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做小」的農夫CEO:有機小農的創新營運模式,把一畝田,行銷全世界的共好經濟學

「立志做小」的農夫CEO:有機小農的創新營運模式,把一畝田,行銷全世界的共好經濟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農夫,同時也必須是經理人,
否則菜長出來了,一旦賣不掉,再辛苦,都歸零。
 
  ◎飲食是人類維生之必要,該怎麼做,才能安心吃?讓農夫CEO告訴你。
  ◎由2.5個人力所撐起的1.2公頃的小農園經營模式,適合有志青年與家庭複製。
  ◎友善環境的食農教育,10年來吸引40多個國家的青年學子前來觀摩學習。
  ◎生產之外,提高土地的多元價值與收入,翻轉農夫所得與社會地位。
  ◎導入農業六級產業化發展政策,整合在地產業,形成地區最具特色的共好價值鏈。
  ◎頤禾園小農營運模式,已複製到四川、山西,協助地震重災區就地重建。
  ◎協助成立有機愛心農場,推動「手心翻轉」活動,幫助弱勢孩子自立而後立人。
 
  有機小農的經營之道,必須要有獨特的小農思維。陳禮龍所經營的「頤禾園有機農園」,是台灣第一個有SOP、經由MOA認證的有機小農場,也是一個融入美學、文化、環境教育與觀光的新興休閒、體驗、教學示範型農園。
 
  國外的「社區支持型農業」概念經過他不斷修正、優化後,轉換出一套「立志做小」的商業營運模式:在2.5個人力所撐起1.2公頃的農業規模中,引進企業經營、數位管理及品牌行銷等知識,專注「地產地銷」(在地生產,在地銷售),讓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縮到最短,不僅降低碳排放量,還能做到友善土地,維護共好環境。
 
  「科技」是理念和手段,「農夫」才是陳禮龍腳踏「食」地真正想做的事情。
 
  曾經是科技業總經理的陳禮龍說:「做什麼,就要像什麼!」他的目標不僅是透過有機耕作恢復大地生機,將農藥島淨化為生態島,還要以「善」的循環,來幫助「綠」的永續。如此一體共生、生生不息,致力讓有機小農經營模式複製到每個地區,逐步點亮台灣,點亮世界。
 
  身為農夫,可以從友善環境的栽植做起;非農夫的你,可以從支持友善環境的在地小農做起。
 
  本書重點

  建「觀念」:有機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形態,不是只有「吃」這件事,同時也要尊重大自然,把美好的生態環境留給下一代。

  懂「方法」:透過大數據管理,做到計劃性生產、縮短食物里程、減少碳足跡、落實社區支持型農業,讓農夫財務永續。

  按「步驟」:有機農園SOP,幫助有志於從事有機農業的人,第一次當農夫就上手。

  近期媒體報導
   .客家電視「高峰客家力」第126集:立志做小的農夫─陳禮龍
  .《遠見雜誌》陳禮龍、彭俐芳 善待田地 寧休耕換好土壤
  .《遠見雜誌》黃金百大農夫
  .《大紀元》務農存到第一桶金,陳禮龍打造農村夢
  .《人間福報》做有機兼做公益 為山區孩童買雙鞋過年
  .大愛電視「小人物大英雄」第19集:有機農夫愛送鞋
  . TVBS「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有機菜農送鞋記

各界感動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月足吉伸│中華MOA協進會副理事長
  王瑞榮│四川瑞雲集團主席
  李文權│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
  李淑珍│台北市立大學教授
  邱子權│好食好事基金會執行長
  邱鏡淳│新竹縣縣長
  黃其光│國際扶輪社首位台灣總社長
  許明德│清華大學財務規劃室主任
  張連水│山西雲丘山旅遊開發公司董事長
 
  陳禮龍夫婦花了十年的時間從零開始,不僅踩得穩,而且有很多人陪伴著一起走;他們把手掌向下伸出,給予了土地、環境與人的友善,才能有這麼快樂的成就。──月足吉伸 中華MOA協進會副理事長
 
  陳禮龍戴著草帽,在烈日下彎著腰,左手拿著幼苗,右手扶著泥土,像極了古時候的劍客……,原來土地就是他的江湖,「科技」是理念、手段和標籤,農夫才是他腳踏「食」地真實想做的事情。──王瑞榮 四川瑞雲集團主席
 
  陳老師建構年輕農務者(青農)立業成家的新模式;他所提供的企業經營管理、優質農產品產銷的數據,更佐證了模式的可行性和永續性。──李文權 農業科技研究院院長
 
  頤禾園成功的因素很多。首先,陳禮龍將管理專長運用在小型農業上,遊刃有餘;其次,農家出身的俐芳堅毅刻苦,支持禮龍「自強不息」;第三,不管人生、事業如何起伏,他們始終不忘「善」與「綠」的初衷。──李淑珍 台北市立大學教授
 
  作者以尊重大地的「善念」為出發點,聚焦社區經營與計劃性生產來調節產銷,以穩定經營體質,支持農場運營及公益投入,值得許多有志從事農業新創的後繼者參考與學習借鏡。──邱子權 好食好事基金會執行長
 
  陳禮龍先生貫徹有機農法、食農教育及國際推展,吸引世界多國大學生到竹東認識台灣農業,還不時送愛心到偏鄉鼓勵弱勢學童,簡單付出卻展現無限的愛!──邱鏡淳 新竹縣縣長
 
  陳禮龍將他在科技業的知識和經驗,運用在有機農場的創新創業。他從「善」出發,以善做「綠」,推行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一體」的綠色產業;他更走向國際化,廣泛與國外有機農場交換心得,招收國外學生來實習,把台灣小農行銷到全世界。──許明德 清華大學財務規劃室主任
 
  頤禾園不僅僅是有機種植,還是觀光旅遊的好去處。彎下腰採摘,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意境;直起腰照相,感受「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情趣。在阡陌間行走,觀賞「黃鶯也愛新涼好,飛過青山影裡啼」美景;更別說在金黃的稻穗間擺開餐桌,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醉裡不知身是客,錯把田園當家園,好不快哉!──張連水 山西雲丘山旅遊開發公司董事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禮龍


  現任:
  頤禾園有機農園創辦人
  新竹縣農會、竹東地區農會四健義務指導員
  台灣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祕書長
  新竹縣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
  中華MOA協進會顧問
  新竹縣政府農業處顧問
  四川成都新津台灣農業創業園區諮詢顧問
  四川成都邛崍高何有機農業示範園區顧問
  山西臨汾雲丘山景區有機農業示範園區戰略顧問

  獎項:
  1996 傑出企業家
  1997 跨世紀競爭力企業獎
  2000 新世紀傑出企業家金鼎獎
  2000 傑出企業領導人金鋒獎

  演講及授課經歷:
  為企業、機關舉辦食農教育講座,在大專院校、中小學校推廣環境教育,以及擔任社區大學講師、行政院勞動部桃訓中心講師、自強基金會講師、新竹縣青年農民輔導業師……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按姓名筆劃排序)
月足吉伸 快樂而成功的「善」與「綠」傳播者
王瑞榮      結合民居保護、文化創意、自然共榮的有機新業態
李文權      建構青農立業成家新模式的創新農業指南
邱子權      以「新綠色革命」提升食農產業的格局
邱鏡淳      疼惜土地,與農民那顆「向天奮鬥」的心
許明德      推行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一體」的綠色產業
張連水      走進當代桃花源,頤禾園裡耕天下
 
引言
李淑珍      善與綠的腳蹤永不止息
 
00 自序  啟動善念
 
Green 1  我的一畝田
1.1  阿禾流浪記
1.2  一畝從「善」開始的「綠田」
1.3  立志做小,我的2.5人小農家
 
Green 2  我是iFarmer
2.1  大自然教導我的生活之道
2.2  我的營運模式:「社區支持型農業」優化版
2.3  擁抱科技,滑出智能管理
2.4  頤禾園有機農園SOP
 
Green 3  食農教育
3.1  現代有機農夫的專業養成
3.2  向下扎根的環境教育
3.3  來當一日農人
3.4  國際有機農村體驗營
 
Green 4  可食地景
4.1  一顆柿子的價值
4.2  鄉間幸福好食光  part1 竹東稻田版
4.3  鄉間幸福好食光  part2 關西民宿版
4.4  鄉間幸福好食光  part3 湖口芋來遇有味
4.5  鄉間幸福好食光  part4 五峰浪漫泰雅原食
 
Green 5  有文化的產業
5.1  有機農業新價值
5.2  樸拙美學 
5.3  在地文化
5.4  自然生態
5.5  深度體驗
 
Green 6  因善而美好
6.1  一隻鞋的善意
6.2  手心翻轉計畫
6.3  善的社會縮影
 
Green 7  綠善到對岸
7.1  四川省邛崍市高何鎮
7.2  阿霞:天上掉下來的機會
7.3  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雲丘山
7.4  張楠:我找到了屬於我的地方
 
Green 8  擁抱世界
8.1  絡繹於途的國際交流
8.2  國際志工 亞洲篇
8.3  國際志工 歐洲篇
8.4  國際志工 美洲篇
 
9 結語  希望園丁
如果農夫沒有遇上村姑 科技漂鳥就不會變成希望園丁
 
10 後記  村姑說:以良善的心,盡其在我
 
附錄 CEO的有機生活

圖書序言

■大自然教導我的生活之道
 
夏天,清晨四點,是我們家的起床時間。趁著天未亮,我和老婆已從家裡出發,直奔農場,開始一日的農活。一日之計在於晨,真是農夫的生活寫照。
 
我們的農場裡,不用除草劑、殺蟲劑,不施化學肥料、生長激素,種子是有機、非基因改造、無藥物處理的,蔬菜和雜草併肩站,放養的雞隻怡然自得地清理蟲蟲和農餘(採收後剩餘的菜葉),水稻田裡也有福壽螺的蹤影,陽光照拂、雨露滋潤,這裡的生態是自然共生的,農作物隨心所欲地吸收著天地賞賜的自然菁華。
 
跟著二十四節氣的大自然律動,何時該種下什麼作物,我們就按部就班地循著工序去細心栽植、照顧。別小看農作物,它們是很精明的,哪個季節適宜栽植、冒出頭來享受大自然,它們可是一清二楚。在對的時節種下它們,提供乾淨的土壤、水和空氣,用不危害環境的方式避去蟲鳥之害,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時間到了,它們就會給予農夫最好的回饋。
 
除了固定每年兩期的稻作之外,我們會順應時節和北台灣氣候,產出時令有機蔬菜。通常,五到十一月,會種下地瓜葉、番茄、空心菜、莧菜、小黃瓜、絲瓜、蒲瓜、苦瓜等夏季蔬菜;十一月到隔年的五月,就種茼蒿、芥藍、菠菜、青花菜、白花菜和蘿蔔等冬季蔬菜;有一些蔬菜則是全年都合適栽種,如:小白菜、青江菜、A菜等。
 
可是,拜農業科技和大量進口食物之賜,現代人少有搞得清楚時令蔬果的。在大賣場、超級市場、傳統市場,甚至餐飲業,誰管「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台灣諺語),想吃就買得到的便利性,才能討消費者歡心。久而久之,什麼是時令食物,大家都傻傻分不清了,以為台灣這個寶島,在夏天也能產出白蘿蔔,冬天還吃得到苦瓜,真是無所不能了。
 
種植違反產地和產季的農作物,若非興建特殊的溫室,刻意仿造出農作物原有的生長時節環境,不然就得使用非常手段,如:基因改造、化學藥物。想當然爾,在這些過程中,必須額外耗費多少資源,又可能製造出多少汙染。只為了隨時都能滿足一時興起的口腹之欲,而如此工程浩大地對抗大自然,值得嗎?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