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言並立.儒義新詮:對先秦儒傢之哲學思考

德言並立.儒義新詮:對先秦儒傢之哲學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進安
圖書標籤:
  • 先秦儒傢
  • 儒傢哲學
  • 哲學史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中國哲學
  • 儒義
  • 德論
  • 文本解讀
  • 學術專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儒傢哲學是先秦顯學之一,引領風潮,對時代問題提齣文化反思與批判,試圖建立人間的理想國度。韆百年來儒者的使命感與綻放盎然生命的花朵鋪墊著我們的人生大道與方嚮,經典所蘊涵的人生哲理,上至形上之理、天人關係,下至人倫日用與生命氣象之展開,皆是儒者情懷,理性與感性的激盪,這些主題思考的關切與追問正是儒者的生命熱情之寫照。

  本書共分八編:
  1.天命、王道與正義: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儒學傳承尋覓立論根基與價值根源。
  2.經典詮釋:藉由經典詮釋演繹其中的義理內涵,開發儒學的共命慧與自證慧,以及麵對當代問題的挑戰及迴應。
  3.政治哲學:為理想的生活世界提供價值與生活方式之選擇,揭櫫政道與治道真諦。
  4.孝道實踐:檢視儒傢孝道的實踐及因應之道,成就和諧有溫度的社會。
  5.終極關懷:探索儒傢的宗教精神及宗教嚮度,為生命意義和價值提供另一思考。
  6.荀學探析:反思儒傢所欲建立的理想傢園,荀子哲學當有其貢獻及可藉鏡參照之處,在製度實踐上開齣外王之可能。
  7.易經抉微:探討《易經》的思維方式、《易傳》的性命觀、易之聖人之道以及高師懷民教授《易》學理論及體係等為儒傢建構人文世界的形上預設。
  8.臺灣儒學:詮釋臺灣儒學的意涵、旨趣及其挑戰,期待臺灣儒學的「體、用、文」之建立。

  附錄:敬附恩師羅光總主教的生命哲學的探討專文,他可稱是當代思想界的博學鴻儒,建構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融滲、理解與會通之道的傑齣哲學傢。
《儒學思想的多元展開與現代詮釋:從先秦經典到當代語境》 導言:探尋儒傢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儒傢思想,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哲學體係,曆經數韆年演變,展現齣驚人的生命力與適應性。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廣闊的視野,深入探究儒傢思想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流變、核心概念的內涵及其在當代社會語境下的新詮釋。我們不局限於單一的文本或流派,而是力求展現儒學思想體係的復雜性、內在的張力與持續的生命力。 本書將重點關注儒傢思想在以下幾個核心維度的展開: 第一部分:先秦儒學的根基與差異——奠基時代的思想光譜 本部分聚焦於儒學誕生的初始階段,即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思想傢對“仁”、“義”、“禮”、“智”、“信”等核心範疇的界定與闡發。 1. 孔子思想的實踐性與人倫關懷: 深入分析孔子如何從周禮的衰微中提煉齣“仁”作為核心的道德實踐準則。探討“剋己復禮為仁”的具體路徑,以及“君子”、“小人”的倫理分野。 考察孔子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其如何通過“因材施教”構建起早期儒傢知識分子的培養體係。 關注孔子對政治理想的描繪——“為政以德”,及其對早期政治哲學的奠基作用。 2. 孟子的性善論與政治理想的激進性: 詳細梳理孟子“性善論”的哲學論證基礎,特彆是“四端”的發現與擴充,探討其對人性本質的樂觀判斷。 剖析孟子的“仁政”理論,分析“民貴君輕”思想的社會曆史背景及其超越性。 探討孟子在麵對墨傢、楊硃等學派時的辯駁策略,展現其作為“亞聖”的理論建構能力。 3. 荀子的性惡論與後天教化的重要性: 對比孟子,係統闡述荀子的“性惡論”,分析其對社會秩序維持的必要性論證。 重點分析荀子對“禮”的定義與功能,認為“禮”是規範人心、構建社會結構的根本工具。探討“化性起僞”的教育哲學。 考察荀子對“名分”和“法度”的強調,展現其儒學中偏嚮於製度化、社會工程學的一麵。 4. 先秦儒學內部的張力與互補: 比較孔孟荀三傢在“性”、“禮”、“政治”等議題上的異同,揭示先秦儒學並非鐵闆一塊,而是一個充滿內部對話和辯論的思辨場域。 第二部分:儒學的承繼、轉化與經典化——漢宋時期的宏大敘事 本部分著眼於儒學如何從先秦的諸子百傢中脫穎而齣,成為國傢正統意識形態,並在此過程中經曆的深刻的哲學轉型。 1. 漢代“獨尊儒術”的政治哲學意涵: 分析董仲舒如何將陰陽五行學說與儒傢倫理相結閤,構建齣“天人感應”的理論框架,以維護皇權的神聖性。 考察漢代經學對經典的注釋方式,即如何通過“章句之學”來確立經典的權威地位和解釋的規範性。 2. 魏晉玄學對儒學的衝擊與反思: 探討玄學思潮(如竹林七賢、王弼、郭象)如何以“貴無”、“自然”等概念挑戰漢儒的繁瑣與僵化,迫使儒傢進行自我調適。 分析受玄學影響的儒者如何試圖重新激活儒傢思想中的“超越性”與“個體精神自由”。 3. 宋明理學的發生與“心性論”的轉嚮: 詳細考察宋代理學傢(如周敦頤、邵雍、二程、硃熹)如何迴應佛教和道教的挑戰,實現儒學的“內在化”與“本體論化”。 深入探討硃熹的“理一分殊”和“格物緻知”,解析其如何將外在的道德規範轉化為內在的宇宙本源——“理”。 比較陸九淵的“心即理”與硃熹的理學,分析心學思潮的興起,標誌著儒傢研究重心從外部世界嚮人類主體意識的迴歸。 4. 明代王陽明心學的革命性貢獻: 重點闡釋“緻良知”學說的內涵及其在實踐層麵的意義。探討“知行閤一”如何重塑瞭傳統儒傢的修身進德之道。 分析心學對個體能動性的強調,及其在特定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思想解放力量。 第三部分:儒傢思想的現代睏境與當代重構 隨著近代以來西方思想的湧入,傳統儒學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部分著眼於儒傢思想如何在近現代的社會變革中尋求自我定位和價值重建。 1. 晚清民初的“中體西用”與文化衝突: 分析儒傢在麵對“科學”、“民主”等新觀念時的防禦性姿態和適應性嘗試。 考察早期學者如何試圖在傳統倫理與現代國傢建構之間尋找平衡點。 2. 當代新儒傢的譜係與目標: 梳理熊十力、梁漱溟、馮友蘭、徐復觀、唐君毅、牟宗三等“新儒傢”代錶人物的學術脈絡。 聚焦新儒傢在本體論、知識論和實踐論上的重建努力,特彆是牟宗三先生對康德哲學的參照與對“良知坎陷論”的闡發。 探討新儒傢如何試圖在全球化背景下,為人類文明貢獻具有普適性的東方智慧。 3. 儒傢倫理在當代治理中的啓示: 探討“仁愛”、“義利之辨”、“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結構如何為現代社會治理(如企業倫理、公共道德、傢庭關係重塑)提供新的參照係。 分析儒傢思想中關於“和諧共生”和“責任倫理”的理念,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中的當代價值。 結語:走嚮未來的儒學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讀者超越對儒學的刻闆印象,認識到其思想資源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儒學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一個動態的、持續被闡釋和激活的思想傳統。通過對這一思想譜係的梳理,我們得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形成邏輯,並從中汲取智慧,以應對現代世界的復雜挑戰。本書倡導一種批判性的繼承,即在堅守儒傢核心價值的同時,以開放的姿態麵對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進安


  臺灣省雲林縣人,一九五七年生,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輔仁大學哲學係以及擔任課外活動組主任。現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教授兼人文與科學學院副院長,曾擔任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學生事務長、校發中心主任、研究所所長等職務。

  多年來從事先秦儒學、臺灣儒學、易經哲學、墨傢哲學與儒墨哲學比較等專題之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孔子之仁與墨子兼愛比較研究》、《墨傢哲學》、《儒墨哲學比較研究》、《哲學導論》、《哲學與人生》、〈墨翟與《墨子》〉(與孫中原教授、李賢中教授閤撰)等書,並發錶相關上述主題與領域之研究論文數十篇。2020年擔任中國哲學會理事長,推動哲學研究與社會推廣等活動,提供學界交流平颱,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圖書目錄

自序 (3)

第一編 天命、王道與正義 001
「天命」觀念的詮釋 002
儒傢王道思想探析 015
先秦儒傢正義觀 029

第二編 經典詮釋 045
儒學的共命慧與自證慧 046
傳統經典詮釋與現代生活 062
儒傢安身立命的意涵與當代的挑戰 079

第三編 政治哲學 095
儒傢政治哲學之分析與批判 096
儒傢政治權威閤法性之探討 113

第四編 孝道實踐 125
曾子「吾道一以貫之」之認知、體悟與實踐 126
對儒傢孝文化的哲學思考 138
文化失調與調整—從傳統孝道之實踐睏境解讀 155

第五編 終極關懷 167
儒傢的宗教性 168

第六編 荀學探析 183
荀子「明分使群」之意涵與價值 184
荀子哲學中「禮」與「法」的關係建構探究 207
荀子管理哲學研究 229

第七編 易經抉微 245
《易經》的思維方式 246
《易傳》性命觀—從儒傢觀點探析 257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探析 278
高懷民教授《易》學理論之研究 299

第八編 臺灣儒學 331
清領時期臺灣書院教育的儒學思想 332
清朝臺灣儒學中的硃子學意涵與詮釋 360
臺灣儒學的迴顧與前瞻 375

附錄 391
羅光總主教生命哲學的創化、發展與意義 392
參考文獻 417
謝辭 425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76003
  • 規格:平裝 / 436頁 / 17 x 23 x 2.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儒傢是先秦顯學之一,引領風潮,對時代問題提齣文化反思與批判,試圖建立人間的理想國度。透過經典的詮釋,演繹存在之理,構建人生哲理與彰顯生命的強度與韌性,在自然與人文的兩重世界中巍然而立而稱頂天立地,一直是儒傢形塑吾人性命個性與生命情懷的價值根源之一。韆百年來儒者的使命感與綻放盎然生命的花朵鋪墊著我們的人生大道與方嚮,經典所蘊涵的人生哲理,小自個人生命境界的淬勵與提升,大至安邦定國的治國方略,儒傢思想無不是大傳統與小傳統的活水源頭;儒傢哲學的內涵上至形上之理、天人關係,下至人倫日用、人我關係之展開,儒傢他所關注的層麵,以自我德性的陶成為同心圓之圓心,建立道德人格(君子)為起點,逐圈逐層嚮外擴散,迄及生命最後投射的終極關懷,這些主題思考的關切與追問正是儒者的生命熱情之寫照。

  就哲學史的發展而言,依時代而分,有先秦、兩漢、宋明與近現代等時期,雖然每個時期的儒學思想,有其因應時代環境與問題而有不同的見解與詮釋,但是儒學的核心價值卻是一以貫之,即是宋儒張橫渠(1020-1077)之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稱是儒學的慧命之所在。而開啟儒傢哲學之洞見,即源自孔、孟、荀三子所構建的先秦儒學,聖人體天地之心,民胞物與,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先秦儒學之精華,觸及宇宙論、人性論、倫理學與政治哲學諸多層麵問題的本質澄清、理與事的一體考察以及應用於政治事務之觀點及願景等。

  本書之內容簡述如下:第一章即先以「天命、王道與正義」為破題開始,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尋覓立論根基;繼之在第二章藉由經典詮釋演繹其中的義理內涵,開發儒學的共命慧與自證慧,以及麵對當代問題的挑戰及迴應。儒學關心生命意義以及存在之價值理念的實踐,則落在第三章「政治哲學」的議題上,為理想的生活世界提供價值與生活方式選擇。第四章即以孝道實踐為討論中心,檢視儒傢孝道的實踐及因應之道。第五章即以「終極關懷」之角度,探索儒傢的宗教精神及宗教嚮度。

  宋明之後中國民間「儒教」信仰所繼承者,概發揮及補充原始儒傢之宗教觀而續予傳承,在本質上當予澄清與辨正。吾人反思儒傢所欲建立的理想傢園,荀子恰好補足製度麵之理念與設計,荀子的哲學當有其貢獻及可藉鏡參照之處,在本書第六章即以「荀學探析」加以討論。孔子曾言「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傢》雲:「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本書的第七章以「易經抉微」為題,探討《易經》的思維方式、《易傳》的性命觀、易之聖人之道以及高師懷民教授《易》學理論及體係。第八章為臺灣儒學專題,是本人在雲科大漢學應用研究所開設「颱灣儒學專題」課程的心得論文三篇。最後為附錄,敬附恩師羅光總主教的生命哲學的探討。

  老子《道德經》六十四章曰:閤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纍土;韆裏之行。始於足下。

  今本書既成,感謝五南圖書公司楊發行人榮川之青睞,黃副總編輯惠娟之齣版規劃,吳佳怡責任編輯之費心,以及雲林科大教學卓越辦公室秀靜助理的編輯協助,還有多位可愛又可敬的雲科大同學,財金係李宮竹同學、文資係張芩瑄、王玉華、李芳瑜、蕭詩俞等數位同學熱情相挺,協助文稿之蒐集、繕打、編輯與校對,方能在最短的時間完成這本專書。在付梓前夕,特為之序並於篇末再署謝辭,以饗讀者,疏漏之處恐難避免,博雅君子,亦請指正是幸。

吳進安謹序
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
2022.1.9

用户评价

评分

這部作品最讓我感到驚豔的地方,是它在處理極為複雜的先秦哲學問題時,所展現齣來的磅礴氣勢與縝密結構。不同於一些隻注重概念梳理的學術論文,作者似乎在試圖重構一個完整的儒傢世界觀。閱讀的過程,我彷彿跟著作者一起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視野不斷開闊,能看到不同學派之間錯綜複雜的影響與迴應。尤其在對比墨傢與儒傢在「義」的理解上的歧異時,那種層層遞進的分析,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學養深度。對於颱灣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高水準的對話平颱,讓我們得以用更為成熟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們文化根源中的精華。這不隻是一本研究先秦儒傢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進行嚴謹哲學思考的典範之作。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對不隻在於它對先秦文本的考據或詮釋有多麼精確,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活化」儒學思想的視角。在當代颱灣社會,我們經常在談論傳統文化的迴歸,但往往流於口號式的宣傳。這本著作卻是實實在在地從哲學根源上,去探討儒傢思想如何建構一套自我圓滿的體係。作者在處理那些經常引起爭議的文本片段時,展現齣的那種深思熟慮的平衡感,著實令人敬佩。我特別喜歡它如何巧妙地避開瞭過度政治化的詮釋陷阱,專注於思想本身的內在邏輯。對於想要深入理解儒傢思想如何從哲學層麵支撐起一整套道德實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為紮實的基礎框架,讀完後,對許多經典段落都會有茅塞頓開之感。

评分

這本《德言並立.儒義新詮:對先秦儒傢之哲學思考》真是讓人拍案叫絕,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儒傢思想的理解又上瞭一個層樓。作者的筆觸細膩,對比瞭不同學派的觀點,那種對比之精妙,彷彿帶領讀者走進瞭諸子百傢的辯論現場。特別是對於「德」與「言」在儒傢體係中的權重分析,跳脫瞭傳統二元對立的框架,提齣瞭許多獨到見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釋中融入當代哲學視角,讓古老的智慧煥發齣新的光彩,這對於習慣現代思維的颱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及時雨。書中對於「義」的詮釋,更是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人感受到儒傢倫理的實踐性。整本書的結構清晰,論證嚴謹,讀起來雖然需要投入相當的心力,但那種獲得新知的喜悅是無可替代的,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東方哲學有興趣的朋友,尤其是那些不滿足於教科書錶麵論述的讀者。

评分

說真的,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還擔心會不會太過學術化,畢竟先秦儒傢這塊領域的書,有些真的看得我頭昏眼花。但這本《德言並立.儒義新詮》的文字風格,坦白講,相當有親和力,雖然內容深度絕對是頂尖的,但行文間卻處處可見作者試圖「對話」讀者的用心。那種將繁複的經文解釋梳理得條理分明,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在身邊引導,讓你不會在浩瀚的文本中迷失方嚮。特別是對於「仁」與「禮」的相互關聯性的剖析,作者不是簡單地羅列,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動力學的變化,這纔是真正高明的做法。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漫步,每一次轉摺都能發現新的風景,讓人不禁思考,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如何能更貼近那份純粹的儒傢精神。

评分

坦白說,我會對這本《德言並立.儒義新詮》產生如此高的評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成功地「去魅」瞭某些被神化的儒傢概念。作者的論述風格充滿瞭批判性的思辨,他沒有將先秦諸子視為不可侵犯的聖人,而是將他們還原為在特定歷史情境下進行艱難哲學探索的思想傢。這種現代性的解讀,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快速變動社會中的人來說,非常有啟發性。它讓我們意識到,儒學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套充滿張力與辯證的思考體係。書中對各種概念的釐清,如「修身」如何與「治國」產生連動,其論證路徑之清晰,讓過去我心中許多模糊不清的點瞬間變得銳利起來。這是一本能夠真正「訓練」讀者思辨能力的優質學術著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