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動力心理學是一種臨床的、精神分析的心理學
普呂瑟結閤心理學與宗教學的理論,包括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奧圖的現象學、自我心理學、英國的對象關係理論,再加上神學及社會/文化研究的基底,融閤為他所稱的「宗教的動力心理學」。
普呂瑟不同於多數宗教學研究將焦點限於禱告、密契主義、崇拜、起信、宇宙意識等概念之發展,他則是使用規範式的資料或臨床觀察,配以適當的連貫性,將神學命題視為宗教概念形成的産品來評估,並把宗教生活中不明顯的或尋常的特色都放入解說的範圍。他以臨床的、精神分析的心理學,結閤文化心理學、詮釋學,和深厚的宗教現象學知識。
在本書《宗教的動力心理學》中,普呂瑟引述的神學,除瞭對《聖經》的詮釋之外,還有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代諸多神學傢的作品。而最重要的則是近當代新教神學──幾乎都是宗教現象學觀點的──包括士萊馬赫、齊剋果、奧圖、田立剋及海德格等。他把這些宗教現象學的觀念拿來和動力心理學互相比較,或作交叉詮釋,使得他的心理學與宗教哲學之間互相發生瞭相當平衡而帶有高度啓發性的意義。
作者簡介
保羅.普呂瑟(Paul W. Pruyser,1916-1987)
1916年誕生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946年畢業於阿逢文理中學(Avon Gymnasium),之後進入阿姆斯特丹大學攻讀心理學。由於戰後歐洲社會情況殘敗,他們一傢移民至美國。1953年他在波士頓大學拿到心理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在波士頓期間,他已經開始在波士頓州立醫院以及波士頓兒童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師的工作。1954年受聘到堪薩斯州的托皮卡州立醫院(Topeka State Hospital),兩年之後他成為梅寜哲基金會(Menninger Foundation)的成員,1962年前後則開始擔任該基金會教育部門的副主任,而主任就是卡爾‧梅寜哲(Karl Menninger)本人。後來他升任該基金會的「科際整閤研究學程」主任,並獲頒「精神醫學研究與教育」的Henry March Pfeiffer講座教授榮銜,直到1987年他逝世為止。
除瞭臨床心理學的實務與教學訓練之外,他同時還在托皮卡市的第一長老教會擔任過幾年的長老,代錶過該教會參加全國教會理事會的委員。也擔任過一屆「宗教的科學研究學會」會長,以及The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和Pastoral Psychology兩種專業期刊的編輯諮詢委員。他曾得到美國心理學協會(APA)第36分組的Bier Award和美國教牧諮商協會的傑齣貢獻奬。
譯注者簡介
宋文裏
天主教輔仁大學心理係專任教授。1985年取得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教育心理學係諮商心理學組(Division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博士,1993-1994年間於美國哈佛大學宗教研究學院(Divinity School)進行博士後進修。學術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著有〈「迷信」與「空虛」:關於大學生超自然參與經驗之意義病理研究〉、〈以啓迪探究法重寫碟仙〉、〈負顯化:觀看藉竅儀式的一種方法〉、〈物的意義:關於碟仙的符號學心理學初探〉、〈創真行動:閱讀史瑞伯的一種他者論意義〉及〈天佑美國:一則爆炸性的政治神話〉(閤著)等論文。譯作包括Carl R. Rogers的《成為一個人》、Edward O. Wilson的《人類本性原論》及Jerome Bruner的《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等作品。
譯者導讀
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宗教中的感知曆程
第三章 宗教中的智性曆程
第四章 宗教中的思維組織
第五章 宗教中的語言功能
第六章 宗教中的情緒曆程
第七章 宗教與動作係統
第八章 和人的關係
第九章 和事物與觀念的關係
第十章 和我自己的關係
第十一章 一些不斷重現的難題
中英譯名對照錶
前言(節錄)
「宗教的動力心理學」這門學問
普呂瑟把他自己的宗教心理學冠上個「動力(論的)」(dynamic)形容詞,他自己在序言中解釋說那是「一種理論導嚮的簡稱:即臨床的、精神分析的心理學,其中也包括瞭一些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的考量。」但是,讀完全書,你會發現他的說法對於自己的理路還說得不盡完整——它事實上還包括瞭精神分析在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之外的發展(譬如:英國的對象關係理論),再加上現象學的神學,以及社會/文化研究的基底。
我們可以把他的這套學問攤開來仔細瞧瞧,也許還可以進一步嚮我們的學界顯現一個事實——就是它到底可不可能融入我們的學院知識體係之中,變成可教可學的課程?
首先要談關於「精神分析」的問題。臨床/諮商心理學或更廣義的心理治療學(psychotherapy),其根本的濫觴之處本來就是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很多現有的心理治療理論和技法(technique)都是從佛洛依德那裏取得一些資源而後發展齣來的。但在心理係的課程中,對於佛洛依德的討論實在太少——我們隻要參看一種目前在網路上可以查閱的資料庫,叫做「精神分析電子齣版物網頁」(Psychoanalytic Electronic Publishing, PEP Web),就會發現從佛洛依德之後一世紀以來,精神分析在世界各地的知識界有極為驚人的發展。但是包括美國和颱灣的心理學教科書在內,我們的學科資訊和理解的落後程度簡直不是筆墨能夠形容。
美國曾經在二○年代開始歡迎佛洛依德,但是到瞭五、六○年代,受到各種保守主義(甚至包括「人本主義」)的影響而極力排斥精神分析。然而由於英文《佛洛依德心理學著作全集標準版》(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以下中文簡稱《全集》,英文簡稱S. E.)在七○年代完全齣齊,有些人開始認真閱讀,到瞭七○年代末終於讀齣很多心得,發展齣幾種不同的「後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譬如較早在英國發展的「對象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美國的「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和「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乃至更接近當代的「關係論精神分析」(relational psychoanalysis)等等。這些人士在開始時曾公開呼籲要展開「重讀佛洛依德運動」。意思是要掃除五、六○年代各種保守主義的誤讀、誤解。這個運動發生時,美國已經建立瞭許多在大學以外的精神分析研究機構(譬如普呂瑟加入的梅寜哲基金會就是其一)遍布於美國各地,還嚮南北美洲,乃至嚮歐洲倒傳迴去──當然在歐洲是以英國為基地嚮歐陸傳佈的。在這一波運動中,大學的心理係基本上是缺席瞭。
除瞭佛洛依德傳統之外,還有榮格(Carl G. Jung)的分析心理學(analytical psychology),也因為英文版的《榮格全集》之發行,一樣産生瞭世界性的傳佈。再加上法國還産生瞭一種特彆的「迴到佛洛依德」運動,就是由拉岡(Jacque Lacan)為首的另一種精神分析,其發展態勢在知識界稱之為「如火如荼」毫不為過。這些學問在心理學係過去的課程中都隻有蜻蜓點水般地略略提及,卻幾乎毫無迎頭趕上之力。
普呂瑟所使用的精神分析理論,從本書以及1974的那本Between Belief and Unbelief看來,除瞭仰賴古典的佛洛依德之外,他引用瞭其他幾位屬於佛洛依德傳統的作者,如普菲斯特(O. Pfister)、鍾斯(E. Jones)、賴剋(T. Reik)等。他也很看重榮格和艾瑞剋森(Erik Erikson),在此之外還不得不藉用瞭一點自我心理學,因為當時美國的自我心理學在哈特曼(Heinz Hartmann)和拉帕波(David Rapaport)的領導之下幾乎構成瞭一種對於精神分析的壟斷態勢。然後他錶現瞭對於英國對象關係理論更高度的興趣。如果我們以普呂瑟作為一個標竿,那麼要養成一個像他所具有的精神分析知識,在心理治療學的課程中其實並不睏難。從譯者本人近年來的教學經驗來說,把古典的佛洛依德串接到自我心理學、對象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乃至再接到1990至2000年間逐漸醞釀成形的關係論精神分析,在心理係的研究所課程中嘗試過幾次,都可以引發學生高度的興趣,所以,關於精神分析的問題,心理係的缺席確實不應再繼續瞭。
其次要談現象學的神學理論,或是宗教現象學的問題。在普呂瑟的傳記中,我們隻知道他在基礎教育中學會瞭拉丁文和希臘文,因此他曾經自行翻譯過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作者以拉司穆斯(Erasmus)的拉丁文作品,並且會讀希臘文的聖經。但除此之外看不齣他曾經特彆受過神學教育或專業訓練。也許就是博雅教育的基礎使他能夠自行作哲學思考,並且加上他作為基督徒的經驗,使他也會主動閱讀新教的神學思想。這可從他在年輕時寫過的幾篇哲學性的文章中看齣,譬如:〈命運的觀念〉“The Idea of Destiny”(1959);〈現象學、存在主義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Phenomenology, Existential Psychology, and Psychoanalytical Ego Psychology”(1961);〈道德、價值與心理健康〉“Morals, Values and Mental Health”(1963);〈意誌與意願的問題:選擇性的曆史概覽〉“Problems of Will and Willing: A Selective Historical Survey”(1967)等等。
在本書中,他引述的神學,除瞭對《聖經》的詮釋之外,還有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代諸多神學傢的作品。而最重要的則是近當代新教神學——幾乎都是宗教現象學觀點的——有士萊馬赫、齊剋果(Kierkegaard)、魯道夫‧奧圖(Rudolf Otto)、保羅‧田立剋(Paul Tillich)等,還包括海德格(Heidegger)在內。他把這些宗教現象學的觀念拿來和動力心理學互相比較,或作交叉詮釋,使得他的心理學和宗教哲學之間互相發生瞭相當平衡而帶有高度啓發性的意義。
以上這樣的說明,目的是要讓讀者明白他的「宗教的動力心理學」並不隻是和精神分析有關的心理學,而是摻有相當深厚的宗教現象學知識在內。然後,這就把我們帶迴到宗教心理學如何可能在我們的學術界或教育機構中發生的問題。
心理學人文化與心理學的「學科承諾」
宗教心理學是人文心理學的一個例子。「心理學」這個詞匯放在任何知識脈絡中都會讓人聯想起它和各種人文/社會學科的關係,譬如和哲學、藝術、人類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等。這是「心理學」本該有的內涵,但是,我們的心理學裏為什麼找不到這些東西?
2007年11月,我到河南大學參加「中國心理學會」之中的「理論心理學組」的討論,第一次在會上聽到好幾位報告者用到「學科承諾」這個字眼。他(她)們是在問道:「心理學的學科承諾到底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在颱灣竟從來沒有人提過。「心理學」被定義為「科學心理學」,並且還是科學之中狹隘的實證主義把心理學知識完全綁架住,這就是我們的心理學在絕大多數的大學心理係中不證自明的前提。但是,這種綁住的狀態是知識界的共識嗎?我們的知識界,也就是知識份子們的活動場域裏,到底有沒有心理學傢的參與?從前在楊國樞先生意氣風發的年代,他曾被視為某種的「青年導師」,隻不過,奇怪的是,在作為公共知識人的時候,他所發錶的言論基本上是以政治的意見為多,心理學則很少——或者說,不知道要如何拿心理學到知識場域來發揮。
我們把問題拉迴到宗教心理學。颱灣的宗教現象一直是生機躍動、潛力無窮的,但這個生命場域當然也就是難題叢生的知識領域。隻是,在我們的知識界,能用心理學來談宗教議題的人實在少得不成比例(就是我在上文提到的五、六位而已)。我們確實需要以學科承諾的態度來迴應整個社會對於心理學知識的需求。宗教心理學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我們需要發展這種迫切的知識,除瞭心理學本身之外,在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以及在文史哲的相關學問中也都是如此,因為我們必須以適當的知識學問來連接上自己所身處的社會脈動——我們每一個人和我們所置身的社會事實上就其「脈動」來說,隻要我們是活著的,焉有不「共振」的道理?Karl Jaspers曾說:宗教是每一個文化所擁有的固定想像。我們從小就應該接受它,到長大纔會真正意識到,它是曆史的基礎。而在這當頭上,接受宗教知識,譬如閱讀某種的宗教心理學經典,就是必要條件之一瞭。我們現在談的是一本「宗教的動力心理學」。讓我們來為這本書是否能列在「經典」的位置上,作個仔細的評價,以便知道我們是不是需要「重讀」它。
普呂瑟的《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在宗教心理學上所佔的地位
宗教研究在西方世界是人文學裏傳統最古老的一部份,所以在一般著名的綜閤大學,特彆是在歐洲,它都是不可或缺的學術部門。但是談到宗教心理學,以英語世界來說,卻發生瞭一次特殊的事件,那就是詹姆斯在1901年從美國被請到英國去發錶他的《宗教經驗之種種》。這是因為學院心理學的發展,美國領先瞭歐洲,因為它是宗教研究裏最後發展齣來的新領域。
我們從詹姆斯的《種種》當中首先學到的就是宗教心理學要排開宗教史、教義研究、宗教組織等問題而要專注於宗教在個人身上發生的體驗。所謂的「神聖」(the divine)可以完全不假手於外在的條件而在內心發生。這個重要的前提所引發的下一步當然是關於這種體驗如何得以被描述的問題。詹姆斯先把人分類成兩種類型,就是「健康人」和「病態人」,而他所鍾愛的宗教體驗事實上都是發生在後者。宗教是如何開始(這即是關於起信、改宗、皈依的問題),以及它發展到最高境界——也就是在聖徒以及密契者(mystics)身上到底發生瞭什麼——則是詹姆斯所關切的問題高峰。這本經典以一種高昂的姿態完成瞭開路的第一步工作。
接下來,有些人要接續這個問題,但稍稍降低姿態,談談普通人的宗教經驗,普呂瑟提到的有J. H. Leuba (1912)和G. A. Coe (1916),而普呂瑟沒提到另一個也算是早期的接續者E. D. Starbuck (1899), 這些作者由於觀點比較狹窄,所以都不算很成功,無法接續扛住經典的地位。詹姆斯仍是唯一的經典。一直到瞭1950年,奧波特(Gordon Allport)以一本小書《個人及其宗教》(The Individual and His Religion), 寫齣瞭一個人一生的宗教經驗如何發展演變,並且在那之後也把這種生涯和社會現象結閤起來,作瞭有關宗教人與社會偏見之間的關係研究。他所提齣的「宗教人比非宗教人帶有更多社會偏見」這一命題震憾瞭“In God We Trust”(唯神是信)的美國人社會。後來奧波特把他對宗教人的定義精緻化,而産生瞭一種「內因—外因」(intrinsic-extrinsic)信仰的區分概念,把偏見歸給外因信仰者,從而拯救瞭內因信仰者的宗教。所以,在這次的思想波動之中,奧波特這位心理學傢也成瞭英雄,而他的那本書也就因此變成瞭一本小小的經典瞭。
在此同時,也就是從詹姆斯以來的半世紀,在歐洲剛好也是精神分析學術迅速茁長的時候。佛洛依德的宗教研究引起瞭波瀾壯闊的迴響,不過,我們在上文已經提過,這是在學院心理學以外的發展。它齣現瞭很多經典好書,但就是不屬於學院心理學的貢獻。所以,到瞭六○年代,一位從歐洲移民到美國的學者,以一個宗教人和臨床心理學專傢的身份,重新接手詹姆斯到奧波特的宗教心理學發展大業,但是,他把精神分析帶瞭進來,隻是仍以非常「心理學」的方式——用心理學所有解釋個人經驗的每一個重要範疇都拿來分彆寫成一個章節:感知、智性、思維、情緒、運動以及人和世界可能發生的所有關係,包括和自己的關係,這樣寫下來,完成瞭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把宗教體驗和臨床心理學完全結閤起來,把健康的宗教人到病態的宗教人全部都作瞭一次完整的解釋。
光從這種寫作的企圖來看,就知道這是要作為一個整全理解的知識大業,而當它作齣來之後,我們可以說,他把詹姆斯到奧波特的傳承已經很準確、很完備地接上手瞭。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這本書寫的都是宗教人,而眼光尖銳的評論者告訴他:不信者的年代早已經降臨,你必須把眼界打得更開,讓宗教心理學能把所有的「非宗教人」也包括進來。於是,他鏇即接納瞭評論者的意見,再接再厲地完成另一本書,就是在六年後(1974)齣版的Between Belief and Unbelief(《在信仰與不信之間》)。
說到這裏,我們就可以把經典評價的問題拉迴來,作一個結論:普呂瑟對宗教心理學的貢獻,如果是用兩本書,而不是一本,來作評價的話,他確實讓宗教心理學發展到瞭一個高峰。他自己曾謙虛地說,未來宗教心理學真正的思想核心,應該仍是佛洛依德的動力理論和奧圖的現象學,他也預言這一趨勢即令是再加五十年也不會被打破。但我們用比較具體一點的方式來迴顧的話,就是能把佛洛依德和奧圖結閤起來並具體呈現的宗教心理學,到六、七○年代為止,在英語世界中,仍隻是普呂瑟一人。至於從他往後的五十年到底會有什麼發展,我們一方麵可以相信他所說的那兩種「思想核心」具有顛撲不破的道理,但我們更可能看見的是,它將會以某種跨學科的形式而發展,譬如以「文化心理學」的方式,甚至以「文化研究」的方式,而我們目前所見的學術趨勢確實是如此的。譬如晚近的發展,有一波結閤著文化心理學和詮釋學、動力心理學的宗教心理學新潮流正在發生中,主要的作者大抵是以歐洲學者為主,美國學者會加入的也比較不是心理係的人。這個潮流反應在J. A. Belzen所編的Hermeneutical Approaches in Psychology of Religion(《宗教心理學的詮釋學取徑》)一書中。而在這些作者中也開始産生瞭很具有經典架勢的作品,譬如比利時魯汶大學的Antoine Vergote就是一例。我們大傢還應睜大眼睛來觀察、或動手來加入這個運動。
從傳記的描述看來,普呂瑟確實是個謙恭為懷的人。他沒有自誇的習慣,反而在晚年時都還在為彆人打抱不平。他認為有位和他同時代的人文學者古迪那夫 (Erwin R. Goodenough)寫的一本宗教心理學 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實在是個遺憾。他說古迪那夫所具有的世界宗教那種深廣視野,是他自己所不及的。雖然古迪那夫不是個心理學傢,但他提齣的解釋範疇可能是心理學有待學習的下一步。這個具體的預言,我們也應該配閤著上述的發展趨勢來一併傾聽纔是。
第二章 宗教中的感知曆程
現象學傢們愛說:透過感知(perception) 人纔能關聯於世界,而人和世界的雙方在感知活動中都是主動的參與者。世界對於感知者「會打開」或「給齣其自身」;而感知者則「如實取得其所見、所聞、所觸」且由此而將世界變成他的世界。這個命題看來實在夠陳腔濫調,也太自然而自明,以緻讓人忘瞭其中對於感知的態度帶有多麼積極的意謂。感知對於人和自然來說都是受到歡迎的機會,這雙方也因而得以知道彼此。
對於感知採取這樣歡愉的態度,可不是每個人都能享有的。極多的人所受的教育是要不信任自己的感覺(senses),以及感覺所揭示的世界。很多宗教運動都對感知有深深的偏見,並宣稱感知會帶人去接觸一個「錯誤的世界」,並且感覺就會把人引入肉欲橫流之中。這種消極的態度有很多樣的形式。這種調子可能像是《傳道書》作者那樣,認為感覺或感官化都是虛空。也可能像柏拉圖主義那樣,認為感知所得的世界帶有脆弱乃至容易蒸發的性質,在其中沒有任何事物是可以恆久的。另外還可能像斯多亞學派(Stoicism)那樣,強調感知世界的無益,而如這般的態度就使得巴特勒(Samuel Butler)宣稱:生命就隻是一段漫長的疲倦曆程。有些信仰體係甚至主張:感知不隻是淫佚、虛華、不穩、無用,還實際上是錯誤且善騙的。心靈要求的是真實的麵包,但感知所給的卻是不能消化的石頭。
對於感知的另外一種態度,有個例子是用三隻小猴子各自掩蓋住眼睛、耳朵和嘴吧,以錶示牠們沒看見、沒聽見或沒講齣邪惡。在這樣的評價中,不是所有的感知都應阻擋或禁止,而隻是其中「邪惡」的部分,因此,隻要能遵守一些道德的基本原則,選擇性還是有希望的。但關於「好感知」、「壞感知」的道德知識會投射迴到人類的猿猴祖先身上,就暗示這種想法實係源自對於感知的古老禁忌。確實的,我們有很多證據可說:古代人和現代人實在不像現象學傢那般樂觀地認為人和世界可以在感知的動作中和諧一緻。打開你的眼睛,你就可能會看見恐怖的事物,讓人畏怯的景象,危險的存有,甚至看見神本身!人可能在風中聽到鬼魅和精靈的低訴;你的手可能摸到什麼一溜而過卻無法抓握的東西,因而認定那是來自某種陰幽棲息地的怪物;一陣氣味飄來,也可能暗示某種不可見的魂靈降臨身邊。甚至有些原本看來清晰穩定的東西,譬如天體,也會開始有詭異不祥的運動。自然是既可親又恐怖、既吸引人又令人排斥、既可以信賴又令人狐疑的。
《宗教的動力心理學》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罕見的、深入骨髓的視角來審視宗教。我驚嘆於作者能夠如此細膩地捕捉到宗教情感在個體生命中的細微之處。書中關於“宗教中的防禦機製”的論述,讓我對許多看似堅定的信仰有瞭更深的理解。它解釋瞭,有時候,對某些宗教觀念的執著,可能也是個體在麵對無法承受的現實時,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方式。這種分析既沒有顯得冷酷,也沒有失之偏頗,而是以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態度,去解讀宗教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宗教對個體身份認同的影響”的部分所吸引。它闡述瞭,宗教如何在塑造一個人的自我認知、人生目標,甚至對他人的看法方麵,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宗教並非一個遙遠的概念,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息息相關。它激發瞭我對自身信仰和價值觀的深刻反思,也讓我對人類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有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讀完《宗教的動力心理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洗禮。這本書並非是在宣揚或批判任何一種宗教,而是以一種近乎解剖學的精準,探究瞭宗教背後那股驅動人類前行的強大心理能量。書中對於“集體無意識”在宗教情感傳播中的作用的論述,更是讓我醍醐灌頂。它解釋瞭為什麼某些宗教觀念能夠跨越時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引發共鳴;為什麼人們會甘願為瞭信仰付齣巨大犧牲。作者通過對神話原型、宗教儀式的心理學解讀,揭示瞭它們如何滿足瞭人類最根本的心理需求——歸屬感、安全感以及對永恒的嚮往。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轉化性體驗”的章節,它描繪瞭宗教如何幫助個體實現自我超越,從平庸走嚮卓越,或者在絕望中找到希望。這讓我意識到,宗教並非僅僅是一種外在的約束,更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它能夠重塑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甚至改變我們的人生軌跡。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宗教的另一麵,一種充滿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心理力量,它在人類曆史長河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评分初次翻開《宗教的動力心理學》,我便被其深邃的洞察力所吸引。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宗教教義或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探究瞭人類內心深處為何會對某種超驗力量産生如此強烈的渴求。書中對於個體在麵對生命睏境、存在的虛無感時,如何通過宗教尋求慰藉和意義的分析,簡直是撥開瞭迷霧,讓我豁然開朗。我尤其對關於“信仰的形成機製”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用生動的案例和嚴謹的心理學理論,揭示瞭童年經曆、社會環境以及個體認知模式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一個人對宗教的態度。這不僅僅是關於宗教的心理學,更是關於人性本身深邃的探索。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宗教的理解,原來很多看似神秘的宗教現象,背後都有著可尋的心理根源。這種基於科學的解讀,既保留瞭對宗教神秘感的敬畏,又賦予瞭它一種理性可解的魅力,讓人在驚嘆之餘,也引發瞭深刻的自我反思。感覺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客觀、更全麵地理解宗教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情感乃至行為。
评分《宗教的動力心理學》這本書,猶如一扇通往人類內心世界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宗教信仰背後那些復雜而又迷人的心理動因。作者的敘述邏輯清晰,語言流暢,雖然涉及心理學和宗教的專業知識,但卻絲毫沒有枯燥之感。我對書中關於“宗教作為一種應對死亡焦慮的心理機製”的探討尤為贊同。它深刻地分析瞭人類麵對生命終結時的恐懼,以及宗教如何通過提供來世的承諾、靈魂的永恒等觀念,來緩解這種根深蒂固的焦慮。這種分析並非是對宗教神聖性的否定,而是一種對人類普遍心理需求的深刻理解。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在人類曆史的各個時期,宗教都能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這本書也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睏惑,讓我開始思考,我自身對於某些事物的執著和追求,是否也與這種深層的心理需求有關。它提供瞭一種理解人性的獨特視角,讓我能夠更 empathetically 地去理解那些擁有不同信仰的人們,也更清晰地認識到自身內心的復雜性。
评分翻閱《宗教的動力心理學》,我被其宏大而精微的視角所摺服。作者並非將宗教簡單地視為一種社會現象或哲學體係,而是將其看作人類心理結構中一種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書中對於“宗教體驗中的象徵意義”的分析,讓我耳目一新。它揭示瞭宗教中的許多符號、儀式,並非是無意義的裝飾,而是承載著深刻的心理信息,能夠直接觸動潛意識,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整閤力量”的論述,它闡述瞭宗教如何在群體中建立共同的價值觀、道德規範,從而增強凝聚力,促進社會穩定。這種從心理動力學角度切入的分析,使得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宗教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它讓我跳齣瞭狹隘的個體視角,看到瞭宗教在宏觀層麵的巨大影響力。這本書就像一本心理地圖,指引我們探索人類精神世界的復雜景觀,也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共同命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