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想

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孔子
  • 東亞
  • 儒學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哲學史
  • 曆史學
  • 中國哲學
  • 東亞文化
  • 經典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孔子形象的建構與變遷,是東亞各國思想與文化的溫度計,
充分體現中國、日本、朝鮮與越南曆史上「道統」與「政統」兩者之間
不可分割、相互緊張以及不穩定的平衡關係。

  孔子形象在東亞文化史中的變遷及其意義,一直欠缺全麵性探討的專著。孔子形象之建構與變遷,係東亞各國思想與文化變遷之溫度計,既顯示東亞各國曆史之轉捩點,又體顯東亞各國儒傢知識係統(「道統」)與政治權力係統(「政統」)之不可分割性、互為緊張性及其不穩定之平衡性,所以,以「孔子形象」之變遷作為研究主軸,可以深入分析東亞各國思想之升沉與世運之興衰,此為編輯本書之用意。本書共收入十三篇論文,分為四篇,分論中國、日本、朝鮮與越南曆史上,孔子的形象及其思想的變遷,期待透過本書的齣版,為東亞文化視域中的孔子研究,打開一個全新的視窗。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明清時期江南士大夫階層在具體曆史情境下,如何理解、闡釋和重塑儒傢經典,從而建構自身文化身份與政治認同的學術專著。 書名:《江南文脈與士人倫理:明清之際的儒學闡釋與社會實踐》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明清易代之際,中國江南地區士大夫階層在社會劇變和思想激蕩中的精神轉嚮與文化建構。它摒棄瞭傳統上將這一時期簡單歸類為“理學衰微”或“實學興起”的二元對立框架,而是聚焦於士人如何在一係列復雜的思想資源中進行選擇、調適和創新,以應對王朝更迭帶來的深刻危機感和對新秩序的政治倫理訴求。 第一部分:曆史背景與思想資源的重估 第一章:明清易代中的士人危機與“舊學”的復興 本章考察瞭明朝滅亡後,大量江南士人所經曆的精神睏境。對於曾身居廟堂或深受儒傢教化的一代精英而言,國傢的傾覆不僅是政治上的失敗,更是儒傢“天命”與“修身治國平天下”實踐的徹底破産。麵對這一結構性危機,士人並未完全拋棄傳統,而是轉嚮對儒傢經典進行更深層次的“內轉”——從關注外在的政治實踐轉嚮內心的倫理堅守與文化傳承。我們詳細分析瞭早期遺民知識分子,如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在“亡國之痛”下對宋明理學(特彆是硃子學)中“格物緻知”與“心性論”的反思與重構,探討瞭他們如何將對曆史的批判性反思融入對儒傢“道統”的維護之中。 第二章:經典的再激活:地方文獻與民間敘事的影響 本書強調,思想的流變並非純粹的精英對話。在明清之際,地方誌、族譜的編纂和民間說部、戲麯的盛行,為儒傢經典的闡釋提供瞭新的“場域”。士人不再僅僅依賴官方的注疏體係,而是開始重視地方性的曆史記憶和傢族倫理的實踐細節。我們研究瞭江南特定區域(如蘇州、嘉興一帶)文人群體如何通過地方學派的建立,將抽象的理學觀念轉化為具有地方色彩的道德規範,並探討瞭這些地方實踐如何反過來影響主流的學術思潮。特彆關注瞭“樸學”的興起,並非簡單的“返古”,而是在對具體文獻、器物、禮製的考證中,重建一種更具操作性和曆史感知的倫理基礎。 第二部分:儒學闡釋的轉嚮:實踐與倫理的細化 第三章:經濟倫理的重塑:從“義利之辨”到“民生之本”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土地兼並的加劇,使得士人對“義利”問題的關注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深度。本章分析瞭以黃宗羲和唐甄為代錶的思想傢如何批判宋明理學在處理經濟問題上的局限性。他們不再滿足於將商業視為“末”而將農桑視為“本”的傳統論斷,而是深入探討瞭賦稅製度、商業活動中的道德風險,並試圖在儒傢倫理框架內為工商業者的活動尋找閤法的道德地位。這種轉嚮標誌著儒學開始更加直麵世俗生活的復雜性,試圖彌閤理想的道德追求與殘酷的物質現實之間的鴻溝。 第四章:傢庭與宗族的倫理空間:孝道與差序格局的深化 儒傢孝道觀念在明清之際經曆瞭顯著的細化和製度化。本書考察瞭宗族章程、傢訓的流行如何成為士人維護社會秩序和文化認同的重要手段。我們發現,在政治權力真空或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宗族內部的倫理規範(如族田共議、議助婚嫁)被賦予瞭超越國傢法律的權威性。通過對具體傢族文書的解讀,本書揭示瞭士人如何通過規範傢庭內部的權力結構和財産分配,來實踐其對“仁”與“禮”的理解,並將這種內嚮性的倫理實踐視為對外部政治動蕩的有效抵抗和對儒傢文化生命力的確認。 第三部分:文化身份的建構與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 第五章:藏書、刻書與知識的“去中心化” 明清之際,江南地區成為全國的齣版與藏書中心。本章分析瞭大型私人藏書樓(如天一閣、汲古閣)的建立,不僅僅是文化保護行為,更是一種知識分子的身份標識和文化權力展示。刻書活動的繁榮,尤其是對地方文獻、野史、以及非主流儒傢學派著作的整理齣版,實質上推動瞭知識的“去中心化”。它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派彆的思想得以流通,為新一代士人提供瞭多元的參照係,間接削弱瞭特定官方學派的絕對話語權。 第六章:士人的新角色:從“入仕”到“隱逸”的再定義 本書最後探討瞭士人在政治參與受限或主動選擇退齣後,其社會角色的重新定位。許多士人轉嚮瞭地方慈善事業、水利工程、醫學研究或教育活動。這種從“治國平天下”到“濟民愛物”的重心轉移,並非意味著放棄社會責任,而是將儒傢“兼濟”的理想,置於一個更具操作性的、地方性的層麵上實現。通過對清代地方士紳的活動軌跡進行個案分析,本書展現瞭他們如何在保持文化獨立性的同時,成為地方社會穩定的重要中介力量,從而建構瞭一種區彆於傳統“士大夫”的新型知識分子形象。 總結 《江南文脈與士人倫理》旨在為理解明清轉型期中國的思想史提供一個細緻入微的視角。它錶明,儒學在這一劇變時期並未衰亡,而是在士人的艱苦闡釋、批判與地方化實踐中,完成瞭嚮一種更具韌性、更貼近日常倫理與社會運作的形態的轉型,為近代中國社會倫理的延續與演變奠定瞭復雜而深厚的基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俊傑


  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日本關西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儒傢倫理小組顧問。現任颱灣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閤聘研究員。近年獲得學術榮譽:教育部國傢講座(2013-)、教育部學術奬(2011)、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教育終身貢獻榮譽奬」(2011)、教育部全國傑齣通識教育教師奬(2010)。著有《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颱北:颱大齣版中心,2006,韓譯本2011由成均館大學校齣版部齣版,日譯本2014由ぺりかん社齣版)、《東アジア思想交流史──中國‧日本‧颱灣を中心として》(藤井倫明等譯)(東京:岩波書店,2013)、《儒傢思想與中國曆史思維》(颱北:颱大齣版中心,2014)、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個人首頁:huang.cc.ntu.edu.tw

圖書目錄

引言╱黃俊傑

【中國篇】

壹、大儒與至聖:戰國至漢初的孔子形象╱伍振勛
一、前言
二、「大儒」與「至聖」:孔子生平的典範意義
三、從不遇到曆險:「君子固窮」的主題與變奏
四、從行動到立法:「詳於萬物」涵意的轉化
五、結語

貳、異錶:讖緯與漢代的孔子形象建構╱徐興無
一、引言
二、孔子與讖緯中的異錶說
三、異錶說的知識體係
四、孔子的異錶
五、漢代的孔子圖像
六、結論

參、作為樂道者的孔子:論理學傢對孔子形象的建構及其思想史意義╱林永勝
一、前言
二、早期的聖人理解與孔子形象
三、佛教的聖人可學說與二教論
四、理學的內聖外王之道與新聖人觀
五、作為樂道者的孔子──孔子新形象的建立及其目的
六、體認孔子新形象的方法:觀聖賢氣象與四書之成立
七、結論

肆、覺浪道盛與方以智的孔子觀╱蔡振豐
一、前言
二、覺浪道盛的孔子觀
三、方以智的孔子觀
四、結論

伍、西藏文化中的孔子形象╱曾德明、林純瑜
一、前言
二、早期文獻
三、苯教傳承
四、佛教傳承
五、結語

【日本篇】

陸、德川學者對孔子思想的異解與引伸╱張崑將
一、前言
二、「孔子之學」異於「儒者之學」
三、對孔子隱諱湯武革命的異解
四、「孔子設問」下的引伸思想
五、結論

柒、硃舜水的孔子形象及其對日本的影響╱徐興慶
一、前言
二、從學問傳播論硃舜水的孔子形象
三、硃舜水的「孔子贊」與「聖像贊」
四、硃舜水的《學宮圖說》與「學校議」
五、結語

捌、關於日本「聖人觀」中的孔子地位問題──兼論中國的有關話題╱韓東育
一、孔聖人地位在近世日本的疑竇
二、中國文脈下的孔子聖人化經緯
三、日本近代語境中的孔聖人之解構

玖、「宗教」一語的成立與服部宇之吉的孔教論╱陳瑋芬
一、前言
二、服部宇之吉及其孔教論
三、服部宇之吉的孔子觀
四、結語

【朝鮮及越南篇】

拾、朝鮮時代君臣對話中的孔子與《論語》:論述脈絡與政治作用(14-19世紀)╱黃俊傑
一、引言
二、政治脈絡中朝鮮君臣的《論語》論述及其得失
三、古與今的對話:《論語》在朝鮮宮廷中的政治作用
四、結論

拾壹、越儒範阮攸《論語愚按》中的孔子形象╱林維傑
一、前言
二、《論語愚按》的錶現方式
三、《近思錄》在形象錶現上的參照
四、《論語愚按》中的聖人形象之一:天道
五、《論語愚按》中的聖人形象之二:道統
六、結論

【附篇】

壹、「術」與「道」:清王朝儒學接受的變容──以吉林文廟的設立為中心╱劉曉東
一、引言
二、吉林文廟概況與清初東北行政體係
三、雍正年間的船廠「立廟設學」之爭
四、乾隆年間永吉州「文廟」的設立
五、結語

貳、至聖先師與停滯帝國──19世紀英國報章所見孔子形象與中國論述╱陳其鬆
一、序論
二、道德傢‧孔子
三、中國社會與孔子
四、至聖先師與停滯帝國
五、中國的教育、科舉與孔子
六、儒教與基督教
七、「孔子門徒」論孔子:中方迴應
八、結論:「中國」與「孔子」的形象交互建構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引言

黃俊傑(本書編者)


一、

《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想》這部書共包括13篇論文,除瞭第5篇曾德明與林純瑜的〈西藏文化中的孔子形象〉、第8篇韓東育的〈關於日本「聖人觀」中的孔子地位問題──兼論中國的有關話題〉,以及第10篇黃俊傑的〈朝鮮時代君臣對話中的孔子與《論語》:論述脈絡與政治作用(14-19世紀)〉曾在期刊發錶,其餘各篇都是2013年7月5日在颱大「東亞儒學研究計畫」所舉辦同名的研討會發錶的論文,經作者修訂後,送審通過後收錄於本書。這部書各篇論文論述之要點,各文作者均有詳盡的論述,所以我就不再贅述,我想在引言中宏觀孔子形象及其思想在東亞各國的發展,以作為讀者披閱本書之參考。

孔子與耶穌是東西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關於耶穌的形象在西方文化史上之變遷,早有耶魯大學Jaroslav Pelikan教授所著Jesus through the Centuries: His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e(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一書,採文化史研究進路,將耶穌形象之變遷置於文化史脈絡中加以探討。但孔子形象在東亞文化史中的變遷及其意義,一直尚缺全麵性探討的專著。孔子形象之建構與變遷,係東亞各國思想與文化變遷之溫度計,既顯示東亞各國曆史之轉捩點,又體顯東亞各國儒傢知識係統(「道統」)與政治權力係統(「政統」)之不可分割性、互為緊張性及其不穩定之平衡性,所以,以「孔子形象」之變遷作為研究主軸,可以深入分析東亞各國思想之升沉與世運之興衰,這是編輯本書之原初用意。

二、

東亞學者對孔子形象之重塑以及對《論語》的解釋,在東亞學術史上有其指標性的意義,如皇侃(488-545) 的《論語義疏》代錶六朝義疏之學的大成;而韓愈(768-824)、李翱(774-836)的《論語筆解》代錶中唐儒學復興及其與古文運動的結閤;程門諸子的《論語》詮釋代錶理學中語錄體裁的興起;而硃子(1130-1200)集注《論語》更奠定東亞文明與思想的基石。自硃子以降,《論語》詮釋又圍繞著《集注》而展開。硃子門人羽翼《集注》,至《集注大全》而集大成;而如陳天祥(1230-1316)、王夫之(1619-1692)、毛奇齡(1623-1716)等人的詮釋,則以檢討《集注》、批判《大全》為主,展開硃子學與反硃學的爭論。至清代樸學興起,又有漢宋之爭,焦循(1763-1820)、黃式三(1789-1862)等人的詮釋,基本上圍繞著這個主題而展開,逮乎清末,隨著公羊學的復興,今古文之爭復起,如宋翔鳳(1779-1860)的詮釋即是以公羊學為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孔子的思想非常感興趣。當我在書店看到《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想》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本書的選題非常獨特。我一直以為孔子的思想是純粹的中國文化,但“東亞視域”這個詞立刻吸引瞭我。這是否意味著孔子的思想在東亞其他國傢(比如韓國、日本、越南等)也有不同的發展和解讀?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孔子思想的跨文化傳播和本土化過程?我很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孔子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文化語境下,被塑造成不同的形象,又如何影響當地的社會、政治和文化。我尤其好奇,在這些東亞國傢,“至聖先師”的形象是否一成不變,還是會隨著時代變遷而産生微妙的演化?作者是否會引用大量的曆史文獻和學術研究來支撐這些觀點?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案例,來證明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及其在東亞文化圈中的影響力?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全新的視角,讓我對孔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傢有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而不僅僅局限於我們傳統認知中的那個“萬世師錶”。

评分

我一直對孔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傢及其思想體係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對他的理解停留在相對狹隘的中國視角。《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想》這本書名,恰好觸動瞭我探索更廣闊視野的願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超越中國本土的儒傢傳統,去展現孔子思想在整個東亞地區是如何被接受、解讀和發展的。作者是否會深入研究孔子思想在朝鮮、日本、越南等地的傳播過程,以及在這些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孔子的形象是如何被構建的?我好奇,在不同的國傢,孔子的核心理念,例如“仁”、“禮”、“中庸”,是否會有不同的側重和解讀?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曆史案例,來證明孔子思想在東亞文化圈中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如何與當地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和價值觀念相互作用?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對孔子及其思想更全麵、更立體,也更具國際視野的認識。

评分

對於《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想》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它似乎打開瞭一個我從未深入探索的領域。我一直認為孔子是中國文化的代錶,但“東亞視域”這個概念讓我聯想到,孔子思想的傳播和影響絕不僅僅局限於中國本土。作者是否會深入分析孔子思想在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以及越南等地的接受、轉化和發展?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會描繪齣,在不同國度,孔子是如何被理解的?他的“仁”、“禮”等核心概念,在與其他本土哲學、宗教(如佛教、神道教)互動後,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是否存在一些獨特的孔子學派,在這些東亞國傢悄然興起,並對當地社會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孔子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例如作為帝王之學、士大夫之學,甚至是民間信仰中的角色,是如何在東亞範圍內被多元解讀的。這種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不僅能加深我們對孔子思想本身的理解,更能揭示東亞文化圈內部的內在聯係與差異,這對我來說,無疑是一次智識上的極大拓展。

评分

《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想》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産生瞭一種想要深入瞭解其內容的強烈衝動。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思想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認為孔子是中國文化最耀眼的符號之一。但是,“東亞視域”這個詞,則打開瞭我新的想象空間。它是否意味著,孔子的思想在傳播到周邊國傢後,並沒有被原封不動地接受,而是經曆瞭本土化的過程,並演變齣瞭不同的形態?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梳理孔子思想在韓國、日本、越南等地的發展脈絡,探討這些國傢是如何吸收、融閤孔子思想的精髓,並將其融入自身獨特的文化土壤之中的。會不會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人物,在東亞範圍內,扮演瞭孔子思想傳播和本土化的重要角色?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會分析孔子在不同東亞國傢所代錶的政治象徵意義、教育理念,甚至是民間信仰的形態,從而揭示齣孔子思想跨越國界的強大生命力以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麵貌。

评分

讀到《東亞視域中孔子的形象與思想》這個書名,我立刻被它所包含的宏大視角所吸引。一直以來,我們對孔子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國本土的儒傢傳統之上。然而,這本書似乎要帶領我們跳齣這個固有的框架,去審視孔子在整個東亞世界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我猜測,作者可能會從曆史學的角度,追溯孔子思想是如何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地的,以及在不同時期,這些國傢是如何接納、消化並改造儒傢思想的。書中是否會呈現不同國傢對孔子不同側麵的側重?比如,某個國傢更看重孔子的政治哲學,而另一個國傢則更強調他的倫理道德教誨?我非常好奇,在這些異域文化中,孔子的形象是否會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形”,以適應當地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這本書能否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在東亞地區,儒傢文化能夠産生如此普遍而持久的影響,這其中是否存在著某些共通的文化基因,或者說,孔子思想本身具有某種普適性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