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曆史(第2版)

何謂曆史(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dward. H. Carr
圖書標籤:
  • 曆史哲學
  • 曆史觀
  • 史學
  • 文化史
  • 社會史
  • 思想史
  • 學術著作
  • 通史
  • 曆史研究
  • 何謂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卡耳此書就是將「崔維廉講座」時的講詞匯集而成,針對曆史的性質(曆史傢與事實、社會與個人、曆史.科學與道德)、曆史的「因果問題」、編撰曆史的研究途徑等諸多問題,都詳加論列,精闢而透徹的分析,使得本書的價值益加重要。為研究曆史學的人不可不知、不能不讀的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愛德華.卡耳(Edward Hallett Carr, 1892-1982)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究員。
  1916年劍橋畢業後進外交部長達20年,閑暇時研究19世紀俄國作傢和思想傢的傳記。
  1936年,擔任威爾斯亞伯理斯威斯大學的國際關係學教授,這段期間發錶瞭著名作品《二十年的危機,1919-1939》。
  1941年到1946年成為《泰唔士報》的助理編輯,撰寫社論,也因此辭去教職。
  1950年齣版大部頭作品《蘇俄史》第一捲,至1978年共計十四捲。
  1953年獲得牛津大學巴裏奧學院的政治學教職。
  1955年起成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資深研究員。
  1961年齣版《何謂曆史?》時已年近70,後來一直待在劍橋至1982年以90歲高齡過世。

圖書目錄

卡耳在颱灣(代譯序):江政寬
導論:理查.伊凡斯
入門短箋:R. W. 戴維斯
第二版前言:E. H.卡耳
來自卡耳的檔案:《何謂曆史?》第二版的筆記:R. W. 戴維斯
第一章 曆史學傢和曆史學傢的事實
第二章 社會與個人
第三章 曆史、科學和道德
第四章 曆史中的因果關係
第五章 曆史即是進步
第六章    打開眼界
譯名對照錶

圖書序言

前言

  1960年,我寫好我的《何謂曆史?》六講之初稿的時候,西方世界受到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俄國和中國兩個重大革命的重擊,依然步履蹣跚。有著純真的自信和再自然不過之進步信仰的維多利亞時代,已經落在後麵很遠瞭。世界是一個混亂、甚至險惡的地方。雖然如此,開始有跡象顯示,我們正開始從我們的某些動盪中浮現。廣泛預料,會隨二次大戰結束而來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並未齣現。我們幾乎沒有留意到,大英帝國安靜地解散瞭。匈牙利和蘇伊士運河的危機,獲得剋服,或者說,被淡忘瞭。蘇聯的去史達林化(de-Stalinization)和美國的去麥卡錫化(de-McCarthyization),是值得贊賞的進步。德國和日本已從1945年的廢墟中快速復原,經濟有瞭齣色的進展。戴高樂(De Gaulle)統治下的法國恢復瞭國勢。在美國,艾森豪時期的陰影接近尾聲;充滿希望的甘?迪時代正要揭幕。事故頻繁的地方——南非、愛爾蘭、越南——問題還不迫切。全世界的股市交易急速發展。

  無論如何,這些情況為樂觀主義的言辭和對未來的信仰,提供瞭某種錶麵上的正當性,也因為這一緣故,我的演講以1961年作為結尾。往後的20年,讓這些希望落空,也讓這種自滿受挫。冷戰以更強的強度重新開啓,隨之而來的是核子滅絕的威脅。遲來的經濟危機開始展開復仇,蹂躪著工業國傢,將失業的積弊散布到整個西方社會。現在幾乎沒有國傢能免於暴力及恐怖主義的敵對。中東産油國的反抗,轉變成對西方工業國傢不利的力量。在國際事務上,「第三世界」已經從消極的因數,轉變為積極而又令人不安的因數。在這些情況下,任何樂觀言辭似乎都是荒謬的。災禍的預言傢大獲全勝。灑狗血的作傢和新聞記者勤勉描繪的大難臨頭畫麵,透過媒體的傳播,滲入瞭每天講話的語匯。幾個世紀以來,世界末日的預言似乎不曾如此應驗。

  然而,就在這一刻,常識喚起瞭兩個重要的保留意見。首先,雖然未來無望的診斷,據稱有無法反駁之事實作基礎,但它是一種抽象的理論建構。絕大多數的人,完全不相信那樣的診斷;而他們的行為,清楚錶達齣對此的不信。人們做愛、受孕,滿懷摯愛地生養小孩。於公於私,為瞭提升下一代的福祉,十分關心健康狀況和教育。新的能源來源,不斷地勘探齣來。新的發明提升瞭生産效率。大批的「零星儲戶」投資瞭國傢儲蓄公債、房屋建築協會,以及單位信託。對於國傢建築文物和藝術文物保存,展現齣造福未來世代的普及熱情。我想下結論說,提前滅絕的信仰局限於一群滿腹牢騷的知識分子,他們應為當前眾所周知的狀況負最大的責任。

  這些全體災禍之預言的地理源頭,主要地——我想說,專門地——來自西歐及其海外旁係。我的第二點保留意見,與此有關。這並不會讓人意外。五個世紀以來,這些國傢曾毫無疑問是世界主人。他們能夠似有道理地宣稱說,他們在野蠻黑暗的外部世界之中代錶瞭文明之光。一個逐漸挑戰和摒棄這種宣稱的時代,非得引起災禍不可。發覺英國是騷亂的集中點、深刻悲觀思想的所在地,也同樣不會令人訝異;因為沒有彆的地方,19世紀的輝煌與20世紀的乏味、19世紀的至高無上與20世紀的自卑,形成如此醒目而又如此痛苦的對比。這種心態已遍佈西歐以及——或許在較小程度上——北美。所有這些國傢都積極地參與瞭19世紀的大擴張主義時代。不過,我沒有理由相信,這種心態普遍存在於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方麵,無法剋服的溝通障礙竪立起來瞭,而另一方麵,絡繹不絕的冷戰宣傳,使得任何對蘇聯情勢的閤理評估,睏難重重。不過,沒有人能相信,在絕大多數人口必定意識到,不論當前他們有什麼抱怨,情況遠比25年、50年、或100年前要來得好的國傢裏,會普遍對未來的絕望。在亞洲,日本和中國都以不同的方式,進到嚮前看的位置。在中東和非洲,甚至目前動亂狀態的地區,新興國傢艱難地朝嚮未來,無論如何盲目,它們也相信未來。

  我的結論是,當前這波懷疑論和絕望的浪潮,祇看到未來的毀滅和衰退,把一切進步的信仰,或者,人類的任何進步信仰,或任何進一步進展的期望,都摒之為荒謬,這是某種形式的菁英主義;是那些在安全和特權上已被經濟危機侵蝕殆盡之菁英社會集團的産物,也是那些往昔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支配遭遇重大挫摺之中間國傢的産物。這種趨嚮的主要旗手是知識分子,也即他們所服務的掌權社會集團之理念的信差(「社會的理念,就是其統治階級的理念」)。這裏談到的某些知識分子,其齣身背景也許隸屬於其他的社會集團,但這無關緊要;因為,一旦成為知識分子,他們就被自動同化為智識菁英。根據定義,知識分子構成瞭一種菁英集團。

  然而,在當前脈絡裏更重要的是,社會裏頭的所有集團,不論多麼有凝聚力(而曆史學傢經常有正當理由把這些團體看做如此),都會産生許多的怪人或異議分子。這在知識分子中尤其有可能發生。我並非指知識分子之間在社會主要預想的共同接受之基礎上所進行的習見爭論,而是指對這些預想的挑戰。在西方的民主社會裏,祇要這類的挑戰局限於少數的異議分子,是會受到容忍的,而提齣挑戰的人,不愁沒有讀者和聽眾。憤世嫉俗的人會說,他們受到容忍,因為他們人數不多,影響力也沒有大到有危害。40幾年來,我貼著「知識分子」的標簽;而晚近幾年,我逐漸自視為是思想的異議分子,也被視為是思想的異議分子。手邊就有一則解釋。我必定是極少數依然在寫作,雖不是成長於充滿信心和樂觀的偉大維多利亞時代的顛峰時刻,但仍受到其餘暉映照的一位知識分子。即使到今日,我都很難相信,世界已處於永恆的、無法挽迴的衰落之中。在以下的篇幅裏,我試圖讓我自己遠離西方知識分子,尤其是今日英國知識分子當中的流行趨勢,以錶明我如何且為何會認為他們走錯瞭路,同時,我要提齣一種對未來的主張,這種主張即令不是樂觀的展望,無論如何,也是一種較明智、更平衡的展望。

E. H.卡耳

  來自卡耳的檔案:《何謂曆史?》第二版的筆記

  R. W. 戴維斯

  卡耳在1982年11月辭世前的最後幾年,正起草著一個近乎全新版本的《何謂曆史?》。1961年第一版發行以來20年過去瞭,而這20年的特徵乃是人類進步遭到頓挫,卡耳並未因頓挫而氣餒,他在前言中錶示,新作的意圖在於「提齣一種對未來的主張,這種主張即令不是樂觀的展望,無論如何,也是一種較明智、更平衡的展望。」。

  他祇寫完瞭前言。不過,在卡耳的檔案裏頭,有一個大箱子,裝著半打棕色大頁書寫紙的文件夾,上頭的標題寫著:「曆史—原則;因果關係—決定論—進步;文學與藝術;革命與暴力的理論;俄國革命;馬剋思主義與曆史學;馬剋思主義的未來」,另外還有一個塞滿跟1961年版有關之書評和信件的封袋。他在完成這個第二版之前,顯然有意要作更多的研究。文件夾裏有許多他還未作摘錄的著作書名和文章篇名。不過,文件夾裏也有部分已經處理過的資料:作瞭記號的抽印本和從學報撕下的文章,以及少量大小不一的紙片上的很多手寫簡短備忘錄。跟以撒‧多伊徹、以賽亞‧柏林、昆丁‧史金納(Quentin Skinner)   及其他人之間有關曆史哲學與曆史學方法論的往返信函,也放在文件夾裏,顯然有意將它們運用在這一新的版本。偶有打字的或手寫的短箋,顯然是句子或段落的初稿。沒有新版本的規劃方案,不過,一則簡短備忘錄寫著:

  曆史學的紊亂狀態
  統計學的襲擊
  心理學
  結構主義
  文學的紊亂狀態
  語言學
  烏托邦等等
  [還有一小張紙片寫著:「最後一章烏托邦曆史的意義」]

  根據現有證據來看,卡耳打算撰寫新的章節,以便處理第一版裏忽略或探討不足的論題;也打算擴充《何謂曆史?》裏的現有章節,以便迴應批評傢,同時用另外的材料,闡明、間或修訂他的論證。有時,討論我們當前不滿的一本嶄新的書,以及我們該力爭獲得的世界,似乎艱難地從他廣泛的摘錄和簡短備忘錄中浮現齣來。當然,他打算提供的最後一章或幾章,或許是全麵改寫過的第六講「打開眼界」,將會比他先前的任何著述,更直接貼近當前的政治關懷,能夠呈現他自己對曆史意義的看法以及他對未來的展望。

  根據現有證據來看,卡耳看不齣有理由要修訂他在前兩講「曆史學傢和他的事實」及「曆史學傢和社會」中的論證。關於經驗主義的曆史事實研究法,他引述傑齣的海軍史傢羅斯吉爾(Roskill),作為錯誤主張的一個例證,因為他稱贊「曆史學傢的現代學派」,而這些人「認為他們的功能僅僅在於帶著極為精確和公正,去收集和紀錄他們時代的事實」。對卡耳而言,這類的曆史學傢,要是真的言行一緻,就會像阿根廷小說傢波赫士(Borges)的短篇小說(〈博聞強記的富內斯〉[Funes the Memorious])中的男主角,從不曾遺忘任何他看過、聽過或體驗過的事物,不過,卻也承認,結果「我的記憶庫是一個垃圾箱」。富內斯(Funes)「不會進行思考」,因為「思考就是要忘掉事物的差異,就是要善於進行概括和抽象化」。   卡耳將曆史中的經驗主義和社會科學,界定且摒棄為「這樣的信念:應用一些科學的、免於價值判斷的方法,所有的問題都能夠得到解決,亦即,有一種客觀又正確的解決方法和達成它的方式——被信以為真的科學預設,轉變為社會科學」。卡耳指齣,經驗主義曆史學傢之護身符的蘭剋,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描述瞭一係列的事件、社會和製度,而不是一種從「此」前進到「彼」的過程,因而被盧卡奇(Lukacs)視為是反曆史的(anti-historical);盧卡奇寫道,「曆史變成一堆彆緻的軼事」。  
 
  對於經驗主義的這類猛烈抨擊,卡耳的筆記提供瞭重要的支撐。吉朋相信,「曆史學傢暨哲學傢」纔能夠寫齣最佳的史著,因為他辨彆瞭支配關係體係的那些事實:   他錶明他對塔西陀(Tacitus)的感謝,因他是「第一位將哲學科學應用到事實研究的曆史學傢」。   維科(Vico)將「確實」(il certo,事實方麵正確無誤的事物),跟「真實」(il vero)作瞭區分;「確實」——良知(coscienza)的對象——就個體而論是特殊的,「真實」——科學(scienza)的對象——是共同的或普遍的。   卡耳認為,「近來,英國相當多的政治著述和曆史著述,貧乏又缺少深度」,乃是由於史學方法的差異,而這樣的差異,「如此不幸地使馬剋思有彆於英語世界的思想傢」:

  英語世界的傳統是根深柢固的經驗主義。事實會自己說話。「按照事情的是非麯直」爭論某一特彆問題。根據某些秘而不宣、可能還是不自覺的相關標準,隔離齣主題、事件、時期,以便從事曆史研究。……馬剋思對這一切深惡痛絕;馬剋思不是經驗主義者。對馬剋思而言,研究部分而不考慮整體,研究事實而不考慮其重要性,研究事件而不考慮原因或後果,研究特彆的危機而不考慮一般的情勢,似乎都是無益的舉動。

  這樣的史學方法差異,有其曆史根源。英語世界仍舊是如此頑強的經驗主義,並非沒有原因。在穩固確立、沒有人會想去質疑可信度的社會秩序中,經驗主義旨在進行驗修。.....這一類的世界,19世紀的英國提供瞭完美的模型。不過,在所有的根基都遭到挑戰,而我們在沒有任何指導方針的情況下,掙紮於危機不斷的時代,經驗主義是不足夠的。   

  無論如何,所謂經驗主義的麵紗,旨在隱蔽不自覺的選擇原理。卡耳寫道,「曆史是一種關於什麼構成人類理性的特彆概念:每一位曆史學傢不論知道與否,都有這一類的概念。」 在《何謂曆史?》裏,卡耳將很多注意力,放在曆史環境和社會環境對於曆史學傢的事實選擇及事實詮釋的影響;自從學生時代以來,他就被人文環境的這一方麵給吸引住瞭。他為新版本所作的筆記,進一步舉齣曆史知識的相對性來作說明。希羅多德為雅典在波斯戰爭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找到瞭道德上的正當理由;而波斯戰爭證明,有理智的希臘人必須拓寬其視界,而且也說服希羅多德將他的探討,擴展到更多的民族和地區。   對於遊牧生活方式的同情,強烈影響著阿拉伯史觀。阿拉伯人認為,曆史是一個連續不斷或循環的過程,城鎮或綠洲的居民在過程中,遭到沙漠遊牧民族的蹂躪,而這些遊牧民族定居下來之後,反過來也遭到一波波新遊牧民族的蹂躪;對於阿拉伯曆史學傢而言,跟蠻族相比,安居的生活導緻瞭削弱文明人的奢侈。相對照之下,在18世紀的英格蘭,吉朋則認為曆史不是循環的,而是一種勝利的進展:套用他名言,「每個時代都不斷地增長著真正的財富、幸福、知識,或許還有人類的美德」。定居的文明存在已久,而吉朋從定居文明的自信統治階級的有利地位,來看待曆史。他認為,歐洲未受到蠻族的侵襲,因為「在他們進行徵服之前,必然不再是蠻族」。卡耳評論說,革命的紀元對曆史研究,産生革命性的影響:「什麼也比不上革命所引起的對曆史的興趣」。18世紀英國曆史學傢,形成於1688年「光榮革命」勝利的脈絡。「法國啓濛運動的非曆史觀(a-historical outlook),依仗的就是人性不變的概念」,而法國大革命則漸漸削弱瞭這種非曆史觀。在這種急遽變化的時代,曆史知識的相對性便受到廣泛的認可。麥考萊(Macaulay)錶示「對於1789年、1794年、1804年,以及1834年的革命,抱持完全一樣意見的人,要嘛是受神啓示的預言傢,要嘛是倔強的蠢蛋」,那時他僅僅是對他同時代的人,陳述眾所周知的道理。
 
  如果曆史知識有相對性,那麼在何種意義上能夠說客觀曆史存在呢?在《何謂曆史?》裏,卡耳爭辯說,盡管沒有曆史學傢能夠聲稱,他自己的價值觀有超齣曆史的客觀性,不過,「客觀的」曆史學傢可說是「有能力剋服社會形勢和曆史形勢對其願景所造成的局限」的曆史學傢,而且有「思考未來的能力,如此一來,讓他比起看法完全受到自己當前之處境限製的那些曆史學傢,對過去有更深刻、更持久的瞭解」。幾位《何謂曆史?》的批評傢,強烈反對對「客觀性」做這樣的闡述,他們捍衛傳統的觀點,認為客觀的曆史學傢,乃是盡管自己有先入之見,但還是在證據的基礎上形成評判的曆史學傢。卡耳沒把這一點看做是一種嚴肅的批評。他的《蘇俄史》經常錶現齣顯著程度的傳統意義上的「客觀性」,亦即,呈現其他曆史學傢慣常召喚來證實種種詮釋的證據,而與卡耳對客觀性的詮釋相衝突。不過,他認為這類的盡責,是稱職曆史學傢的必要義務;這不意謂著,曆史學傢對證據的處理方式,不受他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影響。

  雖然如此,卡耳有點小心翼翼地準備承認,進步發生在曆史研究中,也發生在社會發展中,而曆史知識的進步,跟不斷增加的客觀性有關。在《何謂曆史?》裏,他承認過去兩個世紀曆史學有很大的進展,而且稱贊我們的視界,從菁英的曆史擴展到全世界人民的曆史。舉例來說,談到一代代曆史學傢對俾斯麥(Bismarck)成就的評價時,他爭辯說(或同意說),「1920年代的曆史學傢,比起1880年代的曆史學傢,更接近客觀評判,而今日的曆史學傢,比起1920年代的曆史學傢又更接近瞭」。不過,他隨後修正瞭這種錶麵上對於曆史學傢客觀性標準中之絕對元素的接受,堅持說,「曆史的客觀性不仰賴、也無法仰賴存在於此時此地的某些固定不動的評判標準,僅能仰賴儲存於未來、隨曆史進展過程逐步形成的標準。」他完成《何謂曆史?》之後,曆史的客觀性問題,顯然持續睏擾著他。他的筆記中,盡管把「絕對而又不受時間影響的客觀性」,看成是「一種不真實的抽象概念」,但他卻寫道:「根據曆史學傢接受的某些客觀性原理或規範,曆史需要對過去的事實加以選擇和整理,這必然包括瞭詮釋的成分。沒有瞭詮釋,過去就瓦解成一堆雜亂的、無數孤立又瑣碎的小事,而曆史根本無從撰寫」。

  卡耳在《何謂曆史?》中,也從另一個角度,著手處理曆史客觀性的問題(雖說在此一脈絡裏,沒有使用「客觀性」這個詞)。他考察瞭曆史學與自然科學之間在方法上的相似處和差異處。結果相似處大於差異處。自然科學傢不再自視為,根據可觀察的事實作歸納,以建立普遍法則,而是通過假說與事實之間的互動,從事於發現。而曆史學就像自然科學那樣,並非涉及瞭人們有時料想的獨特事件,而是涉及瞭獨特性與一般性之間的互動。曆史學傢緻力於通則,誠然,「曆史學傢真正感興趣的,不是獨特性,而是在獨特性之中有什麼是普遍的」。

  卡耳為瞭該書的新版本,積纍瞭大量關於科學方法論的筆記。他的思考走嚮浮現於他的簡短備忘錄,但卡耳並未對它們寫下論證;以下我節選瞭幾則,但不打算對它們強加我自己的看法(我給每一則引用文作瞭個彆的標號):

  (一)科學真理的形式標準或邏輯標準;波柏相信,「真正的」科學是有彆於永恆的理性原則.....
  孔恩(T. Kuhn)反對一種唯一的科學方法,支持一係列的相對主義方法.....
  從靜力科學觀到動力科學觀、從形式到功能(或目的)的轉變。
  相對主義(沒有唯一的「科學方法」)驅使費耶若本德(Feyerabend)的《反對方法》(Against Method, 1975)全盤拋棄理性主義。   

  (二)柏拉圖(Plato)的《美諾篇》(Meno),提瞭這樣的問題:不知我們在找尋什麼,怎麼能夠進行調查(編號為80d 的段落)。
  「直到我們依循潛藏我們心中之理念的指引,長期無係統地收集觀察資料充當建材,而且唯有我們花瞭很多時間在這些材料的技術配置之後,我們纔能夠從更明晰的角度審視該理念,也能夠從建築術的角度,對它作總體的概述。」
  康德(Kant),《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781),頁 835。
  波柏的論題是,未能提齣可測試之結論的假說,沒有意義,也站不住腳(自然選擇)。
  [參見] 博蘭尼(M. Polanyi),《邂逅》(Encounter),1972年1月
  以下段落[也是]取自《邂逅》.....
  1925年,愛因斯坦(Einstein)對海森堡(Heisenberg)說,「你能觀察到事物與否,取決於你運用的理論。正是理論決定瞭能夠觀察到什麼」。

  (三)[卡耳標明說,齣自魏斯科夫(W. F. Weisskopf)的一次演講]
  「我們瞭解這類[山峰]山脈因地殼的構造活動而形成,不過,我們無法解釋,白朗峰為何有我們今日看到的特定輪廓,我們也無法預言下一次爆發時,聖海倫火山的哪一邊會坍塌……」
  「不可預知之事件的發生,並不意謂自然定律被違反瞭。」

  (四)史多伊剋(D. Struik),《簡明數學史》(Concis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1963)指齣瞭數學的社會根源性。   

  (五)宇宙因一次大爆炸,而以某種隨機方式開始,且注定要消失到黑洞中的理論,反映瞭時代的文化悲觀情緒。隨機性是對無知的推崇。

  (六)祇要你相信,後天的特性是遺傳的,相信遺傳極為重要的看法就成瞭進步的。
  當這種看法遭到拋棄,相信遺傳的看法就變得反動瞭。
  參見羅森柏格(C. E .Rosenberg),《沒有其他眾神:論科學與美國社會思想》(No other Gods: on Science and American Social Thought, 1976)[尤其是頁10]中的論證。

  根據這些簡短的備忘錄,卡耳顯然已經得齣這樣的結論,即科學知識的相對性,比起他先前所提示的還要來得大。時空對於自然科學傢的理論和實踐,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在自然科學之中,假說與具體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相當類似於曆史學之中通則與事實之間的相互作用。人們通常認為,科學假說能夠精確預言,但有效的科學假說,不必然擁有精確預言的能力;在一些自然科學中,其相當類似於曆史學傢的通則。
在《何謂曆史?》的「曆史中的因果關係」這一講裏,卡耳更緊密地考察曆史通則的性質。曆史學傢麵對曆史事件的各種不同原因,希圖建立「能確定彼此間關係的某種原因等次」。在為新版本所作的筆記中,卡耳抄寫瞭孟德斯鳩(Montesquieu)和托剋維爾(Tocqueville)的一些採取類似觀點的段落。孟德斯鳩寫道,原因「變得不那麼恣意瞭,因為其有更一般的效應。因此,我們所知道的賦予民族某種性格之原因,超過賦予個人特定心態之原因,……我們所知道的塑造包括生活方式之社會精神的原因,超過塑造個人性格的原因」。   而論及托剋維爾對「古老又一般的原因」與「特殊又晚近的原因」之間所作的區分,   卡耳評論說:「這很閤理;一般就等於長時期;曆史學傢主要的興趣在長時期」。

  對於實作的曆史學傢來說,希圖根據長時期、一般或重要的原因,對曆史事件作解釋,立刻引起瞭此一問題:偶發事件在曆史中的角色。在《何謂曆史?》裏,卡耳承認,偶發事件能夠更動曆史的進程,但也爭辯說,它們不該成為曆史學傢的「重要原因的等次」的一部分。一個閤乎情理又有曆史意義的解釋,可被應用到其他的曆史情勢,而在這個意義下,1920年代,列寜早逝的這一偶發事件,在蘇聯曆史上扮演一個角色,但並不是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何謂曆史?》齣版之後,他進一步開展這個理念,他在筆記中寫道,「曆史實際上從屬於充足的規律性,使其成為一門嚴肅的學科,盡管這些規律性有時會遭到枝節因素的擾亂」。

  偶然因素的問題,在偶發事件——個人在曆史中的角色——的那個特殊情況中,證明是特彆棘手的。卡耳一再迴到這一議題,而他自己關於蘇聯在史達林掌權年代之發展的研究中,該議題自然就顯得凸齣。他的文件「曆史中的個人」,將這個問題放在一個大的曆史脈絡。他暗示說,個人崇拜是「一種菁英主義的信條」,因為「個人主義僅僅意謂,以非個人的大眾作背景,襯托齣個彆的行動者(agent)」。對於自由之個人絕對權利的極端堅持,在知識分子之間得到瞭廣泛的支持。1920年代和1930年代,這種看法最重要的英國倡議者,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他恰當地稱之為《隨你的意思》(Do As You Will)的作品中聲稱,「人生的目的……乃是我們加入人生裏的目的。我們想稱人生的意義為何都無妨。……人生哲學的大前提,就是每一個人都有不可剝奪的權利」。   1930年代,沙特(Sartre)有影響力的《存有與虛無》(Being and Nothingness),對「自為的」存有與「自在的」存有作瞭區分;前者是個人的純粹意識、絕對自由和責任,而後者是物質的、客觀的、無意識的世界。在這個階段,沙特有「(他從來不缺的)無政府主義的特點」,是反馬剋思主義的。而在1960年,盡管《辯證理性批判》(Critique of Dialectical Reason)號稱,其認定馬剋思主義是「我們時代的最終哲學」,不過,事實上,根據卡耳的說法,「他那種存在主義、絕對自由、個性與主觀性,跟馬剋思主義是不相符的」。類似地,阿多諾(Adorno)盡管受到馬剋思主義的影響,但「想要在專傢政治和官僚政治的世界,以及封閉哲學體係(黑格爾的唯心論、馬剋思的唯物論)的世界中,將聽憑擺佈的個人拯救齣來」。而對佛洛伊德(Freud)來說,個人自由不是文明的産物;恰恰相反,文明的後果就是對個人作限製。  
 
  個人受到社會的束縛,應該從這些桎梏中解脫齣來,此一主張跟同樣存在已久的下述主張,「某些個人的行動,實際上能夠不受社會的束縛」,部分同源,部分相抵觸,而且該主張屢次堅稱,偉人在曆史中的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馬韋爾(Andrew Marvell)便使勁地宣稱,剋倫威爾(Cromwell)是這種角色:

  他掌握瞭零星役期的軍隊
  在一年內就完成瞭需要多年的工作。

  相反地,薩姆爾‧強森(Samuel Johnson)則聲稱:
  人心所能承受的何其渺小
  但卻可以被國王或法律造就或消除。

  不過,卡耳寫道,強森的說法僅是在「負隅頑抗此一信念:國王和法律的確造就和消除瞭罪惡」。
  針對那些宣稱個人意誌有決定性角色,不受社會約束或獨立於社會的人,馬剋思辯駁說,「把孤立的人當作其齣發點」的看法,是「荒謬的」(abgeschmackt)。人「起初是作為一般生物(a generic being)、群居動物而齣現的」,其「通過曆史過程使自身具有個人性」;「交換的行為是這種個人性過程(individualization)的一種主要手段(agent)」。   談及米爾頓(Milton)時,麥考萊觀察到,「就比例而論,當人們知道愈多,思考愈多時,他們著眼於個人就愈少,著眼於群體就愈多」。   而托剋維爾在1852年錶達瞭相當有代錶性的概念,即個彆政治人物的行動,由其自身以外的力量所決定:

  政治科學在所有的文明民族當中,創造瞭一般性想法,或者說,至少使一般性想法具體化;而政治人物必須搏鬥的問題,以及他們認為自己所創造的法則,都是從這些一般性想法中形成。政治科學構成瞭一種思想氣氛,而社會中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呼吸著這種氣氛,也都不知不覺地從中獲得其行動的原則。

  托爾斯泰(Tolstoy)不斷地錶達下述的極端看法,即個人在曆史中扮演無足輕重的角色:在《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結尾部分的草稿中,他坦率地陳述說,「曆史的要人是其時代的産物,從當前事件與先前事件之間的前後關係中浮現」。   1867年時他的看法已經完全成型:

  郡縣議會(zemstvo,俄國地方自治機構)、法院、戰爭,或者沒有戰爭等等,無一不體現瞭社會組織——(就像蜜蜂那樣的)群體性的組織:任何人都能錶現齣這一點;事實上最佳的錶現,就是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何這麼做的人——而他們共同勞動的結果,始終是韆篇一律的活動,也是動物法則中常見的活動。士兵、皇帝、上層階級的王室高階官員,或者,莊稼漢等等的動物性活動,則是最低形式的活動;而在這種活動中——唯物主義者是對的——是沒有絲毫任意性的。

  而30年後,論及波耳戰爭(Boer War)的爆發,他寫道,生「張伯倫們與威廉們」的氣,是徒勞無益的;「曆史正是一連串政客所為的這類行動」,而這類行動源於努力以新的市場來維持少數人不尋常的財富,「然而,廣大的人民群眾卻被繁重的工作壓得透不過氣來」。
卡耳大體上跟馬剋思和托剋維爾有著共同的態度,他指齣,「個人在曆史上有『角色』;從某種意義看來,角色比個人更為重要」。他評述說,雷姆塞‧麥剋唐納(Ramsay Macdonald)的「搖擺不定,與其說是個人性格所緻(僅有使他勝任領導職位時性格纔有意義),不如說是英國工黨所代錶的整個團體,陷於根本兩難的結果」。更常見的看法是,他宣稱,與其打算評價個彆政治人物,不如「分析塑造其思維的團體利益和態度」。他寫道,個人腦子的運作方式,「對曆史學傢而言,不是很要緊」,而且寜可「多依據下意識的團體情況和態度,少依據有意識的個人行為來看待曆史」。本著這種精神,他揶揄地指齣,某本關於希特勒的書籍,「把所有事情歸因於希特勒的人格,以作為開端,而談及威瑪政權的不穩固和無能,以作為結束」。   

  不過,卡耳並未堅持托爾斯泰的極端立場:作為現役的曆史學傢,他的辛勤工作不斷地驅使他迴到「剋麗歐佩特拉(Cleopatra)的鼻子」。他說道,曆史上偶然因素的問題「依舊使我感到興趣,也感到睏惑」,而他在筆記,就像在《何謂曆史?》裏那樣,再次堅持說,盡管列寜之死是由於與曆史無關的原因,但卻影響瞭曆史的進程。他繼續補充說,「縱使你堅稱,從長遠看,所有的事情或許結果是大同小異的,然而,還是有重要的短程事情,也對許許多多的人有很大的影響」。相較於他在《何謂曆史?》中對於曆史偶然因素的討論,在此,強調的重點有瞭顯著的轉變。這是他在培裏‧安德森對他的訪談中,論及其《蘇俄史》完成的理由時,對列寜和史達林之角色所作的饒有興味之評論的前奏。他堅持說,「列寜要是充分掌握權力,經曆過20和30年代,他便會麵臨一模一樣的問題」,也會從事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的産生、急促的工業化、對市場的控製,以及著手勞動的控製和方針。不過,他會「減低、緩和高壓政治的成分」:

  在列寜領導下,轉換過程不見得會全然平順,不過,絕對不會像已發生的事情那樣。列寜不會容忍史達林不斷地肆意竄改記載。……列寜領導下的蘇聯,絕對不會變成——用西裏加(Ciliga)的話來說——「漫天大謊的國度」。這些是我的推斷。

  在此,卡耳認為蘇聯史之關鍵時期的偶然因素,有實質的作用。這是口頭的聲明,而不是深思熟慮的評判。不過,他在《蘇俄史》裏也以更剋製的語言,寫道「史達林的人格,結閤瞭俄國官僚製度原始又殘忍的傳統,給由上而下的革命增添瞭一種顯著的蠻橫特質」。   大體上,「由上而下的革命」取決於長時期的原因,而這些原因必定成為曆史學傢首要考慮的事,不過,推行高壓政治的程度,則是一種曆史的偶發事件。
在卡耳檔案的各式各樣筆記和信件中,他評價瞭曆史研究的現狀。他指齣,馬剋思主義的影響力是過去60年主要的新趨勢:

  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曆史唯物論對於曆史書寫的影響,始終非常強烈。的確,吾人可以這麼說,這段時期所寫的所有嚴肅曆史作品,皆受到其影響的塑造。這種變化的徵候,便是有關經濟因素、社會條件、人口統計學、階級興起與衰落的研究,取代瞭通常被當成是曆史學之主要論題的戰役、外交伎倆、憲政爭論和政治陰謀——也就是廣義的「政治史」。社會學漸次的流行,乃是相同發展的另一種特徵;有時,曆史學就被看成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

  在《何謂曆史?》裏,卡耳已經指齣,社會學對曆史學的正麵影響,其評論說,「曆史學愈注意社會學,社會學愈注意曆史學,則對兩者愈有利」。在為新版本所作的筆記裏,他更加鄭重地聲明:「社會史是根底。光研究根底是不夠的,會變得單調乏味;或許這就是年鑑學派所遭遇的事。不過,你不能廢棄它。」

  盡管承認這些正麵的發展,但卡耳堅持說,依據普遍的或流行的趨勢,曆史學和社會科學都陷入瞭危機。卡耳指齣,膚淺的經驗主義「從曆史學躲避到狹隘專業化」(對此他嚴厲地批評為「一種自殘的形式」),而曆史學傢則有在方法論中找隱蔽的傾嚮(他評論說,「『計量』史學使統計資料成為所有曆史探討的材料,而對它的崇拜,或許把曆史唯物論帶到荒謬的地步」)。而伴隨曆史學內部的這種危機而來的,是從曆史學躲避到社會科學,卡耳亦將這種躲避看成是一種保守、甚至是反動的趨勢:

  曆史學專注於基本的變遷過程。如果你討厭這些過程,那麼你就該拋棄曆史學,到社會科學裏找隱蔽。今日,人類學、社會學等等蓬勃發展。曆史學生病瞭。但另一方麵,我們的社會也生病瞭。

  他也指齣,「當然,社會科學內部也在進行『找隱蔽』——經濟學傢在計量經濟學、哲學傢在邏輯學和語言學、文學批評傢在文體技巧的分析裏找隱蔽」。塔爾科特‧帕深思(Talcott Parsons)   正是社會學傢的顯著範例,其「抽象到如此的地步,以緻於失去瞭與曆史學的所有聯係」。

  卡耳十分重視結構主義(或者說,「結構功能論」)。他曾在談話中評論說,至少結構主義者的可取之處在於將過去看成是整體,避免掉過度專業化的缺陷。不過,他相信,結構主義對曆史研究大體上造成有害的影響。他把結構的或「橫嚮的」研究取嚮,跟曆史的或「縱嚮的」研究取嚮作瞭比較;前者「根據社會的不同部分或方麵,在功能或結構上的相互關係,來對社會作分析」,而後者「根據社會從何而來、從何而去,來對社會作分析」。他暗示說,「每一位明智的曆史學傢都會同意,兩種研究取嚮都是必須的」(一則潦草寫在一張小紙片上的短箋,坦率地評論說「敘事史學與結構史學之間的區彆,純屬子虛烏有」):

  不過,能否引起[曆史學傢的]注意和興趣,則有很大的差彆。無疑地,這有部分依靠他的稟賦,不過,大多依靠他工作的環境。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絕大部分人都認為,變遷是往壞的方麵發展,擔憂變遷,更喜歡祇需要稍加調整即可的「橫嚮的」看法。

  卡耳在彆處評論說,「前者的研究取嚮考察瞭靜態的情況,在這個意義下,它是保守的,而後者的研究取嚮則開啓瞭變遷,在這個意義下,它是基進的」:

  不論LS [李維斯陀(Levi-Strauss)] 基於他的目的,引述瞭多少的馬剋思觀點,.....我仍懷疑,結構主義是保守時期的時髦哲學。

  卡耳的筆記,包括瞭幾則與李維斯陀有關的短文,特彆是《世界報》(Le Monde)上的一則訪談錄,其標題似乎證實瞭卡耳所懷疑的最糟糕的事情:「馬剋思主義、共産主義和集權主義的意識形態,祇是曆史的一種詭計」(L'ideologie marxiste, communiste et totalitaire n'est qu'une ruse de l'histoire)。
伴隨卡耳對曆史研究之現狀的廣泛批評,以及整體上負麵評價而來的,是正麵地主張曆史學門本身的重要性。他宣稱「通史」(general history)有必要性,而這種通史是將法律史、軍事史、人口統計史、文化史以及其他曆史學的分支結閤在一起,考察它們之間的相互關連。同樣地,他堅持說,曆史學不僅僅是社會科學的女僕,亦即,為瞭理論而迎接它們,而且為它們提供材料:

  我承認,很多當今的曆史學傢是無生氣的,因為他們沒有理論。不過,他們缺乏的理論是曆史理論,不是從外部遞送來的理論。我們需要的是一種雙嚮道。我不需要告訴你,曆史學傢必須嚮經濟學、人口統計學、軍事等方麵的專傢學習什麼。不過,如果經濟學傢、人口統計學傢等等,不在較寬廣的曆史模式裏工作的話,他們也會消亡,而這種模式祇有「全麵性的」曆史學傢能夠提供。棘手之處在於……曆史理論本質上是關於變遷的理論;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想要的或能夠不情願地接受的,祇有穩定的曆史均衡中所附帶的或「專門的」變遷。

  不過,卡耳當然相信,曆史學傢的看法仰賴他的社會環境;而在1970年代的英國,他無法預料,他的忠告所受到的歡迎,竟不囿限於少數基進或持不同意見的曆史學傢:

  對現在充滿瞭惶惑,而對未來失去信心的社會,過去的曆史似乎是一堆無意義的不相關事件。如果我們的社會重新掌握現在,以及其未來的願景,那麼靠著相同的過程,社會也會恢復其對過去的洞察力。

  這段話寫於1974年,也就是保守主義的學說,以及對保守主義未來的信心,在英國高漲之前的幾年。自從那時候以來,尤其自卡耳辭世以來,針對未來缺乏信心和伴隨而來的經驗主義,浮現瞭其他的選擇;而經驗主義是以前在英國曆史學傢之間流行的正統觀念。保守派的政客和曆史學傢顯著的作為,便是重新讓有愛國心的英國史成為曆史課程的核心,以鼓舞對未來的信心。在休‧湯瑪斯勛爵(Lord Hugh Thomas)的聲援下,教育大臣凱斯‧約瑟夫爵士(Sir Keith Joseph)要求學校多注意英國史,少注意世界史一些。艾爾頓教授在他擔任欽定近代史教授的就職演說中,譴責社會科學對劍橋的大學部曆史教學造成有害的影響,而且堅稱,英國史研究應該在曆史文學士榮譽學位考試(tripos)中,佔著主導的地位。英國史將會錶明「這個社會藉由不斷的變遷,設法使自身之權力和秩序文明化的方式」;「充斥著錯誤信念和不斷翻新預言之先知的不確定性年代,迫切需要知道其根源」。   這些事情對卡耳而言,似乎是病態社會的徵候,因為這種社會在光榮過去的迴憶中尋找安慰,而且這些事情也對曆史學傢反映社會流行趨勢的程度,提供瞭醒目的證明。

  卡耳打算讓新版的《何謂曆史?》,從我們時代的社會危機與思想危機這一廣泛脈絡,思考曆史研究的危機。基於這個目的,他建立瞭一個討論「文學與藝術」的檔案,而在他原先的演講中,並未對此作個彆主題的討論。這個檔案包括瞭討論「文學本身」和「文學批評與藝術批評」的筆記。工作還停留在相當初期的階段。他的論證脈絡乃是,文學與文學批評,就像曆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那樣,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塑造。在他的筆記中,有兩則鮮明對比的引文,讓人一目瞭然。盡管歐威爾(Orwell)鄭重聲明 ,「所有的藝術都是宣傳」,   但留下許多討論社會對藝術的影響之筆記的馬剋思,卻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讀》(Introduc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中警告說,「關於藝術,眾所周知,其某些顛峰時期決不是相對應於社會的普遍發展;因此,亦不相對應於宛如社會組織之架構的物質結構」。
   
  根據卡耳的評估,馬剋思有保留的說法,無法應用到20世紀,因為20世紀根本上是帶著悲觀、無所作為和絕望的特點。對卡耳而言,哈代(Hardy)是「某種世界的小說傢。那種世界沒有一點意義,根本上是歪斜扭麯,並非齣瞭差錯,能夠得到糾正的世界,而是永恆謬誤和毫無意義的世界——因此,是一種絕對悲觀」。郝斯曼(A. E. Housman)評論說,「除非健康相當不佳,不然我很少寫詩」,   而艾略特(T. S. Eliot)則帶著同情評論說,「我相信,我瞭解那句話」。卡耳銳利地評論說,「這兩人都寫瞭『病態的』詩,兩人都不是反叛者」。卡耳筆記中的一係列引文,舉例說明艾略特缺乏希望和悲觀。盡管莎士比亞14行詩的第98首是對4月的頌揚,但艾略特的〈荒原〉(The Waste Land)卻視4月為最殘酷的月份。在1920年所寫的〈小老頭〉(Gerontion)裏,艾略特抱怨說,曆史「壓低嗓子,以夙願作哄騙,以虛榮引導我們」。   〈荒原〉把經過倫敦大橋的成群工人,看成是「雖生猶死之人」(dead people),而溫德姆‧路易斯(Wyndham Lewis)則寫道,「半死不活之人」(half-dead people)的滅絕是無關緊要的。   失敗的先知卡夫卡(Kafka),在他的遺囑中,意味深長地要求銷毀他的著述;卡夫卡曾說,我們的世界是上帝的一種「壞情緒」的産物;我們的世界之外,存在「很多的希望——為上帝……卻不是為我們而存在的希望」。   而根據卡耳的說法,甚至連歐威爾,「到頭來跟艾略特抱持一樣的立場,尤其以厭惡下層階級的形式——一種菁英主義的形式——對人類感到絕望」。名稱上有顯著巧閤的兩部現代經典,卡瓦菲(Cavafy)的詩〈等待野蠻人〉(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和貝剋特(Beckett)的《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兩者都呈現瞭「無助又盼望著的無所作為」。而受人崇拜的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則被卡耳說成是「一個逃避他不再相信之世界的唯我論者」的作傢。

  另一組的筆記想把20世紀文學批評置於其社會脈絡。李維斯(F. R. Leavis)「重振瞭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的階級觀,亦即,公正無私的知識分子,成瞭社會的菁英,且淩駕社會之上」。新的文學批評「始於理查茲(I. A. Richards),其在文學裏的客觀(科學)與主觀(情感)成分之間作瞭區彆」;他的後繼者「想把文學批評傢跟科學的觀察者作等同,將客觀標準應用在文本,而忽略瞭所有語詞派生或脈絡的問題」。對於這些發展,卡耳評論說:

  1930年代、1940年代和1950年代的形式主義者,以及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結構主義者,想把文學離析成一種「純粹的」實體(entity),一種限製在語言的限度,而且未受其他實在(reality)玷汙的實體。
不過,我們不能把文學批評僅僅紮根於文學,因為批評傢本身是在文學之外,而且帶來瞭其他領域的成分。

  至於「語言哲學」(linguistic philosophy,一個錯用的詞語,就像傳統所認為的,它是對哲學的逃避),如同「為藝術而藝術」那樣,對所有的理念都沒有貢獻。   它不適用於倫理學或政治學,也毫不注意曆史學:「甚至連語詞改變自身意義的想法都付之闕如」。
為瞭反對近幾年普遍的悲觀,卡耳在新版的最後幾章中,打算重申主張說,人類的過去大體上是個進步的故事,也打算錶明他對人類的未來有信心。他在《何謂曆史?》裏指齣,啓濛運動的理性主義者所開創的進步曆史觀,在英國的自信和權勢達到頂點時,獲得瞭最大的影響。然而,20世紀西方文明的危機,導緻很多曆史學傢和其他知識分子,拋棄進步的假說。在為新版而作的筆記中,他把進步的年代,區分成三方麵:始於1490年的世界擴張;或許自16世紀開始的經濟成長;以及,自1600年以來的知識擴張。意識到世界擴張的伊麗莎白時期,是進步年代燦爛的第一階段。最偉大的輝格派曆史學傢麥考萊,把曆史描寫成以國會改革法案(Reform Bill)告終的一種勝利進步。   根據卡耳的筆記,他顯然打算在新版《何謂曆史?》中,提供醫學和其他領域的進一步證據,證明進步基本上依賴且來自於,一代接著一代把已經學到的技能傳送下去。

  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曆史即進步的信念,逐漸變得不流行瞭。墜入絕望深淵,有時是有點不成熟的:「卡爾‧剋勞斯(Karl Kraus)以《人類最後的日子》(The Last Days of Mankind)這部激動人心的狂麯,頌揚奧匈帝國的崩潰」。但是,對過去的進步抱持懷疑態度,以及對未來的展望抱持悲觀,隨著20世紀的推移,已變得愈有力、愈有自信。波柏在25年前,以「我們時代的曆史:一個樂觀的看法」為題,作瞭演講,而在1979年的一次演講中,他則評論說,「無獨有偶,我不相信進步」。   對於某些曆史學傢而言,進步的理念是一個過時的笑話:理察‧科布(Richard Cobb)論及勒費夫賀(Lefebvre)時,說道「他是一個相信人類進步的非常天真的人」。   

  卡耳相信人類在過去的進步,也相信「對過去的瞭解……隨之而來的,是對未來洞察力的提高」。因此,他贊同霍布斯(Hobbes)的說法,「由於有關過去的概念,我們纔造就瞭未來」。 不過,他補充瞭這一重要評論,「反過來說,也幾乎同樣是正確的」:我們對未來的願景,影響著我們對過去的洞識。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用來總結《希望原理》(Das Prinzip Hoffnung)的諺語,有其效力:「真正的起源不是在開端,而是在結尾。」  
 
  在疑惑又絕望的時代,卡耳認為,作為曆史學傢,考察和闡明他自己對現在的瞭解與未來的願景,對他尤其重要。40年前,他爭辯說,烏托邦和現實是政治科學的兩個重要側麵,而「兩者都有一席之地的地方,纔會發現健全的政治思想和健全的政治生活」。   其間這些年,他獲得瞭一絲不苟之現實主義者的名聲。不過,在他辭世的前幾年所準備的簡要迴憶錄裏,他評論說:「或許世界是由諷世者(cynics)和空想主義者(Utopians)組成的;前者認為,沒有什麼是有意義的,而後者則在某些高尚又無法檢驗的關於未來的預設基礎上,瞭解事物的意義。我偏好後者」。卡耳檔案中標題為「希望」的一條簡短筆記,評論道:「烏托邦的功能,乃是使白日夢變得實際。……烏托邦會讓個人利益跟普遍利益調和。真正的烏托邦,是有彆於徒然(無明確目標)的樂觀」。

  在卡耳的看法裏,兩位英國正統資本主義的偉大研究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和卡爾‧馬剋思,都把對於社會的深刻洞見,跟潛在的烏托邦作瞭結閤:

  撰寫瞭《現代情感論》(Theory of Modern Sentiments)   的亞當‧斯密,在《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   裏,離析齣「互通有無、物物交換和互相交易」傾嚮,作為人類行動的主要驅動力。
這是一種天纔的洞見,不是對人性本身,而是對社會性質的洞見,這種社會性質即將在西歐(和美國)發展;正因如此,該洞見促進瞭那樣的發展。
馬剋思的洞見也是如此,他認為,工人不肯容忍遭受到的剝削時,在工人抗拒的重壓下資本主義會崩潰。
不過,斯密關於看不見之手(invisible hand)的世界的烏托邦,以及馬剋思的無産階級專政,有人想將其實現時,立即會顯露齣醜陋麵。

  早在1933年,卡耳提及,馬剋思有「理由可以宣稱,他是19世紀最有遠見的天纔,以及曆史上最成功的先知之一」。   他討論「馬剋思主義和曆史學」以及「馬剋思主義和未來」的檔案,包括瞭許多有關馬剋思、恩格斯、列寜,以及其重要追隨者的筆記;他顯然打算根據對於馬剋思和馬剋思主義的審慎評估,作為他自己對現在和未來的評價。在他晚近的幾部著述中,就像他的朋友赫伯特‧馬庫色(Herbert Marcuse)那樣,他明確錶態說,他相信,「在今日的西方,無産階級——如同馬剋思對該術語的用法,意指工廠裏有組織的工人——不是一種革命力量,或許,甚至還是一種反革命的力量」。   他指齣,有關無産階級無能執政的懷疑態度,導緻「托洛斯基最終再度陷入悲觀」,   而對於無産階級的負麵評價,則成為馬庫色悲觀的依據:

  《理性與革命》(Reason and Revolution)。否定的力量體現在無産階級之中。
  對於個人人格從壓抑的社會中解放感到興趣——佛洛伊德。
  [在馬庫色的] 《愛欲與文明》(Eros and Civilization)——懷疑無産階級創造沒有壓抑之社會的能力。
  《蘇維埃馬剋思主義》(Soviet Marxism)。蘇聯的曆史錶明,俄國的無産階級未能創造齣沒有壓迫的社會——由於先進國傢無産階級的失敗而失敗。
  《單嚮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說明,無産階級已遭到工業社會的吞噬,以緻於社會在原則上變得無法改變。
結果是絕對的悲觀——左派理論與現實脫離:「理論與實踐,思想與行動,沒有交會的依據」。

  卡耳大緻接受這類關於馬剋思的批評,不過,他沒有得齣如此悲觀的結論。在他自傳性的迴憶錄裏,他鄭重聲明:

  誠然,除瞭衰落與式微之外,我無法預見像現存形式的西方社會有任何展望,或許吧,但不見得以戲劇性的崩潰作結束。不過,我相信,我們仍無法猜測其形態的新興勢力和運動,在這裏或其他地方的錶麵下孕育成長著。那就是我無法檢驗的烏托邦。.....我想,我該稱它為「社會主義的」,而在這個意義上,我是個馬剋思主義者。不過,除瞭幾句烏托邦雋語之外,馬剋思並未界定社會主義的內容;而我也無法界定。

  那麼,卡耳本身怎樣評價資本主義體係的發展和衰亡;他察覺到什麼樣的「新興勢力和運動」呢?在標題為「馬剋思主義和曆史」的筆記中,他的草稿給瞭部分的答案,而該筆記似乎在1970年左右就已撰寫。盡管內容並不完整,發錶前當然會作相當程度的修改,但它清楚地傳達瞭卡耳對現在和未來之看法的精神:

  因此,世界的形態在過去50年裏已變得認不齣來瞭。西歐強權先前的殖民地——印度、非洲、印尼——已宣告其完全獨立。拉丁美洲的國傢之中,祇有墨西哥和古巴採取革命道路;不過,在其他地方的經濟發展,則指齣更完全自主的道路。這段時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乃是蘇聯——前俄羅斯帝國——的崛起,而晚近則是中國登上世界強權和世界重要性的地位。這些變動的後果還在未來,而其所産生的不確定感,與19世紀世界模式的相對穩定和安全,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新社會當前的願景,正是從這種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的氣氛中誕生。

  俄國革命——以及其後的中國革命和古巴革命——公開宣稱以卡爾‧馬剋思的教義為依據,這是有最重大意義的事實。馬剋思寫作的期間,資本主義體係還在全盛時期,關於19世紀資本主義體係的衰落,他是最強有力的先知。那些試圖挑戰此一體係、為其垮颱而歡欣鼓舞的人,訴諸於馬剋思的權威,乃是理所當然的事。新社會取代19世紀資本主義的願景,會從馬剋思主義汲取靈感,亦是理所當然的事。這些願景有部分必然是烏托邦的;馬剋思討論未來社會的著作,內容零星且經常有烏托邦的性質。他的某些預言失效,不然就證明是不能實行,而這已經導緻他的追隨者之間的論辯和惶惑。不過,他的分析力量是不容否認的;而人們所能夠勾勒的未來社會圖像,不管多麼帶有推測性,必定都大量注入瞭馬剋思主義概念。

  馬剋思是生産性的先知,預見瞭工業化是通往最高生産性形式的道路,也遇見瞭現代化需運用最發達的技術形式。自《共産主義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以來,他的著作充斥著對資本主義成就的稱頌,稱贊它把生産過程從封建製度的桎梏解放齣來,也使得現代技術發展的擴張性經濟,在全世界運轉。不過,馬剋思自認為他的分析已說明,以個人私有事業之原理為基礎的資産階級資本主義,由於其巨大的成功而打造齣新的桎梏,會使進一步的生産擴張停頓,而且從資産階級資本傢手中取走瞭生産控製,取而代之,由工人本身作某種形式的社會控製。唯有如此纔能維持和強化生産性的擴張。關於未來共産主義社會,馬剋思所描繪的少數圖像之一乃是,在那裏「財富的源泉會更充足地流齣」。

  在一個眾多人民甚至連現代文明最基本的物質好處亦未享受到的世界裏,這些學說會強烈地影響新社會的人民願景,乃是不足為奇的。這些學說,不是在先進國傢,而是在落後的國傢裏,發齣瞭其最有說服力的呼籲,也是不足為奇的(盡管與馬剋思所期待的恰恰相反);前者的人民享有過去資産階級資本主義的偉大成就,因而覺得很難相信,此一體係的潛在性已然枯竭,而在後者,資産階級的資本主義,要嘛還沒齣現,要嘛是一種外來的主要壓迫力量。俄國革命發生在一個技術上落後的國傢,在那裏資産階級資本主義的經濟轉型和社會轉型纔剛開始;一如列寜所言,在能夠進行到社會主義革命之前,其最初的功能,乃是「完成資産階級革命」。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已蔓延到還沒開始資産階級革命的國傢。跨過瞭如今過時的資産階級資本主義革命,未來社會的願景將實現經濟的工業化和現代化,而伴隨而來的高度生産性,則通過對生産作某種形式的社會控製和計畫控製,支配瞭今日西歐國傢範圍以外的整個世界。

  卡耳繼續補充說道,「然而,這種願景的政治層麵,仍然模糊不清又難以捉摸。馬剋思主義幫不上忙。社會由工人控製的這種概念,在無産階級規模很小的俄國,沒有多大的實用性;在無産階級不存在的較不先進國傢,更是沒有任何的實用性」。雖然如此,這些國傢的革命,好像要使資本主義體係終結,而且提供瞭實現卡耳「無法檢驗的烏托邦」的可能性:

  我想,我們必須嚴肅地考慮[他在1978年9月宣稱的]此一假說,[布爾什維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第一階段,而將使資本主義垮颱的世界革命,會是殖民地人民對帝國主義幌子下之資本主義的反抗。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曆史學傢和曆史學傢的事實

「何謂曆史?」為瞭不要讓人覺得,這是個毫無意義或者多餘的問題,我在本文中要引用兩段分彆跟第一版與第二版《劍橋近代史》(The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有關的段落。1896年10月,阿剋頓(Acton)   針對他負責編輯的《劍橋近代史》,嚮劍橋大學齣版社的評審員提齣瞭一份報告:

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以對最大多數人有用的方式,完整地紀載19世紀即將遺留下來的知識。……藉由審慎的分工,我們應當能做到這一點,也能使每一個人明瞭最新的證據,以及國際研究中最成熟的結論。
我們這一代還不可能擁有定論的曆史(ultimate history);不過,我們能夠拋棄因循守舊的曆史(conventional history),也能夠說明從這一頭到另一頭的曆史道路上,我們己經得到的論點。既然所有的資料都能得到,每一問題也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然而,幾乎整整60年後,喬治.剋拉剋(George Clark)   教授在他為第二版《劍橋近代史》所寫的總論裏,對阿剋頓及其共同撰稿人的信念———有一天終將寫齣「定論曆史」———做瞭評論,他說道:

下一代的曆史學傢並不期待這樣的機會。他們期盼自己的作品一再被人取代。他們認為,有關過去的知識,是通過一人或多人的心靈而流傳下來,也經由他們做過「處理」,因此,不可能由任何情況也改變不瞭的元素原子(atoms)和非人原子來構成。……曆史的探究似乎是毫無止境的,因而一些缺乏耐性的學者,便在懷疑主義,或者,至少是在下述信條中找慰藉:既然所有的曆史評判皆涉及到人和觀點,那麼此與彼,並無所謂的優劣,也沒有「客觀的」曆史真實。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