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與幼兒教育

數位科技與幼兒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幼兒教育
  • 數位科技
  • 早期教育
  • 兒童發展
  • 教育科技
  • 媒體素養
  • 親子教育
  • 遊戲化學習
  • STEAM教育
  • 教育創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由Routledge公司與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EYC)共同齣版

  《數位科技與幼兒教育》針對幼兒師資培育者、專業發展提供者,及職前、在職與持續進修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場域的幼兒教育者,提供瞭一本發人深省的指導手冊,幫助他們有效率地、適當地、與刻意地使用科技於幼兒。本書提供瞭一些策略、理論架構、研究證據的超連結、最佳實務的描述,以及資源,幫助數位時代的幼兒教育者發展其基本數位素養的知識、技能和經驗。

  《數位科技與幼兒教育》將教育者置於兒童發展、早期學習、適性發展實務、幼兒教學實務、兒童媒體研究、師資培育和專業發展實務的交匯點。這本書是根據最新研究、有潛力的方案和實務,以及一套關於幼兒教育科技教學之最佳實務,這一套實務建基在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EYC)與弗雷德‧羅傑斯中心(Fred Rogers Center)關於「科技和互動媒體」的聯閤立場聲明,和弗雷德‧羅傑斯中心的「兒童數位媒體的品質架構(Framework for Quality in Children's Digital Media)」。本書以一種實際、直接的方式呈現教學法的原則、教室實務與教學策略,它們來自兒童發展理論、適性發展實務,及幼兒場域有效率地、適當地、與刻意地使用科技的相關研究。一個附加(companion)的網站會提供額外的資源和超連結,進一步說明在數位化時代裏教學和學習的原則和最佳實務。

  Chip Donohue博士是美國艾瑞剋森研究院(Erikson Institute)遠距教育和持續進修教育(Distance Learni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學院院長和幼兒科技中心(TEC, Technology in Early Childhood)的主任。

名人推薦

  「《數位科技與幼兒教育》猶如是一座寶藏;其內容建基於學習理論,並且涵蓋廣泛的科技和教育實施方式。本書的另一個優點是它提供瞭大量數位和齣版的資源。對於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傢長、教師、媒體開發商和政策決定者,本書是一本必讀的好書。」─Barbara T. Bowman美國艾瑞剋森學院(Erikson Institute)Irving B. Harris 兒童發展研究所教授

  「終於,有一本針對教師、師資培育者及該領域全方位及明智的資源,它探討瞭科技與數位媒體在當今幼兒教育的潛能,同時介紹瞭瞬息萬變的數位世界裏一些裝置、軟體與網址。更重要的是,Donohue和其同仁送給此領域一份大禮,那就是一個結構化、多麵嚮的架構,這是迄今為止,要做齣關於科技與數位媒體之抉擇以提升幼兒學習最明確的路徑。衣櫃裏不再有剝奪幼兒童年的妖魔鬼怪,當教師適性教學實施方式得到支持,兒童有機會取得另一種強而有力的教育工具。」─Jerlean E. Daniel幼兒教育顧問(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EYC] 2010 到2013的常務理事)
智能時代下的教育新圖景:探尋人機協作的未來課堂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物聯網等前沿科技深刻重塑社會結構的當下,傳統教育體係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本書聚焦於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課程設計乃至教育治理體係的全麵革新,旨在描繪一幅麵嚮未來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新圖景。 第一部分:科技浪潮的衝擊與教育哲學的基礎重構 本書的開篇部分,首先對當前全球科技發展,特彆是人工智能(AI)、擴展現實(XR)以及量子計算等顛覆性技術對人類社會産生的結構性影響進行瞭宏觀梳理。我們認識到,知識的獲取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標,理解、創造、批判性思維和情感智能等“軟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1.1 知識爆炸與認知負荷: 我們分析瞭信息過載現象如何加劇學習者的認知負擔,並提齣教育需要從“知識的傳授”轉嚮“知識的導航與意義建構”。本章詳細探討瞭認知心理學在前沿科技背景下的新發展,強調學習設計必須符閤人類大腦的運作機製,避免無效的信息堆砌。 1.2 核心素養的再定義: 在技術迭代速度遠超課程更新速度的時代背景下,本書提齣瞭一套適用於21世紀的學習者核心素養模型。這包括數據素養、計算思維、跨學科整閤能力,以及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環境中保持倫理判斷和人文關懷的能力。我們不僅關注“學什麼”,更關注“如何成為一個能與技術共存、並引導技術嚮善的人”。 1.3 教育公平與技術鴻溝: 技術進步在帶來效率提升的同時,也可能固化甚至加劇現有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技術普及帶來的潛在“數字鴻溝”問題,並從政策製定和基礎設施建設層麵,探討瞭如何利用技術手段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化配置,確保每個學習者都能平等享有技術賦能的學習機會。 第二部分:教學實踐的範式遷移:從標準化到個性化深度定製 本部分將理論探討轉嚮具體的教學場景和方法論的創新,重點闡述瞭如何利用先進技術工具來優化教學過程,實現真正的個性化學習。 2.1 適應性學習係統的構建與倫理: 我們詳細分析瞭自適應學習平颱(Adaptive Learning Systems)的技術原理和教學應用潛力。通過分析學習者實時的學習路徑、錯誤模式和情緒反饋,係統能夠動態調整內容難度、節奏和反饋方式。然而,本書也深入探討瞭算法偏見、數據隱私保護以及“算法鎖定”對學習者自主探索的潛在抑製,強調技術乾預必須建立在嚴格的倫理框架之內。 2.2 沉浸式學習環境的設計與實施: 擴展現實技術(AR/VR/MR)為抽象概念的具體化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可能。本章提供瞭多個學科(如曆史、生物、物理)中應用沉浸式技術的案例研究,討論瞭如何設計既具有高參與度,又嚴格控製學習目標的“心流體驗”。重點在於區分“新奇感”與“教學效用”,確保技術投入能切實轉化為學習成果的提升。 2.3 教師角色的轉型與專業發展: 技術的介入並未削弱教師的重要性,而是提升瞭對教師專業能力的新要求。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而是學習的策展人、情感的引導者和復雜問題的設計者。本書提齣瞭教師“人機協作”的教學能力模型,包括數據解讀能力、技術工具整閤能力以及對學習過程中非結構化問題的即時應對能力。 第三部分:課程與評估體係的深度革新 課程設計和評估是衡量教育質量的兩大核心支柱。本書認為,在智能時代,這兩者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 3.1 項目式學習(PBL)與真實世界問題整閤: 標準化的知識點考核越來越難以反映學習者的真實能力。本書提倡將基於項目的學習(PBL)與現實世界的復雜挑戰深度結閤,鼓勵跨學科協作。我們展示瞭如何利用遠程協作工具和開放數據集,讓學習者參與到解決社區、環境或行業中的實際問題中去,從而培養其係統思考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3.2 過程性評估與技能可視化: 傳統的終結性考試已不足以全麵評估學習者的成長軌跡。本書詳細介紹瞭基於學習分析(Learning Analytics)的評估方法,強調對學習過程中的投入度、協作質量、迭代次數等“過程性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同時,我們探討瞭如何利用數字檔案袋(e-Portfolios)和技能圖譜(Skill Mapping)技術,將學習者的隱性能力和可遷移技能進行可視化呈現,為終身學習提供可靠的依據。 3.3 終身學習生態係統的構建: 教育不再是學校階段的“一段旅程”,而是貫穿生命周期的“連續狀態”。本書分析瞭企業培訓、繼續教育平颱與K-12教育體係之間如何建立起無縫銜接的機製,以應對個體在職業生涯中麵臨的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的需求。 第四部分:教育治理與未來展望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視野擴展到宏觀的教育治理層麵,探討如何在新技術環境下構建敏捷、負責任的教育管理體係。 4.1 數據驅動的決策製定: 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管理者如何有效地利用教育大數據進行資源調配、績效評估和風險預警?本章提供瞭數據治理的框架,強調在數據驅動決策中必須平衡效率追求與個體權利保護的張力。 4.2 技術倫理與監管: 隨著教育技術應用的深化,對於學習數據的使用、AI輔助教學的透明度以及虛擬社交環境中的學生心理健康保護,都提齣瞭新的監管要求。本書呼籲建立前瞻性的教育技術倫理規範和快速響應的監管機製。 4.3 展望:人機共生的教育理想國: 總結部分,本書描繪瞭一個理想的未來教育場景——在這個場景中,技術承擔瞭重復性、數據密集型的工作,而人類教育者則專注於培養人性中不可替代的品質:同理心、創新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書強調,技術是手段,教育的本質——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永遠是核心目標。 本書麵嚮教育管理者、一綫教師、課程設計師、教育技術開發者以及所有關注未來教育發展方嚮的研究者與政策製定者。它不是對現有技術的簡單介紹,而是對技術如何重塑我們“育人”這一根本使命的深度哲學反思與實踐指南。

著者信息

譯者簡介

蘇秀枝


  學曆: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教育心理學係博士
  課程與教學係幼兒教育碩士

  經曆: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係助理教授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係副主任
  朝陽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學院秘書

  譯書:
  縱觀人類發展:從齣生到殞落
  兒童福利:從實務觀點齣發
  兒童行為輔導
  班級經營─營造支持社群與策略
  多元智能取嚮之主題教學
  理解兒童發展
  現代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概論:幼兒全人教育

圖書目錄

圖錶目錄

3.1    進一步學習……關於注意事項和擔憂      39
3.2    針對幼兒期科技的部落格      42
3.3    幼兒期有效率使用科技的實務綫上資源      46
3.4    進一步學習…參閱這些關於科技與幼兒的社交媒體網址      48
5.1    濛特梭利、皮亞傑、史金納與維高斯基會怎麼說?討論平闆電腦的一個夢幻的理論團隊。      76
5.2    Approach to Montessori, Numbers HD Free Lite應用程式的螢幕視窗      78
5.3    The Human Body,TinyBop應用程式的視窗螢幕      81
5.4    資料來源:兒童科技迴顧(Children’s Technology Review)      82
5.5    Scratch 2.0, MIT的屏幕截圖      88
7.1    分析媒體訊息時提問的關鍵問題:針對幼兒教育所改編      136
10.1    期待(EXPECT IT)─計劃(PLAN IT)─教導(TEACH IT)─解決(SOLVE IT)的科技整閤架構      187
10.2    依據全方位學習設計(UDL)原則規劃科技輔助課堂活動,並與評量連結      189
10.3    科技支持的課堂活動全方位學習設計(UDL)特色中「規劃(PLAN IT)」之範例      190
10.4    在規劃的科技輔助幼兒園活動裏的彈性參與策略      193
10.5    針對Cierra的完整「分解(Break It Down)」方法錶格      199
11.1    A Bee-bot, TTS Group      213
11.2    Roamer, Valiant Technology      213
11.3    A Pro-bot, TTS Group      213
11.4    非正式教材      215
11.5    探索為什麼Pro-bot Robot無法嚮上移動      216
11.6    規劃與反思的模式      219
12.1    使用平闆電腦一起閤作      229
12.2    透過攝影延伸積木的建構活動      234
12.3    記錄令人興奮的蝴蝶孵化過程      235
12.4    教師針對所描述故事的照片搭鷹架      237
12.5    數位顯微鏡讓隱藏的世界曆曆在目      239
12.6    艾文(Aven)的感人故事/插圖      242
12.7    透過積木重現鐵達尼號      245
12.8    分享鐵達尼號的書籍及互動式軟體      246
12.9    相隔兩個月的鐵達尼號繪畫(前和後)      248
13.1    Brian Puerling為一個班級演示科技      257
13.2    一個正方型二維條碼(QR Code)      264
13.3    一颱iPad和許多全神貫注的兒童      266
14.1    「這是我的新教室與學校」電子書的一頁樣本    289
14.2    「跟媽咪爹地說再見,跟老師說哈囉」電子書的一頁樣本    290
15.1    共享一颱iPad      306
15.2    使用照片來歡迎傢庭並建立社群      307
15.3    使用照相機來記錄課堂生活      309
15.4    「看我成長」圖      310
15.5    學前教室裏的生活紀錄      311
15.6    與專傢視訊聊天      315

4.1    二十一世紀師資培育報告與建議      58
4.2    有科技標準之幼兒師資培育機構      63
8.1    找齣瞭一些以創意方式使用科技來支持傢庭與社區的先進方案      155
17.1    支持專業成長的工具      357
17.2    發展互聯學習的社交媒體方式      358

目錄
數位科技與幼兒教育  iii
獻詞  v
序  vii
譯者序  xiii
緒論  xvii
緻謝詞  xxi
縮寫  xxv
圖錶目錄  xxix
引言  1
第一篇  科技與幼兒  9
第一章 弗雷德‧羅傑斯會怎麼說?  13
第二章 科技作為社會情緒發展的工具:我們可以從弗雷德‧羅傑斯的方法學到什麼?  17
第三章 科技和數位媒體做為數位時代的教與學工具  31
第四章 運用科技於教學:培育數位時代的幼兒教育者  51
第五章 瑪麗亞‧濛特梭利會怎麼說ipad?兒童互動式媒體的理論架構  75
第六章 兒童發展與科技之關係:我們所知與其意涵  99
第二篇  教室裏的科技  123
第七章 幼兒教育的媒體素養:探究本位的科技整閤  127
第八章 在數位時代裏的前瞻性素養  145
第九章 用科技來支持雙語學習者  161
第十章 將所有幼兒融入科技支持的課程:21世紀教室的一個全方位學習設計科技整閤架構  181
第十一章 與幼兒一起進入科學、科技、工程、數學領域:簡易機器人學和寫程式作為早期學習的催化劑  209
第十二章 創新、教育和增權:新科技所帶來的新機會  227
第十三章 老師的科技工具和教學:創新教學和新興科技  255
第三篇  教室外的科技  277
第十四章 科技作為加強傢庭與學校連係的一種工具  279
第十五章 科技作為強化社群的一種工具  303
第十六章 近便性、內容和參與:在數位時代裏兒童圖書館員如何支持早期學習  327
第十七章 互聯的教育者──互聯的學習者:教師在21世紀以後的角色演變  349
索引  365

圖書序言



  作者註

  Ed Greene擁有博士學位,是紐約布魯剋林西班牙裔資訊電視網絡(Hispanic Information Television Network, HITN)早期學習閤作(Early Learning Collaborative)之推廣教育與閤作中心(Educational Outreach and Partnership)的資深主任。在HITN工作以前,他擔任美國Cito(荷蘭Cito的子公司)及金字塔早期學習方式(Piramide Approach to Early Learning)的資深顧問與諮詢者五年,四十年的生涯中,他直接服務嬰兒、學步兒、幼兒、青少年與傢庭,也在慈善、私立、公傢單位及高等教育擔任許多角色與職位。

  當幼兒園裏的科技與互動媒體整閤是建基在穩固的發展基礎,且幼教專業人員能意識到挑戰與機會,教育者有立場要刻意提升科技與媒體之潛能,改善機構品質,以造福所有兒童。

  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EYC)與弗雷德‧羅傑斯中心聯閤立場聲明之摘錄捕捉到我認為此本非常重要書籍之核心。作者們努力地創造多重路徑來協助啓發、教育與激發我們跳脫新事物來臨的思維。數位時代已經來臨,而且已是二十一世界快速成為事實的一部分,這是很清楚的。

  身為兒童發展、早期學習與兒童數位媒體領域之專業人士超過四十年,能夠與兒童及傢庭共事是我的榮幸。我也很幸運的能夠在許多場域工作,在那裏教學、學習、科技與媒體提供瞭許多挑戰與機會,去創造教育性與教學性的資源與工具。

  目前,我就職於布魯剋林西班牙裔資訊與電訊溝通網絡(Hispanic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HITN),那裏我們有美國教育部贊助、令人激動的幼兒「準備要學習(Ready to Learn)」跨媒體方案。身為推廣部之資深主任,我很榮幸可以與很多有纔乾的製作人、遊戲設計者、教材研發者,以及全心付齣的HITN專業團隊共事。針對三到五歲幼兒數位與非數位教材研發把重點放在英文語言發展、早期讀寫、早期數學技能,以協助兒童在學校與生活的準備度。

  身為此領域的實務工作者,我強烈地推薦本書為「必讀」,它提供瞭啓發的及實用的方式,思考如何創造齣行動的藍圖,「以便透過刻意地提升科技與媒體的潛能,改善機構品質,造福所有兒童(NAEYC & Fred Rogers Center, 2012)」。

  當我們與兒童及傢長共事時,兒童發展為我們提供瞭大部分基礎,本書強烈地建基在,且包括:

  ‧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EYC)與弗雷德‧羅傑斯中心(Fred Rogers Center)聯閤發錶的立場聲明「以科技與互動式媒體為工具之0至8歲幼教課程(Technology and Interactive Media as Tools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Serving Children from Birth through Age 8)」。

  ‧弗雷德‧羅傑斯中心(Fred Rogers Center)(2012)的「幼兒數位媒體之品質架構:傢長、教育者與媒體創作者之考量(A framework for quality in digital media for young children: considerations for parents, educators, and media creators)」。

  雖然本書標題為「幼兒期之科技與數位媒體」,你會不斷地迴到基礎點,反覆地重申為什麼知道且瞭解兒童之成長、發展與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一切也變得很清晰,那就是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領袖及兒童的朋友:弗雷德‧羅傑斯(Fred Rogers),他影響、培育與引導這本關於兒童、科技與數位媒體書籍中許多作者的思維。

  本書內容中有許多他的語錄及文獻,提醒著我們兒童發展在他作品中的重要性,本書其中一章的作者引用他的語錄:「無論是什麼機器,都是人類發明並創造的,也是人類讓它運作的(no matter what the machine may be it was people who thought it up and made it, and it’s people who make it work)」。

  弗雷德‧羅傑斯(Fred Rogers)的擇善固執,對於幼兒健全發展的不懈奉獻,是一種堅持的特質。對於那些關心科技與媒體影響的人們,弗雷德提供瞭深思熟慮的做法,跳脫隻是被動地迴應,轉為主動,他這麼說:「我當初進入電視行業是因為對它深惡痛絕,並且我想齣許多方法來善加利用這個很棒的工具,來教育那些看電視與收聽的觀眾(CNN, 2001)」。

  本書提供瞭大好機會讓你可以規劃行動的藍圖,雖然本書並沒有以此命名,你必須準備好參與深思熟慮的反思、批判思考、改變藍圖的創作,透過刻意地提升科技與媒體的潛能,改善機構品質,造福兒童,如同立場聲明所錶達的。故請將本書十七個章節之內容當作你未來行動藍圖的基本元素。

  我要感謝本書的編者Chip Donohue,他與多元背景、令人尊敬的作者群能聚在一起,産齣這樣驚人的作品。他們以一種親民及有時獨特的方式呈現嚴肅的議題,包括瞭弗雷德‧羅傑斯的故事、科技使用的資料、推測瑪利亞.濛特梭利(Marie Montessori)對ipad在發展上的立場。Chip邀請瞭一些作者加入對話,他們探討瞭關於服務在美國快速增加的雙語學習者人口等議題,有些作者的知識與研究是關於將全方位學習設計(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原則整閤到比較有效率地將科技整閤進教室的重要性。

  本書包含瞭最具教育性及啓發性的資料與研究發現,對於過去曆史的反思帶領我們迴到Seymour Papert的Logo程式設計語言時代的幼兒探索,以及高效能工具與科技可以用來滿足年幼學習者需求的具體範例。在這本探討幼兒時期的科技與數位媒體的書中,刻意地涵蓋社會公平正義的議題是很重要的。本書包含關於數位鴻溝與「應用程式落差(app gap)」的討論,同時討論工具近便性(access)的不公平。我們也提供機會瞭解非正式學習機構,例如圖書館如何貢獻並支持數位時代的早期學習。

  本書讓讀者有機會一窺在兒童發展、早期學習與兒童媒體領域最有天分、最有精闢見解及誠摯的作者之作品。本書作者們都是為人敬重的研究者、教師、思想領袖,我們可以嚮他們尋求關於幼兒科技與互動媒體的相關方嚮、指導與希望。我對所有作者錶達祝賀之意。

  編者Chip Donohue在幼兒時期科技與數位媒體領域的此一作品中扮演不可思議希望明燈、指引方嚮的人。他的願景與行動主要專注在提昇學習、改善教學實務、在師資培育教育中使用科技與遠距學習的創新方法,提供領導、願景與發聲,以及透過幫艾瑞剋森學院幼兒科技中心(TEC)針對幼兒教育者設計與發展數位素養資源與專業發展課程。

  我個人非常感謝Chip給予我們在西班牙裔資訊與電訊溝通網絡(Hispanic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早期學習閤作(Early Learning Collaborative)工作上的貢獻。我感謝他讓我有機會可以閱讀書稿,本書真是一本必讀的書籍,對於所有想要刻意地透過提升科技與媒體潛能,改善機構品質,造福所有幼兒的人,本書是一具有潛力的行動藍圖。

Ed Greene, PhD
教育推廣與閤作中心之資深主任
Hispanic Information Television Network(HITN)
Early Learning Collaborative
Brooklyn, New York

譯者序

  科技與數位媒體日新月異,且價格愈來愈低廉,愈來愈普及,幼兒的生活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科技産品與數位媒體,包括電視、電腦、智慧手機、平闆電腦、遊戲機等。然而科技與數位媒體是否適用於學前階段的幼兒,及如何融入幼兒園課程與教學中存在有許多爭議(林葙葙,2013)。有些研究發現資訊科技對幼兒發展有正麵效應,包括語文能力、數學能力、創造力、溝通閤作及問題解決等;學者、教師、傢長等則擔心幼兒太早接觸數位科技産品可能導緻近視、肥胖、暴力、 沉迷、社會互動疏離與學習等問題。
   
  本人認為對於科技的洪流,幼兒教育者應當轉換思維,正視其影響力,並將之轉化為有益教師教學及幼兒學習之工具。焦點不該再放在「幼兒該不該使用電腦」,而應轉嚮「該如何使用科技與數位媒體來增進幼兒的發展」。目前,科技與數位媒體融入幼兒教育之文獻較為有限,本書的齣現有助於讀者瞭解如何有效率且適性地將科技與數位媒體融入幼兒教育(蘇秀枝,2015)。
   
  本書是 Routledge齣版業者與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NAEYC)共同齣版之書籍,編者 Chip Donohue 博士是美國艾瑞剋森學院(Erikson Institute)遠距教學與持續進修教育學院院長暨幼兒科技中心主任,協同負責 2012 年 NAEYC 與 Fred Rogers 中心共同發錶之「以科技與互動式媒體為工具之 0~8 歲幼教課程」立場宣言修訂版。本書作者群包含兒童發展、早期學習與兒童媒體領域的專傢,共有十七章,分為三篇:科技與幼兒、教室裏的科技及教室外的科技。內容綜閤瞭當代的數位媒體研究結果、兒童發展理論、發展適性教法、師資培育教育、專業成長等文獻,針對如何有效率且適性地運用科技與數位媒體到幼兒教育,提供瞭具體與實用之指導原則,並且描述教保服務人員將科技與數位媒體融入幼教課程的實施方式,介紹瞭許多相關資源,包括好用的科技産品、app 軟體、網站超連結、參考書目等,也提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注意事項,對於提升教保服務人員及各級學校教師數位媒體素養很有助益。
   
  本書提供瞭科技與數位媒體融入教學之策略、理論架構、相關研究、網路資源與參考文獻之超連結,是一本兼具研究與實務的書籍,值得推薦閱讀,對於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師資培育人員、傢長、研究者及軟體研發者有許多啓發性的想法。內容有助增進幼兒教保服務人員、各級學校教師、師資培育者之數位素養及專業成長,瞭解如何將科技與數位媒體融入教學,改善教學品質,提升學生學習效能。此外,本書提供許多好用的教育相關軟體,如說故事軟體、親師溝通軟體等,有助軟體設計者規劃符閤本土文化的數位軟體。本書內容不僅適用於幼兒教育,對於各級學校科技與數位媒體融入教育也具有同樣啓發意義。本書適用於幼兒教育係、幼兒保育係、教育學係、數位媒體設計係等及研究所。
   
  本人很榮幸能將本書推薦給對於運用科技與數位媒體於幼兒教育感興趣之教保服務人員、師資培育者或對幼兒科技感興趣之讀者,希望大傢閱讀完本書後,對於如何有效率且適性地將科技與數位媒體融入幼兒園課程有更進一步瞭解,且能善用新科技與數位媒體之潛力,改善教學品質,以造福所有兒童。本書得以順利齣版,要感謝學富文化齣版社於雪祥發行人的支持、編輯部蔡福根先生,特此緻謝。由於部分英文內容找不到適當的中文翻譯,若有疏漏之處,懇請賜教。

蘇秀枝 謹誌

  參考文獻 
  林葙葙(2013)。當科技與人文相遇:科技融入幼兒園教學之再思。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0,39-68。
  蘇秀枝(2015)。幼兒期之科技與數位媒體:教與學之工具(書評)。教科書研究,8(2),189-199。

緒論

  本書提供幼兒教育師資培育者、專業發展提供者,及職前、在職教育與持續進修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場域的幼兒教育者,針對幼兒有效率地、適當地、與刻意地使用科技,一本發人深省的指導手冊。本書提供幼兒教育者一些策略、理論架構、研究證據的超連結、最佳實務的描述,以及資源,幫助他們發展在數位時代裏基本數位素養的知識、技能和經驗。

  目標是要幫助幼兒教育者將我們所瞭解的兒童發展、早期學習、發展適性教學、幼兒教育教學方法、兒童媒體研究、師資培育教育、專業發展實施,以及我們正在學習的關於適當與刻意地使用科技工具與數位媒體在幼兒教育,將兩者連結在一起。本書強調最新研究、有潛力的方案與方法,以及一係列幼兒科技教學最好的實施方式,他們建基在美國幼兒教育學會(NAEYC)與弗雷德‧羅傑斯中心(Fred Rogers Center)聯閤發錶的立場聲明「以科技與互動式媒體為工具之0至8歲幼教課程(Technology and Interactive Media as Tools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Serving Children from Birth through Age 8)」及弗雷德‧羅傑斯中心(Fred Rogers Center)(2012)的「幼兒數位媒體之品質架構:傢長、教育者與媒體創作者之考量(A framework for quality in digital media for young children: considerations for parents, educators, and media creators)」。本書從頭到尾,我們將關鍵概念、教學策略、以及科技工具,與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EYC)與弗雷德‧羅傑斯中心(Fred Rogers Center)聯閤立場聲明之原則指導方針以及關鍵訊息緊緊相扣,在數位媒體與早期學習的交匯點,找齣對幼兒最好方式的共識。所呈現的教學原則、教室實務、教學策略來自兒童發展理論、發展適性實務、以及有效率地、適當地、及刻意地在幼兒教育場所使用科技的相關研究。

  本書編輯者與各章作者都是在幼兒教育領域公認的領導者,也是在選擇、使用、整閤與評估在幼兒師資培育與教室教學實務上科技與互動式媒體工具的思想領袖與創新者。每一章包括相關的研究;將有效率的教學實務建基在兒童發展理論及適性發展實務;提供瞭關於如何將美國幼兒教育學會與弗雷德‧羅傑斯中心(Fred Rogers Center)聯閤立場聲明付諸實現之範例;並且包括來自幼兒教育者及場域,關於運用科技與媒體之最好實務的真實故事與範例。

  本書之組織架構

 本書分為三部分:科技與幼兒、教室裏的科技、教室外的科技。第一篇聚焦在數位時代裏的幼兒,章節內容包括:把弗雷德‧羅傑斯的方法和對社會情緒發展的重視,跟當今的數位媒體結閤;概論科技與數位媒體作為教學與學習的工具,以及師資培育教育與師資教育者之工具。第四章與第五章提供瞭理論架構的概論,以及他們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與使用兒童互動媒體,並且探討兒童媒體研究,找齣我們知道的,以及其對於教育者、傢長、及媒體創作者之意義。

  第二篇將重心轉到教室裏麵以及老師,章節內容包括媒體素養、數位時代的早期素養,使用科技工具來支持雙語學習者,將所有兒童融閤在一個科技支持的教室裏的架構。其他內容還包括STEM(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早期學習之簡單機器人學與程式設計;將新科技整閤到教室裏教學之策略;關於創新教學方式以及老師在教學上使用新興科技工具的訣竅。

  第三篇的章節把重點放在教室外,內容包括使用科技作為加強傢庭與學校關係及強化社區之工具;在數位媒體與早期學習的交匯點,兒童圖書館員所扮演的新角色;成為互聯的教育者與學習者,以支持21世紀教學與學習目標之策略。

  教學特色

  本書有許多反覆齣現的特點,他們會幫助你思考在數位媒體與早期學習的交匯點,你所扮演的角色,並提供你額外的資源與超連結供你探索。在大部分的章節裏,你將會發現一個或多個特點,包括:立場聲明聯盟(Position Statement Alignment),將本章的主題與關鍵概念與立場聲明中的指導原則與關鍵訊息相結閤,幫助教育者反思他們在幼兒期使用科技時的運用與啓示。大部分章節結束的時候,你會找到老師的錦囊妙計(Teacher Takeaways),是一整套的實務秘訣、建議、與行動步驟,你可以將本章中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你的教室,或者是與幼兒、傢長和傢庭的互動上。此外在每一章節還附有參考文獻的清單,也有很多跟章節內容中關鍵概念相關的額外資源,包括所提到的文章、參考文獻與超連結,以及本章特點中的軟體、應用程式與硬體之超連結,如果你想親自試一試的話。進一步學習(The Learn More)包括瞭一係列額外的資源與超連結,給那些想要深入學習有關本章主題與關鍵概念的讀者參考。

緻謝詞

  編輯這樣一本書需要許多參與者的努力,感謝二十三位撰稿作者,他們每一位都是非常忙碌的數位媒體與早期學習思想領導者與創新者,他們願意挪齣時間來寫作、編輯、修改,甚至當我要求他們時,也願意寫更多。我很榮幸能夠與他們一起學習,也嚮他們學習,這本書的每一頁都充滿瞭他們慷慨奉獻的時間、文字、概念、資源與最好的實施方式,本人獲益良多。我很喜愛「成人可以做幼兒的媒體導師」這一個概念,我很榮幸可以稱呼你們都是我的媒體導師與楷模。

  我希望在數位媒體與兒童發展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我的熱情與承諾,在我成為聖文森學院(Saint Vincent College)弗雷德‧羅傑斯早期學習與兒童媒體中心(Fred Rogers Center for Early Learning and Children's Media)資深研究員時被點燃。我感謝那裏的所有人,尤其是Rita Catalano、Max King、Michael Robb與Cindy Scarpo。

  Roberta Schomburg是弗雷德‧羅傑斯中心另外一位資深研究員,我們兩人共同分擔責任,帶領這個工作團隊,修正與更新美國幼兒教育學會與弗雷德‧羅傑斯中心關於2012年3月「以科技與互動式媒體為工具之0至8歲幼教課程(Technology and Interactive Media as Tools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Serving Children from Birth through Age 8)」聯閤立場聲明,我想要感謝Roberta、Madhavi Parikh,以及工作團隊的每個成員,在過去三年不間斷的過程中的堅定承諾與領導力,本書整閤瞭你們協助完成的立場聲明中之原則與指導方針,對於此領域持續瞭解在幼兒時期有效率地、適當地及刻意地使用科技有諸多貢獻。

  我深深地感謝我在艾瑞剋森學院(Erikson Institute)的同仁,尤其是幼兒科技中心(TEC)的方案負責人Amanda Armstrong,她不僅是本書作者之一,也持續讓幼兒科技中心成長茁壯。感謝遠距學習與持續進修教育團隊(Distance Learni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Team)成員,包括Mike Maxse、Mike Paulucci、Erin Silva以及Matthew Zaradich,他們將本書中科技可以做為老師與教學之工具的概念,轉換為幼兒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中設計、發展與實施之創新模式。

  感謝三位傑齣教育者以及教室科技創新者,Tricia Fuglestad、Maggie Powers與Erin Stanfill,在第3章與17章中的「老師的心聲(Teacher’s Voice)」,他們與我分享小故事及最佳實施方式。你們啓發瞭我們在幼兒科技中心(TEC)的工作。如果我可以重迴到過去,我真的很想成為你們班上的小朋友,即使隻有一天也好。

  感謝弗雷德‧羅傑斯公司(Fred Rogers Company)的溝通協調者Britany Smith及在聖文森學院(Saint Vincent College)弗雷德‧羅傑斯早期學習與兒童媒體中心檔案管理人員Emily Uhrin,她們協助找齣弗雷德‧羅傑斯引言的資料來源。我也要感謝弗雷德‧羅傑斯公司的Bill Isler執行長、Kevin Morrison營運總監,與幼兒倡議行動(Early Childhood Initiatives)主任與公關室副主任Hedda Sharapan提供瞭弗雷德‧羅傑斯公司三個資深研究員的名額給David Kleeman、Alice Wilde及我自己,並允許我們可以在緒論、第一與第二章中使用弗雷德‧羅傑斯(Fred Rogers)的語錄。弗雷德對科技的態度對於我們的作品、專業生涯、本書的內容有諸多啓示,我們很榮幸可以跟讀者分享他動人心弦的話,以小小的方式與你們一同延續他的精神。

  我也要特彆感謝我的傢人Maria Hill、Sarah Maria Donohue及Laura Donohue,感謝他們無盡的支持、鼓勵與啓發,感謝他們理解這項任務對我個人與專業上的意義,獻上此本書。

Chip Donohue

縮寫

  AAP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美國兒科協會)
  ACEI    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美國兒童教育國際協會)
  ALA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美國圖書館學會)
  ALSC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Service to Children(兒童圖書館服務學會)
  AMI    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USA(國際濛特梭利協會)
  ASCD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視導暨課程發展學會)
  CAEP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Educator Preparation(全美師資培育認證審議會)
  CAST    Center for Applied Special Technology(美國應用特殊科技中心)
  CCFC    Campaign for a Commercial-Free Childhood(免於廣告的童年計畫)
  CDA    Child Development Associate(兒童發展認證)
  CLDC    Child Learning & Development Center, Pacific University(太平洋大學兒童學習與發展中心)
  CMCH    Center on Media and Child Health(媒體與兒童健康中心)
  CMHD    Center on Media and Human Development(媒體與人類發展中心)
  CLASP    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法律與社會政策中心)
  COPPA    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兒童綫上隱私保護法)
  CSM    Common Sense Media(常識媒體)
  DAP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適性發展實務)
  DLL    Dual Language Learner(雙語學習者)
  ECEtech.net    Early Childhood Technology Network(幼兒教育科技網絡)
  ELE    Early Learning Environment, Fred Rogers Center(弗雷德‧羅傑斯中心早期學習環境)
  ELL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英語學習者)
  ECRR    Every Child Ready to Read(每個孩子準備閱讀)
  FCTD    Family Center on Technology and Disability(美國科技和失能傢庭資源中心)
  FETC    Florid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ference(佛羅裏達教育科技研討會)
  Fred Rogers Center    Fred Rogers Center for Early Learning and Children’s Media at Saint Vincent College(聖文森學院弗雷德‧羅傑斯早期學習與兒童媒體中心)
  HFRP    Harvard Family Research Project(哈佛傢庭研究計畫)
  HITN ELC    Hispanic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Early Learning Collaborative(西班牙裔資訊電視網絡早期學習閤作)
  IMLS    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美國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研究局)
  IRA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國際閱讀協會)
  IST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美國國際教育科技學會)
  MoMA    Museum of Modern Art(現代藝術博物館)
  NAECT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ors(美國幼兒教師教育協會)
  NAEP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美國國傢教育進展評測)
  NAEY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美國幼兒教育協會)
  NAML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美國媒體素養教育國傢聯盟)
  NASB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Boards of Education(全國州教育委員會協會)
  NCAT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全美師資培育認證)審議會
  NCFL    National Center for Families Learning(全美傢庭學習中心)
  NSF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國國傢科學基金會)
  OHS    Office of Head Start(啓濛方案辦公室)
  PBS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公共電視服務網)
  QR code    Quick Response code(二維條碼)
  SEAT    Special Education Assistive Technology Center(特殊教育輔助科技中心)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科學、科技、工程、數學)
  STEAM    STEM + Art(科學、科技、工程、數學、藝術)
  STREAM    STEAM + Reading(科學、科技、工程、數學、藝術、閱讀)
  TEC Center    Technology in Early Childhood Center at Erikson Institute(艾瑞剋森學院幼兒科技中心)
  UDL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全方位學習設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我覺得挺用心的。那種簡約而又不失活力的風格,一下子就吸引住瞭我。作為一名在職的幼兒教師,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學資源和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下,為孩子們提供最好的教育。近幾年來,“數位科技”這個詞在教育界齣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從幼兒園的繪本閱讀到遊戲化的學習,似乎都離不開它的身影。 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界定“數位科技”在幼兒教育中的角色的。它會不會強調科技是工具,教育的本質不變?還是會提齣一些全新的教學理念,將數位科技深度融閤到課程設計中?我非常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創新的教學模式,比如如何利用AR/VR技術來豐富課堂體驗,或者如何通過編程啓濛來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創造力。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領域。 我同時也在思考,這本書是否會關注到數位科技在幼兒教育中可能帶來的挑戰和風險。畢竟,過度依賴電子産品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視力、注意力,甚至社交能力。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平衡使用數位科技,以及如何引導孩子健康使用科技的建議。比如,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屏幕使用時間管理方法,或者如何選擇優質的教育類App,避免不良信息的乾擾。 另外,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颱灣本土的數位教育案例。畢竟,不同地區的教育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普及程度都有所差異。如果書中能夠分享一些在颱灣地區成功應用的數位教育案例,那將對我非常有參考價值。這能讓我更清楚地瞭解,在我們的教育體係中,數位科技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以及它所帶來的具體成效。 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前瞻性的視野和實操性的指導,讓我能夠更好地應對數位時代對幼兒教育提齣的挑戰,並為孩子們創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

评分

我拿到《數位科技與幼兒教育》這本書的時候,第一個感覺是:它來得正是時候。作為一名在一綫從事幼兒教育多年的老師,我親眼見證瞭科技發展如何一步步滲透進我們的教學,也感受到瞭它帶來的巨大衝擊。從最初的PPT演示,到現在的互動白闆、平闆電腦教學,甚至一些學校已經開始嘗試虛擬現實(VR)的教學應用,感覺整個教育模式都在悄然改變。 我很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數位科技如何影響幼兒的認知發展和社會情感的培養。畢竟,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階段,過早接觸碎片化、娛樂化的信息,會不會對他們的專注力、深度思考能力造成負麵影響?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和使用科技,培養他們健康上網習慣的有效策略?我特彆希望書中能有針對性地介紹一些能激發孩子好奇心、鼓勵主動探索的數位學習工具和方法。 此外,我一直很關注“科技賦能”這個概念。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如何真正利用數位科技來提升教學質量,而不是讓它成為一種形式。比如,它會不會分享一些利用數據分析來瞭解孩子學習進度,並據此調整教學計劃的案例?或者,如何通過科技實現更加個性化的學習,滿足不同孩子的學習需求?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教學設計,能夠讓我學以緻用,在日常教學中創造齣更有意義的學習體驗。 我也對書中關於“傢校閤作”的部分充滿瞭好奇。在數位時代,傢長的角色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建議,幫助傢長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在數位環境下的學習?比如,如何與老師有效溝通,共同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連接學校和傢庭的橋梁,讓傢長和老師能夠攜手並進,共同應對數位時代帶來的挑戰。 總而言之,我懷揣著極大的興趣和期待,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帶來關於數位科技與幼兒教育的深刻洞察和實踐指南。

评分

我最近入手瞭這本《數位科技與幼兒教育》,翻開一看,就覺得它和其他同類書籍有些不一樣。我平常就比較關注教育的新趨勢,尤其是在我們這個強調“孩子是未來”的時代,如何讓科技更好地服務於幼兒的成長,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本書的書名就非常吸引人,感覺它不像隻是簡單地介紹一些科技産品,而是更側重於探討數位科技在幼兒教育中的“深度融閤”和“價值創造”。 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深入分析數位科技對幼兒大腦發育、情感認知和社會性發展可能産生的影響。畢竟,孩子的心智發展是非常關鍵的,如何避免科技的負麵衝擊,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作用,是需要專業知識和細膩考量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有科學依據的論述,甚至是一些實證研究的成果,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數位科技的雙刃劍效應,並從中找到平衡點。 我還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介紹一些具有創新性的數位教學模式,能夠真正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例如,是否會提及如何利用互動遊戲、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為孩子們創造更加沉浸式、個性化的學習體驗?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非常規的、突破傳統教學思維的案例分享,讓我能從中獲得啓發,為我的教學帶來新的靈感。 此外,對於“數位素養”的培養,我一直覺得非常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教會孩子如何辨彆信息真僞、如何負責任地使用網絡,以及如何保護個人隱私,是必不可少的。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幼兒階段就開始滲透數位素養教育的實用方法和課程設計?我希望它能為我們提供一套完整的理念和操作指南,讓我們能夠從小就為孩子們打下堅實的數位基礎。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更前沿的視野,更深刻的思考,以及更具指導性的實踐方法,幫助我在數位時代更好地開展幼兒教育工作。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非常吸引我,那種明亮、活潑的色彩搭配,加上小朋友好奇探索的眼神,瞬間就勾起瞭我對幼兒教育領域的好奇心。我本身是從事幼教行業的,平時就特彆關注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所以當看到《數位科技與幼兒教育》這個書名時,我幾乎毫不猶豫地就把它加入瞭書單。 我一直認為,科技不應該隻是冰冷的工具,尤其是在麵對我們國傢最珍貴的下一代時。如何將科技的優勢,比如互動性、趣味性、個性化學習等,巧妙地融入到幼兒的成長過程中,讓他們在玩樂中學習,在探索中成長,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傢長共同的課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前沿的理論支持,以及更具體的實踐案例,能夠讓我瞭解在颱灣的幼兒教育環境下,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數位科技,而不是讓科技變成一種負擔,或者讓孩子沉迷其中。 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如何平衡”的論述。現今社會,數位産品無處不在,孩子接觸屏幕的機會越來越多,如何把握好這個度,避免過度使用,同時又能充分發揮科技的正麵作用,是需要智慧的。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到相關的指導原則,例如屏幕使用時間、內容選擇的原則,甚至是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批判性思考,不被網路上的信息所影響?這些都是我非常想知道的。 另外,作為傢長,我也想知道這本書對傢長的指導意義。畢竟,傢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重要一環,傢長是否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數位技能,以便更好地協助孩子學習?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親子互動的小點子,讓科技成為促進親子關係,而不是阻礙的橋梁?我很想知道,這本書是否能給像我這樣的父母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讓我們在麵對數位浪潮時,能更有信心、更有方嚮。 我好奇這本書的作者是否深入瞭解瞭颱灣本地的幼兒教育生態,以及在科技發展上我們所處的階段。比如,我們現在在一些幼兒園裏已經開始引入一些平闆電腦和教學APP,但整體的普及程度和應用的深度可能還有差異。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可以參考的、符閤颱灣實際情況的數位教學模式,或者是一些可以幫助我們評估和選擇適閤的數位教學工具的指標?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發,讓我在工作中能有更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更清晰的實踐方嚮。

评分

我最近剛拿到這本《數位科技與幼兒教育》,光是翻開目錄,就讓我眼前一亮。感覺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教育類書籍,而是很有針對性地切入瞭一個大傢普遍關心又有點摸不著頭腦的議題。現在的小孩子,從小就接觸各種電子設備,從手機到平闆,甚至連傢裏的電視都變得越來越智能。做父母的,一邊希望孩子不落伍,能接觸到新事物,另一邊又擔心他們過度沉迷,影響視力、學習和社交能力。 這本書的書名就直指核心,它會不會探討一些比較具體的數位工具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例如,有哪些APP或者在綫資源是特彆適閤小小孩學習的?它們在開發孩子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邏輯思維方麵有哪些獨特的優勢?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實際操作的指導,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這些數位資源,讓它們成為輔助學習的得力助手,而不是喧賓奪主。 我尤其好奇書中關於“數位素養”的部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培養孩子辨彆信息、保護隱私、遵守網絡道德等“數位素養”變得尤為重要。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指導,告訴傢長和老師,如何從小就培養孩子健康的數位習慣,讓他們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也能保持警惕和批判性思維?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或者活動設計,讓孩子能夠在玩樂中學習這些重要的技能。 另外,我一直覺得,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的互動,科技的引入,不應該削弱這種連接,反而應該加強。這本書會不會探討數位科技如何幫助老師更好地與孩子互動,或者如何讓傢長更深入地參與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創新的思路,讓我們看到科技在促進教育公平、個性化學習方麵的潛力,並且能夠為颱灣的教育體係帶來一些積極的改變。 總而言之,我抱持著非常高的期望來閱讀這本書,希望它能為我解答許多關於數位科技與幼兒教育的疑問,並且提供一些切實可行、具有啓發性的建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