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不五時都會有人問我:「念MBA有用嗎?」其實,不隻在日本,最近在Businessweek雜誌上也有一篇報導討論到「在高科技産業工作真的需要有MBA嗎?」文中提到無論是馬剋.祖剋柏(Mark Zuckerberg)或傑佛瑞.貝佐斯(Jeff Bezos)都沒有MBA的學位[注1]。
這類的話題一旦提起就沒完沒瞭,接下來就會延伸齣「念大學有用嗎?」、「英語有用嗎?」、「外部董事有用嗎?」等等的問題。當有人問「英語有用嗎?」的時候,我想沒有人會直接否定,生活在國內,即便不會英語,對日常生活一點影響也沒有。就算到國外旅遊,隻要全部都請領隊幫忙,也完全不用擔心。
按照這樣的邏輯來思考的話,這一連串問題的共通點,就在於在未能好好理解「在什麼時候」、「對誰而言」的「目的」與「課題」之前,就想要尋求「解答」。
後續的文章中也會提到,哈佛商學院教授剋裏斯汀生(Clay Christensen)曾經舉齣瞭以下的例子[注2]。
假設你身體不適去看醫生。醫生看也不看你的癥狀就說:「這個藥一天服用三次,一次吃兩顆。下星期再來找我。」
你:「等等,你什麼都還沒看啊!怎麼知道這個藥有效呢?」
醫生:「一定有效的啊!因為對在你之前的兩個患者都有效啊!」
雖然剋裏斯汀生教授說「相信世上不會有這樣的醫生吧!」同時卻也指齣,學者和管理顧問其實在做一模一樣的事,企業經理人也開心地接受這樣的「治療」。所以他們一邊對部屬說:「要思考!」,轉過頭卻又來問:「教授,有沒有一些成功案例可以參考呢?」。
我認爲很多時候是明明擁有經驗和知識,卻不明白真正的課題或目的。鎮日將「今後該如何成長?」、「該如何孕育下一個新事業?」掛在嘴邊,一副「自以為明白」的樣子,卻沒有認真思考過譬如現在的本業,是不是真的完全沒有成長的空間?本業的顧客是否真的感到滿意?顧客究竟是為瞭什麼付錢……等問題[注3]。一邊不住的說:「要培育新事業」,實際上卻接二連三地否定年輕員工提齣的構想,這種狀況也不在少數。
誠如剋裏斯汀生教授所指齣的,盡管「現況的觀察與理解」纔是最為重要的齣發點,若在不釐清現況的狀態下,就尋求「總而言之看起來還不錯的答案」,公司就根本不可能進步[注4]。
隻是,盲目地思考「目的為何」、「課題為何」也不會有結果。再說,很有可能因爲覺得「不可能做得到」、「和我無關」,結果根本就沒發現課題或機會。因此,最為需要的是「解讀目的與課題的觀點」。就像是同樣看到「青蛙」,在小孩、生物學傢和法國料理主廚的眼裏,會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一般,若缺乏「經營管理的觀點」,對社會事件、數字或新聞等所見所聞,也不會有真正的理解,遑論衍生齣解決方案瞭。
本書以這樣的問題意識為基礎,節選瞭十六篇論文與十二本書,從中思索有關這樣的「觀點」,進一步來說就是「理論」。論文篇主要是關於「以管理學為中心的理論」,書籍篇則是關於在各個領域最高權威所指齣的「人性理論」。
容我再重復一次,「觀點」和「理論」都不是「答案」。而是為瞭讓你仔細看清,察覺現實的指引。要前往滿是岩壁的山間或叢林,可不能光著腳丫,一雙好「鞋子」纔能讓你事半功倍。另一方麵,即便你擁有再好的「鞋子」,光是「擁有」也起不瞭任何作用。因為鞋子必須靠你的力量纔能前進。偶爾會碰到一些稱:「因為這是雙好鞋」,所以收起來捨不得用的人,但鞋子放著不穿的話,擁有再多雙也毫無意義。這個道理應用於一開頭的問題,答案也是一樣的。
據說,在科學領域裏聽到時最令人興奮的一句話,不是「我發現瞭!」,而是「這有點怪唷!」[注5]。許多企業裏明明擁有大量優秀人纔,若一直沒能成長的話,我覺得原因要不就是沒有發現「這有點怪唷!」,要不就是雖然發現瞭,但卻為瞭尋求「答案」而被逼到牆角。與其說察覺「這有點怪唷!」的觀點這件事很睏難,倒不如說這項任務更近乎於「基本」,或許也正因爲如此,纔容易被遺忘。
本書中所節選的論文或書籍,皆根據我個人的偏好與想法,雖然稱不上包羅萬象,但若能讓正在苦惱的人發現,原來也有這樣的「觀點」,成為更理解現實的第一步,並助他們一臂之力的話,我將倍感榮幸。
本書是以二〇一二年十月至二〇一五年九月在「日經商業在綫(Nikkei Business Online)」的連載為基礎,重新編排、大幅改寫後所構成。
二〇一六年四月
清水勝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