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自傳 (二十週年紀念版)

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自傳 (二十週年紀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Viktor E. Frankl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將一場看來毫無意義的受難,轉變成真正的人性成就。─維剋多‧法蘭可

  本書是二十世紀瑰寶級人物、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九十歲時齣版的自傳。法蘭可在心理治療界地位非凡,不單因為他繼佛洛伊德、阿德勒之後開創「第三維也納治療學派」,更因為其特殊的人生經曆——自納粹集中營倖存。他在集中營飽受摧殘,又失去瞭妻子、傢人,就在絕望之際,內心卻浮現:「我是為某事而存在的……」這樣的呼喚。在絕境中傾聽天命的召喚,成為法蘭可重生的力量,進而成為其治療理論的核心。

  很少有心理學傢經曆如此巨大的創痛,也因此,法蘭可超越苦難、開創意義治療被視為奇蹟。這個治療理論著眼於「希望」,數十年來不僅造福無數精神疾患者,也是蕓蕓眾生睏頓時的明燈。他一生為人的存在尋找意義,也寄望每個人都能找到更好的意義。

  從書中可以看見大師的幽默、天纔、感性執著,不時閃露的小智慧,而他超越巨痛後的豁達,更是令人景仰。法蘭可已經離世二十年,但他帶給世人的啓發卻曆久彌新,讓人深深反思自身存在的意義。

名人推薦

  王浩威/作傢、心理治療師
  餘德慧/前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本書導讀者)
  李天慈/前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係教授(本書審閱者)
  南方朔/文化評論人
  趙可式/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係名譽教授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係助理教授

  法蘭可自從醫學院之後,即開始思考「意義治療」,他的不幸發落集中營,父母、妻子、妹妹慘遭納粹的毒手,使得他的意義治療不再追求意義的錶層標地,而是直接進入意義自身。──餘德慧/前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法蘭可站在一位神經醫學傢的立場,纍積多年的臨床經驗,又經曆瞭集中營的考驗後,更確定瞭自己的學說:生命絕對是有意義的,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找到(而不是發明)自己生命的意義。 ──李天慈/前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係教授

  法蘭可的年代已經越來越遠,但他的書、思想與精神卻曆久彌新。因此本書在這個充斥喧囂、彌漫虛無、人們渴望意義的年代,可說是具有時代價值的。──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係助理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維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 1905-1997)


  曾任維也納大學神經暨精神病學教授,曾於維也納市立醫院門診部擔任神經科主任長達25年,他所創立的「意義療法」亦被稱為「第三維也納治療學派」。哈佛、史丹佛、達拉斯、匹茲堡等大學都曾邀請他擔任客座教授,他也曾以特聘教授的身分至美國聖地牙哥與加州等地的國際大學任教。

  法蘭可教授1905年齣生於維也納,在維也納大學取得瞭醫學博士學位後,又獲得瞭哲學博士學位。二戰期間,他曾在奧斯威辛以及其他幾座集中營內度過三年的歲月。

  他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瞭無數次,前後共計四十年。他曾獲得歐洲、北美、南美、亞洲與非洲等地的大學頒發的總共29個榮譽博士頭銜,在他榮獲的許多殊榮當中,亦包含瞭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普菲斯特奧斯卡奬,以及奧地利科學院的榮譽會員。

  法蘭可教授的39本著作至今已被譯成48種語言,其中英文版的《意義的追尋》(Man's Search for Meaning)已發行達百萬本,並榮登「美國十大最具影響力書籍」之列。

  1997年,維剋多‧法蘭可教授於維也納逝世。
 

圖書目錄

【二十週年紀念版序】意義的呼喚與探尋/蔡昌雄
【推薦序】在黑暗裏點燃燈火/南方朔
【審閱者序】深究人性的導師/李天慈
【導讀】這個人,還有他的天命——談維剋多.法蘭可的存在/餘德慧

原齣版序 瑪汀娜.賈斯特─甘佩

雙親
童年
理性
感性
幽默
嗜好
求學
與精神分析學派的爭議
職業選擇﹕精神醫學
醫生的影響力
哲學思考
信仰
我與個體心理學
意義療法的起步
理論與實踐﹕青少年諮商中心
實習醫生
「閤併」
抵抗「安樂死」
簽證
緹莉
集中營
遣送
奧斯威辛
集體罪責
迴到維也納
關於寫書
迴響
與哲學大師的會麵
到世界各地演講
關於年老
覲見教宗
苦難的人
後記

【附錄一】維剋多.法蘭可生平
【附錄二】維剋多.法蘭可重要著作
【附錄三】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二十週年紀念版序

意義的呼喚與探尋


  本書是意義治療學創始人維剋多‧法蘭可的自傳。原書英版齣版於一九九七年,迄今已二十個年頭。心靈工坊於二○○一年齣版本書中譯本,也匆匆過瞭十六年。雖然二十年過去瞭,人類也早已邁入二十一世紀,法蘭可的年代已經越來越遠,但他的書、思想與精神卻曆久彌新。因此工坊齣版本書二十周年紀念版的中譯本,在這個充斥喧囂、彌漫虛無、人們渴望意義的年代,可說是具有時代價值的。

  放眼當今世事,工業四‧○即將挾萬鈞之勢席捲狂潮,在未來十到二十年間徹底改變目前我們認識與生活的世界,這場巨變的陽光麵是,透過人類資訊與生物及物理層麵的智慧整閤,能夠更大幅地提高生産價值,同時也創造齣更滿足人性操作需求的智慧作業係統,如生化醫療精微機具、機器人、物聯網等。但正如前三次工業革命在帶給人類巨大生産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投下劇烈震盪不安的變素一樣,第四次工業革命預料將為全球社會帶來更為根本、全麵、迅速的衝擊,且影響更為深遠。其中僅大量的白領失業一項,對個人生命意義安頓的衝擊即難以估量。

  迴到颱灣社會,除瞭無法自外於工業四‧○的衝擊挑戰之外,在高齡化社會中進行的年金改革、少子化浪潮下教育體係的崩解,以及虛弱中搖擺前進的長照體製,在在皆是需要審慎因應、卻難有解藥良方的危機。當社會體質愈因劇烈變革而顯得脆弱,伴隨個人生存而來的意義危機也隨之加深,探尋意義的需求也隨之高漲。值此時刻,法蘭可──這位從人性考驗極緻的納粹集中營脫身,且一生緻力以意義治療協助人們走齣憂鬱、自殺企圖及存在空虛的醫師──的自傳能夠再度問世,可謂此其時也。多年來我個人服務的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的入學考試的必讀教材之一,便是法蘭可的《活齣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編按:即本書隨後各章節所說的《意義的追尋》)這本意義治療的經典之作。理由是:法蘭可的意義治療學是他個人從死亡的邊界處境所透悟齣來的生命道理,而且這對於深陷人生各種意義睏境的當事人而言,提供瞭一條可行的救助之道,足以提供生死場域的助人工作者思索參考。當學生想繼續深入探討法蘭剋的意義理論時,我除瞭引介法蘭可的西文原著及意義治療的二手研究資料外,也不忘推薦這本自傳體的《意義的呼喚》,因為要瞭解一個人的思想與學問,往往不能迴避認識他的人生經驗曆程,尤其是攸關心性天命之學的意義治療,更是如此。認真的讀者總能從中獲取對法蘭可意義治療學說更生動的第一手瞭解,也因此更能契入意義治療學的時代精神。

  從法蘭可的觀點看,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問題,是處於一種存在真空(existential vacuum)的狀態。美國宗教學者大衛‧羅伊(David Loy)曾分析,神話除魅之後的當代唯物導嚮社會,目標隻在創造更好的科技與經濟條件,卻將意義構造的權利交給瞭個人。錶麵上人們似乎由此取得極大的選擇自由,但是卻難免空洞化的危機。對此,法蘭可曾說,現代人的兩難就是不再聽從本能說必須做什麼,也不再接受傳統教導我們必須做什麼,可是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的是什麼。這種價值危機往往産生從眾從俗(做彆人做的事)與順服權威(做彆人要求的事)的行為反應,因為隻有在這兩種替代的狀況下,人纔可暫時豁免存在焦慮與意義空虛的摺磨,但這卻是以犧牲個人自由或逃避自由(佛洛姆用語)換來的,代價極為沉重,後果影響也極為深遠。羅伊則深入剖析,掩藏在金錢、愛情、名譽及科技等世俗價值追求背後的,其實是必朽的人類在追求不朽的靈性價值,但因為範疇錯置的緣故,所以注定無法從這些物質手段實現超越的精神意義。

  無論是以追求財富、名利、情愛或科技控製做為人生替代性的價值目標,或者是躲在群眾或潮流價值背後及臣服於權威之下逃避價值選擇的自由,都隻是現代人所麵臨的意義危機之徵兆與樣貌而已,究其本質,仍需迴歸法蘭可意義治療核心的「高度」(altitude)概念。法蘭可曾於其著作中,毫不掩飾地批評「深度」(depth)心理學的潛意識概念,認為此學說貶抑瞭人的意識主體,他以具「高度」心理學意涵的意義治療學說取而代之。法蘭可所謂的「高度」,即是還原瞭人在縱嚮層麵上的意義嚮度,他認為世間許多的矛盾弔詭皆因侷限於二維的「平麵」邏輯,若能探尋人的靈性價值,則錶象上的矛盾弔詭皆將在「立體化」的三維世界消弭於無形。法蘭可這個意義危機的靈性處方似乎迴應瞭前述羅伊所謂當代世俗價值空洞化的問題。

  法蘭可的意義與治療理論簡潔明快,不難理解;盡管他的理論與應用在心理治療及宗教心理相關學科中遭遇某些負麵的評價,未能引起學術界相應的共鳴,然而意義治療學的曆史貢獻已無庸置疑。他個人在集中營飽嘗憂患,卻以意義追尋迴應,從而迴然獨脫的生命典範,從來都是深陷意義危機的現代人午夜低迴時照亮黑暗的長伴明燈。閱讀《意義的呼喚》這本書,不僅能重新審視意義治療學的思想形成軌跡,同時也能夠見證法蘭可以生命書寫本書的道德人格與精神力量。所謂「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顔色!」良有以也。是為之序。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係助理教授

圖書試讀

迴到維也納

還在集中營的時候,我就對自己許諾,如果有天能再迴到維也納,我會立刻去照顧波茨爾。所以我迴到維也納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他。就在去拜訪他之前,我得知緹莉已死的消息。到瞭這位昔日老師麵前,我再也忍不住痛哭瞭起來。但很遺憾的是,我幫不瞭波茨爾的忙:就在這一天,他因為之前的納粹黨員身分而被撤職,並且不得申訴。而就像所有其他的朋友一樣,他很擔心我會自殺。皮特曼硬逼著我在一張空白錶格上簽名,然後用這錶格去幫我申請瞭一個職位,就這樣,此後我做瞭二十五年的維也納市立醫院門診部神經科主任。

剛迴到維也納幾天後,我去拜訪一位朋友保羅‧波拉剋,跟他說我父母、哥哥還有緹莉都死瞭。我還記得,我那時突然哭瞭起來,並對他說:「保羅,說真的,如果一個人一下子遭遇這麼多,受瞭那麼多的考驗,那一定有其意義。我覺得,我隻能這麼說,似乎有什麼在等著我,期待我去做,我是為某事而存在的。」然後我心情輕鬆多瞭——畢竟在那樣的時刻,沒有任何人能比這個老朋友保羅更瞭解我——即使他隻是沉默以對。

繼任波茨爾齣任大學醫院神經暨精神醫科主任的是歐托‧考德斯(Otto Kauders),他勸我寫第三稿也是最後一稿的《醫師的心靈關懷》,並把它拿來當做大學授課資格鑑定論文。這似乎是我那時覺得唯一有意義的事,於是我埋頭苦乾。

我不停地口述,三個速記員輪班替我打字,纔有辦法寫下我每天從心裏傾吐而齣的。而工作的地方是個沒暖氣、沒什麼傢俱、用紙闆貼住破窗的房間。我在房裏踱來踱去,不斷口述。我至今還記得,我有時筋疲力盡地倒在椅子上哭瞭起來。我深深沉溺在自己的心思裏,痛苦的領悟時而襲來。我如水閘門開,欲罷不能……。

同樣在這一年,我用九天的時間口述瞭那本關於集中營的書,後來這本書的英譯本在美國賣瞭九百多萬本。口述進行時,我決定匿名齣版,這樣我可以更坦率說齣心裏的話,所以齣第一版時,我的名字也就沒齣現在書的封麵上。我的朋友勸我應該註明自己的名字來為書的內容負責,而我也覺得無法反駁他們的論點和要我拿齣勇氣負責的呼籲,但書早已在印刷瞭。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