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前言(節錄)
我於一九九四年一月取得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由吳宏一老師指導。這本論文獲得臺大中文系推薦,列入文學院的《文史叢刊》,於一九九五年由臺大出版委員會出版,刊印至今已二十六年了。
我當初的計畫是分上下篇來研究典雅派詞,先處理詞學史上與之相關的重要課題,釐清一些概念,然後再從文學的角度,回歸文本,重新詮釋並評價姜吳諸家詞。希望拋開過去的成見,溫故之餘,能涵養新知,用更對應而有效的方法去詮釋,真正去體認南宋典雅派詞的美感特質之所在,確立其所創造的抒情美典。但這個計畫最終沒有完成。我讀博士班前兩年修畢選修課程後,以為可全心寫作論文,預計最多花三年時間完成上下篇。沒想到因為選擇了擔任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助理的全職工作,整個研究計畫便耽擱了。等到我利用空餘時間斷斷續續地寫完上篇的章節,距離畢業年限只剩半年多了,因此只好就此打住,下篇留待日後再處理。現在所呈現的論文,本身是完整的,不過對我來說,還是覺得有點遺憾。之後,因為離開文哲所,回臺大任教,關心的課題隨著教研環境、學問興趣而轉變,原先的設想始終沒有付諸實行,雖然偶有觸及相關課題,卻是延伸論文的觀點發揮,或補充些意見而已,對諸家詞的文本詮釋還不足夠,更遑論建構整個流派的美典了。……
這本論文出版以來,在學界頗引起一些迴響,也激發出一些正反意見,對我之後思索文體論的問題,大有裨益。當時年少,為了駁斥舊說,語氣難免激切,幸得前輩學者包容,時加勉勵,讓我學習到以更寬厚的態度面對學術,真是由衷感激。本論文所提出的詞學詮釋上的問題,及其對應的文化心理現象,仍有待更多討論,更多反思。近年來看見年輕學者研究姜吳詞、典雅派以及清代寄託說,對傳統的詮釋觀念與方法,開始以批判的態度,能「於古人之學說,具了解之同情」,是十分可喜的現象。本書雖是舊作,但我認為許多論點沒有過時,仍具參考的價值。十分感謝五南圖書公司願意重新出版,讓它可以廣泛流傳。這次重新刊印,我希望保持原貌,除了訂正錯字及引文出處,不打算更動書中的內容。這些年來各家詞集都有很好的整理,於版本源流有更詳盡的交代,遠勝於本書的附錄二〈南宋典雅派詞家詞集版本知見錄〉一文,保留的意義不大,故刪除。此外,我在撰寫論文前後發表了三篇與姜夔、張炎相關的文章,與本書頗有關聯,因此附錄中除原有的〈南宋姜吳典雅派詞家年表〉,還增加了〈張炎的詞論及其詞〉、〈論白石詞中的「情」〉和〈重探清空筆調下的白石詞情〉三文,希望能幫助讀者對白石詞情及張炎清空說有更清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