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憂鬱:波特萊爾:孤獨的說明書,寂寞的指南針 (全新譯本)

巴黎的憂鬱:波特萊爾:孤獨的說明書,寂寞的指南針 (全新譯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圖書標籤:
  • 波特萊爾
  • 詩歌
  • 法國文學
  • 憂鬱
  • 孤獨
  • 寂寞
  • 現代詩
  • 全新譯本
  • 文學經典
  • 浪漫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影響蘭波、芥川龍之介、太宰治、T.S.艾略特的偉大詩人,
  ——波特萊爾風靡全球的曠世钜作!

  ★全書收錄50首散文詩,與《惡之華》齊名,並列波特萊爾暢銷代錶作。
  ★譯者鬍小躍榮獲法國文化部「文藝騎士」殊榮,全新權威中譯本。
  ★全世界第一本探討現代都市人獨有「疏離感」的散文詩傑作。
  ★「豆瓣讀書網」讀者爆棚推薦!勇奪好評8.2分!(滿分9分)

  「做個有用的人,我一直覺得這很可惡。」——波特萊爾

  波特萊爾是法國十九世紀偉大的天纔詩人及藝術評論傢,
  他生性敏銳而感性,放蕩頹廢的生活,更激發瞭他的創作靈感。
  《巴黎的憂鬱》是他繼《惡之華》後的代錶作;
  書中暗藏瞭許多似尋常,卻又鞭闢入裏的名言,
  是一本寫給現代都市人孤獨的說明書,更是走齣寂寞的指南針。

  全書由50篇散文詩構成,散文詩首創於法國,後由波特萊爾發揚光大。
  企圖以詩的精鍊寫散文,將華麗繁復的意象凝歛在精簡的文字中。
  字裏行間散發著濃鬱的美感,教人讀來齒頰生香,迴味不已。
  波特萊爾更自評:「一種詩意的散文,沒有節奏和韻腳的音樂。」

  書中有泰半的主題,是波特萊爾的半自傳小說。
  透過他的文字,我們彷彿看見一幅幅優美細緻的巴黎街景,
  其中更蘊含瞭深邃的人生哲理,深入淺齣的心理描寫,精闢又不乏熱情。

  在歐美各國,波特萊爾被推崇為法國文學史最重要的詩人;
  自二十世紀以來,波特萊爾更是受到各國文學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重視。
  身為法國象徵主義先驅的波特萊爾,
  其文風深深影響瞭蘭波、芥川龍之介、太宰治、T.S.艾略特等人。

  芥川龍之介:「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
  T.S.艾略特:「波特萊爾是現代所有國傢中詩人的楷模。」
  蘭波:「波特萊爾是第一位慧眼者,是詩人之王。」
  太宰治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更是得自波特萊爾的真傳。

  波特萊爾看似放蕩不羈,實則真摯、通透,充滿激情與熱誠。
  他拒絕僞善,因此常常感到孤獨和憂鬱,在人群中感受更是明顯。
  那種稍縱即逝、孤寂而又有一些焦慮的心情,
  竟然與相隔一世紀的現代人微妙契閤,字裏行間總能找到深深的共鳴。

  ▍關於人生,波特萊爾說:

  人生是一座醫院,每個人都想換床位。
  這位寜願麵對火爐受苦,那位覺得靠近窗口纔能康復。
  每個人都想看一看、想知道、想試一試、想瞭解自己的命運;
  更閤理的解釋是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關於疏離,波特萊爾說: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閤群,享受閤群是一種藝術。
  不懂得與眾人分享自己孤獨的人,
  也不會懂得在忙碌的人群中保持自己的孤獨。 

  ▍關於孤獨,波特萊爾說:

  孤獨可能隻對那些無所事事、放蕩不羈的人纔是危險的,
  因為這些人用激情和幻想來充實孤獨。
  隻有能證明自己與彆人平等的人纔能與彆人平等;
  隻有能獲得自由的人纔配得上享受自由。

  ▍關於愛情,波特萊爾說:

  互相瞭解竟如此睏難,思想是多麼難以溝通,
  哪怕是在相愛的人之間!
  有些女人讓人想去戰勝她們、享受她們,
  但有的女性卻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地死亡。
 
  ▍關於快樂,波特萊爾說:

  在人的生命當中,負責宣告好消息的隻有一秒鍾。
  我常常覺得,我的快樂就是一直往前走,
  不知道去哪裏,也不需要有人為此擔心。
  每個人身上都有天然的鴉片成分,它不停地分泌和代謝。
  快感之中的力量造就瞭實實在在的不安和痛苦。

  ▍關於人性,波特萊爾說:

  我和同樣多的人握過手,事先卻沒有考慮買副手套。
  我對所有的人都不滿意,對自己也不滿。
  但我並不是最沒用的人,也不比自己所衊視的那些人更低下。

  《巴黎的憂鬱——波特萊爾》的基調仍然是憂鬱,
  一種憤世嫉俗的悲觀主義情緒籠罩全書,
  但它並不純粹是《惡之華》的散文版,而是《惡之華》的補充,
  它在意境、寓意和細節方麵都有所發展和深化。

  本書的創作背景,是十九世紀快速發展的巴黎,
  波特萊爾發現瞭現代都市人獨有的疏離感。

  「人們每天遭遇這麼多人,彼此照麵卻不攀談;
  彼此不瞭解對方,卻又必須安然無恙地相處在一起。」

  齣身優渥的他,以冷眼和放浪對抗群體墮落,心地善良卻又超級毒舌;
  最終,他在都市妓女、流浪者、拾荒者身上,找到瞭微妙的親近感。

  他習慣在巴黎街頭漫步,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以及幻想:
  他看見孤獨的老婦人想和嬰兒親熱,卻嚇得嬰兒大哭大叫;
  兩個窮人傢的小孩,為瞭一塊麵包爭得你死我活。
  波特萊爾看見的,是一個歡樂與痛苦對立的巴黎。
  他與這個城市格格不入,在這個城市中處處感到孤獨。

  他像公園中的一尊雕像,孤絕而傷心,
  「我沒有父親,沒有母親,沒有姊妹,也沒有兄弟。」
  「我沒有愛情,也沒有友誼。」

  他想離開這個城市,
  到「那個寜靜、夢幻般美麗的理想樂土」,
  到「一塊富饒、美麗、充滿希望的陸地」,
  甚至「哪兒都行,隻要在這世界以外的任何地方」……。

  波特萊爾以細膩耽美的文字,奏齣瞭群眾孤獨疏離的多重變奏麯,
  卻能從中領受深邃的人生哲理,低迴再三。


  本書為波特萊爾繼《惡之華》後的另一代錶作,
  豆瓣讀書網、當當網書店討論度爆棚,萬韆讀者佳評如潮:

  「波特萊爾真是個冷漠又可惡的天纔。」

  「深夜想瞭想還是很愛波特萊爾,
  你隻要看那些絳紅的酒和毒藥、藍黑色的寂靜和夜、
  反覆無常的月亮,無形多姿的水和淫蕩的野獸!
  我隻希望我是他的萬韆之一個情人。」

  「法國真正的詩人之王,寫盡瞭人性、墮落、沉淪、愛情、女人……,
  不懂波特萊爾,你就不能說你懂法國詩歌。」
 
  「讀瞭這本書,我突然就與波特萊爾挨得很近,
  知道他默默地坐在咖啡館的角落,不論早晨還是傍晚,
  不動聲色地對成熟和精明錶示懷疑,不著痕跡地思考時間的永恆和現在。」
 
  「現代文學之父,這絲毫不誇張,善和惡的區分是虛假的,
  就隻會高歌的人是不能真正介入藝術的。
  惡、惡、惡、惡也是美,與善同等,並在很多方麵高於善。」

名人推薦

  哲學新媒體特約作傢/林斯諺
  颱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林靜君
  《張力中的孤獨力》作者/張力中
  作傢、演員/連俞涵
  齣版人/陳夏民
  「演說課x桌遊課」總監/歐陽立中

好評推薦

  「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

  「波特萊爾是第一位慧眼者,是詩人之王,一個真正的上帝。」——法國象徵主義作傢/蘭波

  「波特萊爾是現代所有國傢中詩人的楷模。」——諾貝爾文學奬詩人/T.S.艾略特

  「閱讀波特萊爾的作品,何嘗不是在其中看到瞭另一位藝術殉道者的身影。」——哲學新媒體特約作傢/林斯諺

  「特萊爾無傷大雅、心中不成隱患的小小遺憾,是對這冷漠人間,虛以委蛇的高度恭維。」——《張力中的孤獨力》作者/張力中
  
  「他既是古典主義的最後一位詩人,又是現代主義的第一位詩人。」——法國文化部文藝騎士、本書譯者/鬍小躍

 
塞納河畔的迷思:都市靈魂的側影與沉思 書籍簡介 本書並非對法國十九世紀文學巨擘查爾斯·波德萊爾及其代錶作《巴黎的憂鬱》的直接解讀或翻譯,而是深入探討瞭波德萊爾時代乃至更廣闊的現代都市經驗中,個體如何在物質的洪流與精神的荒漠間掙紮、探尋意義與美感的哲思錄。我們聚焦於“孤獨”與“指南針”這兩個意象的隱喻力量,而非對特定詩集的逐句剖析。 第一章:現代性的黎明與都市的誕生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歐洲經曆瞭翻天覆地的社會結構重塑。工業革命的轟鳴聲取代瞭田園牧歌,巴黎,這座光之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脹、蛻變。然而,這種轉變並非全然是光明的頌歌。本章著重描繪瞭都市作為一種新型生存場域的復雜性:它既是機遇的熔爐,將來自四麵八方的個體匯聚一堂,催生瞭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時尚;同時,它也是異化的溫床,將人際關係簡化為冷漠的擦肩而過。 我們將考察城市規劃的宏大敘事如何無意中塑造瞭個體的微觀心理。那些新開闢的林蔭大道,旨在促進流通與秩序,卻也無情地暴露瞭個體在人群中的渺小與無助。都市生活帶來的感官超載——霓虹、噪音、速度——如何迫使人們構建起堅固的內心防禦,從而催生齣一種“在場中的缺席”狀態。這不是對波德萊爾的直接復述,而是對那個時代背景下,人類如何開始“居住”在現代性之中的社會學與現象學觀察。 第二章:孤獨的維度:從社會疏離到形而上學的漂泊 “孤獨”在現代語境中不再僅僅是物理上的獨處,而更深層次地成為一種形而上的存在狀態。本章細緻分辨瞭不同層次的“寂寞”。 首先是社會性孤獨:在擁擠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在喧囂的咖啡館裏,人與人之間僅僅保持著錶麵的禮節,缺乏真正的情感連接。這種孤獨源於現代社會對效率和功能的過度強調,使得偶然相遇的美好瞬間被快速的日程錶所吞噬。 其次是審美性孤獨:探討瞭那些緻力於追求“絕對美”或“本真體驗”的個體,他們與主流的庸俗趣味格格不入,必然選擇遠離。他們的孤獨,是一種高昂的文化成本。 更進一步,我們探討瞭存在主義的孤獨:個體在麵對世界的荒謬性、時間的流逝和死亡的必然性時,所感到的那種無法與他人完全共享的、內在的空洞。這關乎個體意識的邊界感——無論我如何努力嚮他人敞開,總有某些核心體驗隻能獨自承擔。本章援引瞭其他時代和文化背景下對“疏離感”的論述,以拓寬我們對“孤獨”這一人類永恒主題的理解,避免將其限定於任何單一作傢的文本之中。 第三章:在廢墟上尋找羅盤:指南針的隱喻與現代精神的導嚮 如果說“孤獨”描繪瞭現代人的精神睏境,那麼“指南針”則象徵著人類對方嚮、意義和道德錨點的永恒追尋。本書拒絕提供一個現成的、普適的道德指南,而是探究在舊有信仰體係崩塌之後,人們如何為自己繪製“精神地圖”。 指南針的失靈與重鑄:傳統上,宗教、血緣或固定的階級結構提供瞭明確的行動準則。現代性的衝擊瓦解瞭這些宏大敘事。那麼,新的“指南針”在哪裏? 1. 轉嚮內在的探索:探討瞭對潛意識、夢境和非理性力量的興趣如何成為一種新的導航方式。許多藝術傢和思想傢轉嚮瞭對內部世界的細緻勘探,試圖從自身經驗的深處提取齣個體化的真理。 2. 藝術作為羅盤:討論瞭藝術創作本身如何成為一種自我確立和導嚮未來的行為。對於真正的創造者而言,作品不僅是對外部世界的反映,更是為自己指明前進方嚮的行動本身。每一次創作的嘗試,都是一次對既定現實的反抗,也是一次對未來可能性的試探性航行。 3. 瞬間的永恒化:本章分析瞭對“瞬間”體驗的極緻捕捉如何替代瞭對宏大目標(如永恒救贖)的追求。當宏大敘事失效,人開始珍視那些突然閃現的、充滿強烈情感或洞察力的片段,並將這些片段視為短暫的、卻無比真實的“方嚮標”。 第四章:城市的皮膚與內在的紋理:感官的政治學 現代都市以其龐雜的感官刺激塑造瞭我們的知覺結構。本章將研究人們如何應對這種感官爆炸,以及這種應對機製如何影響瞭他們的“指南針”的指嚮。 我們考察瞭“漫遊者”(Flâneur)的角色——他們不是盲目的行人,而是有意識的觀察者。他們如同走在城市皮膚上的神經末梢,接收著光影、氣味、衣著、對話的碎片信息。然而,這種觀察並非全然是積極的探索,它也是一種防禦機製:通過對外部世界的精確解碼,個體試圖重新獲得對混亂環境的控製感。 深入分析瞭“新奇的疲勞”:當一切都被迅速地生産、消費並被新的事物取代時,持續追求新奇本身就變成瞭一種沉重的負擔。指南針因此開始指嚮循環而非進步,指嚮對某個獨特時刻的重復追憶,而非對未來未知的勇敢邁進。 結語:在不確定的海域航行 本書最終試圖傳達的是一種理解:孤獨是現代精神的必要伴侶,而尋找指南針的過程,遠比找到一個固定的“北方”更為重要。它強調的是持續的、審慎的“航行”姿態——既不被都市的喧囂所裹挾,也不因內心的空寂而停滯。這是一場對現代人精神處境的沉思,指嚮在迷霧中保持警覺與好奇的必要性,以及在不斷變化的經驗碎片中,構建個人意義結構的艱巨而光榮的嘗試。本書提供的是問題域的拓寬,而非單一的答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夏爾.皮耶.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


  波特萊爾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詩人及藝術評論傢。他於1821年齣生於巴黎,是一位畫傢的兒子。他幼年喪父、母親再嫁,因愛母至深,母親的再嫁使他對世界懷著反叛及怨恨。先父的遺産更使他得以過著豪華、頹廢、隨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瓊漿佳餚、華服美女及鴉片迷藥,都在他創作的詩歌中畫齣瞭奇異的蒼白的色彩。最後他貧病交迫、抑鬱而終,得年46歲。

  波特萊爾最早的作品是兩本藝術評論著作《一八四五年的沙龍》和《一八四六年的沙龍》。在這之後,他翻譯瞭許多愛倫.坡的作品。波特萊爾是法國象徵主義和散文詩的先驅,更影響瞭後世的蘭波和馬拉美等人。1857年,他最著名的詩集《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引起瞭社會衛道者的強烈反感,當時正處於浪漫主義末期,一些公認的主題在創作上已顯疲乏,多數詩人在那塊擁擠的土地上死守陣地,鮮有大膽創新者齣現。波特萊爾堅信「美不應該受到束縛,善並不等於美,美同樣存在於惡與醜之中」,評論界驚恐地稱呼他為「惡魔詩人」,卻也因此奠定瞭他在詩壇上的不朽地位。

  在《惡之華》之後,波特萊爾齣版瞭《巴黎的憂鬱》(即本書),首創「散文詩」體裁之稱,企圖錶達「一種詩意的散文,沒有節奏和韻腳的音樂」,後成為風靡全球的曠世钜作,與《惡之華》並列波特萊爾的最高傑作。

譯者簡介    

鬍小躍


  法語翻譯與審定,中國翻譯傢協會專傢會員,全國法國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傢協會會員。
  2002年獲頒法國文化部授予「藝術與文學勛章」(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是為文藝騎士。
  2010年獲第二屆傅雷翻譯奬。
 

圖書目錄

導讀 波特萊爾與浪漫主義/林斯諺
推薦序 波特萊爾的弱反擊,現代人們的私共鳴/張力中

獻詞/緻阿色納.吳色葉

1.異鄉人
2.老婦人的絕望
3.藝術傢的祈禱文
4.取悅於人者
5.雙重的房間
6.每個人都有他的妄想
7.小醜和愛神
8.狗與香水瓶
9.壞玻璃匠
10.淩晨一點鍾
11.野女人和小情婦
12.人群
13.寡婦們
14.賣藝的老人
15.點心
16.時鍾
17.頭發中的世界
18.邀遊
19.窮人的玩具
20.仙女的禮物
21.愛神、財神、榮耀
22.黃昏的微明
23.孤獨
24.計畫
25.美麗的多羅泰
26.窮人的眼睛
27.英勇的死亡
28.僞幣
29.慷慨的賭徒
30.繩子——緻愛德華.馬奈
31.天賦
32.酒神之杖——緻弗朗茲.李斯特
33.陶醉吧
34.已經到瞭
35.窗
36.繪畫的欲望
37.月亮的恩惠
38.哪一個是真的她?
39.純種馬
40.鏡子
41.海港
42.情婦的畫像
43.多情的射手
44.湯和雲
45.靶場和墓園
46.光環的失落
47.畢絲杜麗小姐
48.在這世界以外的任何地方
49.把窮人們打倒吧!
50.善良的狗——緻約瑟夫.史蒂文斯



波特萊爾生平與著作年錶
譯者後記 他是詩人之王,一個真正的上帝/鬍小躍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波特萊爾的弱反擊,現代人們的私共鳴

《張力中的孤獨力》作者/張力中


  如果在現代,波特萊爾會是一個有百萬人擁護的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見領袖),燃起你的寂寞或孤獨,由他大量帶貨、長年暢銷,且永不缺貨。

  讀著這本書,恍惚之間,我有種不可思議的既視感。字裏行間雖印染著些許曆史氣味,卻又像平行時空般,用極為熨貼於當代都會氣味的口吻與筆觸,一篇又一篇,新鮮熱烈地送到你眼前,讓你追隨、由你盡情攝取。書中的五十個短篇讀來節奏輕快,越是閱讀,越停不下來。

  波特萊爾擅於用一種意識流的口吻寫生;觀察麵嚮多元細緻,卻總帶著一絲百無聊賴的厭世氣味;有時帶點惡意又卑劣的逼視,卻又不忍責備。喃喃自語之間,時而舒臆、詰問或暢言,讀來饒富層次與想像。就算是在描述一件極有熱情的事物,熠熠熱烈,也都像是餘燼;或一件極為寡淡的事物,在他眼底凝視至極,竟能冒齣一股生厭之情;對人間悲劇再多憐憫,都淪落成多餘的自嘲。

  我輩能從波特萊爾文字中,讀到他抑鬱的「弱反擊」,進而獲得可能不被社會主流價值認可的「私共鳴」,錶麵若無其事,卻在心底大聲喧嘩、拍手叫好。活在當代,每個人緊擁的,看似都是同一件事,卻有各自不同解讀或感受,這類如此耽美的類文明病徵,時至今日,永不過時。想來,還真帶有那麼一點可悲。

  原來,我們都孤獨,或寂寞,幾乎無法否認。

  從五十篇生動的敘事中,能讀到波特萊爾無傷大雅、心中不成隱患的小小遺憾。「啊,是這樣的啊」。就像齣門前穿上一襲剛燙好的襯衫,看著光鮮挺拔,忽爾發現一道明顯皺褶,存在於近似完整之中的不堪完美,方卻極為真實,視而不刻意張揚,是對這冷漠人間,虛以委蛇的高度恭維。同時,我們也從閱讀中理解到,生活無所謂深刻,或殫精竭慮地想把生活附庸風雅地,強說齣什麼真理,沒必要。每個人的生活,由自己決定;活得有觀點,這纔重要。心中把持的一把無形量尺,為你清晰忖度生活中該有的分寸,以最大公約數定義即好;其餘不要的、剩下的、無法分類的,就讓未知際遇迎麵而來,逐一經曆、感受當下、享受未知,將自身如戰俘般的,樂意交付生命的徵集。

  原來,我們都孤獨,或寂寞,幾乎無法抵抗,痛並快樂著。

  進到波特萊爾的五十部短篇,彷彿進入五十個不同的電影場景:人、事、物,不同麵相,各有生動體現;雖看似沒什麼脈絡,讀來卻相當輕鬆餘裕。建議讀者試著不把它當作沉重的百年經典文學來閱讀,可作為類似日本的電車文學或文庫本,便能獲得更大維度的靈活感受,這是我對於本書閱讀方式的推薦。

  撰寫推薦序時,我曾嘗試想從全文中,為讀者摘齣一些文句作為導讀,或進一步演繹,但仔細想想,這做法似乎有點武斷割裂,好像擅自把波特萊爾的原創做瞭二創,如此一來,便會失去原創完整語境的況味;我想,這一切都應留給讀者自行體會。早逝的波特萊爾,留下瞭對這世界帶點頑抗又消極的衷訴,影響瞭後世萬韆的文學傢;如今穿越數百年之後,來到瞭你的手上。你正在閱讀的,不是波特萊爾的寂寞,而是撥動瞭專屬於你自身孤獨的響應。

  文末,就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人生是一座醫院,每個人都想換床位。」而我,就隻想找一個比較不聒噪的鄰床病友就是。

  (本文作者張力中,現任北京奧倫達集團經管處營運策畫總經理。曾任颱灣知名文創設計旅店「承億文旅集團」品牌長。著有暢銷書《張力中的孤獨力》[方舟文化]。臉書粉專:張力中/Kris J。)

譯者後記

他是詩人之王,一個真正的上帝

法國文化部文藝騎士、本書譯者/鬍小躍


  在歐美各國,波特萊爾被普遍認為是法國文學史最重要的詩人,尤其是自二十世紀以來,波特萊爾受到瞭世界文學界和學術界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幾乎成瞭「現代所有國傢中詩人的楷模」(T.S.艾略特語)。他在法國詩壇上的地位和影響已在很大程度上超過瞭雨果。

  夏爾.皮耶.波特萊爾生於巴黎,六歲喪父,母親不久改嫁,使波特萊爾陷入瞭孤獨和絕望之中,成瞭一名憂鬱的哈姆雷特。繼父是一個嚴肅而正統的軍人,想按自己的意圖把波特萊爾培養成循規蹈矩的官場中人。波特萊爾無法忍受這種束縛,常常與之發生衝突。1836年,他進入著名的路易大帝中學,成績不錯,但不守教規,結果被校方開除。同年轉學進入另一所學校,並通過瞭中學畢業會考,但沒有繼續升學,而是進入瞭社會,過他所嚮往的無拘無束的生活去瞭。波特萊爾一方麵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另一方麵廣交文朋詩友,齣入藝術沙龍,混跡在一群放蕩不羈的文學青年當中。這引起瞭父母的極大不安,他們逼波特萊爾離開巴黎,齣國長途旅行。這趟長達幾個月的旅行雖然路途煩悶,但開闊瞭波特萊爾的眼界,豐富瞭他的想像力。迴到巴黎以後,波特萊爾與繼父的關係進一步惡化,不久,他便帶著生父留下的遺産離傢齣走,浪跡天涯,並在流浪中開始瞭文學創作。

  波特萊爾首先錶現齣對藝術,尤其是繪畫的濃厚興趣和敏銳感悟,發錶瞭美術評論集《一八四五年的沙龍》,以其新穎的觀點和精闢的分析震動瞭評論界;次年他又發錶瞭《一八四六年的沙龍》,提齣瞭許多重大的美學命題。1848年,他參加瞭法國二月革命,但革命失敗後他陷入悲觀,發誓不再介入政治。1851年,他以《冥府》為題發錶瞭十一首詩;四年後又以《惡之華》為總題發錶瞭十八首詩。1857年,他把《冥府》和《惡之華》閤在一起,另加瞭數十首詩齣書,書名就叫作《惡之華》。

  《惡之華》以其大膽直率得罪瞭當局,其超前意識和現代觀念更觸犯和激怒瞭保守勢力,結果招緻一場殘酷而不公正的圍攻。波特萊爾被指控為傷風敗俗、褻瀆宗教,上瞭法庭,最後被迫刪去六首所謂的「淫詩」。四年後,《惡之華》新增瞭三十五首詩再版,獲得瞭空前的成功。在這期間,波特萊爾又陸續發錶瞭《一八五九年的沙龍》、《浪漫派的藝術》、《美學探索》、《人造天堂》等作品,並寫瞭不少散文詩,還翻譯瞭愛倫.坡的五捲作品。愛倫.坡是波特萊爾最喜愛的作傢之一,對他的影響極大,他曾模仿愛倫.坡《旁注》(Marginalia)的形式和主題,以《火箭》、《衛生》、《火箭.暗示》為標題,寫瞭許多隨想式的文字。

  波特萊爾晚年在文壇上功成名就,但這並沒有給他帶來物質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安寜。日益腐敗的社會風氣和接連不斷的催債帳單使他想逃離法國。1862年底,剛買斷他版權的齣版商馬拉西斯破産,更使他陷於睏境。他打算去比利時考察藝術畫廊,然後寫一本關於藝術的書,但一直拖到1864年4月纔動身。到比利時不久,他就寫信給《費加羅報》(Le Figaro),說要給他們寫稿,可後來並沒有寫,因為他發現比利時比法國更令人難以忍受。他對比利時的衊視和仇恨幾乎到瞭無以復加的地步。他極其尖刻地嘲笑和抨擊比利時的各個方麵,偏激得有點過分。專傢們分析,這與波特萊爾當時的處境、心情和身體狀況有關。更糟的是他這時的健康每下愈況,病情越來越重,後來隻好迴國。1866年,他病情惡化,後癱瘓,次年死在醫院裏。

  《惡之華》是波特萊爾最重要的作品,奠定瞭他在法國乃至世界詩歌史上的地位。全書分六部分,其中〈憂鬱與理想〉分量最重,占全書的三分之二。詩人耐心而無情地描寫和剖析自己的雙重靈魂,錶現齣自己為擺脫精神與肉體的雙重痛苦所做的努力。這部詩集的主題是惡及圍繞著惡所展開的善惡關係。在波特萊爾的筆下,惡指的不僅是邪惡,而且還含有憂鬱、痛苦和病態之意,花則可以理解成善與美。波特萊爾破除瞭韆百年來的善惡觀,以辯證的觀點來看待惡,認為惡具有雙重性,它既有邪惡的一麵,又散發著一種特殊的美。它一方麵腐蝕和侵害人類,另一方麵又充滿瞭挑戰和反抗精神,激勵人們與自身的懶惰和社會的不公正鬥爭,所以波特萊爾對惡既痛恨又贊美,既恐懼又嚮往。他生活在惡中,又力圖不讓惡所吞噬,而是用批判的眼光正視惡、解剖惡,提煉惡中之花。所以,惡之華可以說是一種齣汙泥而不染的荷花,它本身是美的,令人賞心悅目的,如果說它是病態之花、邪惡之華,那是說它所生長的環境是病態的、邪惡的。波特萊爾從基督教的「原罪」說齣發,認為「一切美的、高貴的東西都是人謀的結果」,「善始終是人為的産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隻能透過自身的努力從惡中去挖掘。採擷惡之華就是在惡中挖掘希望,從惡中引齣道德的教訓來。

  《巴黎的憂鬱》是一部散文詩,也可以說是一部散文形式的《惡之華》,它大大地重復瞭《惡之華》的主題和內容,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的那樣:「仍然是一部《惡之華》,但具有更多的自由、細節和譏諷。」由於散文詩形式比詩歌靈活,比詩歌更能自如地反映社會的畸形和醜陋,所以波特萊爾想嘗試一下這種當時還很新鮮的形式。早在齣版《惡之華》之前,波特萊爾就已開始發錶散文詩,但大部分散文詩是在1855年後的七八年間寫成的,詩人死後纔由友人結集齣版。波特萊爾的散文詩最初以《夜之詩》為題在報紙上發錶,後又改名為《小散文詩》、《散文詩》,詩也逐漸增加。波特萊爾原想寫一百來首散文詩,但由於有的詩遭到編者的反對,所以最後隻寫瞭五十首,以《巴黎的憂鬱》為總題齣版。波特萊爾在這些詩中傾注瞭許多心血,且十分挑剔:「啊,這本《憂鬱》,多麼可怕!我付齣瞭多少艱辛啊!我對其中的某些部分仍不滿意。」

  與結構嚴謹的《惡之華》相反,《巴黎的憂鬱》似乎缺乏整體感,結構鬆散,無頭無尾。其篇章的排列似乎是隨意性的,既不按事件順序,也不像《惡之華》那樣按內容歸類。但詩人卻在開篇中辯解說:「這本書,不能說它沒頭沒尾,這樣說是不公道的,因為,恰恰相反,書中的文章同時互為首尾。」詩人在巴黎街頭漫步,記錄瞭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以及幻想:他看見孤獨的老嫗想跟嬰兒親熱,卻嚇得嬰兒大哭大叫(〈老婦人的失望〉);戴孝的窮寡婦剋勤剋儉,拚命省錢(〈寡婦們〉);可憐的藝人在街頭賣藝(〈賣藝的老人〉);兩個窮孩子為一塊麵包而爭得你死我活(〈點心〉);一個四十來歲的窮人拉著一個小男孩眼巴巴地望著咖啡館(〈窮人的眼睛〉)。詩人看到的是一個貧富懸殊、歡樂與痛苦對立的巴黎,所以他猛烈地抨擊這個社會,藉驢子與人的故事辛辣地諷刺那種奴顔婢膝的民族性(〈取悅於人者〉);藉狗與香水瓶的故事對資産者庸俗的口味錶示瞭極大的鄙夷;藉假錢幣的故事嘲笑小市民的精明。他痛恨這個社會,詛咒和諷刺這個充滿俗氣的社會(〈仙女的禮物〉);他與這個城市格格不入,在這個城市中處處感到孤獨,「我沒有父親,也沒有母親;沒有姊妹,也沒有兄弟」,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國位於何方(〈異鄉人〉)。他像公園中的一尊雕像,「沒有愛情,也沒有友誼」,孤獨而傷心。他想離開這個城市,到那個寜靜、夢幻般美麗的理想樂土上去(〈邀遊〉),到「充滿瞭哀傷的歌聲、擁擠著各民族的壯漢……停泊著許多船隻」的港口去(〈頭發中的世界〉),到「一塊富饒、美麗、充滿希望的陸地」上去(〈已經到瞭〉),「哪兒都行!隻要在這個世界以外!」(〈在這世界以外的任何地方〉)。

  《巴黎的憂鬱》雖然用瞭較多的篇幅寫實,但也有不少篇章是用來玄思的,他習慣於黃昏時分沉思和想像(〈藝術傢的祈禱文〉、〈黃昏的微明〉),他描寫鴉片酊和雪茄給人帶來的幻覺(〈雙重的房間〉),他覺得夢境中的樂趣是現實生活所無法給予他的;計畫本身就有足夠的樂趣,所以無需將它付諸實行(〈計畫〉)。他渴望夢中得到過的愛情、財富和榮譽的誘惑(〈愛神、財神、榮譽〉)。詩中還齣現瞭一些似真似幻離奇的情節和人物,如〈繩子〉中上吊而死的孩子的母親,〈畢絲杜麗小姐〉中的那個神祕的女人。我們注意到,《惡之華》中的女性形象也以其多變的麵孔在詩中多次齣現,美麗善良、皮膚黝黑的多羅泰,在空曠的大街上走著;一位濛著一身黑、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死亡的美人;一位名叫貝內狄剋塔的姑娘,美得令人贊嘆,可惜紅顔薄命。在〈情婦的畫像〉中,波特萊爾更集中筆墨,透過四個男人的嘴,描述瞭一些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但這些美麗善良的女人不是早亡,就是遙不可及。所以詩人不得不從醜陋的女人身上挖掘「惡之中美」(〈純種馬〉)。那個螞蟻、蜘蛛和骷髏般可怕的「她」,「如此溫柔,如此熱情」,具有一種時間和愛情所無法摧毀的內在的魅力。但波特萊爾的骨子裏又有一種對女人本能的仇恨,因為他被女人傷透瞭心。所以他有時對女人恨之入骨,恨不得開槍崩瞭她們(〈多情的射手〉)。

  《巴黎的憂鬱》的基調仍然是憂鬱,一種憤世嫉俗的悲觀主義情緒籠罩全詩,但它並不純粹是《惡之華》的散文版,而是《惡之華》的補充,它在意境、寓意和細節方麵都有所發展和深化。波特萊爾是法國第一個自覺地把散文詩當作一種形式來運用並使之完美的人。繼波特萊爾以後,法國的許多詩人如蘭波、馬拉美、洛特雷亞濛都寫過散文詩,使散文詩成為法國詩人所樂於採用的一種形式,並影響到國外,俄國作傢屠格涅夫晚年所寫的《散文詩》就是在波特萊爾的影響下寫成的。可以說,波特萊爾為法國的散文詩開闢瞭一條新路。

  作為一個詩人,波特萊爾真實地度過瞭他充滿矛盾和鬥爭的一生。幸福與悲哀、成功與失敗、熱情與冷漠、強大與軟弱在他身上匯成瞭一部交響麯,使其遍嘗瞭人生的五味,感受到瞭生命的真諦。他對傢庭對社會的仇恨,他在生活中的孤獨,他在情感上的不幸和肉體上的痛苦使他消沉和墮落。然而,波特萊爾具有非凡的意誌和驚人的洞察力和判斷力,他集人類的智慧和超凡的靈光於一體,頑強而勇敢地麵對命運的挑戰,並把內心的這種善與惡、美與醜的大搏鬥、大較量用完美的形式錶達齣來,開闢瞭一條屬於他自己的獨特道路,揭開瞭一個新的文學時代。他既是古典主義的最後一位詩人,又是現代主義的第一位詩人。正因為如此,法國著名詩人蘭波稱波特萊爾是「第一個慧眼者,是詩人之王,一個真正的上帝」。

導讀

波特萊爾與浪漫主義

哲學新媒體特約作傢/林斯諺


  波特萊爾是著名的法國詩人,西方浪漫主義(Romanticism)時期的重要人物,代錶作品有《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及本書《巴黎的憂鬱》。

  浪漫主義源於十八世紀末的德國,在十九世紀中葉達於頂峰。不同於啓濛時代受到科學理性的影響,這時期的藝術創作呈現齣極度感性的風貌。浪漫主義最重要的精神在於將藝術創作理解為是一種自我錶達,也就是作者個人情感的錶達。這樣的想法可說是一種情感主義(emotionalism)。對評論傢而言,既然作品是作者內心世界的體現,瞭解作者的人生纔能充分瞭解作品。因此在這個時期,不少人主張評判作品一個重要的標準便是作者是否真摯的錶達瞭自身的情感。

  在所有的藝術類型中,浪漫主義的精神最能被詩(poetry)所體現。這可從眾多浪漫主義者口中得到驗證。就如雨果(Victor Marie Hugo)所說:「詩人是什麼樣的人?是這樣的人:有強烈感受並且能夠將他的感受用生動的語言錶達齣來。」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也說過:「好詩是濃烈感受的自然流動。」

  對浪漫主義者而言,詩可以淨化詩人的心靈,這種功能恰好與傳統觀點相反。例如,亞裏斯多德(Aristotle)主張悲劇可以淨化觀眾的心靈。在這樣的古典觀點中,作品作用在受眾身上,但浪漫主義將藝術創作的焦點拉迴作者,洋溢著相當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

  在浪漫主義的美學當中,藝術雖然被視為是情感的錶現,但這不代錶創作全然是感受的抒發。感受不隻觸發瞭創作,也是知識的來源,這正是浪漫主義時期非常特彆的一種知識論。因此,認知(cognition)是創造(creation),創造也是認知;創作不隻是一種發明(invention),同時也是發現(discovery)。在這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便是作者的想像力(imagination)。

  想像力不隻是指憑空造齣新的東西,或是對既有事物進行重組,它更能幫助我們直接把握到關於這個世界的真理。因此想像力被賦予瞭一種認知上的重要角色。波特萊爾認為,「想像力可以說是一種神聖的官能,不需要藉助任何哲學方法便能夠直接感知到事物間隱藏的密切關係以及它們的照應(correspondence,又譯通感)與相似(analogy)」。

  波特萊爾也解釋瞭照應的概念:不同的感官可以感知到自然界事物的不同性質與關係,但這些感知事實上有共通之處,也就是所謂的共感(synaesthesia),例如聽見聲音可以像是看見色彩。這種現象代錶瞭一種普遍的相似性,而這種相似性潛藏在萬物的錶象背後。從這個角度來看,萬物都是某種象徵,猶如難解的象形文字。詩人的任務就是利用想像力來解碼這些象徵,並用作品將其錶達齣來。

  除瞭情感錶現外,浪漫主義還有另一個麵嚮值得注意,那就是唯美主義(aestheticism)傾嚮。這種傾嚮可用一句當時著名的口號來刻畫:「為藝術而藝術」(art for art’s sake)。這句話指的是藝術傢的創作應該忠於自己的理念,而不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政治或商業因素。這主要是因為工業革命之後,商業消費模式確立,藝術開始麵臨商品化的問題。藝術創作的自主也因此受到瞭威脅。在浪漫主義早期的思潮中,藝術傢的「異化」即被凸顯齣來。藝術傢被比喻成殉道者,寜願為藝術而死也不願與社會妥協。這樣的堅持讓他與社會漸行漸遠,陷入孤立與孤獨。在浪漫主義者眼中,會成為殉道英雄的藝術傢總是具備高超的敏感度,因而有豐富的情感。這種敏感度讓藝術傢比一般人更容易濛受痛苦,毋寜說是與生俱來的一種詛咒。這也難怪波特萊爾的文壇偶像,是美國詩人兼小說傢艾德格.愛倫.坡(Edgar Allan Poe)。愛倫.坡正是為藝術而死的最佳範例,他一生窮睏潦倒,卻持續創作齣天纔的作品,最終臥死街頭。

  然而,波特萊爾並非完全支持唯美主義,他甚至認為「為藝術而藝術」是一種幼稚的烏托邦思想。波特萊爾的確替美的獨立性辯護,認同藝術不應該受到世俗道德規範的限製,但他也認為藝術本身有其應該服膺的道德規範,而這些規範不會是世俗的規範。

  燃燒生命創作的愛倫.坡在40歲去世,波特萊爾則死於46歲,兩人的壽命僅相差六年。閱讀波特萊爾的作品,除瞭感受曾經輝煌的浪漫主義精神,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其中看到瞭另一位藝術殉道者的身影。

  (本文作者林斯諺為哲學新媒體特約作傢,紐西蘭奧剋蘭大學哲學博士,現為文化大學哲學係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美學與藝術哲學。另一身分為推理小說作傢,著有《床鬼》等12本著作。

  哲學新媒體以推廣哲學教育為己任,旨在推廣哲學普及教育,呈現哲學的深度與多樣性。臉書專頁:哲學新媒體 Philosophy Medium。)



 

圖書試讀

▍雙重的房間
 
這是一個如夢似幻的房間,一間真正的精神之屋,房間裏氣氛凝滯,帶有一點淺淺的玫瑰色和藍色。靈魂在此懶懶地沐浴,塗抹著悔恨和欲望的馨香——那是暮色中的某種東西,淡藍的、暗紅的;一如朦朧之中的快樂之夢。
 
傢具的影子拉長瞭,顯得疲憊而慵懶。它們像是在做夢,似乎被賦予瞭夢遊般的生命,就像植物和礦物一樣。垂著的布簾在無言地訴說著,花兒、天空和夕陽也是如此。
 
牆上沒有任何令人厭惡的藝術飾品。相較於純粹的夢和無以分析的印象,確定的藝術和實證的藝術都是一種褻瀆。這裏,一切都有足夠的光照和美妙的幽暗,十分和諧。
 
空氣中飄浮著一絲細微的香氣,交雜著輕微的濕度。在那裏,你會覺得人在溫室,精神朦朧,夢思幽幽。
 
柔軟的紗幃垂落在窗前和床頭,似雪白的瀑布傾瀉而下。床上躺著眾人的偶像——夢幻女王。可是,她怎麼會在這兒?是誰領她來的?是什麼魔力把她安置在這夢幻與快樂的寶座之上?管它呢,反正她在這兒!我認齣她瞭。
 
就是那雙目光能穿透黃昏的眼睛;就是那雙敏銳而駭人的眸子。這可以從它那種可怕的狡黠中看齣來。它吸引、徵服、吞噬著凝視它的冒失鬼的目光。我常常琢磨這對讓人好奇、令人贊嘆的黑色星子。
 
沉浸在這樣的神祕、寜靜、和平與芬芳之中,該感謝哪位善良的神靈呢?幸福啊!我們通常所說的生活,即使是最幸福的生活,也絲毫無法與我現在一分分、一秒秒所體驗的這種崇高生活相比。
 
不!這裏分秒都不復存瞭!時間已經消失,現在主宰一切的是永恆,極度快樂的永恆!
 
然而,沉重可怕的敲門聲突然響瞭起來,就像在惡夢中一樣。我似乎覺得肚子上挨瞭一記鎬頭。
 
接著,外頭闖進一個幽靈。這是一個以法律的名義來摺磨我的書記;又像一個無恥的娼婦,來嚮我哭窮,用她無聊的生活平添我的痛苦;或像一傢報社老闆派來的差人,嚮我催要續稿。
 
這個有如天堂般的房間、那偶像及夢幻女王,即偉大的勒內所說的女精靈,都隨著這個幽靈粗暴的敲門聲消失瞭。
 
可怕呀!我想起來瞭!我想起來瞭!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提到波特萊爾,我腦海中浮現的總是那個身著黑色燕尾服,眼神中帶著一絲慵懶與憂傷的紳士形象。他筆下的巴黎,不是觀光客眼中那些光鮮亮麗的景點,而是充滿瞭市井氣息、小巷深處的秘密,以及隱藏在繁華背後的落寞。他的文字,有著一種奇特的魔力,能將平凡的場景變得富有詩意,將醜陋的事物描繪得充滿美感。這次的《巴黎的憂鬱》全新譯本,我特彆好奇譯者是如何處理波特萊爾那些極具挑戰性的意象和錶達的。我希望它能保留原文的韻味,同時又讓現在的我們能夠毫無障礙地理解,並且能夠從中感受到那股穿越時空的、屬於波特萊爾獨有的、既沉重又迷人的魅力。

评分

這本《巴黎的憂鬱》的全新譯本,光是書名就充滿瞭詩意與張力,讓我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波特萊爾這個名字,總讓我聯想到那個年代巴黎的繁華與陰影,他的詩歌,總是帶著一種獨特的、令人著迷的憂鬱氣息。我一直覺得,與其說他是詩人,不如說他是一位情感的煉金術士,將生活中最細微、最常被忽略的情緒,提煉成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文字。這次的“全新譯本”更是讓我充滿期待,希望它能比過往的版本更貼近波特萊爾的原意,用更生動、更具現代感的語言,將那個時代的巴黎,以及波特萊爾內心深處的孤獨與掙紮,淋灕盡緻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评分

對於波特萊爾的作品,我一直抱持著一種敬畏與好奇並存的心態。他的詩歌,常常有一種讓人沉醉其中、又忍不住反思的特質。他的“憂鬱”並非簡單的傷感,而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深刻體悟,是對現代都市人普遍存在的疏離與異化的細膩捕捉。我曾經嘗試閱讀過他的一些作品,但總覺得在理解上有所欠缺,或許是因為翻譯上的隔閡,或許是因為自己經驗的不足。這次的“全新譯本”,我期望它能夠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波特萊爾內心世界的新大門,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他所描繪的那個充滿矛盾與魅力的巴黎,以及他如何用詩歌來安撫自己,也來引導讀者去認識並接受自己內心的“孤獨”與“寂寞”。

评分

當我看到《巴黎的憂鬱:波特萊爾:孤獨的說明書,寂寞的指南針 (全新譯本)》這個書名的時候,一種久違的對文學的渴望被點燃瞭。波特萊爾,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傳奇色彩,他被譽為“現代詩歌之父”,他的作品不僅在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深刻地影響瞭後世的藝術傢和思想傢。我一直覺得,他的文字,就像一張張濃縮瞭情感的畫布,描繪齣那個時代巴黎的眾生相,也映照齣我們每個人在現代社會中可能麵臨的睏境。這次的“全新譯本”,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讓我在字裏行間,重新發現那個充滿魅力的波特萊爾,以及他所留下的,關於如何與孤獨和寂寞共處,並從中找到生命意義的寶貴啓示。

评分

“孤獨的說明書,寂寞的指南針”,這兩個比喻簡直是點睛之筆!波特萊爾的文字,對我來說,一直有著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雖然他的主題常常是憂鬱、頹廢,但其中蘊含的對生命深刻的洞察,以及對美的極緻追求,總能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常常在感到迷茫、無助的時候,翻開他的作品,仿佛能在他的文字中找到共鳴,找到一種不那麼孤單的感覺。他用他特有的方式,剖析瞭人類情感中最隱秘的角落,揭示瞭都市生活中那些不為人知的脆弱與美麗。這次的譯本,我更希望能在這“說明書”和“指南針”的引導下,更深入地理解他筆下的巴黎,以及他所描繪的,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共通的情感體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