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中國哲學史要略(2版)

圖解中國哲學史要略(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哲學史
  • 哲學史
  • 中國哲學
  • 文化
  • 曆史
  • 通俗哲學
  • 圖解
  • 哲學入門
  • 學術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國哲學的核心為生命的實踐,曆來各時期的哲學發展皆圍繞於此;其中,儒道二傢為中國哲學發展史中的主流。用簡潔的說明方式,幫助讀者輕易理解中國哲學的相關思想,並且能快速的記憶重點。此外書中更透過圖錶方式來加深印象。

  本書旨在介紹中國哲學的發生與流變。攤開曆史,中國各傢哲學林立,相互對照,各有殊勝。此般現象反映齣思想傢留意問題的洞察力、解決問題的膽識力以及創新思想不滯於傳統的創造力。有彆於西洋哲學著重知識的思辨,中國哲學特以生命作為智慧尋求活動的核心。為此,本書篇章架構除針對各時代彆具特色的思潮進行敘述外,將注意哲學史發展脈絡的分析,使讀者理解思想傢們心中的問題意識。此外,思想的主張倘若僅於意見的錶述,縱然辭藻華麗打動韆韆萬萬顆心靈,亦無足成就嚴格意義底下的係統。《論語》有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哲學思想固有其哲學預設,然撇開各傢哲學預設不談,同一哲學陣營中的思想人物,其彼此在義理建構上亦有所彆,分辨其中的異同、檢示係統各環節的關係,無論對於再修正或中國哲學的當代發展而言,皆是必要的工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勻翔


  學曆: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現職: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兼任助理教授、輔仁大學進修哲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第一篇:中國哲學概論
1-1哲學
1-2曆史決定與思維主體
1-3哲學的價值
1-4哲學史的理解與詮釋
1-5中國哲學的精神
1-6中國哲學內容分類
1-7中國哲學的時代分期
1-8天
1-9道
1-10理
1-11性
1-12德
1-13心
1-14中國哲學的主要思想

第二篇:先秦哲學
2-1先秦哲學發生的因素
2-2周文疲弊
2-3孔子大略
2-4仁論
2-5義命對揚
2-6剋己復禮
2-7正名
2-8孟子大略
2-9與告子論性
2-10大體與小體
2-11義利之辨
2-12王與霸
2-13荀子大略
2-14性惡
2-15禮論
2-16解蔽
2-17天論
2-18〈大學〉
2-19〈中庸〉
2-20《易經》與《易傳》
2-21老子大略
2-22道
2-23人與自然
2-24無為
2-25莊子大略
2-26逍遙
2-27齊物論
2-28坐忘與心齋
2-29墨子大略
2-30三錶法
2-31知識
2-32論辯
2-33說理七法
2-34名傢
2-35惠施
2-36公孫龍
2-37法傢
2-38法
2-39術
2-40勢
2-41陰陽傢
2-42鄒衍

第三篇:兩漢哲學
3-1兩漢哲學
3-2陸賈
3-3賈誼
3-4《呂氏春鞦》
3-5《淮南子》
3-6道與氣
3-7養生論
3-8嚴遵
3-9董仲舒
3-10天與人
3-11倫理思想
3-12揚雄
3-13王充
3-14疾虛妄

第四篇:魏晉玄學
4-1魏晉玄學
4-2名理與玄論
4-3劉劭
4-4何晏
4-5王弼
4-6言意之辨
4-7裴頠
4-8阮籍
4-9稽康
4-10郭象
4-11獨化
4-12神仙之學
4-13魏伯陽
4-14葛洪
4-15格義

第五篇:隋唐佛教
5-1隋唐佛教
5-2緣起思想
5-3三法印說
5-4四聖諦論
5-5八正道
5-6中道思想
5-7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5-8三論宗
5-9天颱宗
5-10五時八教
5-11法相宗
5-12末那識與阿賴耶識
5-13華嚴宗
5-14五教十宗
5-15律宗
5-16密教
5-17禪宗
5-18慧態
5-19淨土宗
5-20儒傢的覺醒

第六篇:宋明理學
6-1宋明理學
6-2三係說
6-3周濂溪
6-4張橫渠
6-5程明道
6-6程伊川
6-7鬍五峰
6-8硃熹
6-9性與心
6-10陸九淵
6-11鵝湖之會
6-12陳亮
6-13王陽明
6-14格物
6-15天泉證道
6-16王龍溪
6-17聶豹
6-18王艮與王襞
6-19羅汝芳
6-20東林學派
6-21劉蕺山

第七篇:清代哲學
7-1清代哲學
7-2孫奇迎
7-3黃宗羲
7-4顧炎武
7-5王夫之
7-6李二麯
7-7顔元
7-8乾嘉之學
7-9載震
7-10章學誠
7-11清末哲學的轉機與危機
7-12中國哲學的展望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1-1哲學
 
就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來說,「哲學」一詞多令人感到晦澀與費解。雖然我們也沒有真正投入時間去鑽研建築、法律、造船與行銷等領域,努力使自己具有該領域的專業;但是,當旁人正在進行有關這些領域的交談時,我們卻能夠相對有自信地加入談話活動。這項差異無疑是明顯的,直覺上會以為它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長時間或有意或無意的接觸,使得我們對它們不會感到完全陌生;從而,藉由推想可以明白它們的大概、瞭解它們是研究、處理什麼樣的問題,而哲學探討卻與生活不相關。
 
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事實上哲學一直與人類生活在一起,比起其它領域更早與人類發生關係,之所以哲學讓人有距離感,或可說正是因為它如影隨形存在在生活中,反使得人類忽略瞭它的臨在;又或可說是人類將它視為理所當然,因而逐漸遺忘它本有的批判精神,將它視為當然。
 
(一)哲學的定義與精神
 
哲學的探討範圍可說是包羅萬象,以空間來看,同時期而地域不同的哲學關懷彼此間有其差異性;以時間來看,同地域而時期不同的哲學焦點也隨著需要而有改變。宏觀的來看,空間與時間不僅僅是左右哲學所探討對象的變因,它們同時也扮演著牽動哲學內涵轉化的角色,任何企圖找齣一項讓能夠讓所有人都認同的哲學定義,將隻是徒勞無功的空忙。
 
在定義上所呈現的差異有時候不僅隻是單純反映它們在側重上的不同;事實上,定義本身宣示著在處理對象以及方法上的不同,等於在宣告它們的鴻溝。例如,將哲學視為「語言的邏輯分析以及所使用之字義與概念的辨識」與「不滯於名相的有限而直探世界的實在」有著強烈的差異。
 
如果不堅持某種對於哲學的定義,採以較廣義的看法,將可發現哲學的對象其實包羅萬象。舉凡道德、宗教、曆史、科學、社會、自然等領域皆有哲學的蹤跡。當然,哲學的對象隨著學科的專業化分而逐漸從某些問題的探討活動中退離開,但是它一直以來對於人類文化進行反省的精神卻始終不變,批判是哲學的核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正在學習一門關於中國古代思想的課程,需要尋找一本能夠輔助理解教材的參考書。我對哲學理論本身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同時也非常看重知識的係統性和條理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概覽性的視角,讓我能夠對中國哲學史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而不是隻停留在對個彆哲學傢或學派的零散瞭解上。我期待它能夠清晰地劃分中國哲學史的各個時期,並闡述每個時期最具代錶性的思想傢及其核心觀點。如果它還能提供一些對比分析,比如將不同學派的思想進行橫嚮比較,或者將同一學派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進行縱嚮梳理,那就更好瞭。

评分

我是一名對中國曆史和文化充滿好奇的業餘愛好者,尤其對先秦諸子百傢及其思想的演變軌跡很感興趣。之前嘗試閱讀過一些原著,但往往因為文言文的晦澀和概念的跳躍而感到力不從心。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夠將這些古老思想以更易懂、更生動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書籍。我注意到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圖解”,這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會藉助圖畫、圖錶等視覺元素來輔助理解。我設想,它或許會用時序圖來展示不同學派的興衰,用概念圖來梳理相互關聯的思想體係,甚至用場景復原來描繪哲學傢的生活和論辯。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清晰的時間綫索,瞭解不同學派的思想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相互碰撞、融閤和發展的。

评分

對於我這個對西方哲學瞭解更多,而對中國哲學知之甚少的人來說,尋找一本入門級的讀物一直是我學習的難點。我常常覺得中國哲學似乎更加注重實踐和人生智慧,與西方哲學注重邏輯思辨和形而上學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搭建一座理解中國哲學的橋梁,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其核心概念和發展脈絡。我特彆關心它是否能夠清晰地解釋“仁”、“義”、“禮”、“智”、“信”等儒傢核心概念,以及“無為”、“自然”等道傢思想的精髓。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我一步步深入理解這些思想的深層含義,以及它們在中國曆史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中國哲學精髓的書籍。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領略老子、孔子、莊子等先賢的思想光輝,感受中國哲學那種獨特的東方智慧。我希望它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講解,而是能夠通過生動的故事、精闢的論述,讓我體會到哲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我尤其好奇它會如何處理那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氣”、“陰陽”、“五行”等,是否會通過一些通俗易懂的圖示或類比來解釋其內在邏輯。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中國哲學那種“天人閤一”的宏大境界,以及對個體生命意義的深刻探索。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深邃的藍與燙金的字體組閤,散發著一種古典而又不失現代感的韻味。我當時隻是被它吸引,隨手翻開,沒想到就此踏入瞭一場奇妙的哲學之旅。我一直覺得中國的哲學博大精深,但總是缺乏一個清晰的脈絡去理解,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碎片化,很難找到一本能夠將復雜概念係統化、條理化的著作。而這本書,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讀,但僅從目錄和部分章節的瀏覽來看,它似乎提供瞭一個非常棒的切入點。我尤其對其中關於“道”的解讀部分感到好奇,傳統觀念中,“道”是飄渺而難以捉摸的,不知道這本書會如何以圖解的方式來將其具象化,是否會運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思維導圖來幫助讀者理解?這一點讓我非常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