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撰寫主要目的,乃是透過係統化的研究,讓視障教育實務工作者瞭解弱視生閱讀媒介評量的過程與方法,進而學會利用科學化的方法協助學生找齣最適當的閱讀媒介。研究結果亦可提供相關人員在行政決策暨教學輔導之參考。
本書乃是國內第一本針對視障生閱讀媒介評量進行深入探討的書籍,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介紹目前國內外弱視生閱讀媒介評量的概況與問題;第二章「文獻探討」針對弱視生閱讀媒介的定義與種類做介紹;第三章「研究方法」則針對適用對象、所需器材、評量步驟、資料分析與方法詳加說明。第四章「結果分析」與第五章「結論與建議」乃針對所蒐集資料加以分析討論後提齣建言。希望本書的誕生能達到拋磚引玉之效,除瞭對實務教學工作者有幫助之外,同時能引起更多人對視障生閱讀媒介評量的投入與重視。
作者簡介
莊素貞
現職:國立颱中師範學院副教授兼係主任暨特教中心主任
學曆:美國德州理工大學特殊教育博士
經曆:美國德州大學特殊教育學係助理教授、中華視覺障礙教育學會理事
Chapter 1 緒 論
Chapter 2 文獻探討
Chapter 3 研究方法
Chapter 4 結果分析與討論
Chapter 5 結論與建議
附錄一:功能性視覺評量之活動與用具
附錄二:使用感官管道觀察紀錄錶
附錄三:接受閱讀課程特徵檢核錶
附錄四:初始閱讀媒介選擇紀錄錶
附錄五:閱讀媒介持續評量錶
附錄六:閱讀╱書寫輔助工具項目錶
附錄七:NiceView 電腦擴視軟體簡介說明
附錄八:NiceView 主要熱鍵介紹
附錄九:閱讀測驗教材
附錄十:颱南市進學國小普通班學生閱讀速度
附錄十一:弱視生印刷閱讀媒介評量方法與步驟
附錄十二:誤讀類型分析說明
附錄十三:閱讀效能紀錄錶
附錄十四:誤讀類型統計錶
哇,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我眼睛一亮!「弱視生閱讀媒介評量之研究」聽起來就超級重要,而且又具體點齣「印刷放大文字與電腦擴視文字」作為案例,這根本就是為許多傢長、老師,甚至弱視朋友自己量身打造的寶藏。我認識一些孩子,他們因為弱視,在學校裡常常遇到閱讀上的睏難,看著他們努力瞇著眼、湊得很近,真的很讓人心疼。傳統的教科書、課外讀物,對他們來說就像是挑戰關卡一樣。這本書能深入探討不同閱讀媒介的優缺點,像是放大字體的印刷品,它在觸感、排版上可能有它的優勢,但限製也不少;而電腦的擴視功能,雖然彈性大,可以自由調整大小、對比度,但又牽涉到螢幕的藍光、操作的便利性,甚至是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考量。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進行「評量」的,是用什麼樣的標準、方法,來衡量這些媒介對弱視生學習成效、閱讀興趣、甚至視覺舒適度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證的數據和深入的分析,不隻是理論上的探討,更能有實際應用上的建議。如果這本書能幫助傢長和老師更瞭解如何選擇或調整最適閤的閱讀工具,那絕對是功德無量!
评分這本《弱視生閱讀媒介評量之研究》的書名,簡直就像是在點燃我心底深處的求知慾。我從事教育工作多年,雖然不是專門研究特殊教育,但經常在班級裡遇到有視力挑戰的孩子。過去,我們總是以比較籠統的方式去協助他們,例如提供放大鏡、調整座位等等,但對於「印刷放大文字」和「電腦擴視文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媒介,其背後的評量機製和成效差異,我一直缺乏深入且係統性的瞭解。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這個知識的空白。作者選擇這兩種極具代錶性的媒介進行比較研究,我認為是非常聰明的做法。印刷放大文字,在過去的教學環境中扮演瞭重要角色,它的優勢在於不受電力限製,觸感直接,對於某些學習風格的孩子可能更具吸引力。然而,其排版、字體大小的固定性,以及體積龐大等問題,也可能帶來不便。相對地,電腦擴視文字,則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彈性和個人化設定,但這也衍生齣操作複雜性、視覺疲勞、以及設備取得等潛在問題。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設計研究框架,如何客觀地評估這兩種媒介的「有效性」,以及「適用性」。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比較,更關乎弱視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獲得更佳的閱讀體驗,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動機與成就。
评分我是一位弱視學生的傢長,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像是救星一樣!我的孩子因為弱視,在學校學習路上吃瞭不少苦頭。每次拿到新的課本,看到密密麻麻的小字,我都能感受到他的挫敗感。我們也嘗試過一些方法,比如買大字版的練習題,或是讓他使用手機、平闆電腦來閱讀。但說實在的,我們其實也不知道哪種方式對他最好,或者說,哪種方式纔是真正「科學」的。這本書的「評量」二字,讓我眼睛一亮。我想瞭解,作者是如何去「評量」的?是透過觀察孩子實際閱讀的反應?是設計一些測試來評估他們對文字的辨識度?還是有更深層次的評估,例如對他們學習成效、甚至心理狀態的影響?「印刷放大文字」和「電腦擴視文字」這兩種方式,聽起來各有韆鞦,但背後的細節和適用性,卻是我們這些傢長常常摸不著頭緒的。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獲得更專業、更有依據的資訊,知道該如何為我的孩子選擇最適閤他的閱讀媒介,甚至是如何引導他更有效地使用這些工具。這不隻是一本學術研究,對我們傢庭來說,它可能就是解開學習難題的金鑰匙。
评分我對《弱視生閱讀媒介評量之研究-以印刷放大文字與電腦擴視文字為例》這本書的期待,是源於一份長久以來存在的疑問。在接觸過一些特殊教育的文獻和實際案例後,我發現針對弱視學生的學習支持,往往聚焦在「提供」什麼樣的資源,例如放大鏡、輔具,但對於這些資源的「有效性」及其「評量」機製,卻常常是比較模糊的。這本書的書名,精準地抓住瞭這個核心。它不僅僅是列舉兩種閱讀媒介,而是提齣瞭「評量」這個重要概念。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建構這個「評量」體係的?是單純的客觀數據收集,例如閱讀速度、錯誤率?還是包含更多主觀的感受,例如閱讀的舒適度、疲勞程度、甚至學習的動機和自信心?「印刷放大文字」和「電腦擴視文字」是兩種非常經典但又截然不同的閱讀方式。印刷品的觸感、翻頁的直覺性,對某些學生來說可能是寶貴的體驗,但其彈性限製也顯而易見。而電腦擴視文字,雖然提供瞭無與倫比的個人化設定,但也伴隨著技術操作、設備穩定性、以及潛在的視覺乾擾等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有係統、有理論基礎的評量框架,讓讀者能夠理解,如何透過科學的評量,來判斷哪一種媒介,或者哪一種組閤,最能有效支持弱視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评分說實話,《弱視生閱讀媒介評量之研究》這個書名,一開始讓我有點望而卻步,感覺比較學術化。但我仔細一看,它點齣的「印刷放大文字」和「電腦擴視文字」這兩個主題,卻又勾起瞭我對過去教學經驗的迴憶。我曾經帶過一個班級,裡麵有一位弱視的學生,他的視覺狀況比較特別。當時,我們努力為他準備瞭較大的字體印刷品,也鼓勵他善用學校電腦的擴視功能。但效果如何?哪個更好?我們其實也隻能憑感覺來判斷,並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這本書恰好就是針對這個「評量」的關鍵點。作者似乎深入地探討瞭這兩種媒介的「評量」方式,這讓我非常好奇。評量什麼?是辨識率?閱讀速度?還是學習的持久度?我特別期待書中能針對不同類型的弱視狀況,分析這兩種媒介的適用性。例如,有些弱視學生可能對動態影像比較敏感,有些則可能對靜態的印刷品更容易適應。電腦擴視文字的彈性很大,但過度的放大或晃動,反而可能造成乾擾。而印刷放大文字,雖然穩定,但字體大小和間距的固定,也未必適閤所有情況。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具體的評量指標和方法,幫助教育者和傢長,不再隻是憑經驗,而是有科學依據地為弱視學生做齣最佳的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