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文學史(上冊)

中國佛教文學史(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麗華
圖書標籤:
  • 佛教文學
  • 中國佛教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宗教文學
  • 佛教文化
  • 曆史
  • 文化史
  • 古代文學
  • 中國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國文學的發展歷史淵遠流長。佛經翻譯與佛教思想,如何匯入中國文學領域中?佛教與文學的相互交流,有哪些顯著的成果?

  佛教對文學的影響深巨,在中國文學歷史的土壤上生根、開花、結果。

  本書內容包含文人創作、僧人創作、佛經文學三大範疇,以及俗麯民歌與敦煌文獻等,由十二位學有專精的學者集思廣益,閤力完成。

  閱讀此書能有係統瞭解中國佛教文學的精華與發展理路,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巨作。
 
巍巍梵音,史海揚帆:中國佛教文學宏觀畫捲(下冊) 聚焦盛唐至近現代的佛教文學演變與精粹 《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是係統梳理中國佛教文學發展脈絡的又一力作,它以前承隋唐鼎盛期的磅礴氣象為基石,深入剖析瞭自中唐以後,尤其宋、元、明、清乃至近現代以來,佛教文學如何緊密結閤時代思潮、社會變遷,不斷演化、豐富和深化的曆史進程。本書旨在為讀者描繪齣一幅宏大而細膩的佛教文學全景圖,展示其在不同曆史階段展現齣的獨特藝術魅力與深刻思想內涵。 第一部分:中晚唐的轉型與融入(約占全書篇幅的25%) 本書首先聚焦於中晚唐時期,這是一個佛教思想日趨本土化、文學形式日益世俗化的關鍵階段。 1. 禪宗文學的深化與通俗化: 中晚唐是禪宗發展成熟並深刻影響世俗文化的時期。本書將詳細探討以白話和偈頌體為主的禪宗語錄、機鋒話頭在文學層麵的價值。重點分析“青燈黃捲”的意象如何在詩歌中得以體現,以及禪宗對唐宋八大傢中部分文人的間接影響。不再拘泥於純粹的宗教教義闡述,而是轉嚮對日常生活和瞬間體悟的捕捉。 2. 密教與淨土的興盛及其文學載體: 安史之亂後,密教(唐密)雖然聲勢有所減弱,但其儀軌、密語的描述依然構成瞭特定文學主題。更重要的是,淨土宗的廣泛傳播,催生瞭大量以“稱名念佛”為核心的俗講文學和勸善文書。這些作品大量使用地方語言和通俗敘事手法,極大地拓寬瞭佛教文學的受眾基礎,為後世的白話小說積纍瞭經驗。 3. 曆史反思與文學的邊緣化: “會昌法難”對佛教文學造成瞭巨大的衝擊,許多典籍散佚,文學創作也一度陷入低榖。本書將分析在儒、釋、道三教並行與競爭的背景下,佛教文學如何在官方主流敘事中逐漸退居次要地位,轉而依附於民間信仰和士大夫的個人修持。 第二部分:宋代的重構與理學的影響(約占全書篇幅的30%) 宋代是中國文化思想的轉摺點,佛教文學也隨之進入瞭一個以“內省”和“格物”為特徵的新階段。 1. 禪宗與宋代文人的深度交融: 宋代是禪宗與士大夫結閤最為緊密的時期。本書詳盡考察瞭蘇軾、黃庭堅等大文豪對禪宗思想的吸收,以及他們如何將禪機的簡練、空靈的意境融入到詩詞創作中。討論瞭“以詩為禪,以禪為詩”的創作模式,分析瞭其在審美趣味上如何區彆於唐代的直白與熱烈。 2. 廬山白蓮宗的興起與民間信仰文學: 伴隨著社會矛盾的加劇,以白蓮宗為代錶的民間宗教運動開始抬頭。本書將分析這些運動所産生的傳單、符籙、以及早期白話化的“祖師傳”等非主流文學形式,它們體現瞭底層民眾對宗教救贖的強烈渴望,其文學手法多直接、充滿激情,與精英階層的清寂禪風形成鮮明對比。 3. 佛經翻譯與校勘的文學貢獻: 宋代對佛典的重新整理和校勘,不僅是宗教史上的大事,也對漢字語言規範産生瞭影響。本書將探討這一過程中,譯場學者如何通過對譯文的精雕細琢,展示齣漢傳佛教在詞匯選擇和句法結構上的成熟與精煉。 第三部分:元明的融閤與通俗文學的鼎盛(約占全書篇幅的30%) 元明時期,佛教文學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它成功地融入瞭戲麯、說唱和長篇白話小說等新興的市民文學載體。 1. 元麯中的佛教主題: 本書深入剖析瞭元雜劇和散麯中關於因果報應、因緣際會、齣傢解脫等主題的描寫。分析瞭劇中人物的宗教抉擇,如《西廂記》等非宗教題材中對佛理的旁滲,以及專門的“僧道戲”如何利用通俗的語言和強烈的戲劇衝突來傳播教義。 2. 明代四大奇書與佛教敘事結構: 重點論述《西遊記》的文學地位,將其置於明代佛教文學的脈絡中考察。分析其如何巧妙地將唐僧取經的宗教史實,轉化為充滿世俗趣味、展現人性掙紮與修心曆程的宏大敘事。同時,也分析瞭《金瓶梅》等小說中對佛教“色空”觀念的世俗化解讀。 3. 晚明“心學”與佛教的會通: 王陽明的心學對佛學産生瞭復雜的迴響。本書探討瞭心學思潮下,部分文人如何以“心即理”來解讀禪宗的“明心見性”,這種理論層麵的契閤如何體現在當時的詩文創作中,錶現齣一種更強調主觀能動性的文學麵貌。 第四部分:清代至近現代的迴潮與轉型(約占全書篇幅的15%) 清代及近現代,佛教文學麵臨著新的挑戰,但同時也展現齣頑強的適應能力和對現代性的探索。 1. 清代文人筆記與佛教的“再發現”: 清代筆記小說中,對佛教故事、高僧軼事的記錄空前繁榮。本書將分析這些記錄如何從傳統的“誌怪”轉嚮更具考據性或更側重趣味性的角度,例如對高僧“神通”的描述與世俗趣味的平衡。 2. 維新變法與現代佛教文學的萌芽: 19世紀末20世紀初,麵對西學東漸,太虛大師等高僧積極倡導“人間佛教”,推動佛教教育和著述現代化。本書將梳理這一時期齣現的現代化佛學論著、佛教白話期刊,分析它們如何采用現代學術的語匯和邏輯,嘗試將佛教思想推嚮科學與現代文明的對話場域。 3. 近現代翻譯文學對本土佛教文學的影響: 隨著大量印度原典和西方哲學研究的傳入,近現代佛教文學在錶達方式上受到瞭新的衝擊。作者們試圖在繼承傳統文學精華的同時,吸收西方文學的技巧,使中國佛教文學在保持其精神內核的同時,獲得瞭走嚮世界的新可能。 總結: 《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不僅是對曆史材料的簡單羅列,更是一部關於“變遷中的信仰錶達”的深度研究。它清晰地展示瞭佛教文學如何超越寺院高牆,深入民間,融入士林,並最終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尋求新的立足點,其藝術形式的豐富性和思想內涵的深刻性,構成瞭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壯麗篇章。本書將引導讀者細緻品味那些跨越韆年的梵音,體悟其在曆史長河中不滅的文學光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麗華


  一九五八年生,臺灣苗栗人,一九九二年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曾任臺大中文係教授、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佛教學會第四屆理事長、中國唐代學會第九屆理事長、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係教授兼主任。現任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係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學術專長為:中國詩學、佛教文學、東亞漢學等。

鬍素華

  一九五四年生,藥師。景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國際佛光會檀講師,二○一二年全國好人好事代錶,二○一九年全國優良藥師。二○一八年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係碩士,二○二一年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係博士候選人,二○二一年佛光大學第一屆傑齣校友,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係兼任講師。文學研究領域為早期中國佛教文學、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學。    

吳靜宜    

  臺灣臺南人,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文係兼任助理教授。學術專長為:唐宋文學、佛教文學、國文教學等。著有《惠洪「文字禪」之詩學內涵》、〈天臺宗與茶禪的關係〉、〈從寺院僧規及和尚傢風探討禪與茶的關係〉、〈清代臺人品茗風尚之源流探究兼論臺灣古典詠茶詩之內涵〉、〈黃庭堅詩歌中的茶禪生活美學〉等數篇論文。    

梁麗玲

  一九六七年生,臺灣新竹人,中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短期訪問學人,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短期訪問學人,現任銘傳大學應用中文係教授。研究領域為佛教文學、敦煌學、民間文學與文化等。主要論著有《《雜寶藏經》及其故事研究》、《《賢愚經》研究》、《漢譯佛典動物故事之研究》及相關論文數十篇。

紀誌昌

  一九七三年生,臺灣臺中人,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任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文與哲》主編,曾任該校特聘年輕學者,二○一三年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研究領域為魏晉玄學、六朝學術與文化、三教交涉等。主要著作有《兩晉佛教居士研究》、《南朝清談:論辯文化與三教交涉在南朝的發展》及相關論文二十餘篇。

許聖和

  一九七九年十月生,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現任教於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係。專攻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學術專長有《文選》學、三國學、中國文學史。發錶論文計有:《「博物思維」與六朝文學》、〈論王維邊塞詩中的虛寫與實寫〉、〈張飛「國士」形象新論〉、〈「國事孫晧」與「故事孫晧」──從《三國誌》到《高僧傳》間的觀察〉等文。

黃東陽

  齣生於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文學博士。研究以六朝、唐五代之古典小說、僧人傳記與宗教靈驗記等敘事文學作為主要範疇,考述文本中所映現的文化現象、信仰內涵,且用以觀察各文體間在發展時,彼此影響、交融的方式和跡軌;又旁及古典文論之探索,尤擅長文獻的鉤瀋及民俗的探論。師事王國良先生,現任中興大學中文係專任教授兼係主任,已發錶學術專書三本,與研究論文三十餘篇。

楊明璋

  一九七四年生,臺灣臺中人,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語言所約聘助理、明誌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現任政治大學中文係教授。學術專長為:敦煌吐魯番學、俗文學、唐代文學、佛教文學。

林仁昱

  一九六九年生,臺灣宜蘭人,中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中興大學中文係主任。以敦煌文獻與文學、佛教文學與文化、歌謠俗麯與民間風俗、傳說為主要研究領域。著有《敦煌佛教歌麯之研究》、《廿世紀初中國俗麯唱述人物》、《敦煌佛教讚歌寫本之「原生態」與應用研究》等專書及相關論文數十篇。

塗艷鞦

  一九五七年生,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現任政治大學中文係教授。研究領域為早期中國佛教思想史。

劉苑如

  一九六四年生,廣東五華人,一九八六年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曾任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訪問學者、哈佛燕京社訪問學者、傅爾布萊特資深訪問學者。現任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學術專長為:中國敘事學、佛教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化、清代輯佚與齣版、數位人文研究等。

曾堯民

  一九七六年生,臺灣高雄人,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係專案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古佛教史、明清佛教史、僧官製度等。著作有〈北朝僧官製度的遞嬗──以沙門大統為中心〉、〈中古時期的禪經觀──以大、小乘的分判為主〉等數篇論文。
 

圖書目錄

作者群簡介

推薦序── 百年文壇盛事      依空法師
主編序── 期待創造佛教文學教育的百年大業     蕭麗華

撰寫原則、撰寫方式與體例
 
第一章 緒論 (蕭麗華)
第二章 遠傳時期的佛教文學 (蕭麗華)
第三章 古譯時期的佛經文學 (鬍素華)
第四章 舊譯時期的佛經文學 (鬍素華)
第五章 魏晉居士的佛教文學 (吳靜宜)
第六章 魏晉僧人的佛教文學 (鬍素華)
第七章 南北朝的佛經文學 (梁麗玲)
第八章 南北朝佛教詩歌 (紀誌昌)
第九章 南北朝佛教駢散文 (許聖和)
第十章 六朝佛教「準小說」:感應錄 (黃東陽)
第十一章 南北朝與隋唐佛教歌詩 (楊明璋、林仁昱)
第十二章 隋唐僧傳與僧人西行文學 (塗艷鞦、劉苑如)                                                                                                                               
第十三章 唐詩與佛教 (吳靜宜)
第十四章 唐文與佛教 (曾堯民)
第十五章 唐人小說中的佛教麵貌 (黃東陽、梁麗玲)
第十六章 敦煌佛教文學 (楊明璋、林仁昱)
第十七章 唐五代詩僧與僧詩 (蕭麗華)
第十八章 唐五代僧人詩格的詩學意義 (蕭麗華)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4576050
  • 叢書係列:史傳叢書
  • 規格:平裝 / 584頁 / 17 x 23 x 2.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百年文壇盛事
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


  就讀大學時,閱讀過多位名傢撰寫的《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發達史》、《中國文學發展史》,乃至《中國文學思想史》等有關文學史的專著。初學佛時,也曾經研覽過各類《中國佛教史》的論著,從早期黃懺華的《中國佛教史》、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我的碩論指導教授、聞名國際的日本「中國佛教」研究專傢鎌田茂雄,他的晚年力作六冊的《中國佛教史》,可惜因為癌癥病逝隻寫到隋唐,來不及論述宋元以後的佛教,是中國佛教研究學術界的巨大損失!幸有佛光文化公司齣版的《中國佛教通史》十五冊,完整呈現佛教在中國的全麵發展。雖然如此,卻始終沒有一本文學與佛學關涉的「文學史」專書問世,可喜的是由佛光大學蕭麗華教授等專傢聯手著作的《中國佛教文學史》上冊,終於在今年十一月問世,委由佛光文化齣版,這是企盼已久,佛教史上百年一遇的盛事,瞭卻星雲大師多年的心願。

  星雲大師從青少年時代,在南京棲霞禪寺律學院、焦山佛學院讀書時,就非常喜好文藝,在物質條件甚差的狀況下,仍然用力於文學創作,筆耕不輟成為他終身的習慣。九十歲高齡甚至完成三百六十五冊的《星雲大師全集》,著作等身已經無法言喻他的創作勤奮與成就。我曾經在人間衛視的《悠遊人間法海》專欄節目中,導讀大師的全集,發現他的文學創作體裁非常豐富多元,舉凡詩歌、散文、小說、傳記、書牘、楹聯、日記、議論都斐然成章,大師可稱為佛教界的資深「文青」。

  大師除瞭自己勤於寫作之外,也鼓勵弟子們寫文章,創造因緣讓弟子去撰寫專書,例如給佛光文化公司社長滿觀法師假期,完成《我從世間來》的長篇小說;讓人間福報社長妙熙法師到印度參禮佛陀聖蹟,效法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寫下《行腳印度》的遊記文學,文筆皆清新可喜。他經常對我說:「你是學文學的,應該要用一支妙筆把文學的感人美妙、哲學的理性睿智、佛學的精深思想,三者結閤寫齣文章傳世。」可惜我一嚮疏懶的性格,辜負瞭他的期許,在他的鞭策下,勉強塗鴉寫瞭既不學術、也不通俗的《不隻中國文學傢》的戲作。

  大師說他人生有三件幸運的事,其中之一就是喜好文學,並且能和藝文界的人士互動往來,例如柏楊、司馬中原、餘光中、瘂弦、黃春明、莫言、林清玄等名傢。他說自己一生的自學過程中,深受文學的陶冶,並以文學寫就自己的人生。所以他對文化人士非常的敬重,極力推動各類的文學會議、藝文雅集。佛光山開山二十週年慶,舉辦第一屆「佛光文學獎」,禮請餘光中和瘂弦兩位先生為新詩評選人;二○○八年以一筆字義賣所得,成立「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其中特別設立「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項目,迄今已經十一屆,給優秀的作傢有揮灑的空間。他聽說大陸武漢大學的吳光正教授要撰寫包含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的《中國宗教文學史》钜著時,馬上要佛光山朝山會舘準備房間,提供一切資源,讓吳教授安心寫作長達一年。當南開大學的佛教文學研究大傢孫昌武教授來山訪問時,他滿心喜悅的接待,熱切地和孫教授討論「佛教文學」的可能發展性。

  為瞭讓社會人士能夠輕鬆地閱讀佛教的三藏經典,大師命人將大藏經重新加以分段標點、校勘注釋,編纂《佛光大藏經》十六藏。其中開歷史之先河,別設《藝文藏》一類,將中國文學和佛學相關的作品編纂成藏。換言之,《藝文藏》就是「佛教文學」的彙編資料,並責成我去主編。我們將魏晉南北朝詩文、全唐詩、全唐文,乃至宋、元、遼、金、明、清各代詩文中,關係佛教思想的篇章都給予集錄起來,僅僅全唐詩就搜輯有三三六五首、充滿佛學意趣的詩篇,高達三十六餘萬字。二○一五年我因為罹患癌癥,加以視網膜剝離的眼疾,不得不辭去編藏的工作,將九百多萬字的《藝文藏》初稿交給後續的工作人員。《藝文藏》若能完成,勢必創新佛教大藏經的體製,為未來佛教文學的研究提供寶貴的典籍素材。

  蕭麗華教授是我非常敬佩的「佛教文學」研究專傢,閱讀過他幾本唐代詩學和佛學的大作,心儀已久。二○○七年南華大學主辦「佛學與人文學方法學術研討會」,蕭教授發錶有關建構中國佛教文學史的論文,我當時在南華文學係任教,並且擔任執行董事,躬逢勝會去聆聽蕭老師的精闢論述,宛如看到「佛教文學」破蟄而齣、嚮上一著的一道曙光。二○二一年,當全人類籠罩在世紀瘟疫之中,經過韆年的等待,《中國佛教文學史》上冊終於要齣版瞭,佛教迎來文學的饗宴,以酥酡妙供,讓人人都能飽參禪悅法喜!

主編序

期待創造佛教文學教育的百年大業
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係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 蕭麗華


  二○○七年在臺灣南華大學主辦的「佛學與人文學方法學術研討會」中,我首度提齣〈中國佛教文學史建構方法芻議〉一文的發錶,期待能藉著研討會呼朋引伴,結閤國內同好一起來完成《中國佛教文學史》的建構。雖然因緣始終不成熟,那一年我卻有幸瞻仰依空法師慈顏,種下善因好緣,原來我的夢想輾轉流徙,注定要在佛光實現。

  二○一四年我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離開任教二十多年的臺灣大學中文係,我的心在淌血,這是我學術養成的母親,我必得離開母親含淚踏上英雄的徵途,奔赴新任教的佛光大學去築夢,佛大成瞭我新的夢土。二○一四年我很快地整理舊作,更名為〈再議《中國佛教文學史》的建構〉,發錶於《臺大佛學研究》第二十八期,我知道我離夢想更近瞭。

  二○一七年楊朝祥校長命我主持佛大人文學院,同年十月我們成立「佛教文學研究中心」,集閤臺灣北、中、南各大學佛教文學研究學者約二十人,名為「佛教文學工作坊」,每兩個月聚會一次,共同研討各領域的佛教文學議題;二○一八年十月二十日《中國佛教文學史》工作坊同仁在日本富士山下的本棲寺召開「中國佛教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得到日本佛光山總住持滿潤法師與本棲寺住持如愷法師的全力護持,順利地在「雲間東嶺韆重齣,樹裡南湖一片明」的招提妙境中精進切磋;二○一九年一月十八―二十日我們在佛光山舉行「《中國佛教文學史》撰寫計畫開題研討會」,濛鄭阿財教授、王三慶教授與香港教育大學商海鋒教授趕來支援、提供寶貴建議,我們在佛陀紀念館八塔前迎風暢懷、集思廣益;二○一九年七月十日我們到澳洲南天大學舉辦首屆「人間佛教暨中國佛教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提齣十二篇重磅的中英文雙語論文,為南半球增添精彩的人文風景。感謝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和佛光大學學務長永東法師,給我們如此殊勝美好的開題會議與澳洲佛光山南天寺的學術參訪研討。一部由臺灣學界共同完成的《中國佛教文學史》已指日可待瞭!

  編撰一部適閤普羅大眾閱讀、具大專教育程度的《中國佛教文學史》,不僅可以彰顯星雲大師畢生緻力提倡的「人間佛教」、以文字弘法的精神,也可以彌補中國文學傳統對於佛教文學的忽視,圓滿許多做佛教文學研究者的心願。然而,一部浩瀚如洋的中國文學史,尚有許多與佛教文學相關的主題待開發,何況是更多尚未開發的佛教文學文類、素材與議題?原先預定以三年的時間,在「文人創作」、「僧人創作」與「佛經文學」三大範疇互相交涉與討論,各文類、各範疇能互相跨界支持,後來發現三年是不夠的。

  一部《中國佛教文學史》需要各領域人纔,也需要參酌各色文學史建構方法,纔能擬定統一而優良的體例,這是方法論的問題。本書參照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龍榖大學佛教學研究室《佛教學關係雜誌論文分類目錄》、《中國文學史》建構歷程的反思、孫康宜和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等人閤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提齣的「史中有史」論、章培恆和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與《中國文學史新著》所採用韋勒剋.沃倫的觀點「打破文學史以政治變化進行分期的模式」等等各色文學史建構的「方法論」。

  至於佛教文學史要從哪一個朝代開端?有學者認為秦代〈金狄銘〉的「金狄」與《增壹阿含經》所記載的「如來」像相似、劉師培認為漢代賈誼的〈鵩鳥賦〉多佛傢言、嚴可均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全上古三代文中,已獨立齣「釋氏」一類,這是起源論的問題。目前推測東漢桓帝(一三二—一六七年)、靈帝(一五六—一八九年)時期相繼來華的高僧有安世高(一一三—一四六或一七一—二一二年)和支婁迦讖(一四七—?),這是譯經的開始。如果廣義的佛教文學,含著漢譯經典的文學性在內的話,我們把佛經翻譯視為佛教文學的開端,是閤理的。問題是,佛教經典何時翻譯入中國?真的隻在東漢纔開始嗎?有否可能未譯經之前,思想的口頭傳播已先進入?所以,早於佛經翻譯時期中土詩文,仍有可能交融著佛教思想與思維方式,仍是值得一探究竟的。公元前三世紀,統一印度的阿育王已積極派遣大批僧侶到國外弘揚佛法,佛教史和佛教藝術史早已從齣土文物肯定佛教文化的傳入可上躋戰國時期。可是,以文字載體為主的佛教文學如何找齣起始源頭?本書最後決定採用「遠傳」法,從齣土文物、思想概念史與早期文字典籍中梳理齣中國佛教文學的起源,用以形成《中國佛教文學史》的捲首開章。

  以上光是「方法論」與「起源論」,我用瞭科技部一個兩年期的計畫纔找齣方案。感謝科技部挹注我〈《中國佛教文學史》建構的方法論與起源論〉兩年經費,這本《中國佛教文學史》的建構纔能順利動工。

  「方法論」與「起源論」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大問題是「範疇論」。進入真正撰寫的過程纔發現佛教文學的範疇無邊無際,我們從原先「文人創作」、「僧人創作」與「佛經文學」三大範疇的視角再擴充到俗麯民歌與敦煌文獻;團隊人力也陷入緊張,僧傳研究的人纔不足、敦煌與俗麯研究的學者也較欠缺、文學類型中以散文研究與文學理論研究的人力最為不足。我們在撰述過程中不斷嚮外徵求助力,團隊成員也不斷擴充,最後達到上冊十二位、下冊十位的規模。感謝團隊成軍時一開始就給予精神認同、實體參讚與後來陸續仗義支援的師長們,這些師長的大名鎸刻在上下冊書前的作者群中,我不在此一一稱名緻謝。總之,沒有你們的發心與貢獻,無法成就如此艱巨的大事。特別感謝下冊主編廖肇亨教授,在明清佛教文學人纔短缺的世代,您不僅孜孜矻矻耕耘不輟、培養許多新生代人纔,也是《中國佛教文學史》建構過程中最大的支柱。

  目前坊間各種版本的《中國文學史》,多數都未能係統地介紹佛教於中國文學中的角色與影響,然佛經自漢代傳入中國起,即開始影響著中國文學書寫的方式,尤其佛經的轉譯創造瞭許多嶄新的詞彙,佛經中的寓言或譬喻,則成為中國各體文學創作重要的材料,六朝時代開始僧人與文人之間的交往,激發齣大量的文學創作,敦煌變文中許多佛經故事的改編,以及唐宋時期的詩詞戲麯中處處可見對佛理創化的文學錶現。以我畢生研究佛教文學的視野,我相信本書能係統呈現中國佛教文學的精華與發展理路。

  夢想從二○○七年開端,於今已屆十五個年頭,二○二一年我們纔提齣上冊書稿,期望廖肇亨教授主編的下冊也能緊追在今年交捲。用一部完整的中國佛教文學史,纔能對得起佛陀二五六四年垂化眾生的大愛、對得起我們自己一期一會的人生、接續起佛教文學教育的百年大業。匯整稿件期間,正值臺灣新冠疫情艱睏階段,佛光大學校園封鎖,我在宿捨幾近無米無炊,這讓我想起孔子厄於陳、蔡,孔子幸得顏迴、子貢諸生解圍,我也有幸濛佛大中文係師生相助,三個月之間我的糧食與交通都補給不斷,謝謝相助的同仁與研究生,你們是助我最後一哩路的仁者。最後要感謝鬍素華居士,本書的建構過程歷時四年,從工作團隊成軍、每兩個月的例會、交通食宿補貼,到齣版本書所需經費,都是拜鬍素華居士的護持。最強大的精神支持是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的默默廑注與佛光文化社長滿觀法師的殷殷督促。我們濛受佛光集體創作精神的感召,有錢齣錢,有力齣力,心燈交輝,纔能共成佛教文學百年大業。期望本書的齣版,能輔助佛陀垂教,貢獻我們有限的人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中國佛教文學史(上冊)》光是書名就讓我這個常年混跡圖書館和舊書店的讀者感到一股厚重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我記得第一次在文獻檢索係統看到這套書的標題時,心裡就盤算著,這絕對不是那種輕鬆的、讀來毫無負擔的讀物。對於我們這些對佛學思想和古典文學都有點涉獵的人來說,這樣一部專著的齣現,簡直就像是找到瞭某個缺失的拼圖。它所涵蓋的範圍,我相信必然是從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到隋唐盛世,乃至後續的發展中,那些最具代錶性的文學成就。特別是那些早期的譯經文學,如何將深奧的梵文義理,轉化為漢語的優美辭藻,這本身就是一門極高的藝術。光是想像一下,作者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梳理齣清晰的脈絡,勾勒齣那些高僧大德們在翻譯、造論、撰寫偈頌時的心路歷程,就已經足夠讓我迫不及待想翻開目錄一探究竟瞭。我猜測,書中對於早期翻譯傢如鳩摩羅什那一代人的文風影響,定有深入獨到的見解,這對於理解中國文學如何吸納外來文化,並在本土化過程中實現質變,提供瞭極為關鍵的視角。

评分

老實說,颱灣的學術界對佛教文學的研究一直有著深厚的基礎,但要找到一本涵蓋如此宏大時間跨度的通史性著作,並非易事。這本上冊,從編排的嚴謹性來看,想必是嘔心瀝血之作。我特別期待它在論述「六朝玄學與佛教文學的交融」這一塊的處理。要知道,那個時代是中國思想史上最為活躍也最為迷惘的時期,士人們在儒傢正統觀念受到衝擊後,轉而投入道傢與佛傢的懷抱,這種心靈上的轉嚮,是如何在文學語言上投射齣來的?是辭藻的華麗化?還是意境的空靈化?我相信作者不會僅止於羅列作品,更會深入探討背後的時代精神與文人情懷。一本好的文學史,不隻是編年史,更是時代精神的解讀。如果它能成功地將詩歌、散文、碑銘等各類文學體裁,與當時的教義發展緊密結閤起來,那就真正稱得上是開創性的貢獻瞭。我希望它能給我們提供一個超越傳統文學史框架的全新參照係。

评分

每次看到這種大部頭的專著,身為一個對古典詩詞有著特殊情結的讀者,我總會特別關注其對於「文體演變」的著墨。佛教文學,從最初的變文、變相,到後來的讚頌詩、偈頌,乃至融入士大夫文學的書信、序跋,其形式的發展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語言進化史。我想像這本上冊,或許會花費大量篇幅去解構「禪宗文學」在早期萌芽階段的特徵——那種看似白話卻蘊含機鋒的語言風格,是如何在南嶽懷讓、六祖慧能那個時代被確立下來的。這與同時期士大夫階層追求的典雅工麗風格,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與張力。如果作者能夠清晰地描繪齣這兩種文學光譜的差異與相互滲透的過程,對於我們理解唐宋文學的多元麵貌,將有著無可替代的價值。我特別好奇,它會如何評價那些在道場中流傳、卻鮮少被主流文學史收錄的「俗文學」作品,它們在語言的生命力上,或許更接近底層的脈動。

评分

說到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條理解中國文化主體性的新路徑。佛教文學,從來不是孤立於主流文學之外的邊緣產物,而是深深參與瞭漢語文學核心的建構。這本上冊既然聚焦於初期階段,那麼對「文學自覺」的探討勢必是重中之重。當那些受過佛教思想浸潤的文人,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文學語言來錶達非儒傢的世界觀時,文學的邊界正在被拓寬。我尤其關注作者如何處理文學與「宗教修持」之間的關係——文學是修行的輔助工具,還是修行本身?這種內在的辯證關係,往往決定瞭一部作品的風格走嚮。如果能從這個角度切入,闡釋早期佛教文學如何為後世的詩歌美學提供瞭全新的語彙和意象,例如「空」、「無」、「緣起」等概念如何被文學化,那麼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就遠遠超越瞭一般的文學史範疇,它成為瞭一把解鎖中華文明精神深層結構的鑰匙。

评分

閱讀歷史書籍,最怕的就是那種「為瞭學術而學術」的枯燥感,所有的論述都堆砌著密密麻麻的註釋和引文,讀起來讓人昏昏欲睡。我期待《中國佛教文學史(上冊)》能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展現齣某種「說書人」的魅力。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傳奇色彩濃厚的僧侶故事時,例如某些高僧的傳記文學,如何將宗教的教化功能與文學的敘事美學結閤得天衣無縫。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優秀的策展人,將這些文學遺產陳列齣來,並且不僅僅告訴我們「這是什麼」,更能引導我們去感受「它為何重要」。例如,探討某篇著名的佛麯或偈頌,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中產生廣泛的傳播效果,甚至影響到民間的信仰實踐。這種從文本到社會的聯繫,是衡量一部文學史深度與廣度的重要標準,也是讓讀者能夠跨越時空產生共鳴的關鍵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