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林序張生成秋,以所撰《先秦道家思想研究》一書,即將刊印問世,而求序於余。余為先秦之時,百家爭鳴,學術之盛,蔚成大觀,而道家思想,影響尤鉅,故司馬談《論六要旨》,獨崇道德之言。蓋道家者流,出於史官,史官明歷史故實,知成敗興衰之由;故體驗事實,而成結論。若「柔弱勝剛強」,若「後其身而身先」,若「無為而無所不為」,若「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皆人情世故變化之極致也。夫極明人情世故者,其流必趨於二極端:一則知人世之變偽,研求以應變,此黃老之術也;一則以人世之變偽,反感而憤世,此老莊之說也。黃老之術,為道家入世之用,老莊之說,乃道家出世之想,要皆本於老子道德之言。
司馬遷《史記》以為老子百有六十餘載,或言二百餘歲,而於老聃、老萊子、太史儋,疑莫能明。後人論《老子》之書,為春秋時作,為戰國時作,亦爭辯未決。余謂老子為殷柱下史,周守藏史,其世為史官,已無可疑。故其立論,世代相傳,要旨相同。余又嘗謂:老子之稱,老蓋其姓,子乃尊稱,稱為老子,亦猶今之稱為某先生也,老為其姓,則其父可稱老子,其子及孫亦可稱為老子,太史公所舉之老聃、老萊子、太史儋,皆老子也,然決非一人。孔子問禮於老聃之老子,當先於孔子,為關尹著書之老子,則後於孔子。今《道德經》雖為戰國時代集大成而成之簡策,然歷世相傳,淵源已久。故先秦諸子,多採其說,而受其影響也。
成秋此書之作,明道家思想之淵源,論道家思想之流變,述道家諸子之異同,並及道家思想與他諸家之關係,用工既勤,採集遂富,其所論證,亦多可取,故為之序云。
中華民國六十年二月瑞安林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