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錶於2025-01-17
卡耳此書就是將「崔維廉講座」時的講詞彙集而成,針對歷史的性質(歷史家與事實、社會與個人、歷史.科學與道德)、歷史的「因果問題」、編撰歷史的研究途徑等諸多問題,都詳加論列,精闢而透徹的分析,使得本書的價值益加重要。為研究歷史學的人不可不知、不能不讀的書。
作者簡介
愛德華.卡耳(Edward Hallett Carr, 1892-1982)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究員。
1916年劍橋畢業後進外交部長達20年,閒暇時研究19世紀俄國作家和思想家的傳記。
1936年,擔任威爾斯亞伯理斯威斯大學的國際關係學教授,這段期間發表了著名作品《二十年的危機,1919-1939》。
1941年到1946年成為《泰唔士報》的助理編輯,撰寫社論,也因此辭去教職。
1950年出版大部頭作品《蘇俄史》第一卷,至1978年共計十四卷。
1953年獲得牛津大學巴里奧學院的政治學教職。
1955年起成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資深研究員。
1961年出版《何謂歷史?》時已年近70,後來一直待在劍橋至1982年以90歲高齡過世。
卡耳在台灣(代譯序):江政寬
導論:理查.伊凡斯
入門短箋:R. W. 戴維斯
第二版前言:E. H.卡耳
來自卡耳的檔案:《何謂歷史?》第二版的筆記:R. W. 戴維斯
第一章 歷史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事實
第二章 社會與個人
第三章 歷史、科學和道德
第四章 歷史中的因果關係
第五章 歷史即是進步
第六章 打開眼界
譯名對照表
第一章 歷史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事實
「何謂歷史?」為了不要讓人覺得,這是個毫無意義或者多餘的問題,我在本文中要引用兩段分別跟第一版與第二版《劍橋近代史》(The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有關的段落。1896年10月,阿克頓(Acton) 針對他負責編輯的《劍橋近代史》,向劍橋大學出版社的評審員提出了一份報告:
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以對最大多數人有用的方式,完整地紀載19世紀即將遺留下來的知識。……藉由審慎的分工,我們應當能做到這一點,也能使每一個人明瞭最新的證據,以及國際研究中最成熟的結論。
我們這一代還不可能擁有定論的歷史(ultimate history);不過,我們能夠拋棄因循守舊的歷史(conventional history),也能夠說明從這一頭到另一頭的歷史道路上,我們己經得到的論點。既然所有的資料都能得到,每一問題也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然而,幾乎整整60年後,喬治.克拉克(George Clark) 教授在他為第二版《劍橋近代史》所寫的總論裡,對阿克頓及其共同撰稿人的信念———有一天終將寫出「定論歷史」———做了評論,他說道:
下一代的歷史學家並不期待這樣的機會。他們期盼自己的作品一再被人取代。他們認為,有關過去的知識,是通過一人或多人的心靈而流傳下來,也經由他們做過「處理」,因此,不可能由任何情況也改變不了的元素原子(atoms)和非人原子來構成。……歷史的探究似乎是毫無止境的,因而一些缺乏耐性的學者,便在懷疑主義,或者,至少是在下述信條中找慰藉:既然所有的歷史評判皆涉及到人和觀點,那麼此與彼,並無所謂的優劣,也沒有「客觀的」歷史真實。
何謂歷史(第2版)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謂歷史(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