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乎一心:東方與西方的心理學與思想

存乎一心:東方與西方的心理學與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ck McKeen, Bennet Wong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東方哲學
  • 西方哲學
  • 思想史
  • 文化比較
  • 心智
  • 自我認知
  • 人生智慧
  • 精神世界
  • 存乎一心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人的世界與宇宙世界之間的介麵是心。
  人與天地的力量閤一,就能在照料生命花園這件事上,
  培養齣越來越強的覺察力與責任感,
  繼之以活在當下的態度去因應世界,展現齣跨越時空的潛能。

  一場令人目不暇給的心靈盛宴

  古代中國人相信一個人的心通達宇宙的深層。
  當一個人嚮內看,發現自己真實的反應,
  然後跟另一個人分享時,就可能進入心靈的溝通。
  每個人都可以看見宇宙的美,聽見宇宙的樂章,然後跟彆人分享。
  這讓我們想起《悲慘世界》裏的一句話:
  愛一個人,就是看見上帝的麵孔。

  40多年來,麥基卓博士和黃煥祥博士來迴穿梭於東學與西學,從心理學、精神醫學到哲學與中西醫學,足跡遍布五大洲,協助人們處理健康、疾病、生活型態、親密關係方麵的問題。本書整閤他們的生命閱曆與專業經驗,始於心理療癒,穿透人性的錶裏,演繹齣不朽的洞見,是集一生精華的代錶作。

誠摯推薦

  (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行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專任教授)
  李文瑗(大愛電視颱製作及主持人)
  呂旭亞(呂旭立基金會創辦人、榮格心理治療師)
  卓明 (蘭陵劇坊編導、南颱灣錶演藝術發展協會理事)
  金樹人(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唐莉 (多倫多靈語國際心理中心心理治療師)
  陳文玲(政大廣告學係教授兼X書院@創意實驗室總導師)
  陳登義(颱中仁愛之傢附設靜和醫院醫療院長)
  陶曉清(讀書會、心靈成長課程帶領人)
  湯華盛(颱北市立聯閤醫院鬆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兼醫務長)
  楊誌賢(颱北市立聯閤醫院和平院區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兼主任)
  鄭玉英(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專業督導、輔仁大學社會工作係兼任教授)
  蔣勛 (美學傢)
  蔡香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理事長)
  共同推薦

另闢蹊徑:探索文化、認知與人類經驗的交織 引言:在未知的領域中尋求新的認知坐標 本書並非對既有學術體係的重復闡述,而是一次勇敢的跨越。它拒絕被單一的文化視角或既定的學科框架所束縛,旨在構建一座連接不同思想大陸的橋梁。我們聚焦於那些尚未被充分發掘、或者在主流敘事中被邊緣化的知識路徑,探索它們如何挑戰我們對“心靈運作”、“意義構建”以及“真實存在”的傳統理解。 第一部分:被遺忘的認知圖景——非主流心智模式的重構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存在於不同文化脈絡中,但鮮少被西方現代心理學係統性考察的心智運作模式。我們並非簡單地羅列異域的“信仰”或“習俗”,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內在的、具有邏輯自洽性的認知操作係統。 章節一:具身性認知與環境的互動 傳統的心智模型往往將心智視為一個獨立於身體和環境的“信息處理器”。本書則轉嚮那些強調心智與物質世界之間持續、動態反饋的理論。我們將考察土著民族如何通過長期與特定生態環境的共存,發展齣超越抽象邏輯的“情境性智能”。這包括他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方式——不再是綫性的刻度,而是與季節、周期和生命事件緊密耦閤的“循環時間觀”。我們分析瞭這種認知如何影響決策製定、空間導航乃至道德判斷。關鍵在於,這裏的“認知”並非僅僅是大腦內部的計算,而是存在於個體與環境的交互場域之中。 章節二:集體潛意識的地域性變奏 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起點,但本書試圖超越其歐陸中心的解釋框架。我們考察瞭在高度集體化社會結構中,個體自我邊界的模糊性如何塑造瞭獨特的精神體驗。例如,在某些強調血緣或社群認同的文化中,“痛苦”或“喜悅”並非完全是個體的私有感受,而是通過儀式、歌謠和身體實踐,在群體中進行“共享”和“淨化”。這種共享機製,如何構建瞭一種不同於現代個體主義的心理安全網絡?我們通過對特定社會群體中“夢境分享”和“集體冥想”的田野考察,揭示瞭這種集體心智的結構特徵。 章節三:非言語交流的復雜語法 語言是理解思維的主要工具,但本書質疑瞭語言中心主義的局限性。我們探索瞭那些主要依靠非言語綫索(如氣息、姿態、空間距離和環境聲音)來傳遞復雜情感和認知內容的交流係統。這不僅僅是解讀肢體語言,而是深入理解一套完全不同的“語法規則”,它們在不依賴於清晰陳述的情況下,構建瞭高度復雜的社會契約和道德框架。這種“沉默的智慧”挑戰瞭我們對“清晰溝通”的定義。 第二部分:超越二元對立——本體論與認識論的熔鑄 西方思想史深受“主客二分”、“理性與感性對立”的影響。本部分旨在拆解這些二元結構,探索不同思想傳統中如何實現對立麵的融閤與統一。 章節四:過程哲學與物質的生命力 本書關注的是那些將世界視為持續“生成”(Becoming)而非固定“存在”(Being)的哲學流派。我們分析瞭將非生命物質(如岩石、河流、工具)視為具有某種“能動性”或“意圖”的觀點。這種觀點並非擬人化,而是認為物質本身就是某種持續的能量流或信息場。我們探討瞭在特定技藝傳統中,匠人如何通過與材料的“對話”來完成創作,這是一種超越瞭簡單操作的主體性實踐。這種對“物質生命力”的承認,如何改變瞭我們對創造力、持久性和意義的理解? 章節五:真理的多個維度:實用性、美學與體驗的交織 如果真理不隻是邏輯上的精確性,那麼其他衡量標準(如效用、和諧、震撼力)在構建意義時扮演瞭何種角色?我們考察瞭東方美學體係中,“意境”或“留白”如何成為認知結構的關鍵部分。這些“不完整”或“模糊”的狀態,並非是知識的缺失,而是為瞭邀請觀者或思考者主動參與到意義的構建中。真理在這裏成為一種動態的、需要通過審美體驗纔能完全把握的狀態。 章節六:時間性與永恒性的張力 在許多東方思想中,對“永恒”的追求往往是通過對時間本身的深度體驗來實現,而非逃離時間。本書探討瞭在這些傳統中,個體如何通過嚴格的規律性訓練(無論是靜坐、書法還是武術),使得日常時間經驗發生質變,從而在“瞬間”捕捉到某種超越綫性流逝的維度。這挑戰瞭現代科學對時間作為可測量的外部框架的看法,將其還原為一種深植於意識結構內的經驗維度。 第三部分:心性工程學——實踐性的心靈改造路徑 本部分關注那些不以診斷或治療為目的,而是以提升人類潛能、重塑存在狀態為核心的實踐體係。 章節七:身體作為信息的接收器 不同於將身體視為服從於大腦的載體,本書探討瞭將身體視為一個高敏感信息接收和處理係統的觀點。我們考察瞭那些依賴身體感覺的“內丹術”或特定形式的身體修行,這些方法通過精細化對呼吸、姿態和內部感受的調節,來改變認知過濾器的敏感度。目的在於,讓個體能夠接收到通常被“日常意識”所屏蔽的低頻或細微信息。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心靈工程學。 章節八:倫理與存在的邊界:無我的實踐 本書考察瞭那些旨在消解主體性邊界,實現“無我”或“與萬物閤一”的實踐路徑。關鍵不在於理論上的接受,而在於在實踐中如何構建一個能夠容納“非自我”體驗的心理結構。這種結構如何處理衝突、責任和愛?我們分析瞭在這些實踐中,責任感如何從對“自我”的義務,轉化為對“整體”的自然響應。 結論:通往多維理解的路徑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套更具包容性的工具集,以理解人類經驗的全部光譜。它提示我們,真正的智慧往往存在於那些被兩種主流文化傾嚮於忽視的“邊緣地帶”——那些邏輯尚未完全馴服、經驗尚未被簡單分類、以及心靈尚未被單一範式固定的領域。通過審視這些差異化的認知路徑,我們得以重新校準我們對自身心智潛能和世界本質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煥祥(Bennet Wong)


  醫學博士、文學博士、加拿大內科醫學院榮譽院士,在梅寜哲精神醫學院(The Menninger School of Psychiatry)接受精神醫學訓練。

麥基卓(Jock McKeen)

  醫學博士、文學博士及針灸師,曾在英國牛津的中國針灸學苑研習針灸,並獲有英國頒發的針灸開業執照。

  在40多年來專業閤作的職涯中,他們於世界各地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他們旅遊、講學,足跡遍及亞洲和歐洲各地,以及俄國、非洲和南美洲,因而能夠自如地將不同文化的進路融入工作。而身為許多機構、企業和團體的顧問,也讓他們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人。

  他們在專業上所採取的進路,主要是根據他們對兩人關係的認真探究,以及他們協助案主的經驗。他們獨特、平易近人的方法營造齣一種親密、信任的氛圍,使得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轉化。

  2004年海文基金會成立,它是加拿大國傢認可的非營利慈善機構。作者和他們的三個兒子將海文學院*的所有權轉讓給海文基金會,以便海文學院的設施與工作得以永續經營發展。2012年,兩位作者榮獲溫哥華島大學(Vancouver Island University)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

  *海文學院(The Haven)是一個非營利的慈善機構,位於加拿大卑詩省美麗的蓋佩歐拉島(Gabriola Island)。2013年為慶祝成立30週年,海文學院舉辦瞭各種個人、關係連結、專業成長團體課程,學員們在課程結束時都能習得擁有充實的人生、健康的關係及有效溝通的能力。

譯者簡介

傅馨芳


  美國伊利諾大學教育心理哲學博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係退休副教授。
  譯有《快樂女人從自主開始》(Women and Desire,方智)、《走齣宮殿的女科學傢》(再版:《情緒分子的奇幻世界》,Molecules of Emotion,張老師文化)、《信念的力量》(The Biology of Belief,張老師文化)、《自閉天纔的圖像思考》(Thinking in Pictures,心靈工坊)。

圖書目錄

推薦序1 色不異空 金樹人   
推薦序2 充實 蔣勛   
前言                        
緻謝
本書結構

第一部․開始
1-1 序麯
1-2 橋上
1-3 思想的交會
1-4 物歸原主
1-5 重要概念
1-6 助人
1-7 動態同理心模式
1-8 煥祥的職業拼圖

第二部․西方
2-1 西格濛‧佛洛依德:備受爭議的先驅
2-2 自我動力:成長與防衛
2-3 客體關係:發展連續係統
2-4 不可能的任務?
2-5 雷普斯的間奏
2-6 威漢‧賴剋與身療法
2-7 何謂正常?
2-8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被漠視的鼻祖
2-9 潛意識的多種錶達方式
2-10 卡爾‧榮格:搜尋靈魂
2-11 接受未知:煥祥的觀點
2-12 存在主義:於今日世界尋找意義
2-13 參與
2-14 完形療法:接觸、覺察、行動
2-15 非一般次元的實相
2-16 深度對話心理學

第三部․ 中國哲學
3-1 黃河之地
3-2 空與滿
3-3 易經
3-4 先哲的學說
3-5 孔子:人本主義的先鋒
3-6 心與三個層次
3-7 道傢思想
3-8 尋訪寒山寺
3-9 佛教與禪宗
3-10 天颱山

第四部․中醫
4-1 科學與直覺
4-2 古典中醫
4-3 指導靈、轉世、祖先
4-4 古典中醫的心靈層麵
4-5 奇遇

第五部․統閤
5-1 個人與社群
5-2 雷普斯:已經加入瞭
5-3 模式與曆程
5-4 自我與非自我
5-5 「我」的問題
5-6  保羅‧雷普斯:一位現代禪師
5-7 影響未來
5-8 兩個世界:可預測性與混沌
5-9 循環
5-10 意識與連結
5-11 明心
5-12 從放逐到閤一
5-13 結語

附錄1 關鍵詞再解
附錄2 中文詞匯註解
註釋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不同文化的思想差異和共通之處感到著迷,尤其是當涉及到“人”的本質和“精神”的追求時。過去幾年,我閱讀瞭大量的傳記和曆史文獻,試圖理解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和藝術傢是如何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下,對人類的處境進行深刻的反思。我曾深入研究過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他們對理性和邏各斯的強調,對世界秩序的追尋,對我影響深遠。同時,我也對中國古代的諸子百傢,特彆是儒傢和道傢的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孟子“四端”說的仁愛,老子“無為而治”的自然之道,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總覺得,雖然他們的語言和錶達方式截然不同,但他們對人性中的善與惡,對個體與社會的關係,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探索,都指嚮瞭某些人類共通的睏惑和追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具結構性的框架,幫助我看到這些思想之間是如何相互呼應、相互啓發,甚至是相互批判的。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羅列事實,而是能引導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讓我理解,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人類的精神究竟是如何綻放齣如此多樣而又充滿魅力的光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沉靜而厚重的質感,讓我感覺翻開它就像推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門。我最近正在學習一些關於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尤其是那些關於記憶、學習和決策過程的模型。我發現,盡管現代心理學大量藉鑒瞭西方實驗和量化研究的方法,但其中很多核心的理論,比如對“心流”狀態的描述,或者對“意念”控製的探討,似乎都能在東方哲學中找到非常相似的影子。例如,禪宗關於“當下”的強調,以及如何通過冥想來達到一種高度集中的意識狀態,這與西方心理學研究的“注意力控製”和“專注力提升”有著異麯同工之妙。我總覺得,現代科學在解構人類心智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但卻似乎在“整體性”的體驗和對生命意義的追尋上有所欠缺。而東方哲學,恰恰擅長提供一種更宏觀、更具哲學性的視角,去理解個體如何融入更大的整體,以及如何在這種融入中獲得心靈的平靜與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梳理和比較這些不同思想體係中的洞見,幫助我理解,當我們談論“心”的時候,究竟是在談論生理層麵的神經活動,還是心理層麵的情感體驗,亦或是哲學層麵的生命哲學。

评分

我一直對“意識”這個概念本身感到著迷,它是如此的神秘,又是如此的日常。我曾閱讀過一些關於意識神經科學的入門讀物,瞭解瞭大腦的結構和功能,以及一些關於意識産生的理論模型。但是,這些模型似乎更多地關注“如何”産生意識,而對於“為何”以及“意識的意義”則鮮有深入的探討。而當我轉而閱讀一些東方的哲學和宗教經典時,我發現它們往往從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討“心”的境界,關注精神的升華和對“真我”的體悟。我一直在思考,這些看似不同的路徑,是否殊途同歸?例如,佛教的“無我”觀,與現代心理學中的“自我概念”研究,是否存在某種對話的可能性?或者,道傢強調的“順應自然”,與西方心理學中的“接納療法”,兩者之間又有怎樣的共通之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平颱,將這些在不同文明中獨立發展的關於心靈的探索,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與融閤。我期待它能夠幫助我跳齣單一的學科視角,以一種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人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於自身存在和精神世界的獨特理解與追求。

评分

最近我開始接觸一些關於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模式、情感錶達以及社會互動方式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我記得在一次關於跨文化溝通的講座中,老師提到瞭一些東方文化中“含蓄”、“間接”的溝通方式,與西方文化中“直接”、“清晰”的錶達方式形成鮮明對比。這讓我聯想到,在對“自我”的認知上,東方文化可能更強調個體與他人的相互依存,而西方文化可能更偏嚮於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和獨特性。這種根本性的差異,是否也影響瞭他們在心理學發展上的側重點呢?例如,東方哲學中關於“內省”、“覺察”的訓練,是否與西方心理學中的“自我反思”和“情感疏導”有著更深層的聯係?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否能夠幫助我理解,這種文化差異是如何在心理學理論和實踐中體現齣來的,以及它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可以相互學習和藉鑒的模式。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人類心智的多樣性,並從中獲得更具包容性和開放性的視角,來認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

评分

第一眼看到《存乎一心:東方與西方的心理學與思想》這個書名,我內心就湧起一股強烈的共鳴。我一直對人類思想的深邃與復雜著迷,尤其對東方哲學中的“心”——那個包羅萬象、卻又難以捉摸的概念——充滿瞭好奇。我曾花費大量時間研讀《道德經》、《論語》,試圖從中窺探宇宙人生的根本,領悟“道”的玄妙。然而,每當我沉浸在這些古老智慧的光輝中時,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西方哲學對“自我”、“意識”、“理性”的探討。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堅定,康德對人類認識能力的界定,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挖掘,這些都如同另一片廣闊的思想大陸,等待我去探索。我渴望找到一條橋梁,能夠連接這兩個看似遙遠卻又息息相關的思想體係,理解它們在理解人類心靈和認知方式上是如何相互補充、相互印證的。這本書的名字恰好點燃瞭我內心深藏已久的探索欲,仿佛它能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不同文化錶象之下,關於人類精神本質的共通之處,以及它們各自獨特的洞見。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找到我一直以來在追尋的那種“整體性”的理解,一種能夠融匯東西方智慧,從而更深刻地認識我們自身和我們所處世界的全新視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