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尼采的哲學山嶺,了解其人及其思想
有些物事之發生,不在山頂,而在路上。人們有機會,用尼采的話來說,「成為你自己」。
本書描敘了兩段哲學旅程:一段是作者十九歲時,以沉迷於自省的少年身分前往,另一段則是他在十七年後,以極為不同的身分再度前往——如今他身為人夫人父,並且與妻小同行。他出發前往瑞士歇爾斯瑪麗亞小鎮上方的山峰,尼采也是在此寫出他的重要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兩段旅程都在尋找尼采哲學核心中的智慧,作者卻有了極為不同的理解與詮釋,更重要的是,對於人類處境的啟發。
本書不僅是對尼采的理想,也是他的生活經驗如何與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有所連結的迷人探索。本書大膽深入,富有洞見,它教導你我如何免於自滿,在明智與瘋狂間取得平衡,掌握那些原本無法企及之物。不論是獨自或與家人一同登上阿爾卑斯山,過程中尼采總是與作者同行,他因而了悟到即便是不慎失足也具有啟發性。因為踏錯步伐也是登山的過程,而套句尼采的話來說,透過無可避免的墜落,人們有了可以「成為自己」的機會。
本書特色 從尼采與登山之間的關係切入其人生、思想與著作,並反思作者(現代人)的人生處境。
王迦嵐、耿一偉、阿泰、劉滄龍、冀劍制
——溫柔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國外媒體報導 「向人生的高峰攀爬」並不只是青少年的勵志口號。只要在人生中的任何一個階段,針對任何一個面向,不滿於現狀,只要還提得起勇氣,就向天際攀爬。閱讀這本書,和作者一起跟隨尼采,再一次於黑夜的星空下,展開冒險旅程,看看那超越平凡的世界,多麼自由燦爛。——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凱格能把故事講得生動活潑,讓尼采的一生和他自己的生命綿延相接……鼓動他的讀者去當個他們有可能成為的那種人。——史蒂文.史密斯(Steven B. Smith),《紐約時報書評》
雖然這本書扮演的是尼采著作入門的角色,但其真正的成就在於體現了尼采的一項核心觀念——也是你無須讀過他的書就能認識的觀念:成為你自己之律令。……稱之為哲學亦可,稱之為回憶錄亦可,這是一本充滿熱情魄力的書。冒著被拉去成為你自己的風險,讀讀這本書吧。——史考特.帕克(Scott F. Parker),《明尼亞波里斯明星論壇報》
《和尼采一起健行》提供關於這位德國哲學家作品的一篇直率、甚至是實用的入門導論,並就這些作品何以依然重要,提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就連那些不一定有受到誘惑而墮入尼采深淵的讀者,也一定會發現凱格對自我、頹廢、同儕情誼和身體束縛所做的探討,既清爽有勁又啟迪思想。與教你如何過一生的類型相反,也為了配合尼采爆炸性且令人不適的想法,凱格盡力問了所有的正確問題,卻未急於觸及任何掩飾緩解的答案或解方。——莫頓.嚴森(Morten Høi Jensen),《洛杉磯書評》
在本書中,凱格探討了心理上的奮鬥和生理上的奮鬥這兩種觀念如何緊繫在一起。老實說,我這輩子到了這種時候,大概是絕不會去讀尼采,但凱格清楚明晰的文風,以及關於我們為何著迷於山巔極頂的洞見……聽來真實且讓我覺得有比較開竅了一些。——西瑟.漢斯曼(Heather Hansman),《戶外》雜誌
《和尼采一起健行》巧妙地將尼采的傳記、對於尼采的重大觀念平易近人但仍精妙的引介,和凱格自己的懷舊回憶攪拌在一起……有趣而且動人。——保羅.葛里森(Paul W. Gleason),《新聞日報》
這不是一部悲慘回憶錄或任何這一類的。這是關於哲學如何與人生有所關連的嚴肅討論,透過作者自己一部分的人生加以講述。由一位技巧非常純熟的作者,以無須看似耽溺便能可讀且有趣的方式,把這些事情編織在一塊兒。——奈哲爾.沃布頓(Nigel Warburton),《五書網》〈2018年最佳哲學書〉
了不起的尼采導論,以作者所經歷過的地景與城市做成獨一無二的背景。其調性與寫作風格讓一般讀者易於親近,同時其內容也讓熟悉尼采的人有所收穫。——《圖書館期刊》
我從未真正欣賞過尼采。我或許甚至有點怕他。但本書改變了這一點。約翰.凱格這本具有啟發性的新書,提供了對於這位哲學家思想的深度理解與同理入情,加上關於同儕情誼、婚姻、為父之道、寂寞、頹廢、自我欺騙、自我實現、絕望,最後還有歡樂,各方面寬宏且原創的洞見。——艾琳.波拉克(Eileen Pollack),《房間裡唯一的女人:為什麼科學仍然是男生的俱樂部》作者
靠著本書與他前一本書《美國哲學:一個愛的故事》……凱格或許已經創造出一個新的類型……他將相對較為嚴酷但具有高度可讀性的尼采生命與著作導覽,與當代「創意性非小說」模式的個人書寫,近乎天衣無縫地結合起來。……本書可以提供一種自傳式哲學及哲學式自傳的新樣板。——克里斯賓.史塔特維爾(Crispin Startwell),《時代雜誌文學副刊》
你不需要喜歡尼采,就會愛上這本書……這是一條標示非常完善的尼采世界入門小路。這是中年人重新在尼采哲學上墾荒拓殖的嘗試……[凱格提供了]巧妙的故事敘述和這種充滿動力與毫無隱瞞的文體……有關於大自然、湖泊與群山的亮眼描述……不管凱格寫什麼,我都想讀。——齊鄂朗.塞提亞(Kieran Setiya),《文學評論》
一本寫得很好、奇幻、引人入勝的尼采生平及作品入門書……令人著迷。——羅傑.寇克斯(Roger Cox)
關乎我們所涉足之道路、全然異乎尋常的一本書:它緊緊抓住你的心、小心翼翼地解開你靈魂之謎。——達倫.布朗(Derren Brown)
引人入勝的非學院派沉思錄……問題最終仍在於,尼采的哲學,配合潛藏的巨大衝動而調整到了這種地步,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派上用場。凱格的答案既簡省又深奧,彰顯出對其主題的深刻理解。——《紐約客》雜誌
一如《美國哲學》一書,凱格巧手交織著同理入情的傳記、平易近人的哲學分析,以及自我批判的自傳。……在這本頗具刺激性的書裡,凱格從尼采及其追隨者那兒擷取諸多憑藉追索反思以對抗絕望及驕矜自滿的相關觀念。——赫勒.麥卡爾賓(Heller McAlpin),npr.org
凱格先生靈巧地將哲學關懷與日常生活或小或大的危機編織在一起……他的誠實以告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喬福.維思納(Geoff Wisner),《華爾街日報》
凱格有一種討人喜歡的解嘲、緊湊風格,對於受到尼采深重影響的思想家們特別感興趣。——史蒂文.普爾(Steven Poole),《衛報》〈每日一書〉
凱格已經開拓出一種純屬他自己的類型,這種類型承諾要縮減奧祕與熟悉、學術與非學術、哲學家與自我激勵大師之間的鴻溝。對於那些具備凱格這種哲學詭辯與敘事技巧罕見混合體的人,這是一個很值得仿效的類型。——約翰.穆勒(John F. Muller),《洛杉磯書評》
在這位哲學家的作品上投注了一輩子,留下一篇鮮活……深刻的個人紀錄。——英國版《閒談》雜誌〈今年春天要讀的十本書〉
……凱格已經打造出一種鼓舞人心、關於個人與偉大心靈相遇的敘述方式。——《出版人周刊》
融合緊張的情緒與毫不畏縮的分析,凱格邀請讀者把哲學當成是一場提升生命的探險。——《書目雜誌》
一段令人焦心、非常私密的旅程,穿越凱格自己的尼采深淵。——蘇.菩莉竇(Sue Prideaux),《我是炸藥:尼采的一生》作者
凱格完美重啟這種回憶錄與傳記的內省混合類型……他對錫爾斯地區做了令人屏息的描述,搭配尼采令人著迷的個人史,提供一種獨一無二、引人入勝的敘事……有了本書,現在凱格可以在漫遊思想家的名單上加進自己的名字了。——貝琪.戴鄂門(Becky Libourel),《書頁》雜誌
凱格成功辦到了……藉由他勇於邁向尼采,以及源自個人——且不只知性——觀點的普遍性哲學……一部充滿自我理解的沉思作品,將會引起所有曾被虛空所吸引的人們共鳴。——《科克斯書評》
約翰.凱格是這條大膽路線的最佳導遊,這段旅程是從寂寞與想念到成熟的包容,嗯,還有愛。是對棘手難題的一次優雅結算,是哲學上一堂具有挑戰性的課程,是閱讀上的一種深度樂趣。——詹姆斯.卡羅(James Carroll),《君士坦丁的劍與迴廊》作者
將回憶錄和哲學紡成一幅緊扣人心且引人深入的編織畫。凱格在阿爾卑斯山健行中找到發現尼采作品的完美類比,凸顯出每一部作品中所發現的風險、失敗與崇高。他鮮明生動地提醒我們,哲學並非耽溺於煉金術般的抽象萃取,而是一樁攸關生與死之事。——賈許.柯恩(Josh Cohen)
這不只是一本平易近人的尼采思想導論。當哲學針對正常神智那種有益身心的消沉煩悶提供一道矯正療方,凱格的書……也正是哲學興盛的確證。……凱格年紀漸長,年輕時的誇張劇情或許不再,但他繼續任由哲學來攪亂他。哲學曾經一路上帶著他,來到阿爾卑斯山懸崖邊緣、來到瀕臨餓死的地步。哲學接著毀了一段婚姻,又鼓舞了另一段。而哲學繼續療癒我們,但並非讓我們覺得好過,而是好好地打造我們。——蓓卡.羅絲菲爾德(Becca Rothfeld),《大西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