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銀幕:民初的影戲小說

紙上銀幕:民初的影戲小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影戲小說
  • 民國文學
  • 流行文化
  • 文化史
  • 文學研究
  • 舊上海
  • 通俗文學
  • 大眾文化
  • 紙上銀幕
  • 文學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影戲」,是電影傳入中國最早的譯名,而「影戲小說」是民國初年在上海誕生的一種特殊小說文體,由著名的通俗作傢周瘦鵑創造,之後在上海通俗文學圈蔚為潮流。

  影戲小說的寫作方式很奇特:通俗文人通過觀看西洋電影,將大概的劇情記在腦中,事後轉述改寫成通俗的中文小說。那時對於西方、對於現代視覺藝術充滿好奇心的普通民眾,被高票價與語言障礙攔在電影院門外,而影戲小說的創作極大滿足瞭他們的需求。

  本書以影戲小說的文本齣發,研究影戲小說的創作者們,其「翻譯改寫」背後的文化差異,並通過影戲小說與原電影的比較,探討道德意識、女性形象等文化要素,展現影戲小說復雜而具有獨特價值的文化意蘊。

本書特色

  ★ 研究民初影戲小說與早期電影者不可不看的作品。
  ★ 深入研究影戲小說的曆史背景與文化價值,闡釋其對民初通俗文學的重大影響。
《紙上銀幕:民初的影戲小說》圖書簡介 一、引言:穿越光影的時代迴響 本書並非聚焦於民初(約1912年至1927年)中國電影産業的興衰,亦非詳述特定導演或影星的生平軼事。相反,它將目光投嚮瞭一個更為微妙、更具文化意涵的領域:在電影作為新興媒介席捲大眾視野之際,文學界如何迴應、吸收乃至重塑這種新的“視覺奇觀”。我們將探討的“影戲小說”,並非僅僅是描繪電影場景的文字記錄,而是民初作傢們如何運用文學語言,模擬、解構、甚至超越銀幕的視聽體驗,構建齣一種獨特的“紙上銀幕”的敘事範式。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這一特定曆史時期,文學與新興視覺藝術相互滲透、彼此激發的復雜關係。它關乎的,是如何在傳統敘事結構麵臨現代化衝擊時,作傢們如何利用“電影感”——諸如快速剪輯、特寫鏡頭、濛太奇手法——來重塑讀者的感知,並以此為載體,探討時代劇變下的個體命運與社會思潮。 二、核心議題與結構解析 本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影戲小說”的生成機製、美學特徵與文化功能。 第一部分:媒介的碰撞與文學的“藉景”——影戲小說的誕生背景 本部分首先勾勒齣民初中國社會對“影戲”——包括西洋電影的放映、民間皮影戲的改良以及早期國産片的發展——的集體狂熱。我們不討論電影本身的製作技術,而是著重分析公眾對“移動的圖像”所産生的心理震撼與文化期待。 新興視覺的誘惑: 探討“電影”作為一個符號,如何在城市空間中迅速占據中心位置,成為現代性的象徵。 文學的自我防衛與吸納: 分析早期文學如何應對這種直接、強烈的視覺衝擊。一些作傢最初試圖在文本中模仿電影的節奏,以期留住被“動起來的畫麵”吸引的讀者。這不僅僅是題材上的模仿,更是結構上的藉鑒。 “戲仿”與“戲仿之戲”: 研究作傢們如何利用對電影放映場景的描繪(如放映機聲、幕布上的光影變化)作為敘事框架,將觀眾置於一個“雙重觀看”的境地:讀者既是閱讀文字的個體,也是被小說引導著觀看“紙上電影”的體驗者。 第二部分:紙上銀幕的美學建構——敘事技巧的電影化 這是本書最為核心的分析部分,重點在於挖掘民初作傢如何將電影的技法“翻譯”成文字語言,從而形成獨特的敘事美學。 剪輯的節奏與敘事跳躍: 我們將考察文本中頻繁齣現的非綫性敘事、場景的突然轉換,以及如何利用段落、標點符號甚至排版形式來模擬電影的“切入”(Cut)和“淡齣”(Fade)。重點分析特定作傢(如對早期鴛鴦蝴蝶派和新感覺派部分作品的考察)如何運用這些技巧來營造懸念或突齣情緒的爆發點。 “鏡頭感”的運用: 深入分析特寫(Close-up)與遠景(Long Shot)在小說中的對應物。特寫不再是簡單的細緻描摹,而是被用來聚焦於人物瞬間的錶情變化,傳遞超越言語的情感。遠景則被用來安置人物於快速變遷的都市背景之中,強調個體的渺小與環境的宏大。 光影與氛圍的文字調色: 電影敘事高度依賴光影來構建情緒。本書將探討作傢如何通過對室內外光綫的精確描述(例如,清晨的微光、舞廳的昏暗、電燈投下的銳利陰影),在純粹的文字中再現電影的“打光”效果,塑造齣民初特有的曖昧、迷惘或壓抑的時代氛圍。 濛太奇式的意象疊加: 分析作傢如何將不相關聯的意象(如工廠的煙囪、街頭的叫賣、精緻的西式服裝)並置,形成如同電影濛太奇一般的象徵意義,推動主題的深化。 第三部分:主題的摺射與時代的焦慮——影戲小說承載的社會意義 “影戲小說”之所以重要,不僅在於其形式上的創新,更在於其所承載的時代精神。本部分將聚焦於這些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議題。 都市的迷幻與祛魅: 電影作為現代性的集中體現,往往被描繪成一個充滿誘惑的幻境。影戲小說通過對都市夜生活、摩登男女、以及新興娛樂場所的描繪,展現瞭民眾對現代生活既渴望又恐懼的復雜心態。我們考察小說如何揭示光鮮亮麗的“銀幕世界”與殘酷的“現實銀幕”之間的落差。 傳統與現代的拉鋸: 電影的傳入,對傳統傢庭倫理和道德觀構成瞭挑戰。影戲小說中常見的愛情悲劇、女性角色的“離經叛道”,往往是作傢藉用電影的敘事框架,來探討在西方文化衝擊下,個體在舊有規範下掙紮的睏境。 “錶演性”的自我與社會: 電影本身就是一種錶演。本書將探討小說人物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這種“錶演性”反映瞭民初社會中身份認同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作傢們通過“紙上銀幕”,觀察並記錄瞭人們為適應新世界而進行的“自我剪輯”。 四、結論:未竟的影像,永恒的文學 本書總結瞭“影戲小說”這一文學現象的曆史地位。它既是民初文學對新興媒介積極迴應的證明,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在尋求自身語言現代化過程中一次關鍵的試驗田。雖然隨著電影技術的成熟和文學觀念的演變,這種直接模仿電影的敘事手法逐漸淡齣主流,但其在節奏感、視覺化敘事以及對大眾心理的捕捉上留下的印記,深刻地影響瞭後續中國小說的發展軌跡。 本書通過對這些被忽視的文本的細緻重構與解讀,試圖還原一個在光影與文字交織中,努力理解自身劇變時代的中國。 目標讀者: 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媒介考古學、二十世紀初都市文化以及敘事學感興趣的研究者、學生及文學愛好者。本書的論述風格兼具學術的嚴謹性與文本解讀的生動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邵棟


  1989年生,江蘇常州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博士(2017),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碩士(2014),南京大學文學院學士(2012)。主要研究範圍是現代小說與南社,華語係文學與電影。在《中外文學》、《揚子江評論》、《香港文學》等兩岸三地學術雜誌發錶學術論文多篇。本書為作者第一本學術專著。

  業餘從事小說創作,曆獲林語堂文學奬小說首奬(2016),香港青年文學奬(2015)、全港大學文學奬(2015)等。

圖書目錄

[序言]/楊玉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民國初年通俗小說與早期電影發展概況 
第二節 影戲小說簡介 
第三節 影戲小說研究綜述與相關研究概況 
第四節 研究之取嚮 

【第二章 影戲小說的創作者】
第一節 鴛鴦蝴蝶派•上海•電影 
第二節 影戲小說始創者周瘦鵑 
第三節 影戲小說傢與電影人陸澹安 
第四節 影戲聞人包天笑 
第五節 其他作傢 

【第三章 影戲小說中的新舊範式衝突】
第一節 本不存在的敘述停頓 
第二節 類型化的故事模式 
第三節 文白之辨 

【第四章 從電影到影戲小說的圖文轉換】 
第一節 影戲小說中的道德倫理傾嚮 
第二節 影戲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影戲小說的特質 
第二節 影戲小說的價值與局限性 

〔附錄]亦中亦西的現代文學嘗試―民國「影戲小說」簡論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影戲小說簡介〕
  
1896年,電影傳入中國。這一年的8月10日到14日,《申報》連連登齣廣告:上海閘北唐傢弄私傢花園徐園內的「又一村」,將在日常的娛樂錶演(雜技)中間穿插放映由外國人帶入的電影短片,這是電影在中國放映最早的文獻記錄,距1895年12月28日電影誕生僅半年多時間。當時,中國人把它稱為「西洋影戲」或「電光影戲」,以後長時間統稱為「影戲」。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電影」的名字纔逐漸興起。實際上「影戲」原指現在所謂的皮影戲,但由於嘉慶年間有河北皮影戲藝人參與白蓮教起義(被稱為「懸燈匪」),使得這一民間藝術在晚清相當長的時間遭到禁演,導緻皮影戲迅速沉寂,觀者寥寥。再加上晚清民初之際現代生活方式逐漸興起,皮影戲作為一種民間藝術的影響力不及逐漸市場化規模化的電影業,而電影本身「幕布上有人影活動」的特點也足資比擬,因此有瞭「雀佔鳩巢」之實。而皮影戲在南北方的普及程度也影響瞭這一命名。
  
影戲小說是這樣一種特殊的文體:文人通過觀看西洋默片,將大概的劇情記在腦中,事後轉述改寫成通俗的中文小說的這一類創作形式。這種文體是由周瘦鵑開創的,他在1914年第24期的《禮拜六》雜誌上發錶瞭一篇名為〈阿兄〉的短篇小說,並在小說的序言中寫道:
  
「是篇予得之於影戲場者……惜餘未能得其原文,隻得以影戲中所見筆之於書。掛一漏萬,自弗能免。然其太意固未全失……」
  
周瘦鵑夫子自道指齣瞭這一種寫作狀態與方式。這篇小說的小標題尚是「倫理小說」,但之後周瘦鵑在諸如《小說大觀》、《中華婦女界》等刊物上相繼發錶瞭多篇以影戲小說為小標題的短篇作品,很受讀者歡迎。通俗文人圈中於是多有沿襲這一稱謂,都稱之為影戲小說。包天笑、陸澹安(1894-1980)以及鄭逸梅(1895-1992)等人都有自己不同特色的影戲小說創作,涉及多種題材和類型,長短也不一。可以說,影戲小說的作者基本上都是以鴛鴦蝴蝶派成員為代錶的上海通俗作傢。這種文體影響不小,由於讀者喜愛以及電影市場化的需要,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創刊的《電影月報》專門闢齣瞭一個「影戲小說」的專欄,使之成為一種類型文學,而其突齣的譯述性質和時尚生活的廣告宣傳作用是其重要特點。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特色,復古的字體和色調,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民初的時代氣息。書名“紙上銀幕”本身就很有畫麵感,讓我聯想到那個年代的電影海報和報紙上的電影評論。在我看來,民初的影戲小說,就像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既是新興電影藝術的産物,也保留瞭傳統文學的某些特質。那時候的人們,第一次接觸到流動的影像,一定覺得非常新奇。而將這些故事寫成小說,我想,既是為瞭讓更多人能夠理解和迴味電影,也可能是為瞭在文字中加入更多電影本身無法錶達的細節和情感。我非常好奇,這本書裏的小說,會是哪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民初名傢之作,還是會挖掘齣一些被遺忘的寶藏?這些小說在當時,是如何影響人們的觀影體驗和對電影的理解的?作者是否會從文學史或電影史的角度,對這些影戲小說進行深入的解讀,探討它們在那個時代的意義和價值?

评分

我對民國時期的文學一直情有獨鍾,總覺得那個時代湧現瞭太多纔華橫溢的作傢,他們的作品既有傳統的韻味,又充滿瞭現代的思辨。而“影戲小說”這個概念,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印象中,早期的電影很多都是改編自小說,反過來,一些電影的火爆也催生瞭大量的同名小說,它們或許在情節上與電影有所呼應,又或許在文字裏加入瞭電影未曾展現的細節和人物內心獨白。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們打開瞭一個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個時代的文學與電影之間的互動關係。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搜集和整理這些“影戲小說”的?是選取瞭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還是發掘瞭一些被遺忘的珍珠?這些小說在當時是否被認為是“純文學”,還是更多地被視為一種通俗的娛樂形式?書中是否會探討這些影戲小說在敘事手法、人物刻畫上,與同期純文學小說有何異同?我非常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瞭解民初時期的文化生態,以及電影這一新興藝術形式是如何影響當時的文學創作和大眾口味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思,采用瞭一種復古的泛黃紙張質感,上麵印著民國時期的電影海報風格插畫,特彆是那幾個黑白影像裏的人物,眼神似乎都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悲歡離閤。書名“紙上銀幕”本身就帶有一種詩意和畫麵感,讓人立刻聯想到舊報刊雜誌上刊載的那些根據電影改編或者描寫電影故事的小說。民初時期,正是中國電影的萌芽和發展階段,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思想變遷,都濃縮在這些“影戲小說”裏。我一直覺得,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畫麵感,而影戲小說更是將這種視覺化嘗試推嚮瞭極緻。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當時的電影情節、人物塑造,以及時代背景巧妙地融入到文字之中的?這些小說是否也保留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學風格,比如半文半白的語言,或是那種含蓄內斂的情感錶達?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穿越迴那個硝煙彌漫卻又充滿新興事物魅力的年代,感受那個時代人們對新興的“影戲”藝術的憧憬與迷戀,以及這些故事在當時的社會中所引發的種種漣漪。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紙上銀幕”有一種很復古又很浪漫的感覺,讓我想起以前在老電影院看電影的情景,那種昏暗的燈光,大銀幕上的黑白影像,還有散場後人們意猶未盡的討論,仿佛都隨著這個書名串聯起來瞭。民初時期,正是中國電影的起步階段,對於當時的普通民眾來說,電影無疑是一種新奇又充滿魔力的事物。而“影戲小說”顧名思義,就是將這種銀幕上的故事搬到紙麵上,或者說,是用文字來描繪、解讀電影。我猜想,這類小說可能不僅僅是簡單地將電影情節復述一遍,而是會加入更多作者的想象,比如角色的內心世界、情感的起伏,甚至是當時社會背景下的隱喻。這本書會不會挖掘齣一些我們不太熟悉的電影和對應的小說?會不會有一些小說,其本身的故事比改編的電影更吸引人?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和闡釋“影戲小說”這個概念的,以及這些小說在當時是如何被大眾接受和閱讀的。

评分

拿到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濃厚的興趣。 “紙上銀幕:民初的影戲小說”,這幾個字仿佛自帶一種穿越時光的魔力,將我帶迴到瞭那個充滿變革與新思潮的民國時代。我一直對那個時期的文化藝術發展非常著迷,尤其是電影作為一種舶來品,是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並且與當時的文學創作産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影戲小說,這個概念聽起來就充滿瞭想象空間。它們是電影的文字化呈現,還是文學創作的電影化嘗試?它們是如何在紙張上“放映”齣那個時代的影像,又如何承載瞭那個時代的社會情緒和文化印記?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收錄哪些具體的影戲小說,這些小說又與當時有哪些著名的電影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作者在書中會如何解讀這些作品,是僅僅展現它們的故事,還是會深入探討它們在文學史、電影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們所反映齣的民初社會的種種麵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