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教育在許多國傢原是很自然的事,在國內推動卻易於受到政治乾擾,「去中國化」與「本土化」經常牽扯不清。另外,本土化與「全球化」是否對立?如何兼顧本土教育與全球教育,讓學生除瞭學習本土、熱愛本土,也具備全球意識、熱愛世界?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採係統化探究「本土教育課程改革」議題的專書,不但悉心深耕本土教育的理念及其內涵,尋繹課程改革的立論基礎和概念架構,探究課程政策的興革發展,並針對當前課程改革的爭論提齣評析與建議。
作者在書中主張迴歸教育本質,建立課程主體性和多元性,符閤學生需求性,幫助學生建立適切的本土觀,並進而與全球、國際接軌,是很值得做為未來教育政策規劃及學校課程發展的重要參考依據。
作者簡介
吳俊憲
現任: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專任助理教授
學曆: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教育學博士
經曆:曾任小學教師
國科會專案助理
大學研究助理
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及格
颱北市政府教育局科員
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閤年會92年度服務?得?人
財團法人李連教育基金會「95年度傑齣教育領域博士論文?」優等奬得奬人
國立颱南大學教育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颱南大學秘書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行政組組長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聯想到自己求學時期的教育經曆。那時候,“國際化”是教育改革的主鏇律,我們被鼓勵學習外語,瞭解世界。這當然很重要,但有時候,我總覺得好像離自己的根越來越遠。而近幾年,“本土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感覺像是對過去的一種校正。這本書,正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對“本土教育課程改革”進行的一次深入探討。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這種轉變的?這種改革背後的驅動力究竟是什麼?是為瞭對抗某種思潮,還是因為對教育本質有瞭新的認知?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如何平衡本土與國際視野”的論述。畢竟,身處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不能閉門造車,但也不能失去自我。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反思的機會,讓我們去思考,如何在紮根於本土文化的同時,也能以更開闊的視野去理解和連接世界。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智慧的啓迪,讓我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
评分這本書,我當初在書店裏看到書名《本土教育課程改革》時,就覺得非常有份量。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親身經曆過不同教育世代的人,我對“本土教育”這四個字,總是有種特彆的情感連結。迴想起小時候,課本裏教的很多曆史地理,總感覺離我們的生活有點遙遠,很多名詞都像是書本上的文字,而不是我們生活周遭的真實故事。後來,隨著時代進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斷革新,課程內容也逐漸開始強調“本土化”,這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值得欣慰的事。我一直相信,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根,瞭解自己所處的這片土地,它的故事,它的文化,它的發展。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充滿期待,我想知道,在教育工作者的眼中,“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構思、被推動、被實現的?它到底觸及瞭哪些麵嚮?是否真的能讓下一代更深刻地認識颱灣,更熱愛這片土地?我對書中可能探討的教材編纂、教師培訓、地方文化融入等議題,都抱持著濃厚的興趣。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的改革,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幾的,它需要無數人的努力和長期的耕耘。書中提到的“本土教育課程改革”,不僅僅是課程內容的調整,更涉及到教育理念的轉變,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及整個社會對教育價值的重新認知。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師資培育與課程改革的協同效應”的分析。畢竟,再好的課程設計,如果沒有閤格的、有熱情的教師去落實,也隻是紙上談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更多教育工作者和傢長的思考,讓大傢更積極地參與到教育改革的討論中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作為傢長,我們也可以為孩子的本土教育盡一份力,比如多帶孩子去認識颱灣的廟宇、老街,去聽老人講古早的故事,去品嘗在地美食。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課程,更是關於如何培養一個真正理解並熱愛自己土地的孩子,這種教育的深度和廣度,讓我深受觸動。
评分我尤其對書中對於“在地文化元素如何融入中小學課程”這一章節感到印象深刻。我有一個外甥女,她在讀小學,每次跟我聊天,都會提到學校裏新學的關於某個地方的廟宇曆史、或是某個傳統節日的由來,甚至是一些颱灣特有的植物和動物。這讓我覺得,現在的教育體係,確實在努力地把“在地”的東西帶進課堂,讓孩子們不再隻認識遙遠的歐洲曆史,也能瞭解身邊發生的故事。這本書裏,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這方麵的具體做法和成功案例。比如,學校是否能夠與當地的文史工作者閤作?是否能夠設計齣讓學生走齣教室,實際走訪田野的課程?或者,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比如虛擬實境,來呈現颱灣的曆史遺跡和自然風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議,讓“本土教育”不再隻是課本上的幾個章節,而是真正活在孩子們的生活裏,成為他們成長的一部分,讓他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産生更深切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說實話,這本書拿到手之後,我最先翻閱的部分,反而是那些我不太熟悉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因為我自己並非教育領域的專業人士,平時也隻是從一般民眾的角度去關注教育議題。所以,當看到書中運用瞭一些學術性的詞匯和分析模型時,我一開始有點怯步,覺得是不是有點過於專業瞭。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在闡述這些理論時,都盡量結閤瞭颱灣教育改革的實際案例,這讓我能夠逐漸跟上思路。比如,書中對“課程改革中的在地性認同建構”的探討,就讓我思考,我們常常說的“本土”到底包含瞭什麼?是曆史傳統?是地方方言?還是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念?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比較係統性的視角,去審視這些問題,並且嘗試去解釋,為什麼這樣的課程改革是必要的,以及它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雖然有些部分我可能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理解,但總體來說,這本書讓我對“本土教育課程改革”有瞭更具結構性的認識,不再是零散的感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