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全3捲,改變人類曆史、震撼世界之思想钜著,齣版150週年,颱灣唯一正式授權繁體中文典藏紀念版)

資本論(全3捲,改變人類曆史、震撼世界之思想钜著,齣版150週年,颱灣唯一正式授權繁體中文典藏紀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arl Marx
圖書標籤:
  • 資本論
  • 馬剋思
  • 經濟學
  • 政治經濟學
  • 經典
  • 社科
  • 曆史
  • 思想
  • 哲學
  • 左翼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馬剋思:如果我們選擇瞭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傢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韆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麵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集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於一身的馬剋思與《資本論》,人類文明最重要遺産,屹立150年的重磅經典!
  震撼與改變世界的思想钜著!
  150年後,讓我們再從《資本論》中
  反思資本主義的弊病與公平社會的解答。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萬毓澤專文導讀

  1867年9月14日,一本用德文寫作的巨大政治經濟學著作在德國漢堡齣版。沒有隆重的發錶會、沒有作者的現場簽名,實際上,並沒有引起多少人注意。然而,這本書卻點燃瞭思想的火花,播下瞭革命的火種,改變瞭近代的世界曆史。這本書就是馬剋思最重要的思想成果,《資本論》。

  1849年馬剋思被巴黎市政當局驅逐齣境後,攜帶妻小搬到倫敦定居下來,直至1883年去世。由於摯友恩格斯的經濟資助,使得馬剋思得以專心寫作。在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裏寫下大量筆記。

  經過將近二十年對資本與資本主義運作的苦思冥想和觀察剖析,馬剋思終於在1867年齣版瞭《資本論》第一捲:《資本的生産過程》。

  《資本論》是馬剋思畢生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偉大成果,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钜著。馬剋思在這部著作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揭示瞭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和資本主義産生、發展和滅亡的曆史規律;根據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分析,論證瞭資本主義被共産主義取代的曆史必然性,為科學社會主義奠定瞭理論基礎。這部著作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實現瞭革命變革,創立瞭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資本論》內容極其豐富,除經濟學內容外,還包含馬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容,以及有關政治、法律、曆史、教育、道德、宗教、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精闢論述,是馬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資本論》第一捲《資本的生産過程》主要研究資本直接生産過程中包含的各方麵的關係。第一版於1867年在漢堡齣版,分為六章。第一版齣版後,馬剋思對內容和篇章結構做瞭修訂,1872至1873年以分冊形式齣版瞭第二版,分為七篇二十五章。

  馬剋思去世後,恩格斯匯總他留下的草稿和大量筆記、論文,整理編撰齣《資本論》第二捲:《資本的流通過程》,在1885年仍以馬剋思的名義齣版。

  《資本論》第二捲《資本的流通過程》共三篇二十一章,主要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和剩餘價值的實現。在資本的整個運動過程中,資本的生産過程和資本的流通過程是統一的,資本的生産過程必須由資本的流通過程來補充。因此,第二捲是第一捲理論邏輯的繼續,用恩格斯的話來說,也是第三捲的內容的引言。

  1894年,恩格斯根據馬剋思的手稿、筆記編纂齣版瞭《資本論》第三捲,《資本主義生産的總過程》。三捲閤在一起,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資本論》。

  《資本主義生産的總過程》是《資本論》理論部分的終結捲,共七篇五十二章,主要揭示和闡明資本主義生産總過程的各種具體形式。在這裏,資本由前兩捲分析中呈現的一般形式,轉化為産業資本、商業資本和藉貸資本;價值轉化為生産價格;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平均利潤,並進一步轉化為産業利潤、商業利潤、利息和地租。

  《資本論》的第一個外文版是俄文版,1872年由俄國發行。1887年《資本論》英文版問世,此後它被翻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50多種語言齣版。其影響力遠遠超過它的銷售量。
《百年孤獨》 一、魔幻現實的史詩:布恩迪亞傢族的七代興衰 加西亞·馬爾剋斯的《百年孤獨》是二十世紀文學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一部氣勢磅礴、充滿奇詭想象力的傢族史詩。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哥倫比亞虛構小鎮馬孔多的故事,更是對拉丁美洲乃至整個人類曆史的深刻寓言。小說以其獨特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將日常生活的瑣碎與超自然的奇跡無縫地編織在一起,構建瞭一個既熟悉又無比遙遠的世界。 故事圍繞著布恩迪亞傢族七代人的命運展開,從傢族的創始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烏爾蘇拉·伊瓜蘭在傢族詛咒的陰影下,建立起與世隔絕的馬孔多開始,直至傢族的最終毀滅。馬孔多的誕生、繁榮、衰敗,乃至最終被颶風抹去,與布恩迪亞傢族的興衰緊密相連,構成瞭一個巨大的生命與時間循環。 二、主題的深度與廣度:孤獨、時間與宿命 《百年孤獨》的核心母題是對“孤獨”的探討。傢族中的每一個成員,無論他們的性格如何迥異,最終都逃脫不瞭一代代遺傳的孤獨。從癡迷於煉金術和科學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沉溺於戰爭與政治的奧雷裏亞諾上校,再到對愛情極度渴望卻終身未得的梅爾基亞德斯,他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中築起高牆,與外界和彼此隔絕。這種孤獨不僅是個體的心理狀態,更是拉丁美洲曆史進程中,現代化與傳統、文明與野蠻衝突下的集體悲劇寫照。 時間在小說中呈現齣一種循環往復的特質。曆史不斷重演,名字的重復使用(如反復齣現的“奧雷裏亞諾”和“何塞·阿爾卡蒂奧”)模糊瞭代際的界限,暗示著人類宿命的不可避免性。馬爾剋斯用極富詩意和韻律感的語言,打破瞭綫性的時間觀,讓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敘事中交疊共存,營造齣一種永恒的宿命感。 三、魔幻的魅力與現實的批判 馬爾剋斯將神話、民間傳說與真實曆史事件巧妙地融閤在一起。飛升上天的雷梅黛絲、伴隨著血流橫跨小鎮的河流、持續瞭近五年的大雨,這些超乎尋常的事件被敘述得如同最尋常的日常,展現瞭魔幻現實主義的精髓。然而,這些魔幻元素並非單純的虛構,它們是對拉丁美洲曆史和社會現實的隱喻。 小說尖銳地批判瞭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剝削,特彆是對香蕉種植園殘酷壓榨的描繪。那場著名的“三韆名工人被屠殺”的事件,雖然在官方記錄中被抹去,卻在馬孔多的記憶中留下瞭永恒的傷痕,深刻反映瞭曆史的真相往往被權力所扭麯和掩蓋的殘酷現實。 四、語言的盛宴與敘事的技巧 馬爾剋斯的敘事語言是本書最令人傾倒之處。他標誌性的長句、華麗的排比和精確的細節描寫,構建瞭一種宏大而又細膩的文學景觀。敘事者以一種近乎全知全能的、冷靜的口吻,記錄著傢族的瘋狂與偉大,使得讀者在沉浸於奇觀的同時,也保持著一種對人類處境的深刻反思。 小說結構精妙,從開篇“多年以後,麵對行刑隊,奧雷裏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迴想起……”的經典句式,就預示瞭整部作品對迴憶、預言和不可逆轉的命運的探索。 五、永恒的經典價值 《百年孤獨》不僅是文學技巧的教科書,更是一部關於人性、愛、戰爭、遺忘與記憶的百科全書。它探索瞭人類麵對進步的誘惑與舊有傳統的拉扯時,所展現齣的脆弱與韌性。這部作品以其史詩般的氣魄和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力,超越瞭地域和時代的限製,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不可磨滅的豐碑,至今仍不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去審視自身的孤獨,並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既魔幻又真實的時代。 --- 《追憶似水年華》 一、時間的長廊與意識的河流 馬塞爾·普魯斯特的鴻篇巨製《追憶似水年華》(原名 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直譯為“在時間的尋覓中”)是現代主義文學的裏程碑,也是對人類記憶、感知和意識結構最精微的剖析。這部跨越七捲的龐大作品,與其說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小說,不如說是一場深入潛意識的漫長探險,一場對“時間”本身的哲學思考。 小說以第一人稱“我”(敘述者馬塞爾)的迴憶展開,通過對童年、青春期、成年時期社交圈的細緻梳理,試圖捕捉和挽留那些被日常遺忘的、逝去的美好瞬間。它探討瞭一個核心問題:如何通過藝術和非自主記憶,戰勝時間的消磨,使生命獲得永恒的意義? 二、非自主記憶:瑪德萊娜的啓示 全書最著名的瞬間莫過於敘述者在貢布雷(Combray)祖母傢中,無意間吃到一塊浸泡在椴花茶中的瑪德萊娜小蛋糕。這一味覺與觸覺的刺激,瞬間喚醒瞭他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記憶的河流決堤而齣,其生動程度遠超任何主動迴憶。普魯斯特藉此揭示瞭“非自主記憶”(Involuntary Memory)的巨大力量——隻有當感官體驗被意外觸發時,過去纔能以其原有的鮮活狀態重現,而非被理性的、改造過的“記憶”所取代。 三、社交世界的浮華與幻滅 敘述者的成長軌跡,也是他穿梭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法國上流社會的曆程。從聖奧諾雷街到瓦爾迪爾宅邸,再到貴族沙龍的中心——韋爾迪林公爵夫人府邸,小說細緻入微地描繪瞭巴黎沙龍文化的興衰、貴族階層的虛榮、同性戀的隱秘世界(如查呂斯男爵)以及藝術贊助人的復雜動機。 普魯斯特以近乎病態的精準,剖析瞭社交禮儀背後的權力鬥爭、嫉妒、愛慕與背叛。他筆下的人物,如斯萬、阿爾貝蒂娜、夏爾呂斯男爵,形象復雜而立體,他們的動機、僞裝和最終的衰落,構成瞭對資産階級精神空虛的深刻批判。 四、愛情、嫉妒與占有欲的哲學 愛情在《追憶似水年華》中總是與痛苦和占有欲緊密相連。敘述者對斯萬夫人奧黛特和阿爾貝蒂娜的愛戀,充滿瞭猜測、摺磨和不安全感。他試圖通過占有對方的全部信息和自由來確證愛情,但最終發現,愛戀的對象永遠是“我們投射在對方身上的自我形象”,而不是真實的對方。這種對愛與嫉妒的心理分析,展現瞭普魯斯特對人類情感結構無與倫比的洞察力。 五、藝術的終極救贖 在經曆瞭愛情的幻滅、友誼的疏遠和社交生活的疲憊之後,敘述者在全書的終篇,於一場晚宴上頓悟:時間可以被藝術戰勝。他意識到,文學創作——通過精確捕捉和重現那些轉瞬即逝的感知和情感——是唯一能夠抵抗遺忘,賦予生命意義的方式。小說的最後,敘述者決定開始創作這部“追憶似水年華”,完成瞭結構上的閉環,將所有的觀察和體驗升華為永恒的藝術作品。 六、語言的創新與影響 《追憶似水年華》以其極長的、結構復雜的句子而聞名,這些句子如同意識流的涓涓細流,層層嵌套,精確地反映瞭人類思緒的迂迴麯摺。普魯斯特通過對色彩、氣味、聲音的極其細膩的描摹,拓展瞭文學的錶現力,影響瞭後世幾乎所有探索內心世界的作傢,使之成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繞不開的巔峰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爾‧馬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猶太裔德國哲學傢、經濟學傢、社會學傢、政治學傢,一生中齣版過大量理論著作,其中最著名和具備超強影響力的兩部作品分彆有1848年發錶的《共産黨宣言》和1867至1894年齣版的《資本論》。

  馬剋思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被統稱為馬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在控製生産資料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産的勞動階級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他同時也預言如之前存在過的社會經濟體係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緻自身的滅亡,並且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而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自由人聯閤體所管理、形成無任何階級製度的共産主義社會。

  馬剋思積極地實踐他的理論,指齣工人階級應該有組織地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改變社會經濟體製。

  馬剋思被人們認為是人類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馬剋思主義的觀點也在國際領域,極其強烈地影響瞭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工會和政黨,並且以馬剋思的想法為核心基礎而延伸齣許許多多的不同派彆、學術體係。

譯者簡介

中共中央馬剋思恩格斯列寜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成立於1953年,主要工作為馬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馬剋思主義理論與重大現實問題研究、馬剋思主義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以及馬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普及。

圖書目錄

第一捲 資本的生産過程

導讀 《資本論》的版本、係譜、爭議與當代價值:紀念《資本論》第一捲齣版一百五十週年╱萬毓澤

第一捲說明
卡爾‧馬剋思 第一版序言
卡爾‧馬剋思 第二版跋
卡爾‧馬剋思 法文版序言和跋
弗裏德裏希‧恩格斯 第三版序言
弗裏德裏希‧恩格斯 英文版序言
弗裏德裏希‧恩格斯 第四版序言

第一篇 商品和貨幣
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換過程
第三章 貨幣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貨幣轉化為資本
第四章 貨幣轉化為資本

第三篇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
第五章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第六章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第七章 剩餘價值率
第八章 工作日
第九章 剩餘價值率和剩餘價值量

第四篇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
第十章 相對剩餘價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協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廠手工業
第十三章 機器和大工業

第五篇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
第十四章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
第十五章 勞動力價格和剩餘價值的量的變化
第十六章 剩餘價值率的各種公式

第六篇 工資
第十七章 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轉化為工資
第十八章 計時工資
第十九章 計件工資
第二十章 工資的國民差異

第七篇 資本的積纍過程
第二十一章 簡單再生産
第二十二章 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纍的一般規律
第二十四章 所謂原始積纍
第二十五章 現代殖民理論

注釋
人名索引
文學作品和神話中的人物索引
文獻索引
報刊索引
名目索引
計量單位和貨幣名稱錶

第二捲 資本的流通過程

第二捲說明
恩格斯 序言
恩格斯 第二版序言

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第一章 貨幣資本的循環
第二章 生産資本的循環
第三章 商品資本的循環
第四章 循環過程的三個公式
第五章 流通時間
第六章 流通費用

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七章 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
第八章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第九章 預付資本的總周轉:周轉的週期
第十章 關於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理論。
第十一章 關於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理論。
第十二章 勞動期間
第十三章 生産時間
第十四章 流通時間
第十五章 周轉時間對預付資本量的影響
第十六章 可變資本的周轉
第十七章 剩餘價值的流通

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和流通
第十八章 導言
第十九章 前人對這個問題的闡述
第二十章 簡單再生産
第二十一章 積纍和擴大再生産

注釋
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
報刊索引
名目索引
計量單位和貨幣名稱錶

第三捲 資本主義生産的總過程

第三捲說明
恩格斯 序言

資本主義生産的總過程(上)
第一篇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
第一章 成本價格和利潤
第二章 利潤率
第三章 利潤率和剩餘價值率的關係
第四章 周轉對利潤率的影響
第五章 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節約
第六章 價格變動的影響
第七章 補充說明

第二篇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第八章 不同生産部門的資本的不同構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潤率的差彆
第九章 一般利潤率(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和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産價格
第十章 一般利潤率通過競爭而平均化、市場價格和市場價值、超額利潤
第十一章 工資的一般變動對生産價格的影響
第十二章 補充說明

第三篇 利潤率趨嚮下降的規律
第十三章 規律本身
第十四章 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
第十五章 規律的內部矛盾的展開

第四篇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商人資本)
第十六章 商品經營資本
第十七章 商業利潤
第十八章 商人資本的周轉:價格
第十九章 貨幣經營資本
第二十章 關於商人資本的曆史考察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生息資本
第二十一章 生息資本
第二十二章 利潤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第二十三章 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第二十四章 資本關係在生息資本形式上的外錶化
第二十五章 信用和虛擬資本
第二十六章 貨幣資本的積纍,它對利息率的影響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資本主義生産中的作用
第二十八章 流通手段和資本:圖剋和富拉頓的見解

資本主義生産的總過程(下)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生息資本(續)
第二十九章 銀行資本的組成部分
第三十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I
第三十一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II(續)
第三十二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III(續完)
第三十三章 信用製度下的流通手段
第三十四章 通貨原理和1844年英國的銀行立法
第三十五章 貴金屬和匯兌率
第三十六章 資本主義以前的狀態

第六 篇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三十七章 導論
第三十八章 級差地租:概論
第三十九章 級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級差地租I)
第四十章 級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級差地租II)
第四十一章 級差地租II──第一種情況:生産價格不變
第四十二章 級差地租II──第二種情況:生産價格下降
第四十三章 級差地租II──第三種情況:生産價格上漲。結論
第四十四章 最壞耕地也有級差地租
第四十五章 絕對地租
第四十六章 建築地段的地租、礦山地租、土地價格
第四十七章 資本主義地租的起源

第七篇 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體的公式
第四十九章 關於生産過程的分析
第五十章 競爭的假象
第五十一章 分配關係和生産關係
第五十二章 階級
恩格斯 《資本論》第三冊增補

注釋
人名索引
文學作品和神話中的人物索引
文獻索引
報刊索引
名目索引
計量單位和貨幣名稱錶

圖書序言

序(節錄)

(第一捲)第一版序言


  我把這部著作的第一捲交給讀者。這部著作是我1859年發錶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初篇和續篇相隔很久,是由於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斷瞭我的工作。

  前書的內容已經在本捲第一章作瞭概述。這樣做不僅是為瞭聯貫和完整,敘述方式也改進瞭。在情況許可的範圍內,前書隻是略略提到的許多論點,這裏都作瞭進一步的闡述;相反地,前書已經詳細闡述的論點,這裏隻略略提到。關於價值理論和貨幣理論的曆史的部分,現在自然完全刪去瞭。但是前書的讀者可以在本書第一章的注釋中,找到有關這兩種理論的曆史的新資料。

  萬事開頭難,每門科學都是如此。所以本書第一章,特彆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難理解的。其中對價值實體和價值量的分析,我已經盡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以貨幣形式為完成形態的價值形式,是極無內容和極其簡單的。然而,兩韆多年來人類智慧對這種形式進行探討的努力,並未得到什麼結果,而對更有內容和更復雜的形式的分析,卻至少已接近於成功。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已經發育的身體比身體的細胞容易研究些。並且,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而對資産階級社會說來,勞動産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價值形式,就是經濟的細胞形式。在淺薄的人看來,分析這種形式好像是斤斤於一些瑣事。這的確是瑣事,但這是顯微解剖學所要做的那種瑣事。

  因此,除瞭價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說這本書難懂。當然,我指的是那些想學到一些新東西、因而願意自己思考的讀者。

  物理學傢是在自然過程錶現得最確實、最少受乾擾的地方觀察自然過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證過程以其純粹形態進行的條件下從事實驗的。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産關係和交換關係。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産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但是,如果德國讀者看到英國工農業工人所處的境況而僞善地聳聳肩膀,或者以德國的情況遠不是那樣壞而樂觀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聲地對他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

  問題本身並不在於資本主義生産的自然規律所引起的社會對抗的發展程度的高低。問題在於這些規律本身,在於這些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並且正在實現的趨勢。工業較發達的國傢嚮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傢所顯示的,隻是後者未來的景象。

  撇開這點不說。在資本主義生産已經在我們那裏完全確立的地方,例如在真正的工廠裏,由於沒有起抗衡作用的工廠法,情況比英國要壞得多。在其他一切方麵,我們也同西歐大陸所有其他國傢一樣,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産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産的不發展。除瞭現代的災難而外,壓迫著我們的還有許多遺留下來的災難,這些災難的産生,是由於古老的、陳舊的生産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還在苟延殘喘。不僅活人使我們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們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德國和西歐大陸其他國傢的社會統計,與英國相比是很貧乏的。然而它還是把帷幕稍稍揭開,使我們剛剛能夠窺見幕內美杜莎的頭。如果我國各邦政府和議會像英國那樣,定期指派委員會去調查經濟狀況,如果這些委員會像英國那樣,有全權去揭發真相,如果為此能夠找到像英國工廠視察員、編寫《公共衛生》報告的英國醫生、調查女工童工受剝削的情況以及居住和營養條件等等的英國調查委員那樣內行、公正、堅決的人們,那麼,我國的情況就會使我們大吃一驚。柏修斯需要一頂隱身帽來追捕妖怪。我們卻用隱身帽緊緊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認妖怪的存在。

  決不要在這上麵欺騙自己。正像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給歐洲中等階級敲起瞭警鍾一樣,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又給歐洲工人階級敲起瞭警鍾。在英國,變革過程已經十分明顯。它達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波及大陸。在那裏,它將採取較殘酷的還是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階級自身的發展程度而定。所以,現在的統治階級,撇開其較高尚的動機不說,他們的切身利益也迫使他們除掉一切可以由法律控製的、妨害工人階級發展的障礙。因此,我在本捲中還用瞭很大的篇幅來敘述英國工廠立法的曆史、內容和結果。一個國傢應該而且可以嚮其他國傢學習。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瞭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為瞭避免可能産生的誤解,要說明一下。我決不用玫瑰色描繪資本傢和地主的麵貌。不過這裏涉及的人,隻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係和利益的承擔者。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係,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係的産物。同其他任何觀點比起來,我的觀點是更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係負責的。

  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內,自由的科學研究遇到的敵人,不隻是它在一切其他領域內遇到的敵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質,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把代錶私人利益的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例如,英國高教會派寜願饒恕對它的三十九條信綱中的三十八條信綱進行的攻擊,而不饒恕對它的現金收入的三十九分之一進行的攻擊。在今天,同批評傳統的財産關係相比,無神論本身是一種很小的過失。但在這方麵,進步仍然是無可懷疑的。以最近幾星期內發錶的藍皮書《就工業和工聯問題同女王陛下駐外使團的信函往來》為例。英國女王駐外使節在那裏坦率地說,在德國,在法國,一句話,在歐洲大陸的一切文明國傢,現有的勞資關係的變化同英國一樣明顯,一樣不可避免。同時,大西洋彼岸的北美閤眾國副總統威德先生也在公眾集會上說:在奴隸製廢除後,資本關係和土地所有權關係的變化會提到日程上來!這是時代的標誌,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瞭的。這並不是說明天就會齣現奇跡。但這錶明,甚至在統治階級中間也已經透露齣一種模糊的感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

  這部著作的第二捲將探討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二冊)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三冊),第三捲即最後一捲(第四冊)將探討理論史。

  任何的科學批評的意見我都是歡迎的。而對於我從來就不讓步的所謂輿論的偏見,我仍然遵守偉大的佛羅倫薩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罷!

導讀(節錄)

《資本論》的版本、係譜、爭議與當代價值:紀念《資本論》第一捲齣版一百五十週年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一、「嗨!我又迴來瞭!」

  馬剋思作品受重視的程度,大緻與經濟的興衰呈現「負」相關。十年來陸續齣現的次貸危機、歐債風暴、國際政治經濟動盪,乃至全球日益嚴重的社會經濟不平等及其引發的「另類全球化」(altermondialisation)運動,都直接、間接使馬剋思的《資本論》(再度)成為學術、政治與社會運動界關注的對象。舉例來說,各種社群媒體使用者經常轉發或評論知名馬剋思主義地理學者David Harvey的綫上《資本論》課程。又如2007─8年金融危機時,《資本論》甚至成為德國的暢銷書和聖誕禮品。當時德國還齣版瞭一本熱銷的漫畫馬剋思傳記,書名是《嗨!我又迴來瞭!》(Grüß Gott! Da bin ich wieder!),相當傳神地錶達瞭晚近的馬剋思熱。最有意思的,或許是2015年的威尼斯雙年展。該年主題是「全世界的未來」(All the World’s Futures),在六個半月的展期內,策展人Okwui Enwezor邀請藝術傢到現場朗讀三捲《資本論》,並策劃瞭一係列與《資本論》有關的活動。Enwezor說,「我把馬剋思帶來雙年展,因為他正在對今天的我們說話」(Favilli, 2016: xvii)。

  颱灣也有類似的現象。近幾年來,從左翼視角針砭資本主義體製的著作,如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Piketty, 2014)和Harvey的《資本社會的十七個矛盾》(Harvey, 2016)都引起不少讀者的注意;2014年Piketty來颱的訪問甚至座無虛席,盡管我在當時也指齣「他的研究取徑與理論架構和馬剋思幾乎沒有共通之處,《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資本論》的延續或更新」(萬毓澤,2014)。但可惜的是,一般讀者對《資本論》本身的興趣似乎不大。

  颱灣解嚴前後,對馬剋思的研究已逐漸不再是禁忌,民間及學界也開始引進「西馬」、「新馬」、「後馬」等各種思潮。馬剋思的《資本論》中譯本就是在這個氛圍下,由時報文化齣版公司在1990年引進颱灣。但三十年下來,仍保留在學院內的馬剋思學說已顯得貧弱蒼白。社會科學界大概已沒有任何學科會指定學生閱讀《資本論》或馬剋思完整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即使是將馬剋思視為「古典三大傢」(或四大傢)之一的社會學,通常也隻要求學生閱讀《資本論》第一捲的一小部分,瞭解「價值」、「使用價值」、「商品拜物教」、「原始積纍」等概念。馬剋思呈現的主要麵目,是一個對資本主義扭麯人性發齣不平之鳴的「異化」理論傢,或對無所不在的「商品拜物教」進行文化批判的哲學傢,但馬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卻缺席瞭。要求學生通讀《資本論》三捲的學科或課程,恐怕絕無僅有(學生私下組織的讀書會不在此限,包括筆者大學時代參加的社團)。

  今年五月,加拿大約剋大學(York University)主辦瞭「150年後的《資本論》」國際研討會,討論《資本論》的當代價值。會議主題包括《資本論》在全球的擴散與繼受、《資本論》的政治意涵、超越勞動與資本、新的批判基礎、拓展《資本論》的批判、未來社會的要素、過去與現在的資本主義等。這些主題充分反映瞭馬剋思政治經濟學的豐富內涵及深遠影響:除瞭對批判當代資本主義提供源源不絕的思想資源外,還能為我們思考「資本主義以外或以後的社會」帶來啓發。本文希望盡可能全麵地闡述《資本論》的寫作曆程、版本、結構與方法、戰後知識係譜、核心議題等問題,一方麵紀念《資本論》第一捲齣版一百五十週年,一方麵也為其定位,從中挖掘其當代價值。

  二、到《資本論》之路:馬剋思的寫作曆程、版本及恩格斯的貢獻

  馬剋思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曆時數十年。1843年底開始,他陸續在巴黎、布魯塞爾、曼徹斯特密集研究政治經濟學,留下1843─45年筆記(巴黎筆記)、1845─47年筆記(布魯塞爾筆記)和1845年7─8月筆記(曼徹斯特筆記);1850年起,在倫敦繼續進行研究,留下1850─53年筆記(倫敦筆記)及針對經濟危機問題的1857─58年筆記(危機筆記)。這些筆記,收錄在《馬剋思恩格斯全集》曆史考證版第二版(Marx-Engels-Gesamtausgabe,一般簡稱MEGA²)的第四部分「摘錄、筆記和旁注」(Exzerpte, Notizen, Marginalien),是瞭解馬剋思思想發展的珍貴資料。

  除瞭筆記外,更重要的是MEGA²的第二部分「《資本論》及其準備著作」(Das Kapital und Vorarbeiten),共15捲19冊,收錄瞭(1)1857─1867年以《資本論》為主軸的手稿(最知名的是1857─1858年、1861─1863年和1863─1865年的「三大手稿」)及1867─1882年為《資本論》二、三捲撰寫的手稿;(2)馬剋思生前齣版的《資本論》第一捲第一版及其修訂本(第二版)、修訂稿,和馬剋思親自校訂的法文譯本;(3)馬剋思逝世後,經恩格斯修訂的《資本論》第一捲(德文第三版、英文版、德文第四版)、恩格斯編輯齣版的《資本論》二、三捲,以及恩格斯的編輯稿。馬剋思的經濟學筆記、手稿、編輯齣版曆程及收錄在MEGA²的狀況見錶一(可參考如徐洋,2014、2016;李銳,2014;張鍾樸,2012;Heinrich, 2010, 2016;Hecker, 2010;Roth, 2010;Musto, 2010a;Anderson, 2010)。

  目前學術界大緻認為,要完整瞭解及評估馬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必須將馬剋思正式齣版的著作和未齣版的手稿視為一個逐步開展、修正、深化的整體(Krätke, 2005)。從這個角度來看,《資本論》不是一部已經完成的封閉體係,而是一組龐大、開放的手稿及著作群。這並非偶然,因為馬剋思的自我要求極高,習於不斷改寫、修訂自己的字句。舉兩個例子:1880年6月27日,他在給荷蘭工運活動傢紐文鬍斯(Ferdinand Domela Nieuwenhuis,1846─1919)的信中說:「在目前條件下,《資本論》的第二捲(按:這裏的「第二捲」指的是後來恩格斯編輯齣版的《資本論》二、三捲)在德國不可能齣版,這一點我很高興,因為恰恰是在目前某些經濟現象進入瞭新的發展階段,因而需要重新加以研究」(Marx, 2009g: 449)。1881年12月,他在妻子過世及病況加劇的「雙重殘廢」(Marx, 1971b: 239)的打擊下,甚至還在信件中錶示希望「像目前如果換種情況本來會做的那樣,改寫(umarbeiten)這本書(按:《資本論》第一捲)」(Marx, 1971a: 238,中譯略有修改)。

  以下簡要迴顧一下1867年9月《資本論》第一捲齣版後的狀況。

  第一捲齣版後,馬剋思幾乎立刻重新投入工作,包括修訂第一捲的法文版(1872─75)和德文第二版(1873),包括在1871年12月到1872年1月間寫瞭目前仍無英譯和中譯的〈《資本論》第一版的補充和修改〉(Ergänzungen und Veränderungen zum ersten Band des “Kapitals”)(收錄於MEGA²第二部分第六捲)(Lietz, 2014);此外,他還繼續撰寫、修訂二、三捲的手稿,臨終前還在編輯第一捲德文第三版,逝世後纔由恩格斯接手編輯工作。1868年起,馬剋思最關心的其中幾個經濟理論課題是貨幣、信用和銀行體係,這顯然與他在1866年經曆的嚴重金融危機有關(Krätke, 2005: 150)。他在《資本論》第一捲也對這場危機留下瞭紀錄:

  「這次危機在1866年5月爆發,這是以倫敦一傢大銀行的破産為信號的,繼這傢銀行之後,無數在金融上進行欺詐的公司也接著倒閉瞭。遭殃的倫敦大生産部門之一是鐵船製造業。這一行業的巨頭們在繁榮時期不僅無限度地使生産過剩瞭,而且由於他們誤認為信用來源會照樣源源不絕,還接受瞭大宗的供貨閤同。現在,一種可怕的反作用發生瞭,而且直到目前,1867年3月底,還在倫敦其他工業部門繼續發生」(捲一,頁643)。

  此外,馬剋思自1870年代起,越來越留意資本主義新興大國美國(尤其是其工商業、農業、勞動狀況)以及後進的俄國(特彆是其土地所有製和農村公社的演變)。簡言之,馬剋思生命的最後十五年,他仍然「懷著相同的熱情投入工作,就跟第一捲齣版前的十五年一樣」(Krätke, 2005: 146)。這挑戰瞭過去常見的看法:「完成《資本論》第一捲後,馬剋思基本上停止瞭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思考」(Cole, 1954: 300,轉引自Roberts, 2017: 12n)。

  據此,我同意Heinrich(2010: 121)的見解:MEGA²第二部分的問世,「不僅證明《資本論》是一個開放的體係,而且它的一些基本理論和概念也有待進一步完善,例如經濟危機理論、銀行和金融理論等」。此外,Roth(2010: 57,中譯略有修改)的建議也值得考慮:我們應考察馬剋思如何試圖使自己的經濟學研究「成為他1870年代後期和1880年代廣泛開展的法學史、民族學、地質學、化學、數學研究的一部分」。

  馬剋思過世後,恩格斯利用生命最後的十二年,完成《資本論》瞭第一捲第三、四版和《資本論》第二、三捲的編輯,對馬剋思學說的流傳與係統化功不可沒。在整理第二捲的手稿時,恩格斯在信件中留下這樣動人的文字:「這需要花費不少的勞動,因為像馬剋思這樣的人,他的每一個字都貴似金玉。但是,我喜歡這種勞動,因為我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瞭」(Engels, 2009a: 509)。

  恩格斯強調將自己的編輯工作是「編成一個盡可能真實的文本,即盡可能用馬剋思自己的話來錶述馬剋思新得齣的各種成果。隻是在絕對不可避免的地方,並且在讀者一點也不會懷疑是誰在嚮他說話的地方,我纔加進自己的話」(捲三,頁893)。但根據現有對MEGA²的研究,他的編輯工作其實分成幾類:調整原文的編排方式、提高某些段落的價值(例如將注釋改為正文)、擴充原文(如加入自己的話、補充曆史資料)、刪除原文、精簡原文、修飾原文(如加入連接句、刪除重復句)、修正原文(如訂正術語、數字、引文)等(Vollgraf and Jungnickel, 2002: 42-3)。一般情況下,這些改動有助於錶達馬剋思的思路,但某些改動則有待商榷。目前較受注意的,是第三捲與「利潤率趨嚮下降的規律」有關的幾章,恩格斯在其中某些段落加入瞭自己的見解,影響瞭後人對馬剋思危機理論的理解。

圖書試讀

第十四章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
 
勞動過程最初是抽象地,撇開它的各種曆史形式,作為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來考察的。在那裏曾指齣:「如果整個勞動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二者錶現為生産資料,勞動本身則錶現為生産勞動。」在注(7)中還補充說:「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齣的生産勞動的定義,對於資本主義生産過程是絕對不夠的。」在這裏要進一步闡述這個問題。就勞動過程是純粹個人的勞動過程來說,同一勞動者是把後來彼此分離開來的一切職能結閤在一起的。當他為瞭自己的生活目的對自然物實行個人占有時,他是自己支配自己的。後來他成為被支配者。單個人如果不在自己的頭腦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動起來,就不能對自然發生作用。正如在自然機體中頭和手組成一體一樣,勞動過程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閤在一起瞭。後來它們分離開來,直到處於敵對的對立狀態。産品從個體生産者的直接産品轉化為社會産品,轉化為總體工人即結閤勞動人員的共同産品。總體工人的各個成員較直接地或者較間接地作用於勞動對象。
 
因此,隨著勞動過程的協作性質本身的發展,生産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産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瞭從事生産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隻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瞭。上麵從物質生産性質本身中得齣的關於生産勞動的最初的定義,對於作為整體來看的總體工人始終是正確的。但是,對於總體工人的每一單個成員來說,它就不再適用瞭。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資本論》的齣版,對我來說,絕對不隻是一本「書」這麼簡單。它的厚重感,光是捧在手裡,就有一種歷史的沉澱感。我一直對社會經濟的運作原理感到好奇,也聽過不少關於「資本主義」的討論,但總覺得隔靴搔癢。這次終於入手瞭這套颱灣唯一正式授權的繁體中文典藏紀念版,它的齣版150週年,簡直是為我這種「遲來的讀者」量身打造的契機。我不是經濟學的科班齣身,一開始翻開,坦白說,被那些大量的理論和數據給震懾住瞭。但越讀,越發現作者卡爾·馬剋司那種對社會底層的深刻同情,以及對資本主義發展脈絡的精準洞察。他所描繪的勞動、商品、剩餘價值,這些概念,初聽可能有些拗口,但細細琢磨,卻能發現它們如何環環相扣,構築起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我特別喜歡書中那種抽絲剝繭的論證方式,雖然有時需要反覆閱讀,甚至暫停下來思考,但每一次的理解,都像是在解開一個複雜的謎題。這套書的裝幀設計也非常用心,紙質、排版都很有質感,作為「典藏」之名,實至名歸。我認為,即便是不直接從事經濟相關行業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許多啟發,重新審視我們每天接觸到的社會現象,例如物價的漲跌、貧富差距的擴大,甚至是科技發展對勞動力的影響,都能找到更深層的解釋。這是一場與思想巨人對話的旅程,需要耐心,但也絕對值得。

评分

對於《資本論》這套書,我必須說,它帶給我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我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這套書的介紹,當時就被「改變人類歷史」、「震撼世界之思想钜著」這些字眼吸引瞭,加上它是「齣版150週年」的紀念版,總覺得有種非讀不可的衝動。收到書後,我立刻就被它的份量給震撼到瞭,三捲本,厚實得像一座知識的堡壘。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社會,必須先理解它的經濟體係,而《資本論》顯然就是解開這個體係的關鍵鑰匙。一開始閱讀,我承認,確實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尤其是那些關於價值、勞動、生產關係的論述,但當我慢慢進入狀況後,我開始佩服作者的嚴謹和深刻。他並沒有空泛地批判,而是從經濟學的根源齣發,去分析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和潛在矛盾。書中探討的勞工處境、資本積纍的過程,以及它們如何形塑階級分化,讓我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許多現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例如,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工作越來越辛苦,但收入卻難以追上物價?《資本論》提供瞭一個非常係統性的解釋。我尤其欣賞這次颱灣唯一正式授權的繁體中文版本,它的翻譯流暢,注釋也相當詳盡,讓我能夠更順暢地閱讀,而不至於被語言的隔閡所阻礙。這套書,我認為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對歷史的深刻反思,一份對未來的警示,也是一份尋求社會更公平發展的藍圖。

评分

這次入手《資本論》的「齣版150週年」紀念版,真的是一個非常棒的決定。身為一個對社會議題充滿好奇心的颱灣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理解這個世界運作方式的書籍,而《資本論》顯然就是那種「經典中的經典」。我對它的「改變人類歷史」、「震撼世界」的評價一直有所耳聞,但直到親手觸摸這套「颱灣唯一正式授權的繁體中文典藏紀念版」,纔真正感受到它的重量。坦白說,一開始翻閱,我被書中龐大的體係和大量的理論所震撼,感覺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山。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被作者卡爾·馬剋司那種對社會現象的解剖能力所吸引。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錶麵的觀察,而是深入到生產、分配、交換的每一個環節,去剖析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必然結果。我特別關注書中關於勞動價值、剩餘價值的論述,這些概念雖然抽象,但卻能幫助我理解為何在現代社會,資本傢能夠獲得巨大的利潤,而勞動者卻常常麵臨生存壓力。這套書的裝幀設計也極具收藏價值,紙張的質地、字體的排版,都散發齣一種典雅的氣息,讓人一看就愛不釋手。我認為,這是一本需要耐心閱讀,但也絕對能帶來深刻啟示的書籍。它不隻是一本理論書,更是一份對社會結構的診斷書,一份對未來可能性的探索。

评分

身為一個熱衷於閱讀的颱灣讀者,我一直對那種能夠「震撼世界」、「改變歷史」的書籍充滿瞭渴望。《資本論》,這套「齣版150週年」的「颱灣唯一正式授權繁體中文典藏紀念版」,在我心中就是這樣一本具有指標性的存在。收到書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的精美裝幀所吸引,厚實的書頁,典雅的排版,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份用心製作的紀念。坦白說,我並不是經濟學的專傢,一開始翻開,確實被書中龐雜的理論和大量的分析嚇到,感覺自己像個初學者進入瞭一個全新的領域。然而,我並沒有因此而卻步。我強迫自己耐心地去理解作者卡爾·馬剋司所提齣的每一個概念,從商品的二重性,到勞動的抽象化,再到剩餘價值的產生。越讀,越發現作者的論證是如此的環環相扣,邏輯嚴密。他對資本主義運作機製的剖析,讓我對周遭的經濟現象有瞭全新的視角。例如,為何財富會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為何勞動者總是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資本論》都提供瞭深刻的解釋。我尤其欣賞這次授權版本的翻譯品質,讓我可以更順暢地領略原著的思想精華。這本書,我認為不單單隻是一本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矛盾與挑戰,也激發瞭人們去思考更公平、更閤理的社會製度。

评分

我一直認為,能夠真正影響一個時代的書籍,其價值是無法衡量的。《資本論》,這套「齣版150週年」的「颱灣唯一正式授權繁體中文典藏紀念版」,對我來說,就是這樣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從踏入社會以來,我就對經濟學充滿瞭興趣,也聽過不少關於馬剋司的學說,但一直沒有機會深入閱讀原著。這次終於等到瞭一個絕佳的機會,我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套書。它的厚重感,不僅僅是體積上的,更是思想上的。光是翻開第一頁,我就感覺自己進入瞭一個宏大的理論世界。作者卡爾·馬剋司以其驚人的洞察力,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勞動關係、價值理論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剩餘價值」的解釋,這個概念猶如一道閃電,照亮瞭我對許多經濟現象的睏惑。為何勞動者付齣辛勤的汗水,但資本傢卻能坐享其成?《資本論》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解答。儘管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覆琢磨作者的論述,有時候甚至需要藉助一些輔助的資料,但每一次的理解,都像是在腦海中點亮瞭一盞明燈。這套書的「典藏紀念版」做得非常到位,從紙張的質感到排版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方的誠意。我認為,這不隻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對人類社會發展軌跡的深刻反思,一份對未來可能的道路的探索,值得所有關心社會議題的人閱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