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纔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

生命,纔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敘事治療
  • 旅行
  • 心理學
  • 自我探索
  • 成長
  • 療愈
  • 故事
  • 意義
  • 人生
  • 幸福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旅行看似齣走,卻是一種迴歸。

  作者透過旅行途中遇見的人事物,介紹敘事治療的視野;同時透過敘事治療的眼光,迴頭看看旅程裏的風景,一路上且行且思,讓「旅行故事」與「敘事治療概念」來迴對話,交織成一幅深刻動人的生命風景,幫助讀者打開心扉,嚮內旅行,撐起更大的心靈空間。

  在旅行裏,旅者交換瞭故事,也就交換瞭生命的某種能量。

  當我透過聆聽彆人的生命故事,而碰觸到自己內在的深刻經驗,這種共鳴感受就是所謂的生命感。這些生命的碰觸會影響我接下來的行動與思考,影響我的人生。這就是敘說故事的影響力。因為彼此的生命在故事裏現身,於是更深刻的相互影響就發生瞭,這也就是為何敘事治療強調聽故事、說故事,因為故事可以承載活生生的生命,可以更自然地産生影響人的力道。

名人推薦

  (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李  泓 錶達性藝術治療師
  林祺堂 實踐大學傢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係助理教授
  周誌建 諮商博士、敘事私塾主持人、故事療癒作傢
  吳熙琄 教授、「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
  吳銀玉 光寶基金會社區認輔總監
  吳德淳 導演、2010年颱北電影節最佳動畫奬得主
  查馬剋‧法拉屋樂 泰武古謠傳唱指導老師、2012年金麯奬最佳傳統音樂詮釋奬得主
  連廷誥 遠東科技大學旅遊事業管理係副教授
  郭淑美 傢扶基金會高雄市南區分事務所主任
  黃士鈞(哈剋)諮商輔導博士、諮商心理師
  謝銘祐 南吼音樂季發起、2013年金麯奬最佳颱語男歌手得主

  讀這本書,很喜歡,它在心裏震盪著我,讀著讀著,在很多地方濕瞭眼眶,需要停留、呼吸,纔能繼續往下看。書裏傳遞對生命、對大地的疼惜與謙卑,還有,對自己的負責。如果要給這本書幾個字的評語,那會是「太好看瞭吧!」
-李泓 錶達性藝術治療師

  錦敦持續在敘事的思維裏用心地創造和大傢分享他的心得與體會,是一件很難得的事,謝謝錦敦。
-吳熙琄 教授、「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

  教學即藝術。所有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美感,因為它處理瞭最復雜的生活世界,也關切著人的經驗存有。帶著敘事去旅行,不隻往內走到心的底處,找到新的眼睛和視野;也像人類學傢的旅行者,放下自己內在的框架,用眼睛觀察、用心傾聽,看到生命相互學習效力的感動。在這本書裏,錦敦老師用prefer活齣自己,活齣自己想要的樣子;也帶著讀者與大地同呼吸、與河流同歌唱,聆聽自己也聆聽他人,將敘事的樣貌變得可親易懂,也讓人的美感心靈充分覺醒,並找到機會把想要的風景放進自己的生命裏。
-吳銀玉光寶基金會社區認輔總監

  錦敦用很慢的腳步,走很遠的路,望見寬廣的脈絡,聽到瞭內在的聲音。這讓他的溫暖和感染力,久久不散。
-吳德淳 導演、2010年颱北電影節最佳動畫奬得主

  錦敦就像書中的牧師真誠自在,總能輕易摸到人心,傢扶中心的大朋友、小朋友隻要有緣與他相遇,就像被磁鐵般吸引著。書中透過生活經曆敏銳地看到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更不可思議地在故事中將生硬的敘事概念以輕鬆生動的方式娓娓道來,不僅令人著迷,也讓理論變得簡單易懂。
-郭淑美 傢扶基金會高雄市南區分事務所主任

  我想,總也隻是我想,沒辦法為任何人發言,隻能以我想的角度告訴大傢,去遇見更多的渺小──那個你可能不曾探訪的自己!
-謝銘祐 2013金麯奬「最佳颱語專輯、最佳颱語男歌手」等奬項得主、南吼音樂季發起人

好的,這是為您構思的一份不包含原書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營造一種深度、探索和個人成長的氛圍,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 --- 書名: 群星的低語:個體心智在廣袤宇宙中的重構與定位 作者: [此處留空或使用化名] 內容簡介: 我們是誰?我們如何理解自己在這浩瀚宇宙中的位置?《群星的低語》並非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指南,而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深入探索人類意識的邊界、記憶的韌性,以及個體經驗如何在宏大敘事中被重新塑造。本書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思考框架,它融閤瞭哲學思辨、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以及對人類文明早期敘事的考察,旨在揭示個體心智(Self)的動態構建過程。 第一部分:心靈的拓撲學——界限與連續性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自我”的拓撲學定義。我們習慣於將“我”視為一個固定、連續的實體,然而,現代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研究錶明,自我感知更像是一個持續的、由瞬間經驗編織而成的“敘事結”。 記憶的流動性與認同的錨點: 我們探討記憶如何不僅僅是事件的記錄,更是構建當下身份的活性材料。當記憶被重新審視、被新的情感著色時,我們的“過去”如何被重寫?本書深入分析瞭遺忘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功能,而非簡單的缺失,它如何幫助個體清理認知空間,為新的自我定位騰齣位置。我們審視那些被邊緣化的記憶碎片——那些不符閤主流“自我故事”的部分——它們如何以潛意識的形態影響著當前的決策和情緒反應。 意識的“薄層”與深層結構: 藉鑒建築學中的“負空間”概念,本書強調“非意識”區域對“意識”行為的決定性影響。我們如何繪製一張心靈的地圖,標齣那些我們不願觸及、卻牢牢控製著我們行為模式的陰影區域?這部分內容將引導讀者從外部觀察者的視角,審視自己內部的結構性弱點和潛在的力量源泉。 第二部分:時間的幾何學——從綫性到循環 人類心智傾嚮於將時間視為一條不可逆轉的直綫,從起點(誕生)到終點(死亡)。然而,本書挑戰瞭這種綫性假設,探討瞭時間感在不同心智狀態下的幾何學變形。 “永恒的當下”與時間感知: 通過分析深度沉浸(Flow State)的體驗、冥想實踐中的時間停滯感,以及創傷後個體對時間流逝的感知扭麯,我們試圖理解時間如何在主觀體驗中被壓縮、拉伸甚至摺疊。我們如何利用這種感知上的靈活性,從對未來的焦慮和對過去的懊悔中解脫齣來,錨定於具有創造力的“此刻”? 世代間的敘事迴聲: 引入社會人類學的視角,本書探討瞭文化和傢族背景如何將時間轉化為一種循環結構。祖輩的未竟事業、曆史的創傷,它們如何在遺傳和文化傳承中,以“幽靈般的在場”影響著當代個體的選擇。理解這種時間上的迴響,是實現個人解放的關鍵一步。我們不是孤立地存在於某一點,而是時間軸上無數交織點的産物。 第三部分:意義的引力場——個體與宏大敘事的張力 個體生命的意義常常在與外部世界的宏大敘事——宗教、政治意識形態、科技進步的洪流——的碰撞中被尋求或被湮滅。本書關注這種張力下的引力場如何塑造我們的價值體係。 熵增與秩序的抗爭: 從物理學的基本規律齣發,探討個體生命如何努力對抗宇宙的自然趨勢——無序化(熵增)。這種抗爭不是盲目的,而是通過建立個人化的“意義結構”來實現的。我們如何識彆那些我們為瞭維持秩序而盲目遵循的、但實則僵化的“外部規則”?如何設計一套更加適應個人內在真實性的、更具柔韌性的意義係統? “他者”作為鏡子與熔爐: 深入剖析人際關係中“他者”的角色。他人不僅是我們理解自身的參照係(鏡子),更是我們挑戰現有邊界、被迫重塑自我的熔爐。本書細緻地分析瞭共情(Empathy)的認知機製,以及它如何成為連接不同“自我宇宙”的橋梁,但同時也探討瞭過度投射與邊界模糊帶來的風險。 “未完成的文本”: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部正在撰寫但永遠不會“完稿”的文本。真正的成熟不是達到某個終點,而是學會欣賞這個文本的開放性。本書鼓勵讀者擁抱自身的矛盾性、不確定性和持續的“未完成感”,將其視為生命力的最直接體現。 結論:星圖的繪製者 《群星的低語》最終指嚮一個核心理念:個體心智並非被動地接收世界,而是主動的星圖繪製者。我們擁有的力量,不在於改變宇宙的尺度,而在於我們選擇如何解讀那些投射到我們生命中的光芒和陰影。這是一本寫給那些對“存在”本身抱有深刻好奇心的人的書,它邀請您放下已知的地圖,準備好麵對前方那片廣袤的、由您自己定義的未知星空。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錦敦


  諮商心理師
  19歲那年,有瞭第一部機車,就騎上瞭南橫,到瞭颱東,從那時開始喜愛旅行,一直到現在。
  19歲那一年,瞞著父母,決定從機械科轉到心理係,從此走在心理治療的路上,到現在仍熱情滿滿,持續耕耘。
  在19歲那年啓動的兩件事,成為滋養作者生命的重要養分,也成就瞭此書的內容。

  畢業於高師大輔導研究所╱碩士,現為敘事治療取嚮訓練講師、督導、心理師,每年帶領相關訓練、督導近百場。
  在生活中,每年仍維持3~5次大大小小的旅行。
  近年持續投入書籍與治療性媒材的創作,作品包括:
  ‧《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兒童╱遊戲╱敘事治療》,張老師文化齣版
  ‧《哇〜卡》(敘事治療獨特結果對話卡),健康卡片發明傢齣版
  ‧《哇〜卡2》(生命故事卡),健康卡片發明傢齣版
  ‧《悟〜卡》(敘事治療重組會員對話卡),健康卡片發明傢齣版
  ‧〈敘事取嚮遊戲治療在兒童諮商之應用〉,輔導季刊,第43捲第4期

  部落格:敘事咖啡屋:blog.xuite.net/blackgrace/forest

圖書目錄

推薦序1 從心裏麵流齣來的,纔會流進心裏麵去  林祺堂
推薦序2 旅行與敘事,都把自己的世界撐大  周誌建
推薦序3 真的可以這樣活喔!  黃士鈞(哈剋)
推薦序4 隻有故事纔能産生動人的療癒力量  連廷誥
推薦短文  李泓‧吳熙琄 ‧吳銀玉吳‧吳德淳‧郭淑美‧謝銘祐
自序  旅行到心裏

第一篇  颱灣,美麗島嶼
1.十三個太陽,十二個月亮
帶著敘事去旅行‧主流價值╱不同=問題?
2.遠方
帶著敘事去旅行‧差異與多元並存
3.關於手工這件事
帶著敘事去旅行‧獨特╱量身訂做的治療
4.不在問題故事裏停留的師傅
帶著敘事去旅行‧問題故事與支綫故事
5.搭上一段故事
帶著敘事去旅行‧生命相互影響
6.山上的學校
帶著敘事去旅行‧問題外化與解構

第二篇  青康藏高原,世界的屋脊
7.從麗江到濾沽湖
帶著敘事去旅行‧從解構到再建構
8.看見另一種風景
帶著敘事去旅行‧脈絡性理解
9.9人生的奔逃
帶著敘事去旅行‧在地性的聲音╱生命藍圖的入口
10.雨崩的詩意
帶著敘事去旅行‧prefer,眼睛閃亮的地方
11.生命的裏程碑
帶著敘事去旅行‧敘事實踐的路徑╱生命藍圖的豐厚

第三篇  尼泊爾,神之國度
12.眾神國度的公車
帶著敘事去旅行‧第一層故事與第二層故事
13.挑夫
帶著敘事去旅行‧「人」纔是治療的核心
14.雨中的健走
帶著敘事去旅行‧對話與見證的專傢
15.想念自己的時候,就去找朋友吧!
帶著敘事去旅行‧重組會員
16.我的破英文
帶著敘事去旅行‧治療中的心法與技法

第四篇  生命,纔是最值得去的地方
17.生命的隱喻
18.人生的GPS
19.一種關係的品質
20.就愛去高原
21.旅行,我一直改寫中的故事
22.不能旅行的這一天
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推薦序1

從心裏麵流齣來的,纔會流進心裏麵去

林祺堂


  那一年,我十歲,升小四的暑假,聽多瞭老媽帶領弟妹去外婆傢的故事,激發我想要獨自一人去外婆傢來個大冒險。那年代要從竹北到達竹東的二重埔,得先從竹北到新竹,再從新竹轉往竹東兩趟車,加上從二重埔到山上的外婆傢還有一趟車。對從未單獨搭公車的我,是很大的挑戰。

  帶著些許興奮與估計不齣有多少的害怕,我踏上人生第一迴的探險。從竹北到新竹一路順暢,隻要抵達終點站即可;從新竹總站到二重埔,則充滿艱辛;我選擇隻停留少少站的和平號,眼睛明明死命盯著窗外的站牌,不知為何,當我定睛一看居然已過瞭三重埔,然後是四重埔,二重埔跑哪去瞭?

  小小的我,驚恐好大好大...

  踱步移動到車頭接近司機處,我忍不住放聲哭瞭齣來。司機被我這毛頭小子嚇瞭一跳!瞭解我是要尋找已經過頭的二重埔後,給瞭我十元,讓我下車往迴搭。呆站在四重埔的站牌下,整個世界靜默到隻聽見內心的聲音:「沒事乾嘛來冒險!迷路瞭啦,怎麼辦啦?」焦急的等待讓人不耐,左等右等不見車影,索性從四重埔往迴走。轉眼間三重埔到瞭,啊,方嚮對瞭,但走瞭好久,二重埔怎麼還沒到?未知,讓路變得漫長,當二重埔的站牌終於矗立眼前時,心頓時安瞭大半。

  順利搭到往山上的公車,擔心坐過站的驚恐絲毫未減,直至看見山林間冒著裊裊炊煙的紅磚瓦屋,兒時的溫馨畫麵一湧而上,眼前一張張熟悉的臉孔,又讓我濕瞭眼眶...

  一個人的旅行,讓我與自己深刻地相遇—─看見在許多不安與害怕中,慢慢長齣自己的勇敢。敘說這段故事,我把自己是個可以勇敢冒險的人,認瞭迴來。帶著可以獨自旅行冒險的認同,也陪著我跨越亞洲與美洲。錦敦說,旅行看似齣走,卻是一種迴歸。離開與返傢,一直是同一件事。旅者一齣門就知道他的目的地隻有一個,就是迴傢。旅行是一種移動,讓人帶著滋潤的心靈,迴到生活中。

  敘事治療,給齣一個安心說自己的氛圍,讓主角敘說一個個在乎的故事,訪問者則透過貼近、尊敬的好問題,撐開更大的空間,讓說者把故事中偏好的自己認領迴來。於是在「說、聽、問、思、行」中,主角活齣最想要的生命版本。

  錦敦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旅行他方,總能帶迴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特彆是樸實、深刻、著地的生命碰觸故事。在聆聽的當下,內在的心弦總能跟著共振,心也跟著安靜下來,同時走進內心更深的地方。錦敦的故事何以這麼動人?我猜跟他與人連結的特異功能有關,像極瞭《阿凡達》影片中主角將觸角接地之後,就瞬間人親土親的生命連結力。錦敦用敦厚、善良與珍惜的心,凡事好奇請教並分享,特彆能「看見與穿透」人們在斯土斯民文化下的生命印記,迴應著「從心裏麵流齣來的,纔能流進心裏麵去」的真實感動。

  淡中有真味

  《生命,纔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是一本人文旅遊書。若你想從書中獲知哪裏好玩、有什麼必吃的名産,鐵定會很失望。錦敦的旅遊地圖大多去一般人不想去,甚至很難到達的地方,便利性不是他的主要考量。擁有特殊文化、有生命感且有人味的地方,特彆能召喚錦敦,那是一種「淡中有真味」的相遇相知。錦敦用生命共振最大的熱情—─旅行,來敘說生命影響生命的深刻,同時用實踐的反思來提醒敘事治療獨特的生命視框與精神。用這種方式來學習敘事,真好!

  有彆於敘事治療創始者麥剋‧懷特直接在後現代哲學、人類學的註解,錦敦這一位敘事治療的生命實踐傢,透過旅者嚮內生命經驗反芻的思路中,帶領讀者在行萬裏路中引發經驗層次的共感,進而有讀萬捲書的概念領悟,創造瞭「知行閤一」的通透理解。

  我是個超幸福的讀者,因著錦敦的器重與邀約,在校閱時,我搶先讀瞭第一遍。與書中一段段故事相遇的過程,有說不齣的驚喜,怎麼可以把那麼難懂的專業術語說得這麼深刻到位又明白易懂!看著錦敦在太太鼓勵下創造新故事,勇敢對媽媽說齣要旅行的交代,得到媽媽的善意迴應,錦敦說,這是他第一次不用帶著罪惡感齣門。這其中的艱難與不易,以及善意的心流讓我熱淚盈眶。

  寫這篇序時,我又深刻讀瞭第二遍。看著用螢光筆重點標記處畫滿一整本,欣喜依舊、感動依舊,且有著源源不斷的新發現。

  深深相信,我會看很多遍,然後繼續感動很多遍,也會持續有新發現與提醒。就像錦敦提醒我們要當一個可以貼近當地人生活的旅者,而不要當觀光客。讓我們一起來嚮錦敦練習用敘事生命態度,實踐我們偏好的生命。

(心靈魔法師、實踐大學傢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係助理教授)

推薦序2

旅行與敘事,都把自己的世界撐大

周誌建


  我喜歡旅行,也喜歡敘事,剛好錦敦也喜歡這兩件事,於是,我們成瞭無話不談的麻吉。

  其實錦敦更瘋狂,他是那種不旅行會死的人。旅行,幾乎成瞭他的「代名詞」,那是他的life style。每個人,找到屬於自己的life style是重要的。

  我喜歡聽故事,尤其是旅行的故事。每次他齣走迴來,我都迫不及待想要聽他說旅行的故事。旅行,是創造故事最好的方式(這也是我喜歡旅行的原因)。錦敦旅行的故事很好聽,每當他說起旅行經曆時,眼睛總是閃閃發亮,那是一種證明,證明我與自己「同在」。

  沒錯,旅行讓我們遇見自己,並與自己同在。這也是我與錦敦一天到晚想齣走的原因。

  有一年,他要去尼泊爾,齣發前夕跟我說他有點擔心那裏交通不便與很多不確定會讓他辛苦。我馬上問他:「既然擔心辛苦那乾嘛還要去?」他一時語塞,於是我換瞭另一種方式問他:「這次旅行對你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敘事的問話)錦敦想瞭好一會兒,說:「旅行對我的意義,就像修行一樣。」給齣這個答案,馬上幫旅行找到「定位」。於是,人,就可以安穩齣發瞭。

  沒錯,旅行就像修行一樣。尤其是一個人的旅行。

  旅行代錶未知與冒險,這兩件事都叫人抗拒,但未知與冒險,卻也為一成不變的生命帶來更新(refresh)的機會。旅行的心情很是復雜,時而擔心焦慮,時而平靜甚至驚喜。如果一個人願意在旅行的每個當下裏,「深深覺知自己」,這不是修行,是什麼。

  帶著覺知與敘事實踐齣走

  錦敦的旅行不僅帶著覺知,更帶著「敘事」觀點,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這絕對不是一本單純的旅行書。「啊,旅行竟然可以跟敘事結閤喔,好酷。」是的,這就是錦敦的創意,更是錦敦的「敘事實踐」。這幾年我一直強調:敘事不隻是「諮商室」裏的東西,它是一種生命觀、哲學觀,可以跟我們的生命、生活做結閤,非常好用。這幾年,我與錦敦都在做這件事,這也是很「在地」的颱灣敘事實踐經驗。

  不管是敘事或旅行,都可以把我們的世界給撐開、撐大,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富、寬廣。

  旅行就是去經驗「差異」。麵對文化差異,如果沒有帶著敘事觀點,很容易流於「好壞、喜惡」的二元對立批判,如果這樣去旅行,真的很可惜。

  錦敦書裏有一段敘述前往雲南濾沽湖旅行的故事,十分精采。因為愛上那片寜靜的大湖,我曾連續兩年暑假前往濾沽湖度假靜心。那裏的風景美,人更美。

  濾沽湖的居民是摩梭族,這是一個母係社會,他們打破瞭傳統漢人「一夫一妻」的婚姻製度,不「結婚」,而是「走婚」。錦敦書上說:「走婚的製度,我曾聽過有人批評是『關係混亂』、『有違倫常』,但這樣的批評,就是拿著自以為是的尺,去度量他們,纔會産生如此的偏見。」
錦敦說得好。小心,這個世界充滿瞭偏見。一旦有瞭偏見,就産生論斷與壓迫。

  這讓我想起最近颱灣社會正沸沸揚揚辯論著「多元成傢」立法一事,到底什麼纔是「健全、正常的傢庭」?用敘事觀點,我們會打破血緣、超越製度,我們會看見「人」、看見差異,並尊重差異。傢(或關係),最重要的元素是「愛」,不是「血緣」──我始終這麼認為。

  這是一本敘事生活化實踐的書,裏麵充滿人性、反思與豐富情感。錦敦本身就是一個情感豐厚的人,透過旅行與敘事,這本書幫助我們「打開」自己,去經驗這個世界的美好與豐富。

  就在交齣這篇序的同時,我正準備赴京都旅行。朋友問我:「你不是九月纔去過嗎?怎麼十一月又要去?」我笑說:「不一樣啊,九月的楓葉是綠的,現在楓葉變紅瞭。」哈,我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其實我想說的是:過去,我曾迷失在工作中而錯失瞭許多美好的事物,但現在,到瞭中年,我不想再錯過任何一場美麗的楓紅瞭。

  旅行與敘事,都讓我覺得,活在這個世界,真是一件美好的事。
  聽我這麼說,是否也讓你有一股衝動想齣走呢?不急,請看看這本書,讓錦敦帶著你來一趟豐盛的敘事心靈之旅吧。

(諮商博士,敘事私塾主持人,故事療癒作傢)

推薦序3

真的可以這樣活喔!

黃士鈞(哈剋)


  很高興能夠連續為錦敦的兩本好書寫推薦年,我們幾個好朋友持續一個名叫「先喝杯咖啡吧!」的聚會。我們常說紅塵世間的種種實在忙不完,不如先喝杯咖啡吧。忙碌的我們,總是想盡辦法聚在一起,在看似聊天但其實用心說話的分享裏,不斷成全彼此想活齣的樣貌。

  有幸當錦敦的好友。這些年,他奮力好好活著的樣子,一直讓我敬佩。

  這幾年,每當我一不小心得意忘形、感覺快要迷失時,總會記得買張車票、跟太太請個假,搭車去高雄找他,兩個好朋友一見麵,常是從早上一直聊到午夜睡前。這本書裏一半的故事,我很幸福地在故事剛發生時聽錦敦親口帶著感覺述說,即使如此,讀這本書時,我的眼眶濕瞭又乾,乾瞭又濕好幾迴。書裏那個在教室佈告欄寫著大大的「永不放棄」來提醒自己的美珍老師、那個為瞭完成學業而需要翹課當嚮導的年輕男孩、那個在妻子鼓勵下決定跟母親說真話的中年男子,都讓我再次起雞皮疙瘩,敬佩又感動。

  錦敦,是我認識的人裏,最「用心想辦法尊敬眼前的人」的人。

  我和錦敦長期作諮商輔導訓練,有時一起閤作帶領團體,總有些時刻聽著團體成員說話的我,會不小心失瞭神,甚至有睏難續往下聽。幾年來,我重復問錦敦:「你怎麼有辦法這麼有耐心地聽眼前的人說話?」讀著這本書的當下,我更懂瞭。在書裏、在生活裏,我一次次感受錦敦認真地問自己:

  「在如此睏難的當下,他們是怎麼努力麵對的?」
  「雖然依舊睏難重重,但他們一直堅持,沒有放棄的是什麼?」。

  問自己之外,錦敦也透過真心好奇的問句,帶著敬意陪伴辛苦卻依然奮戰的生命:「在成為自己的這條路上,現在遇到瞭這些睏難與考驗,你會跟自己說什麼或做些什麼,好讓你不會迷路」、「接下來的一年裏,你做些什麼,會帶領你往想要的方嚮前進」。

  錦敦,是我認識的人裏,最「不急著解決問題」的人。

  清晰記得兩年前我們一起閤作帶領「尋找真名工作坊」,在團體裏第一天就遇到很強的情緒衝擊事件。那天晚上錦敦留宿我傢,我們一直努力地討論到午夜,試圖理解團體裏發生瞭什麼、情緒背後的需要或渴望是什麼...,隔天早上起來,我纔知道那天半夜到淩晨,錦敦從床上爬起來又書寫瞭好幾迴,隻為瞭設計齣更貼近成員此刻需求的團體新方案。從這本書裏,我也更懂錦敦為什麼不急著解決問題,因為他的視角落在另一個地方,他真的用核心的力氣想著:還有沒有彆的可能,可以好好迴應這個生命?

  書裏,錦敦這樣說:「除瞭學習障礙的問題描述外,觀看這個孩子,還有什麼可能」、「如果不管主流觀點怎麼說,我看見眼前的這個人,哪些地方是我會佩服的」;在蘇申和小李的故事裏,錦敦寫著:「這兩段故事說下來,發現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生命裏不要什麼,然後願意帶著自己『逃走』,那也是多美好的事啊!」錦敦從年輕生命的奔逃裏,能看見那是迎接人生召喚的啓程,「走在路上,就是活齣自己」這樣的視角,真讓我由衷佩服。因為這樣的視角,書裏纔有這麼一句撼動人心的話語:「問題,不是敵人...治療一個問題,我們有輸有贏,治療一個人,我保證,我們一定贏,不管結果是如何...」我猜,就是因為錦敦能這樣想著,所以纔能這樣不急著解決問題。

  錦敦,是我認識的人裏,真的好好看待自由與冒險的人。

  有一迴,我去錦敦傢藉住一晚,剛好遇見颱風掃過南颱灣。傍晚時分天色漸暗風雨也不小,在客廳的我們喝著香料奶茶閑聊,錦敦讀小六的兒子采奕穿著便利商店買的二十元輕便雨衣走過來,跟爸爸說:「我想去公園走一走。」錦敦抬頭看看外麵的風雨,想瞭三秒鍾,說:「好。」

  一旁的我,震撼可不小。颱風天,穿雨衣去公園走一走?是什麼樣的父親,纔能養齣這麼自由敢冒險敢嘗試的兒子?錦敦不隻一次跟我說,如果可以,他想讓他的孩子保有野性。哎呀!主流文化急著打壓的野性,到瞭這個傢,是這樣被鼓勵支持。而錦敦自己,一次一次的齣走旅行奔逃,不都也是用盡瞭全身的力氣,纔保住瞭那一口氣,活齣想要活齣的樣子嗎?書裏,尼泊爾的徒步旅行中有這麼精采的一段:「下午三點多,開始下起冰雹和雨...,我問嚮導:『這山路,在雨中能走嗎?』哇!嚮導臉頓時像花開一般,笑著點點頭示意可行,於是,我們就這樣開始瞭雨中的健走。」是這樣的爸爸,纔能養齣想在颱風天穿雨衣散步的兒子吧!

  錦敦,是我認識的人裏,最不讓彆人「型塑」他的生命樣貌的人。

  這裏的不讓,不是把彆人推走的意思,而是用心慎選那些環境裏有可能影響自己長成模樣的種種刺激。錦敦一次次地拔起身子,前往試煉心靈的旅行,像是在沁冷的鼕天深夜,耐心地等待著雲霧散去,在原始又真實的大地上,安靜仰望大大的天空,因而得以尋見為生命指路的北鬥七星。這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時,錦敦用自己的行動跟我們說著:這是一件值得嘗試的事。記得有一迴,錦敦眼睛閃著光芒跟我說:「想到接下來的日子,會有愈來愈多年輕人背起背包在旅行裏找自己,就覺得好棒!」

  錦敦在生命的風雨之中,透過旅行,用肉身護住瞭原本微弱飄搖的火苗,而今在時光的淬煉之後,小火苗已經成瞭穩定的火源,在歲月裏熬煮齣一大鍋的四神湯,讓力量用盡的人生旅者,有瞭繼續前行的滋養!

(諮商輔導博士,諮商心理師,夢境智慧探尋卡、生涯卡愛情卡之創作者)

推薦序4

隻有故事纔能産生動人的療癒力量

連廷誥


  旅行與療癒,應該是很多人心裏的渴望吧!

  這幾年,錦敦就像我的老師。讓旅行成為我生命裏的一部分,錦敦是我的老師;讓自己想要好好過日子,錦敦也是我的老師;讓自己實踐好好照顧自己這檔子事,錦敦還是我的老師...,這些年,錦敦亦師亦友般陪伴著我,我非常珍惜這樣的情誼,今年知悉他認真地書寫一本旅行和心理療癒的書,十分期待。有天錦敦拿著熱騰騰的書稿給我,哇!我一看便不得瞭,從天亮讀到天黑,捨不得停下,真是一本用生命書寫的好書。

  這幾年,和錦敦、阿德、X、秀宜和秀鸞等一乾好友一起去雲南自助旅行,很幸運的,我從中年開始嘗試當個背包客。旅行中,最棒的是,因為旅行帶來的不確定讓旅程變得更豐富,旅行讓我打開生命的廣度;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裏,那些迴憶慢慢地被拾迴──颱東的自在、濾沽湖的寜靜與人情味、香格裏拉的悠閑、麗江的典雅、西藏的壯麗、「印象麗江」歌舞劇的淚水,還有令我羨慕的神的國度尼泊爾;謝謝錦敦,幫我打開瞭支綫故事,原來生命不一定非得照著既定軌道行走,旅行對我來說,就像離開瞭主流世界的軌道──「離軌」,因為「離軌」,讓我有機會看見自己生命裏其他更美好的部分。

  這本書介紹瞭錦敦這幾年在旅行中所看見的光景,也談他在旅行中反思到「人」的模樣,這些反思得以迴饋到我們最喜歡的敘事治療。讀者可以從書裏看見錦敦在敘事治療的豐富學養,不隻是從書本裏得來,更是從生活、從旅行裏得到豐厚與滋養,他是用生命在實踐敘事治療的精神,在此我們看見,原來敘事治療動人的地方,不隻用來療癒彆人,更可以自我實踐,自我療癒。

  如果你想知道:一位優秀的心理師是如何在生活中去實踐敘事治療的精神,想知道他如何從旅行中遇見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異文化,從這些不同的文化裏學會懂得欣賞和自己不同文化的人,也從彆人的文化裏看見自己身上獨有的美好,你一定要好好閱讀這本書,書裏提供許多這樣的經驗,都是錦敦從他生命深層裏寫齣的故事,有人花這麼多心思,好好寫齣這些難得的經驗,真好!錦敦,謝謝你給我們這份珍貴的禮物。

(遠東科技大學旅遊事業管理係副教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像是一首溫柔的詩。《生命,纔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光是讀起來,就讓人心生嚮往。我一直覺得,人生就像一場盛大的旅行,我們在這場旅行中,不斷地遇見,不斷地失去,也不斷地成長。而“敘事治療”,我理解它是一種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生命故事,並從中汲取力量的方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旅行的自由與敘事治療的深度結閤的?是怎樣的旅途,能讓那些埋藏在心底的故事,得以在天地之間舒展開來?我期待書中能夠分享那些充滿智慧的篇章,講述如何在陌生的環境中,通過每一次的相遇,每一次的體驗,重新發現自己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那些隱藏的韌性。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旅行的攻略,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關於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擁抱生命全部麵嚮的深刻邀請,讓我能在讀完之後,也鼓起勇氣,去探索生命中,那個最值得去的地方。

评分

讀到這本書名,我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共鳴。我是一個非常喜歡旅行的人,但很多時候,我發現旅行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新鮮的風景和短暫的放鬆,更多的是一種內省的機會。我常常會在旅途中,審視自己過去的生活,那些未完成的心願,那些睏擾已久的難題,仿佛在大山大海麵前,人會變得渺小,而內心的聲音卻更加清晰。這本書將“敘事治療”這個概念引入,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喜。我一直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我們如何敘述自己的經曆,很大程度上決定瞭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麵對未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過旅行的經曆,來展現敘事治療的療愈力量的。是不是在某個遙遠的國度,在一傢不起眼的小餐館裏,一次偶然的交談,就改變瞭某個主人公的生命軌跡?抑或是在攀登高峰的途中,那些壯麗的景色,如何幫助人們重新構建對睏難的認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和方法,讓我能在自己的下一次旅途中,也能運用這些智慧,將每一次旅行都變成一次更深層次的自我探索和生命重塑。

评分

《生命,纔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這個書名本身就有一種治愈的力量,仿佛邀請我放下日常的喧囂,去一場心靈的遠行。我一直認為,旅行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轉移,更是內心的一次遷徙。而“敘事治療”,作為一種關注個體如何構建和理解自身故事的心理療法,我一直對它充滿好奇。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告訴我,當這兩者相遇時,會激蕩齣怎樣的火花?它會不會講述那些在異國他鄉,一個背包客如何通過與當地人的交流,或者獨自麵對壯麗的自然風光,從而重新梳理自己的人生經曆,找到被遺忘的自我?我尤其想知道,書裏是否會展現一些具體的敘事技巧,如何在旅途中,將那些看似零散的碎片,串聯成一段有意義的生命敘事?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無論身在何處,生命本身纔是我們最值得關注的焦點,而旅行,恰恰是讓我們能更好地抵達這個焦點的絕佳方式。

评分

當我看到《生命,纔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這個書名時,我腦海裏立刻勾勒齣一幅畫麵:一個背包客,帶著一本書,坐在異國街頭,陽光灑在書頁上,也灑在他的臉上。我一直深信,旅行的意義遠不止於看風景,更在於與自己內心的對話。而“敘事治療”,這個聽起來就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文關懷的領域,與旅行的結閤,簡直是絕配。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描繪瞭一些在旅行中,人們如何通過重新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來擺脫睏境、找到方嚮的真實經曆。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旅途中的陌生感和開放性,如何幫助人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用新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的人生?那些旅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分享的故事,又如何能夠啓發我們,去理解和接納生命的復雜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在書頁中,一同踏上那段連接敘事與旅程的奇妙道路,最終抵達那個關於“生命,纔是最值得去的地方”的深刻領悟。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就足夠吸引我瞭。《生命,纔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光是讀著就仿佛能聞到遠方吹來的風,帶著故事和療愈的氣息。我一直覺得,人生本身就是一場漫長的旅程,有風景,有遇見,有迷失,也有找迴。而“敘事治療”,我之前接觸過一些皮毛,知道它強調的是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及如何從中找到力量和意義。當這兩個概念結閤在一起,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在陌生的土地上,通過一次次深刻的對話,與自己、與他人、與生命本身進行一場溫柔的對談,那些曾經被遺忘的、被壓抑的情感,就像被陽光照耀的古老地圖,一點點清晰起來。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敘事治療的專業理論,巧妙地融入到旅行的體驗中?是怎樣的旅程,能觸發如此深刻的自我覺察?是怎樣的故事,在旅途中被重新書寫?我期待在這本書裏,找到那些關於“迴到生命本身”的答案,那些關於如何欣賞旅途中的每一個腳印,無論它們是崎嶇還是平坦。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旅行的書,更像是一份邀請,邀請我去探索生命中最遼闊的風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