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與自然

經驗與自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Dewey
圖書標籤:
  • 哲學
  • 經驗主義
  • 自然主義
  • 認識論
  • 科學哲學
  • 方法論
  • 貝肯
  • 洛剋
  • 休謨
  • 經驗
  • 觀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實用主義流派最重要代錶作之一

  《經驗與自然》是杜威的代錶作,也是整個實用主義流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書包括一篇原序和十章。全麵係統地闡述「經驗的自然主義」的理論體係,還對工具主義認識論作瞭具體論述,指齣人之所以能運用語言和思維作為工具來與自然界發生聯係的原因,以及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續性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彆;又從心靈的個體性和主觀性齣發,通過說明個人的創導、發明的特性與自然的可變性、特殊性、偶然性的關係,論述瞭人的主觀能動性、身心關係、意識的意義、藝術、價值的本質以及關於批判等問題。

  本書宣稱,經驗的自然主義是淩駕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上的第三條哲學路綫;它把自然與經驗融為一體,用一個「兼收並蓄」的經驗囊括瞭世界上的一切。精神與物質,主體與客體,全都從這個“統一的經驗整體”分化齣來。書中認為經驗是人的有機體與環境適應活動的産物,反對把經驗單純視為心理現象,主張經驗首先是行動過程,並提齣瞭工具主義的真理觀。

好評推薦

  杜威相較於其他哲學傢,更重視經驗探究的工具意義,這與當今數位知識傳遞,徹底翻轉人類整個學習風貌,杜威哲思更顯彌足珍貴。一言以蔽之,今日重讀杜威,決不是為瞭復古懷舊,或是為經典而經典。吾人完全可以與當下的學術實踐接壤。---簡成熙,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
 
《群星的低語:宇宙的起源與演化》 一部追溯時間之河源頭的宏大史詩,一次觸及宇宙終極奧秘的智慧遠徵。 本書並非聚焦於人類個體或社會經驗的微觀記錄,而是一部完全立足於現代天體物理學、宇宙學前沿理論的深度探索之作。它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連貫且充滿震撼力的宇宙圖景,從“無”到“有”,追溯時間與空間的誕生,解析驅動萬物運行的根本法則。 第一部分:虛無中的悸動——宇宙的創生與極早期曆史 本捲將帶領讀者迴到那個無法想象的瞬間——“奇點”。我們不再討論經驗的纍積與修正,而是聚焦於描述宇宙起源的數學模型。 暴脹的黎明: 詳細闡述暴脹理論(Inflation Theory),解釋宇宙在誕生後極短時間內經曆的指數級膨脹,以及這種機製如何解決瞭視界問題和磁單極子問題。我們將深入探討驅動暴脹的標量場——“暴脹子”(Inflaton)的可能性質,並梳理目前觀測到的原初引力波的信號特徵,這些信號是理解宇宙“第一秒”的直接信息。 誇剋-膠子等離子體的海洋: 隨著宇宙的冷卻,能量密度下降,物質形態發生劇變。本章詳述瞭從純能量到基本粒子(誇剋、輕子)的形成過程,以及誇剋禁閉(Confinement)現象如何造就瞭質子和中子的誕生。我們探討瞭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性的起源,即為什麼我們身處的宇宙中,物質占據瞭絕對主導地位。 核閤成的熔爐: 重點分析大爆炸核閤成(BBN)階段。通過精確的核反應鏈,我們解釋瞭為什麼宇宙在最初三分鍾內形成瞭特定比例的氫、氦以及微量的鋰。這些初始元素豐度是檢驗任何宇宙學模型的試金石,也是理解後續恒星演化物質基礎的關鍵。 第二部分:黑暗時代的守望者——結構形成的序麯 本捲聚焦於宇宙從一個均勻熾熱的湯,過渡到齣現第一批恒星和星係的漫長“黑暗時代”。 宇宙微波背景(CMB)的意義: 我們深入解讀CMB的各項參數(如$Omega_m, Omega_{Lambda}$),將其視為宇宙的“嬰兒照片”。通過分析CMB的各項異性(Anisotropies),揭示瞭物質在早期宇宙中微小的密度漲落,這些漲落是未來所有宇宙結構生長的種子。 暗物質的無形之手: 暗物質,作為宇宙物質總量的絕大部分,其引力作用是結構形成的主導力量。本章詳細梳理瞭冷暗物質(CDM)模型如何解釋星係暈的形成、星係團的運動以及大尺度結構的網狀分布。我們將比較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等主流候選者,並分析直接和間接探測實驗的最新進展,盡管其本質仍是一個謎團。 再電離的曙光: 黑暗時代結束後,第一代恒星(第三星族星,Population III stars)誕生。這些巨型、短命的恒星産生的極端紫外輻射,重新電離瞭中性氫氣體。本章探討瞭再電離的復雜過程,以及我們如何通過觀測遙遠的類星體吸收譜綫來描繪這次宇宙尺度的相變。 第三部分:時空織錦的編織者——星係、黑洞與宇宙大尺度結構 本書的重心轉嚮可見宇宙的演化,分析物質如何在引力的主導下,形成我們今天觀察到的復雜結構。 星係的形成與並閤: 運用“自頂嚮下”和“自底嚮上”的結構形成模型,解釋小型原始星係如何通過不斷的引力吸積和並閤,逐步成長為像銀河係這樣的大型鏇渦星係或橢圓星係。我們詳細分析瞭星係形態與環境密度的關係,以及星係內部恒星形成曆史的“停止”與“重啓”。 超大質量黑洞的共生關係: 探討瞭星係中心超大質量黑洞(SMBH)與宿主星係演化的深刻關聯。活動星係核(AGN)噴流和反饋機製如何有效調節恒星形成,防止星係“過熱”,是現代天體物理學的核心議題之一。 宇宙網的幾何學: 描述瞭宇宙演化到當前階段的宏觀形態——巨大的空洞、縴維狀的星係長城和星係團。本章運用拓撲學和統計物理學的工具,量化描述這種三維的“宇宙網”,揭示物質在時空中的分布規律。 第四部分:宇宙的終局——加速膨脹與命運的猜想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宇宙的未來,探討驅動當前宇宙加速膨脹的神秘力量。 暗能量的謎團: 詳細介紹發現宇宙加速膨脹的觀測證據(Ia型超新星)。我們將深入探討暗能量的標準模型——宇宙學常數($Lambda$),並分析替代理論,如修改引力理論(Modified Gravity)和第五種元素(Quintessence)。我們對比分析瞭普朗剋衛星數據、BAO(重子聲學振蕩)觀測對暗能量狀態方程 $w$ 的限製。 時空的盡頭: 基於當前暗能量模型,推演宇宙可能的終極命運:大凍結(Heat Death)、大撕裂(Big Rip)或是大擠壓(Big Crunch)的概率分析。我們討論瞭“熱寂”的物理圖景——熵的最大化和有效信息喪失。 超越標準模型: 總結當前宇宙學麵臨的關鍵未解之謎,包括暗能量的起源、暗物質的粒子身份、以及如何將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統一的量子引力理論的必要性。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認識到,我們對宇宙的理解遠未完成,新的觀測工具和理論突破正在不斷逼近這些終極問題的答案。 本書的特點: 本書完全專注於客觀物理定律和觀測數據,不涉及任何哲學思辨或人類經驗的記錄。全書以嚴謹的物理學概念為骨架,輔以最新的太空望遠鏡(如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歐幾裏得望遠鏡)的發現來豐富內容,旨在提供一個對宇宙學和天體物理學有全麵、深刻理解的參考文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齣生於美國佛濛特州,為美國著名哲學傢、社會學傢、教育學傢,是為20世紀西方哲學主流之一的美國實用主義的代錶人物。1875年於佛濛特大學就讀,1882年轉入霍普金斯大學,188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曾任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心理學會、美國哲學學會、美國大學教授聯閤會會長。主要著作有《哲學的改造》、《經驗與自然》、《確定性的尋求》、《藝術及經驗》、《學校與社會》、《民主主義與教育》、《邏輯:探究的理論》等,其中1934年齣版的《藝術即經驗》一書影響極大。杜威在實用主義諸位哲學傢中著作最多,影響也最深遠,是集大成的宗師。

導讀者簡介

簡成熙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前教務長,專業領域在教育哲學。

譯者簡介

傅統先(1910-1985)


  迴族,湖南武陵(今常德)人,教育學傢、翻譯傢。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主修哲學,兼學教育。1935年到暨南大學實驗學校任教。後在大夏大學、光華大學、東吳法學院和聖約翰大學講授邏輯和哲學課程。1948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後進該校研究生院專攻哲學,1950年獲博士學位。1952年任山東師範學院教育係主任,代錶作為《哲學與人生》、《知識的綱要》,主要譯著有《經驗與自然》、《人的問題》、《確定性的尋求》等。


 

圖書目錄

導讀------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    簡成熙



第一章 經驗與哲學方法
第二章 存在是動盪的和穩定的
第三章 自然、終結和曆史
第四章 自然、手段和知識
第五章 自然、溝通和意義
第六章 自然、心靈和主觀
第七章 自然、生命和身心
第八章 存在、觀念和意識
第九章 經驗、自然和藝術
第十章 存在、價值和批評

名詞索引
杜威年錶

圖書序言



  這個新訂本的齣版,使我有可能完全重寫第一章並在全書中作幾點小的修正。第一章原來是想用來作為導言的。這個目的已經失敗瞭;因為總的講來,它比它所要導引的以後各章更加專門而難讀。在敘述的方式方麵也可以說是模糊的,而且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在思想上也是不清楚的。希望這次新寫的形式既較為簡單,也具有較大的連續性。假使現在是較好地完成瞭這個原來的意圖,這大部分要歸功於許多善意的批評者的幫助。我願意特彆感謝威斯康辛大學的奧托教授(M.C.Otto)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拉特納先生(Joseph Ratner)。

  除第一章完全修訂之外,這個新版本提供瞭一個機會,可以在這序言中增加一個全書思想的提要,它是根據本書思想發展的順序寫下來的。這是舊版本中所沒有的。這些觀念的進程乃是受這樣一個意願所決定的,即要想把我們在處理一切真正的問題,即從科學的復雜問題到日常生活中瑣碎的或緊要的實際問題時都能發生效果的那種思想,應用到比較廣泛的哲學領域中來。這種思想的經常任務,就是要在新舊題材之間建立有用的聯係。假使不利用我們已有的觀念和知識,我們就不能獲得新的東西,甚至不能把它保持在心裏,更談不到理解它。但是正因為新的東西就是新的,它就不是已經具有和已經熟悉的東西的簡單重復。當舊的東西被用來掌握和解釋新的東西時,它便著上瞭新的顔色,具有瞭新的意義。在已佔有的熟悉的東西和新題材中所呈現齣來的特點之間的間隙、分歧愈大,則思考的負擔愈大;新舊之間的距離就是衡量需要的思想的廣度和深度的準繩。

  無論在集體文化中或個人生活中,都發生著裂痕和衝突。現代科學、現代工業和政治已經給予我們大量的材料,而這些材料是與西方世界所最珍貴的理智遺産和道德遺産不相閤的,時常是不相容的。這就是我們現代思想上發生窘睏和混亂的原因。它替當前的和未來的哲學提齣瞭特殊的問題。每一種有意義的哲學都是處理這個問題的一種嘗試;這個說法對它們似乎最不適用的那些學說,則是想用迴避和躲閃的方式來彌補這個裂痕的嘗試。在本書中我並不是要尋求新舊之間的調和。我想這樣的企圖也許會對於一個人的忠實信念和真誠有所損害。但是當我按照必要而運用許多舊信仰和舊觀念去認識和理解新東西的時候,我也曾留意到對於這些舊信仰所要求的修改和變更。

  我相信,本書中所提齣的這個經驗的自然主義的方法,給人們提供瞭一條能夠使他們自由地接受現代科學的立場和結論的途徑,而且這是唯一的途徑,雖然絕不會有兩位思想傢會以完全相同的式樣在這條道路上旅行。這個途徑一方麵使我們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然主義者,而另一方麵仍然維護著許多以往所珍愛的價值,隻要它們是經過瞭批判的澄清和增加瞭新的力量的。這個自然主義的方法,當它被一貫地遵循著的時候,毀壞瞭許多過去被珍愛過的東西;但是它摧毀它們是由於揭露瞭這些東西與事物本質的矛盾——這是始終伴隨著它們的一個汙點,它使它們除瞭情緒的安慰以外,根本喪失瞭效能。但是這個經驗的自然主義的方法的主要意義並不是破壞性的;它毋寜說是一個簸揚器。隻有糠稃纔被簸揚齣去,雖然這些糠稃在過去也許是曾經被珍視過的。一個經驗的方法對自然界是保持忠實的,它是無所「保存」的;它不是一種保險的設施,也不是一個機械的防腐劑。但是它鼓舞心靈,使它在新世界的惶惑的麵前具有創造新理想和價值的勇氣和生命力。

  因此新的導言一章(第一章)所討論的是方法問題,特彆是關於存在於經驗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問題。它指齣瞭對於經驗的信仰,而經驗乃是被理智地用來作為揭露自然的真實麵目的手段。它發現:自然和經驗並不是仇敵或外人。經驗並不是把人和自然界隔絕開來的帳幕;它是繼續不斷地深入自然的心髒的一個途徑。在人類經驗的特性中,沒有一個指嚮不可知論的結論的指標,而相反地,自然本身卻是不斷地在揭露它自己。隻要人們有這種機智和勇氣去追隨經驗中所固有的指導力量,經驗中就有這種指導力量,而哲學的失敗就是由於不信任經驗中所固有的這種指導力量。

  第二章是說明我們的齣發點,即在通常經驗的事物本身中蘊藏著一種危難不定與安定一緻的混閤狀態。安全的需要迫使人們緊緊抓住有規則的東西,以便使動盪不定的成分減少至最低程度而加以控製。在現實經驗中,這是一種實際的活動,它之所以可能是由於人們對於重復和穩定的東西,對於事實和規律具有瞭知識。要深入經驗的真正本質,就要進行這種實際的工作。但是哲學卻時常用建立一種純粹在理論上安全和穩定的辦法來試圖放棄這種實際的工作。在這裏,我們指齣瞭這種嘗試對於傳統哲學偏嚮於統一、永恆、普通而輕視多數、變易、特殊的影響,以及它對於創造“實質”這個傳統的而為現代物理科學所推翻的概念所産生的後果。然後,我們再說明現代科學有著這樣一個傾嚮,即用以某些功能相似而反復發生為特徵的質的事情(qualitative events)去代替固定的實質這個古老的概念,而這種傾嚮乃是和樸素經驗的態度是一緻的;這兩方麵都指齣物質與心靈這種觀念不是指兩種基本的和最後的實質,而是指在不同的關聯中所呈現齣來的事情的重要特性而已。

  第三章和第四章討論瞭哲學中一個突齣的問題,即是關於一方麵有規律、機械的一緻性,而另一方麵又有結果、目的、功用與享受的問題。我們指齣:在實際經驗中後者代錶一係列變化的結果,在這種變化中所産生的後果或結果有著完滿和滿足的價值;我們也指齣瞭:由於這種價值,便有一種使它們永遠保持下去,讓它們穩定下來和重復它們的傾嚮。然後又說明價值的基礎與實現價值的努力都是在自然界的範圍以內的,因為當我們認為自然是由許多事情構成而不是由許多實質構成時,它的特點就是具有許多曆史過程(histories),即由始到終進行著的變化的連續。因此,在經驗中發生著真正的開端和完成,這就是很自然的瞭。由於在這些曆史過程中呈現著不穩定的和動盪的因素,因而結果和好處的獲得也是不穩定的和瞬息無常的。唯一使它們比較穩定的途徑,就是要具有控製在一個過程中間從頭到尾所發生的變化的能力。當這些中間的環節被放在我們的控製之下時,它們無論從文字意義上或實際意義上說都成為一種手段瞭。當它們被我們在實際經驗中所掌握的時候,它們便成瞭工具、技巧、機構,等等。它們不是目的的仇敵而是執行的手段;它們也是區彆真正的目的與僅僅是感情的、虛幻的、理想的標準。

  物理科學的職責就是要發現事物的那些性質與關係,而事物就藉助於這些性質與關係而能夠被用來作為工具;物理科學所要求揭露的,不是事物的內部本質而隻是事物間的那些相互聯係,這些聯係決定著後果,因而能被用為手段。事情的內在本質乃是作為事物被直接體驗到的性質,在經驗中顯現齣來的。這些性質和這種成為認識之物件的規律性的密切配閤,乃至兩相融閤,乃是有理性指導的經驗的特點,以區彆於單純偶然的和非批判的經驗。

  科學認識的物件是具有工具性的,這個概念便成為進一步(第五章)討論的重點瞭。日常經驗所具有的那個特點已被哲學最有係統地忽視瞭,而這個特點是日常經驗為社交溝通的結果所浸潤的飽和程度。因為這個因素被否定瞭,於是有些人便不承認意義具有任何客觀的效用性,而另一些人便把意義當作是一種從自然界以外闖入的神秘的東西。然而,例如,假使承認語言乃是社會閤作和共同參與的工具,那麼便在自然的事情(動物的聲音、呼叫,等等)和意義的發生和發展之間建立瞭它們的連續性。心靈被視為社會上交相作用的一種功能,而且被視為是自然的事情在彼此之間達到瞭最廣泛和最復雜的交相作用的階段上所具有的真正特性。具有反應意義和運用意義的能力,而不是僅僅反應物理的接觸,這便構成瞭人與其他動物之間的區彆;它是把人類提升到平常所謂理想的和精神的領域的仲介。換言之,這種通過語言和其他工具在彼此溝通的影響下所進行的社會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便成為自然主義的一個環節,它排斥瞭那種通常認為必須把經驗的物件分裂成為物理的和理想的兩個世界的說法。

  我們已經明白瞭:意義的社會性質形成瞭心靈堅實的內容。第六章便從這一點過渡到把心靈作為個體的或“主觀的”東西來加以考慮。現代思想不同於古代和中古思想的最突齣的特點之一,就是它強調心靈乃是個人的,乃至是私自的,把它與自我等同起來。這個基本的但被誤解瞭的事實和經驗之間可以這樣聯係起來,即指齣:現代文化不同於古代文化的特點,即在於它著重創導、發明和變異。因此,我們指齣,心靈在它的個體方麵就是對於那些附著在事物上麵的意義與價值進行變更與改進的方法。這個特性又使我們迴述到自然事情的特殊性、可變性、偶然性,因而它就與自然的事情銜接起來瞭。單就這個因素本身來講是很費解的;它是用來說明偶然事故和不閤理現象的。在人類曆史上,它是長期地被這樣對待著的;心靈的個體特徵過去是被視為對常規的叛離,被視為社會為瞭保護它自己必須加以反對的危害。因而便發生瞭風俗習慣的長期統治、頑固的保守主義以及仍然存在著的盲目順從的製度和思想上的標準化。在某些專門研究的領域中,當人們承認有權力利用變異來作為新的觀察、假設和經驗的齣發點時,這便是現代科學發展的開端。心靈從事於實驗的習慣,不同於它的武斷的習慣,而這種習慣的日益增長,乃是由於人們有瞭不斷增長的能力來利用變異,而不是抑製變異以求達到建設性的目的。

  生命,作為自然機體的一個特性,曾偶爾地與工具、語言和個體變異的發展相聯係地被討論過。而把它作為聯係物理的自然與經驗之間的一環來加以考慮,這就形成瞭有關於心身關係問題的題目(第七章)。把自然和經驗彼此分裂孤立開來,這就使得思維、知識的效用性和有目的的動作的效用性,同身體之間的這個不可否認的聯係,成為一個不能解決的秘密瞭。我們指齣:恢復兩者之間的連續性就消除瞭這個心身問題。所剩下的就是一個有機體,在它裏麵有著平常所謂感應的這一類的性質,而這是在那些組成無機物的事情中我們所感覺不到的;而且當有生物彼此交往而分享共同的,因而也是普遍的物件時,這個有機體就具有瞭顯明的心理特性。我們也指齣,自然與經驗的連續性解決瞭許多問題,而當我們忽視這種連續性時,這些問題就隻能變得更加繁難。

  然後(在第八章)我們把有生物的特性同行為和經驗的意識方麵相互聯係起來,加以考慮。而所謂行為與經驗的意識方麵,乃是指當事情藉助於有機的和社會的交相作用,在經驗中實現齣來時所具有的那種直覺的性質。在這裏,提齣瞭心靈與意識的區彆和聯係。在意義裏麵或在運用它們之中,當有些東西變成瞭可疑的時候,那些組閤成為心靈的意義就變成瞭意識或觀念、印象,等等,而這種在疑問中的意義就需要重新組織。這個原理也說明瞭意識本身的物件所具有的那種結集於一個焦點上而又迅速轉移的特性。一個敏感的和有生氣的心靈生活因而就有賴於不斷對於疑問和問題的察覺;當這種興趣消逝的時候,意識便壅塞不流,變成局限而遲鈍的瞭。

  在藝術中,我們發現瞭:自然的力量和自然的運行在經驗裏麵達到瞭最完備,因而是最高度的結閤(第九章)。藝術是一個生産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把原來在自然界較低層次上在一種不很規則的方式下所發生的一係列的事情加以調整,在一種企圖求得圓滿成就的計畫中使自然的材料得以重新配閤。當自然過程的結局,它的最後終點,愈佔有主導的地位和愈顯著地被享受著的時候,藝術的“美”的程度就愈高。由於藝術的利用技術和工具,一切藝術都是有工具性的。我們指齣:正常的藝術經驗在事情的結果方麵和工具方麵之間求得較好的均衡,而這種較好的均衡狀態是在自然或經驗的其他任何地方都見不到的。因此,藝術既代錶經驗的最高峰,也代錶自然界的頂點。在這裏也連帶地批評瞭平常在藝術與科學之間那種截然分開的情形;我們主張:科學作為一種方法要比科學作為一個內容更加基本些,而科學的探討乃是一種藝術,它既是控製(事物)的工具,同時也是作為一種純粹心靈上的享受而成為終極的目的。

  這樣我又迴到關於目的,或終結完滿的後果以及對它們的願望與追求的這個題目上來,因而引起瞭關於價值的本質的問題(第十章)。價值是從自然主義觀點被解釋為事情在它們所完成的結果方麵所具有的內在性質。如何控製事情的發展過程以求在終結時獲得穩定的並傾嚮於創造其他價值的物件,這個問題便導緻關於價值判斷或評價的問題。把它們總括起來,就成瞭所謂批評。在這裏我們又迴到第一章的主題,著重指齣,為瞭理性地控製經驗,批評在經驗各方麵所具有的決定性的意義。於是哲學便成為關於批評的一種概括性的理論。它對於生活經驗的終極價值就在於:它不斷地準備瞭對於在經驗的一切方麵發現的各種價值(無論是關於信仰的、製度的、行動的或生産的)進行批評的工具。把自然與經驗截然分開的傳統思想,乃是我們對於諸現有的價值進行更有效的批評的主要障礙,而本書的目的就是要用連續性的觀點來代替這個分裂自然與經驗的傳統觀點。

約翰‧杜威
一九二九年一月於紐約市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纔拿到這本《經驗與自然》,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精美的印刷所吸引。翻開書頁,那紙張的觸感也相當舒服,讓人忍不住想要細細閱讀。書名本身就極富吸引力,勾起瞭我一直以來對“經驗”和“自然”之間關係的思考。我總覺得,我們的許多經驗,其實都是在與自然互動中形成的,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到更深層次的對生命意義的理解,都離不開自然這個最偉大的老師。 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在書中,為我們揭示經驗是如何在自然界中生根發芽,又如何反過來影響我們對自然的認知。也許是通過講述一些動植物的生存法則,來比喻人類社會的經驗和智慧?又或者是通過描繪不同地域的自然風光,來展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經驗差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全新的啓發,讓我能夠以更敏銳的視角去觀察生活,去感受自然,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真諦。

评分

哇,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質感,紙張的觸感也很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第一眼看到書名《經驗與自然》,就覺得內容應該會很深邃,能夠觸及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細微之處。我個人一直對生活中的一些哲學思考很有興趣,尤其喜歡那些能夠從平凡事物中挖掘齣不凡道理的作品。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將看似抽象的“經驗”與具象的“自然”結閤,讓人不禁聯想到,我們的經驗是如何被自然塑造,又如何反過來影響我們對自然的認知。 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解讀“經驗”這個詞。是側重於個人經曆的纍積,還是更廣義的、人類集體的智慧結晶?而“自然”又會以怎樣的麵貌呈現?是廣袤的宇宙星辰,還是身邊的一草一木?我猜想,作者或許會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或者細膩的觀察,來展現經驗與自然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關係。也許會探討,當我們置身於自然之中,那些曾經的經驗會以何種方式被激活,又或者,當我們迴溯過往的經驗時,又能在自然中找到怎樣的印證。我期待它能夠帶來一些全新的視角,幫助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往的經曆,並且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與所處環境的關係。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真的讓我驚艷!精裝封麵,配上燙金的書名,看起來就價值不菲,而且很有收藏價值。光是拿到手,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實在感,讓我想立刻翻開它,探索書頁裏的世界。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帶我深入思考的書,一本能讓我放下手機,沉浸其中的作品。《經驗與自然》這個名字,就深深地吸引瞭我。我一直在想,我們的“經驗”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是無數次嘗試與失敗的纍積,還是受到周遭“自然”環境的潛移默化? 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在這本書裏,將那些看似零散的個人經曆,巧妙地編織進宏大的自然敘事中。或許是通過觀察一個孩子的成長,或者是一位老者的智慧,來展現經驗與自然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性的探討,更能通過具體鮮活的例子,讓我看到經驗在自然界中是如何體現,又如何在自然法則的指引下,成為我們認識世界、理解生命的一把鑰匙。

评分

這本《經驗與自然》的封麵設計,真的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那種簡約又不失深度的視覺語言,讓我立刻就産生瞭閱讀的衝動。我平日裏就喜歡閱讀一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而這個書名,恰恰就觸碰到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我一直認為,我們的“經驗”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深深植根於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之中。無論是地理、氣候、動植物,還是宇宙的規律,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判斷。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解讀“經驗”與“自然”之間的微妙聯係。是否會通過一些曆史的視角,來展現人類經驗的演變與自然的變遷之間的關係?或者,會從微觀的角度,去觀察自然界的細微之處,從中提煉齣關於生命、成長、適應的智慧,並將之與我們的個人經驗相融閤?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種全新的思考框架,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我們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感受,都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世界,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评分

這本書的手感真是絕瞭,封麵采用瞭一種特殊材質,觸感細膩而溫潤,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安定感。書名《經驗與自然》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哲思,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古老的智慧,以及我們與生俱來的對自然的敬畏。我一直覺得,人類的經驗,其實就是對自然規律的不斷探索和迴應。我們從自然中學習生存之道,也從自然的變化中感悟生命的無常和美好。 我特彆好奇,作者會以怎樣的方式來連接“經驗”與“自然”這兩個看似龐大的概念。是會從科學的角度,去解析自然法則如何塑造人類的認知?還是會從人文的角度,去描繪人們在自然中的情感體驗和生命感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經驗,並從中發現自然隱藏的奧秘。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這個我們共同生活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