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伊為啟蒙思想家描繪的圖像具有說服力,學養深湛而文體從容。──莫斯(George L. Mosse),《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這是一部最讓人動容的著作:學問廣博、文體優雅、主要論點信而有徵,而且還對大量相關研究著作有睿智評論。在各種把啟蒙運動解釋為具有一貫性和自覺性的努力中,這書無疑是最引人入勝和最激發思考的。──希利(George R. Healy)《威廉與瑪麗季刊》,(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本書是對啟蒙運動一個大師手筆的全面研究,說明了批判理性是如何興起,被認為是改善人類處境的槓桿。……本書之完成是一個輝煌的成就、一座學問的豐碑(它的「研究著作評介」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是日後其他學者不可不讀的),卻又平易近人、可讀性極高。──伯羅(J. W. Burrow),《週六評論》(Saturday Review)
蓋伊教授是研究啟蒙運動的美國學者中之翹楚,故這部著作極為重要。它在許多方面都是不同凡響的傑作。──帕爾默(R. R. Palmer),《現代史期刊》(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在啟蒙運動的世紀,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向一種新的生命感(sense of life)醒轉。他們感受到人駕馭大自然與人自身的力量大大增加了:各種循環不斷困擾著人類的磨難 ──疾疫、饑饉、生活的朝不保夕和夭折早殤、兇悍的戰禍和搖搖晃晃的和平──看來終於屈服在人類理智的批判性檢視之下了。此前,害怕改變的心理幾乎人皆有之,但如今卻被害怕停滯的心理取代;本來具有強烈貶意的「創新」(innovation)一詞亦搖身成為褒語。保守主義觀念的出現,本身就是普遍求新求變之風的產物,因為在一個寂然固定的社會裡,根本沒有保守份子用武餘地。在在看來,在人與自然的角力賽中,人已轉佔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