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本書係個人關於民事證據法之第四部學術專書,收錄個人多年來關於自由心證理論相關之學術論文,其中對於自由心證之內涵與界限、經驗法則之分類與運用、證據價值與蓋然性之評估、違法取證之證據能力、間接證明之理論與實踐及錶見證明與事實說明自己等問題乃有較為深入之探討,並提供若乾操作上或可資依循之方嚮,用供參考。
作者簡介
薑世明
現職:
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政大法學院副院長兼係主任
學曆:
颱灣大學法學士
颱灣大學法碩士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
經曆:
政大法學院副院長、民法中心主任
法官評鑑委員會委員
律師覆審委員會委員
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董事
公共工程委員會採購申訴審議委員會委員
公共工程委員會技師懲戒委員會委員
金融消費評議中心主任委員
著作:
民事訴訟法(上冊)
傢事事件法論
法律倫理學
民事程序法實例研習(一)
民事程序法實例研習(二)
任意訴訟及部分程序爭議問題
舉證責任與證明度
律師倫理法
民事證據法實例研習(一)
民事證據法實例研習(二)暨判決評釋
舉證責任與真實義務
律師民事責任論
新民事證據法論
民事程序法之發展與憲法原則
法院組織法
民事訴訟法判解導讀
民事訴訟法基礎論
非訟事件法新論
民事訴訟法註釋書(二)
民事訴訟法註釋書(四)
自由心證導論001
論經驗法則087
蓋然性與證據價值171
間接證明之研究215
錶見證明在我國實務上運用之評估
─兼論其與事實說明自己原則之區辨293
證據能力及違法取得證據之可利用性381
序言
本書係個人關於民事證據法之第四部學術專書,收錄個人多年來關於自由心證理論相關之學術論文,其中多數已發錶在學術期刊或學術研討會中,部分則係為齣版本書所需而特彆撰寫之專論。
自由心證在我國有被汙名化之現象,部分情形可能係我國實務對於民事證據法學未有足夠認識,部分情形可能實務上有包藏禍心之濫用狀況,而更多情形可能係外界對於自由心證內涵之誤解。本書特彆對於自由心證之界限及其在第三審之可審查性予以分析,即在釐清此一模糊卻重要之議題。
本書且對於經驗法則、證據價值、證據能力、間接證明及錶見證明等問題作深入探討,對於此等在實務運用上每顯現其不確定性之製度,並提供若乾操作上或可資依循之方嚮,用供參考。
個人資質能力有限,對於此一民事訴訟法上至為睏難而重要之議題予以研究著述,在傢事公事奔忙下,每感力不從心,本書經多年而完成,總算瞭卻一樁心事。為此尤深感以有限生命,作如唐僧譯經釋文之苦工,總不期待被知於現時,但求無愧於今生。至於得否眾生喜受、菩提處處,實難強求,惟有待來者乎!
本書之著作,對於其中部分案例之研析,每賴多年來助理們用心蒐尋整理,尤其係奕榔同學繪製部分模組圖樣初稿,對本書完成有重大意義,特予誌謝!
薑世明 02.01.2014於政大研究室
這本書的調性非常…怎麼說呢?嚴謹到有點嚇人。我平常習慣看一些比較隨性、帶點生活化的書籍,所以當我捧著這本《證據評價論》時,總有一種置身於學術研討會的感覺。書中大量的引用和參考文獻,讓我感覺作者是個非常認真、而且學術根基相當深厚的專傢。然而,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學術研究不是那麼熟悉的讀者來說,這閱讀起來的門檻真的有點高。書裡探討的「證據」,似乎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種「物證」或「人證」,而是更偏嚮於一種抽象的概念,一種在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如何去篩選、辨別、以及判定資訊可信度的邏輯框架。我嘗試去理解書中的論點,但有時候會覺得,這些概念離我的生活經驗有點太遠。我期待的是能給我一些具體的、可以馬上套用的方法,但這本書更像是在建立一個理論的基礎,一個讓你從根本上去思考「證據」的意義。我隻能說,這是一本需要耐心和時間慢慢品味的書,絕對不是一本可以隨手翻閱,快速吸收的讀物。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相當有企圖心,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如何洞察人心、識破謊言的心理學著作。我總是對那些能揭示人性深處奧秘的書籍感到好奇,期待透過閱讀,能讓我對周遭的人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撲麵而來的卻是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書中並沒有太多關於心理測驗、行為分析的內容,而是圍繞著「證據」的本質、如何進行「評價」進行瞭極為深入的探討。我看到許多對於「證據」的分類、證據的有效性標準、以及不同評價體係的比較。這些內容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對於我這樣一個習慣於從感性角度去理解世界的讀者來說,實在有些 abstract(抽象)。我期待的是能學到一些具體的技巧,去判斷別人的話是否屬實,但這本書更像是提供瞭一個分析框架,一個讓你從更理性的角度去審視資訊的工具。我隻能說,這本書的內容,與我最初對它所抱持的期待,存在著相當大的落差,它所引導的方嚮,也比我預想的要更為學術和理論化。
评分這本書我纔剛翻瞭兩頁,就覺得腦袋快炸開瞭。書名聽起來好像是教你怎麼在法庭上分析證據,或是破解懸疑小說裡的線索。結果翻開來,講的是一些我完全摸不著頭緒的學術理論,什麼「貝氏定理」、「後驗機率」,還有各種奇怪的圖錶和數學公式。我還以為是科普讀物,結果根本是大學統計學的入門課,而且還是那種最難懂的部分。平常看偵探小說,頂多就是想想誰是兇手,或是哪個線索不對勁,哪需要用到這麼複雜的邏輯和機率?我隻能說,這本書的書名根本是個超級大誤導,讓人以為是輕鬆有趣的推理或實用知識,結果根本是學術論文等級的硬知識。我現在非常懷疑我能不能堅持把它讀完,畢竟我的數學底子真的不太好,光看那些符號就頭昏眼花。也許這本書適閤那些對數學和邏輯學有濃厚興趣,或是正在攻讀相關科係的朋友們。對於我這種隻想輕鬆一下,看看精彩故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真的不太適閤。我隻能說,我被書名騙得很徹底,現在隻想趕快找本輕鬆的漫畫來療癒一下我受傷的心靈。
评分老實說,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希望它能成為我在處理人際關係、職場溝通上的一本「情商指南」。我總覺得,很多時候衝突的產生,都源於我們對對方話語的誤解,或者沒有辦法有效地評估對方所提齣的論點。我想著,也許這本書能教我一些技巧,讓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意圖,並在溝通中做齣更精準的迴應。結果呢?這本書的內容,完全超齣瞭我的想像。它探討的是更為根本的「證據」問題,如何在各種複雜的情況下,去判斷一個論述的真偽,以及這個論述背後所隱藏的「證據」究竟有多大的份量。我讀到的不是如何在吵架時佔上風,也不是如何在麵試時錶現得更自信,而是關於如何建立一套邏輯思考的體係,用來分析所有接收到的資訊。這本書的重量感,完全不是我當初所預期的那種「輕鬆學習、快速成長」的感覺。我現在隻能說,我對這本書的理解,還停留在非常錶麵的層次,它所建立的理論框架,對我而言,還需要花更多時間去消化。
评分天啊,我真的快要被這本書逼瘋瞭!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教我如何在生活大小事上做齣更明智判斷的指南,像是怎麼分析網路上的假新聞,或是辨別推銷話術裡的陷阱。結果呢?這本書根本是一本在探討「何謂證據」以及「如何評價證據」的學術大部頭!它深入剖析瞭不同類型證據的可靠性、相關性,甚至還探討瞭證人證詞的潛在偏差。我看到後麵,腦袋裡充斥著「可信度」、「證實度」、「證偽度」這些聽起來很專業但完全無法立即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我原本想著,也許看完這本書,我以後在做決定前,能像個偵探一樣仔細考量所有線索,結果這本書離我的實際需求實在太遙遠瞭。我隻能說,這本書的內容與書名所暗示的「評價」兩個字,在我的認知裡,似乎連結得不那麼直接。如果書名是「證據學原理與實證研究方法」,我大概就不會這麼意外瞭。現在的我,隻能把這本書當成是某種哲學思考的啟發,而不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