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為是每個人常見的問題,但卻也是棘手的。本書作者以淺顯的文字介紹簡單但實用的行為改變之相關理論、技術與其運用,不僅包含瞭傳統的技術,也涵蓋瞭新的技術與運用。因此,對大學生、傢長或教師,甚至從事專業服務的特教教師、心理師、社工師而言,本書均可算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專文推薦 v
譯序 ix
第1篇 行為改變取嚮 1
第1章 導論 3
第2章 行為改變簡史 19
第3章 專業倫理問題 33
第2篇 基本行為原則與程序…47
第4章 正增強 49
第5章 透過製約性增強發展並維持行為73
第6章 透過消弱減少行為 83
第7章 透過間歇性增強發展行為的持續性99
第8章 減少行為的間歇性增強類型117
第9章 刺激區辨與類化:在適當時間與地點做適當的事 127
第10章 藉由撤除發展適當行為145
第11章 逐步養成 157
第12章 運用行為連鎖發展新行為171
第13章 透過處罰消除不當行為187
第14章 利用逃避與避免製約建立適當行為207
第15章 反應製約原則的程序217
第16章 反應與操作製約結閤233
第17章 行為改變的類化 247
第3篇 有效計畫策略的事前考量263
第18章 規則與目標 265
第19章 示範、引導及環境誘發283
第20章 前事控製:動機 299
第4篇 處理資料 311
第21章 行為評估 313
第22章 直接評估行為:記錄什麼和如何記錄329
第23章 進行行為改變的研究349
第5篇 整閤所有的部分 365
第24章 功能評估:不當行為的起因367
第25章 計畫、執行與評估介入方案385
第26章 代幣製度 399
第27章 協助發展自我控製 417
第28章 認知行為訓練、自我引導因應法、接納與承諾治療法 443
參考書目463
索引 507
專文推薦
俗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似乎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確實是不容易的,然而有些人卻無法逃避改變行為的責任,例如身為父母的人,生瞭一個固執難養的小孩時,還是需要學習如何幫助孩子增加可以應變的彈性行為,一個老師也需要去試圖幫助一個好動的孩子可以安靜在教室內上課。除瞭個人外,公司行號或是政府機關都需要麵臨如何改變個人或團體行為的挑戰,例如改掉司機酒後駕駛的習慣,或是建立百姓誠實報稅的行為。當我們麵臨這些睏難的挑戰時,如何不要嚮問題屈服,這確實是生活中需要學習的一種藝術。
改變個人行為的理論與技術很多,行為學派﹙behaviorism﹚卻是被運用最廣的其中之一,最多人會認為行為學派的多數理論都是由學者在狗、老鼠、鴿子等動物身上的實驗所獲得的結果,不適閤用在高等動物的人類身上。在我齣國進修之前,也曾抱有這種想法,直到有機會在國外接受完整的行為學派的技術訓練之後,纔知道過去對行為學派的歧視,完全因為個人的無知所緻。這幾年個人在國內運用行為學派於特殊學生或一般學生的學習或行為的問題時,發現行為改變技術確實是解決學生問題的利器。然而,當我在很多場閤介紹時,很多教師或傢長希望能推薦適閤的參考書籍,發現國內介紹行為學派的書籍,不是過於理論,就是過度著重技術的講解,很少有書籍對同一技術能夠連結理論、技術與實例為一體,蓋利馬丁﹙Garry Martin﹚和約瑟夫皮爾﹙Joseph Pear﹚閤著的「行為改變技術─理論與運用」﹙Behavior modification:What it is and how to do it﹚,就是一本能將理論、技術與實例由淺入深介紹的參考書,正如他們書名的副標題,他們不隻在介紹內容,也介紹執行的方法。
蓋利馬丁和約瑟夫皮爾這本書籍,除瞭對於每一個行為改變技術在原理、技術的運用以及實例的討論外,最值得推薦的是,雖然他們的書名仍為「行為改變」﹙behavior modification﹚,但是他們並未被拘泥於傳統的操作製約的行為改變技術,他們除瞭介紹操弄行為後果的技術,例如增強、懲罰或代幣之外,也另闢章節討論行為的原因與功能診斷,以及介紹運用行為前事變項的技術。由此可見,兩位作者試圖將「行為改變技術」的意義擴大,超越以操作製約為主的技術,擴大到反應製約的技術,以及應用行為分析所強調的實驗診斷。雖然,作者在文中認為「行為改變」一詞比「行為治療」或「應用行為分析」更廣﹙參閱第二章﹚,但是,作者確實已經將過去二十年行為學派所發展的革新技術,融入在他們的「行為改變」一書中,這是國內很多相關書本所少見的。
此外,蓋利馬丁和約瑟夫皮爾在這本書更闢專章討論使用行為改變技術時應考慮的專業倫哩,書中提齣很多在運用行為改變技術時,所要麵臨的爭議性的論題,這些討論可以提供給很多服務專業人士,包括教師、心理治療師、社工師等,在執行專業服務時參考。
行為學派的理論與技術,說穿瞭就是隻有刺激─個人─反應三者的連結關係而已,道理很簡單,但卻也因為簡單,所以在運用上就有很多巧妙的搭配,很多人的學習僅以技術為重點,就常犯過度簡化的問題。事實上,如何運用簡單的技術在各種難題上,就是一門藝術。很難得的是,蓋利馬丁和約瑟夫皮爾的一書中,也見章節討論如何運用這些簡單的技術來解決問題,由行為的定義、問題的診斷、行為介入的計畫、以及到計畫成效的評鑑,這些都是簡單技術的閤併使用,就像跳舞一樣,舞步簡單,但如何運用簡單的舞步跳齣優美的舞蹈,卻是一門藝術。我很欣賞這本書除瞭教導舞步之外,也提供步驟和範例教導讀者如何將簡單舞步配閤歌麯適切的運用。
鑑於上述理由,我積極推薦學富文化公司能將此書翻譯給國人,也推薦我的學生黃裕惠老師擔任本書的翻譯,因為譯者在本係碩士班就讀時,曾專研於行為學派之技術等相關學習,並以功能分析為其碩士論文的主題,所以,她的專業訓練和經驗應該足以勝任此翻譯工作。
最後,謹用我經常勉勵特教教師的一句話,「不要輕易放棄行為改變技術」與各位讀者共勉。當您發現自己在解決行為的問題遇到瓶頸時,不妨利用這一本書重新學習。當我們希望挑戰睏難的問題時,不能僅在觀念或態度的層麵打轉,但也不能讓自己的學習停留在技術層麵,本書將理論、技術和應用三者高度連貫的撰寫手法,以及非常實用的案例和練習題,均有助於學習者融會貫通,如此一來,技術的運用纔能提升到藝術的層麵。
不可不學的行為改變「藝術」
洪儷瑜
颱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係教授
譯序
身為譯者,很高興翻譯《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 What It Is and How To Do It﹚一書,因為這本書完整地介紹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同時兼顧行為改變技術運用的細節。除此以外,全書前後連貫性高,有助於讀者瞭解不同概念之間的關連。對於有心想要學習及精熟行為改變技術者而言,實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中文版部分,進行部分調整。首先,譯本刪除原書中屬於臨床應用的部分,並且將行為改變簡史與專業倫理問題這兩個章節移至第一篇,這是因為這兩章的理解,特彆是第三章,有助於減少應用者濫用行為改變技術。另,文中的「他」指稱兩性,並非單指男性。而所謂的「傢長」或「老師」,指的是任何運用行為改變技術改變他人行為的人,「孩子」或「學生」指的是行為改變技術運用的對象。書中所用之研究或案例,若有名字或情節有雷同部分,則純屬巧閤。
此書為中文第四版,配閤原文書第九版,不僅引用瞭更新的研究,同時也配閤原書調整章節順序。與中文第三版相較,除瞭增加第廿章的動機一章外,第廿八章則針對認知行為改變與行為治療的第三波運動有詳細的說明,是更動較多的部分。
本書齣版以來,得承濛很多前輩或實務工作者指教,提供有關翻譯流暢度或排版的意見,再版時也納入這些意見,希望能讓讀者更容易閱讀。未來也歡迎讀者不吝指教,促使本書有更好的品質。當然,譯者在翻譯一事上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因學識及經驗不足所造成的不便,尚請讀者見諒。
本書能夠不斷地再版,要感謝師大洪儷瑜教授這些年對我的鼓勵與督導,讓我得以享受知識的奧妙與樂趣。同時,學富齣版社於雪祥與蔡福根先生的協助,配閤原文書更新而進行中文書的再版,讓更多人得以瞭解行為改變的理論與應用技巧。就譯者立場,希望透過一己之力,讓更多人可以享受這本書的樂趣,進而更瞭解行為改變技術,相信對自己及工作,都會有所助益。因為,從行為改變技術的觀點來看生活經驗,也許會讓你對很多事情有不一樣的想法與反應。
這是一本在宏觀層麵進行理論構建的著作,雖然可能與我尋找的微觀應用存在一定距離,但其對“社會影響”在行為改變中的作用的探討,讓我耳目一新。書中詳細闡述瞭參照群體、社會規範、榜樣學習等社會因素,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的決策和行為模式。我尤其關注的是關於“社會認同”和“群體動力學”的章節,作者通過分析這些社會心理現象,解釋瞭為何在群體中,個體的行為更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有時甚至會做齣與個人意願相悖的選擇。書中引用瞭大量的社會實驗和案例研究,生動地展示瞭社會環境在促進或阻礙行為改變中的強大力量。雖然本書可能沒有提供具體的操作指南來“改變”他人的行為,但它深刻地揭示瞭外部社會環境對個體行為改變的巨大影響,這對於我理解和預測群體行為,以及思考如何利用社會力量來推動積極的社會變革,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评分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以一種近乎哲學思辨的方式探討行為背後的動因。雖然它並沒有直接涉及我想要瞭解的某些具體的應用場景,但其對“動機”的剖析,卻讓我茅塞頓開。書中反復強調瞭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區彆,以及它們在驅動行為上的不同力量。作者通過大量研究和理論引述,揭示瞭當人們從“必須做”轉變為“想要做”時,行為改變的效率和可持續性會發生怎樣的飛躍。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自主性”、“勝任感”和“歸屬感”這三種基本心理需求的闡述,它們被認為是激發內在動機的關鍵要素。書中通過對這些基本需求的深入挖掘,為理解為何有些人能夠長期堅持某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另一些人則難以持續,提供瞭深刻的洞見。即便我沒有在書中找到直接解決我特定問題的答案,但這種對行為“為什麼”的深刻反思,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啓發。
评分這次偶然翻閱到一本關於行為改變技術的書籍,雖然並非我最初尋找的特定主題,但其中提及的一些基礎概念和理論框架,卻意外地引起瞭我的興趣。書中開篇對“行為”的定義、分類以及其形成機製的探討,讓我對日常生活中許多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有瞭新的認識。例如,它詳細闡述瞭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在塑造個體行為中的作用,並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解釋瞭為何某些習慣會根深蒂固,又該如何逐步打破。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將理論停留在抽象層麵,而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各種行為改變技術的核心原理,比如強化、懲罰、消退等,並說明瞭它們在不同情境下的具體應用。雖然這本書的側重點與我原先的預期有所不同,但它所提供的基礎知識,無疑為我理解更復雜的人類行為提供瞭堅實的地基。讀完相關章節,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一些不閤理習慣,也初步瞭解瞭如何通過調整環境和反饋機製來促成積極的改變。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書在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盡管它可能沒有直接切入我最感興趣的某個細分領域,但其對於行為改變基本原理的梳理,簡直是鞭闢入裏。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巧妙地結閤瞭心理學、社會學乃至一些認知科學的視角,描繪瞭一幅全麵而深刻的行為圖景。我特彆留意到關於“自我效能感”和“目標設定”的章節,它們之間的關聯性被清晰地闡釋齣來。書中詳細解釋瞭高自我效能感如何促使人們更積極地麵對挑戰,以及如何通過設定SMART原則(具體、可衡量、可達成、相關、有時限)的目標來有效地引導和維持行為的改變。更重要的是,作者提供瞭大量可操作的策略和工具,比如如何識彆並改變消極的思維模式,如何利用環境綫索來促進期望行為,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奬懲係統來鞏固新行為。即使我不是這本書的核心目標讀者,也能從中汲取到寶貴的智慧,用於指導個人發展或理解他人的行為。
评分這本書在闡述“認知過程”與行為改變的關係時,顯得尤為精闢。盡管書中可能沒有直接迴答我關於某個特定行為矯正方案的疑問,但其對“思維模式”、“信念係統”以及“認知偏差”的深入剖析,卻為理解行為的根源提供瞭新的視角。作者通過清晰的邏輯和翔實的例子,闡述瞭非理性思維如何導緻負麵情緒和不良行為,以及如何通過認知重構等技術來改變這些思維模式。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自動化思維”和“核心信念”的論述所吸引,它們被認為是影響個體行為最深層的驅動力。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識彆並挑戰這些自動化思維,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根深蒂固的核心信念,從而達到行為上的持久改變。盡管我沒有在書中找到針對我個人具體問題的“處方”,但它所提供的關於認識自身思維模式、理解思維對行為的影響,以及如何主動調整認知以促進積極改變的理論框架,無疑為我的個人成長提供瞭極大的幫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