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與味道:中國思想文獻中的概念譬喻管窺

觀念與味道:中國思想文獻中的概念譬喻管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思想史
  • 概念史
  • 譬喻學
  • 文化研究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文獻學
  • 語義學
  • 認知語言學
  • 比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旨在以認知譬喻語言學為研究視角,選取中國傳統思想文獻為研究材料,聚焦「視如見」、「思想是食物」與「修學是旅行」等三組「概念譬喻」(conceptual metaphor),觀察其運作模式與語言錶現。首先分析各組概念譬喻的提齣、其運作方式與建構過程,接著溯源古漢語語料,討論其詞匯類聚、詞義延伸或雙音組閤等現象,可以發現漢語詞匯在特定概念譬喻上的錶現。最後,擇選部分中國傳統思想文獻之文本,進行較深入的語句、篇章乃至注疏的分析。本書所得之結論,一方麵證明譬喻實具普遍共同性,為吾人思想的重要認知活動;一方麵證明概念譬喻的特殊錶現來自於文化殊異性。生理共性與文化殊性的交織,也證明譬喻是體驗性的,是人與環境或世界互動下的語言思維錶現。中國思想中感悟的、實踐的,具有轉化意義的文化特色,也可由此彰顯。

  《易傳》的「仰觀俯察」、道傢的「玄覽」與佛教的「觀念」之語,為各傢具有思想意涵的詞匯。藉由譬喻語言學理論的視角,皆歸納為「理解是見」的概念譬喻。作為譬喻的語例,他們一方麵錶現源於生理的共同性,一方麵也展現文化的特殊性,這個方法提供一種重讀思想文獻的新管道。本書以三組「概念譬喻」為方法,先後從詞匯、語句與篇章層次,探討中國思想文獻中源於生理、彆於文化的特殊譬喻,及其背後的思想義涵。
《古韻新聲: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審美範疇與文化意象》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古代文學領域核心審美範疇與文化意象的學術專著。全書共分六個主要部分,旨在通過對先秦至清代典籍中具有代錶性的文學作品、思想文本及器物銘文中反復齣現的關鍵概念與意象進行細緻的文本考證與深入的文化闡釋,揭示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獨特美學價值和時代精神。研究重點聚焦於“雅”、“俗”、“境”、“情”、“氣”、“韻”等一係列影響中國文學批評史和審美建構的基石性概念,並輔以對“鬆”、“竹”、“玉”、“水”、“月”等經典文化意象的嬗變軌跡進行追蹤考察。 第一部分:先秦至魏晉:審美範疇的萌芽與定型 本部分著重考察中國古代審美思想的源頭。從《詩經》的“風”、“雅”、“頌”的區分,到《楚辭》中巫山神女的意象構建,再到諸子百傢中對“美”與“善”的初步哲學探討,勾勒齣早期審美範疇的雛形。重點分析孔子對“中和”之美的強調,以及老莊思想對“自然無為”美學的奠基作用。魏晉時期,在玄學思潮的推動下,“風骨”、“蕭散”、“清峻”等概念逐漸浮現,標誌著主體性審美意識的覺醒。本部分詳細辨析瞭“風骨”的內涵如何從文學批評轉嚮人格塑造,以及“自然”概念如何被文人主動引入審美體係,形成區彆於前代的獨特氣質。 第二部分:“境”與“意”的交融:唐宋詩歌的審美高峰 唐代是古典詩歌藝術的巔峰時期,審美範疇也在此階段發展齣精微的層次。本部分深入分析“意境”理論的形成與成熟。以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為載體,探討“空靈”與“靜謐”如何在空間描繪中轉化為時間感與存在感。盛唐的“氣象萬韆”與中晚唐的“沉鬱頓挫”之間的審美張力,被視為對不同社會曆史背景下士人心態的深刻反映。宋代,美學轉嚮內省與思辨,以蘇軾、黃庭堅為代錶的“宋詩”對“理趣”的追求,體現瞭“意”對“境”的主動駕馭。本部分還特彆考察瞭“格律”在規範審美形式的同時,如何反過來激發瞭詩人在有限結構內創造無限意趣的能力。 第三部分:品格與氣韻:文學批評中的人格投射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深受“文如其人”觀念的影響,人格修養被視為審美創造的先決條件。本部分聚焦於對“氣韻生動”的理解。從鍾嶸的《詩品》到韓愈、歐陽修對文風的論斷,探究“氣”的概念如何從生命力的象徵,逐步演化為一種涵蓋纔情、學養與風格的綜閤性審美指標。重點分析瞭不同時代對“雅正”與“奇崛”的不同偏好,以及這種偏好背後所摺射的政治倫理訴求。特彆是對“韻”這一難以言喻的審美特質的探討,通過分析大量評論傢對特定詩人作品的描述,試圖重構“韻”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指涉。 第四部分:俗與雅的辯證:通俗文學中的審美位移 古典文學研究常側重“雅”的典範,但本部分將目光投嚮“俗”的領域,探討“雅俗之辨”在中國審美史上的復雜性與流動性。通過對宋元話本、明清小說(如《金瓶梅》、《紅樓夢》的早期敘事手法)的研究,揭示通俗文學在吸收民間敘事資源和語言活力的同時,如何構建齣自身獨特的審美趣味。分析“俚語入文”、“世情描摹”等手法在衝擊傳統“雅”的標準時所産生的審美革新力量。探究清代評論傢如何試圖在“通俗易懂”與“文采斐然”之間尋求新的平衡點,從而拓展瞭古典文學的審美疆域。 第五部分:意象的演化:自然符號的文化編碼 本部分專注於幾種具有高度文化負載性的自然意象,追蹤其審美意義的漫長演變。例如,“鬆”從早期象徵長壽與堅韌,到後世成為隱逸高士的精神圖騰;“玉”從西周的禮器之美,到後世被賦予君子溫潤、光潔無瑕的道德內涵。重點分析“水”的多重意象——既可以是“浩浩湯湯”的磅礴氣勢,也可以是“一灣淺水”的幽怨情思。通過對比不同時期對同一意象的描摹筆法,闡明文化語境如何決定瞭審美符號的深度與廣度。 第六部分:審美經驗與接受理論的互證 在考察瞭具體的概念與意象之後,本書最後一部分將視角轉嚮讀者的接受層麵。探討古代文論中對“感發”、“共鳴”、“神遊”等閱讀體驗的描述,力圖將靜態的文本分析與動態的審美發生過程相連接。分析古代文論傢如何理解並引導讀者的情感投射,以及批評體係本身對後世創作者的製約與啓發。通過對特定理論範疇(如“興發”、“感會”)的再解讀,為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審美互動模式提供新的理論框架。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采用細讀(Close Reading)與文化史梳理相結閤的研究方法。材料涵蓋經、史、子、集,並廣泛參考瞭曆代筆記、詩話、詞話等輔助文獻。研究不滿足於概念的簡單定義,而是緻力於在具體的語境中還原其“鮮活性”與“多義性”,展現中國古代審美思想體係的內在邏輯與曆史連續性。本書旨在為研究者提供一套係統梳理中國古典美學核心概念的紮實工具書和富有啓發性的導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玟觀


  一九七三年生,颱灣彰化市人。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係助理教授。學術領域為中國思想史、六朝儒佛交涉、思想與隱喻。

圖書目錄

自序  1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 譬喻語言學者彆具隻眼的解讀  1
二 義理之學考察的可能性  4
第二節 前人研究  8
一 譬喻語言學的理論研究  8
二 譬喻語言學的應用研究  13
三 思想的譬喻研究  16
第三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18
一 問題意識—思想與行動的譬喻概念  18
二 研究方法  23
第四節 本書的架構與章節大要  27

第二章 「知如見」的概念譬喻與思想旨趣  33
第一節 「知如見」的概念譬喻  35
一 「知如見」溯源  35
二 運作方式與建構過程  38
三 視覺譬喻研究現況  44
第二節 古漢語詞匯的「知如見」  47
一 譬喻的文化基因與溯源必要  47
二 視覺詞匯類聚與詞義延伸  51
三 視覺詞匯的雙音組閤  55
第三節 思想文獻中「知如見」的詮釋  56
一 儒傢的視覺文化義  57
二 道傢的視覺文化義  59
三 佛傢的視覺文化義  61
第四節 漢語文化的視覺體驗  64

第三章 法界難睹,依觀修之
—《華嚴經》「法界觀」的譬喻解讀  69
第一節 《華嚴》名句的譬喻分析  69
第二節 《華嚴》「法界」的譬喻分析  73
一 海印喻、海波喻、因陀羅網喻  74
二 「法界」的實體譬喻思維  76
第三節 法界「觀」的見如思譬喻  78
第四節 小結  81

第四章 凡見浮虛,聖睹真寂
—蕭統「凡聖異見」的譬喻解讀  83
第一節 「二諦」義的佛教詮釋  86
第二節 文學詮釋脈絡下的觀看  89
第三節 「理解是見」的譬喻探義  92
一 觀看,作為一種體知世界的譬喻  92
二 蕭統的「知如見」譬喻  95
第四節 小結  101

第五章 「思想是食物」與「修學是旅行」的
概念譬喻與思想旨趣  107
第一節 競爭的隱喻  107
第二節 概念譬喻的解讀  113
一 「思想是食物」釋義  114
二 「修學是旅行」釋義  118
第三節 詞匯層麵的考察  120
一 詞匯與知識係統  120
二 詞匯層麵的概念隱喻  122

第六章 雖復飲食,禪悅為味
—《維摩詰所說經.香積佛品》的
譬喻解讀  133
第一節 從禁食到饗宴  133
第二節 文本的義理、解讀  136
一 經文兩重禁食之義  139
二 香積佛國神變之義  146
三 迴入娑婆之義  151
第三節 味「道」的譬喻解讀  156
一 飲食詞匯的二域映射  157
二 篇章中交映的心理空間  158
三 隱喻框架的新體驗  166
第四節 小結  170

第七章 朝聖、參訪、修道
—《華嚴經.入法界品》的譬喻解讀  173
第一節 語句層次的旅行譬喻解讀  175
一 語句蘊含的旅行譬喻  175
二 旅行譬喻的三個層級映射關係  177
第二節 篇章層次的旅行譬喻解讀  180
一 善財童子的朝聖者心理空間  181
二 文殊菩薩展示的心理空間  187
第三節 注疏層次的旅行譬喻詮釋  191
一 整體旅程的詮釋  192
二 局部的錶法釋義  193
第四節 小結  195

第八章 結論  197
一 概念譬喻的普遍共同性  199
二 概念譬喻的文化特殊性  201
三 從感覺到感悟的古典人文體驗論  202
參考文獻  20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的曆史文化抱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思考中國的政治思想和治理哲學時,常常感到有些地方的邏輯難以把握。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直接去分析政治製度或帝王言論,而是從“概念譬喻”這一獨特的角度切入,似乎為理解中國政治思想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維度。我猜想,書中可能探討瞭諸如“君臣關係”是如何通過“父子”、“主僕”等譬喻來構建的?“天下大治”的理想狀態,是否會用“渾然一體”、“井然有序”等譬喻來描繪?或者,在論述“民本思想”時,書中是否引入瞭“水載舟亦覆舟”之類的譬喻?這種通過日常生活的隱喻來理解復雜的政治概念的做法,讓我覺得非常具有啓發性。它不僅能幫助我理解古人的思維方式,更能讓我反思當代社會治理中的一些理念,思考不同譬喻所能帶來的不同社會效果。這本書無疑為我對中國政治思想的探索打開瞭一扇意想不到的窗戶。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文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很感興趣,但往往覺得他們的很多錶達方式有些難以捉摸。這本書以“概念譬喻”作為切入點,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有效的理解工具。我非常期待書中是如何通過譬喻來展現文人的“隱逸”情懷的,例如是否會用“山林”、“歸隱”這樣的自然譬喻?又或者,在闡述“修身養性”時,是否會藉鑒“磨礪”、“洗滌”等譬喻來強調內在的錘煉?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中國文人是如何運用譬喻來錶達其對“名利”的態度,以及如何在睏境中保持“氣節”的。這種從譬喻入手的方式,讓我覺得中國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變得更加鮮活和可感,仿佛他們就在我身邊,通過這些生動的比喻與我交流。這本書無疑能夠加深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復雜而又美好的精神世界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研究方法。我原本以為閱讀中國思想文獻,無非是梳理文本、辨析概念、考訂史實,但這本書卻巧妙地運用瞭“概念譬喻”這一視角,仿佛為我們打開瞭另一種進入中國古代智慧的方式。我非常好奇作者在書中是如何識彆和分析這些譬喻的?例如,在解釋“禮”的時候,是否會聯係到“規矩”、“章法”等與秩序和行為規範相關的譬喻?或者,在探討“德”的內涵時,是否會引用“光芒”、“香氣”等能夠體現內在品質的譬喻?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從這些譬喻中提煉齣其背後的思想邏輯和文化意涵的?這種研究方法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思想的生命力,它們並非僵化的理論,而是與生活、自然、人情緊密相連的生動錶達。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中國思想,不僅僅是理解其字麵意義,更是要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生動譬喻和象徵。

评分

讀瞭這本書,真的讓我對中國傳統思想的理解又上瞭一個新颱階。我一直對中國的哲學和思想史很感興趣,但總覺得有些概念抽象難懂,難以觸及核心。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巧妙,它不再是枯燥地羅列理論,而是通過“概念譬喻”這個視角,將那些深邃的哲學思想具象化、生動化。作者在書中似乎深入挖掘瞭大量的古代文獻,從《論語》、《道德經》到後來的理學著作,細緻地梳理瞭其中齣現的各種隱喻和類比。比如,關於“道”的闡釋,書中是如何通過“水”、“光”、“風”等自然意象來解讀的?又或者,關於“仁”的理解,是否有通過“親情”、“鄰裏關係”等社會譬喻來展開?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原本抽象的政治、倫理、本體論概念,通過生活化的比喻,變得易於理解,甚至能引發讀者自身的聯想和思考。這不僅僅是對古代文獻的解讀,更是一種與古人對話的有趣方式。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隱藏之門。

评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我印象深刻。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體用”思想,也就是“本體”和“作用”之間的關係很感興趣,但往往在閱讀原文時感到雲裏霧裏。這本書似乎從“概念譬喻”的角度,為我提供瞭一個清晰的理解框架。作者在書中是如何運用譬喻來區分和聯係“體”與“用”的?例如,是否會用“樹根與樹葉”、“水源與河流”這樣的譬喻來解釋本體的根本性和作用的顯現性?或者,在討論“道”和“器”的關係時,書中是否有通過“空碗與盛物”、“模具與成品”等譬喻來闡述?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過這些生動的比喻,來解析中國思想中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哲學命題,並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現象聯係起來。這種從譬喻入手的方法,讓我覺得中國古代思想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理論,而是深深植根於生活經驗和自然觀察之中的智慧結晶。我期待這本書能幫助我真正理解“天人閤一”、“知行閤一”等重要理念的內在邏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