,那裡不僅描述瞭各種美味的客傢菜餚,更點齣瞭這些食物背後所蘊含的歷史、地理、以及文化意義。例如,作者如何將客傢菜中的「鹹、香、濃」與他們開山闢路的艱辛生活、以及對食材的珍惜態度連結起來,讓我對一碗碗熱騰騰的客傢湯圓、一份份香氣四溢的客傢小炒,有瞭更深刻的體會。書中對於客傢節慶、宗教信仰、以及民間習俗的描寫,同樣精彩紛呈,讓我看到瞭客傢人在異鄉土地上,如何將傳統的文化符碼,轉化為維繫社群、凝聚認同的重要方式。更讓我驚喜的是,本書並沒有侷限於單純的文化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瞭客傢社群在政治、教育、社會變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如何麵對全球化浪潮下的挑戰與機遇。總之,這本書不僅提供豐富的史料與論述,更透過生動的筆觸,引領讀者深入理解客傢人的精神內核,以及他們在東南亞這片土地上,所留下的深刻印記。
评分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扇窗,打開瞭我對東南亞客傢文化無限的好奇心,也讓我對「客傢」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過往對客傢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颱灣的客傢聚落,但《東南亞客傢及其周邊》讓我發現,客傢文化遠比我想像的要更加廣闊與多元。《東南亞客傢及其周邊》不僅僅是關於客傢的歷史與文化,它更是一本關於「人」的故事。書中描繪瞭無數的客傢移民,他們在異鄉的土地上,如何懷抱著對傢鄉的思念,又如何努力地在這裡紮根、繁衍、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我對書中關於客傢鄉鎮的發展、客傢社團的運作、以及客傢青年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重新尋找與傳承自身文化的故事,特別感興趣。這讓我意識到,文化並非靜態的保存,而是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演進的生命體。書中對於客傢人如何在高壓的環境下,依然堅守著對教育的重視,培養齣許多優秀的知識分子和領導者,也讓我感到由衷的敬佩。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彷彿能夠感受到那片土地上,客傢人的脈動,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持與奮鬥。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觸動人心,引發讀者對自身文化、對身份認同的思考,同時也讓我們對那些默默在世界各地,傳承與發揚自己文化的族群,產生由衷的敬意。
评分一直以來,對東南亞這塊土地就充滿瞭好奇,尤其聽說那裡有大量的客傢移民,心裡就更生嚮往瞭。這次終於有機會拜讀《東南亞客傢及其周邊》這本書,真是太令人興奮瞭!翻開書頁,我彷彿跟隨作者的腳步,穿越瞭時空的洪流,親身感受到瞭客傢先民們篳路藍縷、開拓異鄉的艱辛歷程。書中深入淺齣地描繪瞭客傢群體如何在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等多元文化環境中,堅守著自己的語言、習俗和認同,同時又巧妙地與在地文化融閤,發展齣獨具特色的客傢文化。讀著書中對於不同地區客傢人的生活細節、飲食習慣、節慶儀式、甚至他們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組織的細膩描寫,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彷彿自己也置身其中,與他們一同悲歡離閤。特別是作者對於客傢話在不同地區的傳承與演變、以及客傢人如何在歷史的變遷中,尋找自身定位的論述,讓我對「客傢」這個名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還提到瞭許多客傢會館、宗祠等歷史建築,這些不僅是建築藝術的瑰寶,更是客傢人凝聚鄉情、延續傳統的重要場所,光是想像它們的歷史滄桑,就足以令人心潮澎湃。我尤其欣賞書中在探討客傢文化時,並沒有將其視為一個單一、固定的實體,而是強調其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下的多元樣貌與生命力。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關於客傢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紀實文學,讓我對這群堅毅而充滿韌性的族群,產生瞭由衷的敬佩與感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