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綱(2版)

中國近代史綱(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大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近代史
  • 曆史
  • 中國曆史
  • 教材
  • 史綱
  • 通史
  • 2版
  • 高等教育
  • 曆史學習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歷史,是由各種時空背景與文化交錯融閤的結果。一個事件的發生必然有跡可循,同時,我們也可見其對後世所帶來的影響。

  本書收錄自明末至晚清的各項歷史大事,從內政到外患、從西方列強到周邊東方國傢。作者透過視角的轉換,詳盡的將前朝的衰退、戰亂的興起及後世的建立以環環相扣的方式,完整呈現每個歷史事件的樣貌。

  此書不僅可供教學之用,也可作為課外閱覽讀物。書前附上明、清兩代紀年略錶,書末亦整理中國近代重要條約錶及中國近代大事錶,以便查考。
 
《近代中國的變革與演繹:一部宏觀的歷史畫捲》 本書簡介: 這部著作旨在為讀者描繪一幅波瀾壯闊、層次豐富的近代中國歷史長捲。我們將目光聚焦於一個關鍵的轉摺時期——從傳統帝製社會的瓦解,到現代國傢建構的艱難探索,直至最終邁嚮二十世紀中期歷史進程的複雜過程。本書摒棄瞭僅以單一線索梳理事件的傳統敘事方式,而是力求在宏觀的歷史脈絡中,深入剖析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的內在動力、外部衝擊,以及不同社會群體在劇變中的掙紮與抉擇。 全書結構嚴謹,脈絡清晰,分為若乾關鍵階段進行深入闡述,但其核心關切始終圍繞著「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探討中國如何在巨大的內憂外患中,尋求自我救贖與現代化之路。 第一部分:傳統的解構與邊界的重塑(約1750s – 1860s) 本部分追溯瞭中國在步入近代前夜的社會經濟結構與思想文化狀態。我們首先探討瞭清代「盛世」的內在張力,特別是乾隆中後期社會矛盾的纍積,為後來的動盪埋下瞭伏筆。這不僅是人口壓力與資源枯竭的體現,更是國傢治理能力在麵對龐大體量時所遭遇的結構性睏境。 隨後,本書詳細分析瞭西方工業革命的衝擊如何首先以非直接的方式,通過貿易失衡和價值體係的衝撞,悄然侵蝕著中國的自給自足體係。鴉片戰爭的爆發,標誌著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根本性轉變。我們不僅分析瞭戰敗的軍事與政治原因,更著重探討瞭戰爭如何開啟瞭中國近代歷史的「百年屈辱」敘事,迫使精英階層開始重新審視「天朝上國」的自我認知。 此階段的重點在於「危機的意識化」。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被視為內生性社會危機的極端錶現,它幾乎動搖瞭清王朝的統治根基,其思想資源、組織動員方式,以及最終的失敗,為後續的地方實力派興起和中央權力的分散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第二部分:師法與抗爭:自強與維新的麯摺道路(約1860s – 1895) 進入洋務時期,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精英階層在麵對「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所採取的初步應對策略。洋務運動不僅僅是引進槍炮技術的錶層現象,它代錶著一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實用主義轉嚮。我們細緻分析瞭洋務派的派係差異、中央與地方(如湘淮集團)的協作與製衡,以及在軍工、民用企業創辦過程中遇到的資金、人纔、官僚體製的層層阻礙。 然而,洋務運動的局限性在於其未能觸及政治製度和教育體係的核心。甲午戰爭的慘敗,如同一記驚雷,徹底粉碎瞭依靠技術引進即可實現國傢強盛的幻想。本書對甲午戰役的剖析,不僅限於戰術層麵,更著重於清朝體製僵化與日本明治維新所代錶的體製活力的鮮明對比。 戰爭的結果直接催生瞭更為激進的變革訴求。本書接著闡述瞭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知識分子如何從「器物」層麵轉嚮「製度」層麵的呼籲,百日維新的短暫光芒及其迅速熄滅,揭示瞭守舊勢力在維護既有權力結構上的頑固性。 第三部分:革命的醞釀與社會的全麵轉型(約1895 – 1911) 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救亡圖存的思路由精英階層嚮下滲透至更廣泛的社會階層,特別是新興的知識分子和海外留學生群體。本書著重分析瞭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人如何整閤天地會、會黨等民間力量,並吸收西方共和思想,構建起一套係統性的革命綱領。 此階段的分析著重於思想與社會的交織:清末預備立憲的虛偽性如何最終激化瞭矛盾;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現代思潮如何改造瞭傳統的士大夫群體;以及新式軍隊(如北洋新軍)的建立,如何客觀上為推翻帝製提供瞭必要的軍事骨幹。庚子國變後,清政府試圖以「新政」來挽救統治的努力,在本書看來,是其加速自身滅亡的最後嘗試。 辛亥革命的爆發,被視為長期積蓄矛盾的總爆發。本書探討瞭革命的複雜性,它既是精英推動的政治訴求,也是底層對苛政與國傢無能的集體反抗。 第四部分:共和的失序與軍閥時代的碎片化統治(約1912 – 1928) 推翻帝製並未帶來即時的穩定。本書詳盡分析瞭中華民國建立初期的睏境:中央權威的真空、地方勢力的崛起、民主憲政理念在缺乏堅實社會基礎上的脆弱性。袁世凱試圖重建中央集權的嘗試,以及其復闢帝製的失敗,標誌著威權政治的徹底解體。 軍閥時代的到來,被視為國傢權力碎片化的結果。本書對這一時期的描述,超越瞭簡單的「混戰」標籤,而是深入考察瞭不同軍閥集團(如北洋係、西南係、直係、奉係)的經濟基礎、地域依託及其與帝國主義列強的複雜關係。同時,我們也關注瞭在碎片化統治下,文化、教育和民族工業在特定區域(如上海、天津)的麯摺發展。 五四運動被視為一次思想和文化上的「總清算」。它標誌著知識分子群體從政治改革轉嚮對國民性改造的深刻自省,並促使馬剋思主義等新的意識形態開始獲得重要地位。 第五部分:國民革命與國傢統一的再建構(約1924 – 1937)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國民黨的崛起與北伐戰爭。國民革命的成功,在於其成功地將反帝、反封建的訴求與建立現代化軍事和政治組織結閤起來。我們仔細梳理瞭國共兩黨的閤作與分裂過程,探討瞭孫中山「聯俄容共」策略的歷史背景及其最終破裂的深層原因。 北伐戰爭的勝利,標誌著中國在形式上完成瞭統一,並初步建立瞭以南京為中心的現代官僚體製。然而,本書強調,這種統一的基礎是脆弱的,它建立在地方勢力妥協的基礎之上,且麵臨著來自內部(如各地軍閥殘餘、地方士紳)和外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的巨大壓力。 本書以抗日戰爭爆發前夜中國麵臨的內外挑戰作結,為讀者理解隨後抗戰的艱巨性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悲壯性,提供瞭堅實的歷史基礎和深刻的分析視角。 本書特點: 本書的敘事風格力求平衡,既有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宏觀把握,也注重對文化思潮、社會結構變遷的細膩描摹。它試圖揭示近代中國在麵對世界潮流衝擊時,其傳統與現代、抵抗與順應之間的持續張力,從而為理解當代中國的歷史基因提供一個全麵、多維度的視角。全書嚴謹的史料運用,確保瞭論證的可靠性與歷史的厚重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大受(1920~2001)


  江西省宜黃縣人。他是著名史學傢,曾任臺灣中興大學、臺灣大學、輔仁人學、中國文化大學;香港遠東學院、美國費城田莆大學等任教五十多年。

  主要著作:
  《臺灣史要略》、《中國通史》、《中國現代史論集》、《中國上古史論集》、《中國近代史論集》、《中國近古史論集》、《中外關係史論集》,以及《中國近代史》(上中下三冊)、《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共九冊)等,並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
 

圖書目錄

前言 (3)

第一章 引言 001

第二章 中西接觸與中國近代化的遲誤 005

第一節 近代史的序幕 006
第二節 基督教的東來 009
第三節 中國近代化的遲誤 012

第三章 明的衰亡與清的興起 017
第一節 晚明的政治與流寇 018
第二節 後金汗國的建立 020
第三節 明朝覆亡與清室入主 023

第四章 民族革命的抗清運動 027
第一節 南明諸王與三藩的抗清 028
第二節 鄭氏的抗清 032
第三節 抗清運動的不停 036

第五章 清朝的盛極而衰 043
第一節 清朝對內部的統治 044
第二節 清朝對邊疆的經營與海外的發展 048
第三節 清代的製度與社會經濟 054
第四節 乾嘉的由盛而衰 058

第六章 俄國東侵與清初的中外貿易 065
第一節 俄國東侵與尼布楚條約 066
第二節 俄國侵略範圍的擴大 069
第三節 外商紛紛來華 072
第四節 清初的中外貿易 074

第七章 中英鴉片戰爭 079
第一節 英使與商務監督的來華 080
第二節 禁煙問題的發生 082
第三節 不名譽的戰爭 085
第四節 萬年和約及其影響 088

第八章 英法聯軍 091
第一節 英法對中國的衝突 092
第二節 修約戰爭與天津條約 096
第三節 換約戰爭與北京條約 100

第九章 俄國的侵略東北 109
第一節 俄國垂涎東北 110
第二節 俄國再度東侵 112
第三節 璦琿條約 115
第四節 天津條約 118
第五節 北京條約 121

第十章 太平天國與撚亂 125
第一節 大變亂的原因 126
第二節 太平天國的興起 128
第三節 太平天國的敗滅 131
第四節 撚亂的起滅 135

第十一章 迴亂與俄侵西北 139
第一節 雲南與西北的迴亂 140
第二節 俄侵西北藩屬與邊地 144
第三節 俄佔伊犁的交涉 147
第四節 伊犁條約的重訂 152

第十二章 晚清的政局 157
第一節 道鹹間的內政 158
第二節 同治朝的轉危為安 160
第三節 兩宮的垂簾聽政 162

第十三章 邊藩的侵削 167
第一節 法浸越南 168
第二節 中法越南戰爭 171
第三節 馬嘉理案與英侵緬甸 174
第四節 西南邊藩的喪失 178

第十四章 自強運動 181
第一節 從海防到洋務 182
第二節 自強運動的成績 185
第三節 海防建設與西學介紹 190
第四節 自強運動的阻力 195

第十五章 中日交涉與甲午戰爭 199
第一節 中日的訂約與遣使 200
第二節 日侵臺灣與吞併琉球 202
第三節 朝鮮問題的發生 204
第四節 日本挑動戰爭 207
第五節 馬關和約的損失 210

第十六章 列強在中國的角逐 215
第一節 中俄密約的簽訂 216
第二節 從列強角逐到門戶開放 218
第三節 列強在中國的權利 222

第十七章 維新運動與自立軍的奮起 229
第一節 中日戰爭前後的政局 230
第二節 變法思想的疊起 232
第三節 百日維新與戊戌政變 235
第四節 自立軍的奮起 238

第十八章 排外與八國聯軍 243
第一節 排外與仇教 244
第二節 義和團事變 248
第三節 辛醜和約 250

第十九章 邊疆新危機 253
第一節 俄國強佔東三省 254
第二節 東三省的撤兵交涉 256
第三節 日俄閤侵東三省 259
第四節 外濛的危機 263
第五節 西藏的危機 266

第二十章 清末的政局經濟社會與教育 269
第一節 光緒朝晚期的變法與立憲 270
第二節 宣統朝的政局與清帝退位 273
第三節 清代與清末的經濟 276
第四節 清末的社會 280
第五節 清未的教育 283

中國近代重要條約錶 289
中國近代大事錶 297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225575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筆者於四川省成都市東方文化月刊,刊有「論國史之編纂」一文,力主分工閤作,彙編「圖史長編」,並為適應不同人士,另編數種節本簡編。

  三十餘年來,筆者在中華民國復興基地—臺灣,擔任大學教授,講授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等課程,達三百數十遍,曾對中國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三書,擬編撰分量較多各數百萬言者,以供教師參考或學子研究之用。二十七、八年前,已完成中國近代史三冊,一百八十萬言。惟當時參考資料不足,有待改進之處不少,擬他日重加編撰。中國史、中國現代史,已搜集資料甚多,尚未編撰完成。

  至節本簡編,則有多種問世,其以供大學生為教本者,有中國史綱五、六十萬言(即將完成),中國近代史綱二十餘萬言,中國現代史綱三十餘萬言。以供大專學生為教本者,有中國史要略、中國近代史要略、中國現代史要略,各二十萬言上下。以供專科學生為教本者,有中國史綱要、中國近代史綱要、中國現代史綱要;各十二萬言上下。以供高中、高職學生升學考試或普考丙種特考者,有中國史大綱、中國近代史大綱、世界史大綱,各約九萬言上下。各書程度有深淺,內容有繁簡,使教者學者均可量力適時而選用。

  另有以評論要事為主者曰論綱,以說故事方式透徹敘述要事為主者曰講話或史話,亦各有三書,以供專傢研究或一般閱覽之用。

  筆者所以不憚心力,從事上項各類方式,以編撰三種中國史籍,旨在推廣國史教育,冀能發揚民族精神,認識中華文化,重振中華雄風。

  本書為中國近代史綱,可供大學教本之用,自明末迄於晚清,究其本源,搜其細微,取材務求廣博,行文務求簡約,俾得綱舉目張,收精確簡明之效。既可供為教學,亦可用於閱覽。書前附明、清兩代紀年略錶,書末收中國近代重要條約錶及中國近代大事錶,以便查考。

  筆者所參考書籍,詳見臺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齣版之拙編中國近代史下冊之「參考及引用書目」。時賢諸書,亦用以比勘。謹於此嚮原編著者緻謝。

  本書於民國四十九年完成,曾印行問世。近復加以修訂,以應各方需要。內容如有不周之處,敬希 學人君子,指正是幸。

黃大受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十六日於臺北市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中國近代史綱(2版)》的過程,就像是走進一座規劃得極為工整的古典園林,每一處景點都有其明確的歷史依託和清晰的邏輯線索,但坦白說,少瞭那麼一絲「野趣」與「人味」。我指的是,史學的魅力往往在於那些歷史人物在關鍵時刻的掙紮、情感的波動,以及那些非主流或邊緣群體的聲音。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顯得過於強調自上而下的政治決策與重大事件的因果推演,儘管這對於建立穩固的年代框架至關重要,但對於一個追求深度理解的讀者來說,卻顯得有些單薄。我特別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社會生活史、文化思潮變遷的細膩描摹,例如當時知識分子在麵對新舊思想衝擊時的內心拉扯,或是普通百姓在社會劇變中的真實處境。如果能多一些田野式的考掘,而非僅僅聚焦於宮廷與黨派鬥爭,這部「史綱」的立體感和感染力或許會大大提升。

评分

從一個長年關注兩岸論述差異的讀者角度來看,這本《中國近代史綱(2版)》在處理敏感議題時的處理方式,總讓我覺得它像是在走鋼索,小心翼翼地平衡著各方壓力,最終呈現齣來的論述,雖然錶麵上無懈可擊,但在關鍵的意識形態分歧點上,卻顯得有點「四平八穩」得過火瞭。近代史的定義本身就是一場論述權力的爭奪戰,不同的歷史詮釋直接影響著當代政治的閤法性基礎。我真正期待的是,在如此宏大的史綱中,作者能否更坦然地麵對那些充滿爭議、尚未有定論的歷史事件,例如某些條約的簽訂動機,或是特定人物的歷史評價。比起給齣一個「標準答案」,我更欣賞那種敢於呈現歷史證據的複雜性、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的學術勇氣。這本書在這一塊,似乎保守瞭些。

评分

說實在話,一本被稱為「綱要」的書,自然肩負著勾勒全貌的重任,而這本《中國近代史綱(2版)》在這方麵無疑是稱職的,它提供瞭一個紮實的時間軸和關鍵節點的概覽。但歷史的魅力,有時恰恰來自於那些被「綱要」略過的細枝末節,那些「非主流」的歷史敘事。對於我們身處於民主化進程中的社會來說,近代史的學習,核心關乎於現代性是如何建構的,以及自由、民主、民族自決這些概念是如何在與帝國主義和傳統專製體製的拉扯中,緩慢地在東亞生根發芽的。我希望這本書在闡述「救亡圖存」的宏大主題時,能更深入地剖析這些現代性價值在不同社會(特別是颱灣)的異質性發展路徑。若能跳脫齣單一的民族國傢史觀,納入更寬廣的東亞近代化比較視野,這部史綱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都會更上一層樓。

评分

相較於其他同樣主題的著作,這本《中國近代史綱(2版)》在史料的廣泛運用上確實下瞭苦功,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我們颱灣讀者在接觸這類大陸學術齣版品時,往往會遇到一個隱性的門檻,那就是對於特定「話語體係」的熟悉度與接受度。書中大量引用的術語、標籤化的歷史定位,雖然在學術界有其內在的邏輯自洽性,但對於習慣於另一套史學範式的我們來說,初讀時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去進行「翻譯」和「對照」。如果能有更清晰的註釋,或是更具批判性的方法論探討,引導讀者去辨識這些敘事框架的形成過程,而不是單純地吸收其結論,那將會是一大加分。畢竟,史學不隻是纍積事實,更是理解詮釋的藝術。

评分

這本關於中國近代的書籍,光是書名《中國近代史綱(2版)》就帶著一股厚重的學術氣息,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不過,撇開我個人對史學著作的偏好不談,我必須說,這本特定的書,雖然架構宏大,但對於我們在颱灣的讀者來說,在理解和切入某些關鍵歷史轉摺點時,總覺得少瞭那麼一點「在地感」。當然,研究中國近代史,不可能完全脫離北京的敘事框架,但當我們討論到五四運動、國民政府的遷颱,乃至於後來的兩岸關係時,如果內容能夠更細膩地呈現齣當時颱灣社會的視角,或是提供更多元、更具對話性的史料,那會更貼閤我們對自身歷史脈絡的追尋。例如,書中對於抗戰時期的某些論述,若能平衡地納入戰後國民政府在颱灣的歷史記憶與論述,或許能讓讀者在接受宏觀史觀的同時,也能更清晰地定位自己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我期望看到的不僅是宏觀的「中國」故事,更是複雜互動下的多層次解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