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老莊(三版)

禪與老莊(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
  • 中國哲學
  • 老莊思想
  • 禪宗
  • 道傢
  • 修身養性
  • 人生哲學
  • 傳統文化
  • 心學
  • 內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由慧能開創齣來的中國禪宗,實已脫離印度禪的係統,成為中國人特有的佛學。本書以客觀的方法,指齣中國禪和印度禪的不同,並且正本清源,闡明禪與老莊的關係,強調禪是中國思想的結晶,還給禪學一個本來麵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怡


  浙江青田人,1939年生。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學士,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碩士,國傢文學博士。曾先後擔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所、美國加州萬佛城法界佛教大學中國哲學係主任。現任美國加州整體學研究學院亞洲比較研究所教授,專授《易經》、儒傢、道傢、禪宗及中國哲學史等課程。著有《逍遙的莊子》、《中庸誠的哲學》、《哲學演講錄》、《公案禪語》、《中國哲學史話》(與張起鈞閤著)、《新譯老子解義》、《新譯莊子內篇解義》、《生命的轉化》、《生命的哲學》等中文著作二十餘冊,並有《老子翻譯》、《禪心》、《中國哲學的術語》、《關心茶》、《易經與易德》等英文著作五冊。

圖書目錄

再版序
自 序

第一章 禪學史上的一大疑案 001


第二章 禪學是中國的佛學 013
一、平易近情不講神通,不拜偶像 013
二、一超直入不重經典,不由漸修 019
三、自然無為不用坐禪,不立法障 025
四、妙趣橫生不落窠臼,不拘一格 030

第三章 禪學的道傢背景 035
一、禪法與方術的接觸 037
二、般若與玄學的閤流 041
三、僧肇的四論 047

第四章 禪學形成的兩條路綫 059
一、達磨的路綫 060
二、道生的路綫 073

第五章 禪學開展的三大浪潮 087
一、含蘊默潛 090
二、平地拔起 104
三、浪花四濺 118

第六章 禪學與老子思想的比較 149
一、老子思想的煙霧 149
二、老子思想的精神 154
三、禪道與常道 166
四、「無」字的運用 174

第七章 禪學與莊子思想的比較 187
一、莊子思想的麯解 187
二、莊子思想的精神 194
三、禪境與化境 206
四、「忘」字的妙用 214

第八章    禪學與老莊思想的未來 225

圖書序言

再版序

  欣聞拙著《禪與老莊》一書再版瞭。離第一版(1970)已有四十五年之久。據說第一版已印刷瞭無數次,在我的著作中,可說是非常暢銷的一本。編者問我再版時,是否增訂或修改,我覺得雖然以現在的觀點和以前相比,會有許多齣入,但年輕時的作品,有它的衝勁與活力,不如還它一個原貌。至於寫一篇再版序,我也覺得無話可說,因為禪與老子均不在多言,如果一再寫序,更犯瞭老子「多言數窮」之忌。不過我要藉此順便一提的,是在七年前,我已把該書譯成英文,也頗受西方讀者歡迎,在此我要嚮讀者們錶示感謝,謝謝他們對該書的偏愛。

吳怡謹上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禪學史上的一大疑案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註:即佛法精華),涅槃妙心(註:即真如本體),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彆傳,付囑摩訶迦葉」。(《指月錄》捲一)
 
這個故事,以禪學的眼光來看,是一段絕妙的公案。當時,釋迦牟尼的說法,不僅風趣,而且寓有深意。所以在場的僧眾,都麵麵相覷,不知釋迦到底說的什麼法?談的什麼理?隻有摩訶迦葉會心的一笑,贏得瞭釋迦的咐託,於是這個微妙的說法,便一變而為嚴肅的傳法。接著:
 
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並敕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而說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註:此即後代禪宗的傳偈,本偈隻是說明法的本體是無法相的,禪宗所傳的即是這個無法的法)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迦葉:「吾將金縷僧伽黎衣傳付於汝,轉授補處(註:此即後代禪宗的傳衣鉢),至慈氏佛齣世,勿令朽壞。」迦葉聞偈,頭麵禮足曰:「善哉!善哉!我當依敕恭順佛故」。
 
這就是相傳釋迦授法給禪宗初祖摩訶迦葉的故事,從初祖開始,傳給阿難是二祖,傳到馬鳴是十二祖,龍樹是十四祖,直到菩提達磨是二十八祖。這是印度禪的傳法係統。自達磨到中國後,他便成為中國禪宗的初祖,再傳給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直到慧能,便展開瞭中國禪宗的法統。
 
然而,由輕鬆微妙的說法,一變為嚴肅的傳法後,這個在禪學上本是絕妙的公案,到瞭禪學史上,卻成為一段最神祕的大疑案。因為曆史學傢也許不太注意幽默的一麵,他們感覺奇怪的是:這個印度佛祖說法的故事,和二十八祖相承的事跡,在中國佛傢所寫的傳記中,說得那麼娓娓動聽,係統分明。可是在印度翻譯過來的佛典中,卻都沒有明確的記載,這是什麼原因?
 
為瞭探索這個原因,於是有的人便大膽的假設:認為釋迦的拈花說法,和二十八祖的相承,在印度也許本無其事,而是中國的和尚為瞭高推聖境,使在中國誕生的禪宗,拉上瞭印度佛法的關係,所編造齣來的一套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其標題所散發齣的那種深沉而又寜靜的氣息所吸引。在這個節奏快、信息過載的時代,我渴望找到一些能夠幫助我沉澱下來、迴歸內心的讀物。“禪”與“老莊”,這兩個詞組閤在一起,便勾勒齣一幅寜靜緻遠的畫麵,充滿瞭古老東方的智慧和神秘感。我猜想,這本書不會是那種堆砌理論的學術專著,而更可能是一種充滿詩意和哲理的引導,通過對老子和莊子思想的解讀,以及對禪宗核心概念的闡述,來觸及人生的本質和生命的意義。我期待它能夠幫助我理解“無為而治”的深層含義,體會“順其自然”的智慧,並在“覺悟”與“放下”的境界中找到內心的平和。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然成為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那片超越塵世喧囂的精神淨土,期望它能為我帶來心靈的洗滌與升華。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寜靜緻遠的感受,那種素雅的色調,以及若隱若現的墨跡,仿佛真的能將人帶入一個古老而深邃的精神世界。我當初購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禪”與“老莊”,這兩個詞語組閤在一起,就充滿瞭哲學思辨的張力,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對東方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種不著痕跡的智慧,能夠滲透進生活的細枝末節,又不會顯得過於說教。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不是那種生硬的學術著作,也不是流於錶麵的心靈雞湯,而更像是一場邀請,邀請讀者一同踏上探索內心平靜與宇宙和諧的旅程。我設想,書中應該會用非常優美的文字,描繪齣老子與莊子那種超然物外、順應自然的思想,並且巧妙地將禪宗的“頓悟”與“無為”等概念融入其中,形成一種獨特的對話。我期待著,讀完這本書後,能夠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以一種更淡然、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預設成瞭一盞指路明燈,指引我穿越塵世的喧囂,找到那片屬於自己的寜靜之地。

评分

我購入這本書,完全是因為被其標題所營造齣的那種古樸而又深邃的意境所打動。市麵上充斥著各種快餐式的知識和浮光掠影的心靈雞湯,而“禪”與“老莊”這兩個詞,本身就承載著曆史的厚重感和精神的深度。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智慧,往往蘊含在那些看似簡單卻又意味深長的哲學思想中。我設想,這本書會以一種非常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解讀老子和莊子關於道、關於自然、關於人生無常的深刻見解,同時也會觸及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彆傳”的精髓,或許會探討“空性”與“自在”的境界。我期待作者能夠避免枯燥的理論闡述,而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敘述,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轉化為能夠觸動人心的感悟。我希望讀完這本書,能夠讓我對生活有更超然的理解,能夠更加從容地麵對人生的起伏,找到內心的寜靜與平衡。它在我心中,已經不是一本普通的書,而更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東方智慧殿堂的大門,等待我去推開。

评分

老實說,我選擇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齣於一種“隨緣”的心態。在書店裏漫無目的地瀏覽,目光偶然被它吸引。名字裏包含的“禪”和“老莊”,在現代社會聽起來都帶著一種神秘的魅力,仿佛是久遠年代遺留下來的智慧寶藏。我個人對那種過於功利性的書籍不太感冒,更喜歡那些能夠引發思考,幫助人審視自身、理解世界的書籍。我設想,《禪與老莊》這本書,應該不會講太多具體的“道理”,而是通過一些故事、比喻,甚至是詩意的語言,來傳達一種精神。比如,它可能會講述莊子夢蝶的典故,讓你思考現實與虛幻的界限;也可能會探討禪宗的“公案”,讓你體會超越邏輯的智慧。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如何保持內心的清明,如何不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巧妙地將“禪”與“老莊”的思想融會貫通,找齣它們之間的共通之處,展現齣一種博大精深的東方智慧。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成瞭一份對未知的好奇,一種對心靈深度探索的渴望,我期待它能帶給我意想不到的啓迪。

评分

吸引我購買這本書的,是它名字中那份獨特的東方韻味和哲學深度。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思考“禪”與“老莊”這樣充滿智慧和意境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體驗。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能夠啓迪心靈、拓展思維的書籍情有獨鍾,而“禪”與“老莊”恰恰滿足瞭我對這種深邃思想的追求。我設想,這本書會深入淺齣地闡釋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理念,以及莊子“逍遙遊”的超脫精神,同時也會將禪宗“見性成佛”、“頓悟”的思想融入其中,形成一種獨特的解讀視角。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種不同於現代社會快節奏生活的思考方式,讓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學會放下執念,迴歸內心的平靜。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神的嚮導,指引我在紛擾的世界中,尋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安寜與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