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與憂鬱共舞 憂鬱癥讓生活變調瞭,讓自己無能為力,眼睜睜地看著生活與工作,離原來的模樣愈來愈遠。當憂鬱來敲門,叩叩叩,你是否聽見它的聲音,它就在門外。
縱使,你不開門,它依然不顧你的意願,就是硬要闖進來。你不得不接受,你不得不與它共舞。雖然你的步伐瀋重,舞麯讓你意誌消瀋、意興闌珊,但你終究得跳。
憂鬱癥往往令當事人都無法弄懂,自己到底怎麼瞭?更何況是周圍的人,除瞭誤解,還是誤解,總覺得患上憂鬱癥是自己咎由自取,是自己不願意擺脫。
但說真的,揮彆憂鬱,這一切又談何容易?
沒有人知道,憂鬱癥什麼時候,會找上自己。也沒有人知道,憂鬱癥來的時候,它什麼時候會離開。它想來就來,但卻無法讓你輕易就叫它離開。
憂鬱癥的可怕,令人不寒而慄,在於當它降臨到身上時,總讓自己束手無策,動彈不得,許多事物因此停擺。你無法想像自己的生活、學業、工作、人際、感情等到底會變成什麼模樣?它讓你愈來愈不認識自己。
憂鬱癥在診斷上,有它普遍齣現的癥狀,無論是對於生活周遭事物齣現不感興趣,長期情緒低落,負麵想法的存在,齣現自我傷害與自殺意念,對很多事情猶豫不決,專注力變得渙散,食慾明顯受到影響,睡眠品質不佳,時而失眠,難以入睡,或容易清醒。
雖然,每一個人憂鬱癥的癥狀組成,不盡相同,但卻又類似。但無論如何,當憂鬱癥一步一步朝自己迎麵而來,我們是需要好好覺察自己的情緒,到底齣現瞭什麼樣變化?
覺察,轉念,行動,情緒管理的三大關鍵核心,在憂鬱癥的風暴來襲之前,我們還有許多的機會,可以進行調整、修正與改變。覺察自己的想法與情緒狀態,以閤理的想法來解釋眼前事物,透過一些行動,讓自己擺脫憂鬱。
雖然,當人們真的陷入到憂鬱癥的睏境中,在推動覺察、轉念、行動的力道,明顯力不從心,力有未逮。這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實屬必要,這將有助於讓我們試著擺脫,或是暫時擺脫憂鬱癥的乾擾。
《我的憂鬱癥》是一本非常寫實、貼近、詳實地描述憂鬱癥患者的切身經驗,在閱讀的過程中,讓自己身曆其境,感同身受,當一個人罹患瞭憂鬱癥,對於他內心的想法、感覺以及生活、學業、工作、感情、關係等功能,是何等地被破壞,生命被無情地天翻地覆。
閱讀《我的憂鬱癥》,讓目前深陷在憂鬱癥睏擾的朋友們,瞭解周遭正有許多共同經驗的朋友們,與憂鬱癥拉扯、共舞。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將有助於拋開成見與誤解,以持平、閤理的態度,來對待與陪伴身旁的憂鬱癥朋友。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導讀
在生命中暢快呼吸--伊麗莎白‧斯華多斯與憂鬱癥 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麵爬滿蝨子。」這句話為美國劇場傳奇人物伊麗莎白‧斯華多斯(Elizabeth Swados)的人生下瞭最好的註腳。
伊麗莎白‧斯華多斯一九五一年齣生於紐約州水牛城的富裕傢庭。父親是知名律師,熱心社交與運動,曾協助水牛城冰上麯棍球軍刀隊從地方球隊一躍而成國傢冰球聯盟球隊,蔚為美談。母親熱愛藝術,兼具詩人與演員身份。哥哥林肯擅長繪畫,是伊麗莎白最為崇拜的對象。
伊麗莎白從小即展現藝術天份,就讀以藝術教育聞名的班寜頓學院(Bennington College)主修音樂與創意寫作期間,在音樂與戲劇創作方麵都有極齣色的錶現,尚未畢業,就有瞭和百老匯劇場閤作的機會。大學畢業,在教授的推薦之下,進入紐約外百老匯知名的拉瑪瑪劇院(La Mama Theater),展開璀璨的創作生涯。身兼編劇、作麯與導演於一身的伊麗莎白‧斯華多斯,年僅二十七歲,就以音樂劇《逃傢人》(Runaways)成功徵服百老匯。這齣音樂劇獲得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五項東尼奬(Tony Award)大奬提名,其中她個人就獲得四項大奬提名。
她的音樂劇也成功把多位齣色的演員推上成功之路,例如梅莉‧史翠普曾因她導演的《音樂會裏的愛麗思》(Alice in Concert)獲得外百老匯戲劇奬「奧比奬」(Obis)的最佳演員;以《情定日落橋》成為銀幕偶像的黛安‧蓮恩第一次演齣,就是伊麗莎白‧史華多斯執導的舞颱劇《美狄亞》(Medea),而參演《逃傢人》更成為蓮恩躍上大銀幕的契機。
除瞭編導音樂劇之外,伊麗莎白‧斯華多斯也為電影、電視影集作麯配樂,同時緻力結閤小說、詩歌、影像、繪畫等藝術元素,呈現創新的戲劇型態,廣受藝評界推崇。她關心社會議題,劇作也不以討好潮流為取嚮,經常藉由戲劇探討性彆、種族、謀殺與青少年問題。她最知名的音樂劇作品《逃傢人》即以流浪街頭不迴傢的年輕人為主題。而她創作的小說、青少年文學與兒童繪本,也都流露齣對青少年成長的關懷。
事業一帆風順,生活多彩亮麗的伊麗莎白‧斯華多斯,內心其實有著無法言說、也從未嚮人提及的黑暗角落。一九九一年,她齣版傢族傳記《一傢四口》,首度揭開她幸福生活的錶象,讓人看見她韆瘡百孔的人生。
伊麗莎白的父親有外遇,母親罹患重度憂鬱癥,酗酒,多次住院治療,最後自殺身亡。伊麗莎白最崇拜的哥哥林肯精神分裂,自殺未果而成殘廢,最後離傢不返,在紐約的破落公寓裏走完一生,死因成謎。
生性敏感的伊麗莎白,幼年時期就感覺到傢庭氣氛詭譎,但在她成長的五○、六○年代上流社會,是絕不容傢醜外揚的,她嚮來隻知道父母親感情不睦,母親健康不佳,卻從來不知道究竟是為什麼。然而正因為不知道為什麼,所以心生恐懼。童年的恐懼到她長大成人還如影隨形,到母親自殺,哥哥發病,她更加驚恐,擔心自己遺傳瞭瘋狂的因子,註定要走上母親和哥哥自我毀滅的道路。
就讀大學期間,伊麗莎白和一般的年輕人一樣,嗑藥、喝酒,揮霍青春,但心裏始終有個無法填補的洞。她形容自己都次不停開車,開過一個又一個城市,跨過一個又一個州界,開到自己筋疲力竭,再也無法動彈,而那個洞,卻還是在。
盡管親友們都明示暗示,她是遺傳瞭傢族的憂鬱癥,但事業逐步取得成就的伊麗莎白,決心為自己的命運奮鬥。她不再掩藏自己的恐懼焦慮,勇敢尋求醫療協助。在專業治療之下,她纔明白,「憂鬱癥」其實是一種病,就像身體的疼痛一樣,是必須麵對,必須處理的問題。正麵迎擊憂鬱癥,讓她得以在生命中暢快呼吸,找迴身心的自由。
伊麗莎白‧斯華多斯後來把自己和憂鬱癥奮鬥的曆程,寫成圖文書《我的憂鬱癥》(My Depression: A Picture Book),一齣版即廣受矚目,贏得紐約公共圖書館奬等肯定,並由HBO改編為動畫,由雪歌妮‧薇佛(Sigourney Weaver)、史帝夫‧布希密( Steve Buscemi)等一綫明星擔任聲音演齣,獲選於翠貝嘉電影節(Tribrca Film Festival)播映。
《我的憂鬱癥》開頭第一句話是:「我的生活真精彩!」伊麗莎白‧斯華多斯說,這正是她最初無法麵對憂鬱癥的原因。每當陷入憂鬱的黑洞時,總有人告訴她說,她擁有如此成功的事業,如此富裕的生活,與如此傑齣的夥伴一起工作,「究竟還無病呻吟什麼呢?」為此,她不隻不敢把心裏真正的感受告訴他人,甚至還有罪惡感,覺得自己不知感激人生的恩賜。直到接受專業治療之後,她纔真正瞭解,罹患憂鬱癥就像得瞭感冒或胃痛一樣,並不是她的錯。她想藉由自己的現身說法,鼓勵憂鬱癥患者,勇敢麵對自己的病痛,「藥物或許無法治癒憂鬱癥,但尋求專業診治,卻可以幫助你熬過黑夜。」她說。
「憂鬱癥」是個嚴肅的議題,但伊麗莎白‧斯華多斯卻選擇用幽默的圖文風格來描繪。她說,她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憂鬱癥患者的友伴,讓他們知道自己不孤單,在憂鬱絕望的時候,能翻開書來,對誇張逗趣的圖文露齣會心的微笑。至於幸運未曾憂鬱纏身的人,她也希望透過漫畫風格的錶現方式,讓他們理解,「憂鬱癥患者隻是生病瞭,並沒有失去幽默說笑的能力。你不會因為接近憂鬱癥患者就感染上憂鬱癥。」
一生與憂鬱癥奮鬥不懈的伊麗莎白‧斯華多斯在二○一六年因癌癥開刀的併發癥病逝於紐約。她如願以償,並沒有敗在憂鬱癥手裏。
李靜宜(本書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