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數位讀國學:用數據探索製作教案,用思辨引導深度討論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超數位讀國學:用數據探索製作教案,用思辨引導深度討論


著者 邱詩雯
齣版者 五南
翻譯者
齣版日期 出版日期:2022/03/25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錶於2024-11-14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從國學入門,結合數位方法,設計六大主題課程。
  利用深度討論引導思辨,同步深化數位思維與人文素養。

  數位與人文如何跨領域對話?人文背景的師生該如何培養數位思維的觸角?數位與人文不是對立二元的兩端,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數位人文成為新興的研究領域,開啟我們的無限想像。這本書應用學習鷹架,從文史哲案例入門,結合數位方法,逐步引領讀者理解電腦運算文本的規則。同時伴隨六大主題,提供深度討論問題,深化人文素養教學內容。本書為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亮點成果,希望能夠拋磚引玉,邀集更多同好一起探索數位人文觀看世界之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詩雯


  臺北人。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曾先後服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並於國內外期刊、研討會發表論文研究數十種。獲得科技部獎勵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助、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獎勵、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年輕學者論文獎。研究興趣為數位人文、史記、華語文教學,希望能持續探討數位科技對於人文研究和教學的侷限與極限。
超數位讀國學:用數據探索製作教案,用思辨引導深度討論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前 言
使用指南
致謝與分享

第一章 誰是孔子繼承人?
思辨主題:數位世界與現實生活中的同名異實?

第二章 最遙遠的距離:孔子因材施教與孔廟策展任務
思辨主題:媒體敘事的角度如何影響讀者

第三章 下筆的慣性:《史記》與《紅樓夢》續書
思辨主題:寫作風格可能被量化計算嗎?

第四章 人物關係與情節分析
思辨主題:電腦「遠讀」的利與弊

第五章 古人的社交世界:《世說新語》與北宋六家
思辨主題:人際網路的疏與密

第六章 文學流派在哪裡?
思辨主題:人際網路怎麼經營?

結 語

 

圖書序言

前言

  ◎數位與人文的對話


  生而為人,我們必須擁有以人性為本的人文精神。身處在網際網路盛行的時代,我們也不能自絕於科技之外。數位跟人文之間有許多值得對話的空間,科技的發展源自於人性的需求,而人文學科的學習者身處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也必須理解數位邏輯。

  這樣的說法並非是指人文學生要比理工學生會寫程式,而是最少要懂得數位世界基礎的原理原則。就像如果您想到遠方,您可以不會製造汽車,但您不能不會駕車,並且要懂得自助加油、水箱加水、輪胎打氣等基礎機械常識。世界已經走向數位世代,人文學科應該要跟著往前進。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說的數位世代並不等於電腦工程的世界。數位世代有精細邏輯分工,注重跨領域團隊合作,仍舊如同我們熟悉的一般,充滿著形形色色的各行各業,有些顛覆我們對於過去的想像。舉Google 語音辨識系統為例,想像一下,這樣的系統需要哪些專業的分工呢?首先,它需要有電腦收音的專家,當我們說話時,它必須被完整有效的收音,而不被雜訊干擾。其次,還需要有精通語言學的專家,透過專家分析語言特性與語法結構,如此一來才能夠正確地辨識出想要表達的語言,當然還需要軟體程式的專家,這樣辨識出來的語言文字才能夠跨平臺的使用。最後,還需要市場分析專家,這樣才能不斷根據使用者經驗,優化系統,提高產值。

  上述的這幾種專家,是由不同學科養成的人才。然而在他們進入工作的職場之時,他們都是進入科技公司的研發部門。日常的工作情境,除了專精於自己的專業項目外,還必須跨團隊的合作,最後才能產出完美的產品。在這個例子中,語言學還有市場分析專家其實都是傳統人文領域的人才,如果他們不具備有數位知識與電腦邏輯,那麼在跨領域團隊合作時,就很難和其他非人文領域的同事有效溝通。當專業無法有效表達,就沒有辦法突顯這項專業領域在數位時代的價值。反過來說,儘管您的專業是屬於傳統的人文學科,但是只要您懂得數位知識與電腦邏輯的基本概念,在數位時代更會無往不利。

  ◎從人文到數位的「學習鷹架」

  我們知道跨領域是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但是這個疊加的過程並不是只要把自己專業的一,加上對方的專業的一就可以順利相加,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嫁接到對方專業的觸角。由於我們在中學就走向分類組教育,因此跨領域觸角的養成有其難度,人文領域的學生該如何養成數位相關的觸角,仰賴有效的學習鷹架。

  但是這樣的學習鷹架並不容易,我們知道人文領域的學生看到數學和電腦語言,常覺得像是有字天書。如何讓他們跳脫過往不愉快的學習經驗,無痛進入到數位世界,逐步養成電腦運算邏輯的概念?或許我們可以從人文領域偏愛的文史哲文本作品入門。

  這本書就是以文史哲作品入門,試著結合數位方法的六個主題,包括:誰是孔子繼承人、孔廟策展任務、下筆的慣性、人物關係與情節分析、古人的社交世界、文派詩派在哪裡。討論的主要文本皆是大家熟悉的作品,包括《論語》、《孟子》、《史記》、《世說新語》、《紅樓夢》、桐城派等,以傳統國學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來看,《論語》、《孟子》談思想,應該編入子部,但是被提升到經典的經部;《史記》是歷史書,屬於史部,同時也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世說新語》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屬於子部,也善用對照、比喻等文學技巧,擁有許多人物形象生動的篇章;而《紅樓夢》是家喻戶曉的古典小說經典巨著,和清代桐城派的文人別集同屬於集部。因此,本書舉例的文本大致可以對應國學四分法的經史子集四類,因此命名為《超數位讀國學》。

  ◎數位人文「遠讀」的觀看之道

  數位人文是結合數位科技與人文研究的新興學科,它不僅僅只是透過電腦加快人文研究的速度,而是由於新工具的產生,讓您用新視角思考問題。舉例來說,過去的人文研究,很像是傳統中醫,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進,歸納出一套望、聞、問、切的疾病判讀方法。然而數位人文的研究法,就好像西醫進入中國時,帶來了很多新的疾病檢測與治病工具。中、西醫二者之間並不存在所謂的優劣問題,重點是遇到的疾病適用於什麼樣的工具檢測,然後用什麼樣的方法去醫治他。同樣地,過去我們發展出一套對於文學文本的閱讀理解方法,但是,當我們因為科技的發展擁有新的工具,在加入新工具之後,是不是能夠檢測出更精細的疾病?或者用更適合的方式進行治療呢?

  數位新工具和傳統閱讀方法也像是望遠鏡與放大鏡之間的關係。在取得望遠鏡之前,我們要看一棵樹的生長狀況,除了丈量它的長、寬、高之外,可能會使用放大鏡去觀察它樹幹上的年輪,藉此判別這棵樹的年紀。甚至可能再拿顯微鏡去檢測依附在樹皮上的黴菌,判別其種類是否會造成這棵樹產生疾病。如果我們使用望遠鏡,我們可以試著從一個很遠的距離來看這一棵樹,也許我們會發現這棵樹存在森林中的位置,觀察地勢高低、其他植物與它的關係。而如果我們使用更高倍率的望遠鏡,用一個更遙遠的距離來看這一棵樹,也許我們會發現這座森林上方因為有很好的光合作用,產生了許多的氧氣,導致大氣層中所呈現的狀態與密布建築的都會區上方不同。如此看來,顯微鏡、放大鏡這些工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普通望遠鏡、高倍率望遠鏡能夠用不同的距離來發現新問題,所以也具有不可或缺的理由。因此,如果我們能夠整合這些工具,一起來觀看這棵樹的生長,是不是能夠比原本的方法更有幫助?

  上述的概念,就是數位人文學的「遠讀」。「遠讀」就像是從很遠的距離去觀看文本,我們可以把類似大數據的大量文本,透過電腦科學的運算、統計、分類、串聯、分析,我們可能會更了解這些資料,同時可能也會發現新問題。而「遠讀」不必也不能完全取代文本細讀分析,就如同我們不會因為擁有望遠鏡,就認為不再需要放大鏡和顯微鏡。不同的狀況適用不同的工具,完全得相機行事,因時制宜。

  這本書主要試著使用數位人文工具,從「遠讀」的距離來觀察國學文本。我聚焦舉出數位工具如何與國學文本結合的案例,除了推展閱讀新視野,同時也想藉此反思新工具可能的侷限。而通過遠讀國學思考數位化的問題,正是數位邏輯學習鷹架所在。

  ◎人文素養的它山之石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意思指別座山的石頭,可以拿來磨治玉石。透過數位人文的遠讀觀看,不只是初窺數位世界的入門方法,更是能深化人文素養教學的方法。

  在工業4.0、大數據、AI 人工智能當道的時刻,過去機械式的認知與技能教學,已有很大的部分會被電腦取代。而在這樣的趨勢中,語文教學應該更回歸到人文教育的本質,強調人文價值與精神。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報章媒體談到在科技當道的時代,人文學系訓練出的人才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人物。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不論是中學課程或是大學語文相關課程,都有調整或者是改革的聲浪。既然人文學系訓練的人才是重要的,但是人文課程又被大家覺得應該要改革,那這中間的落差究竟是什麼呢?如何經典轉化與經世致用是人文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對的問題。

  以文學流派為例,過去我們常常會在教學的時候,希望學生記憶文學史上的一些重要流派,強化國學文史素養,這屬於認知的教學目標。接著,教師可能還會強調這些文學流派中的作家,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形成共識,希望學生能夠還原歷史現場,設身處地的感受問題。並且透過教師賞析作品,讓學生感受到作品所要闡發的旨趣。這過程則接近情意的教學目標。而在技能目標方面,我們會希望透過文學流派作品的風格,讓學生掌握其寫作特色,應用在自己的寫作表達之中。這樣的分項目標雖然完整,但是其實存在著體與用的落差。

  記住文學流派的細節,不如學會如何查到正確資料。在歷史現場體驗作家心境,不如透過作品思考當下的相似情境。寫作表達與其模仿作家技巧,不如致力於據理力說的思辨表達。

  因此,教學者應該換位思考,站在學生們的立場去想,學習所謂的文學流派有什麼樣的用處?這本書就是透過六大主題的案例,來強化體與用的連結。透過電腦清洗數據、數據繪圖,畫出文派的傳播網路。用視覺化的圖像,帶領學生思考文學流派形成的方式和元素,並且分析文學流派裡人與人的關係。從圖像中思考流派的傳播是根據什麼關係才能夠得以延續。透過文學流派的例子,學生不再只是習得基礎國學知識,而是可以進一步思考,如果今天一個人想要建立一番事業,他該如何尋找夥伴、訂立宣傳策略,才能夠獲得成功並且行之久遠?這樣的案例就很容易與現實時空產生連結。而這些連結可以成為學生課堂討論的學習任務,必須在同儕間有理有據的提出觀點,所以參與討論者必須回歸到文學文本舉例論證。則在過程中,也會不自覺的加深、強化文本的閱讀與理解。

  本書的六大主題,皆是透過國學文本討論現實生活、網路世界共同面臨的議題,以深度討論的幾種提問方向設問,在每一項主題後擬定若干問題,讓教學者、讀者能夠學思並進,延伸思辨閱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誰是孔子繼承人?
 
◎思辨主題:數位世界與現實生活中的同名異實?
 
言為心聲,我手寫我口,心中所想的是否能夠有效的表達出來?當我們閱讀思想的著作,書面上的文字是否能夠有效基因定序,找到思想的繼承人呢?
 
●著作中字裡行間的基因
 
要確認孔、孟繼承關係,如同DNA 親子檢定一樣,我們可以透過分析他們著作的「基因」來論證。    
 
組字成詞、聚詞成句、聯句成段、合段成篇。著作的基因存在於文字之中,透過文字的選擇運用,我們可以推敲作者的思維脈絡。如果,我們將《論語》逐字逐句拆開,您猜最常出現的字是什麼?不同主題的文章,用字應該不同。那麼,如果我們將《孟子》這本書的用字也拆開來,它們的樣子是否和《論語》類似?在數位世界中,這就叫做詞頻,指的是一個字詞在一定範圍內出現的頻率。我們常看到的文字雲就是根據這樣運算的。越常出現的字詞,頻率越高,繪製成文字雲,高頻字詞就會越大。相反地,越不常出現的字詞,頻率越低,在文字雲中就會越小。
 
有沒有發現,為什麼我將詞頻的計算單位稱為字詞,而不是詞?因為華文的最小單位有時候是字,有時候是詞。比如「天」,一個字就可以代表「sky」的意思。但是如果我們要表達「weather」的意思,就必須用「天氣」兩個字,分開用「天」或「氣」的單字,都沒有辦法表達天氣的意思,必須「天氣」二字連用才能完整表達。華文不像拉丁語系的文字,在詞與詞中間使用空格分開,如何正確斷詞是詞頻計算的第一項難題。值得慶幸的是,有大量的資訊專家投入這項研究工作,準確率也不斷的提升,這也是為什麼今日我們使用語音辨識時,電腦越來越能夠正確判斷語句意思的原因。

超數位讀國學:用數據探索製作教案,用思辨引導深度討論 pdf 下載 epub 下載 txt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超數位讀國學:用數據探索製作教案,用思辨引導深度討論 pdf 下載 epub 下載 txt 下載 mobi 下載 2024

超數位讀國學:用數據探索製作教案,用思辨引導深度討論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4




想要找書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超數位讀國學:用數據探索製作教案,用思辨引導深度討論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