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艷史到性史:同誌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

從艷史到性史:同誌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同誌文學
  • 性史
  • 文化研究
  • 性彆研究
  • 中國近現代史
  • 男性研究
  • 性文化
  • 曆史學
  • 社會文化
  • 文學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重新考掘被中國近現代文學史大敘述遮蔽的同誌書寫(1849年至2001年),反思以父權意識形態為主導的近現代中國男性建構如何支配中國的同誌書寫和性彆政治。本書指齣曾經作為中國性愛藝術的「艷史」傳統敘事癖好,發展到近現代中國是如何被民族國傢以「性科學」為名的「性史」病理敘事機製所邊緣化,而這些轉變也非常弔詭地正是與近現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男性建構並肩同行,並以民族國傢男性建構的「同誌」之名進行連結和互相詢喚。本書重新想像「同誌」的係譜,解構中國民族主義的男性建構,並提齣以「『老同誌』-新同誌」範式來描述那些在生理性彆、社會性彆或「社會性」論述的理論基礎上有所差異的不同男性建構錶現。本書的分析對象主要是選取那些在中國大陸以男同性戀、「哥兒」或「兄弟」情誼或其他性/彆議題作為敘事主軸的同誌書寫,除瞭大量的舊報刊史料,其餘是自敘傳、私函、日記、筆記、小說、散文和詩詞,也包含從小說改編的同誌電影、網路小說以及現有同誌論述和反同誌論述的再解讀。

名人推薦

  本書探討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男性欲望的流變以及其曆史意義。作者以同誌論述角度切入議題,探索「艷史」與「性史」的辯證關係,以及其書寫與藝術創作的呈現。從王韜到王小波,從張競生到郭沫若,全書考證細膩,議論深刻,堪稱現代中國性彆研究又一重要貢獻。──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係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許維賢的大作《從艷史到性史:同誌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審思男同性欲望論述從晚清至今在華語文化的發展。除瞭結閤瞭淵博的全球理論和前現代中國論述外,此書的重要貢獻在於批駁一些認為酷兒理論僅為西方英語世界獨有現象的謬論,並在正值茁壯的華語學術世界裏,注入瞭深具生動原創性的研究和理論。──裴開瑞(Chris Berry),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電影係教授

  從男男情感和身體欲望為主的同性戀,到社會角色和氣質展現為主的男性建構,加上以革命情操和救國大業為主的國族打造,在許維賢精闢的曆史文學分析中編織成繁復而明確的軌跡,也寫齣瞭「同誌」概念在中國風起雲湧的時代氛圍中所形成的重要凝聚意義。──何春蕤,颱灣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係專任教授

  一份非常具有重大價值的文獻記錄。──韓依薇(Ari Larissa Heinrich),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係副教授
另闢蹊徑:中國近現代曆史研究的新視角 捲首語:探尋曆史的隱秘肌理 本書旨在以一種全新的、多維度的視角,審視中國近現代社會結構、文化變遷與知識生産之間的復雜互動。我們相信,曆史的真相並非僅僅存在於宏大的政治敘事和經濟指標之中,更深層次的社會肌理往往蘊藏在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或刻意忽略的文化實踐、私人文本以及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裏。本書將聚焦於一係列看似“非主流”的議題,通過對這些領域的細緻考察,力求還原一個更為立體、更富張力的近現代中國圖景。 第一部分:知識的重構與身體的想象 第一章:醫學、道德與“問題”的製造 本章將探討自清末民初以來,西方現代醫學和心理學知識體係如何被引入並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的過程。重點分析這些外來知識在與傳統醫學觀念、儒傢倫理規範碰撞時所産生的張力。我們將考察中國知識分子如何“挪用”和“改造”西方的疾病分類學(如神經衰弱、性病學等),並以此為工具,對中國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越軌”行為進行界定、診斷乃至規訓。 具體而言,本章將深入研究早期醫學教科書、公共衛生宣傳材料以及早期精神病學文獻。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健康”與“病態”的邊界是如何被政治化和道德化的。通過對這些文本的細緻解讀,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種新型的、以生物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個體化“問題”是如何被構建起來的,這直接影響瞭現代國傢對國民身體和道德的治理策略。 第二章:文學的迷宮:感官體驗與現代性焦慮 文學作為時代精神的載體,在近現代轉型期扮演瞭關鍵角色。本章將超越傳統的“文學革命”敘事,轉而關注早期現代小說、新詩以及通俗雜誌中對身體感官體驗的微妙描繪。我們不再將這些描寫入作簡單地視為對西方“人道主義”或“個體解放”的模仿,而是將其視為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西方衝擊時,對自身主體性睏境的一種具身化的探索。 研究對象包括早期鴛鴦蝴蝶派作品、留日學生文學以及受到法國自然主義影響的某些“問題小說”。我們著重分析其中對“情欲”、“痛苦”、“病態美學”的描繪。這些描繪反映瞭現代性在帶來物質進步的同時,也在個體心靈中投下的巨大陰影——異化感、都市的腐蝕性以及身份認同的模糊。這種對感官世界和內在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構成瞭一種與宏大政治敘事並行的、關於“現代人”的隱秘書寫。 第二部分:公共領域的建構與私密邊界的消融 第三章:都市空間的社會分層與“場所”的意義 近現代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深刻地重塑瞭社會關係。本章聚焦於上海、天津、北京等大都市的特定公共空間,分析它們如何成為不同社會階層、文化群體進行身份展示和權力博弈的“場所”。我們關注的重點不是經濟發展,而是“場域化”的社會行為模式的齣現。 具體考察的場所包括茶園、舞廳、咖啡館、俱樂部以及特定的商業街區。這些空間為現代公民提供瞭展示其新式服飾、掌握新式禮儀、進行“體麵”交往的舞颱。本章將分析這些“新場所”如何催生瞭新的交往規則和符號體係,以及這些規則如何區分瞭“開明”與“保守”、“新派”與“舊式”的群體。同時,也將審視這些場所如何無意中為某些邊緣群體提供瞭暫時的庇護或隱蔽的交流平颱。 第四章:傢庭倫理的鬆動與代際衝突的文本 傢庭,作為儒傢社會結構的核心單元,在麵對現代性時承受瞭巨大的壓力。本章通過對傢庭小說、迴憶錄以及傢書的分析,揭示傳統父權製在經濟獨立、女性教育和個人自由等議題上麵臨的挑戰。我們關注的不是傢庭解體,而是傢庭內部權力結構的精微變化和新舊觀念的交鋒。 研究重點在於代際衝突的錶述方式。新一代知識分子如何通過對“孝道”、“貞節”、“傳宗接代”等核心概念的重新詮釋,來為自身的行為辯護,並試圖重塑傢庭的本質。這種內在的倫理掙紮,是理解現代個體如何從集體身份中抽離、尋求自我定位的關鍵綫索。 第三部分:知識分子的“自我場域”與文化生産 第五章:翻譯、啓濛與知識的“陌生化”效應 本書將係統梳理近現代中國知識界對西方思想進行翻譯和引進的過程。不同於關注翻譯瞭什麼思想,本章更關注翻譯的“過程”和“選擇性”。我們分析譯者群體在處理那些缺乏中文對應詞匯的概念時所采取的策略——是創造新詞、藉用舊詞、還是直接音譯? 重點考察“啓濛”話語的建構。啓濛話語的翻譯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生産。通過比較不同譯本對同一西方哲學術語(如“意誌”、“自然”、“理性”)的譯法差異,我們可以洞察不同知識群體對現代性“承諾”的理解和期待存在本質的區彆。翻譯策略的差異,實質上反映瞭知識分子在麵對西方知識時所采取的不同精神姿態。 第六章:邊緣聲音的重現:私人書信與未刊稿件的價值 為對抗過於依賴官方齣版物和主流報刊的局限性,本章將利用私人信件、日記、未刊日記體隨筆等非正式文本,嘗試重構那些在主流曆史中聲音微弱的個體的經驗。這些文本往往更加直接地反映瞭知識分子在社會劇變中的真實情感反應、日常睏境和未被修飾的道德掙紮。 通過對這些“私密檔案”的挖掘,我們可以看到,在政治錶態和公共論戰的背後,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存在的巨大思想分歧、個人生活壓力以及對於自身文化使命的深刻懷疑。這些邊緣聲音的重現,為理解現代中國知識群體的整體心理結構提供瞭重要的補充視角,揭示瞭他們構建現代性敘事時所付齣的沉重代價。 結語:未竟的現代性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種“縱嚮解剖”的方法論,即通過對特定文化現象(如感官體驗、空間使用、倫理重塑)的細緻考察,來把握中國近現代轉型期的內在動力和結構性矛盾。我們所揭示的,是一個在外部衝擊下,不斷自我協商、自我規訓、卻又始終處於未竟狀態的現代性建構過程。對這些細節的關注,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何在宏大的變革之後,關於個體身份、道德秩序和社會關係的爭論至今仍未平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維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係專任助理教授。北京大學中文係博士。通過筆試和口試考進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先後得到新加坡陳嘉庚高級學位奬學金和北京大學優秀外國留學生全額奬學金。曾赴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颱灣大學、颱灣師範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進行訪學和研究。曾獲颱灣青年文學論文奬。客座主編颱灣國立颱北電影資料館《電影欣賞學刊》(新馬電影專題)。論文見於《中外文學》、《文化研究》、《颱灣社會研究季刊》、《現代中國》、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和Queer Sinophone Cultures等等。與英美學者閤編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 Corporeality , Desire, and the Ethics of Failure。業餘以筆名翁弦尉創作,著有個人短篇小說集《遊走與沉溺》和詩集《不明生物》,曾在國內外榮獲數十項文學奬項。作者電子郵件:heews2000@msn.com。

圖書目錄

【緻謝】 5
【導論】 7
0.1 問題的提齣:從艷史到性史 7
0.2 同誌書寫:重新想像「同誌」的係譜與罔兩問景 20
0.3 男色:從狹邪小說到同誌書寫 34
0.4 男性建構:大寫的「同誌」與「現代中國性」主體 38
0.5 同性愛:從民國到當代中國的社會脈絡和討論 58
0.6 章節概述 79

【第一章】從越界之戀到男性建構:以王韜的艷史為個案 85
1.1 《性史》vs.《艷史》? 85
1.2 艷史:品鑑女色和男色 86
1.3 漫遊:越界之戀與西方美人 92
1.4 言情:跨國之戀與男女形象的重構 97
1.5 追憶:戀物癖與現代性的震驚 100
1.6 男性建構與中國「屈辱的現代性」 103

【第二章】從《性史》到《新文化》:張競生的「社會性」論述和1920年代的同性戀譯述 109
2.1 從北京到上海的張競生 109
2.2 婦女解放:女性氣質、男性氣概與國民性的建構 113
2.3 從《性史》到《新文化》的「社會性」論述 120
2.4 中國1920年代的同性戀譯述 128

【第三章】同誌的罔兩性,友愛的修辭學:現代中國的男同誌書寫 137
3.1 誰的同誌?如何友愛? 137
3.2 〈茫茫夜〉、〈鞦柳〉和〈男友〉:「友愛」和「情愛」 140
3.3 〈革命時期的愛情〉的「同誌愛」 148
3.4 〈東宮.西宮〉的「我愛你」 154
3.5 .罔兩:醜角─崔子恩與「膠片同誌」們 165

【第四章】從「同性戀愛」到「走嚮革命」:〈我的童年〉與郭沫若日後的「自我改造」 173
4.1 「昇華」論述、法西斯衝動和自我形塑 173
4.2 「同性戀愛」:偷營、遊蕩和奮飛 182
4.3 「走嚮革命」:「發現兒童」和「自我改造」 193
4.4 魚雁往返與互相唱和:陳明遠、郭沫若與毛澤東 209
4.5 革命論述:吸納與排除 217

【第五章】四麵楚歌下的同誌再現:李碧華和陳凱歌對梅蘭芳《霸王彆姬》的改寫 219
5.1 《霸王彆姬》在中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219
5.2 京劇《霸王彆姬》:國族的自我理想與幕後的艷史 221
5.3 電影《霸王彆姬》:男性依戀的恐懼和背叛 228
5.4 小說《霸王彆姬》:女性自戀的僞裝和喋喋不休 236
5.5 程蝶衣 / 張國榮:優伶 / 幽靈─再現等於消失 244

【第六章】北京之夜的哥兒們:從《品花寶鑑》到《北京故事》的斷袖羅曼史 249
6.1 北京之夜的斷袖羅曼史 249
6.2 資本 / 階級命題:欲望與消費 251
6.3 政治 / 愛情命題:忠誠和背叛 257
6.4 哥兒們的「含蓄美學」與「情 / 欲」二分法 265

【餘論】 275
7.1 中國大陸同誌書寫的敘事特色和弔詭 275
7.2 中國大陸當代同誌書寫的走嚮 280
7.3 從「現代中國性」到中國後現代? 293
7.4 從「老同誌」到新同誌的降生? 299
7.5 「個人生活的民主化」和親密關係的變革 303

【引用文獻】 307
【索引】 337
【論文發錶齣處】 351

圖書序言

謝誌

  每天清晨醒來,總像一個遠遊迴來的幽靈突然活過來一樣,心懷感激。我必須首先嚮那些活不下去的世人指齣我的發現,世上縱然壞人很多,不好不壞的人更多,但好人也實在不少。在當下思想尚未完全解嚴的亞洲大陸,我們這些人能倖存下來,上蒼有好生之德,亦必須感激人類的仁慈與寬厚美德。這本書得以麵世,首先要特彆感激颱灣中央大學性/彆研究室的何春蕤、丁乃非和甯應斌的啓濛和指正、兩位匿名外審的寶貴意見、國立中央大學齣版中心的張翰璧和徐幸君的支持和協助,以及遠流齣版公司的細心編製。

  我要十分感激新加坡南大的陳金樑、劉宏、郭振羽、柯思仁、衣若芬和郭淑雲等人這些年來給予我的指點迷津和導航,能在雲南園教書和生活是充實的。北大中文係的陳曉明也是集一身美德和纔識的好人,那些年在北京,如果沒有他的扶持和栽培,我不太能想像跌跌撞撞的自己還能走得多遠。我也要特彆感謝北京大學中文係的陳平原、戴錦華、溫儒敏、洪子誠、劉勇強、吳鷗、張頤武、李楊、曹文軒和計璧瑞等人給予我的諄諄善誘。北大教授們有些可能未必能完全苟同我那些走嚮偏鋒的想法,然而他們能容納或正視這些異見,非但沒有暗示我停止說下去,還激勵我什麼時候該說、怎麼說、不說、為什麼說和如何說下去的力量。我要特彆感激陳平原在三次關鍵時刻,他都鼎力支持我,以及李楊對此研究議題的關照。

  書稿裏的六章和部分其他內容,都曾以論文或報告在各種形式的研討會跟學界同仁討論和交流,較後發錶於各學術期刊與專書。我要排名不分先後感謝美國哈佛大學的王德威、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史書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韓依薇(Ari Larissa Hein-rich)、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桑梓蘭、英國倫敦大學的賀麥曉(Michel Hockx)、颱灣中研院的李有成教授和彭小妍、颱灣大學的劉亮雅和硃偉誠、颱灣國立清華大學的劉人鵬、颱灣交通大學的陳光興和林建國、颱灣國立政治大學的金觀濤和鄭文惠、香港中文大學的林鬆輝和彭麗君、香港浸會大學的羅貴祥和林幸謙、北京大學的蔣暉、北京師範大學的張檸、南京大學的周憲、瀋衛威和劉俊等等,他們廣博的學識和卓見,都給予我無限的啓發和自我鞭策。

  此書稿的資料收集和分析最耗時,我要感謝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裴開瑞(Chris Berry)、颱灣大學的梅傢玲,以及香港大學/浸會大學的硃耀偉,他們在我訪問期間都給予我照應和支持。當年首次踏足颱灣,我要特彆感謝王潤華及時的援手,以及李瑞騰、封德屏和陳鵬翔等人的照應。我也要排名不分先後感謝謝靜國、顔健富、孫鬆榮、高嘉謙、許慧琦和呂文翠等人在我近年訪颱期間給予我的協助。此外,我也要謝謝Richard、Ewan、陳鬆全、林鼎瀚、王思揚、饒翔、史靜、明珊珊、劉孟哲和趙振興等人在資料的收集或校閱上曾提供給予我的協助。

  我要感激父母賜予我一切血液中帶來的天賦,即使是天譴,我都會時刻把它們當作天賦來領受,亦要感恩兩位大姐和大哥多年付齣的辛勞。特彆感激姑姑打從我童年的時候從英國匯錢支援我們在馬來西亞園丘貧睏的童年,她贈給我的童話書、筆、紙和橡皮擦,是我一生中可以佩戴在身上的財富。

圖書試讀

程蝶衣/張國榮:優伶/幽靈─再現等於消失

曆史與京劇《霸王彆姬》的主題是一個女人(妃妾)對另一個男人(帝王)的絕對忠誠和奉獻,李碧華把它重寫成是一個現實生活中扮演虞姬的「(假)女人」對一個扮演霸王的男伶的忠誠和背叛,進一步把它置換成兩個男伶對京劇藝術的忠誠和背叛。陳凱歌則在李碧華的基礎上,突齣菊仙的救贖性,展示瞭「男/女」的絕對忠誠和「男/男」的絕對背叛,重復瞭異性戀霸權的思維邏輯。《霸王彆姬》無論在曆史,或京戲舞颱上,它本來就是異性戀的經典模範版本,主題不外強調女人對男人的從一而終─「忠誠」是其亙古不變的教義。但京劇「男扮女裝」的錶演方式,讓這個牢固不破的主題,在後人看來有瞭遐想的空間。在李碧華的「女性自戀」鏡像裏,它被改寫成是一個「(假)女人」對另一個男人的不得善終─「背叛」是小說一以貫之的命題,「文化自戀」被閤法化成一種邊緣敘事,對抗國族的男性中心主義,同性愛敘事在那裏隻是要達到消解國族話語的手段。陳凱歌以他的「男性依戀」,附著於國族的神話和曆史,雖然企圖打破瞭這個自戀鏡像,但小說《霸王彆姬》裏國族曆史文化對傳統京劇藝術的改寫和否定,很多時候被陳凱歌倒轉迴來,解釋成是蝶衣對小樓發生情感衝突的根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剛入手瞭《從艷史到性史:同誌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雖然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就封麵設計和前言部分給我的初步印象,就足以讓我對其充滿期待。封麵采取瞭一種比較內斂而又不失現代感的風格,隱約透露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嚴謹。前言部分則清晰地勾勒齣瞭本書的研究脈絡和核心論點,讓我窺見瞭作者在梳理大量史料和理論框架方麵的紮實功底。我尤其關注“男性建構”這一部分,因為在我看來,近現代中國社會經曆瞭劇烈的轉型,傳統的男性角色和社會期望也在不斷地被重塑。作者是否能夠通過“同誌書寫”的獨特視角,呈現齣一些不同於傳統史學研究的、更為細膩和多元的男性形象,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地方。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男性群體有一個更為立體和深入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政治、經濟等宏觀層麵,更能觸及他們內在的情感世界、身份認同以及在社會變遷中的掙紮與調適。這本書的體量也讓我感到它是一部傾注瞭研究者大量心血的學術專著,值得我靜下心來,仔細品味其中的思想火花。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從艷史到性史:同誌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翻閱,但僅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學術探索上的野心與深度。我尤其好奇“艷史”到“性史”的這個轉型過程,它本身就暗示著一種觀念的演變,一種從外在敘事到內在體驗的深入挖掘。在近現代中國這樣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背景下,男性身份的建構無疑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西方思潮湧動、傳統觀念搖搖欲墜的時期,男性是如何被重新定義、被書寫,以及他們自身又是如何在這種書寫中尋找或塑造自我認同的。而“同誌書寫”的視角,則更添瞭一層解讀的維度,它可能揭示瞭那些在主流敘事中被遮蔽的男性經驗,以及性彆權力關係在曆史進程中的復雜流轉。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進入一個充滿智性挑戰的學術空間,去理解那些曾經被忽視的聲音和曆史角落,去探尋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個體如何掙紮、如何構建自己的男性身份。這本書的厚重感和研究的跨度,讓我相信它絕非泛泛之作,而是一次對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深刻的、多角度的審視。

评分

我最近注意到一本名為《從艷史到性史:同誌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的書,單看書名就覺得內容相當有深度,而且切入點非常新穎。我一直在想,在近現代中國這樣一個劇烈變革的時期,男性身份的構建是一個極其復雜且多層次的議題。而作者選擇“同誌書寫”這樣一個視角,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審視這些曆史問題的獨特方式,它可能揭示瞭在官方敘事和主流文化之外,那些更為隱秘的男性情感、欲望和人際關係。我對“從艷史到性史”這個過程也非常感興趣,這不僅僅是詞匯的轉變,更可能代錶著社會對性彆和性的認知在曆史長河中的演進,從一種更為獵奇、道德評判式的“艷史”,走嚮一種更為理性、分析式的“性史”研究。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期待能夠看到作者如何運用紮實的史料和理論,去梳理和解讀近現代中國男性在這一轉型時期的身份認同、情感世界以及他們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定位,從而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代的復雜圖景,以及性與性彆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评分

《從艷史到性史:同誌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夠讓人肅然起敬瞭。我一直在思考,在近現代中國這樣一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代,男性的身份究竟是如何被塑造的?主流的敘事往往聚焦於英雄主義、革命鬥爭,或者西化的“新青年”形象,但“同誌書寫”這一角度的切入,無疑為我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這讓我不禁想象,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可能被忽略的男性情感、欲望以及個體經驗,是否在這本書中得到瞭充分的展現?“從艷史到性史”的轉變,也暗示著作者對曆史敘事深度的挖掘,從錶麵的事件記錄,深入到內在的性彆觀念、身體體驗和情感錶達。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分散的“同誌書寫”材料,整閤成一個關於近現代中國男性建構的宏大敘事,並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學術洞見。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現有曆史研究的一種補充和挑戰,它鼓勵我們用更開放、更包容的視角去理解曆史,去關注那些曾經被壓抑和邊緣化的聲音,去重新審視“男性”這一概念在曆史進程中的復雜演變。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從艷史到性史:同誌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非常吸引人,它點齣瞭三個核心且相互關聯的議題。首先,“近現代中國”這個時代背景本身就充滿瞭豐富性和復雜性,是理解中國社會變遷的關鍵時期。其次,“男性建構”的視角,讓我思考在那個新舊交替、東西方文化碰撞的時代,男性是如何被社會、文化、政治力量所塑造,他們自身的身份認同又經曆瞭怎樣的轉變。而“同誌書寫”則是一個極具挑戰性和前沿性的研究領域,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不同於主流視角來理解男性經驗的可能性,去探究那些可能不被傳統史學所關注的性彆關係和情感錶達。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將“艷史”這一帶有文學色彩的概念,與“性史”這一更為學術化的概念進行連接,這其中一定蘊含著作者對曆史敘事方式和曆史解讀角度的深刻思考。這本書仿佛是一本藏寶圖,等待我去發掘其中關於男性在近現代中國社會中復雜而多維度的形象,以及他們如何在時代洪流中書寫自己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