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欣賞的新途徑(二版)

文學欣賞的新途徑(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欣賞
  • 文學理論
  • 高等教育
  • 教材
  • 文學批評
  • 審美
  • 文化
  • 經典
  • 閱讀
  • 寫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意識決定一切」,是作者研究文學的終身指標。解釋字句意義隻能算是瞭解作品,惟有體會作者寫作的時代、環境、意識形態,纔能真正去欣賞一部作品,享受作品中的情趣。如何定義作者的「意識」?寫作的時代背景怎麼影響到作品?作者以畢生研究心得為基礎,融會貫通古今中外各種文學研究方法,找齣瞭嶄新獨特的解讀途徑。

  本書收錄的近二十篇論述,包含詩歌、詞、賦、平話小說等作品的欣賞,或是他對於文學批評、寫作的看法。篇篇嚴謹精確,且慧眼獨具,筆法深入淺齣,推論之來龍去脈一目瞭然,將可引導對文學評論有興趣的讀者,從不同角度深入鑽研,更全麵的細品文學況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辰鼕(一九○七~一九八三)


  河南濟源人。燕京大學國文係畢業,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燕京大學、天津女子師範學院、西北師範學院、政治大學、颱灣師範大學。主編《文化先鋒》半月刊、《新思潮》月刊、《中華文藝》月刊、香港《自由報》副刊等。創辦兼主持「中華文藝函授學校」和「復興國學院」,緻力推動文藝創作。著有《浮士德研究》、《文學新論》、《陶淵明評論》、《杜甫作品係年》等書。

圖書目錄

再版說明
自序   一
怎樣欣賞杜詩〈春望〉   一
杜詩〈述懷〉欣賞   七
杜詩〈喜達行在所〉三首欣賞   一五
曹子建〈洛神賦〉的意義   二三
什麼叫文學   三一
怎樣研究文學   三七
再談怎樣研究文學   四五
《三國演義》的價值   五三
《西遊記》的價值   八五
《儒林外史》的價值   一○五
《鏡花緣》的價值   一一九
《老殘遊記》的價值   一三五
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演變的關係   一五九
論方言與文學的關係   一八五
關於《紅樓夢》原本問題   一九五
文學批評的基本認識   二○五
怎樣判斷作品的好壞   二一五
初學寫作的幾個基本步驟   二一九
附錄:導讀   二二五
附錄:談《文學欣賞的新途徑》   二三一

圖書序言

再版說明

  在中國文學批評領域,李辰鼕先生受西洋文學批評理論影響,跨領域廣泛吸收不同的研究方法,深入追究作者的生平、意識,梳理其作品之脈絡,因此創造齣瞭一條嶄新獨特的欣賞大道。本書收錄李辰鼕先生十八篇關於文學的論文,除詩歌詞賦、平話小說等作品欣賞分析外,也包涵文學史流變、文學創作方法等,深入淺齣,引導讀者跨越與作者因時空隔閡産生的迷霧,真正觸其本心,産生共鳴。

  本書內容嚴謹,钜細靡遺,在學術界好評如潮,曆久不衰。惟既有之銅版鉛字已略顯漫漶;開本及版式,亦已異於現代齣版潮流。此次再版,我們放大瞭開本、字體,重新設計版式,不惟美觀,而且大方。同時將原來之章後注改為當頁注,並修改瞭舊版的一些訛誤疏漏之處,相信能讓讀者在閱讀時更便利舒適。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自序

  「意識決定一切」,是我終身研究文學的指標,拙著《文學新論》是如此,《陶淵明評論》是如此,《文學與生活》是如此,這裏所收集的十幾篇論文也是如此。隻有發現瞭作者的意識纔可以真正瞭解作品。

  然為什麼稱這裏的十幾篇論文為《文學欣賞的新途徑》呢?因為欣賞與瞭解不同,瞭解僅是字麵意義的知曉,而欣賞則要透過文字的意義追究齣作者的意識而與之共鳴;要與作者的意識起瞭共鳴始可謂之欣賞。這裏的十幾篇論文,研究對象雖有不同而目標則是一緻。追究作者的意識而與之共鳴,前賢似未走過,故稱之為「新」。至於是不是「新」,「新」的是否應該,尚乞讀者指正!

  二十年來,我從「意識」的標嚮研究《詩經》,在《詩經》裏有極大的發現,但在這些篇論文裏隻字不提;因為問題太大,不是短短論文可以談論得瞭的。在《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演變的關係》一篇講演裏所提到的《詩經》,僅僅是我初步作《詩經》研究時所得的結論,與現在所講的《詩經》頗有不同;但為紀念這一階段研究的成果,仍然保存著原來的麵目,不予更動;然從此也可知道我們的路途並未走錯,隻不過工夫的深淺而已。不久讀者讀到我的關於《詩經》論文時與此處所言不同,恐有所懷疑,故先作此聲明。
 
一九七○年七月李辰鼕自序於颱北

圖書試讀

怎樣欣賞杜詩〈春望〉
 
欣賞與瞭解不同;瞭解隻是字句意義的瞭解,而欣賞要透過字句與作者的情感起共鳴。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要追究作品的時代,作品的環境,甚而作者寫這篇或這部作品時的意識形態,而使讀者與作者站在同一的地位、同一的環境、同一的意識形態來享受作品中的情趣。且以杜詩〈春望〉為例,看看怎樣來欣賞作品。
〈春望〉的原詩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彆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傢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要想站在作者的時代、環境與意識形態來欣賞這首詩,得先瞭解八項事實:第一、「國破山河在」的「國破」指什麼時候的事件而言,以明作者此時的時代環境;第二、「城春草木深」的「城」指什麼城,以明作者寫詩的所在地;第三、「感時花濺淚」的「感時」指的是什麼時事,以明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第四、「恨彆鳥驚心」的「恨彆」是與誰離彆,以明作者當時的心情;第五、「烽火連三月」的「三月」應作如何解釋,以明當時的戰爭情況;第六、「傢書抵萬金」的「傢書」是指誰的書信,以明作者與傢人離彆的情形;第七、「白頭搔更短」的「白頭」為何而來,以明作者當時的心情;第八、「春望」是在什麼地方望?臉朝那個方嚮?望什麼?以明作者當時的意識形態。謹先從第一個問題解答起。
 
〈述懷〉詩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述懷〉詩寫於至德二載(西元七五七年)夏,所謂「去年」當指至德元載。潼關破在天寶十五載六月九日,六月十九日淩晨,玄宗自長安延鞦門齣奔四川,安祿山將孫孝哲於六月二十二日入長安,所謂「國破」,當從這個時候算起。國破山河在,就是京都雖說淪陷瞭,而山川土地仍然存在。
 
據《通鑑紀事本末‧安史之亂》說:「乃遣孫孝哲將兵入長安。……祿山命搜捕百官宦者宮女等,每獲數百人,輒以兵衛送洛陽。王侯將相扈從車駕,傢留長安者,誅及嬰孩。」這時王侯將相有的扈從玄宗赴川,有的被孫孝哲俘虜送往洛陽,有的被殺,所以〈哀王孫〉詩說「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鞦門上呼。又嚮人傢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鬍。」這時的長安城幾乎變成瞭一座空城,所謂「城春草木深」是在錶現淒涼的景象。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啓發,它完全顛覆瞭我以往對文學欣賞的刻闆印象。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文學欣賞是一件非常主觀、甚至有些“玄學”的事情,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標準,也很難將其量化或係統化。然而,《文學欣賞的新途徑(二版)》卻用一種非常接地氣、同時也極具學術深度的方式,為我們構建瞭一個清晰的文學欣賞框架。書中提齣的那些關於“文學性”的多元定義,以及如何從不同維度去審視作品的藝術價值,都讓我茅塞頓開。我尤其喜歡其中對“讀者在場”的強調,它不再把讀者僅僅視為被動接受信息的容器,而是主動參與到文本意義生成過程中的重要力量。這種互動式的理解方式,讓我覺得文學欣賞不再是單嚮的輸入,而是一種雙嚮的交流,一種充滿活力的對話。書中對新媒體文學的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文學在當下時代的發展趨勢,以及我們如何能夠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接納和理解它們。它沒有迴避當下文學的各種挑戰和變化,而是積極地去探索新的可能性。這本著作,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更深刻文學世界的大門,讓我對未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评分

坦白說,在翻開《文學欣賞的新途徑(二版)》之前,我對於“文學欣賞”這個概念,已經有瞭一些自己固有的理解和方法。我習慣於從作者的生平、創作背景、主題思想等方麵去解讀作品,認為這是最正統、最有效的方式。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卻像是一陣清風,吹散瞭我思維中的迷霧,讓我看到瞭文學欣賞的更多可能性。書中提齣的那些關於“文學性”的動態演變,以及如何從接受美學、符號學等多個角度去分析文本,都讓我感到耳目一新。它讓我意識到,以往我所固守的理解方式,其實可能隻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理論束之高閣,而是通過大量的具體案例,將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易懂。例如,書中對一些網絡文學作品的分析,就讓我看到瞭這些新興形式所蘊含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打破瞭我對於“文學”的狹隘認知。這種開放、包容的態度,以及對現實文學現象的敏銳捕捉,都讓我覺得這本書極具價值。它不是在教條式地灌輸知識,而是在引導我獨立思考,去發現文學的無限魅力。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我而言,簡直是一場久旱逢甘霖的驚喜。一直以來,我都對文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常常感到自己陷入瞭某種固有的閱讀模式,局限於某些經典的範疇,或者按照傳統的敘事方式去理解文本。然而,《文學欣賞的新途徑(二版)》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得以從更加多元、更加深刻的視角去審視文學作品。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些新的理論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重新思考“閱讀”這個行為本身,以及文學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書中提齣的那些關於跨媒介敘事、數字人文、讀者反應理論的探討,讓我眼前一亮。我開始意識到,原來一首詩不僅僅可以從其創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去解讀,還可以通過分析其在不同媒體上的傳播效果,甚至通過研究讀者的在綫討論來獲得更豐富的理解。這種將文學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去考察的方式,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而且,書中對一些具體文學現象的分析,比如網絡文學的興起,其敘事模式和傳播機製,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沒有將這些新興的文學形式拒之門外,而是以開放的態度去探索其文學價值和意義。這讓我覺得,文學的邊界原來如此寬廣,我們的欣賞方式也可以如此靈活多變。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齣現,恰逢其時,它不僅滿足瞭我對文學的求知欲,更激發瞭我探索文學世界的新熱情。

评分

《文學欣賞的新途徑(二版)》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深刻的反思和全新的啓迪。以往,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往往局限於作者的意圖和文本本身的字麵意義,總覺得文學的解讀應該有一個“標準答案”。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打破瞭我這種固有的觀念。它強調瞭讀者的主體性,以及文學作品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能激發的多元意義。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文學接受史”的關注,這讓我明白,一部作品的生命力,並非僅僅在於其創作之初,而是在於它如何被一代代讀者所解讀、所傳承、所賦予新的生命。書中對於新媒體環境下文學發展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文學的邊界在不斷拓展,其形式和傳播方式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種與時俱進的視角,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具有現實意義。它鼓勵我們以一種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心態去擁抱文學,去發現文學在我們生活中的更多可能。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更深刻文學世界的大門,讓我對未來的閱讀充滿瞭好奇和期待。

评分

讀罷《文學欣賞的新途徑(二版)》,我心中湧起的是一種久違的激動,以及一種被深刻啓迪後的豁然開朗。以往,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錶層的情節和人物塑造上,即便偶有感觸,也難以用更係統、更具分析性的語言去錶達。這本書卻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嚴謹的論證,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觀察文學的“工具箱”。它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如何欣賞,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理論和案例,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的認知方式。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文本之外”的關注,比如文學作品的接受史,以及它如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社會文化環境中被重新解讀。這讓我明白,文學的生命力並非僅僅源於其內在的價值,更在於它與讀者的互動,以及它所能激發的共鳴和對話。書中對一些非傳統文學形式的探討,如電影改編、遊戲敘事等,也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文學”概念的認知邊界。我開始意識到,文學早已不是孤立於其他藝術形式的存在,而是與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都息息相關。這種跨學科、跨媒介的整閤分析,讓文學不再顯得遙不可及,而是變得生動、鮮活,觸手可及。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耐心地引導我一步步走嚮更深層次的文學理解,讓我感受到閱讀的無限可能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